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李玫瑾的心理抚养读后感(模板18篇)

时间:2023-10-24 15:45:29 作者:文轩 专业李玫瑾的心理抚养读后感(模板18篇)

答谢词是一种传统的礼仪文化,它体现了人际间的感恩和尊重之情。写感谢词前,先要明确感谢对象和感谢的原因。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答谢词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心理抚养读后感

任何职业都要获得从业资格证,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子女教育方面参差不齐,尤其是育人基础知识不够丰富和系统。老师作为学校和家庭的纽带,应该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向家长普及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里面很多观点对家长具有指导意义。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能只有表扬和赞美,更应该让孩子知道人都有缺点和不足,要正视它们,改变或者接受它们。

孩子在学校爱打架,一定是家长爱动手。作为家长,我也需要反思,孩子将近两岁了,有时想给他立规矩,他不听话的时候就打他屁股。可是不久我就发现他会拍打着玩偶,嘴里说着“打!打!打!”孩子的模仿和学习是天性,家长的言行都会反映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还是得多跟孩子讲道理,这样他以后在校园里才能跟同学和睦相处。

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挣钱,让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充满活力的孩子中间,隔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孩子说的他们听不懂,长此以往,孩子不爱表达了,慢慢变得沉默寡言。

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我们必须掌握更多相关知识,才能帮助更多家长和学生。

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

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往往心理不太成熟,因为他们只看到别人有错,却不知自己需要改变。

如果一个人有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但缺少自我反思意识,就属于心理不成熟的人。心理不成熟的人往往不知如何从我做起。

心理学实验中常常用这样的术语——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一般是起始变量、刺激变量,常常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起因。因变量则是因为其他变量的刺激和诱导才发生变化的变量。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往往是“因变量”,总指望别人的改变来改变现实,永远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成为主动的“自变量”。遇事只期待别人改变,这是将自己的命运系于别人身上的表现。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

1992年,某报社邀请我参加一个座谈会,一共有六位专家,其中有婚姻法专家、社会学家、妇女问题研究专家,还有两位著名律师。主编说:“我们报社最近想搞一个活动,就是维护妇女和儿童的权益,帮助母亲找回孩子,让孩子回到母亲身边。”

这个活动以一个案例为由头,当事人是位28岁的南方女子,长得非常清秀,很文静的样子。她一脸愁容地坐在旁边,幵始跟我们诉说自己的经历。

她和前夫是大学同学,相恋四年,毕业后就结婚了。他们一起到广东某市创业,开了一家公司,很快就步人正轨并挣到钱了。一年后,她休孕生子。因要照看孩子,她对公司的事情就顾及少了。一年多以后,丈夫gj家越来越晚,她的怀疑最终被证实了,丈夫与天天在一起工作的女秘书肖上了。他们就离婚了,孩子判给了她。

她越想这件事就越气:“我跟你一块创业,还给你生了儿子,你居然这样背叛我!公司至少有一半的股份应该归我。”于是,她开始打官司。结果,在打官司期间,前夫借探视之机把孩子抱走了,把公司也注销了,从此在这个城市消失了。

她非常气愤,就把所有工作都停下来,跑到全国各地去寻人。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前夫和孩子,她就跑来找这家报社,希望报社能帮她维护自己的权益。

我的想法跟在座各位有所不同,我怕伤到这名女子,就推辞道:“我就不说了。”但主编非让我说,我想了想,就以心理咨询中“当事人中心”的方式,站在这名女子的角度给她提了下面三个问题:

“第三,你相貌清秀、身材苗条,又有大学学历和创业经历,现在才28岁,如果开始新的人生,按七八十岁来算吧,还有四五十年时间呢。可是,如果你把时间都花在找孩子和前夫上,除了因找不到而增加痛苦和怨恨外,你还能得到什么?即使找到了,孩子夹在你俩的冲突中间,会有怎样的心理创伤呢?”

我问她这三个问题,是想让她在回答时能够反思并发现自己陷人的盲区。我认为,从学历到创业经历,她自身就拥有很好的价值,完全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的追求,而不应该被一次失败的婚姻拖进无休止的补救努力中。

我跟她说:“事实上,你找前夫越迫切,他就会躲你越远。相反,你要自强自立,不再纠结,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活得独立而精彩。时间长了,随着孩子对你的惦念越久,前夫可能会有内疚感,反而会惦记你并觉得愧疚。你放心,儿子既是你的,也是他的,他不会亏待自己儿子的。世界这么大,你干吗非在一棵树上拴住自己呢?”

