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热门19篇)

时间:2023-12-14 21:38:51 作者:琉璃

心得体会是对某一事物或经验的深思熟虑后的理解和归纳。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

(一)结构框架: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

1.安排合理的梯度,相同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2 .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

(二)教材倾向: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对家乡的责任感)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教材内容: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依据,适当拓展。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

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翻版,具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四)教材呈现:小切口、层层深入;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五)教材衔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两门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基本领域却是相同的。

2.注重二者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六)地方特色:突出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是课程标准中的六个主题之一。教材以养育我们的荆楚大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名人先辈为内容,对学生会感到十分亲切和自然。通过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湖北的情感,为家乡而自豪。

二、在不断追问中追求的教学境界

追问一: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航标与旋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xx年8月27、28、29三天,我们实验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倍受鼓舞。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一些感悟。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只是没有生活的空谈,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唯有如此,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文章转贴自实用工作文档栏目)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的老师一定能够更新理念,正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上好每一节课,以实际行动践行品德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材观上,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在教学观上,教学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体验与交流。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不仅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新学期,我将不断加强自我反思,加强与其他同行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研讨。站在一个真正的品德课程教育者的高度教我的学生,与学生共享品德课自身的魅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心得

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接下来就跟本站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心得吧!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这一特点,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体,引导他们自由组成小组,相互合作,自主探索交流,增长了知识,活动方式多样化。活动领域由课内到课外,由家庭到世界,感受家乡的魅力,激起对家乡的无限热爱,立志为家乡做些事,树立为建设家乡努力奋斗的豪情。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从生活出发,以学生为主体。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儿童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不仅关注生活体验的本身,而且更加关注对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重视学生主体性学习”品德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可以成为课堂的资源。所以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旅游景点、土特产资源等;教师利用了这些生活中的资源,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这样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变成了活泼的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

课件。

扩大了教学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这节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转变角色,贴近生活,快乐体验。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感受和体验。”突出的是“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原则。现代的教学观还要求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观察、比赛等方法,理解和内化知识技能。这些在本课的教学中都有体现。让学生通过当导游这个角色,贴近了生活。从而参与学习、得到了快乐的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这不光是语文课要做到的,同样《品德与社会》也要做到。所以课前我就让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了解泉州各景点,搜集家乡的风味小吃,民间故事传说,地方特色文化等。通过课前课后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将课内的活动延伸到课外实际生活中,使思品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品社课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上起来就会相对轻松很多。而品社课也成为拓展学生思维、知识、兴趣的重要课堂。除了完成课本中的教学任务外,我也会结合时事,如神七的发射等,及时地向学生作介绍,学生也很喜欢听,也很认真地听。

在讲家乡的时候,我有时也给学生讲讲自己旅游的城市的风土人情和趣事。但我发现,品社课上我讲的多,学生总是处于听的位置,我觉得这样不好,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这样才真正锻炼了学生,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听我讲而了解多一些事。

此外,既然品社课可以上得灵活一些,那就应该丰富一下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形式的教学,如分组、进行比赛等。轻松之余又有收获。

通过品设教学研讨我感触颇深,首先是对于钻研教材有了更新的认识,不管是在我自己备课过程中,还是在听的其他老师的课中,都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以及合理的利用教材的设计思路,在很多老师的课上所产生的闪光点,仔细分析一下,都是由于老师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设计的课堂生成问题,也正是由于对教学目标的牢牢把握,才使得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时而不凌乱,冷静时不沉闷。其次,我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做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很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体验,创设出了很好的教学环节,这说明老师们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而极大的拉进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在课堂上流畅的语言、严谨的思路、环节紧凑、教法简明清晰,以及教学配套的投影、图片、乐曲都让我得到了启迪。各节课中,学生通过一个个活动、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在教师的适时引领下,自悟自得获得新知。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敢于质疑,从中看出是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孩子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上课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好习惯。这些都值得我学习。袁老师的故事引入部分尤其精彩。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选择图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环节设计让在座的每一位听课教师都有所获,看得出来老师是在教学生各色人种的分辨的要点,同时还渗透了思想教育,人中的聪明才智与肤色没有任何关系。这次听课活动为我以后的品设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字

