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的心得体会(大全10篇)

时间:2023-09-26 05:28:29 作者:曼珠 陪伴的心得体会(大全10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陪伴的心得体会篇一

喜欢读书,我的儿子也喜欢读书。可是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才对孩子的发展、身心健康有益,一直是我的困惑。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电视、网络对孩子的诱惑,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儿童读物,虽然孩子很有兴趣也喜欢读,可我觉着很多东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并不太好,甚至是有害的。而对孩子真正有教育意义的书,孩子却又不喜欢。

学校开展新教育亲子共读活动非常有意义,让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调动孩子和家长阅读好书的积极性。为了孩子的寒假过得更加愉快和充实,学校专门召开家长会议强调亲子共读的意义和重要性,提供读书建议,并推荐相关年级的阅读书目,使我们做家长的也有的放矢。

于是,我和孩子共同到书店选书,大体按照学校推荐的.书目,再尽量由孩子作主选书,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儿子挑选了《三毛流浪记》、《吹牛大王历险记》、《千家诗》、《奇妙的数王国》等几本他喜欢的书。儿子买到喜欢的书便是爱不释手。

按要求,我也与孩子商定每天写完作业阅读30分钟,孩子有兴趣可多读一些。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只是看热闹,看里边的小故事,显然对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及教育没起到多大作用,于是开始抽空和孩子一起读书。但是由于工作忙,要全都与孩子一起读是很难做到的。于是我和孩子比赛,谁有时间谁看,看谁看得快,谁看完一部分都要给对方讲讲看了哪些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我和孩子互相讨论、交流,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间的时候我会给孩子读一段,让孩子享受倾听的快乐。然后共同讨论书中的故事、人物、语言让孩子养成了读书讨论、思考的习惯。以前孩子读书是读书,懒得做笔记。我和孩子共同读书以来,我们一起边读书边把看到的好词好句画下来,注重引导孩子记录好词好句,让孩子逐步养成了用心读书的习惯,而不是光看故事情节。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孩子基本能做到边读边找好词好句,读书也用心多了,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

与孩子一起共读不仅是分享快乐,同时也要分享困惑。孩子不懂的地方我会谈谈自己的理解,或和孩子一起查资料,家长和孩子都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思维能力。如今,我们的亲子共读是从被动读书慢慢转变为主动读书,亲子共读正在成为我们一家人的良好习惯,以后我们会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进一步激发孩子读书、思考的习惯,使孩子与书为友,与书为伴,在读书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亲子共读,我们喜欢!

陪伴的心得体会篇二

最近有幸拜读了《终身成长》一书,这本书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发现得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不在乎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要求孩子达成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否则,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师,应该不仅给孩子设定个奋斗目标,还应该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活得更好。

作为老师,应该掌握称赞的方法。称赞孩子的方式,将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这样夸奖:“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你反复复习,划出重点,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书中有对夸奖做出陈述,注重对能力的夸奖:会让人容易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对有挑战性、可以从中学习的新任务表示拒绝,因为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事,以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才能提出质疑。注重对努力后的夸奖:有90%的人希望可以挑战可以让他们学到新知识的新任务,因为困难意味着“付出更多努力”。“这个孩子是艺术家,那个是科学家”。请记住,你这样说并不会帮助他们,即使你可能是在称赞他们。记得我们的研究,对孩子的能力进行夸奖会让他们的智力测验得分降低。换一种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式去夸奖他们。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老师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赶上。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如果考得不好,他们的分数就很难提高。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像吸尘器一样,试图背下所有东西。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则注重学习方法,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教师要运用自身思维模式,尽可能引导学生往成长思维模式发展。

此外,老师要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研究表明,如采老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他们会更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我们没有谁是完全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或是完全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每个人都是二者的结合体,只是有些人偏向哪一方面的更多而已。我们要不断地成长,那么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起着关键的作用。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能够明确目标,不断地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他人学习。在遇到问题时,更多的关注点是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并不断地在经历过的问题、困难、失败、成功等方面寻找其规律,并从中吸取经验;从而在接受、观察、命名与教育去建立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而帮助学生成长。

