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学邀请函(优质5篇)

时间:2023-10-01 23:41:27 作者:梦幻泡 访学邀请函(优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访学邀请函篇一

随着修志工作的进行,本省各地来馆查阅历史资料的读者日益增多,他们迫切要求省馆提供更多的图书资料信息,以期所修志书能够经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与此同时,提供地方文献信息源的文章也见诸报端、刊物、社会,如:朱端强同志的《流散于国内的云南地方文献述录》、李孝友同志的《云南地方志书录解题》等。有关史载和后人的研究表明,我省确有不少本省地方历史文献流散在外。为了摸清实情,为我省修志工作者查阅资料提供确切的信息,并为最终得到这些文献进行采访收集,经信函联系后,省图书馆派出两位同志于1990年10月30日至12月14日对江浙沪一些历史悠久的图书馆进行了重点采访。在沿途所经省市的图书馆也进行了图书资源调查,先后在重庆市图书馆、湖北省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图书馆、南京市金陵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无锡市馆、苏州市馆、上海市图书馆、华东师大图书馆、上海师大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浙江省馆、杭州市馆、杭州大学图书馆、宁波市(包玉刚)图书馆、天一阁文物馆计17个馆紧张工作,历时43天。

一、做好资源调查的先期准备工作

赴江浙一带寻访图书,是我馆加强藏书建设的一项重大业务活动,在购书经费匮乏的情况下挤出资金进行摸底调查,我们深知责任的重大。为了减少盲目性,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我们从几个方面着手准备。1、请教有关人员,获得有关调查线索,共同商定调查地点。并走访云大、民院图书馆了解情况。2、详细阅读有关文章和书,摘录了近180种流传于省外的云南文献和“未见传世”,“未见传本”的条目。3、准备工具书目。云南省馆编印的《馆藏地方志目录》和《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收录了绝大部分本省方志和地方文献,随身携带并熟悉这两种书目对采访工作很有帮助。4、逐步了解与云南地方文献有关的人物,活动范围,5、做好云南各地古今地名沿革变化的记录。

二、采访概况

这次外出采访不同于以往的图书收集,只要根据目录订单挑选图书即可。为此我们采用了目录检索与人物专访、一般馆普查与重点馆重点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力图从各种途径寻求地方文献的来龙去脉。每到一馆,与业务办公室接洽工作后,就与历史文献部或特藏部的同志进行交谈,请其提供情况,接着查阅各种目录,对于“云南”、“滇”、“昆明”、“西南”、“大理”、“南沼”、“木砚斋”、“重振藻”、“檀萃”等字头的书目.除了已知我馆已藏不抄录外,其余都一一进行抄录。已经明确为我馆缺藏的书目,除详细抄录外,还力争提出原书阅看,了解复印价值所需复印费等。通过拜访查阅,基本摸清了我省地方文献流散于这些馆的情况。

重庆市图书馆是我们采访的第一站。该馆古籍图书尚无目录可供检索,且因库房人员正值党员登记学习,所以该馆的目录检索仅限于解放前的近代图书。查到我馆缺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研究室编印的丛书10本;1935年至1937年出版的《滇戏曲谱》1至6册(我馆只有第一册);1936年石印的《昆明市市政统计》;1935年袁嘉谷签署的《云南军医学校特刊》;1936年铅印的《昆明市教育报告》;吴致采编著,1947年陆军大学版《滇西龙芒遮畹作战之研究》等。

乘船顺流而下湖北省武汉市即去武汉大学采访。与武大图书馆的同志交谈后方知湖北省馆也有大量的古籍图书和近代出版物。湖北省馆目录体系便于检索,所录书目有一套为《西南研究丛书》、有一套为《西南夷务丛书》,可以补充我馆这两套丛书之缺。计有16种近代出版物为我馆缺藏。

结束了湖北省的采访,我们又冒着倾盆大雨乘上了东去的轮船颠簸至南京。南京是我们拟议中的重点采访站,但因一馆分设三处相距甚远,乘换车交通极为不便。查出我馆缺藏的105种近代、古籍图书中,曹立瀛等编著油印的《云南之各行各业》较为齐全,陈一得编著的《云南气象要素之分布》一续、三续、四续,可以使我馆的这套书得以完备。南京馆所藏的云南地方文献一般部头不大,以民国资源委员会调查编纂的概况、报告、简报以及各种市政、财政、赋税、章程、法规居多。其它还有各类工作报告,光绪8年刻印的《滇越沿边交通图》,清道光二年(1822)年刊本的《滇南古金石录》2册等。