我说这番话,是想唤醒她去思考自己选择哪种生活方式会更好。

生活中类似的故事很多,出轨者想方设法摆脱婚姻的束缚,被甩者却不甘心放手乃至拼死捍卫,于是原本是世间很珍贵的一种情感却变成最毒的毒液和最狠的利刃,让双方两败倶伤。例如,2007年年底,有位在外企工作的女子完全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却用自己的余生进行报复,把丈夫与第三者的亲密照片发到博客,然后自杀身亡。

这个事件在网上引发关于第三者插足及惩罚的讨论。当时有个记者就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想做一个节目,重点讨论一下我国法律为什么不制定通奸罪,为什么不惩罚第三者。

我说:“如果媒体这样导向就错了。别的先不说,如果一个女人真的爱丈夫,那她爱他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希望他幸福快乐。如果你特別爱一个人,是不是希望他活得好呢?那他现在不爱你了,想离幵你了,你干吗不给他自由?”

倘若夫妻一方在城里有工作,另一方是农村妇女,当女性已为他生了孩子,男方却抛弃她,那我们应该帮助这个弱者,因为她不好再嫁人。可是,像上面两个案例中的女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都能自食其力,为什么不能好好生活,非要自毁或让双方尽毁呢?这是不明智的选择。

人要学会自我反思,先真正认识自己,再决定怎样作为。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改变不了别人。自我反思还可以让我们自我审视,明白独立的自我是有价值的,然后选择自强不息。相反,抱持“我过不好’我要让你也过不好,,的狭隘心态,结果往往是先毁灭自己,再毁灭别人,或者先毁人后毁己。

人活在世上,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首先要做一个独立的人,要自信和自尊。也就是说,你可以爱别人,也可以被人爱,但你就是你,你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你是能自立的,而不是将自己的一切依附于某个人身上。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感情是相互的,爱情更是一种彼此需要的情感关系,而不是占有的关系。因为对方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你也一样。如果一个人不需要你了,对你没感情了,你惩罚他又有何用?记住,你的心胸有多宽阔,你的人生就有多宽阔,反之亦然。

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

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人一出生就是“天生的心理囚徒”,在生命初期无能无助时,他不仅要依赖别人提供物质满足,同样需要心理满足,那就是让他看到人脸、听到人声、被人拥抱和爱抚。抚养人就是他的心理营养的来源。如果没有人管他,那就相当于他在感觉被剥夺的情况下发育。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母爱不可戒断,也不可替代。对人类而言,一对一的亲自抚养、满足依恋需求的过程不可简化,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人类繁衍有着自然之道。暴脾气的人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从一个社会的国民修养,可以观察出这个社会对婴幼儿的抚养是否有过亏欠。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所以,暴躁与暴戾往往是在让别人痛苦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心理抚养既需要知识,还需要眼光。今天每个家庭的养育是否到位,可以决定十多年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国民教养水准。我们要努力改变以往那种粗放型的养育方式,要养性情平和的人,而不要养太多那种“哭着长劲”的暴脾气的人。

孩子年龄越小,他的外部表现越能显现出身边人的行为模式。所以,一个人的亲社会行为或说一个人的善良就是一种无声的标志,标志这个人得到了良好的初生抚养。善良很重要,善良在某些特殊时刻可能会救你的命,因为善良的人甚至在自己生命面临威胁时还在替别人着想,在危机时刻软化了犯罪人的心。父母对某些事情的在意、坚持和强调,都会成为孩子未来的观念,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最早的观念。观念形成的时间越早就越恒久,这种观念甚至可以进入潜意识的状态,成为他瞬间不用思考而做出反应的根据。

心理抚养第四章读后感

近日,又阅读了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这一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封面的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一个孩子出生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怎样抚养、教养和培养他,这本书给我们明确指出了全新的育儿理念,本书共分为7个篇章,李玫瑾教授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书中重点从“心理抚养”和“心理教养”两个方面阐述,告诉我们父母的陪伴、教育决定孩子的健康成长。

李玫瑾教授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也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所以,父母也需要成长、学习。

当一个婴儿出生后,作为父母就应当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通过喂养、换尿布、各种接触,让孩子感受到爱,虽然他暂时不会说话,不会表达,但他可以通过哭,通过气味来感受和依赖亲人提供物质满足和心理满足。

父母早期全心全意的爱与陪伴,是孩子生命最初的情感来源,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保障。

