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除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模板21篇)

时间:2023-12-13 10:13:13 作者:LZ文人

四年级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在以下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在四年级教学中的创新和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学设计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过程,同时掌握正确口算除法的方法。

2、能对被除数或除数进行适当地估算,能运用于口算除法中。

3、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1、出示口算练习:

2、提问:指出150×370×8400×5你是怎么算的?

3、总结:整十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一)生活情境:

2、提问:你们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列出算式80÷20。

(二)、自主探究,展示各种算法。

1、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内进行交流。

2、各组汇报:80÷20=4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a.由20×4=80,想乘法算除法,得出80÷20=4b.8÷2=4,则80÷20=4(引导学生说出80看成8个10,20看成2个10,从而让学生明白8÷2=4与80÷20=4的'商的大小为什么是相等的,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学生展开评价,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4、拓展进行估算:老师那里还有83根彩带,每班也20根,可以分给几个班?a.学生进行估算,83看成80,得出83÷20≈4b.83÷20=4……3(对于这种方法肯定,但是不进行引导。因为这是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变式练习:改成有80根,每班19根呢?分几个班?

5、小结:对于整十除以整十的口算的方法:是看成一位数除以一位数进行口算。对于除数与被除数不是整十的,要进行估算,把除数与被除数估成整十。

这里提供评价:如果全做对的同学可以奖励3颗星星,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进行独立思考:120÷30=学生会能够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行口算。

3、想一想:122÷30≈120÷28≈。

1、要求口算:

90÷30=150÷30360÷40=143÷70≈632÷90≈240÷77≈。

2、解决问题:练习十三第2题。

每包有30本书,一共要邮寄240本书,要捆多少包?

3、练习十三第5题:

(要学生说出题目当中隐含的条件:一个月大约30天。这道题目放在课堂上训练,对于优秀学生可以进行提高训练,同时还针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帮忙指导,以便他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这里还剩80个气球,每个班分20个,还有几个班没有领到气球?

80÷20=4(个)。

答:还有4个班级没有领到气球。

口算加减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8页,第1题,第79页练习十四第1、2、5题。

教学目标:

1.通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加强对比,强化计算方法。

我们学过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一)先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口算?让学生举例说:

出示第一组题:50+20、57+20、57+2、57+9先要求学生口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再让学生比较。

提问: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老师结合学生讨论概括出:

1.相同点: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也就是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2.不同点:整十数加整十数,只要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个位上的数字不变。两位数加一位数,只需把几个一相加,相加不满十的,十位上的数字不变,相加满十的,十位上的数字增加一。

(二)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减法口算?让学生举例说:

先要求学生口算,再让学生比较。提问: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老师结合学生讨论概括出:

1.相同点: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减,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减,也就是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减。

2.不同点:整十数减整十数,只要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减,个位上的数字不变。两位数减一位数,只需把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减,十位上的数字不变,个位相减不够减,十位上的数字要减少一。

(三)让学生比较两组题。

提问:这两组题的口算方法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概括出:相同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不同点:个位相加满了十,十位上的数字增加,个位相减不够减,十位上的数字要减少一。

二、简缩思维,提高口算速度。

(一)。

加数50423576923。

加数203038817。

1.提问: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用什么方法算?

2.学生独立计算。

3.提问:42+30,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整十数相加,只需把40和30相加,个位上的数字不变,得72)。

4.提问:76+8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加的是一位数,把6和8相加得14,满了10,十位上应增加1,得84)。

(二)。

被减数607268413065。

减数40507348。

1.提问:已知被减数和减数,求差用什么方法算?

