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13篇)

时间:2023-11-21 06:19:05 作者:文轩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13篇)

通过情况报告的撰写,我们能够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以下情况报告中呈现了一些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对我们的经验积累有所助益。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整体协调推进的基础上,要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抓重点、重点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县域经济发展。

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加快。从2019年起,县域经济一举扭转了长期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019年,三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6亿元,是2019年的2.4倍,年均增长14.5%,人均gdp突破800美元;实现财政收入15.05亿元,是2019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入2969元,比2019年增加1150元,年均增长10.4%。今年上半年,三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8.83亿元、财政收入9.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26.4%,其中财政收入增长高于全市11.8个百分点,长丰、肥西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快于全市。县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56元,同比增长26.8%,高于全市9.2个百分点。三县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位次大幅上升。2019年县全省(市)综合指数,肥西居第7位,比2019年上升16位;肥东居第8位,比2019年上升10位;长丰居第11位,比2019年上升30位。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19年,县域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19年的44.4∶24.9∶30.7调整为25.8∶40.6∶33.6。5年时间,一产比重下降了将近20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15.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2.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已越过一、二、三和二、一、三两个阶段,进入二、三、一阶段。县域产业结构趋向工业化、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强化,县域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在县域工业中,逐步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配件、家电、能源、化工、新型建材、食品、机械、轻纺服装等一批优势产业。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提升到55.7%,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主导作用日益显现。2019年,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1亿元、工业税收5.8亿元,分别是2019年的6倍、5.1倍和5.3倍,年均分别增长43%、38.5%、39.4%。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9年的78户发展到196户,增加了1.5倍。工业对县域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7.3%和38.5%,5年分别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县域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由2019年的5.7%提高到17.1%,上升了11.4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有3个省级工业园区和16个经市批准的乡镇工业集中区。2019年,县域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占县域60%以上,提供税收占三县财政收入50%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种植业、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取得长足进展,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到5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60%,2019年家禽出栏量突破1亿只,比2019年增长65%;苗木、蔬果面积分别达到17万亩、72.4万亩,设施栽培达到10万亩;成片造林59万亩,相当于建国以来造林面积总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龙头企业规模壮大,带动力显著增强。2019年,三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至83家,年销售收入76.9亿元;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1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增至10家,其中10亿元以上2家。伊利乳业、光大木材、新希望集团、和威集团等一批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落户三县,使农业产业化跃上新台阶。

(五)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19年以来,三县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75.3亿元,是2019年的4倍多,年均增长32.3%。5年累计实际利用省外资金50.3亿元,其中2019年达到18.6亿元,是2019年的2.1倍,年均增长20.4%。今年以来,三县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势头更加强劲。1-6月,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17亿元,同比增长134.9%,高于全市22.6个百分点;共引进省外项目48个,实际到位资金19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同比增长91.9%。县域投资加大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进一步增强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取得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全国百强县差距甚远,即使与外省经济强县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差距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9年我市三县综合实力在全国2063个县(市)排名中,肥西、肥东居中等以上位次,长丰处于中等偏下位次。我市县域平均水平与全国百强县相比,gdp仅为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1.5%,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4.2%,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职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4.1%和60.8%。与百强县最后一名xx市相比,gdp最高的xx县不及它的30%,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xx县仅有它44.4%,人均指标相差更多。

差距之二,工业化水平低,产业层次不高。长期以来,我市三县是全国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一产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近年来三县加快推进工业化,县域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但与经济强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9年,百强县非农产业比重为90.4%,而我市为64.3%,三县中非农产业比重最高的xx县要比xx市低21.9个百分点。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看,才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基础薄弱。2019年,我市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51家,总数比xx市还要少17家,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合计为115.5亿元,只及xx市59.6%。从各县情况看,肥西、肥东和xx县拥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是xx市的14.9%、25%和18.5%,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也只及xx市的31.3%、20.9%和7.4%。县域工业增加值增长主要靠江汽、二电厂等几个大企业拉动,县域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差距之三,县域投资不足,经济外向度低。我市县域经济内资不足、外资有限,投资能力较弱。2019年县域人均基建投资额为794元,只相当于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5.4%。长丰、肥东、肥西三县人均基建投资额分别为1129元、660元和592元,只有莱西的39%、23%和21%。县域贷款水平偏低,到2019年末,三县贷款余额总量为55.7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4.6%,人均贷款余额只及百强县的10%,人均贷款额较高的肥东也只有百强县的11.7%,只及莱西的36%。经济外向度也比较低,我市县均出口总额仅为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6%,县均实际利用外资不到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县域外资依存度为2.2%,远远低于莱西13.4%的水平。

差距之四,资金、人才等要素大量外流,县域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县域有限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县域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受县域环境、待遇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域企业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目前三县规划建设、工业经济、财税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人才严重短缺,不仅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也影响到县域创新能力的提高。20xx年,我市县域每万人年均申请专利数0.07件,远远低于百强县每万人均4.37件的水平。

差距之五,市场化程度不高,非公经济发展缓慢。我市县域市场化程度不高,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市场中介组织培育不足,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三县民营企业多数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大多集中在第三产业,大多仍然处于家族式管理为主的低级阶段,自身发展潜力有限。截至2019年5月底,三县个体工商户54842户,注册资金仅为7.28亿元,户均仅1.3万元;私营企业3854户,注册资金5.6亿元,户均仅14.6万元。实现的生产总值和税收占县域总量不足50%,远远低于发达地区70%以上的水平。

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要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域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xx县域经济跃升。