父母没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等到孩子大了,再接到身边上学时,就会发现,孩子见到父母就像见到了陌生人,会紧张、拘束、害怕,心理距离会持续很久。

所以,不管多么艰难,孩子一定要自己抚养!尤其是孩子3岁以前,千万不要图省事,轻易把孩子交给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任何人。

三岁开始,孩子能够行走,可以说出自己的要求了,会有一些不合理的索求,这时,家长可以对他无理要求说“不”,让孩子逐渐掌握不同场合下各种行为的尺度与规矩。

父母需要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耐心地树规矩,教会孩子表达与沟通,学会讲理,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分享与包容。

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性格教养缺失,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他会一生受益。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不轻易记恨的性格。

随着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不断增长,孩子对父母有依恋之情,有些孩子会出现叛逆,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坚忍,记住“和善而坚定”的原则。

这个时期,需要培养能力。能力与个人的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先天禀赋,二是后天努力。

所以,父母要与学校老师多沟通,多关注孩子在校的表现以及给孩子创造学习氛围,投入教育资本,不断提高孩子的能力。

人一旦成年,许多事情就需要由自来独立判断或决定,孩子18岁以后,父母要学会放手,不能再替子女选择和决策,否则,子女就会是“巨婴”、“啃老族”。

所以,该放手时就放手,人只有在不断成长中,才能长大。

书中很多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父母的缺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亲情陪伴比金钱重要得多,只有家庭和谐了,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了,社会才能更稳定。

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长期的用心经营,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来教育和引导逐步实现的。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家庭养育的重要性,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灵,多与孩子沟通,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珍惜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不断自我完善,终身成长,只有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

这本书涉及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书中的内容和建议具有很强实用性。人的成长是一件及其复杂的事情,父母都希望子女事业有成,家庭和谐,生活幸福。成年人的问题都可以在童年经历中找到影子,“早年经历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决定了人的未来走向。”

书中首先指出了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归因偏差”,“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这种认知偏差普遍存在,而人很难意识到其存在并进行纠正;与“归因偏差”相对应,真正的心里成熟是相反的归因,“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时,人能够不把缘由归结于外部,而从自身找原因”;同时这种转变是可以实现,觉察到自己的反应,提醒自己,进而养成习惯。

对于教育小孩来说情感抚养和性格教养同样重要,情感抚养意味着小时候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亲情和陪伴。”三岁以前的陪伴和照顾至关重要,“人的.脾气与初生前三年的照顾程度密切相关。”对于现实中留守儿童的问题,作者也给出了建议,如果不能由母亲亲自抚养,也要由固定的人抚养,形成稳定的依赖关系。书中提到情感抚养的作用在于“可以决定人性、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性格教养体现在不溺爱,让孩子在与人相处中懂得感激与分寸。父母要让孩子接触外部的世界,告诉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培养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心理弹性要从小练就。“当他渐渐长大,就要在之前有恩于他的基础上,补充反面的内容立威于他,训练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书中提到过度溺爱的孩子,遇到挫折会动不动以自杀的方式来威胁父母,应对困难的应对方式有多种,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会选择最极端的方式。性格教养的目的是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经得住说、不轻易记恨的个性。”作者提倡让孩子在四岁前后开始学习跑步、游泳,一项运动会让人终身受益。

作者还对选择伴侣提供了建议,“真正但了过日子的时候,让你感到幸福的一定是对方有好的性格,心里有别人,理解、体贴、宽容、平和、自律等性格品质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性格是不易改变的,培养好的性格,选择性格好的人相处。

心理抚养第四章读后感

昨天浩浩妈问我一个问题,说孩子有唇腭裂,如何养育才不会让孩子会自卑,还有这个唇腭裂的事和孩子说还是不说好,孩子的爷爷奶奶说是不要和孩子说明事实。

嗯,这是一个好问题,刚好我新买了一本书《心理抚养》,这是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谨教育写的,我看了几个章节,感觉不错,对于我们养育孩子提供挺好的方向。我决定和大家一起伴读这本书,这本书一共82个章节,一个晚上一个章节,我会抓一个点和大家聊聊心理抚养的这件事。

现在相对于我们的父辈爷爷辈们来说,我们的孩子都不缺吃了,但不缺吃了,但却缺了心理营养,心理的抚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的唇腭裂孩子的心理营养更缺少一点,好不容易出生啊,又大费金钱做手术,照顾,不求孩子有多么成功,只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成长,但我们担心啊,万一孩子自卑呢!一个自卑就能让孩子难过了。

