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优秀23篇)

时间:2024-05-23 06:53:03 作者:纸韵

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可以与同事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希望以下教学反思范文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助力大家提升教学质量。

认识地球地球仪教学反思

今天将正式进入地理知识的从认识地球开始。因为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新开始。

对于备课,准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可以说人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上了这么多年的课,而且教材的内容始终没变,还不手到擒来,小菜一碟,走进教室就能侃起来。还有的教师资源共享后便完整无缺的把现成课件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即使有自己的思想,因为要跟着课件走,所以一堂课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有自己的特色,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要把一节课对付下来,每个教师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不重复自己昨天走过的路,对每个人来说是个挑战。

看了很多教师的备课案例、无疑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培训。

备课、教案、学习、反思,我决定从自己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

第三节课,可电脑不能用,连地球仪也没找到。认识地球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因此我找了一些资料,从地方――地圆――地球,从古代传说――张衡的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学生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第二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因为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考让学生怎么能牢固掌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色和潜伏的危机。教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遗憾、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教案不是剧本,我很欣赏这句话。在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认为教案要越详细越好,甚至连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除非是课堂实录,不然实现你怎么知道学生是如何回答呢?)。

如果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学生。

虽然课后的反思也许不一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遗憾,但能让下一次走进课堂的你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授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仪。这节课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到地理这门课,但内容都很简单,较容易理解,学生能很快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这上了这堂课之后,我有很多的感想,现具体总结如下:

我课前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比较简洁、实用。能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例:在讲到地球仪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的`特点,然后再向同学们介绍,这样不仅这个学生对这个知识掌握很牢固,其他学生也印象深刻。对学生的点评得当,多鼓励性的语言,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课堂气氛热烈。特别是注意学生在本节课课堂活动的参与率,教学目标达成率高。

一、课件所起的作用不大,我在让学生带着幻灯片上的问题预习课文时,就呈现了这张幻灯片,这张幻灯片一直展示到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后。时间过长,没有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

二、没有完全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尽管我在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这样就造成尽管知识目标暂时实现了,但学生是被动的在学习,印象不深,甚至是在死记硬背,容易忘记,就谈不上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了。

三、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基本就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教师讲解这几种方法。这们整个课堂就显得比单调枯燥、无味。感觉学生好像是为学习而学,为完成任务而学,而不是因为兴趣而学。

要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更能突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另外要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今后需不断加强学习专业知识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取长补短,终身学习,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碗水,一桶水,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知识,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与地球仪》位于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课程标准对此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比较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拿着地球仪,观察经纬线的特点,发现且归纳经纬度的.划分,以及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地球与地球仪》是进行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其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是重点内容。

进行备课时,我将此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进行分别备课,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纬度;第三课时: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时候,从先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人类认识地球的“四大步”,进而引出地球全貌,形状和大小记住三个数据(平均半径、赤道半径、最大周长),人类为了方便,制作地球仪,记住地球仪五大要素(一轴两点和两线)。

再讲解纬线和纬度的时候,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并且发现纬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纬线之间的关系。为了区分,引出纬度,从特殊纬线,纬度范围、起始点、代号、度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半球分界线方面进行讲解,也是学生重点记忆的。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今天将正式进入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认识地球开始。因为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新开始。

对于备课,准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可以说人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上了这么多年的课,而且教材的内容始终没变,还不手到擒来,小菜一碟,走进教室就能侃起来。还有的教师资源共享后便完整无缺的把现成课件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即使有自己的思想,因为要跟着课件走,所以一堂课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有自己的特色,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要把一节课对付下来,每个教师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不重复自己昨天走过的路,对每个人来说是个挑战。

看了很多教师的备课案例、无疑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培训。

备课、教案、学习、反思,我决定从自己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

第三节课,可电脑不能用,连地球仪也没找到。认识地球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因此我找了一些资料,从地方——地圆——地球,从古代传说——张衡的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学生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第二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因为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考让学生怎么能牢固掌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色和潜伏的危机。教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遗憾、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教案不是剧本,我很欣赏这句话。在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认为教案要越详细越好,甚至连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除非是课堂实录,不然实现你怎么知道学生是如何回答呢?)。

