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专业15篇)

时间:2023-12-09 16:31:03 作者:曼珠

教学计划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学计划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冬爷爷吹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春天的景色秀丽宜人,令人心旷神怡,它多么像一幅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的图画。

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经过阳光的普照大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一种植物都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绽放于天地间。

我跟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了熟悉的校园,开始了一个奇妙的旅程。

校园里的桃树光秃秃的桃树树上,开满了一朵朵粉红色桃花,它们鼓鼓囊囊的,含苞欲放像一个白里透红的水蜜桃。池塘边的柳树也不甘示弱,拖着那嫩绿的枝条在春风中飘动就像一位公主使出那纤纤细手在翩翩起舞呢!操场上一棵棵小草破土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春装。在花坛哪儿各种各样的花儿争奇斗艳,不信你瞧!那白白的玉兰花,晶莹皎洁、亭亭玉立,看着它,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怀。在玉兰花旁边的米兰花四季常青,开花时各飘十里;它油绿清新,谁能不喜欢他呀?还有一朵花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花中之王――牡丹花,它有这绚丽的色彩和迷人的花香,而且姿态优美有一种富贵吉祥的韵致。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这。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啊!我万紫千红的春天。

人教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多媒体、板书。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习: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68+100。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答案:62+93+138。

=(62+138)+93。

=200+93。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拓展提升:

师解析: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1+50)×(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200000+20000+20xx+200+100—(1+2+3+4+5)。

=222300—15。

=222285。

归纳小窍门: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a+b+c=a+(b+c)。

b.数学运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习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69+406+94。

答案:138+227+17369+406+94。

=138+(227+173)=69+(406+94)。

=138+400=69+500。

=538=569。

答案:187+145+113。

=(187+113)+145。

=300+145。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小学数学四年级复习计划和复习课

p13例6(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3、复习巩固《四则运算》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上周一直在学习四则运算,主要讲了四则混合运算,不知道你们的掌握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就来做几道题。

课件显示:

(2)8×7÷2。

(3)2+3+6×5。

(4)72÷9-1×3。

(5)(9+11)×5。

做好评比!

(二)回顾四则运算的概念、运算顺序。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然后课件再次显示关于四则运算的概念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没有括号的。

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

加减乘除混合:

先乘除,再加减。

有括号的:

先算括号里面的。

文本框:四则运算。

(三)新授。

1、引入。

(1)快速口算。

排火车进行快速口算。

课件显示:。

(1)100+0=(2)0+56=。

(3)0×78=(4)154-0=。

(7)0÷76=(8)235+0=。

(11)0×29=(12)9×0=。

(2)举例总结关于0的四则运算,在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课件显示。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100+0=100。

0+56=56。

154-0=154。

99-0=99。

0×78=0。

29×0=0。

0÷23=0。

0÷76=0。

(3)0不能作除数。

课件显示:

0不能作除数。

18÷9=?2×9=18。

36÷6=?6×6=36。

6÷0=??×0=6。

6÷0是不可能得到商的,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0÷0=??×0=0。

0÷0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得0。

(4)巩固运用0不能作除数。

考考你!判断对错。

课件显示:

(1)128+0=128(2)0+45=45。

(3)88+0=0(4)1×0=1。

(5)0×97=0(6)0÷56=0。

(7)16÷0=0(8)60-0=60。

(9)0÷76=76(10)10÷0=10。

(四)巩固练习。

1、应用题的解答。

课件显示:

寒假中,小明3天完成87道口算题,照这样计算,他6天能完成多少道口算题?

2、判断并改错。

=75。

240÷40×3。

=240÷120。

=2。

让学生先判断再自己改错,提醒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

(五)做课堂练习,结课。

做书《练习二》的第二题,以巩固。

五、作业设计。

1、背会《四则运算》的概念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做《学习之友》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

相关数据资料,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1、教材第12页底1题。

2、教材第12页第2题。

3、教材第12页第3题。

五、思维训练。

括号里能填几?

