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陶渊明高中范文(14篇)

时间:2023-12-13 17:59:55 作者:雨中梧

在学业上,优秀作文不仅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总结和分析,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请大家仔细阅读下方的优秀作文范文,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发。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你扛着锄头,像扛着一轮星和月,踏着清晨的薄雾浓云,走在青石板路上,忘我地歌唱。

你仍有一片雄心壮志,可世俗的黑暗却连累了你太多太多。在黑暗中你摔伤了,撞疼了。你开始解脱自己,开始向无限的庄园生活迈开步子。你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舒适和悠闲。田园在你眼中是世外桃源。

你的伤口在清风中愈发疼痛了,可是,你宁愿疼得清醒,也不愿醉得迷离。

你爱喝酒,就可以让你暂时摆脱这个让你憎恨恶魔一般憎恨的世界。在那朗朗的一轮明月之下,你举起酒杯,烈火般的酒香飘出了数千米远,饮下的不知是精华还是愁肠,而你的笔却似千钧一般在案前重重地放下。事吗?我知道你手中的笔轻轻一勾,将会是文学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笔。

世人一直在读你,而真真能读懂你的却少得如清晨。你想要的,是能够解开人们心灵上的一把枷锁。这时一个真实的你自己。

你的人乃至你的灵魂,就像黑暗中的一个白点。你有骨气,不愿向乡里小人折腰,但这一切都无法转变着个世界,你用文学来弥补心灵上的缺口。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吧!

你走在青石板路上,大声唱着。犹如东边的启明星,永远闪烁着光辉!

月色中,南山下,一位披着蓑衣的老人正在踏着歌儿回家。

夜如此静谧,月如此明亮。这位老人的心情如此畅快,他执著于对田园的向往,对自然美好风光的追求。

“菊,花之隐逸者也”

他也曾带着梦想走向官场,想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尽忠报效,但他终于看清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心寒了,毅然选择了归隐于南山下过着自己的田居生活,也许无宽床暖枕,也许无山珍海味,但他不后悔,依然平静淡雅地生活着。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选择,学会了放弃。我也更执著于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眼中的陶渊明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早晨伴着晨露去锄草耕作,傍晚又伴着余霞放歌回家。晚上在自家庭院采菊品茶,悠闲地抬头远望南山,享受着采菊的快乐,享受着欣赏南山美景时的闲适,享受着鸟儿结伴回巢时的温馨。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欣赏身边的景色,用心去体味快乐与幸福,热爱大自然美好的风光。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我心中的陶渊明虽然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但他没有忘记社会的黑暗,也没有忘记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也时时在牵挂着社会,他常用诗句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愫,表达对贫民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恶。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关心他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快乐幸福,更懂得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心系民生。

说到陶渊明,人们就会想到《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还有那令人向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仙般生活。人所共知,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留有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他还带有一种浓厚的唯心思想——“心远地自偏”。

要谈陶渊明,就不得不落俗套,谈东晋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的社会环境。的确,“举贤不出士族”对于贫寒人家的子弟是很不公平,但陶渊明不同,他的曾祖父是东晋的开国元勋陶侃,他的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他的家庭环境不知道比他曾祖父当年好出多少。陶侃的出生是地地道道的下品,他家境穷苦,父亲早死,靠母亲拉扯长大。当大户人家的子弟范逵来访,就有了“陶母剪发”的佳话,陶侃的家境可见一斑。之后有了范逵的推荐,使得他从“江湖只远”到“庙堂只高”。但到了洛阳后的陶侃并不受重视,连有识人之称的宰相张华都不将他放在眼里,尽管在与陶侃谈话后觉得他的确不一般,但也并不重用他。就是这么个到处碰壁的陶侃,抓住历史时机,凭借军事才华,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还差一点儿再次使“金陵王气黯然收”。

