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时间:2023-11-22 10:43:12 作者:GZ才子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和学习进度来组织和安排课堂活动的重要工具。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总结的教学计划样本,供大家参考。

分数混合运算人教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及计算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出示一组算式.(课件出示.)。

观察以上6个算式,讨论.。

1.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根据算式的特点,可以分为哪几类?

二、新课(小组合作,研讨新课.)。

第2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汇报.。

学生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1.依据计算步骤分为:

两步计算的有:

三步计算的有:

2.按算式中数的特征可以分为:

分数混合运算人教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能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读目标。

40)428+63÷9-17×575+360÷20+5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混合运算。

二、用心思考,独立完成。

通过例4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分数的计算。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惑。

1、对学要求:对子间互相检查独学答题是否正确。

2、群学任务:对学中还没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与合作,讨论。

3、展示提升: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拓展提升。

4、教师根据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解惑。

四、当堂检测。

1、教材33页做一做要求:先想想如何求梯形的面积,再列式计算,做完后对子互相改。

2、教材35页第9题要求:先说一说计算顺序,再计算。

3、完成教材35页10、11、12题。

教学反思: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爱,幽默驱赶烦恼,带来欢笑、学生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倒好处的课堂幽默,完全可驱赶学习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判断力,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人教版整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习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复习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人教版

从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看,在学习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习,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习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为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习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习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习的方式,尝试将练习中的情境与课后习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习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习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平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习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习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习题中练习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习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习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习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习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习。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习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平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整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2.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96-16+20、96÷12×4同级运算:从左往右计算。

加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96÷12+4×2含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4.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已经总结了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板书课题: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5.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板书:96÷12+4×2)说一说算式的运算顺序。

6.老师在这道题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板书:96÷(1+4)×2),再给这个算式加上中括号,变成96÷【(12+4)×2】,(板书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自主学习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例4。

二、研学提示(自学例4)。

1.画一画:红笔画出关键知识点,标清疑问。

2.想一想: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怎样。

3.议一议: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怎样?

4.算一算:完成学习单上的例4。

三、汇报展学(学生板演)。

1.96÷(12+4)×2:计算顺序怎样?有小括号的算式怎样计算?

2.96÷【(12+4)×2】:认识,读法,写法,算式读法。

计算顺序怎样?有中括号的算式怎样计算?

与96÷(12+4)×2比较,数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计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不同。

3.小括号和中括号在一个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板书:改变运算顺序)。

四、练学:接下来,我们运用新知识,巩固练习。

1.p9——做一做。

先说顺序,再计算,学习单汇报。

2.你知道吗?

猜一猜:一个算式里,有大括号、中括号、小括号,计算顺序是什么?

3.p11——3。

先分别说一说每组算式的计算顺序,再计算每组最后一道题。

学习单汇报。

4.p11——2。

书中完成,展台汇报。

(1)注意320要写在算式最前面,中括号的正确用法。

(2)注意×34要写在算式最后面,小括号的正确用法。

分数混合运算人教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分数连乘,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反思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情况报告。

1、各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预习笔记。

说说自己的预习所得、困惑。

2、请你根据每一行的算式说一条整数四则运算的顺序。

12×(24÷8)75÷(15×6)。

教师强调: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没有括号的,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二、引入新课:

1、出示例题3。

阅读与理解。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1)条件一:每次吃1/2片。

(2)条件二:每天吃3次。

(3)所求的问题:12片可以吃几天?

分析与解答。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交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思路一:先算出每天吃多少片,再计算12片可以吃几天。

解法:1/2x3=3/2(片)。

12÷3/2=8(天)。

思路二:先算出这盒药可以吃几次,在计算可以吃几天。

解法:12÷1/2=24(次)。

24÷3=8(天)。

(3)回顾与反思。

组织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1)学生尝试检验。

方法一:1/2x3=3/2(片)。

3/2x8=12(片)。

方法二:3x8=24(片)。

1/2x24=12(片)。

列综合算式表示解题思路。

12÷(1/2x3)。

12÷1/2÷3。

2、用综合算式表示解题思路。

(1)学生根据上面的解题方法列出综合算式。

(2)交流运算顺序。

指名说说每个综合算是的运算顺序。

(3)学生独立解答。

(4)组织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的“做一做”

2、挑战自我。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有什么想要告诉老师和同学的吗?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练习七的第7、8题。

2、预习下一节内容,写出简单的预习笔记,划出困惑的地方。

混合运算一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二)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难点: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26+25+38= 70-18-26=。

指名两人到前面板演,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用简便方法书写.。

2.口算。

其余学生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复习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12+8+20= 50-30-6= 42+8-30=。

78-40-6= 52-(12+8)= 70-(18-8)=。

订正板演,由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二)学习新知。

出示例3 68-29+51=。

启发提问:

(1)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试算,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做法.即:

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小结性提问:

(1)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计算“做一做”的两道题.。

(1) 56+24-30= (2) 67-34+39=。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对第(1)题的第二步能自觉用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进行表扬.。

2.出示例4 72-(47+16)=。

启发性提问:

(1)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这道题有简便的书写格式吗?大家试试看.。

由学生在小黑板上试做,教师行间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做法,教师先出示正确做法.。

重点讨论有没有简便写法,出示学生可能出现的下面情况.有没有错误,错在哪里?

