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知识体系论文(实用24篇)

时间:2023-11-29 22:52:17 作者:雁落霞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水平。这里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指导。

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知识体系论文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到国家的政策、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科学技术条件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国家制定相应的创业政策、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等对大学生创业的参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每年有很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等问题,就业困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为了进一步缓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大力鼓励与支持更多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大量的创业优惠政策,如免征登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无息贷款、建立相关的创业资金等,这些均属于创业政策。这些政策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创业意向转变到创业实践中来。但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如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难以筹措资金,得不到相关服务系统的服务。大学生在具体的自主创业的过程中,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程序。这也对大学生创业造成阻碍。虽然我国制定了大学生就业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缺乏系统性,国家没有制定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目前所采用的就业政策主要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属于应急性的政策。所以,需要不断地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2〕。因此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国家政策会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国家要维持自身经济迅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使得大学生创业者有很多的创业机会。

2.2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和对策。

大学生所处的家庭以及高等学院等教育环境也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在大学生选择创业以及创业的初步成长阶段,大学生创业者直接受到老师、学生的亲人和朋友的影响,这些对大学生创业意向与选择具有深远的影响〔3〕。因此,大学生在考虑创业活动时,通常会询问师长和家庭的意见,学校、家庭环境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为社会提供“产品的机器”。只是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大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创业教育,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得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创业中来,这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机率,吸引大学生自主创业。1)高校存在着大量的教育资源,学校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制度。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知识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创业基本情况,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如: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不断地激起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在考虑学生个性的情况下,为大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对策,开展个性化教学,使得有创业潜能的学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创业指导〔4〕。2)高等院校举办相应的创业比赛,并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为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在比赛过程中,创业者之间、专家之间直接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这必然会为学生创业提供有效的建设性建议。3)高等院校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业实践的机会,对大学生创业园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创业园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4)高等院校具有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多种优势,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资源信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水平。可见,学校的教育环境会直接影响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大学生所采取的创业活动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创业教育有关,学校的创业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创业活动影响深远。因此大学生在考虑创业活动时受到学校创业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的个体因素往往会影响他们是否会选择创业。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创业兴趣、创业的目的、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创业实践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创业行为。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者的综合素质也会直接影响创业活动,这对创业活动的成功几率具有密切的联系。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个体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1)自身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也会影响学生创业行为。当大学生么在充分考虑自身因素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相对全面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这能有效地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科学知识越多,并将所学知识充分地应用到实践过程中,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同时,创业对学生的情商也具有较大的要求,因此,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具备道德素养等都会影响学生创业行为。2)自身价值观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创业行为,如果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提升综合素养的过程中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创业。学生明白创业不仅仅是获取经济效益,积累更多的财富,创业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创业不仅是实现个人价值,而是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在进行创业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仅追求利益,与此同时,创业过程中将要面对大量的挫折,如果创业人员勇气十足,通过不断地努力与坚毅的性格将问题有效解决,这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度过创业难关。3)自身特点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创业的人数很多,但在这么多创业的人群里,有很多人是因为从众心理而选择创业。因为大学生创业已经形成一股潮流,大多数学生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下形成从众心理而选择被动创业。从众心理是指大学生个人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而采取的行为,做出与群体一致的选择。一般而言,而拥有从众心理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在比较年轻的大学生群体中〔6〕。

3结语。

综上所述,外部的社会环境、学校的创业教育、家庭因素以及学生的个体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在此情况下,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加强就业制度制定,为大学生筹措资金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学校要重视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就大学生自身而言,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创业理念,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最终促使更多地大学生投入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知识体系论文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国的经济当前处于转轨时期。就全国来讲,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以及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就高校毕业生来讲,数量大幅度上升,就业压力持续增长。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以新的理念宣传、指导、服务大学生自主择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彻底改变国家的统包统分、毕业即就业的政策。高等院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社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富国强民;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提上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回顾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明确发现,确实存在了不少的问题。大学生多念了几年书,没增加也没有减少劳动力总量。就这一点讲,和就业压力没有什么直接正相关关系。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兴邦济世的根本途径之一。虽然目前的就业形式非常严峻,但是我们还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就业难的现象也会改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一定会妥善解决,高等教育事业也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有条件的地方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开展各类在岗和在职培训,着力提高我国劳动者的`就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引进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过有关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降低创业的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的风险,让我们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得到弘扬和落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问题的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本职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显得尤为突出了,我们广大的大学毕业生们还是应该以火一样的热情,大胆创新,为我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财富,我们年轻,我们就有活力。我们要以火一样的热情,来点燃我们的青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精英式”人才,我们的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知识体系论文

创业光有热情还不行,没有资金,没有方向,没有经验,就是时机和条件尚未成熟。如果条件不成熟就盲目创业,会导致投入大、产出小;项目不准,资金套牢;经营不利,血本无归等后果。

创业的三步曲是:

第一步曲:

具备创业素质,才能投资:

1、识人能力、管理技能、想象力、口才、毅力、奉献精神、积极的人生观。

2、独立作业的能力,追求利润的方法。

3、具备行业专业知识。

第二步曲:

评估一下自己是否适合做老板,具有以下个性特征的人,极不适合当老板:

1、想到自己当老板要独立管理许多雇员,就会感到紧张和胆怯。

2、与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心血去创业,宁愿保持现状,一切顺其自然。

3、总认为自己是个很稳重的人,如果对某种生意没有十分的把握,是绝对不会去尝试干一下的。

4、除非事先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否则不会贸然去做一件事。

5、工作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做起事来没有恒心,或者常常凭自己的兴趣去工作。

第三步曲:

对创业计划做出可行性评估:

1、你真正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吗?你需要调查管理费用、行业标准、竞争优势等等因素。

2、你的方法被证实过吗?有经验的企业家中流行这样一句名言:还没有被实施的好主意往往可能实施不了。

4、你有没有一个好的网络?开始办企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组织诸如供应商、承包商、咨询专家、雇员的过程。为了找到合适的人选,你应该有一个服务于你的个人关系网。

5、潜在的回报是什么?创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赚钱,但其中隐含的决不仅仅是金钱。你还要考虑成就感、爱、价值感等潜在回报。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就必须重新考虑你的计划。

二、创业的方向。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所有这些问题的核心,便是如何迈好开始的第一步。创业难,发掘创业机会更难。有一些人将创业点子的产生,归因于机缘凑巧,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不过,研究创意的专家以为,创意只是冰山上的一角,没有平日的用心耕耘,机缘也不会如此的凑巧。所谓的机缘凑巧或第六感的直觉,主要还是因为创业者在平日培养出侦测环境变化的敏锐观察力,因此,能够先知先觉形成创意构想。创业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专业,这样成功概率较高。一来创业初期业务开展阻力较小;二来能提升专业能力,比较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发掘创业机会,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七种方式:

1.经由分析特殊事件来发掘创业机会。

2.经由分析矛盾现象来发掘创业机会。

3.经由分析作业程序来发掘创业机会。

4.经由分析产业与市场结构变迁的趋势来发掘创业机会。

5.经由分析人口统计资料的变化趋势来发掘创业机会。

6.经由价值观与认知的变化来发掘创业机会。

7.经由新知识的产生来发掘创业机会。

(二)创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四种:

1.网上创业。

由于网络的便捷、高效、方便管理,不少在职创业者都把选择的方向定在了网上创业。网上创业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网上开店,如在淘宝、易趣上开家自己的网店,或者建立一个专门的电子商务网站。二是善用信息的不对等来进行获利,例如有人在某家知名商务网上注册,专门为供求双方有偿提供信息,而这些信息则全部来自免费的网络。

2.做代理商。

做某个商品的代理,不需要占用全职的时间,而且正职的工作还能积累较多的人脉,方便代理商品的销售。

3.咨询业。

这是最常见到的一种在职创业类型。通常是在职者利用自己的头脑智慧、丰富的从业经验或专业技术,进行创业。

4.委托投资。

适合那些拥有一定资金,但个人缺少精力或时间的创业者。对于委托投资来说,一是要选择一个好的项目,这个项目应该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优势、市场差异、美誉度这四个方面;二是一个好的合伙人,合伙人的品性是第一位的,一个诚信的合伙人是保证合作成功的根本,当然合伙人是否具有管理素质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知识体系论文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大学生创业问题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全国约有700余万大学毕业生,其中有近20万大学生选择创业。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逐步普及创业教育,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提高投身于创业实践的大学生的素质。本文从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以及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对推进大学生创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国有关部门都极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在有关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有资料显示,20我国约有700多万大学生,其中近20万人选择自主创业,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较高,大学生自主创业多与电子商务相关,80%的大学生选择在自己的家乡开始创业实践,近一半的大学生在开始自主创业后坚持三年以上。大学生这个群体极具创业潜能,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成功率,也就解决了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等问题。在初约70所高校公布的届毕业生结业报告中显示,目前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提升。中国青年报的一份报道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创业不单单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是丰富人生经历、实现个人理想的途径。但是,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适合自主创业,同时,也不是每一名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都能选择出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大学生创业道路是否正确,能否取得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政策的支持。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各地高校都相继出台了不少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然而,在大学生穿也得过程中实际运用这些扶持政策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各种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创办企业、税收优惠等方面,在政策具体向下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政策宣传不到位,政府和有关部门缺乏相应的配套协调措施,使这些优惠扶持政策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难以落实。

2、创业的资金。

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不是特别发达,很大一部分创业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很难从银行获得创业所需的贷款。虽然一些地方性银行也为大学生创业开放了小额贷款,但是,就目前大学生创业状态来看,大学生的创业资金大多来自于父母或亲朋好友,缺乏开始梦想的启动资金,使很多想要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望而却步,不得不放弃。

3、高校的创业教育。

就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现状来看,仅在大学阶段有部分零散的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健全的、系统的创业教育机制,使大学生在高校中无法从这些创业教育得到能够实际运用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能力,对大学生毕业后的自主创业的良性影响很小。

4、家庭环境的影响。

来自于父母和家庭的影响,会对大学生未来是否选择创业产生极大影响。若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安于现状,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即可,那么这名大学生未来选择创业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5、人际关系问题。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创业,缺乏足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创业想要开打市场难度很大,这使部分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在实践自己的创业梦想时举步维艰。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政府的支持起着主导性作用,并且直接影响着其他因素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程度。政府应该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大环境。首先就是科学有效的、能真正被大学生创业群体所运用的创业扶持政策,这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包括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和人事部门等等,不断完善现有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创业当中来。

缺乏创业资金,使一大部分的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梦想夭折。在良好的政策导向下,只要解决大学生筹集创业资金困难的问题,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自主创业当中来。政府部门应该鼓励社会各类组织为大学生创业群体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例如小额贷款、抵押贷款、信誉贷款等等,引导大学生创业群体积极提升自身的诚信度。

3、高校加强创业引导教育高校应该把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列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从创业精神教育和创业技能培训两方面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搭建多方面大学生创业情景模拟实践,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增设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课程,正确疏导大学生的学生以健康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心理素质,增加大学生未来的创业的成功率。

4、家庭给予一定的支持。

政府各部门和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让大学生和大学生的父母、亲人充分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的父母、亲人支持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认同大学生创业群体,增加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自信心。

5、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创业群体要认识到人脉的本质是互相帮助和互惠互利。作为已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创业群体,要有原则的去打造自己的创业人脉。用真诚的态度去培养人际关系,身边的同学、同行业的伙伴、到互联网上与自己有着共同理想的其他创业者,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团队成员甚至资金支持者。四、结语随着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不断构建,政府部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的将不断完善,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可将不断提高,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将越来越健全,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到自主创业中来,用青春的气息、大胆的想象,为全社会带来创新创业的热潮和积极向上的风气,大力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节节攀升.

作者:杨思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强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调查——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10).

[2]揭远东.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社会支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06).