作为陶侃后人的陶渊明,虽说少年时代过的也是“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希谷冬陈。”的日子,但他也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既然如此,为什么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之后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呢?难道在家赋闲就可以实现“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了!也许是他觉得这官衔太小,不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也罢。那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官归隐。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又是为何道理?仍是这些职位不足以令他安身?想他曾祖当年,在庐江太守张夔手下,干的尽是苦差使,这样的人,能不得到上司的赏识吗?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解绶辞官却是一种消极的表现!不知历代的骚人墨客,怎会对此称道不已?试想,一个怀着“大济于苍生”这样崇高理想的人,会随随便便放弃一个又一个的从政机会,“解绶辞官”就是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么一个个人的原因?那我可以说,陶渊明所谓的雄心壮志都是假的,他只是一个自私的人,想到的只有自己罢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很对,当时的陶渊明虽不能兼善天下,却可以兼善一方——至少他还是个彭泽县令,民之父母。官场的确黑暗,可不能因为要远离这些黑暗而抛弃了自己的志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陶渊明这样的只能算是小隐——真正的“隐”是用自己洁净的身躯去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去为国家献力,以心灵的洁净洗去黑暗的污浊!

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

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最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学生们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

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笑柄。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极遁世”。

我则不然。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与商业挂钩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创作,就只能触摸大批肤浅的表面,熠熠生辉的时日就不能长久,这些书就只能挂上所谓“畅销书”的名号,成为人们娱乐的方式。所以,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互换,当然没有错,但一旦联系起来,就难一成就真正的人才。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应该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园”,将隐士精神的精髓发扬光大!

“靖节先生”、“真正的隐士”、“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一直都是我所听到的赞美之词,对陶渊明的评价向来是极高的,他没有像秦桧一样受尽世人的唾骂,也没有像曹玄德一样所受褒贬不一。自古就有李白“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的欣赏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诸多名家的极力赞誉之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顺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 。

又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归去来兮辞》,却引发了我的另一番感慨…… 。

小序中说道:余家贫,不足以自给。因此去做彭泽县令,后面有提到一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单单是这两句,我就有些疑问了,既然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那有为什么听别人的劝告入仕呢?“性本爱丘山”又何必在乎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所表现出的不为形式所累的精神追求此时就屈服于物质的贫乏了吗?就连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无影无踪了? 。

按照我的理解,“家贫”只不过是他为自己“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找的借口而已,毕竟是受过儒家思 想的熏陶,“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还流淌于他的血液中。是在官场“屡战屡败”之后才选择的道家的归隐自然。如果说他完全的归隐,也就罢了,他却在归隐后不断的写文章来表明心智,以此逃避世俗的另类眼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再的写到自己与官场的格格不入,这让我觉得陶渊明,不仅不是个真正的隐士,反而还有些虚伪、做作。 。

再从官吏的角度审视陶渊明,又不是一名好官吏。既然做官就要做好。就算环境险恶也要坚守自己的职位,为百姓做好父母官。可他却因官场险恶而退出,一则没有达到“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就连“穷,则独善其身”也不能够,不能为国家尽力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不能养活。二则没有“出淤泥而不染”,更谈不上改变官场的风气了。与范仲淹相比更是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他为自己找了那么多的借口“说服”自己入朝为官,却又亲手扼杀了自己的“理想”,叹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悲伤。 。

况且,既归之,则安之。陶渊明却不能做到把身心都交由自然,内心浮躁的他不断地写文章向世人解释自己的归隐。可见,他还是在乎世俗的眼光。如果他能做到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也会称赞他是真正的隐士。但是我反而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他的胆小、懦弱。 。

我眼中的陶渊明不是隐士。归隐自然,是他在逃避自己的失败,躲避世人的指指点点。无论是隐士还是彭泽县令,都是他人生的败笔。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我眼中的陶渊明的作文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和菊花可谓是有着不解之缘,陶渊明把菊花视为自己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美丽,清新淡泊的特点与陶渊明高洁的品质,不同于世人,不随俗流的志趣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后人就把菊花作为君子,淡泊俗尘,隐逸者的象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陶渊明将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描述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个人情趣。