(一)完善发展思路,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当前实施县域突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需要资金、项目、技术、人才,但更需要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供给。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从思想理念方面来说,县域突破首先是发展思路、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突破,要努力破除一切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摈弃一切束缚发展的落后意识,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提高认识中统一认识,在转变观念中更新观念,在勇于探索中不断前进。要不断强化工业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善于把上级的政策和部署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以创造性的工作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从制度供给方面来说,要从多方面确立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机制,政府的指导和调控要建立在充分发挥这“两个作用”的基础之上,并保护“两个作用”的有效发挥,而不能取代或限制“两个作用”的发挥。

(二)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经济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我市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着眼于市场需求趋向,立足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原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强化产业特色,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促进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向特色产业或产品集聚,使其不断壮大规模,形成优势,在县域内形成若干个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二是大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好县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县域农业向经营规模化、投资多元化、布局区域化方向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依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点。要按照现代化滨湖城市和“141”城市总体框架,推进我市县域城镇化,重点抓好店埠、上派、双墩等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形成城市副中心。要把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促进县域城镇建设发展。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市场化经营,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将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向周边乡村延伸,对连接城乡和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筹资、统一建设,以改善县域内外联系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不多,企业数量偏少,民营经济不强,是当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尽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加大全民创业的宣传发动,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尽快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放宽准入限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公有经济改革,参与新上项目投资入股,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

(五)扩大引资规模,加大县域发展投入。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靠项目带动。长期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主要是因为投资不足。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要紧紧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抢占“地利”先机,吸纳和承接更多的长三角地区转移出来的资本、产业和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积极“进京跑省”,极力争取国家投资和省里支持,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硬环境。要着眼新农村建设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背景,结合本地“”发展实际,认真谋划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项目,充实和完善县域项目库。每个县每年都要抓几个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对重大项目要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尽快开工、建设、投产,形成现实生产力。

(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比较优势。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和xx市区,我市县域的要素集聚力和资源配置力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要把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做到门槛更低、服务更好、环境更优,努力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提高素质能力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为根本、改善运作方式为关键、强化责任追究为保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要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激励机制,根据省里每年对县域经济考核的结果,对各个县进行相应奖惩,同时每年开展评选经济发展“十强”和“十快”乡镇活动,对评选出的乡镇给予奖励。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发展业绩突出,在县域经济考核中大幅进位的党政正职给予重奖和重用。使各个县、各个乡镇既有动力,又有压力,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党的xx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将“生态美”作为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目标,市委、市政府将循环发展作为建设美好安康的主题,在生态资源方面,拥有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其他县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何抢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立足独特的生态禀赋,将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

在省市加快发展、周边县区竞相发展的大势中,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全市处于什么位置,与省市兄弟县区、周边毗邻县区相比存在哪些差距,是加速发展应该首先研究的问题。从省市发展大势看,以**年为基数,全省gdp14451.18亿、财政总收入2800.1亿元、人均gdp为38557元、人均财政收入74709元;全市gdp513.02亿、财政总收入51.8亿元、人均gdp为17100元、人均财政收入1762元;gdp12亿、财政总收入为0.822亿元、人均gdp为20190元、人均财政收入1370元。数据表明,我县与全省、全市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差距,而且差距趋势越来越大,已基本处于掉队的边缘。从周边县区的发展态势看,我县与重庆、湖北毗邻县以及本省其他县区也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可以说,落后是我们当前最大的县情。但落后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仅能表明我县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的位次,并是不是我县的特色和特点。面对差距,要在发展中跟进全省、全市步伐,要在县域经济发展竞争中实现赶超,就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势。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6%在全省、周边县区最高;人少地广、资源丰富,人均占有的资源也最为丰富,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生态资源等都很丰富;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良,生态、气候条件最适宜人居住、养生等等,可以说全县的山、水、林,甚至包括光、风、气候等都是财富,是今后赶超、跨越的巨大潜能和支撑,这些优势都是其他县区无法比拟、无法复制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县的优势并将其转化为财富,通过合理的方法和途径,让全县人民都参与到财富的分配中来,在富民的同时实现县强目标,使经济社会水平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从发展现状和自身具备的优势看,我县的落后,是资源富集的暂时落后,面对拥有丰富资源的落后现状、面对加快发展的大好形势,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跨越、赶超目标,必须要善于把握机遇、抓住机遇。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上看,党的xx大提出的“四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我县尚处于“四化”建设的起步阶段,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以少走弯路,在赶超发展的过程中必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党的xx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县全域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是属于生态功能区,加上我们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必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先机。从中省市的政策机遇上看,中央扶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而且作出了促进秦巴连片特困山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战略决策,有利于我们更多地得到国家项目和资金扶持;省上明确了陕南循环发展和移民搬迁的战略部署,有利于得到更多的发展倾斜;市上提出了建设美好安康的构架,有利于我县在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促进发展上得到更多支持。从我县自身创造的机遇看,县上确立了以“三项建设”为主线,以突出工作重点、彰显县域特色为工作主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全民创业为动力,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宏伟目标。加之**人民历经贫困而产生的渴望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渴求干大事创大业的雄心壮志,为我县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必须敏锐地洞察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推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整体协调推进的基础上,要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抓重点、重点抓。就我县而言,重点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突出在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上下功夫。

