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模板15篇)

时间:2023-11-01 18:59:09 作者:灵魂曲 最热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模板15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它们涵盖了各个领域和不同主题的总结,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繁衍、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对民族成员的生产生活、思想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积极因素出发,探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了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和利用不足的原因,并从课程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建设以及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已经内化成学生心底的价值取向,外化成了日常的行为准则。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寻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引导等方面的共性因素,能够有效地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少数民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1]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虽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但却是多元统一的。每一种民族文化对其民族成员都具有独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民族文化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这为通过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来丰富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例如,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节日文化等,探索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延进一步拓展。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般性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等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而后者往往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密不可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学业、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虽然表现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其在思想根源上大同小异,都是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追求。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能够有效地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规划各项教育内容,构建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个少数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而多样性也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文化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后者,提供了历史、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充实和完善。”[2]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教育,部分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受到骑射和游牧文化的影响,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更加注重团结协作,有着“重朋友”“讲义气”的传统,这些教育资源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因为有着民族渊源,更易于为少数民族学生所接受。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每种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文化的独特性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不同民族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上。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中民族成分多、少数民族学生多、少数民族文化种类多,这种独特的优势为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符号性和仪式感。通过挖掘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相结合,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将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例如,探索将少数民族的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法制教育相结合,将少数民族的行为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能够充分展示特殊性和一般性、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举行富有民族特色、蕴含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的.活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举办特色文体活动,能够有效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民族院校也仅开设了以个别民族文化为主体的选修课或者辅修课程,课程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小,没有起到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教材,授课内容的随意性较强,导致课程内容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容易把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同于一般性知识教育,把课堂变成讲授知识点、识记文化要素的过程,使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在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课程的考试和考核中重理论、轻实践,即使修过相关课程,学生仍缺少对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理解,仅局限于表面化的知识掌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技能不足。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对于他们的风俗习惯、行为习惯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受到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的限制,在文化技能方面显现出不足,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出现本领恐慌。例如很难区分风俗习惯与宗教行为、个人陋习与民族传统等,导致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行为管理、轻思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倾向于简单说教,缺少深入细致的引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对课程缺乏归属感,投入不足,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

(三)缺乏有效的文化载体。

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效的载体,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往往起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以某种特别的形式延续下来。在民族院校中,趋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时空的限制,使得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缺少必要的形式要件。这种条件下,表现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方式也高度趋同,比如更加侧重易于表现的歌舞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而对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以及传统美德等方面表现手法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将民族文化教育在形式上简单等同于主题教育、在内容上简单等同于文体活动,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对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学生群体来说,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他们多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封闭的、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愿望较低。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的兴趣点被不断的分散,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弱。以至于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地区的“专利”。民族院校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方面需加大力度,特别是在新兴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的运用上仍有较大的作为空间。要不断强化少数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熏陶人的作用。

(一)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民族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文化的授课主体,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研究,通过开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修课以及少数民族文化选修课等方式,着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文化特征,把“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有效融入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中,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内容上进行甄别和选择,重点开发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度高、具有正能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内容充实、规范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教材。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将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融入到建筑、设计、计算机等相关领域,实现学生人文精神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激发他们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育人能力。

在充分盘活原有少数民族文化教师资源存量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引进力度,注重民族学相关学科背景人才的引进,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深刻认识的少数民族文化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文化技能,一方面,通过选派学生工作者到民族地区实习实践、挂职锻炼等形式,使他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加强文化技能培训,聘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强学生工作队伍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专题研究,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聘任民族地区教师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担任兼职宣传员,有效补充少数民族文化育人队伍。

(三)加强载体建设,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实现从制度管理的刚性约束为主向民族文化的自觉转化,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深入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加深对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寻找少数民族文化与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等共同精神追求的共同点,构建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实施文化建设推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民族团结的校园氛围,通过举办民族风俗风情展示周、民族文化讲座、民族歌曲赏析等活动,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

(四)营造良好氛围,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民族院校要注重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在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建设上体现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建立一批主题鲜明、工艺精湛、特色突出的文化景观,让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综合运用书报、网络等媒介宣传和普及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注重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开展宣传工作,通过qq群、微信平台等推送民族名片、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和信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覆盖范围。注重选拔、树立、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人物,深入挖掘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增强感召力。

[参考文献]。

图书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论文

以本校传播学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技术类课程的设置科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参考了国内其它开设传播学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的传播新闻类专业的技术类课程设置情况。目前本校传播学专业自2008年开设并招生以后,目前有三届在校生,分别为08、09和10级,但10级现在只是处于一年级,尚未进行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所以没有将10级的培养计划列人研究对象,而只是研究了08级和09级的教学计划中的技术类课程。以上为本专业所有技术类课程的具体情况,按学分统计分析,学生可以修到的学分最多为媒体设计方向选修数字复制技术时的31.0,最少为媒体管理方向的25.0,占本专业要求最低的160学分的比例分别为19.375%和巧.625%,均处于比较合适的水平,满足本专业作为文科专业的基本特点。在占适当比例的同时,也突出了本专业作为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其它院校传播学专业相比,因为本专业创办较晚,并且立足于为新兴媒体服务,而其它学校的传播学专业均开设时间比较长,面向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影响依然很强劲,但针对目前日新月益的新媒体发展现状,也作出了应对措施,适当开设了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但无论是从课时比例还是从课程数量,均低于本校传播学专业。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内容。

依据本专业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培养计划,对各个科目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人研究,分析其相关性,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有待改进的方面。1理工科课程开设科目不够或内容不够深人本专业重点要突出新媒体领域的传播研究和学习,数字媒体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来进行信息的组织加工传输等传输环节,从课程结构上目前与之相关的课程只有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而大多数数字媒体内容是以矩阵形式存在,却没有开设线性代数课程。与之类似的还有大学物理、电子技术(至少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结构等课程,但考虑到目前本专业的学生有一半是文科生的情况,如果开设可以只讲述基本概念,并辅以基础练习,形成数字内容的概念就为理解数字媒体内容提供很大的帮助。但要增加上述内容,就要占用目前已经饱和的学分资源,是个两难的问题,如果要进行这个方面的改进,可以从现在的课程着手,某些课程可以适当减少内容和难度,将目前的课程和要增加的课程融合,以基本概念为着眼点,重点培养对理科课程内容的通识认识,降低难度的同时增加内容的广度,作为对本专业后续课程和突出特色的技术支撑。本校的信息技术特色也可以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关键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用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实际。2课程之间的内容链接与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目前,08级已经完成所有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各种技术类课程的课件和教学大纲,经与学生进行了访谈和交流了解到,有几门课程内容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复制技术与跨媒体出版等课程内容重复率能达到一半以上,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内容覆盖理应讲述得比较全面,而数字复制技术则要从媒体内容的复制角度进行讲解,跨媒体出版则要突出出版内容的跨媒体特点处理方法与技术等内容,结果后面两个课程又将各种表达媒体的数字化原理与方法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阐述,导致课堂时间利用下降,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而另外一些课程则缺乏基础课程的支撑,比如数字媒体生产与组织,主要讲述数字媒体内容的管理,而课程开设时,并没有课程讲述过计算机文件等基础知识。分析原因,在于教学大纲的撰写目前处于各个课程任课教师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课程内容,没有考虑到课程作为整个培养计划整体的.特点,以及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召集技术类课程的任课老师,相互交换教学大纲,进行集体讨论,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实践环节。

技术类课程本质上具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征,且理论对实践指导性比较强的课程,本专业中的各技术课程均有相关的实践环节与之相对应,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和提高,并起到深化理论内容的作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课程,分别是新媒体策划与设计课程设计、跨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开课时间分别为第4、7和6学期,所分别对应的最主要基础课程分别为新媒体概论、跨媒体出版方法与理论和数字媒体技术,这几门课的开课学期分别为第2、6和4学期,当然还有其它课程可是课程设计所需要的基础课程,前两个课程设计的安排时间还比较合理,但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的安排与其基础课程相隔的时间太远,而且中间又没有非常必要的课程会提供给课程设计以更多的帮助,当进行课程设计动员时,学生的基础课程知识已经不再那么新鲜,这样的安排也许是为了平衡各个学期的课程实践课时和学期总课时数量,但对于这个课程设计环节,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进行课程设计需要的许多基础课程知识也得进行不必要的重复,从而产生了基础课程与应用实践环节的一定程度上的脱节。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适当调整该课程设计的学期,可以提前到数字媒体技术结束的当学期进行,趁学生刚刚学习完理论知识即进行课程设计,以比较紧凑的节奏完成系统化的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和实践效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与基础技术课程的衔接。