49()835≈50万49()835≈49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平移教学设计

本节课主要是教会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平移到指定位置并能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进行平移。

在教学时,我也是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平移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画一画等具体实践操作活动,进行平移,然后和例题的结果进行对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进行平移的步骤和要注意的问题:找对应点,数清方格数,画出平移方向的箭头等。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效果还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完成得也不错,但也有几个学生在判断平移的距离时有些问题,我在评讲学生的练习时又着重补充强调了:先看清平移的方向,标出对应点,数清平移的方格数等等,有点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平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2、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初步把握平移与旋转的特点。

3、在观察与操作的过程中感受物体的平移与旋转,树立“联系”、“运动”的观点。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物体平移与旋转的特点,运动前后物体本身(形状、大小、方向)未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物体平移与旋转的特点,能够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看,这是哪啊?(石景山游乐园)。

1、分析运动方式,明确平移与旋转。

看,这是什么游乐项目?(学生先说,再出示游戏名称)。

(出示:激流勇进、勇敢者转盘、弹射塔、滑翔索道、摩天轮、旋转木马)。

哪位同学愿意任选一个游乐项目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上面的船或者是车厢是怎样运动的呢?介绍的同时能不能用动作把船或车厢是怎么运动的比划出来。

(我来介绍……,……是向……方向直直的运动的)。

学生肯定说不清楚,追问,鼓励说完整话。再找一生说。鼓励。

【学生边说边用手势。】。

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游乐项目,能根据这些项目运动的不同特点把它们分分类吗?

先自己想一想,想好后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直直运动的为一类;旋转的为一类】。

你能给这两类不同的运动方式各起一个名字吗?

【生汇报】在数学界,像这种物体沿一个方向直直的运动叫平移;而这种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根轴转动的运动方式叫旋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与旋转(板书课题)。

2、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平移与旋转。

出示练习:你知道我是怎样运动的吗?

预设:推拉窗户——我看见窗。

户在做平移运动。

旋转门——我看见旋转门在做旋转运动。

射箭——箭在平移。

齿轮——哪个齿轮在旋转?大齿轮在做旋转运动,小齿轮也在做旋转运动。

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段小片,看,出示直升飞机。

直升飞机——起飞时飞机的螺旋桨在做旋转运动,起飞后飞机机身在空中平移,追问,机身只会平移吗?播放机身旋转视频。

同学们判断的可真准确,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旗杆】我邀请今天发言最积极的同学来当光荣的升旗手,其他同学认真看,在升国旗的过程中也藏着好多数学现象,看看谁发现的最多。

升国旗——国旗平移,绳子平移,滑轮旋转,手平移。

聪明,作为奖励,我请你们看看我最爱玩的小游戏。

黄金矿工(辘辘)——抓手(旋转、平移)把手(旋转)手(旋转)钱(平移、旋转)绳子(平移)。

看了这么多的平移与旋转现象,你能说说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到底有什么区别吗?

【平移是物体沿一个方向直直的运动,旋转是物体在做绕圈的运动。】。

看来同学们已经抓住了平移与旋转的本质区别。

3、联系生活,举出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

那你能不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在做平移或旋转运动啊?配合着手势向同学们说清楚他们是怎样运动的。(学生举出大量生活实例)(完整话)。

看来,在生活中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希望你们坚持下去。下面我们就要利用我们手中文具进行创造了。

二、拓展提升。

1、动手创造我能行请你利用手中的文具创造出平移或旋转运动。

(铅笔、尺子、橡皮、笔袋、书……)。

(1)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2)上台展示并解说。

(3)四人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有时间)。

2、动手设计我最棒。

预设:推拉式的——省地。

对外对开的——得考虑护窗。

对里对开的——占用空间。

向斜下推开的——得考虑护窗。

我家窗户外面还想装一个这样的护栏,这回我应该安怎么样打开的窗户更好一些呢?(推拉式的)。

三、课堂反馈。

1、学习纸(带方格纸)。

下面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黑色小鱼重合?请把它们涂上阴影。

学生展台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欣赏设计师利用平移与旋转设计出的图案,感受艺术美。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重新站在小学的水泥道上,望着蒙蒙细雨,怔了许久,才发现自己又在淋雨了。这个习惯似乎还是改不掉,笑了笑,一股悲伤在心中弥漫开来。