(一)在一产上,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园区承载、企业引领、龙头带动,促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加快现代特色生态农业园区和家庭农场建设,推动特色主导产业做大规模,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以绿化苗木、经济林果、林下种养、林产品加工和以森林资源、水资源为依托的山林经济和涉水生态循环产业,充分发挥山林“绿色加工厂”作用,围绕生态这篇文章,做精以生态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在二产上,要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坚持以循环发展为方向,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逐步限制、淘汰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企业,积极培育以富硒食品、涉水产业和医药等以特色生态产品开发利用和加工制造为主的工业企业。要谋划经济增长点转型的问题,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依托一产在林产品加工、森林经济、绿色食品加工业上下功夫,坚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动作”,推动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提高山林经济和涉水产品附加值,实现一产、二产的互动共生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在三产方面,要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要积极争取尽快启动平镇高速,在打破交通瓶颈的基础上,大力包装推介旅游开发项目,通过招商引资,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创造条件与岚皋、平利和巫溪、城口等周边景区聚合连接形成大旅游区,推进境外产品本地化、本地产品区域化,增强景区互动性关联度;要立足生态禀赋,深度挖掘旅游优势资源,依托秦巴百里画廊景点,加快推进飞渡峡•黄安坝、三道门森林公园、林麝生态养殖观光园等重点景区建设,着力改善旅游设施条件,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四)在城镇一体化建设方面,要以生态立县战略为指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要扎实推进生态特色宜居县城建设,以城镇品位提升为目标,加快城区绿化、亮化、美化提级改造。围绕建设“生态特色宜居县城”,务实推进“四城同创”活动,(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及全省绿化模范县等创建活动),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集镇社区的综合配套,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长远目标。

在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方向和重点地基础上,要推动县域经济科学、持续发展,还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和准确的路径。

(一)要科学统筹谋划。最值得称道和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必须紧紧围绕生态这个主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谋划,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规划,制定出县域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完善有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围绕这个体系务实加以推进,确保经济发展的科学性、操作性。

(二)要突出抓好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招商上发展的动力支撑,实现跨越赶超目标,最终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没有一批实实在在的项目作支撑,没有招商引资工作的强力推进,一切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完善项目规划体系,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加快建立覆盖县域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专项规划,构建科学系统的经济发展项目支撑体系,用规划定项目、争投资、谋发展,增强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提高项目建设综合效益。同时,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投资的重要抓手,优化投资环境,让更多的项目、更大的投资落户,通过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要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县强必须民富,民不富则县不强。要强化市主体的培育,激活各类市场要素,引导支持城乡居民在各自的领域大胆创业。要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引导个体业主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内创业、转业,加快完成全体经济向民营企业转型、产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同时,编制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计划,感召务工人员返乡,实现引资、引企、引人、引智并举,带动全县全民创业总量的提升,以民富实现县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

县区经济带调研报告范文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1~2015)》12月发布,指出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与区域合作呈现4个新趋势:一是对外开放平面化,二是产业集聚板块化,三是产业结构调整趋同化,四是商务成本梯度化。

长江经济带是横贯我国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经济走廊,在全国经济呈现下行趋势的新常态和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一带一路”构想的背景下,如何深化长江经济带东中西各区域板块、各省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是贯彻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促进各区域板块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任务。

这四个新趋势是:

对外开放呈现平面化趋势。长江经济带的对外开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然后从沿海逐步沿江而上。这些年随着沿海出口导向型工业加速向内地转移,有力推动了中西部板块的对外开放,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建设到国家级新区建设、“一带一路”对接战略,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从加工贸易开放到服务贸易开放,外向型经济程度明显提高,对外开放需求与沿海地区趋于接近,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对外开放呈现平面化趋势。

产业集聚呈现板块化趋势。虽然各地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同构性,但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集聚,有的产业集聚已经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如上海的大型装备制造集聚、合肥的家用电器集聚、重庆的笔记本电脑集聚、浙江的`轻纺产品板块经济等,都已在全国占据相当份额。

产业结构调整呈现趋同化趋势。各地都在积极消化过剩产能,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但采取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仍有较大相同性,大多选择了培育服务经济与互联网产业。从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看,基本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都基本对应了国家提出的重点推进目录,这也可能带来新一轮的同构化趋势,甚至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商务成本呈现梯度化趋势。上海市商务成本不断高企,与周边地区都已存在较大落差,而延伸到中西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中西部省会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也都存在明显的梯度性。在近期出现的新一轮房价上涨中,一线城市房价继续上扬,二、三线城市房价基本停滞,同时一线城市更加追求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助推了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更加凸显了商务成本的梯度性。

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时代变革大趋势、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目前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统性研究刚刚起步,为了更加系统地总结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进程和成效,更加深入地研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大问题和创新举措,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向社会发布,在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发展智库创新团队的牵头组织下,正式启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的研究和撰写工作。

《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1~2015)》是长江经济带蓝皮书系列的第一部报告。这部报告以长江经济带区域整体发展为研究对象,分为总论篇、经济篇、社会篇和环境篇四大部分,共17个报告,重点对“十二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状况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梳理,结合统计数据和调研报告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重点行业进行深度整理、挖掘、提炼、分析,独家、权威、系统地介绍长江经济带的最新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

相关亮点:

亮点一:安徽力促产业结构优化。

安徽是长三角辐射内陆的前沿区域,也是长江中游地区东向发展的必经要道。安徽又是传统工业大省,沿江分布着钢铁、有色、石化等重工业。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安徽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任务,坚持高端引领、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用好资本市场、疏通产业发展血脉,努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突破。

亮点二:湖南与长三角跨区域合作。

为推动湖南与上海等长三角园区跨区域合作共建,促进湖南承接长三角园区产业转移,208月,湖南-长三角园区合作共建对接会在上海举行,湖南、上海、浙江、江苏四省(市)的35家园区和18家企业负责人参加对接。湖南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苏泗阳经济开发区、湖南怀化经济开发区与浙江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等分别签署了园区合作协议。