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知识体系论文

摘要: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处在探索阶段,还不能满足创业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建立“辐射模式”和“聚焦模式”相结合,公共课、选修课为主,双学位或辅修课为辅的四年不断线的教学体系和“分层多元”的课程体系;确立“初阶――中阶――高阶”分层的目标定位;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教学平台、政策激励制度3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创业法律教育;“分层多元”;教育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大学生创业不可避免地要与法律打交道,如果创业大学生接受过良好的创业法律教育,不仅可以在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有效预防创业的法律风险,还可以充分利用法律资源保护自己和企业的合法权利,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在28项核心知识重要度排名中,法律知识居于第6位,而被视为创业教育重心的行政与管理知识仅居于第14位,在核心知识的满足度排名中,法律知识则远远落后于行政与管理知识居于倒数第三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亟待加强。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现状。

1、对创业法律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理念基本缺失,创业法律教育处于边缘地位,而且很多高校并没有将创业法律教育纳入教学体系。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一般都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就业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公共课对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法律通识教育,但是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和学时非常有限,大约4――6学时,效果欠佳。究其根源可能在于,教育部制订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创业基础”教学大纲里法律课程主要体现在“新企业的开办”这一模块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涵括了公司法、会计法、税法、合同法、保险法、劳动法等,但是所占课时非常有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完成任务只能简单阐述相关内容,根本无法深入。

2、创业法律教育课程教学非常薄弱。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主要是集中在大一的上述公共课,以少数创业法律讲座等为补充,课程设置严重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非常薄弱,缺乏分层次的创业法律教育,忽略了不同层次学生对创业法律教育的需求。有些高校虽开设《经济法》《税法》等法律选修或辅修课程,但没有统一的基础性课程和教学培养目标,且这些课程的教学对象具有专业局限性,课时往往只考虑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无法为大学生全面系统地讲授创业法律知识,赶进度的教学也缺乏针对性。近年来部分高校针对有强烈创业意愿或已经创业的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法律实务》选修课,但为数不多。此外,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主要为课堂单一的理论讲授,缺少必要的实践实训环节和实践性指导,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培养的倾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保证教学实效。

3、创业法律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不够。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但我国各高校现有的创业法律教育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尚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很难让大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法律、运用法律和培养大学生们的法律逻辑和法律思维。目前担任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是思政课教师、政工干部、辅导员,既缺乏丰富的法律知识,又缺乏法律实务技能和创业实践经验。虽然不少高校都开设有法学专业,而法学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学院派”现象,少数具有具有司法实务经验的教师,同样没有创业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这一具有很强公益性的工作,不是不感兴趣,就是无暇顾及。而经管学院或商学院的相关法律课程教师,一般都是工商管理学科背景,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创业经验,未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创业法律教育。

1、建立“分层多元”的课程体系,确立正确的目标定位。

一是创业法律意识类课程,以法理学为主,旨在培育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遵守交易规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二是创业法律知识类课程,包括商事组织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商事主体行为与规则法(民法、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保险法、知识产权法)和解决商事争议的法律(仲裁法和诉讼法)。

三是法律能力类课程,以实践或实务类课程为主,包括企业法律实务、商法实务教程、法律谈判等课程,要大力提倡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课外训练式、情景体验式、创业基地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法,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也应该分为3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讲授法律知识,较高层次是塑造法律理念和法治精神,最高层次是激发大学生的法律创造能力。具体教学中,以公共课、选修课为主,以双学位或辅修课为辅,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

2、以公共课为载体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展初阶创业法律教育。

依托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课程,嵌入创业法律内容,主要依靠校内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对全体大一学生进行初阶的'创业法律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尤其是依法创业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创业与法律的关系、创业所需的基本法律知识、设立企业的条件和流程、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法律素质和能力。此阶段的创业法律教育以理论讲授为主,授课过程中上下两学期各邀请校内法学院(系)具有公司法务经验或商学院具有法律知识的老师开展一次2学时的专题讲座。

3、以选修课为主对不同专业的大二学生开展中阶创业法律教育。

线上以网络公开课、慕课等在线课程为主,由学生自行选择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即可,让学生了解与创业直接相关的法律。线下一方面鼓励经济管理学院或商学院、法学院(系)的专业课老师对现有相关法律课程进行内容改造,以适应创业法律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鼓励老师开发建设专门的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业意愿选择课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不同行业创业的相关法律知识。如对经管类专业32学时的《经济法》课程进行改造,课程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起草合伙协议、公司章程、买卖合同、劳动合同等,模拟企业设立的流程和所需的法律文件,模拟处理企业经营中的经济纠纷,让大学生成功创业者分享创业经验和法律风险的控制等。此外,上下两学期各开展一次2学时的专题讲座,穿插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4、对有强烈创业意愿或已创业学生开展“聚焦式”创业法律教育。

针对大三、大四有强烈创业意向或已创业的学生,坚持以创业实际和创业需求为主线,精选法律教育内容,以有效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在创业中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依靠校内经管、法学院系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的教师,专门开设定向开发的选修课,如《大学生创业法律实务》,编写《大学生创业法律实务》讲义或教材;课堂教学以小班案例讨论和互动式为主,重点讲解创业不同阶段的法律风险和防范应对要点,引导创业学生关注自己所从事行业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变化情况,对自己的企业进行法律风险诊断。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建立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网站,并加以模块化和可视化,有条件的可以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和在线开放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高阶在线创业法律教育资源,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线下建立创业企业法律服务中心,加强创业法律实训,重在培养这些学生法律政策掌控力、从法律中发现商机的能力、依法妥善解决纠纷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三、建立“分层多元”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保障体系。

1、建立一支“法商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法律教育师资队伍。

创业法律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特征,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具备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经验,因此,美国创业教育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师资的培训。我国高校创业法律教育师资还需较大提升,应整合校内外的师资资源,通过两个主要途径优化我国创业法律教育师资力量。一是校内专职教师校外任职,学校老师可以参与到校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探索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风险,然后再将其带回课堂;二是聘请社会上具有丰富企业法务经验的律师、企业内部法务人员、法官、仲裁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成功企业家等担任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兼职导师,走进校园兼职任课,讲解企业运营中的实际法律问题及解决办法,对法律风险的有效控制等内容,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战性。

2、搭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践实训教学平台。

大学生创业活动和创业法律教育突出的实践性,要求创业法律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国内已有高校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领航者-创业实训系统”,即运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模拟的城市中经营一家模拟的新创服务型小企业,通过选址、组建创业团队、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产品开发、采购、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员管理、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模拟创业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的盈利和发展壮大。但目前该软件还有待进一步升级,嵌入创业法律教育模块,增加创业前的法律政策环境分析、企业设立的法律文件准备、签订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劳动合同、保密与竞业限制协议、借款合同、模拟处理经济纠纷等模块,让学生在模拟对抗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掌握创业必备的法律技能。

3、建立并完善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政策和激励制度。

一是建立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合作机制。对政府来说,尝试建立公益积分制度,鼓励有能力、信誉良好的企业及相关人员参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当达到一定积分时可以从政府免费获取一定的公益服务或税收减免等优待。二是在评优评先、课题申报、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激励校内专业老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鼓励教师编写特色讲义或教材、开设高水平的选修课,举办讲座,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法律咨询、创业必备法律技能辅导和培训、创业企业法律风险“会诊”服务等。

四、结语。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创业素质教育、技能教育、法律教育等各方面的相互结合,高校在这一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尤其是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服务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进而实现国家“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需要全体法律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知识体系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已逐渐呈现出饱和的趋势,与此同时,加之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得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呈指数递增,从而导致人才供大于需的不良现象,由此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间接地限制了我国经济发展活力,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也随之出现,而鼓励大学生创业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方面其可以给经济注入新活力,促进经济再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则可以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1]。然而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诸多阻碍其成功的因素,其中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不足就是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主有四个方面:政府、学校、企业、大学生自身[2]。

(一)政府方面的不足。

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中所扮演的是一个扶持者的角色,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扶持主要表现在出台相应创业政策及其宣传两个方面。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投入,也出台了不少与之相关的优惠政策,完善了创业政策体系,但是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落实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导致的直接结果必然是收效甚微。(二)学校方面的不足学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中引导者,起着灌输创业知识和培养大学生创业理念的作用。然而我国高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1)课程资源匮乏,且未能将其纳入必修课范围,重视程度不够;(2)师资队伍不足,师生互动较少;(3)校企合作不够密切,创业教育缺乏企业参与。因此使很多对创业有想法的大学生得不到系统、科学的教育,致使大学生失去创业的积极性。

(三)企业方面的不足。

据调查,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创业过程中资金是决定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且从我国目前针对大学生创业基金的投入来看,其主要来自于社会企业居多,但是从设立的基金规模来看,却是十分有限。因此企业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创业基金投入不够,二是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实践机会有限,缺乏实践指导。

(四)大学生自身方面的不足。

大学生作为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主要主体,是创业的践行者,其自身的创业意愿及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创业的成败。虽然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具有思维活跃、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大胆的创新精神等优势,但从一些创业失败的例子中不难发现其依然存在诸如缺乏管理经验、急于求成、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较差等方面不足。

(一)政府层面的完善对策。

政府层面可根据其不足从两个方面进行相应完善,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创业政策体系,积极学习并借鉴国外有关创业政策的高效做法,如增加相应的政府创业职能部门和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大力促进和保障创业政策的真正落实,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健康的创业环境体系;其次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宣传资金投入,加大对大学生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务必使宣传有实效。

(二)学校层面的.完善对策。

首先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学校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知识的特点,灵活地将其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创业的能力;其次在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方面,学校应选拔具备多学科领用知识的老师任课,在扩张教师队伍的同时,严格把关教师队伍质量建设,做到教师数量和质量双重保障;最后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定期邀请成功创业的校友返校,以讲座的形式给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亲身传授创业经验,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

(三)企业层面的完善对策。

任何企业都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而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帮助就是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针对企业方面的不足,可从两方面提出完善对策,一是增加创业基金的投入,二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指导。

(四)大学生自身层面的完善对策大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应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面对创业失败的打击;切勿急功近利,应清醒地认识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创业风险意识;坚持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作为创业准则,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积极主动的学习创业管理技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创业践行者。

参考文献:

[1]白晓薇.大学创业教育的误区解读与建议[j].福建质量管理,2016(04).

[2]茂田.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09).

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知识体系论文

摘要: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的实践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探讨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关键词:土地整理;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一、可持续土地整理概述。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土地整理活动是指综合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在环境代价和资源代价最小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最大经济收益的一种发展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提高土地的生产性能和生态功能。

土地整理通过土地平整,清除影响土地规模利用的障碍物,建设机耕路、给排水沟和农田保护林网,能有效提高整理区农地的生产性能,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条件。

(二)降低土地整理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土地整理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有些后果是难以预测的。所以在农地整理过程中必须重视风险测定评价,进行后果的虚拟分析,寻求风险最低的土地整理模式。

(三)增加耕地数量和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机统一。

一个土地整理项目不能增加耕地面积,则项目很难启动和运行。为了增加耕地,一些地区经常以减少水域、园地、未利用地或林地为代价,这必然会减少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构成某种影响。因此,可持续的农地整理,必须注重土地数量和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

(四)经济上可行。

土地整理能使农地利用节水、节能、节劳、提高产量,而且可以通过新增耕地的60%置换建设用地指标获利,其经济效益是显著的。但是,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降低单位面积上的整理费用,创造更多的投入产出比,依旧是评价农地整理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土地整理项目投资的目标,是在不超出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前提下,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区生产效率,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使经济效益得以最大限度的增长。即增加项目区长期的经济财富和福利是土地整理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目标。因此,经济的持续发展状况是判断土地整理项目是否可持续的重要因素。土地整理的直接受益者是整理区域内的农户,其对农户的经济效益表现为土地经整理后产量增加与生产成本降低两方面,从而提高了农户的收入。产量增加的原因可归纳为三项:一是上地整理后有效耕地数量增加;二是土地整理后土地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土地整理后农户对土地的投入与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可能性增加。而生产成本的降低主要是因为:一是由于田块集中节约的劳动成本;二是由于田块规整,实施机械化耕作节约的成本;三是通过完善灌溉设施和田间道路系统,降低的灌溉成本和节约的运输时间。

(二)生态环境因素。

可持续的土地整理项目是生态、环境、景观保护与项目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合理平衡,是在不破坏资源环境及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条件下的发展。当土地整理投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影响,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生态效应时,这种效应有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即投资行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带来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所谓正的生态效益;也可能是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即所谓负的生态效益。因此,能否合理地保护资源,维持或改善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及其景观审美度,提高项目区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均衡性,是判断土地整理项目复合系统持续性的重要因素。

(三)组织制度因素。

土地整理项目营运的组织机制及管理机制,是土地整理项目持续经营的保障。良好的土地整理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土地整理项目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因此,土地整理项目制度是否健全,组织形式是否符合实际,是影响项目持续发展的组织制度要素。影响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可持续性的组织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土地整理组织相关的决策机制、反馈机制、经营管理机制、融资机制等多个方面。

(四)协调性因素。

土地整理项目是一个由工程措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组织制度等各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结构组合模式,决定了土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优化结构组合,能促进土地整理系统的物质、能量、价值和信息流动与交换,产生系统协同放大效应,促进系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土地整理项目内部各子系统的协调度,影响着土地整理项目的可持续性,是土地整理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应考虑的重要内容。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使评价体系能准确地反映土地整理区的真实情况,建立土地可持续地整理评价体系应贯彻以下的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科学性是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既要能揭示土地整理的效益,又要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但是它并非单纯的理论探索,而是要能发挥实际作用的体系,因此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不具备可操作性,那么建立体系就毫无意义。对于不同的土地整理区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生搬硬套。

