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虎门销烟教案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09-25 21:38:10 作者:LZ文人 最新虎门销烟教案反思(通用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虎门销烟教案反思篇一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全文共6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课文重点是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不惜笔墨描述了老百姓的强烈反响,显示出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以及崇高的爱国情怀。

秉持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理念,课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出帮助学生预习的《导学单》,层层递进,从文章的背景链接、生字词的学习、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第一课时特点,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围绕这三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有效导入。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文章描述的是170年前的历史事件。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的导入是由“虎”字,由“老虎发威”的俗话入手,联系正在发生的举国关注的中日钓鱼岛事件,这样触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把历史与现实统一在爱国主题之下,使一上课,课堂就荡漾着崇高的爱国情。

二、以学生情感变化为线索,有效安排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在设计中围绕爱国这一情感主题,安排学生经历两组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一怒一喜,一悲一壮。

悲: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鸦片让许多家庭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怒: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我们的人民竟被列强蔑视为“东亚病夫”而饱受屈辱,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的强烈愤恨。

喜:看到鸦片被彻底销毁,全体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喜悦、激动。

壮:通过虎门销烟这个大事件,体会出中国人民的力量、意志、壮烈豪迈的爱国情感。

三、在情境中寻找与学生有效交流、有效讨论的话题。

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有趣的话题,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时交流话题紧紧围绕“在整个销烟过程中谁最高兴”展开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是文章内容与思想的高度统一。学生也乐于回答这样的问题:老百姓最高兴、林则徐最高兴、文武官员都高兴(所有中国人都高兴)。教师因势利导,那我们就通过读课文表达中国人的高兴。在此基础上话锋一转,仅仅读出中国人的高兴就行了吗?引导学生探究还要读出一个“壮”字,读出中国人 的气势、力量,崇高的爱国情。加上课堂采访的灵活方式,调动了学生交流讨论的兴趣。

四、总结课文方式独特

以古体诗的形式总结课文,我已经坚持了十年。中国是诗歌王国,我们也提倡学生多读一点经典,但是现实中,我感觉学生对经典依然有距离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课文改编成古体诗,与传统经典建立某种联系,提高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诗句更便于朗读和记忆,它高度的概括力,反过来又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两者相得益彰。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体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追求,那就是关注学生情感、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习兴趣、强调教师的亲和力。总之一句话---追求原生态的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在 教学是要让学生深入到这一历史事件中,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再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深入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这一课我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鸦片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了解“虎门销烟”的起因和经过。体会林则徐与英帝国主义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将进行了交流,然后结合黑板上出示的大幅挂图找书上的词语来谈谈对虎门销烟这一事件的看法,适时小结并板书“伟大壮举”一词。我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让学生们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场景,接着由学生自己读第二自然段并理解从“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等词语,从而感受到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 “礼炮轰鸣”、“群情沸腾”等词语中,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齐读、知道感情读等朗读行式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假如自己也在现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会对谁说些什么。从而体会出销烟这一壮举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

在教学“此时此刻,面对林则徐塑像,你还有什么想说的?”这一环节时,我将话题转移给了学生: “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他和他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今天我们却看到了和格格不入的现象。目前走私毒品现象依然猖獗。一些不法分子想尽一切方法从国外贩毒运毒。为了赚取高额的钱财,他们不仅残害着同胞的身体和灵魂,更在危害着国家的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此时此刻,  面对林则徐,你还有什么想说的?”联系现在毒品泛滥的事实以及相关的资料,呼吁同学们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教学至最后,我又补充了相应的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让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了国家强大了才能获得尊严。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远离毒品,敢于巧妙地与不法分子做斗争,捍卫祖国的尊严,为祖国的强大、繁荣昌盛做贡献。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一课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是要让学生深入到这一历史事件中,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再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深入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就这一课我有如下的反思:

1、激情洋溢,进入情境

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因此我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2、发挥主动性,学会学习

本课其中的一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语言文字体会出这一伟大的“壮”举,因此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去读书,找到有关“壮”的语句,再去读,我也从中鼓励学生,如“你真会读书,抓住了重点词来看出人多!”

3、联系生活,感情升华

有什么想说的?”从学生所写的小连笔中,我感受到他们对伟人的崇敬,内心涌动的爱国主义情怀。这里我摘录了两位学生的小练笔作为教学反思。

习作一:

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我想对林则徐大人说:“林大人,您真是英雄,我崇拜您,你当年竟把两百多万斤的鸦片销毁,把那么多害人的鸦片倒进了滚滚的销烟池里。林大人,您真伟大,你这一壮举既打击了侵略者,又鼓舞了中国人的志气,表明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侵略者的决心。但愿现在也有许多像您那样的人!那么中国就不会有那么多吸毒的人群了!