2.学生独立计算。

41-3,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

(三)引导学生对比小结:

口算既要准确,又要迅速,就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还要看清符号。特别要注意,个位相加满了10,在十位上要添上1,个位上不够减,十位上要减1。

三、加强练习,提高口算能力。

(1)教科书p78页,第1题。

(2)教科书p80页,第5题。

学生直接在课本上写得数,并统计5分钟完成的人数。

口算乘法二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三)通过教学及反馈练习,培养学生认真口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的算理、掌握算法.。

(二)难点: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和学具。

(一)教具: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小方块图.。

(二)学具:小棒、反馈牌.。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同学们学得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2.口算:(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现下列各题,指名口算,其他人判断对错)。

10×5+620×3+9300×2+60。

10×7+820×2+8400×2+20。

3.口答:(教师用投影片出示下列各题,采用指名答的形式,其他人用反馈牌做判断)。

3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8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4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1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40里面有几个十?有几个百几个十?

320里面有几个十?有几个百几个十?

120里面有几个十?有几个百几个十?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口算12×3.。

提问:每行有多少个正方体?一共有几行?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怎样列式?(12×3)让学生用两种读法读一读.(12乘以3,3乘12)。

仔细观察:左边是3捆小棒,是几个十?(左边是3个十是30)右边是几个2?(右边是3个2是6)一共有多少根小棒?(36根)36根是怎么得来的?(30加6得36)。

教师把算式补充完整:12×3=36.。

(3)讨论:(以小组为单位)。

30是怎么得来的?

6是怎么得来的?

36又是怎么得来的?

(5)指名学生按口算步骤算出得数.。

14×221×342×2。

(6)口算下面各题.。

12×423×232×3。

(同桌二人互相说说口算步骤,再举手回答口算结果)。

2.学习例2:口算120×3.。

(1)让学生试做.提问计算结果及思考过程.。

提问:120×3得多少?怎样想的?(120表示1个百和2个十,1个百乘以3得300,2个十乘以3得60,300加60等于360)。

教师把结果板书出来:120×3=360.。

(3)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解题方法,再口算出结果来.(指名回答)。

120×4140×2230×3。

提问:你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先讨论再回答)。

(三)巩固反馈。

1.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1×2。

130×3。

指名回答,多找几位同学来说.。

2.全班笔练:

130×2410×2430×2。

110×7110×320×4。

3.视题直接写得数.(做在书上)。

做完之后,集体订正,指名个别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列式并口算出结果:(投影打出)。

(2)5乘600得多少?

5.列式并口算出结果.(独立完成)。

(1)儿童三轮车每辆的价钱是21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了多少元?

(2)校园里共栽了21棵槐树,栽的松树是槐树的4倍,栽了多少棵松树?

(教师行间巡视,个别指导)。

(四)课后小结。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利用了直观与操作,使学生通过操作,在动手活动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乘法应用题.。

难点:准确地找到被乘数和乘数.。

教具和学具。

教具:准备3张图画,每张上有一个同学正在给4棵树浇水.。

学具:3个圆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列式计算。

3个4相加是多少?(4×3=12)。

5个2相加是多少?(2×5=10)。

2.看图列式计算。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再列式解答.。

(每瓶有4朵花,3瓶一共有几朵花?3个4是多少?4×3=12(朵))。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9。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指名学生读题.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

这道题求的是什么?(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树)。

列式是: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从图上验证一下3个人一共浇了12棵.。

2.出示例10。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分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1)先由学生读题,指名读,每人自己读.。

(2)指导学生操作.。

求的是什么?(3个扣子多少钱)。

求3个5是多少用什么法?谁当被乘数?谁当乘数?(求3个5是多少,用乘法.5是相同加数,当被乘数,3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当乘数)。

教师列式;5×3=15(分)。

口答:一共用了1角5分.。

提问学生:15分也就是几角几分,因此,可以口答为:一共用了1角5分.引导学生比较:

提问:

(1)这两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都用乘法?(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几的和,所以都用乘法解答)。

(2)这两道题已知条件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例9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的个数;而例10的两个已知条件的叙述顺序与例9相反,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的个数,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

(三)巩固反馈。

1.尝试性练习。

下面两道题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试一试画一个示意图,进行小组讨论.。

(1)小明做数学题,每行有5道,做了2行,一共做了多少道?