陪伴的心得体会篇三

哲哲六岁了,已经是上幼儿园中班了,但他学东西总是静不下心来,享受着儿童时代“颓废”的生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作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寻思着要让孩子能够静下心来,于是我想到了要和孩子进行亲自阅读,因为亲子阅读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而阅读能力,通常是在3—8岁期间形成。

我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立即行动,我来到书店买了几本彩色版的故事书。

刚开始我在讲故事的时候,哲哲并没有用心的听进去,他只是对书上的动画感兴趣,小手翻来翻去,看到了他这样,我觉得有些恼火。但是毕竟孩子还小,学习的接受方式不一样。所以要慢慢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到先和孩子一起看书上的动画。然后慢慢地读给孩子听。我刚开始买的故事书故事情节都不是很长的,这样有利孩子能够记的住,避免孩子一下听的时候因为太长而心不在焉。其实对家长来说,读书给孩子听并不枯燥,而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享受。

有一天,我象往常一样给哲哲讲故事《兔子拉拉》故事刚讲完。哲哲就对我说;妈妈你能给我再将一遍吗?等你讲完这遍,我也给你讲一遍。“那当然好啦!”当我第二遍讲完的时候,他也开始讲起来。虽然有点讲的不完整,但是故事情节是对的。“妈妈,我讲完啦,我讲得对吗?”我伸出大母指,对他说“孩子你真棒!”哲哲开心的笑了。“妈妈,你明天再给我讲一个故事讲几遍,然后我再讲给你听该那?”“好的”。看到这些我明白了,在亲子阅读中家长语言激励,动作鼓励也是要的,更重要的是,身教重于言教,行动是无声的命令,耳濡目染,时间一长,孩子的兴趣就会自然被调动起来,而且哲哲一拿到书一听我讲故事,他就能静下心来。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不仅能增强语言能力,发挥想象力,还能增加孩子和父母的互动,益处多多。

陪伴的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引入话题,陪伴的重要性(字数:200字)

陪伴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表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竞争激烈、奋斗压力大,人们常常感到孤独、失落。在这样的环境下,亲人、朋友的陪伴变得格外重要。无论是家庭、友情还是爱情,都离不开陪伴。陪伴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纽带。它可以缓解孤独感,增加幸福感,为生活注入一份温暖和力量。

第二段:家庭陪伴的价值(字数:250字)

陪伴在家庭中尤为重要。家庭是一个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是情感的港湾。家庭成员之间的陪伴可以增强亲子间的感情,建立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的氛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是他们成长中最重要的支撑。家长应当主动参与孩子的生活,陪伴他们度过成长中的每个重要时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年迈的父母来说,子女的陪伴更是他们晚年最大的心愿。他们也需要子女的陪伴,给予他们温暖和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第三段:友情陪伴的重要性(字数:250字)

友情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朋友间的陪伴可以帮助我们度过低谷,分享成功的喜悦。朋友是彼此间的倾诉对象,是可以倾诉情感、分担烦恼的壮心的肩膀。朋友的陪伴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候更加坚强,相互鼓励,一同迎接挑战。陪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被关心、被重视的感觉,给予我们更多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友谊是一种默契和信任的体现,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陪伴着我们,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

第四段:爱情陪伴的温馨(字数:250字)

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它需要双方的共同呵护和陪伴。陪伴是爱情长久的秘诀之一。只有在平凡的生活中,夫妻双方真正懂得陪伴,相互理解、相互关心,才能让爱情更加深厚。夫妻间的陪伴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体现在烹饪一顿丰盛的晚餐、一起散步、一起看电影等平凡的日常中。这些都是陪伴的表现,可以让爱情更加久远、稳固。爱情的陪伴也是经营家庭的一个重要环节,相互理解、包容和扶持可以让家庭更加和谐幸福。

