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思教案课一等奖 秋思教学设计(通用6篇)

时间:2023-09-29 16:07:57 作者:BW笔侠 2023年秋思教案课一等奖 秋思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秋思教案课一等奖篇一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

采用品味、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一、交流导入,理解课题

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

2、温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

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

3、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

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

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用朗诵表达出来。

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

1、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朗读第一句中的景物。

(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暗淡、萧瑟、冷清)

(特别注意:孤、落、残、轻、老、寒六个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鸦”这些景物容易让我们产生哪些情感?为什么?)

(3)请同学们把这种凄凉、冷清、孤寂的情感读出来,声音要轻、缓。

(4)引入一组写秋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悲秋”。

3、朗读最后两句的景物。

(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物又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秋天?(灿烂的、明朗的、绚丽的、美好的、恬淡的)

(2)用读展示出最后两句一个多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3)第二句选择“青山??黄花”写来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青山绿水:充满生机;白草红叶黄花:色彩艳丽、多变。这些景物不仅美丽,而且象征着生命鲜活明亮。表达作者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

4、此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

5、两者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一点飞鸿影下。”

(1)鸿雁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充满活力)

(2)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

6、小结,引读。

(1)小结: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构成,前二句呈现出一片萧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图,鲜明活跃起来。最后,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结束,增添了五彩缤纷的亮丽色泽。

四、研读悟意,体察诗蕴

作者将秋日傍晚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还要考虑到作者写这首散曲时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这个因素。(渗透“了解背景,知人论诗”的学习诗词方法)

(1)学生阅读白朴的生平资料。

(2)本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

五、诵读顿悟,表达诗情

朗读全曲,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情感。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渗透吟诵的技法“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读出诗文的声韵之美。

六、拓读积累,赏析延情

(一)总结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反复朗读,了解诗意;品味语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体会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二)出示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对比阅读。

秋思教案课一等奖篇二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秋思教案课一等奖篇三

内容来源:七年级语文(上册)

主题:《天净沙·秋思》

课时:1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兆迪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3.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也是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第一首小令。该诗以简单的话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最为闻名,这首诗通过写景,表现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情与思乡之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和写作特点;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体现诗人抒发感情的诗句。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课堂注重读中理解,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诗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体会诗词的写作特点,能总结出诗词的类型和作用,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是丰收的,是浪漫的,还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们知道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游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和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游子有家归不得的悲苦与凄凉。寒风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完整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后两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气氛的作用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之人内心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一幅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九个形象,九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明对照。

(四)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

这首小令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全曲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秋思教案课一等奖篇四

1.学习古诗,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2、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丰富想象,按要求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3、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同学们,你们积累了哪些是思乡诗句,咱们展示展示。

生自由回答。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过渡:同学们,绵绵的乡思在宋代王安石、唐代李白眼中是一轮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思又是什么呢?(一封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家书。)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乡之情?

生答。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件普通事。作者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一件普通的事经张籍这样的高手润色,便臻妙境。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不太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断——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板书:浓浓思乡情)

我们知道改写古诗离不开合理的想象,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改写《秋思》。(板书:秋思)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请同学们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指名回答。

我们从这首诗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地点是洛阳城,人物是诗人张籍。事情的起因:见秋风。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触归思。事情的经过:写家书,意万重。事情的结果:行人临发有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

生答:他看到庭院中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环境描写。

3、 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引导学生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4、 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欲作家书意万重”

5、你能想象作者写家书时的情景吗?哪个词写出了作者写家书时的复杂感受?

“意万重”怎样解释?(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6、诗人在家书中想表达那些意思呢?

