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案中的教学评价设计表 生活中的你我他教案课件教学设计(汇总5篇)

时间:2023-09-28 21:45:20 作者:字海 最新教案中的教学评价设计表 生活中的你我他教案课件教学设计(汇总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教案中的教学评价设计表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识别蛙和蟾蜍。

2、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两栖动物在外形、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两栖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两栖动物的外形、生活方式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文字准确描述两栖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两栖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1、两栖动物在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个体发育等方面的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塑料缸)、塑料袋、毛巾或卫生纸。

3、青蛙和蟾蜍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是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搜集关于蛙的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蛙的图片或播放关于蛙的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后回答: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蛙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此处可以将青蛙的种类、青蛙的外形特点、行为方式、个体发育的相关图片或课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生作任何讲解)。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用词组或短句板书在黑板上。(此处不要求学生能正确表述关于蛙的知识结论)。

3、提出研究问题:蛙类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二、制订观察研究方案。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了解蛙类共同特点,我们选择青蛙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它的外形特点,研究它的捕食、游泳方式,了解它的生长发育过程。(研究方法按课堂上学生的表述灵活处理)。

三、开展科学研究。

1、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的青蛙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有组织地观察青蛙的外形特点、如何游泳,做蹼足作用的实验,比较蝌蚪与幼蛙的不同。

2、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3、填写“我们的发现”表格。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讲评。

第二课时

一、指导认识了解蟾蜍。

1、教师出示图片指导看书或播放课件。

2、学生观看后讨论回答“蟾蜍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它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怎样的,蛙和蟾蜍有哪些共同之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要点作为主板书板书在黑板中央。

二、总结与交流。

2、分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其主要特征。总结出一条就在课本上规定地方画一面小红旗。

3、小组汇报,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本课学习情况。

4、学生将其共同特点填写在31页课文中间的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1、看书31页下图或由教师出示图片,播放课件,让学生辨别其中的两栖动物。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

2、课外在家长陪同下考察家乡农田、草地、森林、池塘、小溪中的两栖动物,研究其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生长发育过程等并作好考察记录。

教案中的教学评价设计表篇二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泗水河边的醉人春景,理解文中第8自然段中孔子话语中所蕴的道理。

3、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意。

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话语中所蕴含的道理。

体会“孔子论水”这段意味深长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从中受到启发,感受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通过学习课文,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意。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孔子的画像)师: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在教育方面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主张,他堪称“智慧的化身”,难怪《巴黎宣言》给予了这样高的赞誉。

(出示宣言)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摘自《巴黎宣言》

二、赏景

1、投影出示图片:

师:漫步在泗水河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先自由交流,再齐读。

师:泗水河边桃红柳绿,风景迷人。课文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课件出示)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

教案中的教学评价设计表篇三

本节课是“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是学生在基本掌握了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后而进行的综合练习,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按比分配问题有不同解法: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份数求出每一份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现在教材一般用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在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掌握分数乘法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而且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伸。在教学中,一是要注意发挥练习课的检测评价功能,主要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要注意发挥练习课激励功能,因为练习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三是要注意发挥练习的思维训练功能。思维训练离不开数学的学习,而数学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训练,在训练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笑笑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和未读页数的比是1:3

问:你能变换一种说法吗?

问:如果笑笑继续读,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回顾前面的比、分数之间的关系

2、看图说话

问:通过线段图你读出什么信息?

现要调制这样的盐水140克,需要盐和水各多少克?

独立思考

归纳:这是一个基本的把两个量的和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应用题,即和比分配

和比分配

140÷(1+6)

一份的量

小组讨论

120÷4×(3+2+1)和一份的量

独立思考

480÷3÷(9+7)

速度和

一份的量

问题:

1、比较2、3题有什么共同点?

2、第1题为什么不用这样做?

归纳:它们都是典型的和比分配应用题

问题:谁有想法了?

95×2÷(3+2)

和一份的量

问题:1、这和3、4有什么区别?

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有关比的应用题都是这样的

独立思考,汇报自己的想法

差比分配

24÷(5-3)

长与宽的差长与宽相差的份数

一份的量

归纳:典型的差比分配应用题

对应量除以对应的份数就是一份的量

问题:这和前面的应用题有没有区别?

(已知一部分,求另一部分)

部分比

120÷2

一份的量×3

3份的量

问题:谁有不同的想法?

120÷×

(单位1是————-)

120÷

(单位1是————-)

120×

(单位1是————-)

回顾:1、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解题方法?

(先求一份的量,再求几份量)

2、今天讲的应用题你认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3、你有什么收获?

挑战自己:

提示:抓住不变量

板书设计

和比分配差比分配部分比

140÷(1+6)

一份的量

120÷4×(3+2+1)

一份的量24÷(5-3)120÷2

长与宽的差长与宽相差的份一份的量×3

480÷3÷(9+7)

速度和

一份的量

95×2÷(3+2)

教案中的教学评价设计表篇四

1、流畅、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

4、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初步疏通字词,较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准备朗读录音磁带和幻灯。

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1、播放范读录音

要求:

1)听准字音

2)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

2、指定一小组朗读课文

其余小组学生冥想(尽可能多的根据朗读再现画面)。

3、讨论,感知全文

1)济南为何“真是算个宝地”?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3)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请讲述理由。

教案中的教学评价设计表篇五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4、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5、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