第五段:总结陪伴的体会和感悟(字数:250字)

陪伴是一种付出和回报的艺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种价值。通过陪伴,我们可以获得情感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爱与被爱的美好,增加了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与此同时,通过陪伴,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培养共情能力,增加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无论是家庭、友情还是爱情,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陪伴,用行动去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意。因为只有真正懂得陪伴他人,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陪伴的心得体会篇五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每一个父母的共同心愿,但实际生活中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这个愿望呢?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妈妈就买了好多书,选择了一些内容生动的、有趣的、能吸引孩子的故事、谜语、智力游戏等。这些书籍不但能增长孩子的知识,还能培养他的阅读兴趣。每天坚持在他睡觉前,读故事给他听,慢慢地他养成了睡前一定要听故事的习惯。现在每天晚上八点后都会坚持让他写一会儿数字或做一会儿智力游戏,他也非常感兴趣。而且每个月至少都要去一次新华书店,让他自己挑书,他都特别开心,走路时都连蹦带跳,嚷着“我又买书,真开心!”,甚至有时为了买书他会放弃买玩具。

当孩子做了好事时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从小懂得父母是爱他的,而且是对他是有所期待的,这种观念的养成会让他受益终生。有时孩子做事会显得胆怯,不知如何下手或做得对不对,这时就需要父母多鼓励,给他指导一个方向,让他自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多多赞美和鼓励。有了自信心后孩子就会喜欢做事情,主动做事情了。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多参加一些活动,能增长孩子各个方面的见识。父母不要限制太多,以防抑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活动可包括一些兴趣,如绘画、下棋、珠心算等,也包括旅游、户外活动、交朋友等,还可包括体育煅炼。当然贵在坚持,现在每个周末我都会送他去学围棋,不论刮风下雨,坚持不懈。每天晚饭后休息一会儿就在小区里散步,煅炼身体,以增强他的体质和胆量。

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长过分地强求甚至强制性使孩子屈服,不但不能使孩子听话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非原则性问题上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做适当引导。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就会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而不会盲从于父母的安排,毕竟孩子将来的社会与我们受到的教育和所处社会不完全相同。

陪伴的心得体会篇六

陪伴,是一种凝聚情感的力量,是一种无声的关怀和支持,是自己愿意为他人付出的一种无私奉献。在我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陪伴拥有着非凡的力量,给予我们爱与温暖,也使我们学会关注和倾听,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无尽的美好。在这么多年的陪伴经历中,我不断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第一段,陪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表现。陪伴是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关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我记得有一次我的朋友遭遇了家庭的不幸,心情非常低落。我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陪在她身边,倾听她的倾诉,给予她慰藉和鼓励。我深深地感受到,陪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愿意放下个人利益,将对方的需求置于第一位。

第二段,陪伴是一种默默关怀的体现。有时候,陪伴并不一定需要言语,更多的时候是通过默默的关怀和付出,传递给他人温暖和安慰。我曾经陪伴过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她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需要人陪伴。在我陪她的日子里,我发现她最需要的并不是我与她长时间的对话,而是我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她的需求,给她带来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陪伴让我明白了,默默关怀的力量比任何言语都要深刻。

第三段,陪伴是一种与他人的心灵相连。当我们真正愿意去倾听对方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我们便与他人的心灵相连了。在我的一段志愿者经历中,我遇到了一位孤独的老人,每天在家中度过独自的时光。我主动去陪伴他,与他聊天,听他讲述过去的故事。慢慢地,我们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他觉得有人关心他,而我也从他的经历中汲取了许多人生智慧。这次经历让我懂得了,真正的陪伴需要我们打开心扉,与对方建立起真实而亲密的联系。