(2)小明做数学题,做了2行,每行有5道,一共做了多少道?

讨论结果,两道题都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只不过在叙述时两个条件先后位置不同.。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都是求2个5是多少,列式是5×2=10(道).。

2.基本练习。

课本“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指名学生说出表格图的意思,怎样想,再全体列式解答.。

3.发展性练习。

“做一做”的第3题.。

小红买了4米带子,每米2角钱,一共用了几角钱?

指名学生解释一下书中的图什么意思,求一共用了几角钱,也就是求什么.。

由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2”当被乘数,“4”当乘数.。

这道题除了用乘法解答:2×4=8(角).。

你还能想出另一种算法吗?

(2+2+2+2=8(角))。

4.课后作业:练习十第1题和第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文档为doc格式。

口算除法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的灵活试商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15×416×516×64×25。

60÷480÷1696÷16100÷25。

60÷1580÷596÷6100÷4。

14×824×726×524×5。

(2)先说出思维过程,再说结果.。

15×6+1525×8-2524×5+24。

14×7-1426×4+2616×8-16。

(3)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5×()<7616×()<120。

25×()<20424×()<124。

26×()<15814×()<121。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70÷14=。

当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组织学生集中,先请一名用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同学讲述试商过程.(把除数14看成10试商)(老师板书)。

然后,老师再请用不同方法试商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生:我是用口算,14和5相乘,积是70,所以我直接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给予肯定,非常好,一次确定商.。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表扬:也很好,肯动脑筋,调商一次.。

生:14接近15,我把14看成15,5个15就是75,所以商5.。

老师肯定这个学生,平时注意口算练习,这样,试商的速度能提高.。

(学生回答不同的解法,不一定按老师准备好的顺序,教师要有应变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试商方法.今后自己在做题时可以灵活选用.。

做一做:

订正时,请说明自己试商的过程.。

师:用我们学到的试商方法,请看下面的例题.。

出示例2:240÷26=。

师:看哪些同学的思路与这种方法相同.(老师要重视这种反馈信息)。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个26是260,比被除数240多20,所以商9合适.。

师:给予肯定,看看哪些小组有这种思路是谁说出的,应该表扬.(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同桌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用什么试商方法.。

小结今天我们讲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除数有什么特点?

(除数的个位数是4,5,6)。

通过学习和练习题,你能说一说,这样的题目怎样试商简便吗?

(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各应商几?

(投影片要覆盖、逐题出示)。

(2)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否准确,不准确的调整过来.。

(3)说出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投影逐题出示,谁先看出来立即抢答)。

(4)计算下面各题.。

(一、三、五组做上面4道题,二、四、六组做下面4道题.做完本组题,可做另一组题)。

88÷16128÷14165÷24128÷16。

91÷15150÷25113÷15194÷26。

作业:看书第52,53页.。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2.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理解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

正确熟练的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提高口算能力.。

复习准备:

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并口算出结果.。

3005=(3个500是多少)。

7800=(800个7是多少)。

你能根据这两个乘法算式,试着说出两个除法算式吗?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15005=(把150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56007=(把5600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

1500300=(1500里面有几个300)。

5600800=(5600里面有几个800)。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尝试探索:

1.以前我们学过什么样的口算除法?请举例说明.。

在学生举例之后,教师举例:20xx27093201045050。

说一说这些算式的意义,你是怎样口算的?

归纳:

(1)看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

(2)被除数与除数末尾都有一个0,先不看,直接用0前面的数相除.。

2.这样的除法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3.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例4、例5(如果学生中出现了这样的例子,就可以用学生中的例子作例题.)。

500100=2400100=1200400=3600300=。

这些题目与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除数是整百数)。

这些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又该怎样进行口算呢?(教师补充板书课题)。

4.独立试算这些题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00里面有几个100;2400里有几个100;12个百里面有几个4百;36个百里有几个3百.)。

5.用你找到的方法口算:

7200800=4500500=1200600=2800400=。

1.通过口算刚才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当被除数与除数都是整百数的时候,口算的方法与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一样.。

把被除数与除数分别划去末尾的两个0,用0前面的数相除.。

1.同桌之间互相出几道这样的'口算题目,练一练.。

2.7001008004005500500。

40010054006002400200。

上面的口算对吗?为什么?