他以怡然自乐的心情,把大量农村农民的生活如实写入诗中,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优美的农村生活图景。不过在陶渊明的洒脱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苦闷,如“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淘一觞”这表明他对世事还是没有忘却,尽管隐居山林,陶渊明还是无法消除心中的矛盾。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或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陶渊明的影子,有的淡泊名利;有的向往田园;有的纯朴清新……我们也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像陶渊明一样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多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将自己的生活现状写成对联宣泄心中苦闷,虽然生活清苦,但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荣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存在。

陶渊明的作品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陶渊明,东晋的田园诗人,“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陶渊明是个不慕荣利的隐士,虽然生活环境不太好,我却愿像陶渊明一样。

我愿像陶渊明一样,像他学习这种不求富贵,不慕名利的性格在当今的社会上实在难得。虽然不是说当今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的私心而去谋害他人,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这种行为实在是令人愤怒。但是,陶渊明却对这些看得很淡,所谓“不戚戚于负贱,不汲汲于富贵”指的就是这种人吧。所以,我原乡陶渊明一样,不因物质上的利益让自己劳累。

我愿像陶渊明一样,像他这种率真的态度如今已很少见了,一些宴会上,你常常能够听到一些过于客套、做作的话语。不过,陶渊明那是很率真的,旧友请他到家中喝酒,他却“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有所不妥,但是,他却不是那种没有礼貌的人,只是在他的眼里,一段真正的友情时不需要用这些客套话来增进的,因此,他也没有做出一些矫揉做作的行为。所以,我原乡陶渊明一样,做一个率真,却不是分寸的人。

我愿像陶渊明一样,学习他的人生态度,精神品质,待人率真的一个人。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公元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向我们走来。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文人雅士的活法,就更有一番滋味。李白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程度;杜甫却是笔耕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境地;苏东坡一贬再贬之后,仍然可以恬静到“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不论何许人,都能够在顺与不顺之做自寻欢娱。但是要说文人雅士中最潇洒、最飘逸的,莫过于东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的确潇洒得很、飘逸得很。鲁迅先生称他“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还说:“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丝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

陶渊明的飘逸,实在是令人难以模仿的。古来飘逸的隐士很多,但没见谁能象陶渊明这样,生前就为自己写好了《自祭文》,唱出了“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的大彻大悟。人们都很忌讳死,但是陶渊明不忌讳,他说:“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所以后人对陶渊明的生死观就更加盛赞不绝。宋代大家欧阳修曾经断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陶渊明一段“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何等的自悟而省人;一段“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以易安”,又是何等的自得其乐;一段“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又是何等的无限感怀;“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又是何等的潇洒飘逸!

陶渊明对爱情的专一,尤其值得我们称道,那样的专一态度,并不亚于被宋玉攻击的登徒子。他在《闲情赋》里唱出了自己对爱人的十愿,一愿当爱人的衣领,天天托着爱人美丽的头颅,连晚上被脱下来也心有悲怨;二愿当爱人的腰带,天天束在爱人的身上,连冷暖换装也常常叹息;三愿当爱人的发油,天天涂在爱人的秀发上,连沐浴洗发也深感悲哀;四愿当爱人的眉黛,天天附在爱人的眉目上,连起居卸装也大为忧愁;五愿当爱人床上的莞席,天天让爱人在上面安卧,连冬天换成皮褥也心怀忧伤;六愿当爱人的丝鞋,天天穿在爱人的脚上,连脱在床下也深感凄凉;七愿当爱人白天的影子,天天随爱人形影不离,连树荫遮住也十分感叹;八愿当爱人照明的烛光,天天照着爱人的美容,连白天熄灭也令人慨叹;九愿当爱人的竹扇,天天握在爱人的手里,连秋天来临也非常伤感;十愿当爱人的鸣琴,天天让爱人弹奏,连曲终停琴也黯然伤感。这样的爱情观是那些天天包二奶、蓄小姘、金乌藏娇的权贵能比得了的吗?!

