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通用17篇)

时间:2023-11-28 07:24:42 作者:翰墨

教学计划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具体设计。在下面的教学计划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有用信息。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

教学准备。

(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练习。

二、总结。

1、第5题。

可以通过计算解决,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逐一进行比较。教学时,重点放在后一种方法的比较上。

2、第6题。

要使学生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应是18。因此,方格纸上画出的三角形可以分别是:底6cm,高3cm;底3cm,高6cm;底9cm,高2cm;底2cm,高9cm;底1cm,高18cm。

3、第9题。

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

4、第10题。

要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5、思考题。

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熟练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用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

1、在讨论、操作等活动中,帮助幼儿认识三角形。

2、诱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投入的态度。

【活动准备】。

六幅三角形的图案,若干长短不一的纸棒。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看它是谁?(教师出示三角形图片)(幼:三角形)。

师:你还在哪里看到过三角形?(幼:屋顶、积木……)。

师:我们小二班里有没有三角形宝宝的?

二、感知三角形:

师:三角形宝宝十分的调皮,它很喜欢和小朋友捉迷藏,你们看看它躲在哪里?(教师出示六幅有三角形的图案,与幼儿一同寻出隐藏的三角形)。

师:这里有这么多的三角形宝宝,现在老师要给小朋友们变出一个三角形出来。小朋友们看纸上有什么?(三个点)。

师:现在老师要用这三个点变出一个三角形出来。三个小点是好朋友,它们要手拉手。(教师将三点连接)。

师:你们看到老师是怎么把三个点变出一个三角形的?(用线将三点连起来)。

师:那小朋友们猜猜看如果三个小点排成一条直线能不能变出三角形宝宝的呀?(教师将点一直线排列)教师根据幼儿猜测进行实验证明。

师:小朋友看看这些图案里的三角形和老师变出来的三角形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引导幼儿观察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师小结:三角形的共同特点:三角形宝宝都有三条边,三个角,而且如果小朋友也想和老师一样想用三个小圆点变出三角形宝宝,就不能让小圆点宝宝们站在一条直线上。

三、幼儿操作:

师: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做魔术师,老师这里有长短不一样的小木棒,请小朋友们来帮助这个三角形宝宝变出另外一个三角形宝宝出来。

师:小朋友们给三角形宝宝找到了这么多的朋友,它可开心了。三角形宝宝说:我有这么多的三角形朋友,可我也想和小二班的小朋友做朋友,小二班的小朋友可不要忘记“我”。

师:小朋友们会不会忘记三角形宝宝呀?来给三角形宝宝说说看它是长什么样的?(引导幼儿再次记忆三角形的特征)。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目标基本完成,幼儿对于三角形的认识更加深刻。动手操作环节幼儿积极性高,三角形形状也完整。本次活动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在幼儿指出图片中三角形时,教师应该及使用笔标记出来,并可做一些语言引导,帮助幼儿初步认识三角形。

2、用点画三角形时可以让幼儿自己先动手,在进行活动,不同的操作环节有助于帮助幼儿提高兴趣,加深印象。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理念:

数学学习不应是简单的个体受动过程,更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的生活性主题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而这种探索与发现过程,就是儿童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试验,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建构过程,使其终身收益。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多元评价学生,并培养学生初步的几何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难灵活三角形面积公式。在学习时可借助方程的知识解决问题。

媒体与手段运用:

多媒体。

教学环节:

一、复习阶段。

1、出示。

问:这是一个三角形,要求它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名到黑板前量出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

问:知道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怎样求也它的面积?用哪个公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h2)。

二、新授内容。

1、出示练习十四第7题。

(1)教师讲解,学生试做。

(2)让学生尝试用方程完成。

2、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读题,并请同学讲讲自己的思路。)。

教师提醒学生在求三角形面积时要注意除以2。

3、练习十四第9题。(学生试做)。

分析题意,学生注意单位之间的转化。

4、讲解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5、把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怎么分?