习作二:

我站在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塑像前,我的心中马上就涌起敬佩之情,虎门销烟的情景就像是回放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眼前一一浮现。我仿佛听见了林则徐大人那震天动地的一声“开始销烟!”我仿佛看见一群群民工将一担担鸦片倒入销烟池。在场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拍手叫好。在人们欢呼雀跃之时,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挤出人群,跪在了林则徐大人跟前,大声高呼:“林大人英明,林大人英明呀!”在场的外国商人也不禁脱帽致敬。我想:林则徐大人,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想到这儿,我不禁热泪盈眶,悄悄将手中的一束鲜花放在林大人的塑像前。

虎门销烟教案反思篇二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是一直充满激情的去上课的,孩子们的朗读也很有水准,整堂课的氛围一直不错,对于文本细节的理解也比较到位。《虎门销烟》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文章。历史事件离学生们的生活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回到当时的场景中,让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当时的情景,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所以我假设孩子们和广州老百姓一起,作为销烟的见证者,一起观看销烟,效果不错,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但还是有些遗憾产生的。

我想,如果没有前期铺垫,学生们是不会很快入境 ,但是,大量的铺垫的话,30分钟又远远不够。最后我决定重点放在销烟时和销烟后去讲,前边两段选择回忆导入。可这样一来,整篇文章便有些断开的感觉,衔接的不是很好,影响了文本的整体效果。显得过渡不自然。一堂课应该是一个整体。课堂设计的每个环节之间应该是环环相扣,紧凑而一体。这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过渡。生涩的过渡会割裂两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因此,过渡一定要自然,要做到水到渠成。这样才能让课堂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另外我对课堂的预设不够。孩子们回答问题时冷场了一下,虽然我用了一句话:“看,你激动的都说不出话来了。”掩饰过去,但自己知道,孩子是因为理解的不到位才没有回答出来的。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课堂的生成性是很大的。因此教案当中必须对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表现做多种预设。这样才能够保证遇到特殊情况或是偶发事件能够不慌不忙,沉着应对。

还有,我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针对性。课堂评价是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好的评价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与随机应变的能力。评价语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表现,做到细、准、精。要做到因材施评。只要有了针对性,评价的多样化自然就有了。

总之,这堂课结束了,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教训,发扬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的。

《虎门销烟》是一篇形象生动、条理清晰又不乏结构严谨的记叙文。课文以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为题材,用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述了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

课文在叙事的过程中,还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的强烈反响,从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的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上课一开始,让学生用书上的词语来评价虎门销烟这一事件,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伟大壮举”。于是在教学时,时刻让学生把目光集中在在“壮”字上:

【预想】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实况】在教学第二段时,由于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大胆阐述,当学生没有完全回答出我预设的答案时,我急于讲述,过于急躁,一段很生动的场面描写没有好好的运用,学生没有进入角色。再加上当天我自己情绪不够高昂,学生又过于紧张,大家的积极性未完全调动,课堂一度呈现僵化状态。好在后来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虎门销烟的壮举,并展示了受毒品惨害的人痛苦不堪的图片,课堂气氛才稍有回暖,渐渐活跃起来。在教学销烟步骤时,抓住表示顺序的“先……再……然后……”引导学生复述具体的过程,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优点:思路清晰,紧抓“伟大壮举”组织教学;

带领学生从文本走向课外拓展,把课内阅读和拓展阅读有机地结合。

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改进:以自己的情绪带动学生,消除其紧张不适感。

下课后我一直被自己的答案困扰着,上网查了查,其实可以这样教学: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研究林则徐的这种销烟方法是否真的会造成环境污染?由于我们的学生家里普遍没有电脑,我可以让他们做试验研究啊!比如在鱼缸中放入少量石灰和盐,观察对小鱼有什么影响……最后分析得出销烟的过程是否造成了环境污染。然后小组合作进行研究,看是否能设计出一种更合理的销烟方法。要求是:设计的方案不光要克服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考虑到销烟的彻底性和使用的合理性。