陶渊明也曾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大济苍生”的壮志。他29岁出去作官,出任江州祭酒,因为不堪吏职,不久便辞官。后来又因为生计之故,出任镇军、建威参军,但也很快就辞职不干了。41岁时出任彭泽县令,在位仅80余天,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该束带相见,他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于是解印归田,从此过着隐居田园的生活。

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是对官场腐朽庸俗、政治严酷险恶、军阀血腥残杀、篡权激烈残忍的痛恨;是对社会动荡不安的失望;是对统治阶级的鄙视;是对自我劳作、自我享乐的向往;是对孕育万物的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劳动人民的钟情……所以,宋代的朱熹对陶渊明作了如下的评价:“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我喜爱陶渊明的活法,那是真潇洒、大飘逸!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你扛着锄头,像扛着一轮星和月,踏着清晨的薄雾浓云,走在青石板路上,忘我地歌唱。

   你仍有一片雄心壮志,可世俗的黑暗却连累了你太多太多。在黑暗中你摔伤了,撞疼了。你开始解脱自己,开始向无限的庄园生活迈开步子。你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舒适和悠闲。田园在你眼中是世外桃源。

   你的伤口在清风中愈发疼痛了,可是,你宁愿疼得清醒,也不愿醉得迷离。

   你爱喝酒,就可以让你暂时摆脱这个让你憎恨恶魔一般憎恨的世界。在那朗朗的一轮明月之下,你举起酒杯,烈火般的酒香飘出了数千米远,饮下的不知是精华还是愁肠,而你的笔却似千钧一般在案前重重地放下。事吗?我知道你手中的笔轻轻一勾,将会是文学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笔。

   世人一直在读你,而真真能读懂你的却少得如清晨。你想要的,是能够解开人们心灵上的一把枷锁。这时一个真实的你自己。

   你的人乃至你的灵魂,就像黑暗中的一个白点。你有骨气,不愿向乡里小人折腰,但这一切都无法转变着个世界,你用文学来弥补心灵上的缺口。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吧!

   你走在青石板路上,大声唱着。犹如东边的启明星,永远闪烁着光辉!

   月色中,南山下,一位披着蓑衣的老人正在踏着歌儿回家。

   夜如此静谧,月如此明亮。这位老人的心情如此畅快,他执著于对田园的向往,对自然美好风光的追求。

   “菊,花之隐逸者也”

   他也曾带着梦想走向官场,想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尽忠报效,但他终于看清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心寒了,毅然选择了归隐于南山下过着自己的田居生活,也许无宽床暖枕,也许无山珍海味,但他不后悔,依然平静淡雅地生活着。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选择,学会了放弃。我也更执著于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眼中的陶渊明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早晨伴着晨露去锄草耕作,傍晚又伴着余霞放歌回家。晚上在自家庭院采菊品茶,悠闲地抬头远望南山,享受着采菊的快乐,享受着欣赏南山美景时的闲适,享受着鸟儿结伴回巢时的温馨。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欣赏身边的景色,用心去体味快乐与幸福,热爱大自然美好的风光。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我心中的陶渊明虽然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但他没有忘记社会的黑暗,也没有忘记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也时时在牵挂着社会,他常用诗句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愫,表达对贫民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恶。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关心他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快乐幸福,更懂得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心系民生。

   说到陶渊明,人们就会想到《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还有那令人向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仙般生活。人所共知,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留有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他还带有一种浓厚的唯心思想——“心远地自偏”。

   要谈陶渊明,就不得不落俗套,谈东晋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的社会环境。的确,“举贤不出士族”对于贫寒人家的子弟是很不公平,但陶渊明不同,他的曾祖父是东晋的开国元勋陶侃,他的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他的家庭环境不知道比他曾祖父当年好出多少。陶侃的出生是地地道道的下品,他家境穷苦,父亲早死,靠母亲拉扯长大。当大户人家的子弟范逵来访,就有了“陶母剪发”的佳话,陶侃的家境可见一斑。之后有了范逵的推荐,使得他从“江湖只远”到“庙堂只高”。但到了洛阳后的陶侃并不受重视,连有识人之称的宰相张华都不将他放在眼里,尽管在与陶侃谈话后觉得他的确不一般,但也并不重用他。就是这么个到处碰壁的陶侃,抓住历史时机,凭借军事才华,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还差一点儿再次使“金陵王气黯然收”。