至今,我还记得小学时那段快乐的时光,还有带给我快乐的天使一般的女孩。

那时我读小学四年级,爸爸妈妈给我转学了。那个时候我很内向,不敢和不熟悉的人说话,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后面的座位上,望着那些新同学在说笑。现在想来,那个时候,那些说笑的同学可能在笑我像个哑巴吧,可我不敢去和她们一起说话。那时候,我感觉世上好像只有我一个人。

有一天,天空莫名地下起了蒙蒙细雨,我望着天空,却有一种想要到雨里淋一下的冲动。

蒙蒙细雨吸引着我到秋千边坐下来,闭着眼睛,感受着雨水飘落在我的头发上的感觉,颈间是冰凉的湿意。一会儿,由手间传出的温暖使得我慢慢睁开了闭着的双眼,我看见了一张秀气的脸。她有着一头长发,有灵气的眸子,还有微微上扬的嘴角。她开口问我:“能和称一起玩吗?”我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她就坐在我的旁边,然后开始和我说话。听着她说话,我的心里忽然感觉很温暖,我觉得她就像个姐姐。一会儿,在她的带动下,我们玩了起来。我在秋千上,她推着我荡到伸手就能抓住云的地方,又跌落下来,每次看着天似乎伸手就能触摸,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我和她一起玩了很久,坐在同一个秋千上,荡到同一个能触摸天空的地方,看着她荡漾的笑容,听着她银铃般的笑声,恍惚是梦境。

许久,上课铃声响起,我们一起向教室走去。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我叫住了她,红着脸说出了我犹豫了很久的话:“我可以和你做永远的好朋友吗?”她望着我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我突然觉得,其实和别人交谈并没有什么难的,并没有人会刻意地在乎我的每一句话,然后,嘲笑我,只不过是我自己多余的担心而已。此后,我们就每天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做作业……但这样的日子却在不知不觉中,离我们远去,而且越来越远。我们慢慢长大了,时间改变了我和她,我们彼此之间竟变得陌生起来。

从回忆中醒来,才发现操场的秋千上,不知什么时候又坐了两个小女孩,如同当初的我和她。一个女孩指了指我,说:“那个姐姐哭了!”另一个却说:“不是,你没看见在下雨吗?是雨水,不是泪水。”听着她们的话,我下意识地摸了一下面颊,真的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

我转身离开,留下一片脚印和一串回忆,让那个远方的她留在记忆的最深处,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结束了昨天的比赛,1班和2班输了,我们班和3班赢了,今天开始争夺冠亚军了,我十分紧张,但信心十足。

第三节课我整节课都没心思上课,幸好第三节课是综合实践,我的心思都放在大课间的拔河比赛中了,好不容易等到下课,我们兴奋的走到科技楼广场等待比赛,但太紧张了,我必须上一趟厕所。回来的时候刚要开始。

一开始是2班和3班比赛,比赛十分激烈,我们班站在右边,哪个班站在我们那边,我们就为那个班鼓掌加油。第一回合2班赢了。中场休息的时候,我也在为他们加油。第二回合1班使出了吃奶的劲,使劲把绳扳回来,不出我所料,1班果然赢了第二回合。到了决胜负的时刻了,我们每个人心情都十分紧张,老师一吹哨子,两个班都使劲地拉,脸蛋像两个红苹果,关公的脸,绷得紧紧的。“加油,加油”。大家都在为1班和2班加油。连老师都十分兴奋,一个劲的喊加油。最终还是2班赢了。1班的人也愿赌服输,没什么争议。

终于轮到我们班和3班比赛。去年我们和3班比赛,我们班输了。今年的比赛我们一定要争回一口气。比赛临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信心十足,我从没看到过我们班这么团结,这在我意料之外。不管男男女女都在互相加油鼓劲,一片团结的景象。我们班好几个女孩都在喊:“班长加油,为了我们班一定要加油啊。”我使劲地点了点头,又把注意力集中在绳子上,心里默默地在喊加油加油。比赛开始了,我们使劲拉,3班的力气和1班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啊。比起和1班比赛,哎。我几乎连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脸红得要命,这也许是我最狼狈的样子了,但为了4班,没所谓了。我们使劲拉绳子,绳子似乎很听话,慢慢地往我们这边走。到我们班快赢的时候,又被3班扯了过去,我的脚用力顶住地面,身体往后倾,使劲拉着绳子。