座落在古楼中心区的南京大学图书馆,一册16开精装本书目,包括了书名目录与分类目录,大大缩短了我们的查询时间。查到我馆缺藏图书12种,其中有清嘉庆丁卯年筠心阁刊本,刘可大撰《云滇日记五卷》、清道光己酉年裕德堂刊本,黄梦菊撰《滇南事实》,其它有《西南边民土语记音》二十二册抄本、《滇省首义后之和平秘史》、《夷族调查报告》、《百苗图》、《丁已滇川军哄纪录》、《峨马雷屏边务调查》等。

据《云南书目》载,苏州张涛卿庋藏有道光二十九年李杰所修《沾益州志》旧抄本4卷,1920年赵基所修《马关县志》10卷,以及1926年江砺山、刘世勋同纂的《增修马关县志》10卷,这些书皆因当时“传抄未刊”我馆缺藏。因此我们到无锡和苏州时便注意打听张涛卿庋藏书的下落,但两市图书馆均不知张氏其人,也不知其是否藏书家,两馆亦未藏有上述图书。关于“马关县志”因我馆已藏有1933年石印本《续修马关县志)10卷,他们提出在同一时期,或同一时代不大可能出现“作者截然不同的一种县志”,估计是几人同修一志,内容一样,成书后各人传抄,各署己名所致。由此想到在《云南书目》和其它资料中有不少“传抄未刊”的我省县志是否也有这种情况,诸如(康熙)《永昌府志》、(乾隆)《腾越州志》等。一方面馆里已藏有,一方面又“未见传世”,类似情况值得深究探讨。

上海地区的采访,据我馆古籍参考部和云南民院图书馆提供的信息,上海馆藏有(清)巴图鲁王造撰之《云南东川营营制总册》和(明)《云南直隶厅志》。但通过上海馆古籍组的负责同志协助查找,翻遍目录均未发现,随后他们建议我们去上海其它藏书较丰的大学图书馆再查。虽然上海馆的云南古籍文献较少,但有关云南的近代出版物收藏不少,使我们足足抄录了三天。

经复查核实计有130种为我馆缺藏,内容丰富涉及地矿、水利、交通、税制农林植物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为了搞清江丙谦,马洲纂之(乾隆)《昭通府志》是否藏在华东师大,几经转车赶至华东师大却扑了个空。在上海师大查询仍未发现《昭通府志》、无意中却发现了该馆藏有(清)蒲起龙撰《三山老人不是集》,是1936年北京燕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铅印本,函装一册,封面题《老人不是集》,书名页题《三山老人不是集》,内容比较庞杂,涉及云贵江浙。该馆还藏有《滇黔土司婚礼记一卷》民国通学斋铅印本,清乾隆15年杜诏绘《滇夷风俗图》1册,(清)彭崧毓撰注,(清)同治刊本《云南风土记事诗》1卷等。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们又来到复旦大学图书馆寻访《昭通府志》,结果查找的希望又破灭了。作为资源调查我们仍然寻访有关书目,整理出的目录有30种,涉及交通,边疆民族问题。另有(清)外交部印《云南腾越以北地图》,云南地志编辑处的《云南省各县区域全图》等。

近人江苏淮安人童振藻于清末民初在云南做官,后回杭州定居,因杭州是我们采访的重点。据说童离滇赴杭带走了大批云南地方资料,依此线索我们到杭州就特别注意采访童振藻的情况。

浙江省馆的查询令人不尽满意,好在苦苦追索的《云南东川营营制总册》却在这儿发现,纸张完好,且有彩绘插图,与《云南省河流一览表》两书花人民币272元破例让我们影印带回。《云南东川营营制总册》藏上海馆实属误载。在该馆查到有43种文献我馆缺藏。其中有《云南特种植物名实图考》(云南地志编辑处绘,1924),清戴瑞徵编《云南铜志八卷》6册,(清)何绍祺著道光二九年洪金桂校刊本《滇牍偶存》、《滇茶与民生经济价值》等书。

