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精选10篇)

时间:2023-09-25 10:26:18 作者:书香墨 最新一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一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篇一

一直以来学生都畏惧写作文,所以要让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他们爱上写作文。在本节课上,我自始至终都在极力的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整节课从师生互动小游戏“三星智力快车”导入,在上课伊始就为学生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接下来的几个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有趣的游戏“我说你做”和“画方圆”中,游戏结束后教师巧妙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游戏的过程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素材,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轻松的完成了习作片段的描写,从而达到了让学生乐于写作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源头活水,让学生有话可写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怕”的心理呢?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学生感到作文太难的原因是学生生活经验少,积累的素材缺乏。如果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只注重一些作文方法、作文技巧等程式化、理念化的理论传授和指导,以为让学生懂了这些就能够教好作文的话,那无异于是“纸上谈兵”,教出的学生也只能像个“赵括”,理念条条熟,道理样样懂,真要是写上几笔,写出真情实感来就难了。作为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拓宽学生写作素材的渠道,多创设一些情境,多组织一些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多积累一些作文的生动素材,增加学生的现实体验,引来作文的的源头活水。比如,本节课上我通过两个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游戏“我说你做”和“画方圆”,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获得真实的感受,所以学生写起作文片段来就会思如泉涌,写出来的习作片段也显得生动,充满了真情实感。

三、层层递进,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的。在做完第一个游戏“我说你做”后,让学生分析被蒙上眼睛的同学依照其他同学写出的作文片段所做的“打蚊子”的表演,为什么和老师的表演有不同之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要想使场面准确的再现,就要注意仔细观察,然后就学生刚才的习作片段中存在的不足引出场面描写的另外一个写作要点“点面结合”,在对第二个游戏场面的描写中,学生就能够注意仔细观察,点面结合的方法,使习作片段写的更加完整,更加精彩。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了写作方法,写出的作文片段也个性鲜明。

四、师生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习作指导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乐于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这节课自始至终,师生都共同参与其中,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参与游戏以外,学生还积极参与评价——请他们评价一下其他同学的习作片段,指出写得精彩的地方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当然,在这节作文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

一、自身的能力还需通过日常的读书、练笔再提升。

二、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开发结合本地实际的作文训练素材,为学生的习作引来“源头活泉”。

三、对于学生的情感的调动还需更有激情。

今后,有益的启示我要发扬,不足之处要努力改进。作文教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因为道路难走而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更不能为了应付考试,得高分让学生选择抄袭的捷径。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平时积累,通过脚踏实地的训练,为学生的习作创设有源之水。

一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篇二

本单元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其中包括了儿歌、课文、故事、古诗几种体裁的教学内容。可深圳是一个特殊的城市,一年四季不太分明,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及春天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们备课组尽量将课件做得更生动形象些,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们为孩子设计了许多跟春天有关的歌曲,让孩子在美妙欢快的音乐声中去体会快乐,学完《识字1》后,我让孩子们构思一幅春天的图画,在班里评出“小画家”。学完《柳树醒了》和《春雨的色彩》后,我让孩子们利用课余和周末到公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从而巩固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体会。在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我跟孩子们讲述了邓小平爷爷与深圳的故事及让学生们了解“植树节”的意义。学完《古诗两首》后,我就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利用周末的时间跟家长一起去公园放风筝。

第一单元的教学结束了,他们画了美丽的图画,讲了春天的发现,他们还要在植树节时亲手种下一棵树,和父母一起去公园放风筝……虽然在这样一个四季不分明的城市里上着跟春天有关的课文,有些吃力,但是看着孩子能和老师一起在大自然中努力地寻找春天,我内心还是很开心的,因为孩子们懂得善于去发现了。