如果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学生。

虽然课后的反思也许不一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遗憾,但能让下一次走进课堂的你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

文档为doc格式。

认识地球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仪是认识地球这节教学的难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对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的同学,有的概念有的同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例如,在讲到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时,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当时能听懂,但到课后做题时却很是糊涂!所以,在备课时,按照本节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断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按照以往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状况和学生的学情,如何上好这一课一直困惑着我,如何让学生真正搞清楚经线、纬线,经度、纬度、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我一直思考着这些问题。后来,我请教了我们备课组的李老师,她笑着说,把这节课教给学生自己完成,或许他们会完成的很出色。我回想着李老师的话,怎么能把这个重难点集中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呢,又怎么安排这节课呢,尤其是对那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又怎么能真正理解本节的相关知识点呢,我很是头疼!经过两周的深思,我终于想出了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方案。课前,我让学生分好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了3个桔子,让学生把桔子皮剥掉,探究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标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按照幻灯片上所出示的经线、纬线的比较表格,让学生完成本节任务。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完成的很出色,而且我让学生分组回答问题时,以往不爱发言的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从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看,绝大部分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得还是相当不错的!最后,我给学生做了几点强调。

虽然本节课的准备过程有些艰辛,但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从本节的教学效果,我感受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所起到的真正的作用,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第一、课堂的有趣性。我为了课堂的生动,在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块,增加了趣味性,给同学们讲解麦哲伦海峡和太平洋的来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记住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事实证明可行性很高,而且学生很容易接受。课后我听一位家长说他孩子在家拿着篮球问他爸爸知道不知道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了那些地方,时间什么的,最主要的是孩子还主动去找历史书,看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时候我们的中国所处的朝代,听到这些自己感到很高兴,这正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提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自己主动学习。这一阶段的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还是有限的,过多的专业的东西是不太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我力求把课上的`有趣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知识,调动他们对地理的热爱。

抓住学生学习的动情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新课程要求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作为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因此,如何科学地运用情感的功能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中的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作为地理老师,同样需要在生活中提取学生喜欢的素材,用相关的地理理论与这些素材建立联系,学生就会为自己的所学而骄傲,自然就会喜欢地理和地理老师。只要抓住了这个“情感点”,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就不在话下了,教学就会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也能把课堂当成一种享受。

第二、暴露的问题:对知识的掌握上还是不够丰富,有时候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让学生举出一些地球是球形的证据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一个来,其中“登高望远”解释地球是球形的一个证据,同学们对此理解不了,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找同学回答,之后发现同学对此争议很大,我在解决这个问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同学的思想我解释不了,这也是对我的一个很大的考验。

第三、学生在这堂课上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记住地球大小的一些数据,我找了一个顺口溜,其中有一句是“庐山起义是半径”为了让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就有四班的一个同学提议把“庐”换成“刘”,之后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决定改成“刘三起义是半径”。学生们还一看改的结果乐了,通过大家的参与,这么一来相信他们都记住了。

第四、在讲到地球仪和地球的区别的时候,孩子们能够举出好多的不同,比如,地球仪上没有大气层啊,还有的说地球仪上没有水啊等等,很多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回答,之后引导他们得出一些主要的区别。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理部分,尤其有两大块(地球的运动和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是地理必修i的重点也是难点,它们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关键,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此,对于后面的知识掌握的多少都与学好这两大块有关。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的掌握程度是很低的。这部分内容结合了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文科知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而学生却对这部分其它学科了解得不够。因此,在这部分知识的处理上,尤其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根据我的教学实际,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际操作,课堂反映出的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处理难题的办法:

一、直观印象化。

在《地球在宇宙中》中,如果直接用语言来描述地球在宇宙当中的位置,这样教师觉得太空洞学生也很乏味。体验不到宇宙的广阔性,也无法体会地球的神圣。因此我就选择了大量的宇宙图片,以及各种天体图片,尤其是太阳系九大行星近观图和它们的关系图(强调2006.8.26颁布的“冥王星被降级”的消息)。并逐一做了详细的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边看边想,并将自己知道的天文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使一堂很乏味的地理课变的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速度加快,并很有兴趣地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天文知识,使得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高中地理非常关键的一堂开头课,为《地球的运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巧妙复习巩固化。

巧妙复习巩固就是巧妙地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将初中地理知识中的《地球与地图》知识进行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新内容、复习旧知识、全面的巩固,加强训练,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学习目的。比如我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地球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很差甚至“经纬度、经纬线”都很模糊,往往混为一谈。要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必须要知道这部分的内容。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而且时间很紧迫。经过思考之后,我决定在讲授新课时穿插渗透复习初中相关知识,让他们将原来的疑惑解决了,也为后面的学习有了坚实的基础而兴奋。

三、基础训练典型化。

对于宇宙和地球这部分内容来讲,只靠简单的讲解,简单的看书,是无法真正的掌握地球运动真正的内涵。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给学生最典型的例题,如连江的太阳能热水器如何安装、楼间距应该是多少、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利用时区如何计算区时、飞机应飞行在地球大气层的哪一层为什么?……而且我发现对于基础知识训练,不能训练得太多,而要训练得精,需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自己思考,效果才更好。

根据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的,尤其是结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更如此。对于在我的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要感谢学生提出许多的意见和建议,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我得到反思。目前我总结出了以上几条,可能还存在许多的不足,这也给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会使我不断地学习总结,不断地进步。

认识地球地球仪教学反思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我为了课堂的生动,在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块,增加了趣味性,给同学们讲解麦哲伦海峡和太平洋的来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记住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事实证明可行性很高,而且学生很容易接受。课后我听一位孩子说他回家家拿着篮球问爷爷知道不知道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了那些地方,时间什么的,最主要的是孩子还主动去找历史书,看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时候我们的中国所处的朝代,听到这些自己感到很高兴,这正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提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自己主动学习。这一阶段的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还是有限的,过多的专业的东西是不太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我力求把课上的有趣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知识,调动他们对地理的热爱。抓住学生学习的动情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新课程要求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作为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因此,如何科学地运用情感的功能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中的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作为地理老师,同样需要在生活中提取学生喜欢的素材,用相关的地理理论与这些素材建立联系,学生就会为自己的所学而骄傲,自然就会喜欢地理和地理老师。只要抓住了这个“情感点”,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就不在话下了,教学就会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也能把课堂当成一种享受。

对知识的掌握上还是不够丰富,有时候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让学生举出一些地球是球形的证据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一个来,其中“登高望远”解释地球是球形的一个证据,同学们对此理解不了,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找同学回答,之后发现同学对此争议很大,我在解决这个问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同学的思想我解释不了,这也是对我们教学的一个很大的考验。

比如,地球仪上没有大气层啊,还有的说地球仪上没有水啊等等,很多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回答,之后引导他们得出一些主要的区别。

总之,这堂课上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当然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总结到老,反思到老吧。

地理七年级《地球与地球仪》教学反思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初步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否较好地完成这一节的教与学,关系到这一章的教学效果甚至整个地理教学的效果,为学生今后学习地理乃至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前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建立地理空间概念。适量的`学生作业(配有大量的图形)将抽象知识平面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理解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并用数据描述地球事物大小指标。用地球仪观察、演示、讨论比较经纬线事物差异。通过列表,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