只有这样,才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发现,并给他们创造机会与条件去研究和探讨。无论学生研究的结果如何,哪怕有悖于教材和老师的意图,但那毕竟是学生阅读和研究的经历,对于他们形成乐于发现、勤于探索的学习品质都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虎门销烟教案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走进虎门销烟现场,感受老百姓激动的心情,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教学媒体:自制《虎门销烟》课件(文字、图片、声像),教师运用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虽已到了中年段的末期,但由于生活的年代与虎门销烟事件相隔久远,因此,对鸦片给当时中国造成的危害不甚了解,所以对老百姓当时的欢呼雀跃、销烟的历史意义也没有直接的感受,这些客观情况造成了对课文理解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到1839年6月3日,林则徐领导广东军民在虎门寨销毁了二百多万斤鸦片。

2、这节课,让我们穿过历史长河,跨越时空,去销烟现场看一看那值得纪念的一幕。

二、精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再次阅读,你们又有哪些疑问呢?请在书中做个记号。

(一)质疑

(二)交流

1、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销烟的?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

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

(1)通过这句的介绍,你能说说销烟有哪几个步骤吗?

(2)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有3个步骤

(3)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

2、害人的鸦片就这样被销毁了,观看的老百姓非常激动,你们从哪儿感受到的?

追问:成千上万的人大声叫喊、大声欢呼,此情此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见?

3、文中还有哪些描写,也让我们觉得这销烟现场像过节一样呢?读一读。

4、千上万的老百姓为什么那样的激动、兴奋,?

(当时的中国老百姓给鸦片害惨了。那时侯,鸦片如同一个恶魔,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许多中国人沉迷于鸦片中,中毒上瘾。)

请看下面一组真实的照片:(出示历史照片)

虽然,他们的面容不一,却有着一样瘦弱的身体,为什么?因为鸦片!鸦片使得他们不思劳作,鸦片使得他们倾家荡产!

大片的田地荒芜,大量的白银外流。多少老百姓在痛苦地.挣扎,又有多少年轻的妻子泪眼相伴!

最可怕的是:当时的军队中,许多士兵手拿两杆枪,一杆是作为武器的枪,锈迹斑斑;另一杆就是烟枪,油光锃  亮。当时的中国人被西方称为“东亚病夫”。

现在,深受其害的老百姓看见鸦片被销毁,怎能不激动不兴奋?!

他们会激动地叫什么?喊什么?

谁再读读第四节?

让我们走近些,再看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看录像)

(看看中国人销烟的决心,警告)

那,外国商人看到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正如第6节所说的,他们的嚣张气焰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据史料记载,销烟前,外国商人根本不相信林则徐会把鸦片全部销毁。此时,亲眼目睹销烟过程的外国商人在懊丧之余,也不得不佩服林则徐。当时,就有外国商人向林则徐脱帽致敬。(出示史料照片)

6、你能勾勒一下心目中林则徐的形象吗?(看图片)

这就是爱国英雄林则徐,目光是那样的坚定。他和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一起载入了民族史册,时时激励着华夏子孙。

齐读第6节

三、总结:

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虎门寨已成了如今的虎门镇。那儿的天依然是蓝的,那儿的海也依然在咆哮着。碧空下,矗立着林则徐的雕像,仍然那样的威严,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虎门不平凡的昨天。

让我们把这伟大壮举永记心田。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结合现在的走私毒品现象说说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27虎门销烟

壮举

销烟前      销烟时      销烟后

(人山人海)(烟雾弥漫)(欢呼雀跃)

中国人民不可欺!

虎门销烟教案反思篇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这应该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也是学生成长中坚实的塔基。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言语的训练点,巧设多种教学手段,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三年级的时候,我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到了四年级,更是注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将“有效”做到实处。

1、语境涵咏,潜心会文,触摸文字的温度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教师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场景。这种单纯为解词而解词的做法,只能将词语教得缺乏温度。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的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的确,当一个个词语被作者当作是抒发感情工具的时候,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一定的温度的,正如人们所说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让一个个无生命的抽象的符号活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用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使词语在学生的头脑里、心灵上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在教学“撒”“抛”“倒”这些词语时,我引导孩子们结合教材内容,反复的品味,去感知词语所蕴含的情绪、情感,从“语言、行动、表情”等角度揣摩这些动词的表现方式。刚才所做的几个动作,其实都是在倒,可书上为什么用了“撒”“抛”“倒”几个不同的词呢?学生们反复读,有的边读边还边做做动作,去反复涵咏。最后学生领悟到盐巴不能堆积在一起,要平均分布,所以用“撒”更好些,领悟到用好动词不仅是文学,更是一种科学。还有的学生体会到“抛”得特别用力,仿佛抛出去的不仅仅是罪恶的鸦片,而是利用鸦片来侵略中国的可恨的侵略者。这样步步为营,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词语中所蕴含的冷暖,读着这些词语,孩子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百姓把对侵略者的仇恨狠狠地“抛”进销烟池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当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2、想象补白,丰实文本,挖掘文字的深度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有不言者”。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海明威说:“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我们的课文很多都是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有时,“空白”之处的情感甚至分外浓厚,是作者“言不及而情自生”的有意为之的妙笔,其目的就是构成一个巨大的“情感体验场”。语文教学就应抓住“这一角”,让学生寻找、想象冰山下的百分之九十,补足有形与无形省略的意义产生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不断充实丰满文本。“这一角”一般是和课文主题有密切联系,能凸显文本中心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词语、文眼、过渡段等等。在以写事写人为主的文章中,教师带着学生抓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在“疏可走马”处,在这些空白处,择要地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情感内容的体验与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从中会十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语文的整体素养。