那么我们来学习好了。

第一章节,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

这个章节主要说是一个叫周全的杀人犯,李玫谨教授说,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没有一个叫时间思维的思考方式。用自己聪明才智犯罪,但忘记了自己其实可以把时间拉得长一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干正道也会取得财富的,而不是急着去犯罪得到钱而早早断送自己的前程,最后落下一个阶下囚下场。

这一个章节,冰哥也看了,因为我放在桌面上,他也看了,我们聊了一下时间思维的事,他说,犯罪真不值得的,因为人的一生其实很短的,如果犯罪还会加快结束自己的寿命。冰哥是明白的。

时间思维是什么?我们如何用这个时间思维来看待我们孩子的成长?

我是怀孕21周得知冰哥是唇腭裂的,至今七年了。而群里还有不少妈妈正在孕期,或者出生正畸的,没做手术的。而冰哥都上一年级啦,开始有像大家所担心别人笑话孩子的情况了。冰哥就说过有同学说他太丑的事了。但冰哥说,没关系,把他的话当空气了。

我经常和大家说,不用着急,这些所有的困难都会过去的,以终为始的思考问题也是我现在爱用的。孩子在孕期,我们可以想,这个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孩子在正畸,这个也只是一个过往而已,最终就是可以做手术的。七个月不长牙,一岁不长牙,如同邝院长说的,不会没有牙的。

这些真的只是暂时的,想要的目的都会达到的,而我们要做的,平常心陪孩子,等孩子长到那个可以做手术的时刻就好了。

孕期的不安,孩子出生的担心,手术的恐惧,术后的烦锁护理,这些都是暂时的。这些都过了之后就没有其他事了吗?不会!

不知道大家看过《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里连长说,生活就是问题叠着问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迎合这些问题。

日子慢慢过,一天会比一天好,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就好了。冰哥上一年级了,也会有一年级的问题,老师打电话和我说冰哥跳绳不及格让我在家让孩子多练练,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都练上十来分钟,终于可以从每次1个跳到每次30个甚至40个了,但是,他的同学都能一次跳100个了,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只和自己比,一天比一天好就是最大的进步了!

今天的读书体会就聊到这,感谢大家与我共读,爱是共同成长,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之前对唇腭裂也是一无所知的,养育唇腭裂是第一次,做妈妈也是第一次,冰哥说妈妈是50分的妈妈,希望妈妈多学习,做他的好妈妈!

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

当一个人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自律能力时,他就能够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克制,不会轻易抛弃婚姻等以法律为名的承诺,不会轻易地放弃对父母的赡养或幼子的抚养;当他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自省能力时,他会更加包容与自己个性不同的人,能够与人合作,进而有更大的社会作为;当他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同情心,他对别人的苦难就会有一份更深切和博大的情感,进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怀有报效的情感。在有特殊需要的时候,有情感和良好性格教养的人宁肯牺牲自己来换取更多人的生机,如紧急救险救人、战争中的牺牲等,我们视其为具有最崇高的情感和最有教养的人。这一切都由后天养育所决定。如果一个人因抚养缺陷没有形成感悟力,就会缺少人性的表现,缺乏自律与自制,更谈不上责任担当或表现出良好的教养。这种人可能一时得势,但其人生的路仍然会越走越窄。“爱孩子,并不是一味顺从,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这种意识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越早让孩子知道越好。与人沟通,学会讲理、互动,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不要闹。这种说“不”的'教育方式,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态度: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对你的爱是有原则的,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够坚决,他就够明白。

从此之后,他将学会克制情绪,撒野般胡闹的情况会越来越少。但是,说“不”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堵住了撒野胡闹的一条路。但情绪需要表达出来,这为下一步的引导奠定了基础,那就是教他表达与沟通,学会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延迟满足练就耐性,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不可能有长远的未来,有些事做早了事倍功半,只有看准时机才会事半功倍。诱惑训练,教其自我管理。人的欲望远远大于人的需要。抵制诱惑,最重要的品行就如同节食,节制眼前,从而获得长远。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今天你的“狠心”就是他明天强大和自信的来源,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他会一生受益。

心理抚养第四章读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的育儿观已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但仍有太多的父母因观念、方式、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不得法。

读完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我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为我们传递了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扶养比物质扶养更加重要。

作者认为:心理扶养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

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扶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赖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