   作为陶侃后人的陶渊明,虽说少年时代过的也是“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希谷冬陈。”的日子,但他也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既然如此,为什么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之后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呢?难道在家赋闲就可以实现“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了!也许是他觉得这官衔太小,不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也罢。那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官归隐。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又是为何道理?仍是这些职位不足以令他安身?想他曾祖当年,在庐江太守张夔手下,干的尽是苦差使,这样的人,能不得到上司的赏识吗?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解绶辞官却是一种消极的表现!不知历代的骚人墨客,怎会对此称道不已?试想,一个怀着“大济于苍生”这样崇高理想的人,会随随便便放弃一个又一个的从政机会,“解绶辞官”就是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么一个个人的原因?那我可以说,陶渊明所谓的雄心壮志都是假的,他只是一个自私的人,想到的只有自己罢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很对,当时的陶渊明虽不能兼善天下,却可以兼善一方——至少他还是个彭泽县令,民之父母。官场的确黑暗,可不能因为要远离这些黑暗而抛弃了自己的志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陶渊明这样的只能算是小隐——真正的“隐”是用自己洁净的身躯去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去为国家献力,以心灵的洁净洗去黑暗的污浊!

   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

   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最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学生们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

   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笑柄。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极遁世”。

   我则不然。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与商业挂钩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创作,就只能触摸大批肤浅的表面,熠熠生辉的时日就不能长久,这些书就只能挂上所谓“畅销书”的名号,成为人们娱乐的方式。所以,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互换,当然没有错,但一旦联系起来,就难一成就真正的人才。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应该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园”,将隐士精神的精髓发扬光大!

   “靖节先生”、“真正的隐士”、“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一直都是我所听到的赞美之词,对陶渊明的评价向来是极高的,他没有像秦桧一样受尽世人的唾骂,也没有像曹玄德一样所受褒贬不一。自古就有李白“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的欣赏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诸多名家的极力赞誉之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顺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

又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归去来兮辞》,却引发了我的另一番感慨……。

按照我的理解,“家贫”只不过是他为自己“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找的借口而已,毕竟是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还流淌于他的血液中。是在官场“屡战屡败”之后才选择的道家的归隐自然。如果说他完全的归隐,也就罢了,他却在归隐后不断的写文章来表明心智,以此逃避世俗的另类眼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再的写到自己与官场的格格不入,这让我觉得陶渊明,不仅不是个真正的隐士,反而还有些虚伪、做作。

再从官吏的角度审视陶渊明,又不是一名好官吏。既然做官就要做好。就算环境险恶也要坚守自己的职位,为百姓做好父母官。可他却因官场险恶而退出,一则没有达到“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就连“穷,则独善其身”也不能够,不能为国家尽力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不能养活。二则没有“出淤泥而不染”,更谈不上改变官场的风气了。与范仲淹相比更是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他为自己找了那么多的借口“说服”自己入朝为官,却又亲手扼杀了自己的“理想”,叹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悲伤。

况且,既归之,则安之。陶渊明却不能做到把身心都交由自然,内心浮躁的他不断地写文章向世人解释自己的归隐。可见,他还是在乎世俗的眼光。如果他能做到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也会称赞他是真正的隐士。但是我反而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他的胆小、懦弱。

我眼中的陶渊明不是隐士。归隐自然,是他在逃避自己的失败,躲避世人的指指点点。无论是隐士还是彭泽县令,都是他人生的败笔。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放下顾虑,便与自由接近了一点,放下顾虑,便与光明靠近了一点,放下顾虑,便与快乐走近了一点。信的话,就向前迈一大步!

