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09-24 21:59:32 作者:文锋 2023年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篇一

读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主人公谈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迁明末清初出生于浙江,从小就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他的努力,他给人类留下了《国榷》这一珍贵的明朝编年史。

如何让我的学生切实感受到谈迁的信念,并且在自己的心中引起共鸣,边成了这一节课要实现的情感目标。

首先,紧扣课题,让学生围绕课题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我总结归纳了以下几个问题:谁遭到了什么样的厄运?他有什么样的信念?面对厄运,他是如何做的?对于这几个问题,预习课文的同学觉得很容易,有的同学就开始说了自己的理解,适当表扬了会学习的学生后,我给学生新的阅读要求:“边读边画,把谈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画下来,读出你的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用你的方法去弄懂。”学生静下了心,开始了与文本的初次有效的交流。

我在交流读书情况前,给了学生信念的理解,信念是指自己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移的观点。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谈迁的信念,并且交流他为什么会有这个信念,有了这个信念以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围绕“信念”很快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那么围绕“厄运”,学生也能很快理解下面的内容。

其次,抓住关键词句的指导,凸显谈迁的品质,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理解谈迁的信念时,我抓住了“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中的“自幼”,“尤其喜爱”来理解谈迁的志向是立在自己的兴趣上的。对于他立下了志向后的作法,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悟。交流时,学生抓住了“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500多万字”来感受谈迁的不懈努力。我还把“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了一点史料,走一百多里路,值得吗?”学生众说纷纭,经过结合上文,学生觉得要想得到翔实的资料,值得!

在理解谈迁遭遇厄运后,如何面对厄运时,我抓住这句话来解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学生充分的朗读,感悟。在指导时,抓住了“站”、“挣脱”、“又”、“下决心”来感悟谈迁的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毅力。

最后,注重课外拓展,带着情感走向自己的生活。

回忆一下,我们的身边、我们学习过的人物中,还有过哪些这样的人,学生立刻就交流起来:“张海迪、李时珍、恩科西、海伦`凯勒……”老师设时给学生感悟的时间,让学生讲一讲知道的故事以及从中感受到的人物的精神品质。

“结合自己的情况,你学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说一说,写一写。”我又抛出了一次小练笔,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触动了情感。

这篇文章学完后,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希望我的学生立下长远的志向,成为像谈迁那样有信念而不懈努力的进取之人。

一节课过去了,学生学到了很多,我也想到了很多,对学生做人的导向,就应该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中渗透。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篇二

今天预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生都知道谈迁写了一部明史巨著《国榷》,但没有人问我书名为什么会是这个,我还是自己问问自己吧。

榷,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生字,对于我来说,知道“商榷”这个词,还知道它是“商量”的意思。那么“国榷”是什么意思呢?查了相关资料,知道这个书名是关于“对国家大事、国家历史的商讨”。再搜一下“榷”,哇!收获更大。“榷”的右偏旁表示“长脖子的鸟”,我的脑子中马上想到一个最熟悉的字“鹤”,她可不就是长脖子鸟的代表吗?再往下看,“榷”还表示一种细长的独木桥。哦,看来它表示的是两个部分合起来的意思了。那“商榷”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以前经商的人要过桥,要交过桥费,而这过桥费用的多少是可以商量的。由此,“商榷”便有了“商讨”的意思。

看来,这有意无意的搜索,还真让人受益匪浅呀!

扒完“榷”,还闲着,又上网搜索了一下《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的字数,有说六七十万的,有说八十多万的,还有说一百零几万的。那么《国榷》有四百多万字,至少该是《红楼梦》的四倍了。通过这个比较,我们应该知道这的确是一部鸿篇巨制了!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篇三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便会感到这课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显得很虚幻,很容易会上成思想品德课。因此,必须凸现语文的工具性,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即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因素,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味,感悟谈迁的坚强,进而体会到信念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弥足珍贵的。本课的教学我从课题入手,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在本课中“厄运”指什么,谁遭到了厄运,他有着什么样的信念这些基本的问题。

理清课文的脉络,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在第二课时中着重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我认为抓住一句话作为一根线来贯穿全文组织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从品读新写的《国榷》入手,这样很巧妙地将全文串联了起来,也让学生懂得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质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二者缺一不可。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数据,体会艰辛,读出艰辛,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我认为语文味是品出来的。品出“信念对人生的支撑”,就是本课的语文味!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篇四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主要是抓住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数字体会谈迁撰写《国榷》的历时之长和无比艰难。为下文的学习作好的一定的铺垫。这是学生在本节课上第一次与文本的对话,我采用了听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1、教学第二自然段,我采用了快速阅读思考的教学方法。出示思考题:

(1)谈迁遭受的是怎样的厄运?

(2)谈迁是如何面对这厄运的?

2、重点讨论第二个思考题。结合重点词句让学生谈谈读文之后的感受,从“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中体会谈迁的痛苦万分。从“挣脱、并没有、很快、又回到、下决心、从头撰写”这些词语中体会谈迁他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非常坚强。我适时地进行指引、点拨,充分地让学生来谈自己的所思所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反思《《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对文中语句有所感悟和思考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将感悟到的表达出来,学生就能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了。

3、在组织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还特别再让学生回到第一自然段去找找谈迁能如此坚强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知道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1、教学第三自然段,我采用了沉下心来,认真地读悟,过后再交流讨论的方法。

在这堂课上我一共安排了三次让学生读书的环节,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读书方法,主要是要让学生懂得针对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进而也能掌握这些方法,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

2、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交流了读书之后的感受后,安排了一个写话的训练。《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要强调的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脱离教材。因此,我还是紧紧地围绕教材,抓住了文中的空白点,设置了几个情境,让学生披文入情,通过这样的写,更好地去感悟谈迁的坚强和不屈。同时这也是让学生和文中的主人公进行了一此对话,对学生的心灵也是进行了一次洗礼。

本着“用好教材、用教材来教”的理念来设计整个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紧地围绕教材,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感受、体会,再通过感情朗读来内化。其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和老师、同学对话,更让他们充分地和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走进文本,静静地去读、去想,进而和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对话,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力求在语文课堂上体现“朴实、扎实、真实”。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篇五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本课的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容易落入虚幻的人文精神感悟的空洞说教之中,很容易上成思品课。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凸显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位,感悟谈迁的坚强,使这一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我主要安排了如下三部分:一、解读一组数字,体会一部奇书诞生的艰辛。二、进一段心路,见证一个灵魂的涅磐与什华。三、关注一个场景,感受一种信念的坚定与力量。

在读题、揭题之后,我就给学生出示了第一自然段的几组数字。让他们在鲜红、醒目的数字中感受《国榷》完成得不易,感悟谈迁的孜孜不倦、呕心沥血。让学生明白《国榷》就是谈迁的全部,就是谈迁的生命!

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数字中获得了阅读感官,得到了阅读感悟。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领到接近生活的感受中,让他们在形象、直观的感悟中解读文本。

大喜之后的大悲,在学生明白谈迁面对完稿的《国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基础上,感受《国榷》被偷,领悟“厄运”,点明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

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第2自然段时,我用“自读自悟、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

第3自然段是领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点段落,谈迁的信念是什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又指什么?在谈迁重写《国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谈迁的行动中感受谈迁的“打不垮”。在反复引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需要重组教学,设计成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在理解“终日奔波”这个词语时,我创设给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多方面形象地理解词句,感受人物的情怀。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这就是“终日奔波”。学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样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但放而不散,最终能把握住课堂,回到理解词句,感悟人物情怀的基点上。

以上是我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之后的一点思考。当然,生源的不熟悉,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还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