第四段,陪伴是一种给予爱与温暖的力量。当我们陪伴他人时,我们通过情感和关怀,给予对方爱与温暖。我曾陪伴过一位失去亲人的朋友,她遭受了巨大的打击,陷入了绝望之中。我在她身边静静地陪伴着,给她表达出深深的爱和关心。慢慢地,她的心情慢慢好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这次经历让我明白,陪伴不仅仅是在生活中一起度过时光,更是给予他人爱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第五段,陪伴让我们更加懂得关注和倾听。当我们陪伴他人时,我们需要真正地关注对方的需求,并且倾听他们的话语。在我的陪伴经历中,我发现当我愿意倾听他人的时候,我可以更加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能够更好地回应他们的需求。这样的关注和倾听帮助我懂得了生活中的细节之美,让我更加注重身边人的感受,从而更好地建立起友谊和亲情。

总而言之,陪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行为,是一种默默关怀和支持的表现。通过陪伴,我们与他人的心灵相连,给予他们爱与温暖,也使我们关注和倾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如果我们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陪伴他人,相信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爱与美好。

陪伴的心得体会篇七

暑假里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论创造教育》,受益颇深,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理念的精髓,从“教学做合一”,“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方面,集中体现了陶先生教育理念的精华。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积极地指导意义,特别是其中的一篇《创造的儿童教育》,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本文中说道,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我们晓得特别是中国小孩,是在苦海中成长的。我们应该把儿童苦海创造成一个儿童乐园。读到此处,不禁令人感同身受。现在有许多学校靠牺牲孩子的时间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失去了让儿童体验学习乐趣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等这样的孩子长成大人时,就不知创造为何物了。那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啊!

在说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时,陶行知先生说到了三个方面:

(1)需要充分的营养。他说孩子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这个是创造的前提条件。而这个都是要我们学校和家庭共同合力去努力的。

(2)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得性能,才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

(3)需要因材施教。陶先生用的比喻特别贴切,易懂。

他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多么形象的比喻啊,我们的学生就是陶行知先生笔下的植物啊!只不过品种还要复杂,所以对于我们园丁来说工作的更加复杂,难度更加高,就更需要我们现代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适应自己对各式各样植物的培养需要。

陶行知还特别提出,我们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要成为儿童中的一员,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儿童的力量,尊重儿童。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首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用陶行知的创新理念指导我们的实际教育工作,从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教育的新天地。

陪伴的心得体会篇八

陪伴是人与人之间最温暖、最珍贵的情感表达。它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付出和关爱。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陪伴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段:家庭陪伴

家庭是我最早接触到陪伴的地方。在家中,爸爸妈妈总是与我同行,无论是欢乐还是困苦。他们把他们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我,始终陪伴在我身边。我仍然记得小时候生病时,爸爸妈妈日夜守在我床前,用他们的关怀和耐心给我带来安慰和治愈。家人的陪伴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和力量。

第三段:朋友陪伴

在成长的过程中,朋友的陪伴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朋友是一种可以相互倾诉和分享的宝贵财富。他们在我面临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与我一同度过人生的高峰和低谷。我们一起嬉笑、一起流泪,将友谊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良好的友谊陪伴,培养了我与人相处的能力,让我在团队中更加自信和融洽。

第四段:爱人陪伴

在遇到爱人之前,我从未真正理解陪伴的意义。然而,当爱情来临时,陪伴的力量便展现得淋漓尽致。与爱人共度的时光沉淀了我对陪伴的理解和体味。不论是欢笑还是泪水,我们始终相互扶持、相互陪伴。在悲伤和挫折中,我们可以相互倾诉,彼此坚强;在喜悦和成功中,我们一起庆祝和分享。这种默契和信任构建了我们之间牢不可破的纽带。

第五段:对他人的陪伴

除了家人、朋友和爱人,我们还需要给予他人陪伴的关怀。无论是老人、儿童还是病患,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和陪伴。我曾经参与过做义务工作的经历,与身体残疾的儿童进行陪伴。在陪伴的过程中,我目睹了他们脸上的笑容和快乐。这个经历教会了我,在现实生活中,关怀和陪伴是无价的。

总结:

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陪伴,没有人可以独自走过人生的旅程。家庭的陪伴让我们拥有一个温馨的港湾;朋友的陪伴让我们能够一同分享喜怒哀乐;爱人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爱的力量;而对他人的陪伴则是让我们体味到关怀和爱心的重要。陪伴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评估的,但却给予人们无尽的力量和温暖。因此,让我们与家人、朋友以及我们身边的每个人相伴相守,让爱和关怀延续下去。

陪伴的心得体会篇九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实现信息传递和交流。云陪伴作为互联网的一种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平台,让人们能够远程陪伴亲人、朋友和爱人。我有幸亲身体验了云陪伴的使用,对于这一新型的陪伴方式,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云陪伴让我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拓展。以前,当我和家人、朋友分隔两地时,只能通过电话或者简单的文字发送方式进行交流。虽然简单,但是却无法传递真实的情感和感受。而通过云陪伴,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视频通话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无论是喜怒哀乐,我都能够第一时间感受到,与他们分享彼此的生活。这种无时无刻的陪伴感让我感到温暖和宽慰。

其次,云陪伴也让我享受到了更为丰富多彩的陪伴方式。在过去,即使通过电话交流,也只能是简单地说几句问候,虽然可以解乏,但却无法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快乐。而云陪伴则可以通过分享图片、视频和音乐等多种形式来交流。我可以与家人一起欣赏美丽的风景照片,观看有趣的短视频,听取动听的音乐。这些多媒体的展示方式真实地还原了我所在的环境和场景,让我感觉就像与他们一起身临其境。

此外,云陪伴也提供了更多元和灵活的陪伴对象。通过云陪伴,我能够与亲友们随时随地交流,无论他们身在何处。我曾经和父母一起吃过电视连续剧,与姐妹一起做过SPA面膜,甚至与宠物狗一起玩过游戏。这些跨越时空的陪伴体验让我感到无比惊喜和开心。云陪伴不仅拓宽了陪伴的范围,也增添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深度。

然而,尽管云陪伴提供了许多优势,但仍然有一些缺点需要面对和解决。首先,网络的不稳定性和带宽的限制给云陪伴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有时候,由于网络信号不好或者带宽不足,视频通话会出现卡顿和声音不清晰的问题,导致交流的质量下降。其次,由于缺乏实体接触,云陪伴无法提供真正的身体接触和感触。无法亲身感受到对方的温暖拥抱和呼吸声,有时候会让人感到寂寞和脆弱。最后,云陪伴也难以提供实时的帮助和支持。有时候,我们只是希望身边有人能够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安慰,而云陪伴往往无法提供这种及时的反馈。

总结而言,云陪伴是一种方便快捷的陪伴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带来了无限拓展的时间和空间,丰富多彩的交流方式以及更多元和灵活的陪伴对象。虽然云陪伴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但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这些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云陪伴将成为未来人们陪伴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关怀。

陪伴的心得体会篇十

《教育应该不一样》是严长寿所写的,在这本书中他分析了中国台湾目前的教育环境,一针见血地道出中国台湾目前的价值观和迂腐的考试制度,而我们所有的人,都已经在这个体制下经营太久,早就忘了教育的最初目的。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中国台湾快被摧毁的职教体系、急功近利的家长心态、媒体的可议之处、老师的教育心态及学历通膨时代。他认为教改人士为了满足家长期待而走错方向;政策为了讨好选民,做了错误的转向。他建议年轻人如何从寻找自我到建立自我,建立必要的五大能力,走出自己的路。