本专业以传播理论为基础,以传播的发展前景为目标,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设备为技术手段,实现信息与传统传播方式迥异的传播,接着文理融合的传播人才,所以技术类课程对于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增加专业的就业竞争力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技术类课程与基础课程的衔接更是基础上的基础,对实现这个目标具有根本的作用。技术作为传播的基本手段,一直在传播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媒体传播专业作为以新媒体技术为核心技术产生和兴起的传播形态,技术的基础性作用也是不可容忍一点点忽视的。目前阶段,新媒体传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展开,在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广播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同时利用现代的传播理论为指导,才可以进行有效的传播,而数字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引人,也极大的改变了传播存在的方式和传播手段,甚至改变了传播行业的运转形式,所有这些,在传播学专业中都要有所体现。对应的课程,就是开设上述各个技术类的课程,以及对于这些课程的深人学习,但本专业的的专业性质仍然保持在文科性质上,本类课程所占据的比例不会太大,前面已经有所论述,在这样一个总体学分已经确定难以增加的情况下,要有效的进行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就要求前面基础理学学科的内容与后续专业技术类课程相对应,比如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的内容可以与传播学中的调查数据分析以及调查对象的选择相对应,高等数学级数的内容与数字媒体信号处理与表示等内容相对应,但遗憾的是,当技术类课程中将这些媒体内容与较抽象的数学理论联系以期从根本上进行解释时,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脱节现象。在现有的情况下,可以与理科学科的任课教师联系,将理科内容的基本原理与实例联系时,尽是往传播媒体实例上靠近,以期学生从信息层面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不同院系之间的配合与合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专业实验室建设。

作为技术类课程,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有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实现某种任务的手段,实验室建设和相关实验设备的配备就成了实现技术手段的物质基础。目前,专门供传播学专业的媒体实验中心业已建立并运行,共有计算机27余台套,其中有近10台套可以专业处理音频视频信息,5台套摄像设备,以及进行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等供教学活动使用,已经初具规模,可以满足本专业的教学。但目前,这些设备以及配套软件大多是基于传统传播学的课程进行设置的,还难以体现新媒体传播的新的特征,比如如果用于手机媒体内容的创建、无线移动电视媒体以及楼宇无线闭路电视媒体的编辑与广播等典型新媒体的设备尚未具备,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也就难以具体体现新媒体传播专业的特点,对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有了很大的制约,比如与新媒体相关的几个实践环节,往往还是处于制作网站与网站策划的初级阶段,并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和培养目标。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建设等。

作为具有相当理论指导意义的教材建设,不但可以给学生以前进的目标,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甚至带动在国内外行业中的影响力,如何有效地促进媒体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建设也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方面。自本专业设立正式招生以来的三年以来,已经发表课程相关论文共计30余篇,还有国内一级出版社专着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理论成果与教学的相关性还有待提高,直接指导教学的意义也不大。鉴于本专业与传统传播学专业的不同特点,教材建设也要另辟蹊径,本着传统传播学所没有涉及的领域展开,比如可以将最新的若干种媒体形式进行整理后先形成自编教材,再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以达到最后出版的目的。还以可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将国外成熟的新媒体教材引人国内,进行翻译工作,以期迅速提高本专业在国内传播学教育中的影响力,推动新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图书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论文

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了高校迎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该抓住评估的'契机,真正做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在相互促进中达到馆藏建设和评估工作双赢的最佳效果,进一步改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比例结构,提升文献资源的质量.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从而加速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

作者:周青玲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00刊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youthwriters年,卷(期):“”(12)分类号:g259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评估文献资源建设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文化大家庭中少数民族文化占据一定的位置,但是面对当今社会发展形式的多变性,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我国当前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维护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和谐统一的基础,也是促进共同繁荣,和谐相处的一个途径,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学法律保护进行分析和研究。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项目日益加深,因此这种外来文化以及主流文化形态和文化趋势给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必须立足现实,不断的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以下是笔者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保护的分析。

一、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化资源的分析和研究。

黄南藏族自治州在我国成立的时间比较早,它地处于青海地区,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开发的程度都不高,这让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以延续,并且其丰富性也成为现代社会文化挖掘的一个宝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一共有十多个种类的一百多种,比较突出的就是藏族的民族语言,以藏文语言为代表,其次就是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民间文学,例如,黄南歌谣的形成,安多叙述等等,还有民间曲艺类节目,其中,扎年弹唱以及尖扎民歌和协巴成为主要的代表,另外,在民俗类文化中热贡六月会以及保安灶火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文化,除以上叙述的以外,还有舞蹈类、传统喜剧类以及宗教绘画、雕塑等技艺等等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形式,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发展空间也比较大。黄南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青海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方面的地位也比较高,在民间文化中属于代表性文化资源,有十分大的研究价值。在自治州内,除了藏族文化以外,也包含其他民族的文化、回族和汉族群众占据了一部分,这样所有文化融合在一起更具有多元性和宗教性的特点。热贡艺术是热贡民间艺人在长时间的摸索和探究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结晶,并且这个时间长达五六个世纪之远,无论是在雪域文化中,还是在中原佛教艺术中都是一种比较独特艺术形式,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这种艺术形式包含的内容有唐卡、壁画、堆绣、雕塑、图案、版画、建筑装饰等十多个艺术门类,其中,唐卡、堆绣、雕塑最为著名。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青海省黄南自治州的文化资源不仅丰厚,而且充满了地方特色以及民族色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凸显[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无论在民族文化方面还是在立法保护方面都需要尊崇宪法的意志,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方面要以法律和文化为主要内容,横跨行政法、经济法以及民商法和诉讼法等等多个部门,以此形成一种多层次的法律关系。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宪法从国家法律出发,对于涉及到文化保护以及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面做了纲领性的规定。在宪法中已经明确的规定,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要实行自治制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大跨步前进和发展。民族自治可以对自己的文化发展具体措施进行安排,极大的发展起科教文化事业,以此做好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让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在一起。民族自治过程中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然后国家对这些少数民族提供财政方面和技术方面的支持。

其次,国家制定出地方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体系。从国家的角度上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文,以此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例如《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些专门性的.法律能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除了国家的立法项目以外,黄南自治州还制定了自己的自治条例《黄南州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的出现是按照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宪法进行细化制定的,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

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政府部门对于文化发展十分重视,也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在相关单位的领导下,也采取了一些列举措,对少数民族文化予以保护。

开启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少数民族文化是在黄南自治州政府的带领下向青海省提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和的工作方案,并且青海省也开始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项目进行调查,在种类上、数量上、环境上以及分布和保护现状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使用文字和电子信息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做了具体的记录,也了解到了具体文化资源的现实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青海黄南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法律方面的保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的让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以此让少数民族文化保持自我先进性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活力。

图书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论文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是实体资源、数字资源、图书馆员三合一结构:从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和学校角度:配置这些资源目的是为了满足师生课堂之外,拓宽拓深知识面,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之用:从教师角度:“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受网络信息技术影响,教学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变革,知识结构要跨多章节甚至跨学科,备课内容是理论与案例、现状与发展对比的知识交叉综合凝练过程,既要安静环境又要查阅参考资料,那么图书馆就是最佳选择;从学生角度:图书馆是大学的第二课堂,其文献资源丰富,专业辅助资源集中,教育作用不次于课堂所学,如果认识不到其重要程度并加以充分利用,相当于只读半个大学,对于大学生活过程是遗憾的;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任何在位期间,都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一、了解图书馆的资源。

高校图书馆工作的目标主要是为学校教科研服务,其文献资源的配置是围绕师生教育教学为侧重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较比传统图书馆资源扩展了新载体内容,因而了解图书馆资源和利用方式非常必要,方便自己工作和学习。以本院图书馆资源为例介绍如下:

(一)实体资源。

纸质图书:到目前为止馆藏中文图书129.04万册,外文图书1.85万册;订购的中文印刷型期刊30915册,外文期刊333册,书是作家思想精华的诠释,是不计回报的朋友,帮助读者把人生嫁接在智慧上:

多媒体资源:图书馆设置多媒体音像室,放置与图书讲解同步的配套光盘,语音磁带等声像资料,一楼还设置了大学生影视文化中心,用作进行爱国、爱校教育,文学欣赏,专题讲座等功用。

环境与设施:图书馆环境安静单一,适合潜心研读,无论活泼型、急躁型抑或其他类型特质,来到图书馆都会找到静下来的位置,隔空与智者交流,接受点拨,或徘徊在书架间浏览图书都是无比享受;其次是设施:图书馆二楼,三楼,四楼各配置适量电脑,用来提供师生浏览网络资源和检索图书馆文献资源,操作过程可咨询馆员或参加检索培训。

