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实用13篇)

时间:2023-12-14 00:27:35 作者:书香墨

培训心得体会的撰写过程是对自己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新课标新课改心得体会

在近年来,教育部门陆续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以应对时代的需求和抵制教育的单一性。实际上,这些政策变化带来了许多挑战,但也为许多学生提供了一些新的机会和教育资源。下面是对新课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的五段式文章。

新课标新课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人们需要同步改变教学方法。教师们必须学会运用更多的技术手段和教育技巧,这对一些老师来说可能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因为他们在之前习惯于使用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不再适用于这些新课标和课程改革的内容。再者,教师必须要保证他们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这对教育资源和教师培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标新课改的目的是向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它们要求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传统的知识,还要开发新的技能和思维方式。这能够激励学生探求新的领域和深入了解自己的个人兴趣和长处,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此外,新课标新课改还提供了更广泛的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出学生课堂之外的技能和才能,如社交技能和领导力等。

段落三:课程改革对学生和教育的影响。

课程改革确实可以为学生获得新技能和知识提供机会,但同时也可能为他们带来压力。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地适应课程,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挑战太大而失去自信心,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可能会受到假期计划、家庭居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错过课程内容。此外,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水平不同也会影响学生对新课程的接受程度。

新课标新课改为未来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尽管存在不同的挑战和问题,但这些变化是必要的,因为世界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教育也必须跟随潮流。未来的趋势肯定会越来越创新和多样化,因此,我们需要学会适应这些变化,并尝试改进我们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段落五:结论。

新课标新课改带来挑战和机遇,同时也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教学方法的变化。我们要保证学生获得能够帮助他们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并帮助他们理解和克服种种难点和挑战,以他们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不变的,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塑造未来更理想的社会。

新课标新课改心得体会

近年来,新课标新课改在我国教育改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作为一名学生,我深有体会地感受到了新课改对我的影响,下面我将从课程、教学方式和学生自主性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课程方面,新课标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我们课程设置的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这种目标。例如,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学习的时候,老师注重培养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我们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并了解社会民生,这使我们充分提高了我们对社会的敏感性和理解力,同时也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并且亲手尝试解决问题,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

其次是教学方式方面,新课标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老师让我们充分参与讨论、交流和实践,并深度挖掘我们在课程中所学知识内容并以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如,在物理实验课上,我们不仅能玩好物理实验,还能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去思考、分析实验结果,老师引导我们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的思路更具有前瞻性和实际性。

最后是学生自主性方面,新课标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成为主体,注重个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在课外参加夏令营、社团活动等能够很好地锻炼我们的自主性,让我们带着学到的知识主动去实践、去探索。在自主性这一方面,我们的学校也推崇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这使我们的思路更具有前瞻性和实际性。

总结起来,我在新课标新课改的教学中,有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参与体验式学习,我们更容易理解和使用知识点,并落实到我们的个人生活和工作中。此外,我还深刻意识到教育的真正含义应该是让学生在知识中获益,进一步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未来的优秀贡献者。因此,我相信在国家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新课标新课改将会越来越受到家长、学生和教育者的青睐,也将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新课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颁布了。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变化之大,是教育界全体有目共睹的。在认真听取了核心专家对该课程标准的权威解读之后,我的解读心得与思考如下。

本次新课标修订中最亮眼也是最鲜明的改变就是强化了课程教育中的育人导向,首次点明了语文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相较于传统的“三维目标”,该新课标修正则主要围绕着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此外,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进行了修正,将语文教学能力作为核心,把其它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者附加的地位,并且设置了与此相配的六个不同的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最后,新课标之中加入了对学业质量的评价,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

作为小学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此次的《新课标》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等方面,相较于以往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能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

我们首先要依托新课标中的课程结构和育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内容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

新课改新课标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对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便是新课改新课标。从2017年开始实施的新课改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作为一名教师,深感新课改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和体会。

首先,新课改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往往扮演者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然而,在新课改新课标中,学生被引导去主动思考和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我的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开展小组活动,让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新课改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它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学科素养。新课改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所学的知识。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性的活动,例如科技创新大赛、社区服务等,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再次,新课改新课标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以应试为中心,他们只注重分数的取得,忽视了自身的兴趣和特长的培养。而新课改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掘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在我的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修,让他们学习感兴趣的知识,培养自己的特长。同时,我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和比赛,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技能和特长,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新课改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将学生的发展局限在课本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新课改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我的课堂上,我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小组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改新课标给予我们更多的教育实践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努力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这将是我在今后教学工作中不断努力的方向。