难点: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1、抓住本节的主线——日地关系与太阳直射点及其变化,如地球的绕日公转过程中,由于绕日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焦点中,造成一年中地球离太阳的位置有两个特殊位置,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自转时选取的参考点不同,造成太阳日与恒星日两个自转周期。由于某一时刻,只能有一点看到太阳位置最高,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直射特定纬线,对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影响很大,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该半球白昼时间长,直射点所在半球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直射点位于回归线时正当该半球的白昼最长或最短的一天,直射点某纬线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在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纬线向南北递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也与白昼时间的渐变、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渐变,极圈内极昼极夜出现范围的渐变有密切相关。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突破本节中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昼夜长短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等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动画等工具,直观反映地球运动过程,化繁为简,启发学生思维,并能解决教学容量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以及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位置,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情感和探究地球的欲望,培养认真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经线、纬线的有关知识,并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位置。教学难点: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学习按照经纬线在地球仪上准确寻找位置。教学准备:

教师: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学生:小型地球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蔚蓝色的地球》一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什么了解?

2、地球妈妈以其博大的胸怀孕育了所有的生命,还给我们奉献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地球村,共同感受她的迷人风光。(播放配乐地球美景的风光片)。

3、看着这些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抒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4、正像同学们所说,地球是美丽的,地球是神奇的,地球的每一处美景都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在茫茫的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所以我们要热爱地球、了解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站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于是,科学家们仿照地球的模型,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从缩小的地球开始,研究地球仪上的一点知识。(课件:地球仪)。

二、初步感知,了解地球仪。

1、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习过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谁还记得?

2、地球仪上也是采用这种方法辨别方向的,(课件:方向标)跟着老师一起指一指地球仪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那什么叫南极?(课件:指示北极和南极)。

4、能在地球仪上又快又准地找到这些方向对我们后面的学习可有好处了!让我们请出我们的新朋友——地球仪。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轻轻地按照从西向东的方向慢慢地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依据观察汇报)。

5、科学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江河湖泊、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和名称。

三、集体探讨,学习经线。

1、刚才同学们发现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线,是什么呢?让我们先研究纵线(课件:经线图)这些经线连接地球的哪两个地方?(南极和北极)对,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课件:经线)。

2、既然连接南北两极,那么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3、为了研究方便,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推敲,在地球仪上将经线分成两个180度,从哪条经线算起呢,同学们找找。

4、对,0度经线又叫什么?

5、科学家们规定以本初子午线为界限,以西的经线称为西经,共180度,用w表示;以东的经线成为东经,也是180度,用e表示。(课件:经线纬线的范围)。

6、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出老师说的经线,比一比哪组最快最准?

7、看看这些经线在形状上、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四、小组合作,学习纬线。

1、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仪上的纵线,也就是经线,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研究地球仪上的横线。那么怎么研究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点参考。(课件:(1)、在地球仪上,顺着----方向,围绕地球一周的线叫纬线,纬线指示-------方向。(2)、纬线的形状是------,长度------,最长的0度纬线叫------。(3)、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叫------,赤道以南叫------。(4)、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叫-------,赤道以北叫------。)。

2、研究之前请听清要求,(1)每位同学都要认真阅读教材99页的内容,仔细观察地球仪,各抒己见;(2)各组记录员做好讨论记录;(3)选一名写字最棒的同学代表小组补充板书;(4)选一名声音最洪亮的同学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听清了吗?好,各组按照研究经线的方法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经线,开始。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适当点拨。(课件:纬线的指示方向、赤道、南纬北纬的范围、南北半球的划分)。

五、巩固拓展,体会作用。

1、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老师非常满意,还想不想继续展示你们的聪明才智?可没那么容易的,要想继续表现必须闯过两道关卡,闯吗?好,闯过之后还有奖励啦!