区楼宇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楼宇经济是以商务楼宇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进行招商引资,从而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楼宇经济不但可以成为浔阳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同时可以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我市的现代服务业水平、提供就业岗位,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据初步调查,浔阳区的商务楼宇目前主要分布在城区的湓浦、甘棠街道,拥有各类商务楼宇13栋,入驻企业达218家,入驻率达95%以上,注册资金超6亿元,年纳税额超3000万元,建筑面积达到近10万余平方米,其中房地产装饰保险等机构49家、科研机构,计算机行业15家,中介、代理服务机构21家;商务入驻企业在浔阳区纳税的有98户,占登记纳税总户数的81%;浔阳区具有代表性的商务楼宇有龙翔国际,经贸大厦,滨江花园,远洲国际,这些商务楼宇充分显示了浔阳区楼宇经济的效能,吸引了省内外知名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入驻办法,如南昌长力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外运速递有限公司、浙江横店集团、江西仁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1、缺少产业支撑。由于我市经济规模偏小,特别是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大型企业更少,因此,大规模的营销服务企业,中介公司,研发中心难以落户九江,整个九江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缓慢,对楼宇的需求不旺,楼宇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

2、商务档次不高。目前,城区众多的商务楼宇中,大多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楼宇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很多连基本的停车场都不完备,只有龙翔国贸、远洲国际少数楼宇各项指标比较符合标准。

3、企业规模偏小。就调查摸底的情况看,企业的规模偏小,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14家,其中就有6家是房地产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内的就有102家,其中有40户广告装饰旅游服务业,it行业13户。

4、管理相对混乱。城区现有的13栋楼宇内除龙翔国贸、经贸大厦、远洲国际商务港是纯粹的商务楼宇外,其余楼宇均存在办公与居住、商务与居住混杂等问题,难以发挥以商务、商贸为主的楼宇功能。

5、租金价格差大。据了解,具有代表性的龙翔国贸大厦的月平均租金为25元/平米,物业管理费约1.5元/平米,外经贸大厦的月平均租金为15元/平米,物业管理费约1元/平米,其它的商务楼宇租金更低,价格悬殊太大,其结果是降低了商务楼宇的服务水准,严重阻滞楼宇经济的发展。

6、发展认识不足。目前社会各阶层对楼宇经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概念模糊,观念滞后,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区内各街道都有数量不等的高楼大厦,由于缺乏有力的组织引导和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开发利用方面仍各街道和各楼宇开发商没有建立有效的互利合作关系,造成部分楼宇空置的局面。

1、加大建设规划力度。楼宇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建设规划。九江目前应该注重从培育城市商务中心入手,加强基础配套设施的高起点规划。建设以沃尔玛购物广场为中心,以现有国际商务港,信华国际等商务楼为依托,环绕甘棠湖、南门湖的“两湖中心商务楼宇”经济圈。

2、建立经济联动机制。政府部门可相应的加强发展楼宇经济的规划,引导和协调工作,区内各相关街道、部门相互配合,为加快发展楼宇经济提供创新的思想理念和可靠的组织保障,采用边学习摸索边开发发展的方式,积极探索发展楼宇经济的新方法。

3、出台招商优惠政策。

(1)政府可研究后出台区内发展楼宇经济的优惠政策,将新建和闲置的商务楼宇纳入区级招商引资管理体系中,利用现有的政府网站、浔阳在线等传媒,对辖区内的商务楼宇进行宣传,包装,可参照发达城市的做法,印制有中英文介绍的城区楼宇分布图,有针对性地赠送给部门和企业。

(2)加大现代服务业群。大力吸引国内外知识大企业、大集团入驻浔阳,并以这些龙头企业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产业企业群,促进相同或相关行业在一栋或几栋楼宇内聚集,逐步形成一批区域性现代物流楼、科研楼、中介楼和金融保险楼等特色商务楼宇。

(3)提高传统招商水平。餐饮商贸、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的兴旺发达决定着一个区域是否能集聚更多的人气、财气,要将发展传统服务业与发展楼宇经济相结合,加大对外招商引资,规划建设一批美食城、娱乐城和商业中心,完善城市生活服务功能。

4、科学管理楼宇经济。

(3)成立楼宇协会。在市区内的众多楼宇中组建协会,盘活闲置楼宇,调整企业结构,建立特色楼宇交流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水平,达到市区内的楼宇信息资源共享的局面,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协会要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

发展楼宇经济将有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加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但总体来说,浔阳区绝佳的区位、交通优势为浔阳区发展楼宇经济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产业基础具备,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框架初显,大型商贸、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城市服务业即将进入加速期,为发展楼宇经济创造了市场需求,发展楼宇经济将成为浔阳区经济的亮点和财政增长点。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全国农村有劳动力4.9亿之多,其中有1.2亿进城务工。今后除继续挖掘大中城市的就业潜力外,如何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值得各地认真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调研组日前到江苏、吉林两省就此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相关建议。

(一)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总体上看,有3个明显特征:一是第三产业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二是外出务工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增长因素;三是县域经济已日益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程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从重点调研的几个县市的情况看,可以得出以下两条基本结论:

第一,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其第二、三产业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比较容易。江苏省太仓市和吉林省通化县就属于这一类型。如太仓市乡镇企业众多,县域经济发达,市场就业空间广阔,不仅当地现有农村劳动力已基本实现就地转移,还吸纳大量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样,吉林省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通化县,紧紧围绕制药做文章,不断加强药材基地建设,延长药材生产产业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第二,县域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二、三产业发展难以满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江苏省阜宁县和吉林省东辽县就属于这一类型。阜宁县是江苏省重要粮食产区,人口106万,其中农村人口76.9万,农村劳动力41.4万。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当地二、三产业难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这个县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拓宽劳务协作渠道,强化农民工权益保护等各项措施,已经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流动有序、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务输出格局,目前有万人到外地就业。东辽县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为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当地政府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实施项目兴县战略,努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该县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三)发展县域经济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1.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县域内有连接城乡的县城,有星罗棋布的小城镇,还有很多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对技术含量的要求相对较低,从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所需就业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用也低。农民就近就业,亦工亦农,农时务农,闲时务工,进退自如。据有关专家测算,在城市中安置1个劳动力需要4万?5万元,而乡镇企业吸收1个劳动力仅需4000元。