学生自己先试分,然后上台反馈答案。

三、巩固练习。

课后做一做。

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注意面积单位。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通过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出。这种方法在今后还可以多次进行运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1.寻找思路:(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1)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计算?(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观察:沿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

师: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完全一样)。

三角形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师:你想用什么办法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提供许多思路,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评价鼓励。)。

《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西师版)五年级第九册。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1)导入新课时激励学生求新知——诱导自主学习。

(2)探索新知时鼓励学生自学尝试,合作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3)内化新知创新设疑,讨论质疑——创新自主学习。

(4)巩固新知时激励学生自主解答,讲解思路——巩固自主学习。

(5)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为学生每组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本课教学总时间为40分钟。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应用来展开的。教学环节可分为情境创设、操作交流、练习反馈和全课总结。

人教版小学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练习。

二、第6题。

要使学生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应是18。因此,方格纸上画出的三角形可以分别是:底6cm,高3cm;底3cm,高6cm;底9cm,高2cm;底2cm,高9cm;底1cm,高18cm。

三、第9题。

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

四、第10题。

要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五、思考题。

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熟练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用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它又是学生以后学习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

三角形面积的知识基础是: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知识的增长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是后面学生学习梯形面积计算以及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

其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基础是在《比较图形的面积》和《地毯上的图形面积》两个专题中蕴含的割补法、增补法(分割、平移、旋转),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中蕴含的“根据一定的条件和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力的增长点在于利用旋转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及根据一定的条件(平分高或边)利用分割与旋转的方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一步体验“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着重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将学生的已有知识结合来自生活常识的实例做为重要的课堂生成资源,运用有趣的教学手段,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

1、探索并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方法。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4、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1.寻找思路:(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1)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计算?(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观察:沿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

师: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完全一样)。

师:你想用什么办法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提供许多思路,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评价鼓励。)。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会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加深三角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以及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割、补、移等方法,也学会了把未知的学习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准备和能力基础。

1、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意义。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被转化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理解三角形是同底(长)等高(宽)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一、导入阶段。

通过故事情景产生生活中三角形比较大小的问题:

2、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呢?

小结:运用透明方格纸来比较三角形的大小是一种方法,但你感觉怎样?

二、探究阶段。

(一)画三角形。

1、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按要求画三角形。

操作说明:

(1)以长方形纸的一边作为三角形的底边。

(2)以对边的任意一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

(3)连接顶点与对面的两个角。

(4)你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2、大组交流。

4、观察已画三角形与长方形之间的特殊关系。

(二)实验。

1、剪拼三角形。

操作说明:

(1)剪下你所画的三角形。

(2)将剩下部分拼到剪成的三角形中。

思考:剩下部分拼成的三角形是否与剪成的三角形一样大?

(3)填写实验报告。

2、学生完成报告后交流。

(三)归纳。

根据学生的实验得出结论:

(1)请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2)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相应长方形面积/2。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运用阶段:

1、教学例1。

(1)分别测出3个三角形的底与高,作好记录。

(3)交流。

拓展:找出下列图形中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为什么?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计算三角形面积要知道那些条件?

三角形教学设计

上课!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生:不能。

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第一关:摆一摆。

师:现在老师把时间交给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示完成活动,并将你们的发现填在学习单上。开始!

(教师巡视,提问指导为什么所有三角形的形状都一定?四边形形状不同?

师:完成闯关的小组请坐正,好,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你来读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生:所有三角形的形状完全相同。想一想:__________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

四边形的形状各不相同。想一想,__________改变了四边形的形状。

师:这是你们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感谢分享,好请坐!

师:你们组刚才也讨论的很激烈,谁来汇报一下?

小结:边长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就确定了。(边长是8、8、2三角形就瘦瘦的)。

师:寻宝活动还未结束,刚刚我们还发现四边形的形状各不相同。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自己与众不同的四边形呢?(形状确实不同)。

思考:都是同样长的小棒,为什么四边形就能摆出那么多种?

生:角度发生了改变,四边形的形状会随之改变。

师: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二件法宝,谁再来说一说?

三角形:边长确定,形状就确定。

四边形:角度改变,形状就改变。

师:通过第一关,我们得到了解救羊羊的两件法宝。老师很期待,你们能不能在第二关,用这两件小法宝获取更大的法宝呢?来吧,欢迎来到第二关!