(二)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要比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区域的发展特征。因此,构建土地整理评价体系时,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把整个整理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与其周围环境体系紧密联系的系统。在保证完整性地原则下,充分考虑全局的因素,选取能反映土地整理与社会经济资源结合的特点、能反映土地整理与土地区域、专业化利用相结合的、能考虑到土地整理的广度和深度的各种因子。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体系真正地反映土地整理带来的各种影响。

(三)动态性原则。

动态可持续发展有两方面涵义,一方面是土地整理的评价体系必须着眼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需要考虑到若干年后对土地整理的不同投入,将会造成不同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果;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而言,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与城镇建设用地逐渐扩展,进行内涵挖潜,土地整理活动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为了能够全面反映土地整理情况,选取的指标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为了能够客观反映问题,把定性指标量化,把数值运用到指标体系中,最终得出定量的结论。

(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

土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一方面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同时工程开展能带动各类相关行业的发展,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可见,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它也能改善土地的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因此也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必然改变当地的生态结构,进而改变当地的生态功能。因此,在评价时,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的综合效益,才能判断实施土地整理能不能使土地永续利用,能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环境。

(六)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参与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促使事物(项目等)的相关群体积极地、全面地介入事物过程(决策、实施、管理和利益分享等)的一种方式方法。通过这些措施的运用,使当地人和外来者(专家等)一起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对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进行分析,从而做出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对计划和实施做出监测评价,最终使当地人从项目中得到收益。有效的公众参与,会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完整和更具有针对性,并使得所提出的评价行动建议更易于被当地人民所接受,为项目的成功运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庆日,农地整理工程措施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2。

[2]董利民,可持续土地整理内涵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商业时代,2004。

[3]陈百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地理科学进展,2002。

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知识体系论文

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大学生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因为他们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特别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经验相当匮乏。

因此,大学生创业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一方面,靠在企业打工或者实习,来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靠参加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为自己充电,以提高创业成功率。(相关新闻:女孩辞工作开网店年赚20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资金是创业的拦路虎”。

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获取资金前,首先得明白自己需要多少资金,如何获得资金,资金的来源渠道如何。

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商业概念,是选择债权作为资金来源还是选择股权作为资金来源,你选择什么东西给你的投资人作保障,这些基本问题将决定创业的前期是否成功。

大学生要开拓思路,多渠道融资,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途径外,还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

用智力换资本,这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因此,打算在高科技领域创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注意技术创新,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吸引投资商手中的资金。

创业是一个由简人繁的过程,比如刚开始缺乏对市场的判断力,那么就应该从简单的市场做起,从而积累经验。

大学生在技术上出类拔萃,理财、营销、沟通、管理方面的能力却普遍不足,不熟悉经营“游戏规则”。

要想创业获得成功,创业者除具备很强的执行能力(有毅力,能坚持),还要具备基本的商业能力。

【拓展阅读】。

高考状元、名牌大学毕业、硕博高材生……揣某、潘某本是一对令人羡慕的高知夫妻,却从开始,在“助考”行业暴利驱使下,打起“诚信、卓越”的幌子进行“招生培训”,提供考试作弊服务。湖北警方历时数月侦查取证,办案人员踏遍云南、湖南等18省,最终在全国研究生考试期间成功侦破该案,抓获团伙成员8人,收缴无线考试作弊器材60余套,查明涉案考生884人。

此案透露的另一个信息,是对当前正致力于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敲响了警钟:创业必须遵守法律,不能选择“灰色地带”以图暴利,那种想一夜暴富,迎合社会畸形需求的“创业”构想,应在启动之时就刹车。

据报道,这起考研作弊案的主谋,就是两名名校毕业生,而且有博士学位,可是大学毕业后却没把心思用于正途。20,两人注册成立华顺经纬公司,进行“助考”犯罪活动。所谓“助考”服务就是根据考生的需求,分别进行培训类作弊准备工作,帮助他们在考试时完成作弊。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项目成立公司进行“创业”?不外乎看重这可快速赚钱。而且,在两次因违法被处理后,他们并没有收手,反而为牟取更多利益,把公司的业务范围,从最初从事“助考”业务,拓展到涵盖“助考”“学历获取”“代写论文”等多项违法犯罪活动。

教育和学术的乱象,在一些人眼里是被视为“商机”的,而由于这类经营活动,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学识”,因此抓住这些“商机”的,往往都是大学毕业生。像代写论文服务,毫无疑问是当前我国学术界的乱象,是需要治理的领域,可是,有人却认为这是赚钱的好机会。据调查,我国代写论文已经形成产业链,这一行业的产值,已达数十亿,如果进一步追查,会发现有不少大学生、大学教师卷入这一利益链。而由于对提供代写论文服务,国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限制,有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就会选择将提供代写论文服务作为“创业项目”,不但来钱快,而且运作模式已经成熟。

还有很多类似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比如,有大学生开发出逃课神器软件(app),帮助学生逃课,这迎合的是逃课的需求。令人震惊的是,有不少媒体还对逃课神器高度赞许,觉得开发者有创意,这是价值观念模糊的具体反映。目前,只有对直接破坏公平升学考试作弊,大家十分憎恶,而对大学生平时作业、考试中的作弊,则鲜有以作弊为耻者。如此种.种,其实淡化了一些创业者的法律责任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认为只要有需求,就可以把需求变为商机。大家所见的是,近年来曝光的大学生传销案、电信诈骗案,都有很多大学生的身影,追求一夜暴富的大学毕业生,为致富不择手段。

不可否认,在社会转型期,会因法律不健全、市场不规范有各种乱象,利用这些乱象“赚第一桶金”,是前现代社会一些创业者的做法,这也被称为是一些创业者、企业家的“原罪”。现代社会,更强调创业者合法创业以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当前,社会还存在诸多乱象,但理性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业者,要有治理乱象的道义感和责任感,而不是想着如何利用乱象牟利。在当今创业的热潮中,投身创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

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知识体系论文

社会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掀起了大学生创业的浪潮,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力,较强创新能力。高校开始重视创业教育,学生也在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地融入到创业中来。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但多种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因此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以及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各个因素之间会相互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与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商业机会的把握能力。商业机会是大学生创业的核心要素,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创业者能否正确地识别商机、并充分地利用商机,使其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面对着新的产品以及服务,需要运用新的方法与材料对市场进行研究与开发。因此,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恰当地利用商业机会。2)合理地应用创业资源。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创业资源是创业必不可少的〔1〕。因此创业者需要在创业实践中不断地挖掘创业资源,进一步开发创业商机,最终获得良好的创业基础条件。如何提升创业者的创业积极性,善于发现商业机会,并最好准确且快速的判断,这需要创业者能对创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获得更多的创业资源。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这为创业成功提供了有效的保障。3)建立创业团队。创业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创业者在准确抓住商业机会、获得社会资源支持的基础上,最终工作的完成仍需要相关的团队去实现。提高专业知识能力、技术水平以及个人才能,融合声誉与网络去提升大学生创业水平。创业者需要拥有团队管理的能力以及协调相互之间关系的能力,加强团队之间的凝聚力,提升团队的执行能力,为创业成功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下面对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调查与统计。如表1。

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知识体系论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品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品质包括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三方面。应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在创业精神的激励下,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使其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虽然各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从各国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无不是以培育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人才为主要目标。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创业品质决定了其创新创业成功与否,决定了其能否成为一个创新创业型人才。

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创新创业品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是在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所展示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其核心要素体现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三方面。

(一)创新意识(innovative)。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的动力。”[1]大学生创新意识就是大学生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包含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因素。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等特征,主要包括问题意识、发现意识、怀疑意识、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等。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只重视大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资格的获取,而忽视职业品格和为科学献身精神的培养,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2]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怀疑意识、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大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使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二)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

“创业精神”概念最早出现于18世纪。20世纪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将创业精神看作是一股“创造性的破坏”力量,管理学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将这一理念更推进了一步,称创业者是主动寻求变化、对变化作出反应并将变化视为机会的人。[3]我们认为,创业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具有开创性的意志、信心、勇气和个性等情操特征。

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它要求大学生有伟大的理想与抱负,强烈的事业心、奋斗精神、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把握创新机会,养成自己独特的创业个性和创业意志;以创业心态和创业精神对待工作,并以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要求自己,形成创业行为模式。

(三)创造能力(creativity)。

创业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诸如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资金和个人品质等。创业资金是创业的物质前提,创业知识为创业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体系保证,创业能力则使创业资金增值成为可能。[7]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求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培训模式,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实践教学内容。

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现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之中。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相比较而言,创新意识是一种主观认知,创业精神是一种心理个性,而创造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将创新创业知识与社会物质条件相结合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创新创业成果。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导向”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我们认为,由于不同行业或企业对创业者的要求不同,也由于个人能力结构和能力内容的差异性,创新创业能力要求也不一样,从实践状况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素质要求也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其应当存在而且可以存在一个通用模型,否则创新创业教育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方向。我们试图构建这样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型: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在创业精神的激励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应当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

(一)强烈的驱动力。

强烈的驱动力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并获得成功的动力因素,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观。最终决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寿命的,不是创新创业的现状,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能,即驱动力。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是激励自己创业的不竭源泉。

(二)敏锐的洞察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敏锐的洞察力是指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从总体上直接加以认识和把握,以一种高度简练、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并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测的思维形式。[8]我们认为,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包括以下几部分:

(4)平衡力:分辨、平衡自己和他人的创新点;

(5)判断力:对社会需求和自己的创新点作出正确的判断。

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知识体系论文

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大学生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因为他们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特别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经验相当匮乏。

因此,大学生创业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一方面,靠在企业打工或者实习,来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靠参加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为自己充电,以提高创业成功率。(相关新闻:女孩辞工作开网店年赚20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资金是创业的拦路虎”。

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获取资金前,首先得明白自己需要多少资金,如何获得资金,资金的来源渠道如何。

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商业概念,是选择债权作为资金来源还是选择股权作为资金来源,你选择什么东西给你的投资人作保障,这些基本问题将决定创业的前期是否成功。

大学生要开拓思路,多渠道融资,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途径外,还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

用智力换资本,这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因此,打算在高科技领域创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注意技术创新,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吸引投资商手中的资金。

创业是一个由简人繁的过程,比如刚开始缺乏对市场的判断力,那么就应该从简单的市场做起,从而积累经验。

大学生在技术上出类拔萃,理财、营销、沟通、管理方面的能力却普遍不足,不熟悉经营“游戏规则”。

要想创业获得成功,创业者除具备很强的执行能力(有毅力,能坚持),还要具备基本的商业能力。

【拓展阅读】。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大军中来,有些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些是为能够更好地生活,无论是哪种,对于毫无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因此,只有选择最易成功的创业模式,才能尽量减少创业失败的风险。

1、白手起家打天下——积累演进模式。

成功是积攒出来的,积累就是让大家首先从小生意做起、从基础做起,在创业的过程中学习积累,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像滚雪球一样逐渐滚大,由量变引起质变,最后成就一番事业。

年轻没有失败,大学生的资本就是年轻,较低的起始门槛会使大学生们走很长一段弯路,经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期间也会有很多的机会与陷阱,这也就意味着必须要付出代价,付出更多的努力,交更多的学费,承受更多的孤独,遭受更多的误解。但你应该感谢这些失败与挫折一次又一次推动你向前更进一步。道路虽然坎坷,但尽头就是光明,它将一直指引着你。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依附式创业模式。

大学生如果以未来自主创业为目的的就业,首先要做好正确的选择。充分利用好公司或企业的平台资源,广泛结交和积累人脉资源和其他资源。就算比较成熟以后也不要盲目地、急迫地脱离这个平台。尝试利用现有的平台资源为自己做点事,先在职创业,做出了自己的事业基础,等各方面条件充分成熟以后,再开创自己的事业。

与个人创业比起来,连锁加盟能够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已有的品牌、规范的运营模式、健全的市场机制等一系列成熟的经营模式。它分享品牌资源、分享经营诀窍、分享资源支持的特点为大学生创业者省去诸多的创业烦恼,并且提高了创业的成功几率。

3、卖大脑无限空间——知识风险模式。

知识风险模式就是大学生将自己拥有的专长或技术发明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通过“知本+资本”的方式发展成企业。“知本”就是指的大学生创业者所具备某一专业、技术特长,或成功研制的一项新产品、新工艺;资本指的就是投资者的风险投资。

资本助力成功,知识型创业模式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科技农业等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型的行业。

4、大树底下好乘凉———模拟孵化模式。

如果你已经打定决心创业,创业大赛将为你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你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熟悉创业程序、储备创业知识和经验,以及接触和了解社会。