如果说浙江省馆的查询结果令人不尽满意的话,那么在杭州市馆的查询结果则是始料未及的,材料之多,内容之丰富令我们情绪亢奋,无异于深山获宝。杭州馆的古籍书目并不多,乍一看书名目录只有六七箱。一小溜目录柜整齐地排列着分类目录、书名目录、作者目录。我们分别从书名目录、作者目录仔细梳爬,发现云南地方文献占据很大的比重。一个藏书并不多的市图书馆何以会有那么多的云南地方文献,它们是怎么流落于此地的呢?经与古籍部的同志一番交谈中知道童振藻的故友王松泉先生仍健在,个中之谜他可以解开。为此,我们走访了王松泉,了解到童是光绪时考中举人分到云南做官的。他于1931年回到杭州,1939年去世,留下五间藏书作为财产分给其妻及四个子女。以后老大的'书流落到上海杭州,老二的书流落到江苏一带,老太和女儿生活无着落,书就渐渐卖与松经楼、环顾斋、松泉阁、建新合作书店。一些卖到王老先生所在的古旧书店的书,文革中转到市馆。家中剩下的五万斤藏书,文革中被抄走,好一些的给了省市图书馆,有二万斤书就作废纸处理。浙江省馆收集的精,部头大,剩下的旧图书全归了市馆,市馆收集的面广。后来落实政策,省馆收藏的几十种较好的书还其女儿童b带到南京。为了搞清浙江省馆退还给童b的书到底是什么书,我们先去古籍部查,又去当时的采访人员家中寻问,均无眉目,后来想到落实政策的档案,才抄到一份退书清单,经核对我馆均有入藏。至此对图书的来龙去脉有了了解。

从杭州市馆整理出的目录看,童氏带到杭州而被该馆收藏的文献资料共有327种为我馆缺藏,另外还有尚未整理的目录未包括在内。经童振藻本人纂、纂辑、增补、批校、辑、著的书目就有一百多种,童氏编辑的《木砚斋丛书》只有第三、四集,全貌无从查考。杭州市馆还藏有童氏本人所著《六十回忆表》四册,《童振藻六十回忆》一册,该馆已复印一份《童振藻六十回忆》寄给我馆,到此杭州市馆的查访暂告一段落。

到宁波才知道宁波市图书馆就是包玉刚图书馆。在该馆查得《从云南至大理》三册为我馆缺藏。又去宁波天一阁查得同治间稿本《浪游黔滇纪略》(不分卷)一册,(清)陈夔龙等编原稿本《云南苗族写真图》二册一函,(清)谢为赞撰清刻本《云南学政谢存峨府君于道行述一卷》。因天一阁系国家文物单位,图书资料只能内阅不准复印。以上17个馆的寻查共制成目录卡片882种,经过我馆古籍部同志反复核查,我馆已藏的图书有97种,剔除重庆馆的45种刊物不计以及个别图书品种分别藏于两个以上馆的情况之外,计有700余种近代出版物和古籍图书流散于这些省份。

三、关于获取文献资源的设想

此次采访,我们始终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一方面希望多发现一些云南地方文献,又希望所查得的目录我馆已有入藏。为了对这批文献资料的收集作出经费概算,每到一馆我们均要了解复印规定及其费用标准,这批资料全部复印装订至少要在12-14万元左右。

本着“节约”的原则,我们对文献资料的获取作出如下几种计划,一些计划已付诸实施。

1、作出采访调查的图书目录三套。采编部存一套,先按采访馆,再依书名号顺序排列,两馆均有收藏的图书目录不作剔除,便于比较各馆的复印费、资料质量后择优复印。古籍部存两套读者目录,书名目录和作者目录。组织这两套目录的目的是:为资料复查提供依据,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一些因为费用所限难以复印的资料,确有读者、单位所求,可以在古籍参考部登记由采编部代为联系复印,或由读者单位自行前往查阅。今后省内省外采访调查的信息多了,制成一套省馆地方文献缺藏目录形成系统的信息网络,省馆就可成为提供云南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查目中心。