生讨论交流。

(表达因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而倍感自责;表达对妻儿的无尽思念;让家人放心,自己在外一切都好。)

7、师补充: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的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8、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什么?他可能会对爸爸、妈妈、妻儿说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让我们去想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指名回答(怎样写家书,家书的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那个捎信人就要上马,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诗人不得不匆匆落笔。于是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从而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10、“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你能想象具体的细节吗?诗人是怎样拆信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教师相机板书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11、诗人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浓缩了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万般的思念,让我们入情入境地读。

学生诵读《秋思》。

1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一起 走进张籍孤独凄冷的情怀,一同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悠长思念。经历了那千愁万绪,不知从何说起的内心煎熬,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妙笔,把这难忘的一幕写下来。(大屏幕出示习作要求)

指导学生给习作取题目。

13、学生完成习作。

《秋思》改编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象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浓浓思乡情

一个秋天的清晨,张籍正在家中的庭院散步。一阵瑟瑟的秋风吹过,梧桐树叶好似飞舞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抬头看,天空中几只大雁正排成一个“一”字往南飞。嗨,又是一年了。不知不觉来到洛阳已有四个年头了。此情此景,叫我怎能不想家乡呢?于是他快步走进书房,想给家人写封家书。

他拿好纸,磨好墨,提起笔来正要写,可就在下笔时,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从何写起。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张籍想了想,提笔写道“亲爱的爹娘,你们好。儿在外多年,不能回来看你们,请恕儿不孝。乌江一别已有数年,不知二老身体可好?儿甚是挂念。”写着写着,泪水迷糊了双眼。他擦干眼泪继续写道“爹,你的腿有风湿病,天凉了要注意保暖。娘,你的眼睛不好,每天晚上就少补几件衣服……”“爱妻,辛苦你了,你受委屈了。这么多年,你一直替我照顾咱爹娘,又要照顾咱儿子,可我却不在你身边。”“,还有,我们的宝贝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会走路了吧!他是不是很调皮?爱妻,你就多费心了……”写着写着,老父亲拄着拐杖把自己送到村口的情景历历在目,老父的叮咛“儿呀,记得早点回家呀!”又在耳旁回响。想到这些,张籍声泪俱下。

当张籍把书信写好,准备交给捎信人时,又担心匆匆写好的信不能全部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他赶忙把信拆开,又仔细地把信阅读了一遍,这才放心交给捎信人。捎信人该上马启程了,可张籍还一个劲地叮嘱“一定要把信送到!”马儿撒开四蹄一路飞奔,望着捎信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张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立刻回到书房,挥笔写下了一首诗《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案课一等奖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引起对风的兴趣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初步感知,了解诗意

(一)读准字音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读。

3、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

4、齐读。

(三)了解诗意

1、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释,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师交流。

2、学生汇报。

三、探究诗词,体会诗情

(一)探究“见”

2、诗句过渡:“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3、秋风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归来了,他还看到了什么人呢?

4、创境悟情:

(1)秋风习习,诗人看见的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诗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出示三组诗句)

(2)自由品读,想像画面。

(3)读中感悟悲伤。

在洛阳城里,在这瑟瑟的秋风中,红柑树,白藕花,杨柳见不到的.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在秋风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

在秋风中,他家人的欢声笑语,乡亲们的把酒言欢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

(4)再读诗句悟情。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二)探究“意万重”

2、解释“意”。

3、透过资料,走进张籍的心。

4、情境创设,朗读中探究“意万重”。

张籍,你一人孤独在外,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倾诉,此时他乡遇故人,把你想说的一一向我道来吧!(三个学生)

5、小练笔:写给家人的家书。

虽然”意万重”,但思乡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走近诗人,只见在昏暗的灯前,纸铺开了,在那秋风轻轻呼唤声中,在那行人阵阵催促声中,张籍,拿起笔,把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快快写下来吧!

(三)探究“又开封”

1、换位思考:写好的信为什么封了又开,开了又封呢?

2、读中感悟其说不尽。

(四)回归全诗,整体朗读。

四、回应前文,探究写法

1、自由探究:看似寻常最奇崛”。那这首诗的寻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处?

2、小结写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为见秋风所以意万重,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唤起想象

1、出孟郊《归信吟》。与秋思交叉朗读。

2、再读诗句,品味孤独。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秋思教案课一等奖篇六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 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 板书:秋思。齐读。

3、 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 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1、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读,评读。

3、 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互动交流。

1、 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 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 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 指名读。

1、 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 背诵古诗。

3、 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1、 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 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