企业孵化器由于具备创业的良好物理空间和服务体系,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沃土。

5、不走寻常路———网络创业模式。

不同的创业模式要求的素质是不同的,准确判断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可以化解很多的不利因素。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要你有一个坚定的创业梦想和一双勤劳的手,大学生创业者就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知识体系论文

(一)创业精神的缺乏。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又包含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心理基础和道德品质。创业理性认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与内驱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前提,是人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动性源泉和创业动力。创业心理基础一方面是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另一方面是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承担责任、直面现实的勇气,包括自信心、与人合作、情绪情感、意志等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创业道德品质包括企业运营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营准则,是企业社会公德的必备要素。但现在的“90后”“00后”多是独生子女,依赖心理较重,自主性和适应性差,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风险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遇到困难很容易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放弃努力,缺乏创业精神。

(二)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欠缺。

要成功创业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专业培养目标是塑造“专才”而非“通才“”全才”,学生难以全面涉猎相关课程,更不要说系统性地了解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如财务、管理、法律等。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创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个人综合能力。但由于在校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有限,能力培养途径不多,导致学生难以在大学阶段完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进入创业阶段后往往屡遭碰壁。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创业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指导创业定向,培养创业精神。

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创业素质,学生是否具备创业精神,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来发现。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第一项就是进行自我评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过程,能够使学生认清自己,扬长避短,将创业理念与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相结合,对自己的创业发展方向做进一步设计、规划,使未来的`创业奋斗目标更加明确。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立足于个人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并依据现实规划未来。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能在学生创业遇困时助学生一臂之力,提高创业成功率,还能在学生创业成功之后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有规划地运营企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了企业常采用的战略分析法——swot分析,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估时,立足于个人实际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个人的优势、劣势和核心竞争力,并制定相应对策。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更能够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去展开创业规划和准备,最终实现创业目标。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校期间,学生可以制定分阶段的、详细准确的创业成长目标。大一,重点考虑提高自身的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综合能力。学习上,应将重心放在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方法的养成上,通过设定目标—达成目标—评估目标的方法,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综合能力培养方面,重视书本以外的团体性活动能力的培养,例如参加社团、竞选干部等。大二,重心仍应放在“学”上,与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和技能应重点学好,同时还应积极学习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大三,开始进入实践,重在“练”。通过参加各类创业大赛,锻炼实践能力,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模拟实践检验“学”的水平,同时积累“练”的经验。

三、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的创业教育途径。

(一)建立全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念。

创业并不是学生临近毕业,开始就业阶段才着手进行的,而是应在学生入学之初甚至最早萌发创业想法时,就需要开始进行指导。哈佛大学曾有一项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人群中大约只有5%左右的人会做出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结束时,没做出职业生涯规划的95%的人所创造的资产价值,远不如这5%的人所创造的价值多。这提示我们,要让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全程、系统的指导,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则需要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有机融合。创业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培养上应以跨学科课程设置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之中,客观审视个人创业的基础,理性规划创业蓝图。同时,将创业理念、创业方法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拓宽创业思路、筹划创业步骤,最终实现创业目标。

(二)完善培训师资。

现阶段高校创业培训教师多由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老师担任,理论经验丰富而实战经验欠缺。要对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全面指导,老师不但需要丰富的创业理论,还要具有扎实的创业实践技能。因此,在高校广泛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的今天,应为创业培训教师提供合适的场地、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鼓励这部分教师进行创业实践,并通过他们的实践修正、指导学生的创业理论。还可通过选聘成功创业校友、相关政府部门人员、企业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向学生讲授创业技巧、创业须知、国家相关创业政策等,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分享成功经验,规避风险。

(三)加强实践孵化,扶持创业。

创业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强调实践。因此,在创业教育中,一定要坚持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动性和潜力。学校应重视创业孵化,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通过创业园,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锻炼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巩固实践应用;同时,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并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重点孵化一批创业项目,培养创业人才,形成创业氛围。

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体系化模式构建研究论文

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分析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现状,从构建系统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搭建坚实的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完备的创业孵化基地4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体系化模式,为高校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育人效果提供参考。

当前,我国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号召,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努力培养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各高校积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但现阶段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活动体系和系统的实践活动模式,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实效有限,学生参与面不高,具体表现为积极性不强,得到的锻炼有限,创业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深化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认识,探索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新模式,构建系统化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体系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实践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是高校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并能指导大学生在实际创业中运用创业技能。开展好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对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推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1创业实践活动是深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创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课外培养工作的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2创业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

大学生通过一系列创业实践活动的历练,可以获得直观认识和创业体验,能够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锻炼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磨炼创业意志,锻炼创业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1.3创业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

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引导和带领学生走实践成长的道路,有助于大学生增加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掌握就业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创业的成功率。

2.1高校日益重视,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逐渐增多

当前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大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成立相关部门或机构,如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园、孵化基地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提供指导和服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创新创业赛事,举办各类校园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之星选拔赛、创新创业成果展、创业事迹报告会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2.2学生意识增强,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热情不断升温

近年来,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宣传,社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下,加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促进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创业对体现自身价值、提升综合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创业意识逐渐增强,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创业意愿日益强烈。

2.3创业实践活动问题显现,活动质量和效果有待提升

现阶段,各高校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年级特点、专业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创业实践活动模式,活动的开展主要以各类创业大赛为主,活动形式单一,难度较大,质量得不到保障。同时,高校的创业实践活动相关制度不太健全,对活动项目的立项和管理、抗风险和激励机制缺少相应规定,活动开展随意性大,活动效果得不到保障。

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体系化模式构建研究创业人才与教育

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体系化模式构建研究

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创业实践活动特点,从构建系统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搭建坚实的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完备的创业孵化基地等方面,建立系统化的活动体系,使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形成体系,造成声势,提升活动质量,增强育人效果。

3.1构建系统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1)健全创业指导与服务相关职能部门。高校通过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或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或监督指导委员会,制定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统一组织协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顺利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保驾护航。

(2)设立就业创业综合服务机构。高校要积极拓展各种社会资源,整合各类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服务机构的作用,可以在校内引进工、商、税、法等配套服务机构,为创业大学生提供相关政策咨询、手续办理等基本服务,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便利。

(3)开展以创业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活动。通过开设创业专题培训、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创业、认识创业,掌握系统的创业知识结构,为创业活动储备扎实的理论支撑。

(4)开展以创业政策宣讲为主的宣传活动。定期邀请就业创业主管部门、政府机构、企业协会等专家学者深入高校,举办就业创业政策宣讲会,宣传创业相关政策,分享创业故事,为学生提供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等信息,解答大学生在创业中的各种疑惑。

3.2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1)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创新创业舆论导向。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等多种宣传方式,如新闻媒体、网络报刊、展板广播等,在校园内开展创业典型人物事迹展、创新创业成果展、创业教育活动风采展、创业者成就榜等活动,张贴创业相关名言警句、创业相关政策措施等,营造积极向上、立志成才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把创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开设创业论坛、创业沙龙、企业家讲堂、创业人生访谈、创业故事会等系列专题报告,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成功校友等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分享创业者的创业历程和宝贵经验,传授创业方法和创业规律等创业技能,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创业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3)建设各类创业社团,传播创业文化,搭建创业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社团指导教师的作用,建设好创业俱乐部、创业中心、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等一批创业类社团,组织好创业实践活动,使有意愿创业的学生分享创业实践经验,交流创业信息,相互探讨,互相启发,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营造浓厚的交流学习氛围。

3.3搭建坚实的创业实践平台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创业自信。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入创业专题活动,如参观走访创业型、创新型企业,调研考察孵化器、创业园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各类企业,理解创业者的艰辛,感受创业者的自信,体验创业者的心路历程,从而加深对创业过程的理解与感悟,增强自身创业成功的信心。

(2)搭建科研训练平台,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将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与科研启蒙教育结合,与专业教育结合,通过与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的对接,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训练中,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科研乐趣,增强科研素养,丰富创新创业知识。

(3)举办各类创业大赛,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强化竞赛指导与培训,着力提升各项赛事的育人内涵和育人效果。以“挑战杯”等综合类大赛为龙头,以数学建模、机械设计、智能汽车等专业类及单科类竞赛为载体,建立并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体系,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创业大赛,使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之中。

(4)建立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和实践需求,开启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开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创业教育搭建更为真实有效的实践平台。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运作方式和经营模式,感受企业精神文化,理解企业经营理念,缩小自身与社会的差距,为今后创业之路奠定实践基础。

3.4建立完备的创业孵化基地

(1)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的硬件设施。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载体,应着重加大建设力度。高校要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出发,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创业园等高标准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2)发挥好创业孵化基地的软件功能。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为入驻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政策咨询、教育培训、场地设备等支持与服务;邀请校内外专家、政府事业单位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为入驻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服务,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和成本。

(3)引导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孵化提升。健全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成果孵化基地的功能,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对有创业行动的学生项目团队提供全面的创业指导服务和创业实践扶持;设立创新创业扶持基金,积极协调解决项目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等问题,加快项目与资金的对接,推动和加速孵化过程。

1刘丽.河南省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实证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6.

2梅琳.中职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14).

3张恭孝,崔萌,侯会美,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管理及运行机制的研究[j] .科技资讯,2017,15(2).

4郑波.中职商贸类专业学生创业实践的研究[j] .中国商论,2016(25).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迅速而创业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已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社会参与不足、办学相对封闭是创业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通过对创业教育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在对比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基础上,本文从网络嵌入性的视角,重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及区域内的创业服务行业,研究如何通过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来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从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从理论上,本文拓展了创业教育研究的视角,将以高校校内为中心,拓展到区域网络。从实践上,本文对提高高校创业教育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络嵌入性;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1问题的提出。

1.1实践背景。

1.2研究背景。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的含义[1]、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4,10]、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8,11]、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对比[3]和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14]。虽然已有研究已经涉及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方面的研究,但是并未能够完全解决创业教育孤立存在的问题。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为区域发展输入区域人力资源的重要机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关于区域人力资源的素质,并进一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嵌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之中,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网络嵌入性的视角来研究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2文献综述。

2.1创业教育相关的研究。

2.1.1创业教育的含义创业教育是通过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升教育对象的创业意愿、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并将其内化成教育对象的基础性素质,最终培养出能够在适合条件下学以致用的创业人才教育[1]。2.1.2关于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创业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理论和体验式教学理论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4,10]。2.1.3关于我国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实施对象不明确、课程设计不合理、教育模式单一、师资力量难以实现匹配、竞赛项目难以落地[5,8,11]。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比如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2.1.4关于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相关学者分别比较了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高校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创业教育的体系、实施环节等进行了比较[3]。2.1.5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研究严毛新(2015)[14]认为,高校创业教育不是高校内部封闭的孤立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创业教育作为社会创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高校应当积极对接社会需求,寻求主动突破。

2.2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

2.2.1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相关研究结合江苏省的情况,周勇和凤启龙(2013)[20]、郑刚和郭艳婷(2014)[19]提出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途径——顶层设计。张金兴(2015)[16]强调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微观(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构建,并通过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周勇和凤启龙(2013)[20]、张金兴(2015)[16]所提出的途径较为全面,但是未突出重点。黄国辉(2015)[3]强调了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之间的不同,与前者相比,后者的针对性和协作性更高,范围更广(包括校内和校外),并且进一步指出地方高校需要与外部进行合作,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之后,相关学者通过某一视角提出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途径。基于协同的视角,张倩和邬丽群(2015)[17]提出校内、校外之间的协同的基础上构建创业教育的综合平台。2.2.2国外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引入对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和成功要素。刘林青、夏清华和周潞(2009)[7]剖析了其系统的构成要素,并进一步提出创业活动、学生团体和创业教育等三个方面相互作用成为该系统演化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李一(2015)[6]介绍了该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创业中心、创业教育机构及课程构建、创业活动,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高校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议——整合社会创业资源,但是并未深入说明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张昊民、张艳和马君(2012)[18]分析了该学院创业教育系统成功的要素。郑刚和郭艳婷(2014)[19]基于斯坦福大学校友创新创业调查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该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并进一步认识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相对孤立和零散,缺乏整体的建设思路,相关激励制度有待改进等问题,但是他们虽然提出通过顶层设计来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但是并未提出具体阐述如何通过顶层设计来构建该系统。因此,鉴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状况无法解决创业教育脱离区域经济、“纸上谈兵”的情况,本文决定从网络嵌入性的视角,研究高校如何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3网络嵌入性理论。

创业生态系统主要用于描述创业活动受到市场环境与各种相关主体之间互动的影响,是创业者和创业资源提供者之间密切连接的网络[13]。借鉴项国鹏、宁鹏和罗兴武(2016)[13]对创业生态系统的定义,本文将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界定为:以高校为中心,嵌入在区域经济中,通过与区域政策、金融服务、中介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协同作用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网络嵌入性已经成为研究不同主体之间社会网络关系的重要研究视角(granovetter,1985)[21]。网络嵌入性的主要观点是主体融入网络的程度决定了主体行为的效果(吴晓波、许冠南和杜健,)[12]。借用uzzi()[22]对网络嵌入性的观点,本文从与区域经济主体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阐释高校如何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4基于网络嵌入性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