2、在采访过程中,争取资料复印的优惠价格。

3、为了开发整理这批资料使其尽早发挥作用,以便既节约经费又能获取资料,杭州馆和云南省馆达成了合作出书协议。

4、复印回馆的资料有单位读者再行复印时,建议按外馆50%资料费收费,用于冲减本馆资料复印费以减轻本馆资料复印所承受的经济压力。

赴江浙沪一带进行图书资料调查,从中也受到几点启示:

1、今后除重点馆(含云南地州市县馆)需要作专门任务派人外出采访外,为节约经费考虑,一般馆的采访是否请赴各地出差的同志顺路捎带进行。

2、继续资料信息来源的收集储存,并加强馆与馆之间的信函联系。

3、完善我馆地方文献目录。我馆地方文献书本目录系1959年、1962年编印,三十年来又陆续收藏整理入库了一些地方文献,原来的书本目录已不能全面反映我馆地方文献的馆藏情况,建议充实完善,修订成册。

〔出处〕云南图书馆季刊1993(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访学邀请函篇二

4月下旬我们以xx一中支队的名义采访了xx一中的党委书记――李xx。其实对于李书记我们并不陌生,早在xx实习培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领略到了李书记的风采,讲起话来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滔滔不绝,颇有一种大家风范。

当时在培训期间他就讲到,打算在xx一中打造一种“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即力图改变“满堂灌”这种传统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开创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当时听了李书记的这番理论,感觉颇为惊讶,一个小小的县级中学在教学理念上能够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真是不可思议。

我实习的学校恰巧就是xx一中,能在这样一位有远见的领导带领下工作,真是万分荣幸。而且我也有意识的'在观察李书记是如何将自己的“高效”课堂理念向全校推广的。

学期之初,在全校的教研会上,李书记拿出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向大家介绍“何为高效课堂”,但是大多数教师并不理睬,只有少数几位教师不时地做笔记。散会后,大家一笑了之。在以后的半个多月里,李书记的“高效”课堂便成了办公室里的话题,但没有几位老师肯接受他的新理念,还是照样用最传统的方法讲课。

后来几次学校例会,没有见李书记再谈什么新教育理论,我以为他是见大家都不接受知难而退了。可是没过几天,李书记通知大家,刘君老师要在班内上一节英语公开课,并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新模式。于是大家带着一种怀疑和好奇的心情来班级听课。只见刘老师用几句流利的英语把大家带入教学情境,在学习某个场景时,刘老师没有一句一句的给同学讲解,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不同场景,编出一些对话,并通过小组向大家展示成果。从整节课来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得非常快乐并且印象深刻。可以说,在传统模式和新的教学模式的较量下,传统模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它已经无法适用于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了,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模式以其高效、自主和具有探究性等优点正在登上教育的历史舞台,展示它独有的魅力。

刘老师讲课成功后,在学校获得巨大反响,许多老师都来向李书记取经,探讨“高效”课堂新理念如何应用到课堂。半个学期过去了,“高效”课堂在一中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的名词了,许多老师都陆续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小组教学了。

现在,李书记打算在初一年级进行“高效”课堂的阶段性验收,这也就意味着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已经在教师中得到了肯定和施行。从最初的一笑了之到现在的深入人心,这其中的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但李书记没有放弃,正向他曾经所说:“任何一个学校都有可能成为名校,但那要看它有没有那个决心和那份坚持。”也许这就是一位名师所应有的魄力与勇气。

当所有人都认为那是不可能的时候,却总有人坚持到最后,创造出奇迹。

访学邀请函篇三

10月22日,我们一行50多人,在天津市东丽区进修学校宋主任及刘老师和柴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天津市首批高中示范47中学。我们上午进行了听课活动,下午是学校介绍参观等。