我们班的人都在为我们加油,我们的信心一下子又回来了。我们又使出全身力气,把绳子又扯过来。裁判一吹哨子,我们班赢啦。我们都欢呼起来。中场休息的时候,我们班的男孩都信心满满的。第二回合比赛还没开始,3班好像发威了,使劲拉着绳子,我差点被他们拉了过去,比赛开始了,我站到了后面(绳子尾端的第二位),这次3班似乎比上次要用力,开始的时候绳子好想控制不住,老往3班那边走。随着加油声的扩大,我们的士气也在提高,使劲地往后拉,绳子终于过来了,但我们毫不放松警惕,要知道3班可不是一般的对手哦。我们使劲拉拉拉,随着裁判的哨子声,我们赢啦。我们兴奋极了。在欢呼,在大笑。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高声喊叫。

可是3班输了不服气,她们那些女的简直在指着我们骂,那是什么意思。以为我们好欺负啊,上次我们输了也愿赌服输,没有骂过他们一句,可是他们敬酒不喝喝罚酒,偏要来惹我们。玩不起就别玩,输了又赖账,卑鄙小人。我第一次这么生气的骂人:“玩不起就别玩,输了又赖账,算什么英雄,有什么不服气的就光明正大的说,干嘛要在人别后指指点点,小人。”我们班可不止我一个人生气,连平时不怎么出声的彭洋也生气了,几乎每个人都不开心,本来赢了拔河比赛应该很开心才对,可现在,就因为3班的不服气,造成了这个局面。我心里很不爽,回到教室以后破口大骂,发泄内心的愤怒。

放学的时候,同学们一直在议论这件事。我们出来的时候还没放学,就在芒果树下等老师。议论声越来越大,心中的许多不愤都要发泄出来。突然,在候车的刘想飞奔过来,说:“班长,3班的杨前东输了比赛不服气用篮球砸邓雪彤。”听了以后,我越来越恨3班的人。如果不是要带队,我一定会去和他理论的,气死我了。

学校里的桃花绽开了笑容,迎接着春姑娘的到来,给校园添上了一抹红。

走进桃树,那一朵朵顶着晶莹透明小水珠的桃花,在阳光照射下,全都变成了小精灵,一起眨着含笑的眼睛,向我致意!

桃花猩红的热烈,粉红的妩媚,如点染了的胭脂,红得耀眼,美得醉人。那含苞欲放的花蕾,有的傲然挺立在枝头,有的藏在叶子底下,它们都耐心地等待着根的喂养,叶的抚育,时刻盼望出人头地的一天,它们又仿佛是一群胆怯羞涩的小姑娘,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谁也不肯第一个绽开笑脸。半开着的,像一位纯洁的少女,用白嫩的手捧托着脸庞。那完全盛开的,更加动人,她开朗地向人们露出美丽的笑容。

走进桃花丛中,恍若置身于铺满流霞的桃花源仙境之中,微风掠过,桃花呢喃细语,让我心旷神怡,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心情一下子愉快了起来。

桃花足有一人多高。虽然不是五彩缤纷,但是却显得那么端庄,淡雅。桃花的花瓣嫩嫩的,像刚出生婴儿的皮肤。小的花跟指甲一般大,大的花却和粉板擦的一半差不多大。在同一条枝干上,开满了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桃花,仿佛要把梅花鹿一样的枝头压垮了才肯罢休,真是“千朵万朵压枝低”。一球球,一簇簇,一片片,把残留的一丝春寒都驱尽了。但奇怪的是,这桃花只开桃树的一半,难道今年桃树都流行这种头发,真搞不明白这样有什么好看的。

凑上去闻一闻,一开始有点臭,慢慢地就变香了,真是能够和臭豆腐媲美了!桃花的叶子火红火红的,总是躲在桃花后面,好似一个腼腆的小姑娘。花儿好美,使人摘不得,叶子好红,使人碰不得。她的美,永远都说不完,道不尽。

这就是校园里的一抹红!

