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规培跟师心得 中医跟师学习心得中医学习体会(通用5篇)

时间:2023-10-01 14:34:36 作者:琉璃 2023年中医规培跟师心得 中医跟师学习心得中医学习体会(通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医规培跟师心得篇一

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

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

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

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中医规培跟师心得篇二

随着中医药学的日益兴盛和发展,对中医内科规培跟师的需求逐渐增加。规培跟师是指中医药专业毕业后进行继续教育和实践,以提高临床能力和医德医风。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中医内科规培跟师的心得体会,分别为培养科学精神、加强病证辨析、提高临床技能、完善医德医风和强化自我修养。

一、培养科学精神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的初衷是为了提高临床能力。在每天的规培实践中,我不断强调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严格遵循中医内科规培的要求和标准。尤其是在病证辨析和处方思路上,必须贯彻以证居首、以辨为本的原则,做到科学、精准、细致地处理每一个病人的情况,以便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加强病证辨析

作为中医内科规培跟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病证辨析能力。要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提高病证辨析的准确性和诊断的科学性。在规培实践中,我经常利用网络和医疗院所提供的各种专业书籍,查阅疾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病证辨析。

三、提高临床技能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不断开拓新疗法和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案。规培跟师的实习团队和导师都会根据临床状况、病人诉求和病例种类等要素综合分析,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并提出治疗建议和医学思考方式,以便提高临床效果和治愈率。

四、完善医德医风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在实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完善职业素养和医德医风。即使在最为困难和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坚持患者至上、身体第一的原则,做到悉心照顾每一个病人的情况,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和担忧,以便在医患关系和信任方面建立良好的基础。

五、强化自我修养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自我修养。在工作中,我们总是面对繁忙的临床工作和生活压力,对于自我修养要特别重视。可以适当休息和锻炼,保持心理平衡、身体健康。因为良好的自我修养能够对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使我们更加自信和稳定的面对和处理各种事情。

总之,中医内科规培跟师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需要我们以更高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程序和体系来去处理和解决每个病人的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水准和专业素质。只有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工作实践,从而提高临床能力、增强职业修养,才能为更多的病人提供健康和福利的保障。

中医规培跟师心得篇三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是中医学子在接受中医内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时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个阶段,学生将会跟随一位中医内科专家进行实践学习,近距离的观察和学习医生的诊疗过程,以及获得先进的医疗技能和专业诊断经验。这篇文章将会分享筆者在参加中医内科规培跟师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跟师时的实践学习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的核心内容是实践学习,这包括每日的门诊观察、病历讨论与分析、针灸、推拿、扶正等治疗方法的实践操作。在这个阶段,每个学生都要遵循着导师的指引,积极参与到医生的诊疗过程中,跟随导师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与导师共同讨论病情和治疗方案。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真正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更能够了解到实践中的难点和疑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对疾病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细致的认识。

第三段:导师的角色

在中医内科规培跟师过程中,导师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导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朋友、甚至是家人。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导师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学习和诊疗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估,并给予不断的鼓励和肯定。导师还通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精髓和优势。

第四段:跟师的收获

在中医内科规培跟师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了医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医者仁心和患者关怀的巨大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中医学的无穷魅力和独特的治疗效果,也了解到中医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同时,学生也明白到了学习中医内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以及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的必要性。

第五段:总结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是中医学生学习之路上的重要部分,通过实践观察和跟师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医理论和疾病治疗方法,增强其应用能力和认识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的作用尤其重要,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更多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坚定其信仰和追求,为将来职业生涯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规培跟师心得篇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为了得到更好的中医学习,我们可以选择跟师。下面是本站带来的中医跟师学习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

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3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 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医技会迅速提高。 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 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一、学中医必须对中医充满自信

颜老常把用药比喻为用兵,祖国医学就像一个宝库,里面有许多兵器,对付疾病有很多办法,诸多疾病都有中医的用武之地。颜老曾说过,年轻人要把中医学好用好,就必须把中医的思维一以贯之,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多加实践,才能提高疗效。中医的自信,来源于临床疗效,比如在20xx年非典猖獗一时的时候,颜老等老一辈中医学家就积极扛起中医药防非抗非的大旗,拟订了针对该病传变特点的治法方药,善后处理,在缩短疗程,改善预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些病例,是单纯依靠中医药治愈的。因此我们深深领会到,作为中医事业的后学之辈,舍弃中医的长处,就是舍本而求末。

二、临床实践中 “一元论”的指导意义

颜老的学术讲座,总是座无虚席,我们通过跟师,听老师讲解及研读颜老专著,发现老师总是在很高的高度来概括疾病的生理病理、治法方药,换言之,力图用“一元论”的思想以总括,在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证中,也要求我们能用一元论的思想,对具体的病人作出病机的概括;所谓“一元论”,就是指一种高度的概括,把复杂的因素用一种能代表它们的因素来描述。