新课标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新课标和新课改应运而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研讨和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标和新课改所带来的改变和挑战。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评价手段和教育效果等方面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谈到教学目标。新课标和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实践和潜能等综合素质。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同时,课堂教学的目标也由重知识转向了重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方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这也使得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引导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

其次是教学方法。新课标和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程度。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拓宽教学渠道,让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

第三是教学资源。新课标和新课改提倡教学资源共享和开放。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师资源中心合作、开展教育研讨活动、利用网络资源等途径不断扩充自己的教学资源。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以满足教师教学的需求。这样的举措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接下来是评价手段。新课标和新课改要求教学评价要多样化,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传统的单一的考试评价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学科竞赛、小组项目、学科综合评价等。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手段,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最后是教育效果。新课标和新课改将教育目标从以考试成绩为导向转向以发展全面素质为导向。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于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的新课标和新课改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进步。

在新课标新课改的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无止境性。新课标和新课改只是一个开始,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探索,不断适应和应对教育变革的挑战。只有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中,我们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

自从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变革所带来的巨大积极影响。新课标新课改不仅使教育理念更加现代化,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这个新的教育环境中,我感受到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也体验到了教学与学习更加有效率的奇妙变化。通过这些年的实践与体会,我发现了几个关键点,它们对于新课标新课改的学习和教学至关重要:促进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进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有效衔接。以下是我对于这些变革的思考和感受。

首先,新课标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促进了学科整合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突破了传统学科边界。它提出了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一个教师,我更加关注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利用不同学科间的关联性进行教学。例如,在语文课上,我可以引入科学和数学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方面和计算能力,增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这样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新课标新课改鼓励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以往的教育体系往往是教师中心的,学生只被动接受知识。然而,新的理念提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辅助者。在新课标下,学生受到更多鼓励表达观点、分析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安排小组合作活动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再次,新课标新课改还促使了对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过去的评价体系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性格、能力和兴趣的全方位发展。因此,评价体系需要关注学生的多元化,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作为一名教师,我注意不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还会使用项目作业、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来评估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能够得到更准确和全面的评价,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总之,新课标新课改以其先进和积极的理念,带来了教育的巨大变革。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适应新的要求和方法,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教师而言,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科整合和学生参与,正确运用评价体系;对于学生而言,要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新课标新课改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相信,在新课标和新课改的指引下,教育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务必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忙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取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惟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因此,这对教师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就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对精讲多练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认为精讲多练就是把公式、定理告诉给学生,然后相对于公式、定理的应用,编拟出很多题目要求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几千年来,教师只是传道者,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就是把自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以前大家都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务必有一桶水”、“学高为师”,但此刻这些观念都受到了挑战!不是吗?有的“学富五车”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就是比不上文凭不如自我的老师;有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却比不上“差生”。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知识量多而且发展快,教师要想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中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况且此刻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他们能够看书、看报、看电视,甚至上网聊天下载信息,“打开窗户看世界”,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了,学生不再只囿于课堂。所以现代教师不能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辅导者、合作者、各种潜力和用心个性的培养者,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潜力上,做到“授之以渔”。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我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潜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仅要思考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潜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潜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就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过去教师们认为自我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好老师,学生考试成绩好,行为规范好,就是好学生。教育科研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不主动参与,不愿参与,甚至不想参与,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这些皆是片面的错误的做法。这天看来,那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是“重复昨日的故事”,凭自我固有的经验办事,虽然工作起来“简单无忧”,但缺乏必须的理论指导,却完全是“事倍功半”,等着“专家们”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简单机械地照搬运用确实是不行了。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就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把自我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就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就是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离开了教科书,不明白教什么;离开了参考,不明白怎样样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不明白怎样去检测学生。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缺乏自主与创新。但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在新课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既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教师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

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大纲》修订之后,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作为一线教师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将能更好的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落到实处。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提醒自己做一名好老师。

那么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呢?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这个问题好难。我想首先要爱业,爱业也就是敬业。而敬业与爱学生是分不开的。不爱学生,就称不上敬业,不爱所有的学生,就谈不上敬业。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师爱是每个学生都应充分享受的权力,充分沐浴爱的霞光。留有死角的师爱是一种不公平的师爱,不成熟的师爱,不要因为他们差而去放弃,因为他们就像是一颗蒙着尘埃的珠子,作为教师,有责任去发现他们,重视他们,为他们擦拭,帮他们发亮。也许他们的光是微弱的,但是我们要相信有光就会有希望。他们的接受能力差,我们要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为他们讲解。让这些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慢慢跟上班集体前进的脚步。