1、品德的本质是个性自由。“品德的本质是个性自由”,“道德生活不是刻板而僵化的合规范的生活,而是自由、自觉的生活”“道德是创造的,负责任的创造才是道德的。”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培养“道德的创造性”,是让儿童“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2、道德生活是绝对乐的生活。“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道德是快乐的、幸福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根本目的之二是培养孩子快乐的人格,让孩子生活的.好、生活的快乐,让儿童“愉快、积极地生活”!让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

学习卢春苗事迹心得体会。

3、道德生活是对自我和“他者”负责任的生活。“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者”具有绝对性,要尊重他人,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因此道德是责任心和爱心的表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根本目的之三是培养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格,让儿童“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4、生活即课程!课程里的“生活”指的是儿童的生活,是儿童与成人共享的生活,是可触摸、可感受的“日常生活”或“生活世界”。“让儿童在今天的学校生活中过好每一天,在自主、合作和有探究的学习生活中发展自由个性、合作精神和公民责任感,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一切学科知识的学习惟有植根于儿童生活、变成儿童生活,才能首先找到知识的源泉和基础,进而发挥知识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如大自然中的山川湖泊、花鸟鱼虫、雷雨闪电等自然事物和现象,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生产生活、制度规范等社会事物和现象,个人生活中的同伴交往、衣食住行、家庭关系等等,都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理应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生活即课程!

通过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学习,让我汲取了先进的理念,拓展了理论视野,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心头的困惑,为我以后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5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上杭县第三届城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联盟成果展示暨学科专题培训。听了曾兴俊老师、蓝晓霞老师和邱羿昕老师的课,他们设计的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手法灵活多变,教师个人的素质之高以及钟老师的精彩点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颇多。下面分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听课感受:

一、新课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在这3节优质课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都可以见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所有教师的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尤其是课堂语言都优美动人,充满激情。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替代了过去的单纯说教,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师者形象,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兴趣,如曾老师在执教《不同肤色的居民》这课时,重在拓展知识的延伸,因为随着交通、通信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外出游玩、观看影视以及上网等方式,对外国人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不同人种的了解和认识往往不够深入,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种观念。但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利用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曾老师将引导学生课前先进行自学,通过阅读教材、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世界上主要有哪些人种,搜集关于不同人种特点的资料。课堂上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智慧教师先进的软硬件功能,多种形式结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曾老师的点拨、引导、评价、小结等,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培育情感,促进发展。我想,这正是新课改的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蓝老师执教的《我是一张纸》这一课,重在轻松、娱乐的活动中。正如她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先导,更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原动力。纸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蓝老师通过设计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猜谜、捉迷藏、体验实践、观看动画、现场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纸的历史,知道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蓝老师还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纸来之不易,我们每天又要消耗很多纸,因此我们应该节约纸,保护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扩展到了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如邱老师执教的《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课,带领学生(卡通图)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邱老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将此环节设计成一个小水滴跟学生对话的过程,以对话和表演的形式贯穿整个环节,这种形式比较受二年级小学生欢迎。邱老师还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水的珍贵。3节优质课,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调查探访的活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和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习惯也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每一堂课教师都非常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一句具有亲和力的评价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执教的三位教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极强,能灵活有效的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

总之,这3节优质课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其特点,实施有效的策略,相信我们学习了《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教学理念并且通过这次《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的活动之后,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学_台,感谢执教老师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水平!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

在我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1、新课标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故事和名言,在课堂上要注重用教材上的故事启迪学生,用优美生动的名言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用同龄人的故事当镜子启发学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正确认识自我。

2、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大量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自我表达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督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达到相关要求。

3、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教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事物发展的过程及规律,更清楚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4、课后应安排一些与现实结合密切的作业,学以致用。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本市小学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观摩活动,短短4天,一共听了22节课,上课老师中有不少的老师设计的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手法灵活多变,教师个人的素质之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颇多。下面分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听课感受:

例如:龙胜雨老师采用教学生边唱边动手指的活动;张鹏老师采用边唱《平安回家》歌边跳的方式等,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很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氛围。

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扩展到了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老师们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促进学生去观察、去感受,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最终激发真实的情感体验。本次优质课中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要数谯程老师的《“小蜜蜂”在行动》。,谯程老师课前让学生采访家人或亲戚朋友,学生们从调查中感受到各行各业的辛苦和懂得应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如在《明天不遥远》一课中,胡明林老师从真实的生活中选取学生们小学六年成长中的各种活动图片,让学生们直接体验到“每一次告别,都是一份珍藏”。赵静老师的《走进残疾人》,老师通过让学生们“当盲人,从书包里寻找数学书”和“单手系红领巾”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难。可见,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应当避免“死守教材”的教学观念,而是把教材看做一座连接起课堂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桥梁,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自省自悟,达到不见一字、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加比赛的老师课件做得都十分精致,包括了视频,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形式,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华老师的《交通海陆空》。杨老师制作的由“地图、飞机、火车、汽车、轮船”并配上这些交通工具的声响的的动画课件,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形成了有效有趣的课堂。

和学中有“情”。

老师们发挥自身优势,灵活使用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教学中采用了填表法、表演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注重让学生人人参与。品德教育是一种心灵交流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这次上课的教师大都能以饱满的教学热情,饱含真情实感的话语,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达到以情激情,以情感人之目的。最让人感动的是任希希老师上的《小眼睛,小耳朵》,任老师亲切的话语,充满爱心的笑容,让那些盲孩子和聋哑孩子们争着用不同的方式回答和表达他们的心声。这节课下了,确没有一个老师离开,我看见大家都在抹眼泪。这节课我一个字也没记,但它确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

几天的听课时间转眼就过去,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班级,走近科学,更要带领他们走近生活,走近社会,走近那些洗涤心灵的人和事。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积极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我们每一位品德与社会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在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使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痕。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字

通过品设教学研讨我感触颇深,首先是对于钻研教材有了更新的认识,不管是在我自己备课过程中,还是在听的其他老师的课中,都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以及合理的利用教材的设计思路,在很多老师的课上所产生的闪光点,仔细分析一下,都是由于老师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设计的课堂生成问题,也正是由于对教学目标的牢牢把握,才使得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时而不凌乱,冷静时不沉闷。其次,我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做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很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体验,创设出了很好的教学环节,这说明老师们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而极大的拉进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在课堂上流畅的语言、严谨的思路、环节紧凑、教法简明清晰,以及教学配套的投影、图片、乐曲都让我得到了启迪。各节课中,学生通过一个个活动、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在教师的适时引领下,自悟自得获得新知。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敢于质疑,从中看出是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孩子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上课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好习惯。这些都值得我学习。袁老师的故事引入部分尤其精彩。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选择图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环节设计让在座的每一位听课教师都有所获,看得出来老师是在教学生各色人种的分辨的要点,同时还渗透了思想教育,人中的聪明才智与肤色没有任何关系。这次听课活动为我以后的品设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评了再演。通过母女间的对话,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量入为出",进而引发学生去了解家庭中的收支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生活必须量入为出,合理消费。树立科学的理财意识,不能盲目消费,学会正确使用自己的零花钱,做到勤俭节约。

再如教学《多为他们想想》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模拟残疾人的生活方式:蒙上眼睛写字;用手比划与人交流;捂住耳朵听人讲话等。通过这些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深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从而明发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告别不良生活习惯》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为我们服务的人》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谁知盘中餐》后我安排了课外小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农业科技园,通过参观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的农民一年四季辛勤的耕种水稻的过程,从而体会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了解到农业生产的新成就。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十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研讨会在沂水县召开,分别听取了临沭县实验小学张为花老师、蒙阴县第二实验小学秦艳老师、临沂市第一实验小学牛纪英老师执教的《多样的气候》,罗庄区第二实验小学刘立平老师、沂水县第一实验小学王冰洁老师执教的《陆地与海洋》,听取了部分县区教研员所做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探索方面的报告。