想想为什么有些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那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小时对她的心理疏于了解,同时也没有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所以在孩子还小时,当她还足够依恋家长时,父母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扶育,教她做人做事。

很多父母尽管陪着孩子,但是从来不会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以至于孩子长大后因不会做人做事而四处碰壁,或者在社会上无法立足。

还有许多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确实很重要,可以影响一个人挣钱多少、地位高低等,但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它应该排在情感和性格之后。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

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最后,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来和所有的父母共勉之。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

每个人都是有来历的。想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了解他的过去。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才能预测他的未来。结婚前不要急,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考察。有句老话叫“日久见人心”,人心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结婚意味着两个独立的个体要共同生活,共担责任,共同养育孩子。这个过程一定会有摩擦,弄不好还会起火花,甚至把婚姻烧毁了。走进婚姻殿堂后,两人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不必事事较真。一旦太计较,夫妻互不信任,心存芥蒂,怎能相亲相爱呢?所以,夫妻最好的相处之道是隐约知道又不太清楚,使用“模糊逻辑”来处理婚姻生活。

“难得糊涂”是婚姻的相守之道。总而言之,大家婚前请睁大双眼,婚后请闭一只眼。婚前还有选择的机会,觉得不行就换人,所以一定要看清对方再决定。婚后,法律已锁定两人关系,一旦有了孩子,就得从长计议。孩子是否幸福会影响父母晚年的`幸福值,如果父母现在不顾及孩子,一旦孩子出了问题,父母的后半生会很痛苦。既然婚前已慎重选择,婚后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看对方的优点,少看对方的缺点。从被动接受养育和教育到主动寻求自我发展,从受外部影响到自己修身养性。这是一个逐阶晋级的过程,人生最后的高度取决于前面基础性台阶的质量。父母早年认认真真地养育孩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不赞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完全放手。在孩子还不懂什么是未来的年纪时,父母应以智慧的方式对孩子有所约束和要求,而不是任其无知无畏地错过人生某些关键的环节。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父母与孩子的亲缘,最浓时分就在依恋期。好好珍惜孩子的依恋,这是父母未来教育孩子的一种心理资本。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人生也有转型期,青春期就是人从依恋到独立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对这个时期孩子的各种挣脱表现,养育者“不急”是唯一的破解之道。父母应该学会在子女成年后及时放手。放飞,是让孩子过他们想要的生活,做他们自己。

心理抚养第四章读后感

看完后会有心头一紧的感觉,会有一丝丝危机感,甚至有一丝丝焦虑,因为可能会意识到了自己某些地方正在犯错误,这是我个人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同感?但是思考片刻后,我个人感觉养育孩子还是需要放松自己,毕竟犯罪事实是个案,不是通病,养育孩子的路上可能也有很多无奈,例如某个阶段的陪伴缺失,本书提出问题是值得作为家长的我们反思,需要意识到养育孩子心理抚养和性格抚养的重要性。这应该是这本书的教育意义。

这本书讲的是心理层次的剖析,所以也给我们打开了更多看问题的角度。例如被欺凌者有没有问题!

我觉得它同时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例如为什么谈恋爱要了解对方的家庭,为什么要问对方家里老人的情况。“臭味相投”“富不过三代”的科学心理依据。

本书从犯罪的事实倒推回人的成长阶段,从而让养育者明白养育一个孩子该从哪些地方着手。例如,书中从抚养缺失带来的后果角度讲了婴儿为什么哭了一定要抱,从性格养成角度谈了男孩子为什么要穷养。为什么不要死盯着孩子的成绩,为什么成绩不好的孩子,很多性格养的好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等等。本书核心点是孩子养育过程中出现问题,应该追溯到孩子的早年被抚养的经历,有谁陪着,是怎么陪伴的,这些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行为和命运。

这本书非常容易看进去,特别适合不喜欢看书的父母,因为浅显易懂,都是大白话,并不是理论性非常强的一本书,它的观点全部在标题上表明,很多其他养育书籍中的理论观点在这本书里面都是用生活化的场景讲述。例如延迟满足,这里讲的是吃葡萄理论,先吃大还是吃小。通书都是用案例的形式来讲述,案例贴近生活,很新,而且很多不幸的遭遇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平时刷手机也能刷到的案例。

看完本书感觉有部分思维方式是父母辈的,例如孩子做错事的一些处理方式,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父母辈一贯的思维,可以让我们看到父母辈带孩子其实也有很多我们比不上的优势,例如我和先生曾讨论过,父母的性格可能会把孩子带的更开朗等等。所以大家千万不能焦虑,如果能亲自带,那是最好的,现实情况暂时无能为力时,尽量把情况调整到最好,只要一直努力着,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书里面有个别观点做法是个人不太接受的,这个看个人培养的倾向。