首先,在疾病的生理病理方面,颜老提出一个机理:气血不和,百病乃生。气血不和是临床辨证的基础,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颜老提出疾病不论来自何方,均首先干扰气血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使之紊乱,从气血角度辨证可以把握疾病中的整体病机,通过疏通调和气血就可调整脏腑功能活动,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致正常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是颜老学术思想中的大纲,诊治疾病中把握这个大纲,从气血立论施治往往能抓住矛盾的关键所在。

[1] ; 其次,在治则上,提出一个治则:衡法治则。颜老首创的“衡法”治则实际是与病因病机当中的一元论一脉相承的,即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是通过治气疗血来疏通脏腑血气,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度,达到“衡”的目的,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该法之中包含了八法的实质内涵,又不局限于八法之中,以此为指导,在临床中总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强调脾统四脏,固本清源

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当中,阐述各脏腑之间,都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但是五脏六腑关系复杂,在治疗过程中面面俱到,则不容易抓住重点,颜老突出脾统四脏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在具体诊疗中,颜老对“脾统四脏”的见解,有许多灵活运用,并不断发展,如临床上颜老喜同用苍白二术来燥湿健脾,使湿去脾自健,脾健湿自化,在治疗多种疑难病时加此二味,常可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又如颜老在治疗颈椎病难治性眩晕中,常加用葛根、黄芪补气、升阳,这里注意抓住“脾主升清”的功能,以“升”求“降”,临床上对顽固性眩晕每获良效。而治疗“胸痹”,主张重在心脾,盖心主血而贯宗气,故培补宗气可使心脉充实而行全身,而“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临床应用颜氏益心汤,用黄芪、党参培补宗气而养心脾,配丹参、赤芍、葛根、川芎,升发清气,活血化瘀,降香、决明子以降泄浊气,使清旷之区得以复原,疗效颇佳。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

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

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

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

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2页,当前第112

中医规培跟师心得篇五

颜老常把用药比喻为用兵,祖国医学就像一个宝库,里面有许多兵器,对付疾病有很多办法,诸多疾病都有中医的用武之地。颜老曾说过,年轻人要把中医学好用好,就必须把中医的思维一以贯之,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多加实践,才能提高疗效。中医的自信,来源于临床疗效,比如在20xx年非典猖獗一时的时候,颜老等老一辈中医学家就积极扛起中医药防非抗非的大旗,拟订了针对该病传变特点的治法方药,善后处理,在缩短疗程,改善预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些病例,是单纯依靠中医药治愈的。因此我们深深领会到,作为中医事业的后学之辈,舍弃中医的长处,就是舍本而求末。

二、临床实践中 “一元论”的指导意义

颜老的学术讲座,总是座无虚席,我们通过跟师,听老师讲解及研读颜老专著,发现老师总是在很高的高度来概括疾病的生理病理、治法方药,换言之,力图用“一元论”的思想以总括,在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证中,也要求我们能用一元论的思想,对具体的病人作出病机的概括;所谓“一元论”,就是指一种高度的概括,把复杂的因素用一种能代表它们的因素来描述。

首先,在疾病的生理病理方面,颜老提出一个机理:气血不和,百病乃生。气血不和是临床辨证的基础,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颜老提出疾病不论来自何方,均首先干扰气血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使之紊乱,从气血角度辨证可以把握疾病中的整体病机,通过疏通调和气血就可调整脏腑功能活动,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致正常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是颜老学术思想中的大纲,诊治疾病中把握这个大纲,从气血立论施治往往能抓住矛盾的关键所在。

[1] ; 其次,在治则上,提出一个治则:衡法治则。颜老首创的“衡法”治则实际是与病因病机当中的一元论一脉相承的,即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是通过治气疗血来疏通脏腑血气,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度,达到“衡”的目的,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该法之中包含了八法的实质内涵,又不局限于八法之中,以此为指导,在临床中总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强调脾统四脏,固本清源

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当中,阐述各脏腑之间,都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但是五脏六腑关系复杂,在治疗过程中面面俱到,则不容易抓住重点,颜老突出脾统四脏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在具体诊疗中,颜老对“脾统四脏”的见解,有许多灵活运用,并不断发展,如临床上颜老喜同用苍白二术来燥湿健脾,使湿去脾自健,脾健湿自化,在治疗多种疑难病时加此二味,常可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又如颜老在治疗颈椎病难治性眩晕中,常加用葛根、黄芪补气、升阳,这里注意抓住“脾主升清”的功能,以“升”求“降”,临床上对顽固性眩晕每获良效。而治疗“胸痹”,主张重在心脾,盖心主血而贯宗气,故培补宗气可使心脉充实而行全身,而“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临床应用颜氏益心汤,用黄芪、党参培补宗气而养心脾,配丹参、赤芍、葛根、川芎,升发清气,活血化瘀,降香、决明子以降泄浊气,使清旷之区得以复原,疗效颇佳。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