2.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二是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应我国农村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三是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小,容易创办,适应民间资金的规模特点;四是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动员了民间资金的`生产投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进一步扩大了就业领域,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年来,有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奋斗有成,积累了创业的资本,通过优惠措施,引导这部分人回农村发展,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3.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一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分散居住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小城镇聚集,增加对电力、交通、供水、餐饮、娱乐、商业及社区服务等需求,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作用日益加强,从而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村资金市场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发育。

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构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加快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本地就业空间。当前,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鼓励、支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二次创业,提高乡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建立新型乡镇企业。要按照现阶段我国乡镇企业梯度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乡镇企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接续转移,促进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手工业、特色旅游业发展,支持建立农村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发展经纪人队伍。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经济。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县域小城镇建设和村庄集镇建设的规划指导,逐步形成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有机联系一般集镇和中心村的城镇体系。县城建设要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发挥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的作用。继续开展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项目建设,引导小城镇发展特色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严格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管制,依法用地,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协调,严格按功能区规划建设。

(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工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是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应尽快扭转全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局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减轻农民教育负担。全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动农民职业教育。二是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不断扩大农民工免费培训规模,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培训。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

(五)尽快消除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障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一是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二是要完善土地制度,推进农民承包土地合理流转,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四是积极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县级公共财政建设。五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快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六是改进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加大对农民工维权的支持力度。

(一)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切入点来加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既为大中城市提供了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又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产业聚集的平台作用,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升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层次,转换工作思路,真正跳出就“三农”抓“三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加快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议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县市配置资源的权利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要研究合理划分县级事权,加强和完善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权、公共服务权、市场监督权等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使县级政府有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强化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按照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将投资项目的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

(三)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强规划指导。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县域特别是广大农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教育、卫生、广播影视、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提高县城连接干线公路网络的公路等级,加快县乡公路、乡村道路建设。加强城镇生活及工业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城乡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三是要加强对县域产业发展的协调和支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协调指导,支持各类优势企业进入县域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不同地区之间、中心城市与县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鼓励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项目给予专项支持。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指导和技术服务。四是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县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对省级的转移支付资金重点补助到县(市),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以县(市)为单位进行测算核定,确保按时足额到位。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对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要进一步降低对欠发达县公共投入和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的县级配套比例。

(四)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要采取“抓大促小带中间。

”办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要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要进一步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凡是法律规定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同时,国家要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给予支持。

(五)进一步加快推进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力在于特色。目前,我国东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和“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发展格局,中部地区部分县市的“一县一特”型县域经济也已出具规模。要适应国际制造业中心向我国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下一步,各地要进一步结合本地优势资源、综合考虑交通区位、产业结构、市场定位、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国、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六)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县域经济逐步改变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的状况。坚持资源型和非资源型产业并举,大力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壮大支柱产业,培育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专业市场带动的工业生产体系,努力做到“专精特优”;积极发展产业配套型和科技应用型工业企业,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努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工业园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集中连片布局,推动资产重组,促进乡镇企业向产业集聚区和小城镇集中,提高县域产业集中度,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区域发展格局,探索区域特色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全面发展的新路子。

(七)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将“生态美”作为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目标,市委、市政府将循环发展作为建设美好安康的主题,**在生态资源方面,拥有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其他县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何抢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立足独特的生态禀赋,将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

在省市加快发展、周边县区竞相发展的大势中,**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全市处于什么位置,与省市兄弟县区、周边毗邻县区相比存在哪些差距,是**加速发展应该首先研究的问题。从省市发展大势看,以**年为基数,全省gdp445.8亿、财政总收入2800.亿元、人均gdp为38557元、人均财政收入74709元;全市gdp53.02亿、财政总收入5.8亿元、人均gdp为700元、人均财政收入762元;**gdp2亿、财政总收入为0.822亿元、人均gdp为20000元、人均财政收入370元。数据表明,我县与全省、全市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差距,而且差距趋势越来越大,已基本处于掉队的边缘。从周边县区的发展态势看,我县与重庆、湖北毗邻县以及本省其他县区也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可以说,落后是我们当前最大的县情。但落后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仅能表明我县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的位次,并是不是我县的特色和特点。面对差距,要在发展中跟进全省、全市步伐,要在县域经济发展竞争中实现赶超,就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势。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6%在全省、周边县区最高;人少地广、资源丰富,人均占有的资源也最为丰富,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生态资源等都很丰富;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良,生态、气候条件最适宜人居住、养生等等,可以说全县的山、水、林,甚至包括光、风、气候等都是财富,是**今后赶超、跨越的巨大潜能和支撑,这些优势都是其他县区无法比拟、无法复制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县的优势并将其转化为财富,通过合理的方法和途径,让全县人民都参与到财富的分配中来,在富民的同时实现县强目标,使**的经济社会水平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从发展现状和自身具备的优势看,我县的落后,是资源富集的暂时落后,面对拥有丰富资源的落后现状、面对加快发展的大好形势,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跨越、赶超目标,必须要善于把握机遇、抓住机遇。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上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我县尚处于“四化”建设的起步阶段,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以少走弯路,在赶超发展的过程中必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县全域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是属于生态功能区,加上我们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必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先机。从中省市的政策机遇上看,中央扶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而且作出了促进秦巴连片特困山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战略决策,有利于我们更多地得到国家项目和资金扶持;省上明确了陕南循环发展和移民搬迁的战略部署,有利于**得到更多的发展倾斜;市上提出了建设美好安康的构架,有利于我县在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促进发展上得到更多支持。从我县自身创造的机遇看,县上确立了以“三项建设”为主线,以突出工作重点、彰显县域特色为工作主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全民创业为动力,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宏伟目标。加之**人民历经贫困而产生的渴望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渴求干大事创大业的雄心壮志,为我县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必须敏锐地洞察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推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整体协调推进的基础上,要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抓重点、重点抓。就我县而言,重点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突出在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上下功夫。