35000500=7。

4.列式计算:

(1)3600是400的几倍?

(2)3800与800的差是600的几倍?

(3)945里减去多少个300后剩45?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解疑。

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1、知识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和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除法估算。

难点: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除法估算。

主题图、口算卡片、投影仪。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2400÷6250÷5420÷6。

2700÷9140÷7120÷6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口答:

(1)450除以9得多少?

(2)被除数是8000,除数是8,商是多少?

1、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

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幅图提供的信息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并进行了解答。数学小精灵看大家学得很起劲,他也想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

2、出示例2的问题。

大家看,小精灵提的是什么问题?

(1)请大家单独读题。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124÷3。

(2)这个问题和我们以前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3)有没有这个词在计算的要求上有什么区别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课题:除法的估算。

(1)根据以前学习过的有关估算的知识,你会估算124÷3吗?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

(2)生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估算的过程。

(3)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对除法进行估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取被除数的近似数;除以除数;算出结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要分多少个桃?平均分成几份?求什么?怎样理解“大约”两个字?

(3)列式。

(4)思考:怎样求出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5)集体交流。

(1)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叙述估算过程。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估算过程。

(1)学生独立完成。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直接说出估算结果。

你对除法的估算有什么想法?

简单的数据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计。

摩托车。

小汽车。

大客车。

载重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1992199319941995。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提高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利用乘法进行除法验算的道理,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1.列三组题.。

42÷6=72÷8=72÷4=。

7×6=8×9=18×4=。

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问: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

板书:

2.设疑引出课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

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做什么?(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出示例6:441÷7=。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师问: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正好等于被除数呢?(小组讨论)。

2.教师反馈,小结.。

3.初步练习:

148÷2656÷42232÷6。

做完后让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例7.。

出示例7:2463÷5=。

(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

(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3)问: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

(4)问:第二种验算方法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不等于被除数?结果不等于被除数,能说明计算正确吗?要想使结果等于被除数,应该怎样办?(小组讨论)。

(5)问: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小组讨论)。

(6)问: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

(7)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5.提高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42÷8209÷3856÷7。

三、练习与质疑。

1.计算下面的除法,并且验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进行板演,集体订正.。

2.根据左边的算式,直接写出右题的得数.。

(1)126×7=882882÷7=。

(2)7056÷9=784784×9=()。

四年级《口算除法》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人公的地位。

探索口算方法;掌握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计算王国里游玩,愿意吗?

2、摘苹果的游戏。复习旧知。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点击课件出现例1的情景图)。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瞧,我们学校买来了什么?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了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可指名答)。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

(2)探索口算方法。

师:怎样计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

(3)汇报,师评析。

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生2;对,80÷20=4。因为8÷2=4,所以80÷20=4。

(4)检验正误。(课件出现结果)。

师问: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

齐答:4个。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口答。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检查正误,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教学例2。(出示课件)。

(1)情境中引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顺利完成了学校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好!瞧,学校又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请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

(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该例题的教学较上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

(3)汇报。

生1:120÷30=4,我想4个30是120,也就是30×4=120,所以120÷30=4。

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12÷3=4,所以120÷30=4。。

师:说的很好。你还真善于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吧,看大家的做法对吗?(课件演示)。

3、小结。

同学们,在解决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用乘法做除法或用表内除法做除法。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

想一想:83÷20≈122÷30≈。

80÷19≈120÷28≈。

生:用估算求商。

师:请你选一题来试一试。将估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推上口算的主体地位。)。

(2)交流,并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愿意说一说?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师:大家真不错,说的非常好。那么,谁愿意总结估算方法?