如今的四十七中学,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办学特色不断显现,办学质量不断提升,是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也成为全市优质教育的一个品牌。进入学校,马上被他们学校浓浓的文化氛围所吸引。“自尊自强,砺志成材”的校训,厚德强能,知行并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学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他们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为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育理念先进、办学条件一流、师资队伍精干、学生素质优良的示范名校。普育学校的大课间活动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置身于军营。各班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迈小步、摆大臂,昂首挺胸伴着音乐有序地进入操场。随着一段武术操之后各班的跑步开始了,这真是操场上的一道风景,整齐的步伐随着音乐踏出了动听的节奏,一二三四的口令在操场上空回荡。军事化管理使每个学生都训练有素。中午学生的餐前诵读,安静有序地餐厅就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午听课活动中,没有生物学科的教学,我们听了化学和美术课。感觉到老师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立足教材,吃透教材,挖掘知识的内涵,引领学生学会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细致认真的讲解与剖析,使我受益匪浅。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他们打好生命的底色,成就他们的幸福人生。而幸福人生必须以健全的身心和人格,良好的学习、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基础。如何为学生奠定好这些基础呢?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在多年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实现知识、能力、个性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严格管理,加强德育;突出教学,兼顾特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冶的办学宗旨,坚持实施“卓雅教育”,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他们进行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学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学科特点,能够适应学生学习的多元教学模式。本着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的原则,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在提高中获得有效的教学经验,并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卓雅教育”这一目标。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优雅精致的环境让人的思想得到熏陶,恬淡平和的氛围让人的精神得到升华。为了给师生创造一个诗意栖居、幸福成长的环境,四十七中努力打造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和和谐校园。置身其中,没有斑驳的墙壁作为历史的印记,没有古木苍松记录曾经的悠远,虽然校园里从建筑到教学设施都是现代化的,但记者依然能感受到浸润其间的书香。

首先,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我校生物组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促进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很容易的突破重难点。教师要重视巡视中等生和学困生,要主动给“学困生”提供帮助。教师不得做与学生自学无关的事,为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集体优势,采用合作研学的教学形式,营造学生研究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调控讨论时间,使用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其中的道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认真挖掘教材的细节,做好课前充分的准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吃准,吃透,吃深教材,并且还应该掌握与之有关的,相关联的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知识,将其适度且充分的链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

我们都要终身学习,并且严格要求自己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勤劳真实”才能使自己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感谢这次学访,让我有了如此多的收获,我会不断探索和思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读书,多研究,争取更大的进步。

访学邀请函篇四

月22日,我们来到了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进行学访考察。通过参观交流,让我感到了要建设一流的学校就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才能有所得有所建树。

在校史馆的参观中,我们了解到普育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创始人是温瀛世先生,从他的家族中我们还见识到了什么是教育世家。这是有着这些热衷于祖国教育的有识之士,造就了普育学校今天的发展和成绩。

来到学校,先听了语数外三堂课,这是他们的大讲堂中的课程。大讲堂中的设施很先进,听课的教师是隔着玻璃在教室外来观摩的,音效很好,这样,教师既能全方位的观摩课堂教学,又能做到不影响学生的学习。第一堂课是六年级数学,讲授的是比的性质,由于不是自己所教的学科,有点门外汉听热闹的感觉。虽然是门外汉,但教师的教学课件中将每个环节都体现的很清楚,这堂课的听课笔记记得格外清楚,课堂的教学环节也听得很明白。由于教师不过,课下同来的数学老师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教师的设计导入,到教学难度的提升,可以看出这是一堂实实在在有成效的好课。第二节是英语课,教师讲授的是关于时态的复习知识,虽听不懂,但可以感受到教师对所传授的知识的娴熟,有一定的方法,学生也体现出在平日里的训练有素。第三节语文课是自己的老本行,自己也是以行家听门道的态度来欣赏这堂课的。讲课的是一位年轻的教师,可以从课堂中感受到年轻的对教学的热爱和热情,整堂课中老师都充满了激情来与学生一起学习着。教学设计也突出了所讲授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精髓所在。不过,也可以看出,老师由于经验尚浅,在课堂上还是扶着学生走的时候多了一些。三堂课下来,除了课堂教学和教师风貌很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有两点,那就是老师对知识树的运用,和教师在课堂上给小组评分的方式。以前对知识树的理解就是说教材、说课标中加以运用,使知识结构得以清晰的展示。在这三堂课中,教师都运用的知识树来为学生呈现学习目标,知识结构等,这才发现,知识树运用于课堂之中,运用的恰当合理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也是自己在今后要加以借鉴和学习的。另外,发现了普育学校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按照小组的座位就坐的,并且在课堂学习中有一套小组评分体系,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单单只是个体的学习行为了,而团队互助合作中,可以使一些学困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避免了老师在课堂上不能逐一反馈,逐一辅导的弊端。在数学课上,还运用了评价单,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能及时的反馈到老师那里,以便教师调整教学方向。