4.1基于区域产业结构特征确定创业教育的定位及课程体系。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支柱产业,以这些支柱产业为着力点,确定创业教育的定位——服务区域经济,以解决创业教育“海市蜃楼、空中楼阁”的窘境。高校所在的区域是高校创业教育重要的环境。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及未来发展方向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作为区域支柱产业,当地政府围绕这些支柱产业出台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对区域支柱产业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行业所产生的不同要求,制定符合行业要求的精准创业教育课程。比如,物流行业,分析行业的特殊性,该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已有的与该行业相关的行业(比如电子商务的发展)、未来可能与该行业相关的行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野发现该行业孕育着的创业方向,以及专门针对该行业服务中介有什么特点,如何与这些服务中介机构取得联系。

4.2整合区域内校友资源,积极引入区域内校友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校友资源是高校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校友分布在区域内各行各业。这些校友感恩母校的教育,对高校具有反哺作用。高校将区域内校友的信息进行统计,将其按照区域支柱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的相关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互补性行业)分行业进行分类。通过这样的分类,高校将校友资源与区域支柱产业进行对接,并与创业教育的课程进行连接,让校友参与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弥补高校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让实践中的校友现身说法,增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进而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一方面通过校友资源,间接与区域创业服务中介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主动与区域创业服务中介建立联系。通过以上途径,将创业服务中介纳入到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学生如何与创业服务中介接触,认识创业服务中介的功能,深入理解创业服务中介如何选择创业项目,从而使学生了解确定选择创业服务中介的原则、与创业服务中介合作框架的设定,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的成功率。

4.4基于区域创业政策,制定创业教育的激励制度。

为了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鼓励创业优惠政策。在制定创业教育的激励制度时,高校紧密结合区域的创业优惠政策进行补充、细化和加强。各级政府为了吸引鼓励人们进行创业,对创业人员给予税收、房租等方面的优惠以及现金补贴。高校应该结合区域内的创业优惠政策,提出一些激励制度弥补现有政策的不足之处,对于已有政策中力度不足的分布进行加强。比如,针对大学生创业方面通过孵化、扶持、咨询服务等方式激励创业教育落实到实践中。高校学生创业成功之后,对母校有反哺的功能,从而实现创业教育——区域经济增长——校友捐赠——高校实力增强——创业教育水平提升的良性循环。

5总结。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深深地扎根于区域经济发展之中,本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初心,构建有区域特色的创业教育定位、课程体系,并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校友资源,将校友资源纳入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在区域创业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高校创业教育的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4]李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10]鲁淑华.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2]uzzi,b.socialstruetureandcompetitionininterfirmnetworks:theparadoxof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seiencequarterly,1997,42:35-67.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2.1构建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观念和目标体系,要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切实把受教育者从学生定位提升到人才定位的高度来认识,创业教育。把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中心内容,突出由培养知识型向能力型、综合素质型、创造型人才的转变。

在学校总体目标的要求下,根据中医、中药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各自不同特点的创业教育目标,形成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2.2整合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上设置专门的创业主体课程以及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教育。创业实践课,包括校园活动课和创业实践课等。根据创业课程建设要求,制定课程任务和评估标准,整合同一类课程为课程组协调、组织和规划课程诸多内容的建设,优化教育资源,发挥创业教育的整体功能。

2.3建立广泛的与社会联系的创业教育联合体系。建设学校与医疗单位、药企创业教育基地,使更多的学生亲身体验创业实践活动,弥补学校创业教育的不足,促进创业知识向创业能力的转化和提高。

2.4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要尽快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重点、社会广泛参与,家庭全力配合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成才道路和就业途径。

2.5健全创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教师培训规划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创业知识和能力,加大创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周立,李磊,徐国成,等.论构建适应中医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4(3):347348.

[2]王之虹.固本繁枝厚德精术:关于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认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3(4):112114.

[3]徐国成.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新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465.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1.1创业教育观念滞后导致创业教育目标模糊。没有把创业教育上升到人才定位和就业的高度来认识,致使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因此,重视和加强创业教育,就必须构建创业教育的观念体系和目标管理机制。

1.2目前,中医院校普遍开展了创业教育,但从总体看,创业教育开展的还不够深入,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式及考核标准等还没有统一的要求,没有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各专业中,难以发挥创业教育的整体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统一的教育规划和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3创业教育仅局限在学校内,与医疗部门、药企联系不够,缺少创业成功典型经验的实践指导,使得创业教育缺乏真实性和实践性,急需构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创业教育联合体系,弥补学校创业理论教育的不足。

1.4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引导创业教育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家长对创业教育认识有限,仍未形成全社会重视创业教育的'环境,需要构建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良好条件。

1.5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不到位,没有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和形成规范化的教育体制;教育整体投入不够,师资队伍创业整体素质低,系统培训机制尚未建立,都需要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机制和制度加以保证。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摘要:在区域经济市场发展格局下,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此,本文在研究中以区域经济为研究背景,探究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进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区域经济的影响下,区域产业结构迅速转型和创新,增加了社会市场对创业型技术人才的渴求,进而对高校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综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和所处市场环境情况,在重视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要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满足区域经济对高校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明确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和实际内容,制定服务保证措施,进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实用性。

从经济学理论看,资源、团队和机会作为创业三要素,对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合理运用创业三要素,进而实现创业。从这一思路进行延伸,高校要积极与大型优秀单位进行合作,拉近高校教学和创业实践的实际距离,利用校外资源为学校创造有利的创业条件,联合区域创业机构合力挖掘创业教育服务,供给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辅导设备和服务,在保证课程教育质量的同时,不断减少学生在实际创业学习中的创业风险与创业成本。同时,高校要依托于园区建设,将课程和实践地、教学和实际生产、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有效结合在一起,进而构建创业项目实践平台,以研究成果为核心,组织学生创业活动,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用性。

(二)创新性。

创业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创业教育中,其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创业理论,知识内容杂而多,使得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理性和空间性较低,进而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业激情。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处于闭门造车状态,与学生实际创业需求逐渐脱离,课程内容也存在空、散、软等现象。对此,高校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和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融合创新元素,适当调整创业教育课程比例和创业定向,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学习动力,达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综合性。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相比于专业教育而言具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教育形式方面。但是在教育内涵方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要求高校创业教育中,要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趋势。针对高校育人目标,要紧抓专业教育,并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创业教育复合型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走势,分析当前市场人才需求,以此为依据设计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多层次创业教育协管机构,层层分级,统筹协调创业教育整体发展走势,采取创业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科研创新、园区建设等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而实现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开放性。

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高校要以开放性角度出发,结合现有教育资源构建开放性创业实践体系,积极与优秀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创业基地和实践渠道,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视角下创业规律,为社会培养创业型技术人才,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后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在进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使其达到70%,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对于实践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初创企业发展为主题,设计创业项目选择、目标客户开发、经营模式构建等内容,激发出学生对创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对现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减少重复知识内容或者是教学活动项目,强化教学资源协调互通,培养学生责任感与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综合性创业能力的提升。

在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综合协同区域经济实际发展情况,以学生创业需求为核心,分析区域经济视角下创业规律,进而明确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和框架。同时,借鉴先进国家高校创业课程开发理念和开放形式,通过学生创业需求确定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创业知识和必须具备的创业能力,为创业发展和创业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定格为基础知识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板块,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

(二)基础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是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基础内容,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激发出学生对创业激情和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梦想,进而实现学生企业家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一课程模块是学生对创业形成初步认知的关键环节,作为创业教育的开始阶段,要由经验丰富的创业专家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创业认知,向广大学生普及创业知识,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kab创业基础课程教育中,利用公共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教育开展,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实际创业中必须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树立创业梦想,重视学科课程,以课堂教学为教育核心,丰富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在创业管理模块中,课程则为公共必修课程,致力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区域经济视角下根据创业实际需求,系统化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创业素质与基础创业技能。在企业家精神课程中,借助讲座、交流会等形式邀请具有影响力或者是创业成功人士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对企业家的认知和理解,并学习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创业理念,以实现自身综合创业素质的提升。

(三)技能课程设置。

技能课程主要围绕学生创业能力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其核心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使其具备创业管理中必须的工作能力,实现创业目的。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情况,对学生进行创业技能、创业管理等方面培养,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育人目的。这一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为辅修课程,并开设创业辅修专业,其教育对象为具有一定创业基础的学生,在明确创业目标、了解创业基础知识后,带领学生进入更深入的学习和创业实践。

(四)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课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其核心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与价值实现能力,将学生置身于实际创业环境中,接触与体验实际创业过程,不断累积创业经验和创业成果,利用高校校外资源带领学生进行真实项目操作,强化创业成果的社会化与产品化,提高创业项目的实际价值。实践课程对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高具有关键性作用,跳蚤市场实训模块主要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强化学生创业体验,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并在初建企业经营中进行创业反思,不断累积,为今后实际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在模拟创业实训模块中,主要公共必修课程形式开展,创建创业仿真市场,利用真实创业项目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和企业经营能力,提高学生市场驾驭能力和企业经营统筹能力。在syb创业培训模块中,该课程主要教育对象为大三学生,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程,提高毕业生综合创业素质,使得毕业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评价,减低实际创业风险,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最终教育目的。

为了保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要做好教育保障措施,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师资保障。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保证创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保障,高校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拓展师资培养途径和培养渠道,并利用校外资源开展教师队伍培训,积极开展教师专业研究与社会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创业质量,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有效性的提升。第二,教学资源保障。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高校要根据现有教学资源,不断挖掘和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应用微课程设计方式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第三,实践基地保障。在实际创业教育中,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围绕创业实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积极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创造必要条件。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在分析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基础课程设置、技能课程设置、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飞飞.创业型经济背景下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

[3]林数.“四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及其实践[d].福州大学,.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从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学生特点等方面来分析,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可行的。构建包括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保障体系等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对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积极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目前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1]。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独立学院未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独立学院可以从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学生特点等方面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办学模式来看,独立学院大多是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大多是企业)联合办学,其本身就是创新创业的产物,先天与企业联系紧密,具有创办企业的经验与优势,拥有创新创业的氛围。从培养目标来看,独立学院明确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2]。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创业就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社会活动,两者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从学生特点来看,独立学院学生的高考分数较低,大多数学生自制力较差,但是家庭条件优越,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实践动手能力强。应该说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更适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综上分析,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可行的,而且对社会发展、学院发展、大学生自身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不难发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项基本功能,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也是独立学院的核心使命。独立学院只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完成自己的使命。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独立学院自我发展的需要。

独立学院对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自身体制、办学条件的限制,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处于尴尬地位。相对于公办院校,独立学院没有财政支持,相对于民办院校,办学自主权受限,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独立学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唯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声誉,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才能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创新创业教育正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所以独立学院更应该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合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从本质上看,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从低到高,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自我实现是每个人需求的最高目标。创新创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无论大学生将来走向何种岗位,在工作中都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只有拥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才能创造性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较好的工作效果,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进而提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四)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之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不免遇到就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隐患。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改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使大学生从单纯的被动的就业者转向创造就业岗位的创业者。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进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多元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保障体系等。

(一)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势在必行,形成以创新创业为荣的舆论导向,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首先,学校要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互联网等宣传途径,加强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创新创业典型事例的宣传报道,使全体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以创新创业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创新创业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举由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讲座等,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增长学生的见识,锻炼他们的能力。再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及校园建设,在校园环境建设、设施建设、制度建设上融入创新理念,让学生切实融入实实在在的创新创业的氛围中,切身感受创新创业。最后,从校风、教风、学风上下功夫,努力形成积极向上、崇尚科学、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校园文化精神。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创办企业的教育,社会发展需要专业支撑的高质量创新创业,这就需要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只有实现高度融合,才能实现高质量地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惠及每位学生,使其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切实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应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大学生开展分阶段、针对性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综上,创新创业教育应纳入大学生培养方案之中,设为必修课程,与专业教育融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针对大一学生,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尽早唤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掌握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自觉地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及内涵,体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厘清创新创业活动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了解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等。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为后续创新创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奠定基础。针对大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教育,应该开设与创业有关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法律与税收、公共关系、决策评估、社会调查、市场营销等专业,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所需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等。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自觉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

针对大三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开展实用创新创业教育。利用案例教学,结合创业实战案例,讲解创办企业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市场调查、项目选择、商业评估、风险控制、企业融资、创业计划书的撰写等。同时利用创业模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借助模拟软件,全面体验创业的全过程,切身体会创业过程中涉及的各项事务等,增强大学生创业感性认识。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有效利用专业实验室、开放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它们的创新思维。