心理抚养李玫瑾心得体会

当人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就是他们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其实,心理抚养是人们一生都需要的,不仅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以一个热爱和平与友谊的女孩——李玫瑾为例,来探讨心理抚养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第二段:了解李玫瑾。

李玫瑾是一个爱好广泛、性格温和的女孩。她热爱运动、喜欢音乐、善于绘画。她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感受,尤其是感受到其他人心情不好时,她会主动关心并出谋划策。

第三段:了解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是指通过话语、肢体语言、行为、情感和文化等方式来慰藉和安抚他人,以减少他们的痛苦,并在需要时提供支持和帮助。它可以让人们感到受到关爱和支持,从而更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四段:李玫瑾的心理抚养。

李玫瑾的心理抚养方式十分有效,她的朋友们或同学遇到问题时,她们能第一时间找到他们,安慰他们,帮助他们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在李玫瑾的眼中,成就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她更关心的是别人的内心感受。她总是能在不言语时,传递多种情感和力量。

第五段:结论。

通过了解李玫瑾,我们可以明白,心理抚养对于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抚养,我们才能好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压力。当我们的家人、朋友或同事面临困难或痛苦时,我们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他们的心情,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共同走过难关。最后,让我们向李玫瑾这样的心理抚养专家致敬,感谢她们为他人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心理抚养读后感

本着取经的态度,花了几天的时间读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颇有感触。

全书用近几年来的一些犯罪案例来剖析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产生这些行为家庭背景,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的警示和正面的抚养应该是什么样的。

“父母和孩子互为影像,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彼此身上找到影子”。孩子不仅遗传了父母的声形像貌,而且孩子产生的一些问题在我们家长身上都能找到部分原因。有时小孩儿在考试不理想不会主动告知。反思一下,我总是各种唠叨批评。忽略了在这段时间的的努力及闪光点,聚焦在考试分数本身。要是我们能合理方式回应,而且能够引导他总结分析,肯定他的付出,表扬其他闪光点,情况会有好转。

做一个智慧的父母,除了责任外,还得保持学习成长的心态去接纳孩子,陪伴孩子成长。

心理抚养李玫瑾心得体会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有幸帮助过很多需要心理抚养的人。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案例,是关于李玫瑾的。今天我想分享一下这位客户的心理抚养过程,以及我从中所领悟到的一些体会。

第一段:了解客户的情况。

当李玫瑾第一次来到我的办公室时,她的面容憔悴,眼神沉郁,非常消瘦。待我从她口中了解到她的情况后才知道,她是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此前,她的独生子因病不治离世,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令她陷入了重度抑郁状态,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在这个阶段,我主要做的是倾听她的故事,理解她的痛苦,并用心安抚她受伤的内心。

第二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与李玫瑾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她有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例如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责任,必须全心全意地保护”,以及“只有不停地努力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我认为这些想法深深扎根于她的内心,阻碍了她克服悲伤和重建生活。因此,我们尝试用其他权威资源的社会价值观,来帮助她突破这些固有观念,认识到自我价值并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第三段:培养积极情绪。

在这项工作中,我用了一些积极的干预技巧,帮助李玫瑾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情绪。比如,我鼓励她坚持做她喜欢做的事情,充分利用她的兴趣爱好来缓解压力和沉重感。此外,我们更多地关注她的进展和成功,尽可能避免谈论过去的不幸。这些积极的干预最终让她重新拾起信念,决定继续向前走。

第四段:寻求支持帮助。

在心理抚养过程中,不仅是我对李玫瑾提供了支持与帮助,同时我们还鼓励她寻求家庭和亲密关系的支持。她的丈夫和其他家庭成员是李玫瑾最亲密的人,我们建议她和他们分享她的痛苦和心情,让他们与她共同承担这种痛苦。这不仅使李玫瑾得到了情感支持,同时也帮助她缓解了焦虑和心理压力。

第五段:持续关注和响应。

我们给李玫瑾不仅仅是单次心理抚养,我们建立了跟踪机制,让她知道我们会持续关注她的情况。在每次提醒中,我们都会记录李玫瑾这段时间的情绪状态、问题和反应,根据她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改善治疗方案,并作出相应的让她满意的调整。