这五位教师教师有的是齐鲁名师,有的是省级骨干教师,省级教学能手,他们的课立足前沿,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听了他们的课我受益匪浅。张为花老师的课体现生活化,以旅游为主线贯穿全文,体现活动的阶梯性,分清天气、气候、气象的含义;抓住兴趣的'兴趣点,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追求道德无痕的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润物无声;思考的地方:(鼓励和评价学生怎样做到师生一体的和谐课堂?)。

/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1、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三个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各地气候的巨大差异,知道祖国气候复杂多样。

(2)通过探究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体验探究的快乐。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自豪的情感。

2、精心设计活动,活动为目标的达成服务。

3、资源的开发利用到位。

4、重视师生的个体体验,努力使抽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转换成儿童能够体验的方式。

5、重视课前初探和课后探究的环节。

反思:1、在祖国各地汇报会环节上,夏天到黑龙江,老师说冷,偏急,应该在学生充分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2][3][4]下一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5月19日---3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陕西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优质课展示活动。通过学习使我不仅领略了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教材处理方法,学习了教师的探究性教学,还感受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1、课程目标、

单元目标、

活动目标、

人们在行动前,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选择正确的路线和交通工具,安排好行程。同样在选择教学方式前,教师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应当在课程总目标的引领下,吃透教材,借助教学参考书,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确立准确而有科学的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做到方向正确,路径正确,操作方式正确。

2、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体力弱、自制能力差,在进行现场调查和参观访问时,不能到危险的地方,在进行资料调查,不能在分析、概括方面给他们提过高的要求。选取活动时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能使他们在活动中产生感悟和共鸣。教师要根据相关目标,找准切入点,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在玩中会得到身心的愉悦,在玩中,他们会在某一方面去探究,去学习、去创造,并品尝苦与乐。即使经历酸甜苦辣,他们都会觉得是成功、是享受、是欣慰。

3、儿童参与活动的选择。

提倡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者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当然儿童自己或参与选择的他们熟悉的、喜欢的活动,更能体现品德与生活课的活力。更有利于用儿童眼中的世界进行感悟、发现、探究,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儿童参与的选择活动形式的方式可以是一个学生的选择,也可以是同伴在互助中进行选择,还可以是教师为他们提供若干方案,让学生从中选择。

4、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发挥教学创造能力的平台,教师要切记我们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凭借与手段,教材提供的资源只是“诱发”师生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应从教材出发,切实明白教材的编排意图,依据实际,扩大教材的功能,广泛开发和利用其他形式的课程资源,使教学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聆听了十三位教师关于新课改的示范课,也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如朱金梅老师在讲授《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时,给学生组,分别为南京大屠杀中人数伤亡、战争的背景等等的交流小组。最后以动情的汇报展示出来。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在本次讲课中,四位教师都体现了这一新课改精神,成为本次讲课的最大亮点,当然也让我受益非浅。

体现四个互动:

a、师生信息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交流和相互勾通的过程。这种交流不是单向的,即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传授,而是相互或者多向的。让大家各抒己见,共同研讨,相互启发。当然,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表达,通过自己的眼神、手势和表情向学生传递信息。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儿童在研讨中的闪光点和生成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引导。

b、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内容互动。也就是有选择的来使用教材。教材是范例,要研究教材,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启发和思考,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来进行研讨,不能完全撇开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善于开发教材外的、来自家长、学生、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只有开发教育资源,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生活。

c、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互动。低年级重在养成教育,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不能离开反复的实践,要注意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要通过实践强化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d、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的合作互动。要发挥每个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成就感;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学习中发挥群体的智慧。对于低年级学生,到底能在多大范围进行合作,怎样有效地合作,需要老师们很好研究。