针对大四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及创业实践。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业作为高质量就业更应受到重视和有效指导。在大四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需要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掌握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以及求职技巧、面试技巧、决策方法等。同时,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业项目评估,对有前途的创业项目进行扶持,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导师,加强指导和服务工作,有条件地进行“孵化”,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多元化高素质双师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建设多元化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具有广阔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国外一些国家,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培养体系,导致这方面的人才短缺。办学时间较短的独立学院更是如此,所以独立学院更应该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从政策、资金方面予以保障,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吸引优秀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来。一方面注重自有教师队伍的培养,针对全院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普及教育,使所有教师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在此基础上,选拔有意愿且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的教师队伍中来,通过定期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学习深造,鼓励他们到优秀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用实践验证、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广泛挖掘社会资源,聘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政府官员、优秀校友、学生家长等作为兼职教师。从而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结合、多元化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四)多渠道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本身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项活动,也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更好地检验理论、掌握理论、丰富理论。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的必备条件。

一是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开展假期社会实践调查,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运营模式、行业知识、地区特点和发展趋势,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积累社会经验,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调查分析、归纳推理、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融合,结合专业特点,利用专业实验室和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实践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并安排专业教师负责指导,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机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发展及运用情况;了解工作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企业生产脱节的问题。

四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动员学生参加校内外基础竞赛、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如数学建模竞赛、高数竞赛、英语竞赛、c语言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

五是建立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园。对创业设计大赛中的优秀作品,经过专业评估,提供创业场地、资金、设备等,加强指导和服务,进行创业孵化。

任何一项工作的落实必然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保驾护航,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样,需要政策保障、评价体系、资金保障等支持。一是组织保障。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以主管院领导为组长的创新创业领导机构,成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政策宣传、政策制定、教师培养、课程安排等。二是资金保障。大学生创业初期最缺乏的就是资金,应该建立校友捐赠、企业投资、学院投资、创业贷款等多渠道筹资措施,彻底解决大学生缺少资金的后顾之忧。三是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客观有效评价教育效果是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组建由学生代表、校内外专家、知名企业家、学校督导组成的评价小组,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计划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同时有效利用评价结果,积极反馈给学院领导、教师,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又关系到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7.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z]..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体系探析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已逐渐呈现出饱和的趋势,与此同时,加之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得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呈指数递增,从而导致人才供大于需的不良现象,由此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间接地限制了我国经济发展活力,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也随之出现,而鼓励大学生创业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方面其可以给经济注入新活力,促进经济再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则可以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1]。然而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诸多阻碍其成功的因素,其中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不足就是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主有四个方面:政府、学校、企业、大学生自身[2]。

(一)政府方面的不足。

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中所扮演的是一个扶持者的角色,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扶持主要表现在出台相应创业政策及其宣传两个方面。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投入,也出台了不少与之相关的优惠政策,完善了创业政策体系,但是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落实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导致的直接结果必然是收效甚微。(二)学校方面的不足学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中引导者,起着灌输创业知识和培养大学生创业理念的作用。然而我国高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1)课程资源匮乏,且未能将其纳入必修课范围,重视程度不够;(2)师资队伍不足,师生互动较少;(3)校企合作不够密切,创业教育缺乏企业参与。因此使很多对创业有想法的大学生得不到系统、科学的教育,致使大学生失去创业的积极性。

(三)企业方面的不足。

据调查,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创业过程中资金是决定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且从我国目前针对大学生创业基金的投入来看,其主要来自于社会企业居多,但是从设立的基金规模来看,却是十分有限。因此企业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创业基金投入不够,二是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实践机会有限,缺乏实践指导。

(四)大学生自身方面的不足。

大学生作为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主要主体,是创业的践行者,其自身的创业意愿及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创业的成败。虽然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具有思维活跃、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大胆的创新精神等优势,但从一些创业失败的例子中不难发现其依然存在诸如缺乏管理经验、急于求成、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较差等方面不足。

(一)政府层面的完善对策。

政府层面可根据其不足从两个方面进行相应完善,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创业政策体系,积极学习并借鉴国外有关创业政策的高效做法,如增加相应的政府创业职能部门和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大力促进和保障创业政策的真正落实,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健康的创业环境体系;其次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宣传资金投入,加大对大学生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务必使宣传有实效。

(二)学校层面的.完善对策。

首先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学校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知识的特点,灵活地将其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创业的能力;其次在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方面,学校应选拔具备多学科领用知识的老师任课,在扩张教师队伍的同时,严格把关教师队伍质量建设,做到教师数量和质量双重保障;最后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定期邀请成功创业的校友返校,以讲座的形式给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亲身传授创业经验,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

(三)企业层面的完善对策。

任何企业都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而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帮助就是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针对企业方面的不足,可从两方面提出完善对策,一是增加创业基金的投入,二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指导。

(四)大学生自身层面的完善对策大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应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面对创业失败的打击;切勿急功近利,应清醒地认识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创业风险意识;坚持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作为创业准则,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积极主动的学习创业管理技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创业践行者。

参考文献:

[1]白晓薇.大学创业教育的误区解读与建议[j].福建质量管理,(04).

[2]茂田.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9).

影响大学生创业者因素论文

在决定创业之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会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自己是否对创业项目做好了全面了解,创业机会是否具备,是否具备了成熟的创业条件等系列问题。当下,从国内的高等院校来看,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围绕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设置了相关课程。但是,这些学校并没有围绕大学生的创业过程展开深入研究,也没有依托完善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而当前从国内的理论界来看,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研究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据此,有必要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展开研究,建立完善的理论系统并且用以指导具体的实践过程。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因素上,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准备创业的过程上,依托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过程进行研究,充分挖掘那些能够提高该群体创业热情的因素,以此提高其自主创业的意愿。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西北民族大学十所学院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见表1。本次调查共发放了五百份问卷,最终回收了98%的问卷,问卷的有效率为92%。

二、调查结果分析。

当前,中国制定的促进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相关措施已经实施了五年之久,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大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创业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创业,但是我们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以下问题的存在:国内的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缺乏创业技能,创业过程面临重重困难。而在大学生的创业的后期,他们同时面临着管理经验匮乏,无法推广相关产品等一系列问题。当下,为推动大学生群体创业过程的顺利实现,就应该引导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重重障碍,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做好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而对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更应该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为其提供充足的政策扶持,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创业成本,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

(一)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

要想摒弃传统的创业道路而另辟蹊径建立全新的、科学的创业理念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从当前国内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西北民族大学,有30%左右的大学生坚持择业后就业,而有6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就业后再创业,另有1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是在就业难的情况下被迫创业,只有25%左右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创业,由此可以看出在西北大学仍然有不少学生坚守固定工作是铁饭碗的理念。本文对西北大学大学生就业区域的倾向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有30%左右的大学生有意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工作,而有15%左右的毕业生倾向于在省会城市工作,还有10%左右的大学生希望在三线城市或西部城市就业,有2%左右的大学生倾向于出国留学。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因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而对大学毕业生产生了较大吸引力,其次是那些和家庭距离较近的家乡城市同样吸引了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而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不少学生选择回到家乡或离家较近的地区进行创业。就影响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因素来说,其中较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奋斗目标和自我价值认识。就奋斗目标而言,这些大学生或以生存为奋斗目标,或以跻身北上广深等城市为奋斗目标,而有的大学生要想通过创业来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以此支撑家庭。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把握大学生的奋斗目标,以此为基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使其能够摒弃传统、落后的观念,顺利开展创业活动。

(二)提高政府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事实上,创新创业热情,推动了创业过程的开展。调查显示,通过这些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超过50%的大学生表示出了创业的意向,只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仍然对创业心存疑虑。根据当前政府出台的文件,大学生创业培训补贴的发放时间由原来的半年延长为一年,该政策的实施为国内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体系,使那些有着自主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高质量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不仅如此,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不少地方政府也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问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为当地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调查本文发现,具有创业倾向的大学生希望在以下三方面获得政府的鼓励与支持:第一,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如降低贷款利率等;第二,建立科研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业;第三,设置创业的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有关创业的认知水平。从国内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也没有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另外,根据2012年的数据统计,在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构成中,有60%左右的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从其父母或亲戚中获得了资金上的帮助,有30%左右的大学生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依靠贷款获得了创业启动资金,只有少数学生通过政府的创业基金和科研资金等获得了资金支持。由此可见,当下我国政府还没有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虽然各级政府已经响应号召颁布了一系列的鼓励大学自主创业的文件、采取了相关措施,但是这些做法和措施大多停留在精神层面或高校课程教育的层面,并没有为大学生的创业过程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有效帮助,由此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仍然无法抵挡残酷的现实压力。因此,当前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的创业过程提供大力的支持,塑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增强其创业信心。

在中国,有关创业的优惠政策还处于实施的最初阶段,自主创业扶持系统不够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普遍较低,信息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业过程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就会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创业信心不足主要是因为以下因素:国内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创业的启动资金匮乏、找不到合适的创业项目等。事实上,强大的自信心对大学生创业过程的顺利开展极其重要。在中国,只有40%左右的大学生显示了对自主创业的较大信心。据此,应该针对大学生对自主创业信心不足的现状,增加其对创业过程的认知,使其在做好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合理预测创业的成功概率,增强大学生个体对创业的信心,充分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四)促进创业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概率可以说极低,仅为2%左右,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可以说少之又少。鉴于高校内不同学生的专业有所不同,其接受教育的重点和层次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应该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能力,提高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为社会的不同行业输送具有较高素养的创业大学生。在调查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之所以努力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毕业后的就业或创业前景存在一定的担忧,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获得奖学金、为了满足教师或家长的期望以及学习兴趣。另外,通过调查,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毕业生首先应该获得较高的道德素质,另外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公关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过程来说十分重要。在有关大学生认为最为重要的个人优势的调查中,大多数的大学生选择的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自学能力。而在有关大学生自我认为存在的个人不足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缺乏创业能力,也不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当下的自主创业教育效果不佳,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仍然是短板。根据麦可思的跟踪调查结果,在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有七成左右的最终选择了放弃创业,这不仅反映了当下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的现状,更揭示了大学生创业过程的艰难。而在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调查中,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社会经验匮乏,社会关系少且社会交流能力差,以上这些缺陷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他们成功创业的实现。而在这几项因素中,社会关系尤为重要,究其原因就会发现这主要是由这些学生来自偏远地区所导致的。而受媒体报道的误导,他们往往认为社会关系或雄厚的家庭经济背景是创业成功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不仅如此,笔者还对大学生对自主创业前景的看法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自主创业共持三种态度,分别是乐观、一般、焦虑与悲观。在这其中,对自主创业持乐观态度的人约为被调查对象的25%左右,持一般态度的约为被调查对象的50%左右,持焦虑或悲观态度的占何海燕: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被调查对象的10%左右。而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国家政策扶持、民族特色文化等方面存在创业优势。

(一)强化区域间的交流,充分利用国家的扶助政策。

当前,从中国区域发展的特点来看,西部地区要明显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广大西部地区巨大的经济潜力。因此,当前中央政府和西部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指导,一方面依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过程促进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起沟通东中西部地区的桥梁,维系民族情感,稳定西部地区的社会秩序,促进西部和谐统一。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创业基金,鼓励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通过创业项目的建立为西部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应该制定吸引外来人口的优惠政策,完善社保制度,为了保证该地创业的良性循环,还应该同时做好制度的建设,确保这些制度的规范化落实。鉴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因此还可组织东西部地区的创业交流合作,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吸纳东部创业的成功经验。

(二)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独特优势。

当前,不少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往往将工作地域的首选定在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只有一少部分的优秀毕业生选择去往西部地区工作,人才失衡的现象十分严重,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制约了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但是,西部的大学生有着自我独特的优势,如果能够在西部创业的过程中将这种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无疑将会成为推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此,西部的广大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地域优势,依托本地的环境特点和文化特色,引导那些创业的大学生寻求推动西部发展的突破点,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能够看到本地发展的巨大前景,增强其对西部创业的信心,吸引更多的学生留在西部进行创业,缓解人才流失的现状。