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生:是,要看成和被除数或除数最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师:这样说就清楚准确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三)巩固练习。

1、小试身手。

“做一做”40÷20=143÷70≈。

360÷40=632÷90≈。

2、帮小动物找妈妈。课件出示题目。

3、智力比拼。根据数字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并计算。

4、智力赛跑。三分钟内看谁最先做完30道口算题。

(四)全课总结。

好了,通过这节课,最后,请你用“我学会了”谈谈自己的感受。

口算除法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二)归纳总结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法则.。

(三)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迁移规律进行类推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笔算.(请两名同学在投影胶片或玻璃片上做题)。

(2)()里最大能填几?(投影逐题出示)。

18×()<9135×()<108。

34×()<24046×()<248。

37×()<27236×()<255。

71×()<36158×()<479。

订正笔算(投影出示)。

说一说这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师:这两题都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法则.。

(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论,提醒一下)。

然后请同学回答,投影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法则: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法则出示后,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再让同学默读两遍.。

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用两位数去除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还要学着归纳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板书课题用两位数除商是两位数)。

出示例1:768÷32=。

例1是一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题,请根据思考题,试着写在练习本上.请几个同学写在胶片或玻璃片上.(挂出小黑板)。

思考题:

1.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

2.商的第一位是几,应写在哪一位上面?为什么?

3.商是多少?

学生试做时,老师巡视,个别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完成后,投影出示学生做的题,请学生按照思考题的思路回答计算过程.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请同桌两个同学互相叙述,听听对方叙述是否正确.(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76比32大,32除76个十,商2个十,2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面,32与2个十相乘,得64个十,写在76下面,76个十减64个十,等于12个十,(12比32,小)把8落下来,32除128商4,4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768÷32=24)。

做一做:

订正时请叙述计算过程.。

出示例2:3293÷39=84……17。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自己小声叙述计算过程.然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板书)。

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是32,比除数39小,再试除前三位,39除329个十,商8个十,应写在十位上.8与39相乘,得312,329减去312,余17个十,(余数比除数小)把3落下来,173里面有4个39,在个位商4,4与39相乘,积是156,173减去156,余17.(余数比除数小)。

做一做:

小结想一想: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投影出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法则)。

请参照投影片“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法则”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后请同学回答:

相同点: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3.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不同点: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先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

(2)计算下面各题.。

416÷321670÷256501÷67。

854÷641189÷416976÷82。

学生做题时,老师巡视批改,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作业:第60页第4题、第5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听了邓老师的这节课,收获很多。

1、本节课是口算教学课,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充分的挖掘教材,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落实学生的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能力,面向全体、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2、本节课体现了教师重视学生的口算教学和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针对数学问题自主探究规律,总结规律。能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学习,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小组合作学习。

4、课堂教学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并能引导学生选择优化算法,整节课教师比较重视口算算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5、小组活动有效,分工明确。

6、邓老师说了一个“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后面的让学生照样子说一说,这个很好,从后面的学习中可以看出,学生根据这个就能自行总结口算的类型。

7、练习应该也很精彩。

建议:1、80÷20=4,邓老师说应用应该怎样写才完整呢,学生说加单位,邓老师应该在黑板上写出来。

2、每一类型的口算在学习过后应该及时巩固一下,我看到邓老师有设计,但应为时间问题没有呈现很可惜。

《母鸡》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母鸡》是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教学目标:

1、认识“怨、抗”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思考:

(1)说说母鸡是怎样的?

(2)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反馈交流并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

3、学习1-3段。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三、升华主题。

(1)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2)最后一段改成“我不再讨厌母鸡了”行吗?为什么?