(一)在一产上,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园区承载、企业引领、龙头带动,促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加快现代特色生态农业园区和家庭农场建设,推动特色主导产业做大规模,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以绿化苗木、经济林果、林下种养、林产品加工和以森林资源、水资源为依托的山林经济和涉水生态循环产业,充分发挥山林“绿色加工厂”作用,围绕生态这篇文章,做精以生态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在二产上,要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坚持以循环发展为方向,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逐步限制、淘汰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企业,积极培育以富硒食品、涉水产业和医药等以特色生态产品开发利用和加工制造为主的工业企业。要谋划经济增长点转型的问题,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依托一产在林产品加工、森林经济、绿色食品加工业上下功夫,坚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动作”,推动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提高山林经济和涉水产品附加值,实现一产、二产的互动共生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在三产方面,要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要积极争取尽快启动平镇高速,在打破交通瓶颈的基础上,大力包装推介旅游开发项目,通过招商引资,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创造条件与岚皋、平利和巫溪、城口等周边景区聚合连接形成大旅游区,推进境外产品本地化、本地产品区域化,增强景区互动性关联度;要立足生态禀赋,深度挖掘旅游优势资源,依托秦巴百里画廊景点,加快推进飞渡峡黄安坝、三道门森林公园、林麝生态养殖观光园等重点景区建设,着力改善旅游设施条件,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四)在城镇一体化建设方面,要以生态立县战略为指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要扎实推进生态特色宜居县城建设,以城镇品位提升为目标,加快城区绿化、亮化、美化提级改造。围绕建设“生态特色宜居县城”,务实推进“四城同创”活动,(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及全省绿化模范县等创建活动),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集镇社区的综合配套,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长远目标。

在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方向和重点地基础上,要推动县域经济科学、持续发展,还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和准确的路径。

(一)要科学统筹谋划。**最值得称道和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必须紧紧围绕生态这个主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谋划,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规划,制定出县域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完善有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围绕这个体系务实加以推进,确保经济发展的科学性、操作性。

(二)要突出抓好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招商上发展的动力支撑,实现跨越赶超目标,最终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没有一批实实在在的项目作支撑,没有招商引资工作的强力推进,一切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完善项目规划体系,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加快建立覆盖县域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专项规划,构建科学系统的经济发展项目支撑体系,用规划定项目、争投资、谋发展,增强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提高项目建设综合效益。同时,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投资的重要抓手,优化投资环境,让更多的项目、更大的投资落户**,通过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要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县强必须民富,民不富则县不强。要强化市主体的培育,激活各类市场要素,引导支持城乡居民在各自的领域大胆创业。要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引导个体业主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内创业、转业,加快完成全体经济向民营企业转型、产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同时,编制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计划,感召务工人员返乡,实现引资、引企、引人、引智并举,带动全县全民创业总量的提升,以民富实现县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

县区经济带调研报告范文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前言服装行业既是我县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也是我县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20xx年**县服装行业实现产值27亿元左右:20xx年可望达到34亿元,增幅达30。20xx年服装行业创两税(增值税和消费税7500万元,占全县国税的24。加上地税,整个行业的税收占全县财政总收入四分之一左右。到今年7月份止,我县服装行业已超额完成了年初下达的20xx年全年税金任务的各项指标。这一行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服装行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这一行业对我县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在江苏省**开发区,就有“欣华”、“斯威尔”、“春雁”等三家在我县服装产业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企业,它们的年创产值均超过xx万元以上,每年创税在200万元,甚至在400万元以上。作为**的一员,我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也深深地敬爱着这个为**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行业。为了走近它、了解它,也为了能够对它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我走出校园,在各服装行业领导的帮助下,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全县三家有代表性的服装企业,以及县外贸局、国税局等部门进行调研。调查过程7月6日至8月10日,我先后采访了欣华服饰有限公司公司,春雁羽绒服装公司等几家企业,我也采访了县外贸局、县国税局等部门。每到一处,我们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在欣华服饰有限公司,张副总经理亲自带我参观了生产车间和样品陈列室。陈列室里各式各样的样品举不胜举。各季服装、睡衣、羽绒服,令我赞叹不已。在会客厅里,我就企业的生产规模、资金、纳税等情况,采访了张总。张总认真仔细地逐一作了解答。张总还跟我们推心置腹地讲了没有高科技含量的难处,希望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将来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矗”7月12日,我们采访了春雁羽绒服装公司。在整洁的会议室里,我们问了吴总经理许多问题。包括该厂的一些概况、加入wto之后对该厂的一些影响等。吴总一一作了答复。“春雁”创办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生产值超亿元。主要生产羽绒服装、毛巾睡衣等。吴总认为,中国加入wto对该厂没有任何影响。而他觉得**发展服装行业的不利因素正不断增加。随后,在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我们又参观了陈列室和制作车间。陈列室里,琳琅满目的服装令人应接不暇。紧接着,我们又来到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繁忙地工作着。首先是裁剪车间,再是缝纫车间、熨烫车间,最后是包装车间。每一道程序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原来,我们在陈列室里所看到的五花八门的服装就是这么制成的。一星期后,我们又相继采访了**外贸局和国税局。**服装行业发展现状服装行业是**最有活力和基础的行业。它萌芽于改革开放初期,进入90年代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个体私营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异军突起,并迅速成为**服装行业中的主力军。据统计,到20xx年底止,全县注册的工艺企业将近140家,而就地?制约服装行业发展壮大的因素尽管**服装行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但是目前这一行业确实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服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尽快予以解决。问题表现在政府与企业两个方面。