本次学习,收获颇多,对自己的课堂授课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本次听课的很多闪光点,将成为我课堂授课的主旋律。总之,我深深地感觉到: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敢于否定自己,不断创新,加强学习,掌握新的要求与技能,大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此基础上,再探索出一套有自己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标的需要。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

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体会,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社会品德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品德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我认为,社会品德对于每个人而言极其重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也有很多体会和感受,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关注他人、尊重他人。

一个人的社会品德好不好,往往能从她对他人的关注和尊重中看出来。在我的社交圈子里,那些平易近人、处事得体、善于倾听他人的人,往往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相反,那些自以为是、对别人漠不关心的人,则经常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和不信任。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关注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用我们的行动去彰显自己的社会品德,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段:坚持诚实、守信用。

在社会中,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很多人都说,诚信是一张白纸,上面写下的都是你自己的名字。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将诚实守信看作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不讲信用,其他人就不会信任他,这对于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诚实的态度,守信用,尤其是在涉及到重大合作或者商务活动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商业信誉,这是社会客观规律的体现,将使我们赢得更多的信任与尊重。

第三段:关心公共利益。

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己的利益上,还要体现在社会的利益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品德,就要关心公共利益。作为一名公民,我认为,为改善社会公共事务所做的每一个小举动都很重要。比如,我们可以遵守交通规则,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我们可以节约水电资源,保护环境,让未来的世界更加美好。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我们的每个小举动,都将影响到整个社会。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关注公共事务的态度,用自己的言行去诠释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尽一份力量。

第四段:勇于承担责任。

社会品德的体现,往往还可以从一个人承担责任的态度中看出来。在我看来,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积极地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在我的职场工作和生活中,我也会时刻鼓励自己,敢于承担责任,勇敢地承担一些困难重重的工作,让自己得到锻炼和成长,同时也为公司和社会作出一份贡献。

第五段: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社会品德还体现在一个人与人相处的态度中。我始终相信,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与人为善,能让我们的社交关系更加良好;乐于助人,能让我们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在我的生活中,我也会时刻保持这种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态度,尽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扶持那些需要扶持的人,这不仅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好感,也能让我们的家园更加和谐、美好。

总之,社会品德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在我的心中,诚实守信、关注他人、关心公共利益、勇于承担责任和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会品德。希望我能够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社会品德,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品德与社会教学课件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目标:

1、认识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况。

2、知道社区里有哪些基础设施,了解他们的作用。

3、热爱自己的社区,为能生活在这样的社区而感到幸福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通过调查了解,熟知社区的设施,以及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的思想感情。

生——了解社区里发生的新鲜事;了解社区设施概况。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况。

2、知道社区里有哪些基础设施,了解他们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快乐的晚会》,看一段男女老幼在社区内载歌载舞参加活动的录像。

2、教师启发谈话:这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多像一家人在一起的情景啊!这是哪里举行的什么活动呢?让学生猜一猜推测推测。

3、学生发言后总结:这是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的剪影。

二、话题讨论,形成概念。

1、师:那么什么是“社区”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对社区的理解。

2、学生畅所欲言地说,教师加以总结整理,大致形成以下要点,说对其中一个意思的加以表扬:

a、社区是由附近的左邻右舍组成的群体;

b、社区里有为居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便利服务的基本设施;

c、社区里有一些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专门为维持大家正常的生活忙碌着。

d、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一分子,每个人都离不开社区。

3、电脑屏幕显示:“开心社区,你说我说”。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社区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新鲜事发生,每天都能有一些让人高兴让人幸福的小变化。“社区新闻我知道”,来把最近你社区里发生的事件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三、图示研读,了解构成。

2、讨论说说自己的社区里面有什么?你所在社区让你最感到自豪的东西是什么?