(三)依托社会现状建立新型创业项目,实现与社会和企业的接轨。

在当下的瞬息万变的社会背景下,有必要搞好创业培训工作,使创业者真正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有机会接触、了解、接纳新的事物,从零开始谋求职业的发展,而作为大学生群体来说更应该如此,通过参加精英创业培训,了解社会动态和市场需求,掌握相关的创业技能。对于西部高校来说,更应该围绕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引导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掌握创业创业技能,搞好创业培训工作,建立富有西部地区特色的创业培训体系,将创业理念和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开展社会实践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模拟课程。不仅如此,还应该组织那些富有创业实践经验和相关经验资历的教师对社会实践模拟课程体系进行评价、修订和不断的完善。另外,在培训创业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有必要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年龄、家乡和性格等方方面面具体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的专业教育,促进创业课程教育效果的提升。在开展社会实践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审时度势,做好与现实的接轨。具体来说,西部的高等院校有必要和当地优秀的、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给予具有创业意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的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其了解、熟知当下社会的运行体系,感受实际的工作状态,深化对创业的思考与认知。据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制订创业计划的时候可以综合考量,确保制订的创业计划符合当下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而对于和高校开展合作的企业来说,它们同样可以从中吸纳众多的人才,真正做到合作共赢、互利互惠。

(四)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促进其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作为大学生理应以开放的姿态和乐观的态度迎接社会的挑战,寻求自我的积极发展。从西部地区的人员结构来看,该地的民族较为多元,属于民族聚集区,不管是在语言文化上还是在风俗习性上都具有极强的多元性,是一个汇集多元文化的地区。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西部的各大高校应该引导其以乐观、积极、包容的心态对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进行审时度势,与此同时做好对自我的分析与定位,发掘自我优势,在众多的创业者中脱颖而出。就创业项目而言,应该引导学生考察地域特色,制订符合当地文化文化特点与地域特性的创业计划,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优势,结合民族的理念通过学校开设的模拟实践或实践课程不断调整、改善,反思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宝贵经验,将民族的地域性特点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打磨成型。尤其注意的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改善自我的缺陷,克服缺点,提高语言交流能力,不仅要在大学毕业时交上一份完美的创业规划设计,同时还应该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在毕业后创业的过程中接受市场与社会的严格考验,成功创业。而从事实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中获得的创业培训仅仅是对理应具备的能力的储备,只有在他们真正踏出学校的大门、走入社会时才能够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意气用事、孤注一掷,往往会造成创业的失败。据此,不管是在创业前还是创业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都应该谨慎地对待创业项目,具体来说应该做到:在创业前全面了解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行业发展的前景进行合理预测,与此同时不断调整创业规划,管理好创业资金。事实上,当前国内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加之价值市场的变化速度较快,如果仅凭过去的经验往往是难以为继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全面把握市场动态,在较短的时间内获知有关市场变化的一手资料与资讯,并且据此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抢占市场先机。在创业的过程中,只有在深思熟虑的前提下,具备果断的执行力,才能够获得创业的成功。

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足够的热情,由此阻碍了西部独立创业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据此,应该立足家庭教育的层面对其进行适当的家庭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改变其思想的惰性,推动西部地区的特色性建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基于民族文化的思想可以说根深蒂固,较难改变。对此,国家、社会和学校应该协作一致,共同努力,为创建富有特色的西部创业模式贡献力量。

作者:何海燕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曾玉霞,张劲梅.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人格结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3).

[2]国星,袁祖社.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梁晨,黄琳富.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政府责任[j].科学管理,2014,(11).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摘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从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的内涵和意义入手,对构建立体职业发展教育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所有环节,形成全面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职业发展教育目标层次。

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最初目标:了结性就业。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也就是尽可能使学生顺利转为职业人,即了结性就业。它在整个过程中定位于职业的获取,职业指导工作局限于两方面:提供职业信息,传达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推销技能。

中级目标:和谐性就业。实现就业,只意味着学生有了一个工作单位,并不等于就业和谐。因此,学生与所获取职业匹配、和谐成为职业发展教育的中级目标。与了结性就业目标相比,更加突出通过各种科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而充分地了解自身和职业,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而尽可能地优化人职匹配度。

高级目标:发展性就业。自主职业发展意识、理念以及生涯规划能力,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能力主动适应、转换乃至开拓职业,是最高层次目标。它要求职业发展教育在内容设置、时间安排、途径开发上都要注意系列化。通过系统、规范、细致的教育,培养高职毕业生长远职业发展能力、谋求其高质量的职业生涯是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真正追求的境界。

二、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的主客体分析。

主体是全员性的。职业发展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调动校内外涉及和关心大学生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的所有力量。在校内,要构建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工作、专业、学生组织等共同承担职业发展教育任务的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保障教育工作的优质、高效。在校外,要建立广泛的`联系网络,形成政府有关部门、各行各业的代表组织与高校共同协作、促进职业发展教育的局面。

客体是全体性的、全面性的。职业发展教育以从大一学生开始的全体大学生为对象,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早实施,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就作好心理上、思想上、观念上、能力素质上的准备,解决现行的就业指导时间滞后、内容不全面、效力不大等问题。

三、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各个年级的学生身心特点不同,我们可将学生的在校三年学习时间分为适应期、探索期、定向期和准备期,针对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一)适应期教育。

一般是在学生入学后3个月内。大学新生进入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着重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培养专业兴趣,从而促进新生的角色转变。适应期的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开展,具体教育内容如下。

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以及新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形势与政策、校史院情、思想道德修养等内容的教育,开展“我是大学生”的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把职业理想放在优先地位,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道德法纪教育:以典型的案例开展校纪校规、文明习惯与道德、法纪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掌握学籍管理等规定,树立法纪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引起心理不适应,开展心理调适、班集体建设等内容的讲座、团体辅导、拓展训练,克服不良心理,逐步学会驾驭新环境。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和个性测试,了解学生个性特征。

(二)职业探索期教育。

一般是入学后3个月和第二学期。职业启蒙期主要侧重引导学生自我认知,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启蒙,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理念。这个时期的教育以测试、课堂讲授、实践操作为主,具体内容如下。

自我认知教育:通过职业倾向测表、16项人格等心理测试结果及讲解,运用相关分析方法,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职业倾向等进行全面认识,从而准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

专业思想教育:通过人物访谈、职业信息收集和企业走访,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对专业的兴趣,明确职业素质要求,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

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个人方案制订以及以职业咨询为内容的团体辅导,按照“择已所爱、择已所长、择世所需、择已所利”的原则,初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三)职业定向期教育。

二年级学生开始最初的职业发展规划实施,即职业定位期。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提前进入“准工作”状态。这一时期的教育除了课堂讲授外,更要注重日常教育,具体内容有如下方面。就业思想指导:通过理论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标准,树立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同时做好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思想准备。就业政策指导:宣讲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原则及有关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以指导学生依法办事,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就业信息指导: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的大形势,培养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创业教育:以创业案例为主,开设创业方法和创业法规指导、创业能力锻炼等内容的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具有创业的意识和精神,提高学生创业与创新技能,同时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四)职业准备期教育。

在三年级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企业进行为期半年或以上的顶岗实习。职业准备期是学生真正置身于生产企业的职业岗位中,让学生在职业技能训练中培养并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完成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并顺利完成就业。这一时期以实践指导为主,具体内容有:就业心理指导,求职技巧指导,实践指导。

四、考核。

职业发展教育的考核包括理论和能力考核。理论考核内容应包括对于职业、就业和创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形成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状况。把短期大学学业目标和长期职业发展目标的确定和落实方案、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重在过程评价的方式,建立学生职业发展档案,记录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了解、职业了解和职业决策、修正过程。对于知识部分可以通过考试进行量化考核,对于能力部分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师生访谈进行定性考核,再结合课堂出勤等日常表现情况按一定比例评定综合成绩。

职业发展教育是一项系统、连贯、全方位的工程。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教育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就业工作职能服务机构,加大职业发展指导专职人员培养力度,完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玉兰.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摘要:从宏观社会文化、中观校园文化、微观专业文化出发,试图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文化体系,力求提升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创业文化体系;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

近几年,随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更多的高职毕业生都开始尝试自己创业。据一大学生创业网站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96.4%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意愿,但只有7%的学生有创业的行为。而在发达的国家中一般占20%至30%左右。这些数据说明,在我国,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很多,但真正选择创业的学生却很少,创业成功率较低。在创业认同方面,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在上海的调研发现,在被调查的501名已经创业大学生中,只有23%的学生认为“社会文化支持、鼓励创业情况”是选择“满意”、“非常满意”,这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在18477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86%的大学生认为“全社会关注创业、鼓励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有6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还不够”,这两项均说明高校创业理念尚未形成,创业文化体系尚未建构。

一、创业文化的内涵。

创业文化是关于创业意识形态、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和制度体系。创业文化也包含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自身的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它是一种与创业相关的特定的群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创业文化体系,从总体上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创业文化从宏观上讲是一种社会文化。

创业文化是指人们在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精神风貌等文化规范的总和,是一种和创业相关的特定群体的心理素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氛围。当前,国家鼓励特色创业,建设创新创业型的社会,这对学生未来的创业意愿起到一定的激励、引导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文化的熏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愿,主动开展创业活动,提升学生整体的创业技能,从而培养出创新型的创业人才。同时也颠覆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意识、官本位等传统思想,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创业文化,这对全体师生树立敢于自主创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创业文化从中观上讲是一种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是大学教育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行为的产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创业能力的提高。在国家大力提倡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创业观、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完善创业教育的制度文化,开展创业文化活动,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组织一系列的特色创业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检验、实践。在浓郁的融合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有所提升。

(三)创业文化从微观上讲是一种专业文化。

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是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行,人格魅力和学问修养并举,集知识、技能、综合素养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创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文化素养,更要具备不怕挫折的勇气和毅力、敢于开拓事业的愿望。在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要融入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举办形式多样的模拟创业活动,采用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手段,在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创业倾向、创业意识的培养,将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愿望。

“全球创业管理大师”拉里·法雷尔(larryfarrell)指出:“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型经济,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文化,同时引导创业资金有序流动并培育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以特色创业为主题,具有浓郁高职特色,凸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征的,集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创业文化体系,提升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培养出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需要。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创造力及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文化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激发人们投身于创业实践的文化,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创业文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我国先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在高校建设创业文化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弥补传统教育缺陷的现实需要。

高职院校培养传统技能型人才往往只局限在狭隘的“技术教育”上,其只注重工具性却往往忽视了目的性。“技术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只是提供给学生一种工具,或是将学生培养成一种“工具”,却忽视了教育为促进人的自身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最终目的。毋庸置疑,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必不可少,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及深厚的人文情怀,进而使高职教育既适应社会的需要又符合育人的目的。

(三)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高职学生个性特征普遍较强,表现在其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上。他们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追求在最大程度上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许多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他们为拓展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空间,在夯实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时,迫切希望能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了解创业相关的制度,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因此,对他们进行创业文化的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形势,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生具备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他们既可以去找合适的岗位就业,又能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结构,有内在的,有外显的,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高职院校特色创业文化体系的构建是复杂的,它是金字塔型的,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去研究,从宏观上构建崇尚创业的社会文化,从中观上构建特色创业的校园文化,从微观上构建融合创业理念的专业文化。

(一)构建崇尚创业的社会文化,引导高职生自主创业。人们在从事创业活动的背后,有一种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文化作为支撑,它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及其师生群体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的形成。创业文化是指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及其特定群体的创业理想及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和创业动力,鼓励并支持创业行为,为创业提供保障的价值观念、行为制度和环境氛围的统一体。它是一种不可超脱的社会力量,以其特定的方式使社会创业文化意识转化为高职生的创业意识,产生创业行为。因此,构建崇尚创业的社会“强势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创业观形成的基础。发挥地方文化,弘扬特色创业精神。在温州的区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创业文化根源。自北宋以来,温州就形成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经过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理性提炼,促进了区域商业文化的形成,成为温州人身上的文化基因。温州的区域文化中有提倡功利、重商、富民的传统,在市场经济的激发下,形成了人人讲创业、人人想做老板的创业精神。我院地处温州,学生身上大多“先天”具有创业的意识和梦想,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形成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追求以创业为自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实现学生的创业梦想,将创业理念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在实践中升华成创业精神。

导入企业文化,形成特色创业文化氛围。很多靠艰苦创业起家的温州民营企业家是大学生的偶像,他们的创业经验更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活教材”。我校定期邀请红蜻蜓集团、森马集团、华盛集团、藤桥禽业等知名企业的民营企业家担任指导师,举办创业讲坛,在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创业导师”与大学生们面对面沟通,“零距离”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浓郁的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

运用媒体文化,形成特色创业意识。通过媒体对创业个体进行激励与表彰,树立创业的先锋及学习的典型。我院学生的创业事迹媒体报道颇多。我院学生水果玉米的种植、亲子农庄等创业事迹在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温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相继报道。我院创建了首个青年创业学院,开设创业培训班,设立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媒体弘扬创业精神,在学生中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

引用典型案例,激发特色创业兴趣。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引用上海海运学院的傅章强、中国农业大学的廖峰、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学生谢文婷、上海大学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洪祺良等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尤其是淘宝网上唯一的皇冠级鸭舌卖家温州大学毕业生陈亮的典型案例。他们的成功能使学生形成崇尚创业的舆论氛围,增强自主创业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形成有助于创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