2、第一道关卡(课件:0度经线叫------,以本初子午线为界限,以东的经线叫做------,以西的经线叫做------,科学家们以西经------度和东经------度为界限,将地球分为------和------。)。

3、他顺利闯关成功,给点掌声。老师也将给你一份奖励。(课件: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子午宫及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音乐短片)。

4、看了以后有什么疑问?(课件:介绍子午线地面标志的地点、来历)。

5、第二道关卡(课件:0度纬线叫做-------,以赤道为界限,以北的纬线------,以南的纬线叫做------,科学家们以------为界限,将地球分为------和------。)。

6、他顺利闯关,掌声响起来。也将得到老师的一份奖励。(课件:赤道纪念碑及其来历)。

7、同学们,地球表面并没有这些经线和纬线,那么科学家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些呢?用什么用呢?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你就会领悟到的。

10、经纬线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上的某一点的具体位置,在航空、航海、军事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1、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一找我国首都的经纬线,乌鲁木齐呢?香港呢?

六、集体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地球仪上不只是经线纬线,还有七大洲、四大洋,各地的景色非常优美,课下请同学们收集世界美景的图片,下节课我们深入美丽的地球村,进一步了解她的风采。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地球与地球仪》复习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变革了原来“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式的课程体系,而采用行为目标方式表述内容,以促进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究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再陷入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泥潭。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复习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描述地球大小的相关数据;巩固经线和纬线的概念,掌握经度、纬度的含义;熟悉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熟悉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精心设计的信息整合课件,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浅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如下:

1、开门见山、直入话题。

2、温故知新、知识梳理。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理顺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表格填充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记忆。

3、活学活用、检测效果。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来检测其对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4、课堂练习、我来解答。

此环节设计了交织经纬网、合作探究、小试身手三个环节,通过学生完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能力训练题,而教师根据课堂反馈及时纠错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分析总结、建立框架。

通过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找出所学的知识规律,以便更好的运用它。

6、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例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7、课堂小结、巩固效果。

一是知识的小结,二是能力要求的总结。

8、布置作业、延外课堂。

通过对自主练习与难点突破环节的设计,将学生的的学习与课内延伸至课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大家好!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变革了原来“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式的课程体系,而采用行为目标方式表述内容,以促进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究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再陷入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泥潭。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复习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描述地球大小的相关数据;巩固经线和纬线的概念,掌握经度、纬度的含义;熟悉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熟悉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精心设计的信息整合课件,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浅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如下:

1、开门见山、直入话题。

2、温故知新、知识梳理。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理顺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表格填充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记忆。

3、活学活用、检测效果。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来检测其对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4、课堂练习、我来解答。

此环节设计了交织经纬网、合作探究、小试身手三个环节,通过学生完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能力训练题,而教师根据课堂反馈及时纠错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分析总结、建立框架。

通过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找出所学的知识规律,以便更好的运用它。

6、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例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7、课堂小结、巩固效果。

一是知识的小结,二是能力要求的总结。

8、布置作业、延外课堂。

通过对自主练习与难点突破环节的设计,将学生的的学习与课内延伸至课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谈话法和讲授法。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

(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地球万岁教学反思

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1、借吟诵悟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我对读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边读边想象。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每首诗都有某种情调的表达。《乞巧》这首诗就表达一种喜悦的情绪,所以,问题“牛郎织女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了相会团聚的时刻,你觉得他们此时的心情会如何?”的提出会使学生自主的去读,读出心情,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样也势必会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效果和能力。

2、借画面补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要想提高阅读古诗的实效,就得让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教学时,我首先由以前积累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引入新课,为了达到补充资料、丰富阅读信息、了解古诗的背景的目的,我播放了学生喜爱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动画片,让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领悟“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来由,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继而出示织女的资料,一步一步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七夕节又叫乞巧节的原因及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

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本课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将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本课教学时可采用媒体直观教学、实物直观教学、实践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提升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交往式学习方式。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本课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仿照地球制作了模型——地球仪,今天请同学们以“外星人”的身份(微信开启画面,在太空看地球),利用地球仪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地球仪就像一本内容丰富的“大字典”,从中可以查到很多知识。

分组观察地球仪,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仔细观察,比赛哪组观察到得东西多。并在学生观察到得内容中,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不同特点(以探究表格的形式),并适时引出北极、南极、东西半球的划分。