一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篇三

班级:姓名:

b.纠问式刑事诉讼的突出特点

c.对抗式刑事诉讼的突出特点 d.审问式刑事诉讼的突出特点

4.人民法院在审判阶段发现被告人所实施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该人民法院依法()a.裁定终止审理b.退回检察院补充侦查c.退回检察院作不起诉处理d.撤销案件 5.王某因涉嫌受贿被立案侦查。在被第一次讯问后,王某申请讯问自己的侦查员刘某回避。对于王某的申请有权作出决定的是()

a.公安局局长b.检察院检察长c.检察院检察委员会d.政法委书记

6.某甲在某宾馆盗窃外宾财物数额巨大,被宾馆保安当场抓获,根据管辖规定,该案应当交由()

a.人民法院立案b.人民检察院立案c.公安机关立案d.国家安全机关立案 7.某人民法院指定律师刘某担任未成年被告人王某的辩护人,但王某拒绝律师为自己辩护,并坚持自行辩护。人民法院应当()

d.对一审判决提出上诉的权利

9.下列表述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a.盲聋哑人因其生理上的缺陷而不能作证人b.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能作证人 c.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d.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不能作证人 10.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划分的标准是()

a.证据的存在和表现形式b.证据的作用c.证据的来源d.证据与案件的关联程度 11.下列证据中,可能成为直接证据的是()

d.三个月内完成补充侦查

早于()a.2005年3月5日b.2005年3月10日c.2005年3月19日d.2005年5月10日 16.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于侦查人员有关案件情况的提问()a.有权保持沉默b.应当如实供述罪行c.应当如实回答d.可以拒绝回答 17.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a.受委托人要求的约束b.受指定人民法院意见的约束c.受公诉人意见的约束d.有权独立发表辩护意见 18.下列证据种类中,属于人证的是()

a.勘验、检查笔录b.鉴定结论c.书证d.视听资料

19.被害人某甲,在上班途中被一辆汽车撞死。刑事诉讼中对该案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是()

a.某甲所在单位b.人民检察院c.某甲的叔叔d.某甲的配偶

22.某地发生一起伤害致死案件,公安人员赶到案发现场后,两名犯罪行为人已经逃跑。公安机关应当()

c.便于当地群众旁听d.便于分析犯罪情况,加强防范措施e.便于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24.下列人员中,不能被委托为辩护人的有()

25.下列关于口供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有()

a.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b.只有被告人口供,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c.没有被告人口供,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d.口供也是证据的一种,经查证属实后可以作为定案的一种根据 e.只有本案共同被告人的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一般不能据以定罪判刑 26.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审查后,根据案件情况,可分别作出的决定有()

a.提起公诉b.免予起诉c.不起诉d.撤销案件e.补充侦查

e.赵某年老体弱,不能进行体力劳动

28.下列人员属于刑事回避范围的是()

a.法院院长b.法院副院长c.刑事审判庭庭长d.检察委员会委员e.检察院检察长 29.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的规定是()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6.简要回答立案管辖的划分依据。

六、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9.论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与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在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上的异同。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40.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一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篇四

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4人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呦,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时,讲解是多余的,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学反思二这节课我给学生讲《第二次乌鸦喝水》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乌鸦飞呀飞,在路上遇见了小白兔,它问小白兔:“小白兔,请你告诉我,在哪能找到水?”小白兔朝前指了指说:“前面有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口井,在那能找到水”乌鸦谢过了小白兔向前飞去,很快乌鸦就找到了那口井,乌鸦心里高兴极了,它得意地把井边的小石子一个一个地叼起来,一个一个地投到井里,可是乌鸦投了许多小石子,也没见到水升上来,乌鸦真的累坏了,这时那只小白兔到井边来打水,看见了用嘲笑的口气问:“还用你的老办法呢?不管用了吧?”乌鸦的脸红了,只见小白兔把井边辘轳上的水桶放入井里,一会儿就打上来满满的一桶水。小白兔请乌鸦喝水,乌鸦美美地喝了个够。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为什么乌鸦的办法不灵了?