(二)数字资源。

本馆可用数据库资源40个,购买电子图书22.6万册,中文电子期刊3600余种,以保证教科研的基本要求。正式资源包括维普资讯数据库、环球英语多媒体、国研网、博看网、vipexam考试库(含镜像版)、万方硕博论文库、知网部分内容,超星数字图书馆、ejnavor期刊库、scientific、中图服务平台以及读秀学术搜索、国道外文专题数据库、北大法意数据库、e线图情、eps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国际贸易数据库、联图远程访问系统、森途学院资源总库等众多试用数据库。

(三)图书馆员。

图书馆因读者存在而存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化被动为主动,以“读者为中心,读者至上”为理念;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快速的知识信息导航服务。所以馆员的服务是耐心的,如果有利用图书馆方面的咨询需求,在馆员能力范围内都会得到帮助解决的,既节省了自己的查找文献时间又督促了馆员的服务工作。

二、图书馆资源利用。

(一)本院图书馆资源利用现状。

本院教师利用情况:从各系部各抽取6人,利用汇文系统查询其三个月纸质图书借阅历史,观察专业书与非专业书的比例,可以推测多数教师对纸质专业文献的阅读比例不够60%,本人认为知识结构“专业”应该超过“非专业”一些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当然教师利用虚拟资源代替纸质文献也能扩展知识范围,但是数据库资源点击率并不理想,而且在知识讲解细化度上不如纸质文献:还有部分教师对opac系统的利用过程模糊,要借的书在大约范围内随机翻选;但是近来d类图书借阅量增加,是学院启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促成的改变:教师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抽查结果说明:各系博士借阅的专业文献比例大于90%,其余教师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效用倾向休闲型,且电子资源利用率不高。

学生利用情况: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圈子,学生到馆频率高于教师。学生到馆的人群和频次因年级、兴趣、目的性等因素影响可分为随意型、娱乐型、自习型、目的型来馆;掌握opac系统搜索图书资源的学生约占35%,有效利用数据库资源学习的学生极少;通过访谈,对于教师布置的论文作业,几乎都是利用web搜索引擎查找文献资料达到其目的。读者服务部每天借还的图书量小说、心理、保健瑜伽类较多;计算机、历史、和外语类一般;其余类较少;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现状说明:学生享受型阅读比例大于专业型阅读,学生没有合理分配利用馆藏资源的比例。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是最好的化妆品可保永远高颜值。全院师生应该关注图书馆读者服务群的信息宣传,熟悉图书馆资源并充分利用,助力学识增长。

1.建议专业选书应占60%;对于全院教师:在年终全院教工总结大会上,校长曾说“我们的科研论文数量上有很大提高,但是质量上还需加强”,这说明教师的专业研究深度欠缺;当今大型开放mooc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要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更是授课内容,那么教师要主观上提高学科深化意识,把专业知识解析成“营养化配餐”的课堂内容,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所以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掌握学科知识的要领。

对学生建议:由于各大学办学层次差异很大,受教育的师资、内涵、资源配置、被鼓励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在进大学门槛的时候已经等级化,然而我们应该主观上去缩短和国家重点院校生的差距,在校期间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最好以名校学生学习内容做参考,横向对比国外相同专业科目设置,主动自我突破,努力强化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及应用价值、专业普及程度和前景深度等域内现状,当今的.标准是向世界通用化看齐。本院优秀的毕业生例子有:蒋qing考入北京外经贸大学研究生;陈bingsheng在图书馆做勤工俭学,学习努力,成功申请参加欧美一个慈善社团,在欧美一些国家巡回义演;大四学生“怪胎儿”杨mo,在校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以优异成绩做为中法交换生…他们成绩的取得,除主观努力外无不借助图书馆学科资源得以实现。

2.非专业选书占40%:现代社会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读史使人聪明;读哲学使人辩证的剖析各种问题;读心理类书能够磨练意志和毅力;读自然科学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判断能力;阅读社会学能够培养健康人格,学习做人的道理;阅读文学能够排遣烦恼,鼓舞斗志;学习书画诗乐陶冶情操等等全方位开阔视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主张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计算机处理知识的“全才”。被马克思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亚里士多德曾说:没有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一个疯狂的混合体。我们做不到那么优秀,但是我们要以之为努力方向,适当了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地理科学、以及文艺理论等,增加自己知识的宽度,是一种文化内涵和技能的双修。了解一些民俗民风以及外界的优良经验,用来完善本民族文化,亦可营造融洽和平人文环境。

(三)数据资源的利用:碍于因由种种,相当多的一部分教师对数据库资源利用不高,不愿意咨询和实际演练;凡事都遵循用进废退规律,数据库使用是操作型过程熟练的学习,经常演练就会熟悉而成为学习的好秘书。在图书馆和数据商的联合宣传下,学生对数据资源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点击图书馆各种数据资源人数同比增长,相信未来师生利用图书馆资源会出现新的阅读和获取方式。

三、结语。

互联网改变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成指数级增长,大数据的潜力在跨界释放,作为高校教师肩负育才重任,要利用好图书馆资源先知先觉;作为国家建设后备军的大学生更要有先锋意识,思考社会大环境,横比世界发展趋势,抵御琐事纷扰,合理分配工作、学习、休息时间,增强主动学习意识,利用身边资源更新自己知识结构,并带动社会整体的学习风气;同时还要牢记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图书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论文

在桂北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详细调查(表3、表4)的基础上,尝试从两者的数量空间关系、质量空间关系和空间耦合关系3个方面,提出具有普适性的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关系定量研究方案。

2.1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数量空间关系研究。

2.1.1研究思路。

2.2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质量空间关系研究。

2.2.1研究思路。

数量空间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系,但尚难以反映不同等级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间的空间关系,而高等级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联是影响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及以地质公园为载体的2种优势资源整合开发的核心要素。因此,进一步揭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联,需对两者的质量空间关系进行研究。采用耦合协调度分析进行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质量空间关联研究。协调度分析一般采用静态要素间的距离协调度来判断其协调性。将反映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质量空间关系的距离协调度称为耦合协调度,先分别累加得到研究区域各区划单元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的质量评价总分值,再测定两者评价总分值的耦合协调度,其数值高低反映两者质量空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关系的重要手段。运用gis图形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工具,借鉴生态学景观(资源)要素空间关联分析方法,设计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数量空间关系首先,在gis软件支持下生成正方形统一网格样方图层。样方大小的确定对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数量空间关系的计算有重要影响,过多或过少都会使计算结果产生明显偏差,须根据景观(资源)取点直径确定网格间距。其次,将统一网格图层与景观(资源)图层叠加,进行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取样,获得复合图层。再次,由复合图层相应的拓扑数据库统计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在各样方中的二元数据。最后,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列出二元列联表,计算出两者之间的数量空间关联指数。

2.1.2计算公式。

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之间的'数量空间关联指数r由式(1)计算:r=ad-bc槡(a+b)(c+d)(a+c)(b+d),(1)式中:a为全部样方中同时包含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的样方数;b为全部样方中仅包含地质遗迹点的样方数;c为全部样方中仅包含民族文化资源点的样方数;d为全部样方中同时不包含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的样方数(下同);r的取值介于-1到+1之间,r0为正关联,r0为负关联。并用式(2)对r值进行显著性检验。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论文摘要: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中间的重要桥梁是艺术教材。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在与云南艺术学院的合作中,探索了一条有价值的经验,通过跟踪采风、培植项目、支持出版的方式调动了教师研究、改革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教材形式把教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出版社图书质量工程和艺术院校质量工程获得双赢效果。

少数民族文化,是今天的显学――文化学密切关注的内容。实际上,它不仅是文化学者展开学术研究的丰富矿藏,也应该是地方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最值得重视的文化背景和教学资源。因为,中国内地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珍贵艺术文化的形态较为完整地存留下来,构成了当地艺术院校办学的区域文化背景或者说是办学的区域文化基础。如果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就会将这种背景或者基础,当做自己办学的资源优势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价值判断不准确,常常会将这种背景或基础当做妨碍前进的包袱或是自惭形秽的发展低起点。尽管随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强调,这样的意识和心态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基础来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创新艺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当中,成为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认知系统所建立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少数民族风俗民情、历史社会、语言行为等有所了解,成为自有知识,才能对少数民族艺术有深切的体会和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自觉的传承行为与创作热情。但是,如果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将其存在当做一种背景知识来介绍,让学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轻置了。实际上,应该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中国众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了文化构成的“多数”部分。