(二)构建特色创业的校园文化,增强高职生的创业意识。构建具有创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可以从硬环境支撑与软环境建设两方面着手。首先营造以创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氛围,宣传创业理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宣传创业典型案例,特别选取身边的师生校友创业成功的案例,激起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是提供支持创业、促进创业的物质条件。如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业课程体系,丰富创业的实践环节。设立创业基金会,支持并鼓励师生的创新研究、技术开发和自主创业,设立创业园及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实现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营造以创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建创业的标志性的人文景观,如设置校内外创业成功人士的宣传栏,在教学楼、实验楼悬挂创业教育标语条幅,毕业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广为流传等,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使创业文化在校园内达到“宣传媒体中有,人文景观中有,师生意识中有,实际行动中有”,使创业文化充满校园。

建设“学习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需要一支“理实一体化”的教师,他们要具有渊博的创业文化知识、熟练的创业实践技能、持续的开拓创新能力、灵活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创业教育教师是一位“学习型”的教师,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和实践体会,不断积累、储备、完善知识结构,真正完成从目前的“理论型”和“技能型”向“智能型”、“创新型”的师资转型。

设置凸显创业思想的课程体系。开设大学生创业、kab创业教育等相关的课程,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与创业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因素,构建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内容体系。授课时我们对课堂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力争做到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和创业素质的培养三者结合,把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在课程教学设计上重视职业技能与特色创业的整合、理论教育与职业实践的整合,探索出大学生特色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导师+项目+团队”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即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学生以团队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专业创业。聘请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开展创业项目的对接,指导学生特色创业的项目。通过该模式,我校培养出一批具有温州地方特色,凸显我院“农”字特色的新型创业型毕业生。

丰富学生校园创业的实践环节。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创业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这三大板块的教学作用。本校建立创业团队近40支,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网商创业园,宠物医院、亲子农庄、经贸格子铺等创业实践场所,与温州喜得宝五金有限公司建立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构建起高职学生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丰富学生校园创业的实践环节,有效地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快速转化。

(三)构建融合创业理念的专业文化,启发高职生的创业思路。改革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融合创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高职课堂的教学实效,提高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启发高职生的创业思路。课程教学中体现专业的教学理念,运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形式,积极扶持有创业倾向的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培育学生的创业技能,实现学生创业,经营企业的最终目标。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中融合创业理念、创业内容,把创业教育直接纳入专业知识的领域,将专业文化扩展为创业文化,形成融合创业文化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性教学活动,形成完整的创业文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采用创新的教学形式,构建创业文化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合作学习、模拟实习、举办技能大赛、规划职业生涯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积极创建校内外创业实习基地、提供创业基金、创业贷款等,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创业理念的形成仅仅靠创业教育传授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依托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通过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创业的实践中去。目前我院育人教育除课堂、实训室之外,还举办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如举办“创意农园”、“都市农夫”、校园技能文化节、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计划书设计比赛、模拟公司组建等各种创业竞赛,创办大学生创业园、网商创业园、格子铺、亲子农庄等学生创业工作室,学校提供场地及师资的支持,让学生们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创业,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我们把它们作为一个创业培训的过程,采取主动的姿态,搭建创业教育的平台,改革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服务于社会和企业,将企业和社会的资源引进来,共同形成开放、和谐、对话的良性循环体系。

依托优秀的企业文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要取得成功,必须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参加企业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活动,创建自己的产业孵化基地。定期邀请本地创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做专题讲座,给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企业家的机会,通过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创业精神和创业法规等教育,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调动他们的创业热情,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让学生对创业有真实的感悟,并获得一定的创业经验。

立足特色的地方文化。特色创业文化体系的构建应力争把地方文化融入到创业文化中来,对地方典型的创业文化进行经验总结、分析、提升,将地方文化品牌引入专业教学中,找准结合点,把创业文化的构建和地方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如我院把温州人的创业精神这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地方文化融入到创业文化中,围绕温州区域文化特色展开课程的研究与探索,形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的创业文化品牌,增强文化的感召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激发学生积极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

构建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文化体系,让创业文化成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亮点,成为高职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精神动力,转变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就业观,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的创业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我国当前正在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满足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在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从我国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与模式进行探索,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笔者结合协同创新理念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与新思路,以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1协同创新的作用分析。

我国教育部门在对高校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进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要以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为基础。从这点就可以充分地说明,协同创新对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协同创新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协同创新,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更好的氛围。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为了能够满足当前社会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打破传统的以学科建设为导向,转而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协同创新的本质就是为了能够弘扬企业文化,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第二组织管理方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分散性,通过协同创新能够有效地在组织管理方式上实现转变,有效地促进跨校、跨地域、跨行业之间的协作[1],同时也促进了创新创业资源的聚合共享,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巨大的支持。第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保障。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我国高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诸多的政策支持,但是高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还有一定的认知偏差,通过协同创新,能够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工作当中,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

2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创新创业知识以及创新创业技能。通过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体现出自我价值,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我国当前正在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对于我国高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1缺少认识与自觉性。

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来对其进行指导,这样才能够保证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就我国当前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颇深,考虑更多的是学校自身的业绩问题。学校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是一种带有短期性、行政性的教育活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所在。如此停留在形式主义上的教育培训形式无益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此外,许多高校认为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种“口号”式创新创业培训,虽然表现得非常重视,但是教育的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有着非常大的出入,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以及人才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这种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一定认知偏差的问题,成为了影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3.2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建设不完善。

开展任何教育都需要得到多层面的支持,不仅需要社会、政府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还需要为高校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但是我国当前许多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没有顾及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没有在学校内形成能够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校园文化。同时许多家庭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下,认为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是专业的科学技术,有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才能够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当前的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这个年龄的群体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非常溺爱。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中,学生几乎没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对于创新创业意识更是缺乏,这也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从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氛围,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毕业就应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读完大学进行创业是一种冲动的冒险。

3.3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不够完善。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所需要开展的是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方面是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另一方面是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通过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规划技能;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需要得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支持,这样其创业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但是就当前我国高校建设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而言,由于受到了许多方面的制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校企合作共容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只是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

4.1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以校园教育为主,对于学生的教育更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要让这种教育模式转变为以社会教育为主,在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创新创业下,形成一定的产业资源,并且能够有效地提供校园创业指导服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地把学校以及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与学生一起协同创业,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与质量。

在这个环节中,学校应该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要让学校领导能够清楚地意识到,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增强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能够让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升华,有效地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提高。此外,只有激发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才能发挥出其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交流,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收集整理更多的成功案例并进行展示。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创新创业者,定期给学生讲座,让学生能够通过创新创业经历来获取到一些创新创业的经验,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

4.3完善组织机构和政策制度。

组织机构与政策制度是能够促进教育提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2],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应该及时地构建与之匹配的组织机构以及政策制度,结合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的力量,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创新创业的氛围。在政府的主导下,整合所有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一个长效的机制。首先学校需要加大对师生协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仅凭学生的自身力量进行创新创业是难以成功的。虽然当前许多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指导,但是现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学生的创新创业经验远远不足,很容易导致创新创业失败,这对于后续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如果通过协同创新模式来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就必须为创新创业教育制订出相匹配的扶持政策,把校内创新创业资源进行整合,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热情,参与到学生的协同创新创业当中。此外,学校应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以扶持政策来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当中。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其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进行多层次产业环境协同创新。我国许多高校都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的场所。学校应该整合更多的产业环境来实现协同创新,让学生在这些渠道、平台、资源当中进行不同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最后政府进行主导,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能够在政府的主导下,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在丰富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热情。

第一在高校中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大学生想要创新创业成功,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研发,而学校正好具备了创新所需要的技术以及人才优势。因此,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应该积极地构建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通过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来构建一个产学研合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以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创新创业平台。第二构建高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在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时,学校要针对所处的区域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认真地总结出所处区域能够与高校之间形成协同创新的各种资源。学校要积极地对有利于学校发展以及有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行业进行调研、沟通,与其形成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改变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单一性。政府应该以主导者的身份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一个与之匹配的协同创新发展服务体系,让学生能够在这个体系中不断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学校应该及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订出相应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体系是能够直接反映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情况,构建一套适合于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在构建这套评价体系时,应该考虑加入学生以及第三方的评价主体。学校、学生、企业、社会以及政府等多方面公正、客观的教育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5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较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政府、社会、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整合有利的资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起有效的促进机制。政府部门要尽快完善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体系、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健全创业培训机制等工作;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创新、自主创业[3]。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共同体建设,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确保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地开展,并取得有效的成就。

参考文献:。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摘要:分析美国、英国、丹麦、日本和印度等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体系,以及我国当前面临的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经验,树立全新的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等,构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1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者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和创业实践论[1]。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为学生将来创业和就业打下基础。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是创业教育教学的表现形式。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很多,学者们的观点并不相同,有人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升华,有人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在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教育[1]。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创业教育模式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且创业教育理念、内容与效果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得到验证[2]。

2.1美国高校创业教育。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主要有聚焦式(focused-model)创业教育和普及性(university-widemodel)创业教育两种模式。前者适合对特定专业的学生开展创业课程教学,后者适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普及性创业教育模式分为磁铁模式和辐射模式,都把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3]。

2.2英国高校创业教育。

受美国创业教育的影响,英国高校较早就开展了创业教育。英国大学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多样化特点,大量运用头脑风暴、游戏模拟、竞赛等多种方法开展创业教育。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全日制成人学生人数日趋减少,通过慕课开展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英国学生的欢迎,并成为吸引学生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慕课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具有使用社交媒体的能力。慕课教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合理地链接课程资源,并进行评估和认证是慕课教育的难题[4]。

2.3日本高校创业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高校逐渐推行创业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和规范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日本主要有三种创业教育:一是普及型创业教育,就是把所有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通识教育;二是专门型创业教育,面向具有特定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三是技艺辅助型创业教育,面向应用性专业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虽然丹麦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建设开放式创业教育专属平台,整合教育资源,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深入发展;第二,探索新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第三,集聚创业师资,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

印度创业教育具有联动性特征。首先,学校以学生自主就业为中心,开展创业教育,并扶持学生自主创业。其次,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创业教育,学校教师讲授创业理论知识,企业行家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这既能提供充足的创业教育教学师资,也能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创业实践教育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3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一是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目前全国所有高校都实施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二是实施kab(knowaboutbusiness)项目,大力培养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教师。由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共同承办kab项目,先后在全国20余个省市培训了近千名创业教育教学教师。三是实施syb(startyoubusiness)项目。由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部承办syb项目,最初培训下岗工人,以扶持他们再就业或创业。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早已解决,目前转向培训大学生。四是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从开始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该赛事与创业实践赛、公益创业赛等比赛项目并入“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是目前级别最高的大学生创业大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创业教育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5]。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通过六个方面的措施,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和能力建设;四是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五是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六是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4.1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高校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高校普遍缺乏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国家的要求,具有极强的功利性色彩。这导致高校只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而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高校应摒弃错误的创业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回归创业教育的本质,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创客”。

4.2培养优秀的创业教师队伍。

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必须有专门的教师队伍,才能圆满地完成创业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创业教育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新型课程,注重实践教学[8]。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都不适合创业教育教学,创业教育教学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非常稀缺,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学教师队伍,以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4.3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教学的载体。

创业包括创业项目、组建创业团队、开拓市场、整合创业资源等重要环节。学校应根据创业教育的要求,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和不同创业阶段的学生期望获得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不尽相同。目前,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单一,把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并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不能自成一体,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9]。高校应认真探索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完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创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4.4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创新创业基地。

目前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都缺乏沟通和联系,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这是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的短板。学校、社会中介组织、投资机构、创业教育机构、企业等都各具优势,但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无法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应积极主动地整合社会资源,一方面,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设校内创业基地,或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另一方面,与其他高校合作,建设共享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建设创业基地,促进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10]。

高校应多元化评估创业教育质量,全面客观地反映创业教育水平。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评价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度直接影响创业教育效果。从参加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人数占比,评价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从参与竞赛的获奖人次、等级等评价创业教育成效。其次,从学校的角度评价创业教育。从落实国家创业教育政策、创业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评价学校创业教育基础;从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创业师资队伍等方面评价学校创业教育条件。最后,从学生创业团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市场的能力等方面,评价创业教育实践效果[11]。总之,要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创业教育。

4.6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创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政府应完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体系,不仅要制定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和税收减免政策,而且还应制定大学生创业的保障制度。高校应设置创业指导机构,对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总之,应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营造全社会创新和创业的文化氛围,使创业教育更上一个台阶[12]。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创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降低了创业门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队伍。在信息化时代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课题,以寻求有效的创业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