排比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气势。

你看,那无人山谷间的平地上,伴有落日余晖,茅屋一间,独影一人,在那……悠然见南山处,与鸟儿云儿为友,与菊花山涧为伴,失意又如何?失败又何惧?即使不被重用,就算不能为百姓造福,也并未动摇他内心坚定的信仰,没有改变他那高洁的灵魂。当他已经放下了那些尘世纷争的顾虑,所有的失意和不满已然沉寂,而他那颗为苍生的心早已化为不朽的文字,谱成了千古佳作,永世流传。因为放下了顾虑,才有了陶渊明自己,也是因为放下顾虑,才有了那么多流传于世的陶潜佳作。

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再现了陶渊明的归隐生活画面;语句中流露出高度的赞扬之情。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之五)。

是的,他就是那么一个风姿潇洒、心定气闲的隐逸诗人。这确实是他最好的自画像。因为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留下了类似的墨迹。

从最初五柳先生的“箪瓢屡空,忘怀得失”,到临终前的从老得终、奚所复恋;从辞官归隐时的如释重负,到躬耕田垄后的无怨无悔;从现实生活中与村民相处的自得其乐,到对理想境界桃花源的.美好憧憬。凡此种种,无不一以贯之地表现他远离世俗尘嚣、安贫乐道的闲适与潇洒。

所以,他很早就赢得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桂冠。

追溯我喜爱陶渊明的原因,起初只是为他的心境所震撼。然而,伴随我对他的了解,我才发现他的内心并非一直静如止水。相反,在不少时候,他的情感显得那样激烈:年少时,他曾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激情;成年后,他在《感士不遇赋》中借古叹今,在《闲情赋》中抒发追求理想的执著;直到晚年,他还“慷慨独悲歌”,以激愤心情赞美敢与命运抗争的夸父、精卫,并在《咏荆轲》一诗中歌颂舍身报国的英雄。

因此,我在思索一直崇尚恬淡闲适风尚的陶渊明,其内心何以如此复杂呢?

我个人以为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一个优秀诗人是以其内心情感的丰富,彰显出诗歌的真实和不朽。一个人遇到不同的生活处境时,难免流露出不同的情感。特别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南朝)之交,社会动荡,官场黑暗,市朝竞趋。社会的种种丑恶让他深恶人性的虚伪和狡诈。终于,他决定以真诚的人生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清新的诗风抵御社会的污浊。

所以,陶渊明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始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坦诚地呈现出来,并在诗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朴素的文字传达他的喜怒哀乐,豁达的胸襟让他看淡诸多名利,笑对贫富生死。我想,这大抵就是自晋朝以后的历代,虽和陶之作汗牛充栋,但是很少能企及陶诗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终于明白了隐居山林的你对我们青少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的原因。这就是你的真诚,你的豁达,你的乐观,你不羁的性格。

陶渊明,愿千载以后更多的读者能体味你的诗文,感受你的真实和执著,领略你的风流韵致。

陶渊明,我感谢你的真诚。

点评。

本文的优点较为突出,那就是作者在读陶渊明诗的过程中,发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由此,小作者知人论世,把诗人还原到晋宋之交的动荡社会中,从历史的波诡云谲中窥见了诗人“以真诚的人生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清新的诗风抵御社会的污浊”的用心。这不能不说是小作者善读善思的表现。先哲有语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王同学的这种思考确实值得我们称赞。

我眼中的陶渊明样作文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晨露,清酒,鸟鸣,诗意的田园生活如一只曼妙而又深远的骊歌,元亮你沉醉于它的音符,陶冶于它的旋律。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望断天涯,心远地偏。随心而游的你并没有刻意伪装,却赢得了身后一字靖节的高风亮节,随遇而安的你只做本色自我,世后人却流传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于世间绵远流长。你的心境照亮了黑暗的仕途囹圄中人,你的理想幻化成了千百年文人雅士追寻的目标。一切的一切,元亮你都在恣意间挥洒,无意间流露,人如其生平,你生活得自然洒脱,无拘无束,却也桀骜不羁,暗含几许惆怅。曾记否你“抚孤松而盘桓”,并没有忘却百里青山之外百姓的疾苦,你孤单并非因为你不快乐,只是无相与者,你感慨于乱世不随人意,理想不称现实,于是你劝人“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于己你“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梦想并非你所抛弃,是乱世不容你一盏明灯,高风亮节。事后,不需思虑,无需慨叹,你融入自然,逢客必饮,有酒必醉,醉于山水,更醉于心。春及则种,夏至则耕,秋来则收,冬来则闭门自赏风景如画。一室之内,多日感受,你更名一字潜,是潜心,抑或是潜于世俗之外,或许只有那日你檐下的鸟儿瞥见了那一瞬你面部的光华,然而几千年的轮回,东晋的鸟儿飞断了羽翼也到不了如今的年代,那个时代的记忆只有随风消遣,埋藏于时光的车轮匆匆,终只有“陶潜”二字出土,留给后人无尽的景仰与浮想。