四、模拟演示,增进情感。

1、社区设施调查。出示课本第5页“小调查”的表格。引导学生填写完整。

2、小组内交流表格是否填写完整正确。

3、模拟演出。假象自己成为小区里的某项设施,自己能为小区的居民带来什么服务呢?曾经做出过什么贡献呢?上台向大家说一说。

4、教师即时点评,渗透保护社区设施的道德教育。

五、故事结课,作业指导。

1、“你喜欢社区的生活吗?你爱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吗?并说说理由。请实话实说。”

2、请听一个故事:《为求老太平安邻居撒谎三年》。听完再来谈谈你的看法。

3、课后作业:

a、“童眼看世界”社区风光摄影展。请同学们走访本地各个小区,拍摄下小区的美丽风景,拍摄下小区美好的活动风光。下节课举行比赛。

b、准备采写一个“社区是我家”为主题的故事。比一比谁的故事更有意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的思想情感。

一、快板引入,调动情绪。

1、教师案例引入:同学樊朝十分喜爱自己生活的社区,他写了一首儿歌来表达自己无比幸福满足的心情。现在我们听他们快板表演一下。(快板)。

2、每位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赞美小区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社区。

3、“童眼看社区”摄影作品展览评比。课前将学生上交的.照片编号写上题目,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展览出来。这时引导学生浏览照片,把自己最喜欢的三张照片的号码写下来。最后统计获得支持度最高的六张照片,公布获奖者名单,给以适当的奖励。

4、“社区是我家”故事会。同学们课前把故事讲会,上课时能够脱稿讲。学生中推选出四名评委给讲故事者打分。考虑到时间关系,参与在自愿报名的情况下再让抽签上台,选取6个故事,每位学生讲的时间不超过2分钟。讲完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二、城乡对比,风采各异。

2、课件播放反映农村社区风光的精彩图片。

3、启发交流:看了农村的社区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说各种感受和赞叹。)教师小结:看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社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都离不开社区啊。

4、比较一下农村社区和城市的社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教师此时不必强求答案的精确。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有没有深入观察和思考问题。

三、国外社区,异域风情。

1、出示外国社区风光图文,教师配以解说。

解说:“在加拿大坎德蒙顿市的社区,此时数万儿童正载歌载舞参加国庆游行;离此不远的美国纽约的某社区,一名男孩兴致勃勃地做着木工活;同样的城市,不同的社区活动不尽相同,纽约的曼哈顿社区里投篮、画脸谱、竞技攀岩等活动正开展得热火朝天;让我们把目光转回东方,你看,我们来到了日本东京涩谷区,这个社区的露天电影让居民们看得津津有味;与日本邻邦的韩国,一场别开生面的捶背比赛在无比温馨的氛围中展开;在遥远的非洲社区,居民经常会推出一些歌舞活动,这是他们在跳赤脚舞,看欢笑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同学们,看完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社区是全世界都十分关注的生活单元,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引导居民融入社区。就算是美国总统也以能够参加社区活动,为社区做一些义务劳动为荣。亿万居民在社区中获得了幸福。社区,真不愧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我们身心的港湾,我们心灵的大“家”。

四、社区今昔,展望明天。

让学生去了解今天的社区有了哪些变化。

品德与社会教学课件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课题:

社区——我的大“家”

教学目标:

1、认识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况。

2、知道社区里有哪些基础设施,了解他们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调查了解,熟知社区的设施,以及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了解社区里发生的新鲜事;了解社区设施概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况。

2、知道社区里有哪些基础设施,了解他们的作用。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快乐的晚会》,看一段男女老幼在社区内载歌载舞参加活动的录像。

2.教师启发谈话:这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多像一家人在一起的情景啊!这是哪里举行的什么活动呢?让学生猜一猜推测推测。

3.学生发言后总结:这是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的剪影。

二、话题讨论,形成概念。

1.师:那么什么是“社区”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对社区的理解。

2.学生畅所欲言地说,教师加以总结整理,大致形成以下要点,说对其中一个意思的加以表扬:

a、社区是由附近的左邻右舍组成的群体;

b、社区里有为居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便利服务的基本设施;

c、社区里有一些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专门为维持大家正常的生活忙碌着。

d、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一分子,每个人都离不开社区。

3.电脑屏幕显示:“开心社区,你说我说”。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社区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新鲜事发生,每天都能有一些让人高兴让人幸福的小变化。“社区新闻我知道”,来把最近你社区里发生的事件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三、图示研读,了解构成。

2.讨论说说自己的社区里面有什么?你所在社区让你最感到自豪的东西是什么?