第二关:拉一拉。

师:请所有同学拿起你的三角形,现在听我指挥“拉”,有什么发现?

再拿起你的四边形,准备“拉”,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三角形拉不动,四边形拉得动。

师:提问指导“为什么三角形拉不动,四边形拉的动。”

预设:

边长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也就完全确定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角度发生改变,所以四边形的形状会随之改变。(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师:如果从这两个法宝里,选择一个新知识作为这节课的标题,你会选择哪一个?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稳定性。

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师:现在就让我们带上我们闯关获得的法宝,来解救危在旦夕的懒羊羊吧!

师:懒羊羊很疑惑,用来救命的四边形木台为什么会倒呢?

生:因为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为什么这样四边形就推不倒了吗?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节数学课好不好玩?数学知识有没有用?不仅有用,关键时候还能拯救羊羊的生命,保护羊羊的家园免受侵袭。

3、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法宝呢?

生:自行车、晾衣架、……。

4、那四边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就没有用了吗?谁来列举一些?

师:数学知识有没有用?数学知识很有用,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5、同学们,这座桥美吗?我国最长的跨海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全长36。48公里,投资额近100亿,历时4年完工。就是这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跨海大桥,从大的框架,到小的构造都用到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同学们,这看似简单的数学知识,难道仅仅是黑板上冷冰冰的一句话吗?不是!它是一点一滴深入脊髓的智慧,它可以帮我们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满意吗?

对老师满意吗?

结束语: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带着愉悦的心情,结束今天的这节课吧?

三角形教学设计

1、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能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说一说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

2、大家都知道矗立在城中的科技大楼是我们这里比较高的楼,那么科技大楼有多高呢?

我们如何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去测量出科技大楼的高度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导入新课:阅读课本73页例6完成下列任务:

例6中当金字塔的高度不能直接测量时,本题中构造了_______和_______相似,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已知或能测量的。

说一说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方案并加以证明。

【学法指导】同一时刻太阳光是平行直线,从而得到角相等,得到相似三角形。

例7中河的宽度也是无法直接测量的,本题中构造了_________和________相似,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已知或能测量的。

说一说测量河的宽度的方案并加以证明。

《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那么,做一条红领巾必须知道什么?(面积)。

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怎样才能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口述)。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三角形,仿照我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试着拼一拼,看能不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动手前,注意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

你选择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拼图?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屏幕出示)。

(1)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实践活动。

(2)汇报交流操作结果(请学生将自己的拼图贴于黑板上,对照拼图进行汇报交流,不完整的地方,小组内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相应的课件)。

拼法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另一条直角边(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两倍,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拼法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拼法三: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法四: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法五: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

教师概括:通过动手我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推出:

[设计意图]学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在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

除了刚才我们用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外,请同学们再用剪拼的方法进行推导。

(1)小组讨论:怎样剪拼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交流汇报(请学生展示剪拼过程)。

中线。

中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底)(三角形高的一半)。

活动三:

老师还会一种推导方法,叫折叠法,看哪位同学最聪明,能用这种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

学生思考,得出结果,汇报交流并演示折叠过程。

教师讲解,并用课件演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底2)(三角形高的2)。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这对有余力的学生是一种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s=ah2(板书)。

4、公式运用。

出示例题:王阿姨计划做的红领巾的底是100㎝,高是33㎝,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做法和结果。

s=ah2。

=100332。

=33002。

=1650㎝2。

2、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你认识吗?算一算一块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176㎡。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能够较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开拓思维。2小题的设计又对学生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都有哪些收获?

三角形教学设计

这节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练习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以此巩固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三角板,铁丝。

1、(课件出示:如下图)师: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从家直接去学校)。

3、谈话: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同学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一)感知三角形。

1、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摆,铁丝围,用纸折,用三角板画……)。

指名让一名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师故意拨动小棒,使学生明白摆小棒时应首尾相连。

4、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5、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

6、师:我们已经做了三角形,又画了三角形,你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课本第22页下面的图。

学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师相机板书)。

7、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8、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能把他们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动手实验一下吧!