案例1:在引导学生思考老百姓为什么会这样高兴,他们会欢呼些什么,发出什么样的欢呼声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情境,让时间定格在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寨,把此时此刻心中最想欢呼的一句话想一想,在学生呼之欲出时,组织交流,并请特别动情的孩子来当小组的领呼员。“我们终于把鸦片烧掉了,烧掉了……”“我们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当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发聋振聩地敲击在耳畔时,孩子们那严肃、坚毅的表情真的令老师感动。这是曾经昏睡百年的东方巨狮觉醒的声音。即使相隔百年,我们今天的孩子却依然能够如此真切地感同身受,这是多么了不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老师没有锁定在词语字面意思的静态教学上,而是拉开时空距离,帮助学生根据文本的主题还原文本中舍弃的具有表现力的细节,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进行体验、练说。在丰富的言语训练中走进文本,感受强烈的心灵震撼,以此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形象和意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舒展地联想,入境地朗读,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这一过程把词语由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一个灵动的世界,也把词语的内涵、外延与学生情感世界相融合。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课题导入教学案例 《虎门销烟》

师:大家齐读这个题目

生:齐声朗读

师:读了这个课文题目后,大家能否从中找出写明地点的词和事情的词语呢?

生:写明地点的词是“虎门”

生:交代事情的词语是“销烟”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谁在虎门指挥销烟吗?

生:课文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当时是林则徐指挥销烟的。

虎门销烟教案反思篇五

《虎门销烟》这课讲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贪腐无能,外国列强肆意欺侮中国,但爱国爱民的中国人,在林则徐的带领下虎门销烟,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打击了外国列强的嚣张气焰。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虎门销烟》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虎门销烟》一课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因此我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当学生沉浸于虎门销烟的壮举中,沉浸于林则徐的英勇斗争精神中时,我来了一个大转弯,“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他。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今天我们却看到了一些格格不入的现象。目前zou私du品现象依然猖獗。那些大毒枭想尽一切方法从国外贩毒运毒。为了赚取高额的钱财,他们不仅残害着同胞的身体和灵魂,更在危害着国家的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此时此刻,面对林则徐塑像,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过于拘束,没有能很好的表达。今天布置了小练笔,不知写得如何?有待明天继续!

在预习课文时,我补充资料:清朝末期,清政府贪腐无能,中国受到外国列强的肆意欺侮。但中国人中也有一股爱国的力量,他们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林则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它说明中国人不是好欺侮的。这次行动狠狠地教训了外国列强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这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在本篇课文教学中,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孩子们在历史中反思。

1、开课向学生介绍了鸦x战争,以及用数字让学生明白鸦x对中国国民国力的毒害。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然后从整体入手,说说你认为的虎门销烟是件怎样的事件?而引导到“伟大壮举”,以此为中心点,找出相关的段落来学习体会。

2、抓住文本,落实文字的训练。读通课文,抓住关键词、段来走进文本。指导朗读。让学生真真切切回到当时的历史年代。

3、回顾是为了更好的展望。了解历史是责任和义务,那么做好现在和以后更是大有必要。

目前zou私du品现象依然猖獗。那些大毒枭想尽一切方法从国外贩毒运毒。为了赚取高额的钱财,他们不仅残害着同胞的身体和灵魂,更在危害着国家的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此时此刻, 面对林则徐雕像,你想说些什么?”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文章。这一课我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鸦x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了解“虎门销烟”的起因和经过。体会林则徐与英帝国主义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找书上的词语来谈谈对虎门销烟这一事件的看法,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伟大壮举”。因此我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但在教学第二段时,由于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大胆阐述,当学生没有回答到我预料的答案时,我急于讲述,过于急躁,一段很生动的场面描写没有好好的运用,学生没有进入角色,但随后我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虎门销烟的壮举,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