独立计算“做一做”中的两道题.。

(1) 32+(55-46)= (2) 76-(13+42)=。

订正时,提问:

(1)第(1)题有简便写法吗?为什么可以写成。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在书上填数.。

2.对比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两题。

81-52+48 70-(23+35)。

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做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

(2)口算下面各题。

55+30+8 56-3+9。

42-(8+34) 81-7-70。

35+(10-6) 74-(80-6)。

由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得数.。

3.判断下面计算是否正确,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第(1)题错,第(2)题对,遇到小括号前面是加号,可以用简便写法.。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第5题和第9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人教版整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我们学习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你给他稍做提醒,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首先我的教学设计刚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其次,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深。同时也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法则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习量的不够。

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处理“新知感受”与“运用练习”两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导致练习量的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二是学生的基本的口算能力还比较差,使得课堂练习的节奏不快,影响下一环节的进行。看来,还得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5册第四章混合运算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教师出示:

16×4+1818+4×6。

69÷3-1450-35÷5。

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二、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都去过商店买东西吧,要算一算买来的东西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买两样东西,请你们帮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

学生汇报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尝试计算:16×4+6×3。

(1)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学生汇报,研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4+6×316×4+6×3。

=64+6×3=64+18。

=64+18=82。

=82。

(4)比较异同,总结算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2.改变例题,学习例2.。

(1)将例116×4+6×3变为:

16×4-6×3・16÷4+6÷3。

16×4+6÷3・16÷4-6÷3。

(2)学生独立选做,可任选一题,也可全做.。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3.归纳推理,总结规律.。

讨论:观察比较,例题中的'4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4.初步练习,深化提高.。

计算:588÷7-29×2=?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方法,强化知识.。

1.计算下面各题.。

39÷3+48÷624×4-42÷3。

17×4-12×481÷3+4×6。

四、质疑,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接龙游戏。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混合运算顺序.。

游戏准备。

教师制作一份或几份本节所学的混合运算式题卡,写好脱式格式.。

游戏过程。

2.全班汇报交流,哪组完成的又对又快为优胜组.。

智填运算符号。

游戏目的。

引导学生巧选运算符号,加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训练,培养计算技能和合作精神.。

游戏材料。

1.4开白纸8张,教师出比赛题用.。

2.学生每人准备1支水彩笔.。

游戏程序。

2.分发第一组题目(教师自已出题)。

例:4444=0。

3.讲评第一组题目,分发第二组题目(教师自己出题)。

例:5555=2。

注意事项。

1.出题后,可给几分钟让小组长进行分工,然后各组统一开始填.。

2.只记小组成绩,鼓励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启发、帮助.。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出示下图:

1、估计一下各部分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出示例题:

(二)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选择典型的解法让学生板演。

1-1/4-1/31-(1/4+1/3)。

(四)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让学生独立计算。

(六)问:通过解答这一道题目你有什么体会?

(七)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样适用于分数的计算。

三、运用知识,加深理解。

(一)计算下面各题。

5/9+2/3-2/51-(1/2+1/6)。

1、生独立计算。

2、指名板演,集体评议(注意让学生感悟不同的算法)。

(二)解答下面各题。

1、有一块2米长的布,第一次用去2/5米,第二次用去1/3米,还剩多少米?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解决有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具体问题,会想策略明晰数量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一样,会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并在计算中养成认真的良好习惯。

3、能解决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分数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独立解决。

师:请看情境图,你是怎么想的呢?独立思考1分钟,将你思考的过程写在草稿本上(2分钟),开始。

二、小组讨论、明晰思路。

师:在小组内交流自已的想法,一会在全班分享。

1、你们组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2、你们组还有什么困惑?

3、最想给大家分享的'感悟是什么?

三、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1.对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你有什么想说的?计算时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2、最想给大家分享的感悟是什么,进行本节课的反思与评价。

四、完成书上练习,巩固检测。

分数混合运算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知识的梳理中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可使运算简便,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计算的熟练程度。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挑战自我。

重点: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的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可使运算简便,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计算的熟练程度。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14页。

2、计算。

3、简便计算。

78×99+781.25×45×83.75×75+3.75×25。

二、合作探究:

1、计算:

小结: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整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即:

2、比较大小:

思考: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定律?