可以穿插问题“为什么东西半球的划分是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构成的经线圈,而不是0度和180度经线来划分,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教学重点: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因为这是在学生自己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归纳和总结的,所以掌握的知识会更加扎实,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远——近,整体——局部,不同角度观察等。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经纬网的教学,重在应用。在书本探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几例探究的内容,使学生学会较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强化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

1、本环节继续探究课本中北纬40度东经116度、北纬30度西经90度、南纬34度东经115度、南纬16度西经119度的地方。

2、探究中国的疆域东南西北四至点的位置,联系中国的位置判断中国所处的纬度带和温度带,以此落实低、中、高纬度的划分,时差等地理知识。在解释五带划分时,引导学生通过图册了解一些五带的自然环境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能积极参与,又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还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第四环节:巩固小结,教学延伸。

(一)请学生自己谈学到的知识。

(二)课外拓展:为什么地球仪上地轴是倾斜的?地球作为宇宙天体之一,是怎样运动的?

本课教学以活动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我相信学生会学有所获。

地球信箱教学反思

上完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因此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一课内容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以两幅精美的华三川唐人诗人画(参考课件)为导入,两幅画分别两首他们小学时背的滚瓜烂熟的古诗《古风》和《静夜思》,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两首诗一首描绘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一首描绘的是虚无缥缈的黑夜,很好的导入了本节课要讲的第一个话题:地球的自转!为什么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课堂。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现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不断交换的现象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2、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六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很有可能一个简章的问题会让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个人材。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时,我引导学生从方向、围绕中心、周期、地理意义等几个方面入手。使问题更加清楚、简洁。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探讨地球公转的特点等。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太缺乏课堂探究的机会,已经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习惯,喜欢老师把知识都总结出来,自己只要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不愿也不会动脑,懒得动脑,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3、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分成两个课时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短了,建议可以分成3个或者更多的课时。因为学生如果在这个地方纠缠不清,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副作用。

4、难点还没能很好的突破,如太阳直射点还没能想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还有其他的很多难点,学生作业情况反映了几个易错点:节气写春夏秋冬;自转方向不会画;公转自转混淆;公转图没画好等,表明许多学生还没能真正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知识,只是靠记忆。

这部分知识内容重要,又多,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厌倦的感觉,这就需要老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我在这一点上作的不太够,由于害怕时间不够,总是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观察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想在以后教学过程,应该多增加讨论活动,让学生享受合作研究的快乐,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体现思想教育。通过学生分析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要让学生学会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经纬网的定位作用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我针对此现象,通过学生座位表这一身边的`事物来迁移到经纬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起这部分知识。

从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上课前要看透教参,并深深地领悟其中,而且要多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营养,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听了章纪敏老师的《地球仪和地图》这节课,可以说收获很大。最大的感受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十分准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章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为主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评价: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章老师可以说大胆创新,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尤其是教学情境的设置非常新颖,恰到好处。以漂流瓶作为主线来设置情境,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生活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1、在认识经线和纬线这一教学环节中,章老师精心设计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然后布置学生在乒乓球上绘制经线和纬线,这一环节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如经纬线的形状、长度、条数等特点。该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究性、趣味性,通过观察、小制作等活动,落实三维目标。之后章老师通过表格的形式归纳和总结经线与纬线的特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表格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谈话法和讲授法。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

(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线纬线。

圆弧状况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下表提供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经度纬度。

度数起点线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赤道(0度纬线)。

度数划分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向南、向北各分作90度。

代号东经(e)、西经(w)南纬(s)、北纬(n)。

地球仪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仪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以及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位置,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情感和探究地球的欲望,培养认真学习的科学态度。

学习经线、纬线的有关知识,并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学习按照经纬线在地球仪上准确寻找位置。

教师: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学生:小型地球仪。

1、同学们,通过《蔚蓝色的地球》一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什么了解?