小组活动要求:

a、从四根中任意选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b、记录所选三根小棒的长度,看一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

c、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和报告实验结果,说说选的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说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课件演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4、师: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老师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5、观察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想想做做”第二题)。

2厘米、4厘米、6厘米。

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个练习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练习前后呼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个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总结出窍门;第三个练习有一定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思想。

1、师:这节课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有那些收获?

2、(课件演示)摇晃的椅子加了一根木棒就稳了,艾非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到底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跟三角形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研究研究。

《三角形》教学设计

本单元系统地教学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分成五部分编排。

第22~25页教学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角形的高和底。

第26~27页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三角形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第28~29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30~32页教学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

第33~34页单元练习。全面整理知识,突出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关于边和角的性质。

教材中的思考题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应用三角形的知识。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制作雪花图案的方法和埃及的金字塔,能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丰富对三角形的认识。

1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本单元继续教学三角形的知识,教材经常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即组织学生“做”图形,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主动构建对图形的比较深入的认识。

(1)“做”三角形,感受边、角和顶点。第22页例题教学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分三个层次编写:首先呈现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照片,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然后安排学生每人至少“做”一个三角形并相互交流;最后讲解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

学生“做”三角形并不难,做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在第一学段都曾经做过,现在学生还可能剪、折、拼……“做”三角形的目的不在结果,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把精力放在建立边、角和顶点等概念上。所以,交流的时候要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如用三根小棒、三段细绳、三条线段……才能“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小棒、细绳、线段……必须两两相连,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个角。

(2)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标准》要求: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新课程里增加的教学内容,第23页例题教学这个知识。首先,为学生提供四根长度分别是10cm、6cm、5cm、4cm的小棒,向学生提出问题: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并直觉感受这是为什么。最后通过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

例题的编写特点是不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让学生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因此,教学这道例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课前作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长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第二,课上要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小棒,充分地围,经历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思考“为什么”的时间。第三,要引导学生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用小棒围的时候,他们的直觉感受是如果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够碰到一起,就围成了三角形;如果不能碰到一起,就围不成三角形。这种直觉感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的。要在直觉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分析研究,这才是“数学化”的过程,才能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又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想想做做”第2题说出各组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里不需要动手围,只要运用已有的规律作出判断。第3题从学校到少年宫的3条路线中,走直的那条路最近,这是生活经验和直观比长度得到的结论。现在还要用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作出解释,因为在图中可以看到两个三角形。

(3)对图形量、剪、折,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第30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教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分三个层次教学:第一层次是通过学生量三角形边的长度,理解“等腰”“等边”的含义;第二层次是仿照例题示范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继续体会它们的边的长度关系;第三层次是给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角的大小关系。其中第二层次的教学比较难。两道例题里“茄子”和“白菜”提的问题不同,前一道例题的问题是“用下面的方法剪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因为学生容易看懂图文结合表述的剪法,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两条腰是同时剪的,长度肯定相同。后一道例题的问题是“你会像下面这样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因为学生不容易看懂教材展示的方法,教材希望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研究剪法、弄懂剪法。关键在找到那个红色的点,先对折又斜折是为了让三条边的长度都相同。

另外,“想想做做”第3题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引导学生从“对称轴的两边完全重合”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两腰长度相等、两个底角大小相等。

2从已有经验中提炼数学概念。

在具体的感性材料里提取本质特征,形成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渠道之一。丰富的感性经验与清晰地认识特征是建立正确概念的前提。