点拨:作者不仅仅赞颂母鸡,更赞颂了普天下所有的母亲。“不敢”体现了作者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

四、比较写法。

2、交流:(1)结构清晰,善于运用总分段。

(2)情感上《母鸡》是先讨厌后喜欢。《猫》是一向喜欢。

(3)都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动物的特点。

(4)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五、总结。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作者对它由讨厌到喜欢、敬佩。作者不仅仅赞颂母鸡,更赞颂了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六、作业。

阅读选读课文《麻雀》,体会麻雀的爱子之心。

板书设计。

16母鸡。

特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感情:讨厌喜欢敬佩。

求平均数2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4)学生操作.。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3.教学例3.。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

三、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

小学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3、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二、设计理念。

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设计中我把数字稍微改动了一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我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练习,再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明算理时,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质疑60真的变成了6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性过渡,丰厚了探究的底蕴,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3、及时反馈,内化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本次练习有两个层次。(1)基本练习;这些练习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2)内化提高。练习中巧妙设计300÷5教学资源,实现了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学习的良好效应。相对课始的探究素材,显然最高位数字比除数小的这类口算除法要复杂一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辨别,对比练习,突破难点。

4、巩固升华,总结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三块内容:一是摘苹果游戏,8道口算题。“被除数末尾要保留零”的情况和不用保留零的情况。二是由关联的两组口算题。让学生感悟: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商也扩大10倍,渗透商的变化规律。三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萌发和培养。尤其是在自然贴切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口算解决问题。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以有层次的体验贯穿全课,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彰显个性化的学习风格,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是突出对教学实效性的追求,使教学目标不再是一个虚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分解并落实到了具体环节中。三是广泛地链接周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下,变得丰富多彩。

求平均数2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

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教师板书:(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a.(53+58+30+27)÷3。

b.(53+58+30+27)÷4。

小组讨论后得出:

(750+1210)÷2。

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四)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分为四个层次.。

板书设计。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

eqx(统计表)。

(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母鸡》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自主认读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文章写法,感受语言特色,课外扩展阅读。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内容的前后对比,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体会,使学生认识到,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母亲。

情感与态度:1.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对母爱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2.感受母鸡的特点,感悟母爱的伟大。

【学习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法学法】教法:对比;引导、体发、拓展。

学法:感悟、体会、讨论、交流、抒发。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谈话】谈谈你所了解的小动物给你留下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前三篇课文都是写小动物,两篇写“鹅”,一篇写“猫”。它们的作者是谁?是的,《鹅》的作者是由丰子恺,叶、诺索夫两个不同的人写;老舍先生的“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热爱生活的他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先生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一、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字字过目,句句入心),要求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生字。“怨、抗、侮、绩、凄、慈、辛”

二、初步感知课文,明白作者对母鸡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你从哪看出来?)。

出示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2、读完这两个句子,你有疑惑吗?指名说。还有想问的吗?

3、反馈:

三、把握整体结构,深入领会课文,感受母鸡特点。

(一)感知母鸡特点,明白讨厌原因。

2、随机交流,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反馈一:叫声心烦。

(1)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呀,这叫声多烦呀。齐读,读出我们对他的讨厌。

教师小结:母鸡的叫声让人心烦,所以让作者讨厌。还有原因吗?

反馈二:欺软怕硬、心狠手辣或暗箭伤人。

(2)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点拔:这只母鸡面对高大的公鸡,从不反抗,可是它却要去欺侮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欺负忠厚老实的鸭子。)。

反馈三:好表现或爱炫耀。

(3)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他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她吵得受不了。

3、正是这只母鸡让人心烦、欺软怕硬、爱炫耀,所以作者对它心生讨厌。请三段中任意选择一段看看能否读出对母鸡的讨厌之情。(指名一个)。

(二)体会作者对母鸡尊敬之情。

过渡:如此让老舍先生讨厌的母鸡,等到它有了鸡雏之后,为什么不敢再讨厌它了?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1、感知母鸡的特点,明白不讨厌母鸡的直接原因。