总结:通过对李玫瑾的心理抚养,我得以加深对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绪和观念的了解。同时,我也明白了“心理护理”不仅是治疗,更需要持续性、全面性和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心理护理服务,把握护理的时机,和情况灵活应变。

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

如果用最简约的方式来表述一个正常人的心理现象涉及什么的话,那么,至少包括以下六个内容:

一是决定心理现象发生的遗传与生理基础;

二是决定人一生心理基础的早期心理发展内容;

三是对心理内容进行分层管理、存储与提取的意识活动;

四是人与外界互动及对外反应的认识活动;

五是显现心理活动的动向和程度的情绪情感;

六是体现个人心理风格与特性的人格或个性。

《心理抚养》读后感

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但不可一味赞美,以致孩子形成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往往是后天养育造成的。如果我们对一个小孩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帅”“你真神”,不说别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出现自我认知障碍,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当他独立走向社会面临难题或面对更强的对手时,往往不能接受现实。”

郑渊洁说:“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但只有夸赞没有直面问题的批评也可能把天才变成白痴。走上工作岗位后,见识过很多类型的同事,有的人对自己的迷之自信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出现问题总是找别人的原因,最后面临难题(甚至并非不可解决的问题)时心态轰然崩塌,自己断送了自己的前途。这大概就是“自恋型人格”的恶果。

二、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不教而善”。

“在心理学史上,从弗洛伊德到荣格都在研究后天经历对人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知道,人生经历形成的记忆不仅停留在相关的神经细胞中,还会遗传给后代。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学习和努力的经历,会成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能力。因为我们的能力里面有祖先曾经的努力,所以我们会在某种情况下重现他们的行为模式。”

三、狠得下心来。有原则、立规矩。

“所谓性格,是指人在后天形成的与他人有关的社会行为方式。人的所有社会行为都有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索要一个喜欢的东西时,若是以哭闹的方式获得满足,会养成一种性格;若是哭闹无用,以跟人商量或自己努力的方式获得满足,则会形成另一种性格。所以,对初涉世事的幼儿来说,抚养人在满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时,也是在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处事,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行为规范。一旦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有教养的人,孩子日后就比较容易融入群体和社会。”

“脾气不好,在小范围内可能只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但当一群人都脾气很大时,就很容易形成群氓,如同沙尘暴一样,球迷发狂后的破坏力就是证明。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这样的人多了,就会影响国家形象。”

所以,心理抚养既需要知识,还需要眼光。今天每个家庭的养育是否到位,可以决定十多年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国民教养水准。我们要努力改变以往那种粗放型的养育方式,要养性情平和的人,而不要养太多那种“哭着长劲”的暴脾气的人。

五。、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应该来自心理上的力量。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能够做到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爱戴自己,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聪明的母亲应该学会放手,能让孩子自己完成的,让孩子尽早学会自理。另一方面,母亲要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显示坚定的一面,即对一些重要的事情提出要求后,必须坚持到孩子接受,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但态度要温和。母亲的严格应该是“和善而坚定”。

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为孩子树立一种榜样,这个榜样应该是孩子将来在家庭之外能用得上的行为方式。如了解分歧,分清事理,调解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父亲因为有力量,所以更不能轻易地动用暴力。父亲要给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有力量,但我从不滥用。”我跟你讲理,跟你探讨,就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应该来自心理上的力量。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能够做到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爱戴自己,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在孩子最为难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父亲若能够以自己的见多识广、开阔的心胸给孩子一些建议和指导,可以告诉他“这件事眼前是件大事,但你以后回过头来看就不大了”,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胸襟。父亲要给孩子朋友般的感觉,做一个孩子人生的指路人。”

心理抚养读后感

《心理抚养》一书由公安部鼎鼎大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所著。

今天刚拜读了第一章的前6节,很多真实案例非常让人揪心,早年正常的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缺失而逐渐走上犯罪道路,结局真的令人痛惜!本来可以非常美好的生命却给这个世界的某一些人带去灾难,摧毁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更是他人的。

最有感悟的是明白了什么叫做:不教而善。

不教而善的两个条件:

1、孩子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2、父母的言谈举止显现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认真工作、顾及家庭,还爱学习,爱思考,爱在家里讨论问题,孩子耳闻目睹就会潜移默化,不善而教。

诚如李教授所言:教育孩子不用天天查书,不用天天问专家,家长要花一点时间自我反省,想想孩子的表现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给予了孩子什么,自己哪一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这样。