教学资源,主要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经过学校专家学者的耙梳、整理,总结出典型代表、规律性的东西,进入学校课堂,成为现代规模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成为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自立自新、发扬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特色教材:少数民族艺术变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研究、社会文明研究、生态研究等等。而作为艺术院校,尤其是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研究,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艺术教育资源,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时一地一得的议论或心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思考的问题。

意识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一回事,将这种资源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还要有行动、有措施。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行动”“什么措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通过特色艺术教材出版、重点学科丛书出版和艺术精品课程教材出版项目,探索了一些路径,积累了一些经验。

1.跟踪:采风经常化。

采风,是艺术院校许多年以来坚持的一个传统,无论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还是学习民间哪个意义上讲,采风都是需要的。问题在于,采风不仅仅是到社会生活的基层当中去感受和吸收鲜活的生活素材,经过整理进入艺术创作;而且是要在人民群众生活当中切实地体验人们的情感、愿望、表达方式。这些内容,也是文艺创作从生活汲取灵感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事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复、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沉潜到基层长期静观默察、广泛学习采风变得越来越困难,成为一种难于复制、不敢追求的奢侈。偶有出游,用相机、录音机、摄像机记录一些声音影像,回家再慢慢回忆,以此为创作题材进入创作,真正是“浮光掠影”。实际上,那些声音、影像背后,最为鲜活的情感、饱实的内容、隐藏的意义,被忽略掉了。今天许多所谓的民族题材、民族色彩的艺术产品,做出来令人感到存形失魂,原因就在于此。浮光掠影采风来的外在色彩,替代了对民族情感内容与情感方式的真正深入。

所以,办学环境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状况,将自己的.办学路数中“采风经常化”的做法固定下来,学生、教师都如此。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采风的便利十分明显,就应该用好用足这种天然的便利。云南艺术学院的一些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这方面的意识很强,做得比较好,其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效果也就显著得多。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民族民间美术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收成。音乐人类学方面、少数民族音乐乐器研究方面、云南特色工艺美术研究方面、民族舞蹈艺术研究方面,云南艺术学院都有了值得骄傲的成果。

2.培植:研究项目化。

艺术院校的学术研究,历史上常常有几种做法:一是以创作代替研究,认为研究思考已经在创作过程当中酝酿、创作成果里面体现了,不必一定要用文字来总结它;二是认为研究是个人的事,而且,艺术研究就像艺术创作一样,是随心所欲,因情所致,完全根据个人爱好兴趣,所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由于这样的认识,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艺术与人文科学家族里的其他学科相比,显得理论成果薄弱,所谓艺术研究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探究、认识上。而且,就艺术整体研究看,作为专业、学科的整体性研究与结构性建设的意识淡薄。在这样的状态下,就应该在对接各种渠道的项目研究之外,针对自己学校的办学设想,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布局,设计一些整体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研究项目,作为建设与发展的理性分析、科学发展的导引,这十分重要。将学校开展研究的个人爱好与零星行为,引领到项目、引领到彼此相关的项目群当中去,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通过研究项目凝聚精神、锻炼队伍、整合力量、打造品牌。

以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的出版为例:教师们从长期下乡采风的积累中,从特色民间工艺大师进入大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也从各级政府不断整理、确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政府行动中,深切感受到高等艺术院校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于是,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师们在耙梳资料,补充采访采录,条分缕析后,于2008年编辑出版了《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一书。该书出版后,成为云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教学辅助用书,也获得了第十二届云南优秀出版物三等奖。2009年开始,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将此书作为一项概论式成果,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立项运作,将15种云南特色民间工艺成果以项目化的形式运作为一个系列成果,这个成果将于2011年以高校“十二五”规划艺术教材的形式陆续出版。

3.支持:成果课程化。

研究成果课程化,实质上是焊接教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的办学行为,十分有力、有效,对于办学综合实力的生成也非常重要。大学里的研究成果,有的可以转化为经济成果,有的能够体现为社会效益成果,还有的,可以转化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中去,建立一门课程或一种课程体系。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近年大力开展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教学成果以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形式体现出来,涉及教学环节的教师个体、教师梯队结构、专业特色优势与课程品牌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教学质量工程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在“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谁有资格教、为什么教”这样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工程。成果课程化,最有力的支撑显然来自教材编写。如何将少数民族艺术资源编写成可以在现代教育行为当中广泛教学传播的内容,就是一个考验教师和教学团队的关键所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都涉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检测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在解决“教什么、谁教、谁有资格教、如何教、为什么教”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首先是理论问题,是文化立场姿态与艺术价值判断的理论问题,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材编写中体现出来的教师能力的增强与水平的提升,从一知半解的“知道者”变为专家。

出版社根据艺术院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学科建设需求,积极回应,支持项目,扩大合作,在精品课程、特色课程、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为艺术教育提供服务。

具体说,出版社用出版教材的方式支持地方艺术院校在办学当中强调特色,发展优势,支持他们在精品课程建设当中突出教学内容的特色优势,突出他们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丰厚资源基础上的教学优势,突出他们在整理和创新民族艺术方面身置其中所具有的深切体验。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图形创意》《傣族舞蹈教材》《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等,就是将院校教师或艺术家多年的研究所得整理出版后又把它们转化为课程内容,突出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承过程在现代大学里通过教学完成的实验。以《图形创意》教材的编写出版为例:云南艺术学院这个学科的教师从艺术设计课程的角度多年下乡采风,搜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图形,教师们把这些积累作为本地的图形元素运用到图形创意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本土特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提炼完善,逐渐建设成了一门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于是,精品课程教材也顺理成章、应运而生了。

民间艺术,少数民族艺术,通过现代大学教育,变成规模化、群体性、科学化的科学可控的过程,为中国艺术的繁荣预埋下了“草根情怀”的种子。我们看到,云南艺术学院的学生,通过学习,除了艺术院校大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般人文知识、艺术技能外,还可以获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知识的技能。这是他们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平台的重要社会竞争力。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通过这样的学术研究和教材编写,艺术教育单位润物无声地准备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的团队。经过了下乡采风实践、课堂教学运用、问题思考、项目研究,再回馈到教学实践中,经过如此锤炼的队伍是那种用别人的教材、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队伍所无法企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大学出版社在支持艺术教育单位的教材与研究成果的出版中,也支持了艺术教育单位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

成果课程化“一石双鸟”,既转化了研究成果,又培育了专家和教学团队。

三、出版社在艺术人才培养规划当中的自觉意识与积极作为。

艺术人才的智力贡献与创造能力,是建设文化大省与文化强省的关键,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民族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就地取材、因人施教的教材编写尤其重要。2002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面运作,由云南艺术学院牵头,召集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大理学院等办有艺术专业或艺术学科的大学开会结盟,统一认识,将“继承传统、学习民间”的区域文化特色与地域艺术优势的内容结合到艺术教育的普遍性规律中,搭建了“新世纪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的基本框架,至今,已经陆续出版了《艺术美学导论》《艺术概论》《艺术教育管理学》《艺术英语》《云南民族美术学》《中国水墨画:源流、审美、表现》《图形创意》《电子杂志设计》《云南高等美术教育史研究》《云南民族民间戏剧概论》《戏剧导演思维与训练》《欧美现当代名剧赏析》《云南民族舞蹈史》《傣族舞蹈教程》《诸子论音乐》《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音乐美学教学论稿》《音乐素质通用教程》《电视导播》等教材,社会反响和教学效果良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教育界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一个从云南艺术教育单位毕业的学生,如果对云南、对西南、对中国艺术状况知之不多、一知半解,那他就不是一个十分合格的学生,就远不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者、创新者的“候选人”,他的资格就差得很远。如果这样的状况是由于他所毕业的艺术教育单位造成的,那么,这个艺术教育单位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就很值得怀疑。

这些年来,在开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云南大学出版社与各种类型的艺术院校合作,探索和开拓了一种效应综合、目标明确的道路,值得与艺术院校办学的有心人分享,也值得与那些瞩目大学教学研究、办学发展的出版行业的同行相砥砺。

艺术教材的建设,要有一种长期追踪关注的韧劲,要有一个耐心培育辅助的过程。作为出版人员,笔者的经验是,积极参与、经常促动,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参与到艺术院校的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特色课程的探索、教材的编写试用及出版规划中,将艺术类教材与艺术类学术著作的出版策划延展到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的源头上,从一开始就进入出版规划的梳理与框架设定中,有耐心,下力气,多年坚持下来就一定有收获。作为艺术院校办学的“局外人”,如何积极介入,成为艺术教育单位的专家教授们的同道、同路人,就看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能力“介入”艺术教育事业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探析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论文