一、政府方面的因素。

1、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与周边一些地区的优惠政策相比,**服装缺乏专门的行业优惠政策。如在**,企业用地价格偏高,手续繁琐,耗时太长。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国有企业的多,考虑个私企业的少,考虑工业园区的多,考虑乡下的少,导致这些乡镇发展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与其他地区相比,**税收重、贷款难、检查多。由于所得税返还率比别的地区低,因而税收偏重。**某些部门运用政策欠灵活,检查过多,有些企业一年要受到各类检查多达十余次,企业忙于接待应付,影响了生产。而金融企业怕冒风险,对中小型企业支持力度不够大,因而服装这类中小型企业贷款很难。

未决,决而难行。企业办事,审批手续繁琐,七签字八盖章,部门办事机械,使问题无法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城区以外的乡镇没有设立为企业服务的代办点和专门的代办人员,企业办事更难。另外,园区建设缓慢,配套措施滞后。工业园区是全县唯一的一个园区,但是这一园区起点不高,配套设施没有跟上。

3、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尽量为企业搞好服务,引导企业向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发展,引导全县人民关心、支持企业的发展。但是,直至目前,服装行业还没有一个较为完整、清晰、可操作的行业规划,连起码的行业协会也没有建立,行业仍处于自生自灭、发展到哪里算哪里的无规划状态。有些部门不同程度存在“吃、拿、卡、要”现象。服装市场的氛围也不浓厚,全县没有一家销售本地生产的服装的专卖店,也没有一处服装展销厅或展销馆,到过或路过**的人,根本感觉不到服装市场的浓厚氛围。

(二)企业自身方面的因素。

1、无序竞争。不少企业存在小农意识,为了眼前利益竞相压价,导致无序竞争,相互残杀。

2、产品档次低。美观、实用、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畅销,也最有发展前景,而我县目前生产的服装往往档次不高。不仅科技含量低,外观粗陋,有的甚至原料味浓烈,让人厌而远之。

3、规模偏校“求全不求大”**许多服装厂是从外加工作坊转变来的,规模孝设备简陋,缺乏竞争力。另外,企业方面的问题还表现在:国内外销售市场没有建立或健全;品牌、名牌意识没有真正树立;科学、规范的行业管理模式没有形成;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思想框框没有冲破。不过,我们认为,上述这些问题,表现在企业,根源在政府。政府方面的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壮大服装行业的建议和对策针对上述这些制约我县服装行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我们建议:一、尽快制定出台服装行业的特殊优惠政策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针对服装行业这一特殊性,从更加有利于**服装行业的发展壮大出发,积极向上争取特殊行业的优惠政策,建立**服装行业的激励和奖励机制,至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带动和促进作用。

一是服装重点企业的龙头带动效应,延伸行业链;。

二是促进新兴服装企业的发展效应,扩大行业面;三是有利于企业联合兼并,形成规模化、规范化、集团化的集聚效应;四是对外商、外贸的吸纳效应。政府要尽快制定一个符合**实际和当前形势的行业规划,引导企业尽快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

县实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1、新开工建设工业项目。1-6月份,投资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建设工业项目27项。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工8项,完成市年计划15项的53.3%;亿元以上项目开工8项,完成市年计划7项的114.3%。

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月份,实际完成103.6亿元,同比增长37.2%,完成市年计划191.5亿元的54.1%。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月份,实际完成31.8亿元,现价增长37.2%,可比价增长30.9%,超过市里下达30.6%的增幅计划,完成市年计划50.7亿元的62.7%。

4、新增规模企业。1-6月份,新增规模企业19户,新增企业户数完成市年计划20户的95%。

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月份,实际完成48.1亿元,同比增长1xx%,完成市年计划90亿元的53.4%。

6、实际利用外资。1-6月份,全口径完成3xx3万美元,同比增长28%,完成市年计划5850万美元的52.5%。

7、出口创汇。1-6月份,全口径完成23000万美元,同比增长9.5%,完成市年计划58500万美元的39.3%。

8、内联引资实际到位。1-6月份,全口径完成36.2亿元,完成市年计划42亿元的86.2%。

9、重点新产品。1-6月份,完成28种,完成市年计划37种的81.1%。1-6月份,实现重点新产品产值8.5亿元,完成市年计划16亿元的53.1%。

10、技术创新重点项目。1-6月份,实施3项,完成市年计划3项的100%。具体是:xx阿斯创化工有限公司的新型环保遮光剂、从锆英砂中分离放射元素的工艺条件的研究;xx开发区合金铸造厂的大型薄壁耐压铝合金壳体系列产品的研发。

1、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工业发展年”各项工作。xx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深化“工业发展年”各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深化“工业发展年”会议精神,成立了xx开发区深化“工业发展年”领导小组;制定了《xx开发区深化“工业发展年”工作实施方案》和《xx开发区工业项目引进及相关奖励政策》。3月29日xx开发区召开了招商引资暨“工业发展年”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会议对20xx年招商引资暨“工业发展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xx年工作进行了部署,表彰了纳税大户、获得国家免检产品企业、创省市名牌和著名商标企业,签订了20xx年招商引资暨“工业发展年”主要指标责任状。