看完这本书,虽然非常认同作者所说的话,却也因更加了解实施教育改革的难度而感到无奈。就像书中提到的“是谁坐视问题恶化?是谁让这气球不断的膨胀?是教育部?是教改人士?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还是为数众多的家长?全部都是!”读了这段话,让我心中起了共鸣,因为他所叙述的就是一个真真实实的教育现象,而身为老师的我,就是处在这个教育体制、这个环境下。在其中一篇《醒醒吧,家长》中,有一篇某成大教授儿子写的绝交信。或许,从中国人伦理的角度来说,这个儿子是不孝的,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似乎不然。从他们的对话,可以看见中国台湾传统家庭的教育一味追求好成绩好大学!但每个孩子不一定都适合这样的模式,以小孩的角度来说,硬是将孩子塞入这样的框架只会磨灭孩子对追求新知的热忱,当然也扼杀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天才。而大陆的教育方式和中国台湾的教育是何其的相似。在中国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熏陶下,学校、老师、家长就很重视“成绩”,以分数为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补习班、培训班蓬勃发展,学生被训练成了为考试而读书的机器。这种“唯分数是问”的想法,不但是老师的错,分数会受到膜拜,是所有人造成的。如果教师和家长只会以考试分数评断学生的高下,有些学生便注定永远是输家。现在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分数仍然是对孩子的主要标准。而自己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认识、定义学生的方式,往往只通过一张张考卷,忽略学生的个性、特长,往往把自己的时间放在作业和考卷中,忘记观察学生、协助孩子探索自我,发掘他们的天赋。爱尔兰叶芝说:“教育不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蜡烛,让他发光、发亮。”而我现在在做的只是在装满一壶水,这需要我经常进行自我反思。

为了考试,往往在讲解作业和习题时用标准答案来规范学生。有了单一的标准,就很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题。书中写到“教育工作者一味坚持标准答案,本身就是一种偏执,难怪学校会系统性、全面性地扼杀学生的创意。”现在的教育制度成就了少数考试顶尖的精英,陪葬掉其它“不合规格”的孩子。而即便是合规格的好学生,也有创造力贫乏的问题。而创新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也不是考试考得出来的,重视标准答案的考试,也是扼杀学生创意的帮凶。正如赖声川所说,创意就是一种“问问题的能力”。然而,当所有科目都有标准答案时,学生如何想问题?又如何学会问问题?所以中国人在知识竞赛中能得到数一数二的成绩,但在创新思维比赛中往往被其他国家所超越。

另外,有些家长向老师提出多布置些作业,往往把重点放在孩子语文、数学的成绩,忽略孩子的体育、音乐、美术,觉得学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帮助。这些话也让很多教学热忱的老师最后以不断的测试来当做最终的方式。有时问孩子“你想要做什么?”孩子往往会说我要好好读书,可再问孩子“读书为了什么?有什么用?”孩子往往就说不出话,大部分的孩子或许无法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知道父母让他们把成绩考好。这样的教育又如何让孩子提供对学习的兴趣。而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学好语文、数学、英语。这让孩子的思维越来越来陈腐,有些成为一个“考试优秀生”,有些成为“考试差生”。

书中提到老师的关键是具备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和应用能力。因为从过去到现在,许多老师的教学态度,倾向权威、武断,学生一旦试着说出各种突发奇想,往往就容易被视为捣蛋,或挑战老师的地位。久了之后,学生不再想要问问题,因为他连问问题的能力,都早被连根拔除。而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对学生的理解和沟通,还要求老师在教学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技巧。书中提到严长寿在去高中演讲时,第一次演讲到后半,有学生开始在台下聊天,还要老师维持秩序,演讲的效果不是很好。而第二次演讲时,他开始检讨自己,思考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于是,在演讲时首先从自己的着装出发,然后提到学生关注的明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此次演讲完美收官。这件事让他明白学生们不是不愿意学习,只是老师没找到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方法。这我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关注课本和与孩子没有兴趣的课外事物,应该多寻找孩子的关注点和感兴趣的事,一步步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有兴趣的状态下学到知识。

在阅读这本书时,往往想到过去所受的教育,如果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事,我或许有更多的发展和更多的可能。既然自己已经尝到现有教育体制的无奈,何必让现在的孩子再受这种折磨呢?改变教育方式或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困难要让时间去冲刷。但是随着今年启发式教育的提倡,我认为只要大家愿意站出来改变,必定能达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