小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三、学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1)、内符合条件的整数是。

2)、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再算()。

3)、×11×=××11;

×+0.4×=(+)×。

4)、在的算式里,先算(),再算(),最后算()。

5)、五(1)班人数的和五(2)班人数的相等,()班人数少。

6)、一根绳子长15米,用去了多米,还剩()米。

2、看谁算得快。

3、比较大小。(在里填上“”、“”或“=”)。

4、列式计算。

1)、的5倍与3的的和是多少?

2)、kg的比它的多多少?

3)、比12的多8的数是多少?

4)、30kg的2倍比1吨的少多少千克?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数学源于生活”。尽管运算顺序是一定的,但在课堂上徐主任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教学中,徐主任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借助生活经验,通过5×3+20、50-18×2、18+5×3、18×2-20四道题的学习,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主动的接受新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

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徐主任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注意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

第一个问题解决“乘加混合”,学生还是习惯地从左往右,但第二个问题“乘减混合”,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组织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先用乘法算出付出的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减法算出找回的钱,最后再总结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在第二个问题中,徐主任还改变了教材的呈现形式,先出示中间问题,有效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

5、注重数学思考。

徐主任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6、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

教学中,徐主任特别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1)格式问题:等于号的对齐;(2)运算顺序:学生在理解了运算顺序之后,有些前面是减法、加法后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学生往往是将后面的结果写在前面。徐主任通过(1)强调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2)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3)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2、经历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出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36÷3÷2=。

15+10-8=。

2、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摆正方体学习并探究了连乘和连除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我们接着通过正方体来学习新的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会计算两步小数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什么糖及它们的价钱。接着讨论:什么是什锦糖?什锦糖的价钱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糖是学生非常喜欢吃、也很熟悉的东西,进行知道什么糖及各种糖价钱的对话,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2、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口头介绍有关信息。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解决问题。

1、提出“1千克什锦糖合多少元”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的,教师参与交流或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讨论第(3)种方法的算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两点混合运算的顺序,把整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

4、提出问题(2),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列出的算式和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三、尝试应用。

1、提出配制什锦糖问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全班交流,对简单的解题思路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素材进行拓展性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配制什锦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看试一试中的几道题,同桌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自己计算。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计算的正确率如何。)。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并掌握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并掌握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北京天坛的占地面积约是272公顷,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比天坛公园的四分之一多4公顷。

生:阅读信息。

师: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根据故宫的信息可以知道是把天坛公园的面积看成单位“1”

师:信息有了,还缺少问题,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生: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老师和同学共同画线段图进行解析。

师:同学们拿出笔,列出算式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理由。

二、自主探究,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1.解决问题,感知运算顺序。

老师巡视。

生1:先算天坛公园占地面积。

272×=68(公顷)。

再算故宫的占地面积。

68+4=72(公顷)。

答: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72公顷。

师:我列的综合算式。

272×+4。

谁和老师的一样举手示意(好多孩子都举起了手)。

师:同学们看这道算式,里面含有分数并含有乘、减运算,我们称这样的算式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师:272×+4这道题先算什么呢?

生:先算乘再算加。

生:(1)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乘除),再算第一级运算(加减)。

(3)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师:猜想:分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联系?

师:谁能说一下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生:(1)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乘除),再算第一级运算(加减)。

(3)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

2.运用知识,练习巩固,掌握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师:知道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拿出你的练习本试一试吧?

1、1+×2、×+。

同学们都能按顺序做题但对于第1题的答案会出现1的情况,对于这样的现象提出点评和正确写法。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看看下面的题错在哪里?

幻灯片上出现两道题。

2+÷2+[1-(+)]÷。

=1÷1=(+)÷。

=1=÷。

=

同学们能找出它们错在哪里。

(同学说,老师修改)。

师:我们会做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那么再复杂一点的会做吗?(会)做题时我们不但要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还要做到认真计算。看下面的题,找四名同学做,下面的同学一组做一道。

三、合作探索,发现分数运算定律。

1.出示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师:做完了上面的题你们有点累,休息一下,欣赏一下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的部分名胜古迹吧!

师:欣赏过后,你为我们的祖国自豪吗?

师:老师带来了有关它们的信息,我们来看一下。

截止底,我国拥有世界遗产30处,其中文化遗产占,自然遗产占,其它遗产占。

师: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请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生1:先算我国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各有多少处,再算他们的和。

30×+30×。

=21+4。

=25(处)。

答: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25处。

生2:我是先算我国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占我国世界遗产总分数的几分之几,再算一共有多少处。

30×(+)。

=30×。

=25(处)。

答: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25处。

2.观察比较,发现运算定律。

师:请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0×(+)30×+30×。

我们发现这两道算式是相等的关系。

30×(+)=30×+30×。

这就说明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的运算简便。

师:我们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的题。

师:通过上面的例题,老师总结了一下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小秘诀。

知识巧记。

乘加乘减无括号,加减在后乘在先;

有了括号序改变,加减在后乘在先;

混合式题算准确,明确顺序是关键。

四、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