2、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了,懂得的道理也更多了。

一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篇五

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学生已初步具备认读生字的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我是按照这样的程序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让学生借助拼音,结合观察字形,初步认读生字。然后让学生连词认读,展开想象,还可以结合看情境图,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字义。由于一年级学生辨认字形不够精细,有些字比较难学,我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如“凉”是后鼻音,“凉”和“量”声调的差别,“情”和“晴”字形和语义的区别等,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篇六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大都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语言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人教版第二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课文里的《春晓》《村居》让幼年的孩子们在古诗里感受春天的鸟语花香、杨柳拂堤、草长莺飞的景致诗情画意之美。窗外绿意由浅愈浓,艳阳高照,暖风习习时方知春已远去,夏天正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夏天会有怎样的一番景象和别样的情趣呢,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小池》把课堂里的孩童带到了初夏时节的小池边。瞧,尖尖的小荷叶从清透的池水中钻了出来,蜻蜓静静地立在荷叶上,展示着优雅的身姿,池边绿荫照水,好一番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画面。泉眼、树阴、小荷、蜻蜓……不需要出门,那一幅初夏时节纯朴自然的动人画面就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指导》中明确指导低年级古诗教学:古诗教学要以读为主,先读通、读懂,再读出形、读出韵。然后要以趣激情,以情促思。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但情感表现得相当丰富。他们的情感极易被激发。古诗教学,要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氛围。要图文结合,还要激发想象。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池”是什么部首的字?它和什么有关?请你用“池”组词。

生:池塘、池水、小池。

师:小池指的就是——

生:小池塘

师:小池塘里有什么呢?诗人杨万里描绘了小池的哪些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师:边读边想,古诗里藏着哪些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象?(读后反馈)

生:诗中有小荷。

师:小荷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描绘一下吗?小小的荷叶像什么?

生:小荷叶像盘子。

师:小荷叶像把伞。

师:不对。你再仔细看看。(师画简笔画)

生:小小的荷叶像象牙。

生:小小的荷叶像羊角。

生:小小的荷叶像弯弯的月牙。

师:你们的比喻真形象。刚长出来的小小的荷叶原来是这样子的,两头尖尖的。怪不得诗人写——(生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生:古诗下面有插图,我从图上看到了。

师:你们真用心,你们喜爱小小的荷叶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教学解析:因为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极少有甚至没有看到过刚出生的荷叶,所以要他们描绘荷叶的样子时就会凭着平时从电视上看到或从图画上对荷叶的认识记忆来描绘。通过简笔画和课文插图的直观观察,孩子才有所了解,才对诗句有所理解和体会。叶圣陶先生指出:“图画不单是文字说明,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教材里每一首诗都绘制了插图,这些插图不但精美而且与诗的内容密切相关。所以插图是学生想象内容、理解古诗的好帮手。《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指导》在古诗教学指导中还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与插图相对应的某一诗句。)

师:诗中还有哪些景象呢?请你找一找,谁先找到了,谁就上台来画一画,把景画出来。

生:诗中还有蜻蜓。

师:请你上来画一画。

(教学解析:兴趣是低段古诗教学的不二法门。我们班的孩子最爱画画。我先带个头画了两片尖尖的荷叶,从他们的眼神我就看出,他们早已跃跃欲试了。只见他们一个个鼓足了干劲,都想上来画。一个个叫了起来“老师,诗中有太阳,你看‘树阴照水爱晴柔’。”“还有树阴。”“还有池水。”……孩子们有的画池水,有的画树阴,有的画太阳……一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了黑板上,呈现在了所有孩子们的面前。孩子们显得尤为满足和欢乐。)

当孩子们画得差不多的时候,我发现没有一位孩子上来画泉眼,明显对“泉眼”理解不够。

师:谁能上来画泉眼?

(一个小朋友昂首挺胸地“冲”上讲台,挠了挠头,又下去了。)

师:泉眼就是泉水从山洞里流出来的那个口子。(师画上简笔画,孩子们豁然开朗。)

师:泉水流得怎样呢?

生:细

师:是的,泉水充满爱惜地细细地流着。请你上来画一画泉水。

师:泉水是怎样的?颜色?触摸的感觉?请你想象一下?

生:泉水是清凉的。

生:泉水是清澈的。

生:泉水是透明的。

师:这位小朋友画的树阴还不够到位。要怎样才会有浓浓的树阴呢?