其实课文中有一段话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指名说。出示第9段。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请同学们再读第9段。看作者用了哪些词来是评价母鸡的。把这些词语圈圈读读。指名说。(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小结:是呀!这是一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

请你从课文5至8自然段,重点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细细地品读,说说你从文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了母鸡的这些特点。相关的词语可以圈一圈,并想一想你的理由)待会儿咱们来交流。

指名学生交流:你选择了是哪个自然段。出示段落。

(1):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勇敢、负责)从文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

还有同学想说吗?师:从“挺着脖儿、立刻警戒、挺着身儿、咕咕地警告”这些词语我们体会到了勇敢、负责、辛苦的鸡妈妈。现在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还有哪些情况它立刻警戒起来。(教师口述情境,学生使终说这些词语。)。

小结:这只母鸡,不论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多么负责、勇敢呀!一齐读。

(2)还有选择别的自然段吗?再请一个同学来交流。

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他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他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去,连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师:是啊!多么善良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啊!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好好感受这位善良、负责的鸡妈妈。(齐读)。

(3)还有选择别的自然段吗?

出示: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师:课文第8节又写到母鸡的叫声。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是怎么叫的。来读一读。(课件再次出示第一自然段)。

现在这叫声更尖锐,更凄惨,难道这叫声不会叫人心烦吗?为什么?(因为它现在是鸡妈妈了,这叫声是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它放声啼叫,是为了把主人叫醒,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可以救自己的孩子。)是呀,这叫声里饱含着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呀!怎么会让人心烦呢!

(4)还有选择别的自然段吗?再请一个同学来交流。

出示:“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让他们挤在他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母鸡的什么?(辛苦)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一天不知教多少次),猜猜看,一天教多少次。你猜?你来猜?多辛苦、多累呀。还体会到了什么?(慈爱)。

同学们,如果这些小鸡雏能开口说话,她会想对鸡妈妈说些什么?

是呀引读:“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就必定是一位英雄。”

2、情感升华,感受母鸡就是母亲,明白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真正原因。

小结:现在你明白老舍先生不敢再讨厌她的背后,是作者对这只鸡母亲的敬重。因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四、引导学生扩展阅读,感受母爱。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另一位鸡妈妈,让我们来看看她。

(插入文章《母鸡的爱》)这只鸡妈妈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母鸡的爱。

母亲跟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母爱的力量真是无坚不摧。

那年鬼子进村扫荡,母亲和村人一起向村外的山洞躲去。在山洞里,母亲突然想起家中还有一只老母鸡和8只小鸡没有随身带入山洞。母亲感到一阵心疼,老母鸡在鬼子的炮火轰炸下或许能逃走,8只小鸡是怎么也没有能力逃走的,它们才刚学会走路。母亲想跑回村里,把老母鸡和8只小鸡捉来山洞,可是鬼子已经浩浩荡荡地开进村了。鬼子扫荡了半天,没有什么收获,便离开了村子。

母亲急匆匆地回到家里。在一个烧毁的草垛旁发现了那只老母鸡,已经死了。它半蹲着伏在地上,两只翅膀大大地张开着,背上的鸡毛被火烧得精光,露出烧焦的皮肤。而8只小鸡却不见了踪影。母亲走到老母鸡的身旁,用一根木棍拨了拨母鸡,母鸡翻转了过来。母亲一下子惊呆了,8只小鸡从母鸡的翅膀下“叽叽”地叫着跑了出来。

原来母鸡在大火烧来之时,用它自己的翅膀为8只小鸡撑起了生命伞。

2、延伸:让人讨厌的母鸡,因为做了鸡妈妈而让人陡生敬意,本来可以活下来的的老母鸡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被烧焦。这就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动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同学们,老师为大家讲两个故事。

之一,讲在亚美尼亚大地震中,一对被埋在瓦砾中长达八天的母女奇迹般获救。人们感到惊奇的是,在阴冷,无水和没有食物的八天中,只有三岁的幼女是怎样活下来的?原来是她的母亲咬破手指,让孩子吸食自己的鲜血得以不死。

之二,是讲越南战争中一群平民在枪林弹雨中狂奔逃命。一粒子弹射中了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没有象其它人一样扑到而死,而是慢慢蹲下去结束了生命。拍下这组镜头的美国记者流着眼泪对刘墉说:她是怕压着抱着的孩子,才忍着不死,蹲了下去.....