2、地球妈妈以其博大的胸怀孕育了所有的生命,还给我们奉献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地球村,共同感受她的迷人风光。(播放配乐地球美景的风光片)。

3、看着这些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抒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4、正像同学们所说,地球是美丽的,地球是神奇的,地球的每一处美景都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在茫茫的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所以我们要热爱地球、了解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站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于是,科学家们仿照地球的模型,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从缩小的地球开始,研究地球仪上的一点知识。(课件:地球仪)。

1、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习过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谁还记得?

2、地球仪上也是采用这种方法辨别方向的,(课件:方向标)跟着老师一起指一指地球仪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那什么叫南极?(课件:指示北极和南极)。

4、能在地球仪上又快又准地找到这些方向对我们后面的学习可有好处了!让我们请出我们的新朋友——地球仪。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轻轻地按照从西向东的方向慢慢地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依据观察汇报)。

5、科学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江河湖泊、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和名称。

1、刚才同学们发现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线,是什么呢?让我们先研究纵线(课件:经线图)这些经线连接地球的哪两个地方?(南极和北极)对,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课件:经线)。

2、既然连接南北两极,那么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3、为了研究方便,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推敲,在地球仪上将经线分成两个180度,从哪条经线算起呢,同学们找找。

4、对,0度经线又叫什么?

5、科学家们规定以本初子午线为界限,以西的经线称为西经,共180度,用w表示;以东的经线成为东经,也是180度,用e表示。(课件:经线纬线的范围)。

6、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出老师说的经线,比一比哪组最快最准?

7、看看这些经线在形状上、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1、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仪上的纵线,也就是经线,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研究地球仪上的横线。那么怎么研究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点参考。(课件:(1)、在地球仪上,顺着----方向,围绕地球一周的线叫纬线,纬线指示-------方向。(2)、纬线的形状是------,长度------,最长的0度纬线叫------。(3)、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叫------,赤道以南叫------。(4)、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叫-------,赤道以北叫------。)。

2、研究之前请听清要求,(1)每位同学都要认真阅读教材99页的内容,仔细观察地球仪,各抒己见;(2)各组记录员做好讨论记录;(3)选一名写字最棒的同学代表小组补充板书;(4)选一名声音最洪亮的同学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听清了吗?好,各组按照研究经线的方法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经线,开始。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适当点拨。(课件:纬线的指示方向、赤道、南纬北纬的范围、南北半球的划分)。

1、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老师非常满意,还想不想继续展示你们的`聪明才智?可没那么容易的,要想继续表现必须闯过两道关卡,闯吗?好,闯过之后还有奖励啦!

2、第一道关卡(课件:0度经线叫------,以本初子午线为界限,以东的经线叫做------,以西的经线叫做------,科学家们以西经------度和东经------度为界限,将地球分为------和------。)。

3、他顺利闯关成功,给点掌声。老师也将给你一份奖励。(课件: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子午宫及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音乐短片)。

4、看了以后有什么疑问?(课件:介绍子午线地面标志的地点、来历)。

5、第二道关卡(课件:0度纬线叫做-------,以赤道为界限,以北的纬线------,以南的纬线叫做------,科学家们以------为界限,将地球分为------和------。)。

6、他顺利闯关,掌声响起来。也将得到老师的一份奖励。(课件:赤道纪念碑及其来历)。

7、同学们,地球表面并没有这些经线和纬线,那么科学家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些呢?用什么用呢?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你就会领悟到的。

10、经纬线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上的某一点的具体位置,在航空、航海、军事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1、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一找我国首都的经纬线,乌鲁木齐呢?香港呢?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地球仪上不只是经线纬线,还有七大洲、四大洋,各地的景色非常优美,课下请同学们收集世界美景的图片,下节课我们深入美丽的地球村,进一步了解她的风采。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展示挂图:教材图j(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东半球北半球。

120°w、30°s西半球北半球。

10°w、87°n东半球北半球。

160°e、45°s东西半球交界南半球。

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第10页“复习题”3。

三、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