十载一轮回,生命的光华经不起时光的侵蚀与打磨,不论你如何超然于世,依然会叹于“感吾生之行休”,亦或许是你真的超脱了凡人对于生死的遐想与恐惧,早于你有生之年便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豁达。真的是生如夏花,死若秋水,平静得原于自然,归于大地。

纵览你一生清贫,诗般的生活入梦,你的形象却也一样高大,同样迷离。后人的眼光还不足以承载审视你一世的光环,稚幼的眼中你永远是亘古的英雄!沧桑的古老遗留下不变的客观,而不同的年代又有不一样的论断,你定格在古老的东晋,而在我狭小的部落格中赋予你的是无限的景仰。我眼中的陶渊明,只一词心境缠绕了一生的潇洒旅途。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幽蓝生前,含熏带秋风”,只见一位老者一手拿着扇子来扇风,一手拎着酒壶,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定睛一看,原来是陶渊明。我急忙跑上前,扶着陶老先生:“陶先生,您为什么要隐居起来呢?大城市里多热闹呀,您难道喜欢这冷冷清清的山林中?”“非也,非也”,陶先生边走边扇着扇子说:“我们坐下说话。”于是指了指前面的凳子,我扶陶先生坐下来,“我十分喜欢清静之地,然而这个地方既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桃花林,又有我喜欢的花中四君子,以至于说我不喜欢热闹,看来你还没有享受山林中的……哎!你自己亲身体会一下呢,才会感觉到动物们的言语,清新的空气……”“哦,对了。陶先生,在您喜爱的事物中,您最喜欢……?”陶先生打开酒壶,喝了一口酒,回答道:“老朽当然喜欢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四君子中您最喜欢哪两种植物呢?”“这个,我最喜欢菊和梅”陶先生摸了摸胡子接着说:“老朽为什么喜欢他们呢?正是因为菊花可供人们赏用,供人们欣赏,它盛开的烂漫,凋谢时菀转,老朽所以说‘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嘛,至于梅花,我喜欢它乐观谦虚,凌寒独放的品格,这做人哪,也就要有菊花和梅花的品格,在逆境中生长,在逆境中愈战愈勇,子祯,你说对不对?”“哦!”“哎”陶先生长叹一口气,说道:“虽然在这深山野林中生活,城市,我也想去呀!”

“祯儿——醒醒”我挣开眼睛,原来是一场梦,不过陶先生说的话,我会铭记在心,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我眼中的风花雪月。风是流动的超凡之气和吹散纷扰后不留流痕的万千灵风;花是飘零红尘的精灵,是染红江山,染红岁月,染红天地间的万物之魂,染红爱和江湖的刀光剑影,英雄和红颜的恩怨缠绵,染红了,千千灵魂升华成天界仙山的神、仙,万万僧尼成就了万人敬仰的佛,千千英魂沉沦为黑洞地下的邪魔妖怪,万万残骨埋藏在地下化为厉鬼,还要情未了、恩难断、喊冤叫屈、疯癫狂无人性……雪是冰封千年的历史的真迹,是清醒万恶的神水药剂,是化解万千风情的厮杀、恩怨和幸福眷恋、天伦之乐、人间的万种情……月是给迷失的灵魂照亮脚下的路,是给孤单的残影一点温存,是给受了伤的精灵抚慰心伤和给他安慰的肩膀,照看他,不让他冷,让他安然入睡,让他的噩梦都变成美梦,是看到他那样会心酸、会流泪的天使,而她只能默默无语,是给那些走向罪恶迷途的弃子找回自己,让那些弃子在自己的人生里不留下遗憾和愧疚,是给那些受了委屈和冤屈的弱者一个最可靠最可信的见证人,一个可以主持公道的圣使,一个可以惩戒那些残忍麻木的虎狼熊豹,那些心如蛇蝎的生灵,那些在天地间作乱的妖魔鬼怪的天神。