而且,通过学习我知道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自己去亲自思考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领悟的能力,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外,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

总之,课程的革新,还必须落到实践当中去,在探索中前进,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能走得更好。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的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多年来我在数学方面进行新课程改革尝试,现就这一年的体会,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1、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2、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3、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我校于xxxx年全面开始施行高中阶段体育选项教学。依据高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和我校的场地器材情况,开设了篮球、乒乓、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田径和足球七个运动项目的选项教学。学生在入学伊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进行选报项目进行学习。

听了张金生老师的精辟讲座之后,深受启发,课改不仅仅单从一个大的方向上改进,更要具体到课堂上去,这才是一线体育教师下功夫去做的。根据我校实际总结以下几点:

1.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五大领域为目标的模块教学方案,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多种体育项目,培养健康体育三维观。

新课程改革只给出了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要达成的学生水平目标,并没有切实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因此各个地方的学校教学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地域特征切合实际的开展特色体育项目或者常规教学内容,只要能够把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指导方向紧扣五大领域目标,课程内容积极健康都应该成为中学体育教学课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2.模块教学系统化。

在制定模块教学计划的时候要考虑技术掌握的系统性,不能今天教一个内容,明天再教其他内容,想教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学生们都学了,结果什么都没有掌握。所以说,不管是一个模块计划,还是高中阶段整体模块计划,都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过程。

3.以教材为依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创新教学,开展特色体育。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策略,与时俱进;优化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延伸多种运动能力;组织方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耳目一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个性,利用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心理快乐;评价体系多元化构建,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真正品尝体育的快乐和成功后的自信感。

4.加强教师基本功学习,课堂上树立人格魅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及时进行交流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组织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设置能力。而且教师一定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熟悉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各个领域目标,具备一专多能的教育教学能力。

最后,感谢xx市体育教研室的领导!希望多组织这样的学习活动,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上不断充电提高,为河南省体育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改是一大改革,需要培训,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如何写,以下的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精品范文,仅供阅读浏览。

自20xx年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路走得很辛苦。

然而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更多。

除了各级教师培训中接触最新观念和了解学科前沿,观摩其他老师研究成果外,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也为我们的常规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教学活动。

我们也因此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和收获,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共鸣。

一、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

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是学英语的,担任地理教学,在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学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过每周的教研活动以及自已的不断学习,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觉已经能基本胜任地理教学了。

二、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

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

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

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

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

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

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三、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溢于言表的,是没有对学生的隔阂,也没有偏爱。

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的。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

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

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以及恐惧。

四、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

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和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我们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

因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

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

我们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这样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种欣赏有的是课前的,也有课后的。

我们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

这对拓宽思路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

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以后的路还长,我的教学经验还是很不够的,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水平,我会继续探索、继续努力。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依据高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和我校的场地器材情况,开设了篮球、乒乓、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田径和足球七个运动项目的选项教学。学生在入学伊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进行选报项目进行学习。

听了张老师的精辟讲座之后,深受启发,课改不仅仅单从一个大的方向上改进,更要具体到课堂上去,这才是一线体育教师下功夫去做的。根据我校实际总结以下几点:

1.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五大领域为目标的模块教学方案,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多种体育项目,培养健康体育三维观。新课程改革只给出了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要达成的学生水平目标,并没有切实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因此各个地方的学校教学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地域特征切合实际的开展特色体育项目或者常规教学内容,只要能够把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指导方向紧扣五大领域目标,课程内容积极健康都应该成为中学体育教学课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2.模块教学系统化。在制定模块教学计划的时候要考虑技术掌握的系统性,不能今天教一个内容,明天再教其他内容,想教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学生们都学了,结果什么都没有掌握。所以说,不管是一个模块计划,还是高中阶段整体模块计划,都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过程。

3.以教材为依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创新教学,开展特色体育。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策略,与时具进;优化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延伸多种运动能力;组织方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耳目一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个性,利用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心理快乐;评价体系多元化构建,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真正品尝体育的快乐和成功后的自信感。

4.加强教师基本功学习,课堂上树立人格魅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及时进行交流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组织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设置能力。而且教师一定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熟悉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各个领域目标,具备一专多能的教育教学能力。

最后,感谢市体育教研室的领导!希望多组织这样的学习活动,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上不断充电提高,为省体育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