四、模拟演示,增进情感。

1.社区设施调查。出示课本第5页“小调查”的表格。引导学生填写完整。

2.小组内交流表格是否填写完整正确。

3.模拟演出。假象自己成为小区里的某项设施,自己能为小区的居民带来什么服务呢?曾经做出过什么贡献呢?上台向大家说一说。

4.教师即时点评,渗透保护社区设施的道德教育。

五、故事结课,作业指导。

1.“你喜欢社区的生活吗?你爱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吗?并说说理由。请实话实说。”

2.请听一个故事:《为求老太平安邻居撒谎三年》。听完再来谈谈你的看法。

3.课后作业:

a、“童眼看世界”社区风光摄影展。请同学们走访本地各个小区,拍摄下小区的美丽风景,拍摄下小区美好的活动风光。下节课举行比赛。

b、准备采写一个“社区是我家”为主题的故事。比一比谁的故事更有意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的思想情感。

一、快板引入,调动情绪。

1.教师案例引入:同学樊朝十分喜爱自己生活的社区,他写了一首儿歌来表达自己无比幸福满足的心情。现在我们听他们快板表演一下。(快板)。

2.每位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赞美小区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社区。

3.“童眼看社区”摄影作品展览评比。课前将学生上交的照片编号写上题目,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展览出来。这时引导学生浏览照片,把自己最喜欢的三张照片的号码写下来。最后统计获得支持度最高的六张照片,公布获奖者名单,给以适当的奖励。

4.“社区是我家”故事会。同学们课前把故事讲会,上课时能够脱稿讲。学生中推选出四名评委给讲故事者打分。考虑到时间关系,参与在自愿报名的情况下再让抽签上台,选取6个故事,每位学生讲的时间不超过2分钟。讲完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二、城乡对比,风采各异。

2.课件播放反映农村社区风光的精彩图片。

3.启发交流:看了农村的社区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说各种感受和赞叹。)教师小结:看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社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都离不开社区啊。

4.比较一下农村社区和城市的社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教师此时不必强求答案的精确。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有没有深入观察和思考问题。

三、国外社区,异域风情。

1.出示外国社区风光图文,教师配以解说。

解说:“在加拿大坎德蒙顿市的社区,此时数万儿童正载歌载舞参加国庆游行;离此不远的美国纽约的某社区,一名男孩兴致勃勃地做着木工活;同样的城市,不同的社区活动不尽相同,纽约的曼哈顿社区里投篮、画脸谱、竞技攀岩等活动正开展得热火朝天;让我们把目光转回东方,你看,我们来到了日本东京涩谷区,这个社区的露天电影让居民们看得津津有味;与日本邻邦的韩国,一场别开生面的捶背比赛在无比温馨的氛围中展开;在遥远的非洲社区,居民经常会推出一些歌舞活动,这是他们在跳赤脚舞,看欢笑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同学们,看完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社区是全世界都十分关注的生活单元,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引导居民融入社区。就算是美国总统也以能够参加社区活动,为社区做一些义务劳动为荣。亿万居民在社区中获得了幸福。社区,真不愧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我们身心的港湾,我们心灵的大“家”。

四、社区今昔,展望明天。

让学生去了解今天的社区有了哪些变化。

附板书:

1、社区——我的大“家”

办公室。

阅览室。

活动事。

社会品德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需要向社会所承诺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技能和才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品德。什么是社会品德?社会品德究竟为何物?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才应该表现出社会品德?这些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品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人际交往中,体现的就是社会品德,如礼貌、尊重、诚信、慷慨、同情等等。这是一个人在不同社交场合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并且,社会品德应该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应该是我们言行的规范。