我认为的风花雪月,也有那种柔的感觉让人舒适,有那个净的境域让人有种豪气冲天,正气凛然,热血沸腾的骨气豪迈,有那点暖可以让人开心的笑颜,可以融化冰冷的身心,欢快地飞奔起来,有那一情感动于天地间,感动得花树都为此所动,感动得天下起了润雪,吹起了温风,落下了洗净心的沐浴,小虫小娥和小兔子狂欢,天神地鬼都纷纷来祝福,有那自由,让生灵和谐的生活,有个性,有天真,有精彩还有笨拙,有傻气,有私心,有共享天下的同乐,有打打闹闹的小情绪,有,有的时候坏得叫人生气,有的时候好得让人竖起大拇指点赞,有时候平静得出奇,安详,那个朦胧影看起来那么好看那么温馨。

我眼中的陶渊明

也许人生路途中所遭遇的磨难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吧,困难的环境中总是能锻造出人才。正是陶渊明当时的环境所迫,才会有那么多的好诗,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渐渐地征服我们的心灵。在光鲜亮丽的表面,成功的背后总会有些不如意。当有些选择有些磨难种种浮此刻面前的时候,当我们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的时候。真的很羡慕陶渊明的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随着时间而腐朽,就像陶渊明在我们心中,留给我们的他那些高贵品质。我心中的陶渊明,他是后人的典范。

陶渊明他远离闹市,远离尘嚣,归隐田园,品乡间淡,观风中寒菊,活得那么潇洒自在。看似,他好像真的没有勇气来应对生活得是后人的典范。陶渊明他远离闹市,远离尘嚣,归隐田园,品乡间淡,观风中寒菊,活得那么潇洒自在。看似,他好像真的没有勇气来应对生活得不幸,可是谁又能感受的到他内心得无奈。他也有济世的抱负,却无从施展,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容不下这一铮铮的魏晋风骨,于是他才会在百般的无奈中选择出世。他背后的无奈、焦灼、伤痛谁又能真正理解。当他放弃那些官场名利的同时,他也得到了欢乐。

我眼中的陶渊明

——当你几欲逃避,当你以筋疲力尽,在挣扎之中,你选择忍下去;当你忍无可忍,当你不愿再逢场作戏,质性使然,你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人未灭,心已死,你隐没于菊香之中,叹息乱世的罪恶。放开历史的束缚,在茫茫人海中,我寻见了你,陶渊明。你于365降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早逝。你拼尽全力得到官职,自幼受儒、道思想熏陶的人怎会因一个官职而画地为牢,舍弃自由呢?你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图大志,却又向往于山水之美,田园之乐。你不愿在别人面前卑躬屈膝,不想做见人乐而赔笑,见人忧而愤慨的小人。厌倦官宦生活的你毅然地拂袖而去,隐居田园。看着你不时望向那勾心斗角的官场,看你无奈的叹息,我终于明白身处乱世之中才知和平之贵的道理。

永初2年你写下《桃花源》,桃林之美使我眷恋,民风淳朴使我感动。这有若无物的世外桃源中蕴含着你对没有剥削压迫、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人世是多么的向往。你将那一腔热血埋藏在内心深处,将你对宁静安乐的思念寄托在笔下。但你也知这不可能达到,有美好的事物就有罪恶,有君子就有小人,桃园最后的无人问津和你直至死去依然失落的心,终究没有再次开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你生命的大小不及沙石,一位老人就这样被光阴所淹没。

时隔一千五百年,你字迹仍旧清晰可见,你著作早已流传千古。曾经庸乱的社会已永远留在了曾经,你尘封的叹息却无人可以听见,如梦幻般,我走出了你的人生。十分庆幸与你的邂逅,让我读懂了你的内心世界,陶渊明。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