(1)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第24页例题、“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里的部分习题把三角形高的教学分成四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量出人字梁图形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这里讲的“高”度还是生活中的高,是从上往下竖直的距离。虽然与数学里的高含义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垂直的、最短的。设计这一步教学的目的是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营造认识三角形高的基础。第二步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的高。学生对教材里的一段话,既要联系人字梁的高来体会,又要超越人字梁这个具体实物比较概括地理解。联系人字梁的高能降低理解概念内涵的难度,超越人字梁具体实物才能形成真正的数学概念。教材表述的是三角形高的描述式定义,描述了高的位置,描述了画高的方法。教学时可以把教师边画边讲与学生边描边体会相结合,重在对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硬背。第三步通过“试一试”扩大概念的外延。数学里平面图形的高的本质属性是“垂直”而不是“竖直”,竖直是“从上往下”,垂直是“相交成直角”。例题教学三角形的高先从竖直的位置讲起,“试一试”举出各种摆放位置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及不同边上的高,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全面地把握概念的外延,深刻地体会高与底之间的对应联系。第四步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的画高练习,进一步感受描述式定义,巩固对高的理解。其中最右边的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学生在画高的时候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2)联系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分类。第26页例题让学生在给角分类的活动中体会三角形的分类。首先呈现了6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个三角形的每个角是什么角,并把观察结果填在预设的表格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表格里的数据信息,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从而引发可以给三角形按角分类;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总结了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最后还用集合图表达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与三角形整体的关系。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必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逐渐形成共识。第二,要扣紧概念的关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强调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讲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从而掌握判断时的思考要点。如第33页第2题里左边和中间的三角形能确定它们分别是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因为在图中分别看到了1个钝角和1个直角。右边的三角形只看到1个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第三,要用好第27页“想想做做”第4~7题,让学生在图形的变换中加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

3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里讲的“了解”不是接受和知道,而是发现并简单应用。

(1)第28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采用了“质疑——解疑”的教学策略,实验是策略的核心,是解疑的手段。

接着安排学生通过实验解疑,把一个三角形的3个角拼在一起,从拼成的是平角得出3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教材要求小组合作,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进行实验。因此,实验的对象有较大的包容性,实验的结论有很强的可*性。学生会完全信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普遍规律。

(2)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想想做做”巧妙地设计了两道辨析题。一道是第2题: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另一道是第3题:正方形内角和360°,对折出的三角形内角和180°,再对折成的小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解答这两道题时,学生的思考会在180°和360°以及180°和90°不同答案上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普遍规律,不因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不因拼、折等图形变换而改变。

另外,教材还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是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二是解释为什么直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钝角。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可以通过计算解决,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逐一进行比较。教学时,重点放在后一种方法的比较上。

二、第6题

要使学生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应是18。因此,方格纸上画出的三角形可以分别是:底6cm,高3cm;底3cm,高6cm;底9cm,高2cm;底2cm,高9cm;底1cm,高18cm。

三、第9题

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

四、第10题

要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五、思考题

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熟练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用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教材首先由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在前面的图形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折、剪、拼、量、算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教学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演示讲解、指导实践。

学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习新的知识,那你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不知道)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探究新知

1、复师: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么推导的?

师:我们是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运用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进行复习,检验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转化思想的理解情况,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第一次操作实践

师:好,那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两人一组想一想,拼一拼。(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都拼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三角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会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加深三角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以及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割、补、移等方法,也学会了把未知的学习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准备和能力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意义。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被转化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是同底(长)等高(宽)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通过故事情景产生生活中三角形比较大小的问题:

1、比三角形的大小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是比什么?

2、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呢?

小结:运用透明方格纸来比较三角形的大小是一种方法,但你感觉怎样?

二、探究阶段。

1、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按要求画三角形。

操作说明:(1)以长方形纸的一边作为三角形的底边。

(2)以对边的任意一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

(3)连接顶点与对面的两个角。

(4)你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2、大组交流。

4、观察已画三角形与长方形之间的特殊关系。

(二)实验。

操作说明:

(1)剪下你所画的三角形。

(2)将剩下部分拼到剪成的三角形中。

思考:剩下部分拼成的三角形是否与剪成的三角形一样大?

(3)填写实验报告。

2、学生完成报告后交流。

(三)归纳。

根据学生的实验得出结论:

(1)请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2)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相应长方形面积/2。

三、运用阶段:

1、教学例1。

(1)分别测出3个三角形的底与高,作好记录。

(3)交流。

nm。

ac。

b

d3、拓展:找出下列图形中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为什么?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计算三角形面积要知道那些条件?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