人教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等计算工具。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ppt课件。

一、引入新课。

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二、介绍古代计算工具,拓宽视野。(课件出示)。

(一)认识算筹。

师: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石子、结绳或者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后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二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算筹一般是用十几厘米长的竹签制成(也可以是木制、骨制或玉制的)。用这些算筹摆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数目,并进行各种计算。

(二)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的由来:用算筹计算后又过了一千年左右,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使用它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板书:算盘)。

2、介绍算盘的组成。

(1)算盘各部分名称:

师: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这它独特的作用。你在哪见过有人使用算盘?(中药店、银行等)。

大家还记得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梁下,每颗代表一。

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两种算盘: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一颗珠子。原因是我国古代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2)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60213406735215862)。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查找了资料,所以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结绳、算筹等使用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了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三)计算尺。

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

(四)机械计算器。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五)电子计算机。

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六)计算器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器,生活中开始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只要输入题目,计算器就会显示结果,运算过程自动完成。这样非常简便快捷。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计算器)。

1、介绍功能键:

大家也许会发现有很多种计算器。这是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计算器。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我们一起看一下我们手中的这款计算器。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2、使用计算器:

师:计算器怎么使用?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开始显示;输入数字和符号;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计算器上还有一些具有特别功能的键。例如,a、%等,还可以用来计算分数等。

3、利用计算器计算。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

(2)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先估算大约得几?怎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

26×39312÷8。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4、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

9999×1=9999×5=。

9999×2=9999×7=。

9999×3=9999×9=。

9999×4=。

运用比赛的形式独立练习用计算器算一算。

学生计算,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用计算器计算比赛。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算一算,找规律。

111105÷9=__________。

9÷9=11111104÷9=__________。

108÷9=________11111103÷9=__________。

1107÷9=________111111102÷9=__________。

11106÷9=________1111111101÷9=__________。

四、总结提升。

师: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课件出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这就要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p.20、2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

2、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数是可以抵消的;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正数和负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理解正负抵消。

2、解决有关正数和负数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游戏、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直观材料,理解正负数的求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学生完成学案“温故互查”并二人小组交流。

2、揭示《正负数(一)》并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2、在表格中记录得分情况,然后根据得分情况独立完成学案“设问导读”第一小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结果。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阅读课本第74页的“试一试”:

1、独立完成导学案“设问导读”的第二小题。

2、小组交流。

3、展示汇报。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独立完成学案“自我检测”1题和2题,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学案“巩固练习”,小组交流、汇报。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师:让大家通过网络收集我国国土面积的一些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有的数据后面有“万”,有的“亿”,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国土面积大数的改写。

2、出示中国地图。(并多媒体演示中国地图)。

3、提问:我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9600000平方千米。

4、师: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请说一说。多媒体出示四个数据:

(1)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千米。

(2)江苏省土地面积约是100000平方千米。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60000平方千米。

(4)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0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学生活动: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并说出数据的特点。

1、师:大家在读写这些数的时候,有些什么感受?

2、再比较分析一下课前我们收集的资料上的数据的特点,如果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么进行改写。

三、探究改写方法。

2、分小组讨论,探究改写方法。

学生活动:生先读出来,再改写。师:为什么同样的数据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归纳大数改写的基本方法。

(多媒体演示结论)。

结论: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

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八个0去掉,加上一个亿字就可以了。

四、比较大小。

1、让学生思考一下,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是怎么比较的,并在小组内交流。

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出来,并集体交流。

五、试一试。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排列大小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排列的方法。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3、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1、开发大西部。

练习本题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2、海洋资源。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3、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对于不同的数据比较,学生可以先统一写法,再比较;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父母说一说,并利用网络、报刊、杂志收集生活中的大数,练习改写。

1、教材第9页的1、2题。

国土面积大数的改写。

1220000=122万。

10000000000=100亿300000000=3亿。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二)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

练习一

级万级个级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

万万万

1 3计数单位

8 2 0 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0 0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师: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进行套圈比赛,一起来看看。比赛分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规定每人套15个圈。

师:(出示前三轮比赛成绩)这是前三轮比赛的结果,你觉得哪组套得更准些?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师:比赛继续进行。(课件继续出示)现在哪个组套得更准些呢?(„„)我觉得女生组套得更准些。因为她们套中的个数多呀!