养育的过程即时刻反思自己的过程,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正自身。

心理抚养第四章读后感

看完后会有心头一紧的感觉,会有一丝丝危机感,甚至有一丝丝焦虑,因为可能会意识到了自己某些地方正在犯错误,这是我个人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同感?但是思考片刻后,我个人感觉养育孩子还是需要放松自己,毕竟犯罪事实是个案,不是通病,养育孩子的路上可能也有很多无奈,例如某个阶段的陪伴缺失,本书提出问题是值得作为家长的我们反思,需要意识到养育孩子心理抚养和性格抚养的重要性。这应该是这本书的教育意义。

这本书讲的是心理层次的剖析,所以也给我们打开了更多看问题的角度。例如被欺凌者有没有问题!

我觉得它同时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例如为什么谈恋爱要了解对方的家庭,为什么要问对方家里老人的情况。“臭味相投”“富不过三代”的科学心理依据。

本书从犯罪的事实倒推回人的成长阶段,从而让养育者明白养育一个孩子该从哪些地方着手。例如,书中从抚养缺失带来的后果角度讲了婴儿为什么哭了一定要抱,从性格养成角度谈了男孩子为什么要穷养。为什么不要死盯着孩子的成绩,为什么成绩不好的孩子,很多性格养的好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等等。本书核心点是孩子养育过程中出现问题,应该追溯到孩子的早年被抚养的经历,有谁陪着,是怎么陪伴的,这些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行为和命运。

这本书非常容易看进去,特别适合不喜欢看书的父母,因为浅显易懂,都是大白话,并不是理论性非常强的一本书,它的观点全部在标题上表明,很多其他养育书籍中的理论观点在这本书里面都是用生活化的场景讲述。例如延迟满足,这里讲的是吃葡萄理论,先吃大还是吃小。通书都是用案例的形式来讲述,案例贴近生活,很新,而且很多不幸的遭遇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平时刷手机也能刷到的案例。

看完本书感觉有部分思维方式是父母辈的,例如孩子做错事的一些处理方式,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父母辈一贯的思维,可以让我们看到父母辈带孩子其实也有很多我们比不上的优势,例如我和先生曾讨论过,父母的性格可能会把孩子带的更开朗等等。所以大家千万不能焦虑,如果能亲自带,那是最好的,现实情况暂时无能为力时,尽量把情况调整到最好,只要一直努力着,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书里面有个别观点做法是个人不太接受的,这个看个人培养的倾向。

文档为doc格式。

心理抚养李玫瑾心得体会

抚养是指家长或者成长环境等给予儿童情感咨询和支持的行为。而心理抚养,则是指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发生关系的一系列支持与指导,包括情感支持、认知指导和行为约束等方面。李玫瑾教授曾在其论文中提到:“心理抚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塑造健康的人格与认知框架的重要启蒙因素之一。”心理抚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对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经验进行介绍和总结,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希望为大家带来一些收获和启示。

二、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是指家长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关爱,并且在孩子遇到情感困扰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李玫瑾教授在其中也提到,在情感支持方面,家长应该坚持以下两条原则:首先,所有的情感体验均应该受到尊重;其次,家长应该开放自己的情感,与孩子平等沟通。这两点也切中了笔者的心,观察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真正能够影响自己成长的家长,正是那些受到尊重、被倾听的瞬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信任感。

三、认知指导。

认知指导是指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探究知识,帮助孩子发展健康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在李玫瑾的研究中,她指出了几种常见的认知指导方式:积极阅读、生活中的启示以及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合理的自信等。作为认知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在李玫瑾的论文中得到了大力的强调。阅读能够让孩子认识世界、了解情感、掌握借鉴经验等,而家长的指导则能够让孩子更好地理解阅读的过程,培养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行为约束。

行为约束是指家长通过规范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培养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在行为约束方面,李玫瑾教授提到:“家长并不是在抑制孩子的自由,而是在帮助孩子发展追求自由的能力。”这个观点对于笔者来说,颇有启示。因为自由不等于无序,规范约束的存在,不但能够让孩子对基本行为规范产生认知,而且也能够让孩子认识到家庭与社会给自己划定的行为红线。

五、结语。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对于心理抚养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仅在此文中就涉及到了情感支持、认知指导以及行为约束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却是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正如李玫瑾教授在论文中所说的:作为孩子的心理抚养者,我们应该等待,给孩子留下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四季自然地成长,而我们则深入孩子的心灵,以自己的情感和知识充实孩子。希望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家长们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