生:要树多,树叶茂盛……(又上台添了几笔)

师:孩子们你们画得太美了。能看到这么美的画面,我们要感谢谁呢?……这么优美的诗你会喜爱吗?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古诗。

(教学解析:学生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体会了诗歌表达的情感后,入情入境地诵读,诗中的画面便再次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了。)

(教学解析: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了品位,没有了创意。诗是诗人由情感体验勾勒出的画面和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拓展这种意境并引导学生想象创造意境。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收获满满。有了对初夏的认识,有了对本课古诗的感悟和理解,还有了自己的思维和创想,多么的不可思议。)

语文,美在字字句句,美在情景交融,美在穿越时空的分享与相遇……

一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篇七

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学生已初步具备认读生字的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我是按照这样的程序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让学生借助拼音,结合观察字形,初步认读生字。然后让学生连词认读,展开想象,还可以结合看情境图,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字义。由于一年级学生辨认字形不够精细,有些字比较难学,我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如“凉”是后鼻音,“凉”和“量”声调的差别,“情”和“晴”字形和语义的区别等,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篇八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采用小组和合作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投影片

教学方法:谈话、讲授、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一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篇九

一、判断题(每道小题3分共12分)

1.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零的数都得0.()

2.用5去除一个三位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3.40÷8读作8除40.()

4.一个数除以7,余数最大是8.()

二、口算题(8分)

(1)0÷8=(3)360÷6=(5)360÷3=(7)3000÷6=

(2)800÷4=(4)24÷2=(6)4200÷2=(8)125×3×0=

三、计算题(1-4每题5分,5-6每题6分,共32分)

1.395+2954÷7

2.4515÷5÷3

3.3036÷6-142

4.189×7÷9

验算:

四、文字叙述题(每道小题5分共20分)

1.一个数的`3倍是1101,这个数是多少?

2.497是7的多少倍?

3.被除数是3280,除数是8,商是多少?

4.7除3526,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五、应用题(每道小题7分共28分)

1.动物园有56只猴子,是大象只数的7倍,大象有多少只?

2.动物园有8只大象,56只猴子,猴子的数量是大象的多少倍?

3.动物园有8只大象,猴子的只数是大象的7倍,有多少只猴子?

一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篇十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二年级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角的知识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介入一种新的数学学习工具“量角器”,所以要求学生会用量角器量出给定的一个角的度数的大小,要要求学生用量角器学会画出指定度数的角来。本单元在以上内容基础上还渗透了两个新的知识点:平角(180°)和周角(360°),借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具密切联系生活当中的实物及图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

本单元要求学生应用自己手中的一副三角板学会拼出特殊的角度数来,比如:90°、135°、120°、180°等。

学情分析:

班级里的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角的分类,都能积极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折叠、演示较好的完成本单元所学内容。还有少数学困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学习工具也能基本完成这单元的学习任务,具体表现在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所画出的角的边不直,度量角的方法不准确,造成量出角的度数有较大误差,画角的时候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和一条边不能完全重合,画出角的大小有误差。还有个别学生对量角器上的两排数字理解混淆,一排数字是的角度是有0刻度起到180°,一排数字是由180°起到0刻度线。需要教师指导强调射线在端点的哪一边,或者说角的开口在角的顶点的哪一边而定。

组织教法:

本单元内容是借助学具“量角器”和三角板等直观的学习工具,将数学中的角度引入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物上的角的特点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动手操作的能力普遍较强。

指导与实践给本单元学生学习内容带来了方便。教师在课堂上编出一些学生容易记忆的口诀或顺口溜,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比如“量角画角都一样,中心顶点要重合,边线射线是一条,角的开口方向不一定,角的度数是唯一,平角原本一条线,不过顶点在中心,周角一圈很特殊,角的两边一条又重合”。通过这些使学生易于理解的`口诀引导学生对五类角的种类加强记忆,从而掌握。

不足及改进:

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动手操作的较多,个别学生浮躁,在度量角度数和画角时,由于粗心,使较容易的画图常常出现错误,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这些学习较粗心的学生,逐步转化学习方法。

教师的教具较为单一,多媒体课件无法使用,这些课堂演示的内容较少,给学生的直观接受知识的能力变弱,内化知识的能力变弱。需要教师多制作教具,制作出较为优质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直观性较强的知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