高校体育的迅速发展,使教师的任务大为增加,新的科学技术及新开设、新发展的学科进人高校体育领域,迫使教师必须用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来指导和管理工作,时代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目前不少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局限性,教法陈旧,管理跟不上形势,造成了许多不适应,即使已经取得高级职称的教师,也有知识更新与继续提高的问题。有部分已评上了副教授的教师还存在着到此为止的想法。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对体育教师同样有着很高的要求。

(二)体育科研薄弱。

体育科研是深化高校体育改革的原动力,体育科研成果和水平是评价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用利研成果来指导体育实践,使体育教师具有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能力,了解最新的体育科研成果,把握体育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关键。未来向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一个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除了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必须热心于体育科研,在工作实践中,不时有新的研究;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要探索未知,设计未来,必须具有课题设计和论文撰写的能力,同时还应有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及时了解最新体育信息的能力。虽然高校体育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其深度来说,还很不够,必须努力钻研学习相关学科的理论并融会贯通。

(三)外语能力忽略。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占用信息就占有知识,就获得了主动权。在现代科技文献中,大部分都是外文的.学好外语.就开辟了一条接受知识信息的宽阔渠道,就能了解相关领域国际上的发展动态及趋势,从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新的方法,少走弯路。而体育教师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努力不够,造成外语水平偏低,很难进行国际交流。要从战略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外语水平,不能只满足于升职称应付一下。未来社会节奏不断加快,新技术、新观念日新月异,国际一体化的步伐加快,青年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地从信息中吸取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必将落后于时代,甚至被淘汰。要在高校体育上有所作为,紧跟国际变化发展,必须精通外语。

(四)竟争意识不够。

现阶段,高校体育的许多地方仍停留在以前的惯性上,始终没能摆脱地位低和效率低的状态,改变现状的唯一出路是不断改革。改革必将给高校体育注人新的活力,要引进竟争机制,引人向上。改革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要有勇气,又要讲科学。高校体育教师要敢于置身竟争的社会环境,冲破传统的、旧的.模式的束缚,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对高校体育的观念、结构、内容、形式和方法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在国内竞争中占一席之地。所以,高校体育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管理,提高其水平。

二高校体育师资的培养与管理。

根据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大学毕业后五年是知识结构的调整适应期。这一期间,可塑性大,培养成效快,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指导正确,安排合理,就能学到大量的新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改变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水平,首先是培养青年教师,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一)师资结构的整合。

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师资队伍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需要不断有新生力量充实进来。要有发展规划,年龄结构、数量,男女教师比例等都要合理,要有益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选用新教师,要考虑整体结构,避免某个学科师资过剩,或某个学科人手不足的现象。也可考虑近几年来,新兴学科在师资上的需求。这样的结拘及布局,从个人来说,业务上有发展余地;从整体上来看,有开拓创新的潜力,同时要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档次,做到增量提高,存量改造。

(二)鼓励教师在职进修。

创造让人才脱领而出的好环境,一方面通过请进来、专家来校讲学,派出去、外出进修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办法,此外还可大力提倡青年教师在职进修、自学成才,坚决克服在职称晋升中平均主义的论资排辈,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真正在大学校园里创造一个青年能够发挥作用、优秀人才可以纵横驰骋、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围绕专业基础理论和相近的学科,有计划有重点地精读深究,博采众长,这样才能具有新鲜渊博的知识,紧跟时代步伐。

(三)培养骨干教师重视学术梯队。

对于骨干教师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不能停留在自然形成上,而应有目的地积极加以培养,可制订数量目标、质量要求、选拔条件及培养规划,重视和大胆提拔优秀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他们参加各种培训班,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努力创造机会,选送个别外语基础好、符合条件的骨干出国进修或访问。物色一批素质好、潜力大,在教学、科研、运动训练等工作中已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来重点培养,为其创造必要的工作环境,让他们独当一面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

探析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论文

怎样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参与能力和积极性是教师最重要的研究课题。过去的几年中,体育教学通常情况下是以竞技比赛为主,强制性要求学生学习教材知识以及参加相关活动,此类课程缺乏活力,教学方式较为古板,教学的手段较为单一,学生们已经渐渐对体育活动失去了热情,更谈不上深化自己的体育素养了。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前提是带动其学习兴趣,这也是影响学生自觉能动性以及积极性的前提。所以,在保证学生们身体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能够更加有效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

一、组织教法得当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通常情况下,学生通过四个课时的时间完成课本所展示的技术动作,也有些课时是对前阶段所学内容的巩固与深化。因此,学生们经常会在几个课时内学习同样的内容或练习同样的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学生出现厌烦的心理或情绪,会大大降低教学的质量。因此,老师进行授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内容分为难易两个部分,遵循由浅至深、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奠定基础为核心,在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教学难度。具体来说,在体育教学中假设通过课堂教学对“前滚翻”的内容学习得很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学习前滚翻分腿教学等。老师的教学只有将学生的特点以及规律都掌握清楚,才能够进一步实现创新性教学模式,从而带动学生们的学习乐趣。例如在进行弯道跑的学习时,老师首先对于跑步要领以及力的作用等内容进行保密,让学生们对于跑步时身体的感觉做出说明,也就是询问学生们的身体状况如何,脚掌如何着地等问题。之后让学生们用慢速到中速再到快速的顺序沿着弯道跑三次,之后对学生们进行同样问题的询问,此时,学生们通常会给出正确的答案。老师所做的就是结合学生们的答案进行补充,并加以整理和概括:不被离心力所牵制,身体靠内侧发力,左脚向外侧发力,而左臂则需要前后摆动,摆动左臂的幅度内小外大。以上就是对弯道跑步的要领总结。一方面,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学生的运动细胞,让他们在练习中找到信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老师要在完全掌握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摒弃传统陈旧的教材束缚,加入新型的授课内容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首先,解放学生的学习天性,不束缚学生的自由活动内容以及活动空间。学生通过兴趣以及个性的不同自由选择组合相比固定组队更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为了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学习程度,因地制宜地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最后,对本学校以及本地区的特点进行了解、掌握,让体育项目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层次化以及适宜化。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障。

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领导者而是引导者以及管理者,在经验方面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地位方面应该和同学们做学习生活中的伙伴。学生们是最需要感情依附的,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他们往往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温暖、关心、公平、情感以及尊重。感情的满足会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具有活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是通过情感培养以及沟通信息来实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了解以及信任。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出学生时间的重要性,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了。如果老师不去尊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就会压抑学生的活力,也不能带动学生的参与性。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于“不听话”的学生要注意管理方式,因性格不同、性别不同、事件不同等,所采用的处理办法也不同。课后要多思考课堂的质量以及预期效果的达标情况,以及课堂之上对于学生的引导以及鼓励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等。批评教育也应该在尊重学生以及关爱学生的前提下进行,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感情氛围中,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参与性不足的学生发展并不理想,有些学生在运动时会投入精力,达到运动效果,但是参与性较差的学生因为性格的特点会影响运动效果。老师应该多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多发掘不同学生的运动优势并加以区别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学好体育的动力在于兴趣。而教学的目的并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情感的培养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专长,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让学生不仅喜爱运动,更加爱上体育课。

作者:孙延武单位:山丹县第二中学。

探析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论文

当今社会,我国农村信息网络的发展已成为现阶段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农村地区人民对网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群众对网上购买行为及农产品的网上销售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子商务的农村化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不过,现阶段,国内的乡镇一级电子商务的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加之中国由上到下的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模式、农村网民的特点以及基础设施的制约和建设成熟的城镇进行对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实现乡镇农村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能够获得社会的各方面提供的保障。

二、乡镇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互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率明显低于城市。

目前,国内乡镇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去年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网络信息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普及率仅有城市的一半。根据相关报告数据显示,城乡互联网水平高低相差20%;两年以后这一数据扩大到24%;接下来的一年这一数据扩大到30%。从整体发展趋势与速度上来看,农村地区的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地域之间的“数字鸿沟”已经形成并在加大。

(二)乡镇农业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的不发达,对电商发展认知度差。

从相关调查数据来看,国内农村地区群众的平均程度仅有7.8年,很多农村群众,文化程度都不高,所以计算机技术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个陌生的东西,从这一点来看,势必会对电子商务技术应用与推广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加之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居民对电商的认知度非常差,虽然经过乡镇政府的大力宣传,但是概念比较模糊,个别知道电商的也总以为就是在网上买东西,都是年轻人的事,80%以上的人不关心电商发展。此外,发展电子商务存在成本高、资金周转慢、回报率低、经营风险大等不利因素,企业、农民参与热情不高。