学校在校园建设中还处处体现了传统文化育人的理念,走入校园,迎面见到的首先是喷泉和校史馆,走入校园,随处可见的楹联,书法,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有精心的布置。特别是学校专门开辟了一块地方让学生练习书法,在地面的方砖上镌刻着三字经的文字,工工整整的楷书,凹在砖石中的一笔一划都显得那么苍劲有力。旁边有学生用来临摹书写的毛笔和水桶,我想学生在课间能够静心的在这里写几个字,练几笔书法,积少成多,天长日久,一定会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浸润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使爱国的情感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在课间活动和饭前诵读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学生军事化的严格管理。整齐划一的步伐,虎虎生威的气势,让我们感到今天的莘莘学子,他们的未来,一定能成为中华民族腾飞的力量。

下午,任校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情况,主要谈了他们的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介绍了他们的三级建模,介绍了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谈到了他们把教学和管理人员捆绑在一起评价,互相学习促进的经验。向我们展示了他们说课、建模的知识树,和每天值班检查评价表,以及他们的每周工作通报。介绍过程中很多地方都透露出了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智慧。一天的参观学习结束了,我觉得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感受的了教育的力量。实实在在的做教育,既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也需要每一位在一线的教师的努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做一名有思想、有理想的教师,做一名实干的教师。

访学邀请函篇五

名师个人简介:

xx,xx年生,xx年x月毕业于xx师范学校。xx年参加工作,任教于xx乡初中。xx年于xx师范大学英语系进修,xx年毕业。xx年曾获“县级优秀教师”称号,多次获得县嘉奖,并获得评优课一等奖等。xx年转入xx县第二中学任教。现在教授七年级三班的英语。

名师名言:

只要努力,就有进步!英语就是靠积累,多读,多背,多看,多听,多写,多问!nevergiveup!课上是严师,课下是慈母。

主要事迹:

(1)教学经历:

xx年八月,xx老师毕业于xx县师范学校之后就一直任

教于xx县xx乡中学。虽然李老师并不“师出名门”,但她自任教以来便兢兢业业,爱学生如爱子,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学校表扬。1995年李老师到河北师范大学英语系进修。xx年李老师被调到xx县第二中学任教,成绩突出,多次受到校领导及县教育局的表扬。

(2)教学风格:

李老师自任教以来,便奉行课上严厉,课下和蔼的政策。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李老师上课一瞪眼,我们全都坐得倍儿直,认真听讲,感觉她好严厉。但课下李老师又跟换了个人似的,特别和蔼可亲,跟我们无话不谈。”在与李老师谈到课堂教学时,她说:“最重要的是课堂效率。学生尤其是初中生,都很活泼好动的,一节课,他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办法,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在大多数学生最精神集中时讲解重要知识点。”

(3)管理方式:

说起和如何管理学生和班级,李老师马上打开了“话匣子“,她仿佛回到了课堂上,回到了孩子们中间。她说:“我觉得对待同学得用心,用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学生只有爱戴这个老师才会爱上这门学科。上课时不能带着情绪,无缘无故对学生发火,必须要赏罚分明,掌握尺寸。课下多和孩子们交流,以自己对他们的帮助,关心和照顾的实际行动来感化学生,引导学生。”“总之,一句话,我们得少批评,多表扬,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知道‘我很棒,我能行,一切皆有可能’。

教育感悟:在与李老师短短的一小时谈话中,我获益匪浅。其中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李老师说的“爱学生,如爱子。”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但在当今功利化的社会,又有多少老师只是把教学当成一种重复无聊的工作。但李老师从教几十年,一直把学生和教学放在首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我们现代教育最最所需的就是这样一批孜孜不倦,爱岗敬业,爱学生如爱子的优秀教师。中国有句古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平时自己只是闷头教课,也不反思,只是一味抱怨学生不听话,抱怨条件差,抱怨任务多,太累。但看看李老师的事迹,听听她的讲述,我对教育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师不仅仅是工作,工资的事儿,它是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职业。我们以后的教育之路还长,这才是刚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向优秀教师学习,课上严师,课下慈母,爱学生,如爱子!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