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学反思第一课时(通用6篇)

时间:2023-09-28 15:51:35 作者:笔尘 蜜蜂教学反思第一课时(通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蜜蜂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一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

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

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蜜蜂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二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学生朗读感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因此在教学《蜜蜂》第二课时,我在整体感知课文后,细读感悟课文。抓住三个主要问题:

1、作者为什么做这个试验?

2、怎样做这个试验?

3、得出什么结论?

进行朗读感悟,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时,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做这个试验?由此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抓住“听说”这一词语,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这一个试验,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

学习第二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然后让学生找出作者做试验的句子。最后才讨论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帮助了学生弄清了作者是做试验的。接着练习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试验的过程,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学习第六自然段时,反复朗读,感悟作者得出什么结论。本课教学,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作者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探索精神。在学完课文后,进行拓展延伸,开阔了学生视野。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那三只蜜蜂为什么没飞回来?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一个孩子回答说:迷失了方向。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呢?我应抓住“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三只蜜蜂不是迷失了方向,而是其他原因没飞回来。

蜜蜂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三

20xx年10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33团组织的联片教研活动,我上的是第十四课《蜜蜂》,经过这次的教研活动,使我收获颇丰,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感受:

我上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蜜蜂》,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 20 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 18 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状况,不打无准备之仗。

其次,在上《蜜蜂》这一课的过程中,我也深深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过渡语准备的不够恰当,应当设计出一条主线,用合适的过渡语贯穿起来。在讲解“我为什么会这样推测?”的这一问题上,我总想把学生引导我设计的答案上来,感觉有些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势教学明显,应当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随时更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图片,在写话训练部分,设计的不够妥当,我设计的是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写一段通顺的话。同过吴教授评课,我明白了,这应当设计在第一课时更为合适,第二课时应当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写话训练。

再次,让我搞明白了三年级的识字教学该如何去教授,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放手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方法后,就可以减少类似于开火车这样的检测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自主交流的时间。

通过这次的联片教研活动,老教师的那种敬业的品质让我深深的折服,我明白了,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我还有太多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蜜蜂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四

在教学中,我侧重以下两点: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三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对于三年级的语文教学首先是从字词句段开始的,这样让学生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开始,从字词句段到整篇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而理解段落文章大意。我先请学生读第一段,抓住关键词试验,然后请学生找找为什么要做试验,由此提炼出“原因”,再请学生读2——5段,学生很快明白是讲试验的经过,归纳为“过程”,最后一段即为试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这三个关键词,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清楚就简单多了。

2.在学习试验过程这部分时,教给学生把长文读短的`方法,也就是归纳试验的几个步骤,孩子们跃跃欲试,最后归纳为五个步骤:捉蜜蜂、放纸袋、做记号、两里外和放蜜蜂。随后请学生谈谈你觉得哪个步骤最重要,孩子们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步骤都很重要,由此看出法布尔是一个细心、严谨的人。

不足之处:如果开始就布置学生搜集法布尔和蜜蜂的资料,那么在交流结果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加印象深刻。

蜜蜂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五

我通过研读教材、研读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语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上去。对于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对于本篇课文来说,我把“教学内容”定位为:通过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领会作者描写试验时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感悟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并积累语言,适当地迁移运用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

《蜜蜂》一课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是按试验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我在教学时,先请学生划出法布尔为试验而做的三个准备工作,再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这个环节就较好地体现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到此,我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出示了同样这三句话却是不同顺序的语段请学生读,读后发现,按照这样写,试验过程就会产生矛盾,给人混乱的感觉。通过学生的交流,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写类似试验的文章时,一定要按试验顺序来写。

虽然这只是一堂普通的阅读教学课,但我却抓住阅读教学的契机,让学生明白类似段落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等到一定的提升。

在第二自然段中,有不少词语运用非常准确,看似平淡,但不可或缺。比如“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这句话中“好像、几乎、大概”的运用,体现了作者表达的严谨性。如何让学生领悟呢?我设计了一份“小马虎”的作业,漏了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通过自读、对比课文、做手势帮助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句子的语言意味、这样写的好处和妙处,自然心领神会。

蜜蜂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六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把实验过程弄清楚是最重要的。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提前有效的信息。部分学生找出:作者先捉蜜蜂,再它们身上做记号,然后带到四公里以外,再把蜜蜂放出来。最后在家里,等待并记录飞回来的蜜蜂的数量。

在这一环节中,一部分学生虽然能说出过程,但有部分学生有困难。比如有的提出疑问,为什么要给蜜蜂做记号?为什么要再走四公里……这些问题我找能理解的学生来回答。他们知道了,给蜜蜂做记号是就知道哪些是做实验的蜜蜂,哪些不是做实验的蜜蜂。走四公里是为了验证蜜蜂到底能不能飞回到原处……这样一来,学生在答疑解惑中,就慢慢地理清思路,同时也把实验的过程又重新梳理了一遍,加深了印象。但即使是这样,仍有小部分学生对于实验的过程,有些混乱。于是,我又用画图了形式给学生一步一步地展示了一遍,找出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学困生再根据图示说一说,为了让全体学生参加进来,我让学生小组内交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用自己的话讲讲作者的实验过程。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让大家熟悉,后来,班里的每个学生都能把实验过程讲清楚。我觉得这也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进步了多少。

说是写的前提,本单元习作是写自己做的一项实验,把过程写清楚。学生能先把作者的实验过程说清楚,说自己的实验过程,就相对容易些。写的时候就不会太困难。

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效率有点低,虽然学生对问题掌握了,但是课堂不仅仅是这一个问题。效率低归根结底还是学生对文本不熟,课前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熟悉文本。对于浅显易懂的问题课堂尽量不再花费时间,让学生更多地有自己的阅读体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