(三)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智能手机价格的普遍降低,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可以支付购买费用,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网络的终端设备没有得到优化,但网络信号差、速度慢,仍然难以满足电商发展的需求。据相关调查显示,63.8%的乡镇网民反映网速慢。在偏远山区,由于没有网络设施,更多的产品,尤其是农副产品等仍然依赖传统交易模式,信息不畅导致农产品销售不畅,效益减少。乡镇一级直接面向农村,农村人口占乡镇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农民的使用网络程度,导致了乡镇电子商务的不发达。

(四)品牌建设滞后,农产品需求具有不可预知性。

由于分散经营和投入不足,大部分电商没有自己的品牌,在网上认知度太低,但相对于整个乡镇的产品种类,品牌建设任重而道远。此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农产品的生产和农用品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农产品生产地域和加工企业分布状态不集中,生产措施和标准缺乏统一性,农产品附加值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储藏保鲜技术低下,农产品种类繁但是质量往往层次不齐,这些条件都会对农产品的生产与有效运输造成闲置,从而又制约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五)物流网络覆盖率不够。

顺丰、四通一达等主要的快递企业的营业网点只能覆盖到部分邻近地区,一些偏僻的地方不在物流体系之内,从而导致农村电子物流工作效率低下,个别地方既便有配送,但是配送费用太高,阻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三、促进乡镇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普遍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尤其是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用专门的电子商务知识对他们进行培训,教会他们怎样利用网络找到与产品相关的信息提高他们在网上交易的信心。鼓励当地大学生在家乡就业,服务当地,不断推动地区性电子商务活动的高效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加大电子商务活动的宣传力度,引导当地群众对电子商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增加投入量,优化网络环境,包括农村地区的网络硬软件设施、上网设备等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发展推广网络通信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电话、电视的集中优势,提高居民的网络信息应用能力,并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来降低或减免居民网络费用及相关硬件设施费用。

(三)加快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建设步伐。

提高产品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特别是打算出口的产品,一定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执行,在用标准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加强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监督。在产品品牌认证上做好文章,在大量的品牌数量上,不断进行销售渠道的拓展,确保农产品绿色化与有机化,根据市场购买力的特点与需求,进行明确定位。同时要注重加强农民、农产品加工商与市场的互动交流,有助于企业对自身和产品进行全面包装。同时,建立产品电子商务溯源体系,实行让消费者对产品生产过程一目了然,为开展电商打好基础。

(四)建立有效的产品物流体系。

电子商务买卖双方可以与当地的物流公司加强协作,以网络平台为纽带,进行交易过程中风险的评估与责任的科学划分。充分发掘农村地区物流企业的潜力,激发物流企业活力,推动市场的健全发展。

(五)鼓励企业以及中介组织建立电子商务网站。

引导帮助扶持更多的品牌创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并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易模式,丰富农村地区电子商品活动的种类,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总而言之,要发展乡镇电子商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方法来促进其发展。由于我国乡镇电子商务才刚刚起步,仍需要政府出面在基站与企业之间架构一个沟通的桥梁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交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原则,不能盲目从风。所以,产品销售与电子商务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必须有步骤、有侧重地进行。

图书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论文

摘要:现代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倡导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学科,作为一门构建友谊和广结人缘的艺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欢迎。本文主要站在高等学校发展的角度,介绍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的关系,并结合“复旦百年庆典”的案例探讨公关传播是如何塑造高校形象的。

关键词:公共关系;传播;高校形象;复旦百年。

1、公共关系塑造形象。

英国航空公司所属波音747客机008号班机曾经出现过一个十分罕见的情景:东京――伦敦,航程达13000公里,可是英国航空公司的008号班机上只承载一名旅客。她一人独享了该班的353个飞机坐席及6位机组人员和15位服务人员的周到服务,据估计,那次航班使英国航空公司至少损失10万美元。既然损失如此惨重,英航又为何执意要开通这次只有一名乘客的航班呢?,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芝加哥国际机场偏离跑道而撞上了一辆经过的汽车。但这次重大的事故并没有影响该公司在广大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专家依然给他们以赞扬和好评,人们依然信赖它,为什么?……这些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而且故事一直在继续。不仅是航空公司,也包括软件公司、食品公司、建筑公司、政府、银行、学校等等,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阐释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公共关系塑造形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着公关传播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利益,承担着因漠视公共关系而造成的恶果。一件件公共关系杰作,有的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有的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主要探讨高等学校如何通过公关传播塑造形象。

2、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的关系。

公共关系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的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组织为了在其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形象,以传播沟通为手段,争取公众对本组织的了解、信任、好感和合作,对其公众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活动。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公共关系工作的目的就是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实现这个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传播。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共同目的,当然高等学府也不例外。

所谓高校形象,是指高等学校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使学校在长期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多方面的综合体现与反映,包括教学、科研、管理、设施、环境、学校文化等。高校形象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教师队伍素质、学生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学生就业层次等,决定着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支持度,是学校的一项无形资产。高校形象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公共关系传播工作。

3、结合“拉斯维尔公式”,从“复旦百年”看公关传播如何塑造高校形象。

传播学家拉斯维尔曾经提出著名的“五w”模式,一直被奉为传播学的理论经典。该模式简明扼要的展示了传播过程必含的五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传播效果。这个公式适用于任何大大小小的传播过程,当然校园公共关系传播也不例外。高等院校公共关系传播的过程就是为了在高校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具体来说,高校公共关系传播者主要是学校的领导人员、教职工及学生;传播内容就是一切跟学校有关的信息(包括、教学、管理、就业等),这些信息往往通过一系列或大规模或小规模的活动传递出来,即公共关系活动,这是公关传播的具体表现形式;传播渠道包括人际传播手段和大众传播工具;受传者包括校园内部的师生和校园外部的所有跟学校有关的公众;传播效果笼统说来有好的,有坏的,我们当然希望的是收到最好的效果那就是树立起理想中的美好的高校形象,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下面我们从“复旦大学百年庆典”这一成功的校园公关传播案例中体会究竟何为公关传播塑造高校形象。

为了迎接百年校庆,复旦大学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公共关系活动,以突出复旦大学的百年精神和学校特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复旦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晚会。209月24日晚,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晚会在邯郸路校区光华楼前广场举行,来自海内外8000余名校友和嘉宾光临晚会。复旦各界学子激情献艺,廖昌永、韩磊、刘欢、等数十位大陆和港台著名演艺人员与复旦师生一起参加了演出,为复旦百年诞辰营造出了喜庆祥和的.气氛,同时本次联欢晚会还使得学校内部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学校外部建立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焰火晚会吸引眼球。整个晚会异彩纷呈,给夜色中的校园增添了更多靓丽色彩。广大师生在美轮美奂的焰火中看到了五彩缤纷的校园。百年的复旦,繁荣昌盛的复旦,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全国多家媒体对这一盛况进行了直播和转播,欢乐和谐的气息随着各种媒介信号飞出了复旦校园,飞到了全国各地,飞向了全球。在这样的美妙时刻,作为复旦尚未放飞的学子一定是自信的;在这样的激动时刻,作为复旦已经送给社会的人才一定是骄傲的;在这样的时刻过后,那些正在高考路上挣扎的孩子以及家长一定对复旦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3)六大成果展览各领风骚。在校庆期间,在有中国高校第一楼之称的光华楼内,举行复旦百年校庆系列展览,对大众开放。包括科技成果展、诺贝尔奖获得者纪念邮票展、书画展、摄影图片展等。俗话说“耳闻不如眼见”,六大展览各领风骚,将这所百年名校的累累硕果尽显无余,校内校外各界人士不禁为之震撼和骄傲。当广大参观者满足的走出光华楼,感叹“名不虚传”的时候,复旦的真才实学也随着众人的足迹扩散到了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5)两大校史馆开幕。“复旦枫林校区校史馆复馆仪式”该校区原是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校史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书籍资料,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背后的经典故事等。“复旦大学校史馆开馆仪式”展出了中国第一根x光管、第一台601型模拟计算机、第一台质子加速器……这些中国人在科学界的突破。也成为复旦大学百年历史中的荣耀。这是复旦历史上第一次建馆讲述自身百年的成长。这一举动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复旦生动艰辛的百年探索路,弘扬优良传统,倡导复旦精神,凝聚人心,奋发进取。

通过案例,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各种公关活动对于高校形象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有关专家对复旦这次百年庆典是这样评价的:“对复旦而言,百年校庆并不仅仅意味着隆重热闹的庆典和缅怀辉煌的过去,它是复旦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推动学校改革、融合与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展示复旦大学办学业绩、扩大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百年校庆全面展现了复旦大学的办学成就、塑造了百年名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4、小结。