社会品德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活动的基石,无论是在工作、学习、娱乐等场合中,社会品德都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尊重孝顺父母,关爱家人;在学校里,我们应该严谨认真,遵守纪律;在工作中,我们应该积极进取,以诚待人。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社会品德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更是影响我们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以礼待人,扶老助弱,团结友爱,尊重他人的权利与尊严是一位有社会品德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这些品德不仅对我们的自我价值有所提升,也能引导我们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品德的高低也关系到个人的修养。社会品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素质。负责任、正义、公平、宽容、善良等是一位有社会品德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而这些,都离不开我们自身的修养。所以,社会品德是我们职业、升迁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品质指标。

第五段:总结。

社会品德是我们人生成功的关键。它贯穿于我们的一生,不仅仅是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经历,更是我们成长道路中的一种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社会品德的重要性呼之欲出,这正是我们人人都应该积极弘扬和推广的一种精神力量。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从自身做起,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在自己的日程排列中加入更多体现社会品德的任务,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力量。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

浏览教材的首个感觉是,大多数课都是图片比较多,文字量较少。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很快的完成教学却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就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才是品德教学的最佳方法。我在大四实习的时候我的导师曾告诉过我,吃透教材是品德教学的最基本,融入现实生活事例是根本,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我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例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道理、案例,必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丰富、取舍、转换、替代,可以把知识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词、最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新鲜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而常见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事例、让人在笑声中感悟的诙谐、幽默、恰当的比喻等等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教学资源能够在一瞬间打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震撼的效果,能够一下子让学生进入我愿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达到教育优化的效果。

作为老师,教学用语文明规范最重要。语言是交流的媒介,美好动听的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是老师良好形象的形成主要因素。而心中有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的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生把我们当为父一般,老师就更加的应该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般爱护,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大,老师想达到的效果就越差,所以老师要想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要做到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用心去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老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我要补充一句:“教而不思则退”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得到改进的有效方法,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实施教学。

新课改的要求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的学习为主。为适应新课改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积累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更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鼓舞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经过一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一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例如《货比三家》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调查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价格,再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知道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不一样,影响价格的因素制约着商品的价格。如果不延伸课堂,不亲自比较,光靠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理解这些道理。文章来源: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总之,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品德与社会》是提高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实践,了解社会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归纳、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获取知识和能力。

社会品德心得体会

社会品德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个人的道德观、个人的社会行为、公民责任和义务、公共秩序等等。在个人社会行为和公民责任上,我经历了很多,从中感悟到了很多。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我在社会品德方面的心得感悟。

首先,对于个人道德观的理解和体现,我认为要有自己独立的认知和判断力。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身边的长辈、教师都会给我传授一些道德方面的知识和观念,从而帮助我建立自己的道德体系。同时,我也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尝试将这些道德观转化为自己的言行,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我相信,只有个人对道德观的认知和自身行为的结合,才能真正地体现品德的高低。

第三段:个人社会行为方面的体会。

我的个人社会行为方面也经历了很多,从小到大,我始终保持着诚实守信的原则。这个原则不仅仅是表现在道德层面上,也表现在了个人日常行为中。在学习上,我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学习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真正的完成自己的学业,对于与同学之间的协作中,本着互帮互助的原则,在与老师之间保持一份平等和尊重。这些个人社会行为的积累,让我在遇到棘手问题时能够诚实地面对,遵守自己的原则和承诺。

第四段:公民责任和义务方面的体会。

作为一个公民,维护公共秩序是我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义务。在公众场合中,我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尊重他人的言行表达。在遇到劫匪、纠纷等紧急事件时,以自身的安全为前提,积极地报警,并配合处理。面对此类事件,有更多的人会提供帮助,无论是善意的提醒还是主动的行动,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公民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公共场合被贪心的人,在商场遇到强买强卖的情况时,我会秉承自己的操守,去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心态。

第五段:结论。

最后,我认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个人品质和社会行为的基石。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为个人利益而失去自己的信仰。要清楚地认知自己的社会角色,做一个坚守原则的好公民,以身作则,向周围的人和社会展现出我们的品德。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关注和学习社会品德,为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