3、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

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4、你们的母亲也都是英雄。让我们全体起立,怀着敬意读读这一段话吧!

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她有了可爱的儿女。她伟大,因为她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相机板书:

一向讨厌母鸡无病呻吟。

(1-3)自然段欺软怕硬(浅薄媚俗的母鸡)讨厌。

母拼命炫耀。

鸡母亲。

负责慈爱。

勇敢辛苦。

不敢再讨厌母鸡尊敬。

(4-10自然段)母爱。

小学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是小学数学组xx号的。

一、教材分析。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3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二、设计理念。

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设计中我把数字稍微改动了一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我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练习,再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明算理时,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质疑60真的变成了6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性过渡,丰厚了探究的底蕴,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3、及时反馈,内化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本次练习有两个层次。(1)基本练习;这些练习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2)内化提高。练习中巧妙设计300÷5教学资源,实现了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学习的良好效应。相对课始的探究素材,显然最高位数字比除数小的这类口算除法要复杂一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辨别,对比练习,突破难点。

4、巩固升华,总结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三块内容:一是摘苹果游戏,8道口算题。“被除数末尾要保留零”的情况和不用保留零的情况。二是由关联的两组口算题。让学生感悟: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商也扩大10倍,渗透商的变化规律。三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萌发和培养。尤其是在自然贴切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口算解决问题。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以有层次的体验贯穿全课,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彰显个性化的学习风格,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是突出对教学实效性的追求,使教学目标不再是一个虚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分解并落实到了具体环节中。三是广泛地链接周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下,变得丰富多彩。

人教四年级《走月亮》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意境和情感。

3、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展开小组组讨论,对课文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在晚上总能见到月亮,你眼中的月亮什么样?(学生交流)月亮下的景物又是什么样?(交流、讨论)今天我们就和一位朋友一起去《走月亮》好不好?(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新词。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4、“是呀,如此皎洁的月光,如此美丽的景象给我们带来了诗一般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怀抱是如此的温馨。”接下来,我要看一看词语宝宝是否找到了主人。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月光下的美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先欣赏一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首歌曲,(欣赏《月亮船》,会唱的跟着唱,随着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歌声是如此的甜美,文中的语言描写又怎样呢?听老师读课文,闭上眼睛感悟月光下的美好意境。(听读课文,想象画面)慢慢地睁开眼睛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感受(自由谈感受)。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来体会它的美吧!自由读文并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吸引了你?(自由读课文,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预设:

师:应怎样读这么祥和的山村月夜呢?(指导学生朗读)。

想一想它还有可能照亮什么地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第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师:读的可真好,你能想象当时的画面吗?(说一说)。

这么迷人的夜晚,动听的旋律,谁还想读?

3、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走着,走着……。

师:此时此刻你感到了什么?(说一说,突出主题——爱)。

这诗情画意般的文章,把我们带入了爱的天堂,到处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让我们再细细读读课文,找出最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等。

解决上节课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我和阿妈为什么要走月亮呢?”(全班交流,根据刚才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出爱的存在,爱的和谐,爱的温暖)。

总结:学完这篇课后,你最想说什么?(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口算乘法一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口算乘法12×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18×4=24×3=25×2=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2×380=150×6=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第48页6--9。

实际测量2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1.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时,可以用________或_______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2.4米8厘米=________分米。

6.8千米=_________千米_______米。

2公顷80平方米=_________平方米=__________公顷。

3.一根铁丝可以做成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做成宽4分米的长方形,长是________分米,面积是___________平方分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