目前高校可以采取的塑造学校形象的公关传播活动非常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校企合作、教学竞赛,学生社团活动,校园主持人大赛等等。公关活动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需要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及办学理念具体情况,灵活创意。不管是大活动小活动,能为学校塑造良好形象的活动就是有效的公关传播活动。

探析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论文

1.1正月十五风俗活动中的体育文化及开展状况。

每逢正月十五,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最为丰富。在晋北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耍红火”。白天有锣鼓、秧歌、舞狮、大头娃娃、踩高跷等,晚上有看灯、猜谜语、放焰火等,都是晋北地区普遍的民俗体育项目。节令体育发展具体到各市县,会带有当地的一些习俗,显得更具地方特色。其活动形式为走村串乡,或城镇、街头汇演,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乐意参与其中。

1.2清明节中的体育文化。

受季风气候,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清明节前后晋北地区呈多风天气,在公园、广场可以见到放风筝的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休闲体育在不断发展,放风筝由原来的儿童玩具变成中青年人休闲娱乐的项目,放风筝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在市政工程的不断完善下,郊区的环境、交通状况在好转,为人们在节令期间提供了郊游、踏青的好去处,也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天然场所。

1.3端午节中的.体育文化。

端午节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在晋北地区还有逛庙会、窜城墙的传统,有条件的部分县市会组织划龙舟比赛。如今,人们在节假期间则更多地是选择观赏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同时了解相应的节令体育文化。

1.4重阳节中的体育文化。

九九重阳节,在晋北地区不仅有登高、赏菊、看望老人的习俗,年轻人还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鸡,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练射的遗风。近年来,一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青,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2晋北节令体育活动的群众参与状况。

2.1参与者的年龄、性别。

在晋北节令体育活动参与人群中,女性所占的比例高于男性,比例约为1∶4,受传统习俗以及当地气候的影响,平时大多数男性都在务农、务工,很少有时间从事节令体育活动;女性平时在务农、务工时间上相对少于男性,有较多的时间从事节令体育活动。

2.2参与原因。

节令期间工作任务较为繁忙,参加的这些活动中其表演动作舒缓,运动强度较低,适于中青年人,另外有较强的娱乐性,大多数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还可结交朋友、交流工作经验、拓展人脉。

3晋北地区节令体育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1气候、环境、时间因素。

晋北地区节令体育的发展受当地气候环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参与热情,阻碍节令体育文化的传播。冬季漫长寒冷、且多风,即使空气质量良好,也很少有人愿意出来参与,但在冬季节令中,处于农闲时期,还是有许多人出来参与体育活动;其他节令中,气温虽较为适宜,但因农忙等因素依旧制约着人们的参与。

3.2人文素养因素。

在节令中参与者还有祈福、敬神的人文主观意识,在节令体育活动中,大多是以肢体语言、动作模仿的方式来体现人们的主观思维。节令文化中的部分规约恰恰成为影响节令体育开展的绊脚石,制约着年轻人的参与热情,降低了人们通过参与活动获取运动乐趣以及强身健体的意愿。

3.3外来文化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来体育文化在不断地侵蚀着本土原有的传统体育文化。外来文化在媒体上不断的宣传,适时的放大其新颖性,吸引新一代年轻人的参与。原有的节令体育文化在传统节令上不敌外来文化节令,导致年轻人忽视本土的传统节令,盲目的喜欢外来方化节令,以及节令上的体育文化。

3.4传承方式因素。

节令体育文化,源于民俗体育,在其传承方式上制约因素大同小异,受传统的思维方式制约:“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思维是制约其发展、弘扬的根本因素;另外在传承者方面,学生是关键的一环,但是现在青少年学业繁忙,没有闲暇时间接触这些传统的节令体育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节令体育文化的发展。

4.1构建大众体育与节令体育互动平台。

促进节令体育文化的发展,应该与目前流行的文化、物质相结合,让传统的习俗继续流传。晋北的节令体育项目传承需要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相适应,伴随全民健身的热潮,让节令体育项目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且逐渐喜欢节令体育项目。把握社会大众体育文化内涵需求趋势,需要以优带弱,实现大众体育文化与节令体育文化互助互推。

4.2借助政府机关从政策、物质寻求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在晋北地区节令体育文化保护上出台相应的方案,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当地年轻人知道并且了解节令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政府及相应部门应该有效的引导,让晋北地区的节令体育文化得以开发、传承;政府应该在政策和物质上予以支持,举办大型的文化庆典,既可以宣传本地区的节令体育文化,又可以扩大体育的外部影响,带来经济和相应产业上的繁荣。

4.3借助现代传媒建立多领域节令体育发展途径。

大众传媒具有拉近商品与大众距离的功能,可以把最具有视觉效果、感官效果的民俗体育风情展现给消费群体,引领民众构建民俗体育文化需求。统筹晋北地区的节令体育文化,不断加强开发该地区节令体育文化,应因地制宜,根据人文因素、旅游资源等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并进行深度挖掘,最终形成以影像、图片、文字集一体系统的资料,尤其是对一些濒临失传的节令文化要加以保护。

探析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论文

摘要:本文以贵州少数民族体育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贵州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以期能够把贵州少数民族灿烂的体育文化广泛流传。

一、前言。

本文探讨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发展现状,主要是从存在的问题方面来论述,存在问题必然联系着深层次的原因,因此不仅发掘问题,而且阐述存在问题的原因,具体几个方面如下所示:

由于贵州省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因素影响使得贵州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在少数民族驻扎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导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滞后。贵州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地处偏远的贫穷山区,经济落后,有的少数民族还处于温饱之下,很难有财力发展传统体育事业,使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贵州很多少数民族居住地水、电、公路等生活基础设施不健全也从间接的制约了传统体育的发展。

(三)受到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及影响。

随着现代文明进入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汉族文化不断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淡化,甚至消失。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学校与其他汉族学校接轨,或者按照汉族学校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的体育技能明显带有现代特征,很多人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如现代竞技体育刺激,观赏性不如现代竞技体育强”。

(四)受到新的娱乐方式的冲击及影响。

先前由于少数民族居住地方比较偏僻,文化生活贫乏,以点着篝火唱歌、跳舞、踢腱子等为主,一部分体育活动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通常受到现代娱乐文化影响比较小。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入少数民族居住点,电、甚至网络通达,具有现代特征的娱乐方式多了起来,打麻将、打扑克、闲聊、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等娱乐,已经很少有人去玩传统的体育项目。

(一)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扶持力度。

贵州省应该把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高到战略的层面,努力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贵州省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一支具有地方体育特色的供游人娱乐的项目。所需资金可以由当地筹备和省财政转移支付来筹集,逐步改善落后的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

(二)在少数民族学校把其传统体育纳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

学校是一个很好交流和发展的平台,是很多知识及体育项目推广、普及、发展、提高的有利场所。根据学生所在地情况来设置体育教学内容,开展当地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把其纳入到正规教学内容中。学校可以就地取材,可缓解学校体育经费的短缺及场地、器材、设备的匮乏。由学生带入少数民族居住地更便于向大众宣传。

随着现代文化、文明进入贵州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现代体育对传统体育的影响是肯定的,因此趁早就应该利用创新的思维把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取现代体育的精华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进行有机结合,发展创新,使这些项目与民族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状况相协调,同时应积极吸收现代竞技运动的精髓,找到它们的结合点。

现代文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有不利一面,但是也有着有利的一面,现代传媒的力量不可忽视。比如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利用现代传媒方式介绍贵州少数民族体育知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少数民族体育,转播各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比赛,建立贵州各省少数民族体育相关网站等手段推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发展好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综合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保证,是提升学校层级和学校文化品位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社区迅速崛起,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高校校园文化经历了长期的沉淀,它在整合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崭新的发展态势。

一、自媒体的基本概念。

“自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硅谷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底提出。次年,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撰写的wemedia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他们真实想法、自身新闻的途径”。现阶段,自媒体包括博客、微博、空间、微信、bbs等,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即时性和海量性,它与其他媒体的不同点在于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点对面进行传播,而是由普通大众主导,自主实现信息的交互传播。

(一)校园文化逐渐向虚拟文化空间拓展。

现阶段,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校园现实空间,而是把校园文化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交互发展的自媒体载体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道德理念、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使得校园内部所营造的网络人文环境,乃至校园实体人文氛围得到充实发展。大学中具有虚拟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交流方式、生活形态以及由大学生参与评论、分享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四有”新人,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校纪,提高师生员工凝聚力,树立大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盈校园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促进校园文化稳步向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校园文化的自主能动性增强。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任何社会组织都应该把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如何把存在于人个体中的知识显性化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任何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无可回避的重要事情。团中央书记处陆昊通知在全国学联第二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式暨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学联章程指出,学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要在维护国家和全国人民整体利益的同时,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具体利益;要倡导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媒体环境下,形成一股自主创立、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务、自主监督的校园文化。高校大学生运用新媒介对社会各类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自发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突出个人特色,在自媒体环境下与人交友,共同进步。