(学生讨论、交流)。

2、移多补少,平均数的意义。

师:指名汇报,显示移多补少的过程,结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师:这里的“7”是什么意思?是指“王宇”套中的个数吗?(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统计图汇报)。

师(出示女生套圈统计图):你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如果用一条线像表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个数那样表示女生的,你觉得这条线可能放在哪儿?(学生思考、汇报)出示一条线置于“10”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出示一条线置于“4”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你觉得她们的平均数在哪些数之间?(4~10)。

师:现在怎么办?学生汇报“移多补少”,课件演示过程。

生:有的比平均数多(师:多了几个?)有的比平均数少?(师:少了几个?)(课件分别演示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比平均数多的个数和比平均数少的个数怎么样?(相等、一样多)师:会不会是一种巧合呢?我们再来看看女生组的情况。谁来说说对这个“6”,你是怎样理解的?是不是每个女生实际都套中6个,实际是怎样的?看着屏幕一起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女生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师: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师:对了,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它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探索计算方法。

(1)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求出平均数吗?(学生汇报)。

师:好办法,给这种方法也取个名字:求和均分。师:能列出算式吗?(6+9+7+6=28(个))。

师:28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男生组套中的总个数)师:为什么要除以4?(男生有4人)师:道理讲得很清楚。

(2)师:下面请大家自己算一算女生组的平均数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10+4+7+5+4=30(个))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着30)30个表示什么?师:(指板书)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师:解释得真好。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交流。

指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

2、刚才我们知道了,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出示如下三张纸条,如图9)师: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生:我觉得不对。因为第二张纸条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张纸条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师:照你看来,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生:

师: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

指名汇报。

师:你觉得,当把它变成多少的时候,它们的平均数是8?(5)你是怎么想的?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师:最后的平均数——生:也不同。

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生:一个数。

师:瞧,前两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5变到8再变到11,平均数——。

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还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3、出示第3题。

师:下面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特点来解决。瞧,学校篮球队的几位同学正在进行篮球比赛。李强所在的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每个队员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对吗?

师: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这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师:你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吗?生: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

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

师:没错。据资料显示,这位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远远低于平均身高。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

师: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10年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69岁。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呈现相关资料: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8岁)师:发现了什么?

生: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

师: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生:不一定!生: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说得真好!平均数的知识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我们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最后,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实际的平均数据。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一、创设情境。

创设计算电视广告费的`情境。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让学生看懂问题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

学生的解答方法可能不完全相同,有的学生可能会分步计算,也是可以的。以学生所列综合算式为例,研究连除、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脱式步骤,说明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一致的。

三、巩固与应用。

试一试:

第1题:其中第2小题是带有中括号的算式题,指导学生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它的运算顺序。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回忆一下四月份有多少天,再独立解答。

练一练:

第1题:要求学生脱式进行计算。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张收费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第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能获得哪些问题,再独立解答。

四、总结。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重点讲解。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上第1页例题以及第2页“想想做做”。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验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笔算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每个学生准备直尺一把。

创设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连贯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应用计算;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包括自觉验算的习惯和书写的习惯。

一、情境引入(购书)

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籍吗?看书是个好的习惯!看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为了增加同学们的阅读面,学校图书管理员购买了一批《科学天地》(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仔细观察,从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二、自主探索

1、口算

(1) 能口算出结果吗?同学们先独立口算出结果,再把自己口算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2) 汇报——你们口算的结果是多少?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

20×3=6060÷20=3

6÷2=360÷20=3

2×3=660÷20=3

想乘算除 推算 推算

(3) 出现了不同的口算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突出第一种方法是想乘算除,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表内乘除法推算)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借助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的。

(4) 刚才同学们自己探索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下面请大家来做一组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的1)

a、仔细观察后再想想,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是横着算还是竖着算比较合理?

b、汇报结果

d、可以看出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怎样算比较快?(将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去掉1个0,用乘法口诀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