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二教案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优质7篇)

时间:2023-09-23 05:50:22 作者:灵魂曲 认识图形二教案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优质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认识图形二教案篇一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认识图形二教案篇二

情感目标:通过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

能力目标: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认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

在摸、找、描、说、拼等活动中,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知道“面由体得”,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与投影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水彩笔【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在一个布袋里摸几何体,并叙述所摸到的几何体的特征,请学生猜一猜老师摸到的是什么。

2.在自己所带的形体实物中找出和老师一样的物体。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

来重新组建。通过摸一摸、猜一猜,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

二、 感受“面”从“体”得。

1、认图形。

师:今天图形王国来了几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和他们交朋友呢?生:想。

师:交新朋友时,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叫什么名字?生: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住在什么地方?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这几位图形朋友,你们认识吗?谁知道它们的名字?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师用课件出示四种图形的名字)

2、找图形。

学生先独立观察,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集中反馈。重点体会:面在体上。

生:我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生:我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

引导学生说完整、说清楚。突出学生的个性思维

师:通过大家认真观察,同学们发现在长方体上能找到长方形;在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在三棱柱上可以找到三角形,在圆柱上可以发现圆。

师边说边播放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

(通过“看”体会面在体上,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面在体上,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3、 摸一摸。

师:新朋友见面要握握手,现在让我们动手摸一摸各个物体的面,看看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摸各物体的面,并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想说的就站起来说。

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都是平面图形。)

4、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形,一种是体。

生:长方体能站起来,长方形站不起来。

生:正方体有6个面,正方形只有1个面。

师:大家都很了不起,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三、学会用“体”描“形”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这几个新朋友,又找到了它们的家。你们想不想给这些新朋友拍一张照片呀?(生:想)可是怎样才能把它们拍下来呢?你来想个好办法。

(学生回答:画的方法,在沙子上盖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师可引导: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小朋友们真爱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请你选一种合适的方法去做。

学生动手操作。

师: 谁愿意与老师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些图形的? 各小组汇报:

生:我是把圆柱体放在纸上,用笔沿着边画出了一个圆.

生:我是把学具上的这个边涂上颜色,再印在纸上,纸上就有一个正方形了.

生:我是把积木放在纸上,把纸向上折,就折出一个印来,你们看是一个三角形……

(学生边说边演示,老师表扬并奖励,每一个同学说完把画好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时间的空间,通过在纸上得到平面图形这一操作活动,培养了学生思维.通过展示作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四、体现知识应用于生活

学生自由活动,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先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同学听,再说给大家听。

师:在你家里能找到这些图形吗?能说给大家听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中反馈。

2、师:实际上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同去马路上去看看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教材第36页说一说交通标志的动画片。学生先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再全班进行交流。

(拓展学生的思维。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探索与实践

cai配着音乐出现各种图形组合成的美丽的图画。

师:你能说说它是由那些平面图形组合成的吗?(指个别学生汇报)

师:下面请小朋友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并且说说你们都用了那些平面图形。(学生随着音乐分组合作拼图,然后指小组展示并汇报)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拼出了这么漂亮的图画,你们个个都成了小小的发明家和设计师了。

(整个过程学生表现主动,拼的结果丰富多彩,而且能把拼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说说。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师:谁来说一说有关新朋友的情况?

生:长方形有四条边、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

生:正方形长得方方正正的、从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

生:圆形象太阳、象车轮子……

师:下课后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

(简单的课后练习,为学生提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课后反思:

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本课打破常规,用“猜一猜”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念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探索。

本节课的设计中,教者能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教师创设以“交朋友”为主线,(叫什么名字、给新朋友拍照、介绍新朋友等)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3、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认识图形二教案篇三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形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平面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认识图形二教案篇四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不仅是知识的构建与运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也包含了生活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学习策略的完善情感的丰富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从课件展示北京故宫的大量图形入手,引出了几何图形的概念,在复习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出了立体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概念,结合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图形与几何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处很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采取合作交流的探究式进行学习。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不断出现学习的欲望和热情,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生活经验、学习方法等也得到了提高。

我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课件展示文具盒、魔方、篮球、漏斗等实物,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基本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此基础上又展示了棱柱和棱锥等图,总结出立体图形的种类柱体、锥体、球体。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出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口语表达,或板书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及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出棱柱棱锥的面数、顶点数、棱数之间的关系。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仅是探究成果的大小,而且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在探究的时候,适当掌握时间,能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引导,从而达到最优的探究效果。

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努力克服教学的随意性;要多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要尽可能给每位学生展示的机会。

总之,我要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让自己更优秀!

认识图形二教案篇五

执教复习课《空间与图形》第一课时《图形的认识》后,我感受颇深,现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课改势在必行,我们要与课改一同成长。平时的课堂除了借鉴别人成功的课改经验外,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学生实际,一定要有自己创新的做法和独到的见解。

就这一节课而言,学生的整体表现挺好,自始至终能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数学学习的每一项数学活动,但学生的基本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口语表达欠严密,欠斟酌;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展板书写欠工整,欠认真;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展示内容欠条理,欠系统,不用说,学生的口语功,学生的书写功,学生的计算功亟待提高。

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的基本功也需要再修炼,再上一个新台阶,才能适应新模式下的课改需求,如:处理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编写学案的能力、应对突发的能力等,凡此种种,给现阶段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需锐意改革,积极进取,才能致力于教育的深入课改。在这节数学课上,一学生在展板上展示的“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显然是一个错误,我只是在这句话的关键处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希望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更希望马上有孩子站起来说:“我纠错,……”但所有的孩子一时无语,于是,我把这个简单的问题,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儿,留给学生课后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现在想来,也许这样处理并不恰当,抓住难得的契机,当即纠正,可能会更好。庆幸的是,结束新课的时候,我的一句话“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过,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老师头脑中挥之不去。”那个孩子当即站起来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继续:“问题解决了,但探究的脚步不能停息……”

总之,这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达标测试完成情况良好,学生进步了,学生在课改中长大了,我们老师更要挑起课改的担子,乘胜追击,勇往直前!

认识图形二教案篇六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新课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关系和其它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即使在以前没有这部分内容,大部分教师在课后也会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容易记住。因此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成了本节课的重点。既让学生经历“再创造”----自己去发现、研究并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并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创造。本节课我基本达到了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情境。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学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上述教学中,我在引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理解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也参与学生的研究,适当进行点拨。并充分进行交流反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2、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当中,大部份同学都是用度量的方法,此时,我引导学生:180度是什么角?我们能否把三个内角转化一下呢?经过这么一提示,出现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是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有的用两个大小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还有的是用折纸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大脑,就连平时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也置身其中。充分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认识图形二教案篇七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本节课的突出特征,主要是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对各类图形的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课上又通过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图形的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值得学习推广的方面是:在上课时周老师用学生喜欢的小叮当引入以谈话的形式不知不觉中进入所学内容,设计的情境自然,有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入部分是顺理成章。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