(三)校园文化进入交互式的双向传播模式。

自媒体是一个极大的新闻发布中心和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又可以随时对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做出评论和反馈。在搜索信息、发出教育、引导信息时,可以及时地获取大量的正能量信息,为有效地调整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方向提供了条件,从而激发高校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理想道德情操,引导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促进校园文化兼容并蓄发展。

三、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应在各大高校中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精心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不断与时俱进,紧握时代的脉搏,跟随时代发展的方向,以坚持服务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广大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形式,科学地规划校园文化互动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发展好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作为校园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媒体,既遭遇着新的发展困境,又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高校校报开始走上全新的发展道路:高校校报借势新媒体实现全面转型,逐步树立大众文化意识,借鉴新媒体开始培养全媒体记者、发展公民记者,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下依然坚守独立的文化品格,又不断加快实现校报与新媒体的融合。在新媒体环境下,校报的宣传优势正在不断扩大。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校报新策略。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高校校报担负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第一,新媒体不断涌现,校报功能减退。随着21世纪的来临,在世界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了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电视媒体、户外媒体等新媒体形式,新媒体使人们接触信息的容量达到无限,对政治的影响不断扩大,给经济带来的利益不可计数,对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在,不断挑战主流和精英文化。高校校报作为新闻媒体中的传统角色正逐渐失去它的魅力。

第二,高校校报在与校内外数字媒体争夺新闻事件的主动权方面日益显现出竞争的劣势。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刻尤其如此,因为这时随着事件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更快地获得事件的背景信息。校园网络、校园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互联网、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信息速度使人们能够更快地获得信息,因而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第三,人们的阅读习惯在不断改变。很多人都通过网络、3g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获取信息而不是去读报。高校校报发展空间严重萎缩。在各种新媒体的涌现的环境下,高校校报必须转换视角,谋求发展,与各种校园媒体与校内外媒体强强联合,相互取长补短,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并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握趋势,发挥优势,与时俱进,从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快改革步伐。

(二)高校校报的发展机遇。

第一,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成为主流,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向高教强国的方向发展,新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目标实现年限为,这也是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高校校报应当抓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契机,围绕扩大影响力这一核心,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发展新路。校报应注重办报质量,要深入研究高校受众需求,精心策划和组织报纸的内容,实现改革目的。

第二,校园媒体蓬勃兴起。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既给校报的发展带来压力,也为校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校报要像历史上各个关键阶段一样,积极吸收和采纳新技术,从当今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寻找发展机会。对多媒体形式以及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载体,要张开双臂去拥抱,而不应拒绝或排斥。校报应该与网络、广播和电视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共赢。

第三,数字报纸扩大传播。对校报来说,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不是冲击,而是机遇,重要的是看校报如何捕捉这份机遇。各种新媒体本身只是一种技术,是一个载体;报纸本身也是一种技术,一种载体,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却各有所长。高校校报的'发展更需要开阔视野,积极地运用网络这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校报的内容资讯与网络的手段能够更好地结合。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作为高校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媒体,必须谋求全新发展道路,把握时代脉搏,体察受众新生,适应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把这个曾经的朝阳产业,打造成新时期高校校园中的知识阶层信息需求的大集市。

(一)高校校报发展要借势新媒体实现全面转型。

实现校报的数字化。使校报由纸质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化,有效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建立高效的校报数字化发展战略。校报网络版,使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师生员工、校友、家长、关注学校的人士,只要能上网,就能看校报。增强校报的互动性。通过在线评论、邮件、留言、qq、博客等方式,让信息不再单向传播,通过校报与关注者的良性互动,加强交流与沟通,促进校报的不断提高质量,快速发展。打造校报综合信息平台。当前高校都在开发建设和不断完善综合性校园信息站,校报成为数字报纸后,把它的发布平台建设成一个综合的信息门户,建立论坛,为关注校报的读者提供畅谈校报,交流思想,探讨学术的空间。开设博客频道,把师生员工日常生活的点滴感受、新闻、作品、思想、成长历程等发表在博客中,平淡朴实而容易接近,必定会成为校报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实用信息发布,招生、就业、心理、学术、社交、健康、音频、视频等信息开发,适合高校群体的高品位需求,有独特性、针对性、实用性,吸引更多校园人的关注。未来的高校校报一定要利用传统媒体的报道经验、专业能力、品牌力量,创造数字化内容,提供多渠道内容平台,服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各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共赢。

(二)高校校报逐步树立大众文化意识。

高校校报新闻文化要树立大众意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报为媒,反映广大师生关心的问题和工作难点,关注党和国家当前的工作重点,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把握舆论导向。校报要凝聚人心,建构校园主流媒体的大众形象,就必须紧紧围绕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激发师生员工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校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同时做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服务师生,引导舆论。校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承载媒体,对师生员工的文化选择、文化心理、文化构成、文化品位要有深入的研究,致力于先进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努力满足师生员工的文化需求。高校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下推行大众文化的同时,注重报纸内容高质量、高品位、可读性的多重开发。校报要打造成校园媒体中的精品,必须要有新的新闻价值取向,那就是不断适应并适度引领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只是“满足”,更多是“引领”。建立一支知识面广、有较高理论素养、有见识、有创意、有判断能力,并能善于用这些能力的优秀记者团队伍。通过对这支队伍的不断培训磨炼,不断优化组合,逐步在报纸内容高质量、高品位、可读性的多重开发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高校校报借鉴新媒体着力培养全媒体记者和发展公民记者。

高校校报作为传统媒体,无论是否融入新媒体,融入得有多深,全媒体时代已经席卷而来。在高校内部新闻中心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等媒体手段和全媒体数字平台来完善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把校报从单终端、单形态、单走向的传播转到多终端、多形态、多走向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的新闻采集者,要想迅速向全媒体方向融通,他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则必须向全媒体方面拓展,力争成为集全媒体记者、多媒体网络编辑、网络监管员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新型人才。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高校校报人才培养的方向。随着电子邮件、msn、qq、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的交流沟通方式层出不穷,互联网正进一步成为公众舆论的主阵地。高校校报,要借助大学校园中的高级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公民记者队伍,在校报的交流网站中,创造一个透明和自由的舆论环境,让更多的校园公民记者传播新闻,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校报建设提供参考,以便加强高校校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只获取值得信任的信息,这是报纸一直以来的伟大使命。权威性将使报纸在未来的各种新媒体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综观新媒体发展状况,高校校报要发展,就必须启动“搜索”与“链接”,激活传统校报的新媒体元素。然而高校校报在草根文化泛滥、优质文化匮乏的情况下,根据大学生、教师这些高层次人群的特殊需求,又必须坚守独特的文化品格。高校校报作为校园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新媒体,它向前发展靠的不是技术,而是内容,技术只是载体,内容为“王”才是根本。让高品质的作品在报网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校报要有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内容、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述方式和传播理念及自己的文化。高校校报在新媒体中,始终坚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专业性和可信性,它传播知识,提供文化,孕育精神,而不是媚俗的娱乐工具。在学术自由,文化浓厚,思想先进,道德高尚,精神丰满的前提下,利用新媒体的积极因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五)高校校报要加快实现融合发展。

4月13日。美国新闻网站propublica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这是网络媒体首次获得这一新闻大奖。《旧金山纪事报》获得了漫画创作奖,这也是网络媒体首次获得这一奖项。普利策新闻奖自19设立以来,一直针对报纸和通讯社等传统媒体,直到去年普利策奖才首次允许新闻网站参与角逐。表示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更多的承认和融合。11月8日新传媒产业联盟成立,标志着资源共享、平等互利、合作发展交流平台的建立。这无疑对高校校报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高校校报要与不同校园媒体、校外媒体之间进行更多的合作,为报纸这一传统媒体提供创新发展的平台,通过沟通交流,借鉴合作,升级转化,把国际的、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精品化筛选,然后让信息在校园媒体中传播,实现高校校报信息和各种媒体信息的创新融合。

当今的高校校报,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严肃、正统、硬板的纸质媒体,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校报已经走入了多元融合的时代,合作、共赢、发展,不断创新,使之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媒介。当然高校校报的发展与新媒体的结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障碍要克服,还有很多限制要突破。高校校报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使高校校报发挥更大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