2、确定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沿海开放和“五点一线”战略的深入实施,xx开发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施新举措,谋划大发展,力求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和辽宁“五点一线”的开发建设进程中,实现率先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沿海、临港和区位优势,我区确立以“建设辽宁沿海对外开放的先导区、新型工业化项目的集聚区、港口城市经济的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商贸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区”为发展战略,以“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综合实力”为奋斗目标,以“项目、环境、和谐、稳定、惠民”为工作重点,全面实施大规划、建设大路网、建设大园区、发展大旅游“四大”工程,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创业、人居、旅游环境优势明显的和谐开发区,积极打造现代化、生态化的海滨城市。

3、狠抓招商引资工作。上半年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亲自跑项目、谈项目,共组织了多次招商洽谈活动。今年3月份、5月份党工委书记高作平带领“三镇”、“四办”、区直有关部门及各园区先后2次到浙江的宁波、杭州、苏州、昆山、上海和山东的.威海、临沂、日照、聊城进行项目洽谈和招商活动;5月8日,闵忠贵副主任带队参加了“20xx年辽宁(南昌)商品展销会暨经贸洽谈会”,xx开发区绅特制衣有限公司、辽宁中泰彩铝有限公司、xx旺运红酒业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各携带代表企业特点的产品参加了展会,展示了xx开发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同时推介熊岳温泉城项目和五金商贸城项目。

4、搞好各类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对现有7个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撤销绿色工业园、临港工业园、装备制造工业园、绿港物流,组建临港工业区、滨海工业区;保留冶金工业园、塑料工业园机构及法人资格,成建制并入滨海工业区,作为滨海工业区内相对独立的工业园区;保留海洋渔业产业园机构及法人资格,成建制并入临港工业区,作为临港工业区内相对独立的工业园区。

5、加强服务工作。对引进的项目做好跟踪服务,促进生物柴油、生物汽油、炭素深加工等投资5000万元以上落实项目的开工建设。

为了进一步抓好深化“工业发展年”的各项工作,下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抓招商引资工作,组织各种项目洽谈活动。开发区将积极参加市里统一安排的招商洽谈活动,其中,首先按市政府要求,在市经委的主动服务和大力支持下,组织安排好各项展洽工作;其次,将有针对性地到各地招商引资;再次,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企业到开发区考察洽谈投资。

2、组织深化“工业发展年”工作调度分析会,按照开发区深化“工业发展年”实施方案,对各推进组、各部门工作情况进行督察。同时,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的跟踪服务,帮助其快建设、早投产。

3、抓经济运行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尤其要抓好新增长点、重点企业、新增规模企业,确保按序时进度完成市计划。

4、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工业发展年”工作宣传。其内容主要有:新开工建设工业项目巡视;技术创新重点项目探访;推荐省、市名牌产品报道;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进展等宣传。

综上所述,开发区正在全力、有序地推进深化“工业发展年”的各项工作,经过艰苦奋斗,开发区保证完成“工业发展年”的各项工作目标,力争超额完成任务,为xx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全区非公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环境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xx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从20xx年4月16日开始,在区人大副主任、工商联主席冯春娥、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屈光明的带领下对各基层商会及企业进行了近1个月的走访调研,走访非公企业36家,调研对象涉及化工、贸易、副食品批发、建材装修、家具、五金、制造业、房地产、餐饮等行业企业会员,听取了企业负责人的汇报,发放了调查问卷,召开了座谈会,就企业基本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企业党建等方面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围绕“打造雁城商都、建设石鼓新城”经济发展方针,从加强引导、优化环境、提升服务等方面入手,立足区位、资源两个优势,优化软、硬两个环境,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从政策、环境、体制等方面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我区非公经济发展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不论是非公企业个数、个体工商户户数,实现产值、上缴税金都有呈快速增长。xx年全区非公经济上交税金6.5亿元,约占全区税收的50%,非公经济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非公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华源、五一、中湘、永兴四大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建材、副食品、五金、家居等行业的商贸物流业、以共创集团、耀江实业、雅仕林等为代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以香江百货、中环餐饮、漂亮宝贝等为代表的服务业,以及以领军现代农业、荣盛农业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企业。特别是近几年引进的中亿汽贸、崇盛国际中心、华耀城等已建成或在建的项目,更是为我区非公经济发展增添的强劲的动力。

2、非公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非公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财政增长、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华源、五一、中湘、永兴等专业市场,孕育了3000多户创业者,安置了3万余人就业,带动了数十家物流企业的发展。新澧化工、荣盛科技、领军现代等企业为两乡安置闲散劳动力2千多人。极大的缓解了社会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同时,随着非公经济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积极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光彩事业。近几年,非公企业通过向公益事业捐款、救助贫困家庭、定点帮扶、救灾等方式多次为社会奉献爱心。如仅去年一年,区工商联的会员企业捐款就达300万余元。

3、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全力推进民营企业发展,xx区委、区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政策机制。相继出台了《xx区鼓励投资兴办生产型工业企业、大型商业网点和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办法》、《xx区招商引资工作奖励办法》、《xx区区级干部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交朋友制度》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不准》等一批政策文件,有效支持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全区连续几年开展优化经济环境与政风行风测评活动,监测各职能部门的行政效能情况。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氛围,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

4、非公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区非公经济整体还是有所增长,但较同期相比,非公经济已经进入发展趋缓、平稳下滑的阶段。一是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有些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由于市场需求萎缩,订单不足,产品库存增加,资金回笼受阻。如新澧化工主要是生产元明粉,按理说一季度是元明粉销售的`旺季,而今年却一反常态,市场需求不旺,订单与价格均有所下降,建衡化工、力弘化工等企业均反应开工产能不足60%;二是因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压缩了本来就微薄的部分企业利润;三是宏观政策制约了部分需求。由于国家多项调控措施的实施,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进一步加强,部分投资性、改善性需求受到压制,还有今年以来厉行节约、光盘行动等因素,使一些房地产、高档餐饮业和服务业受到影响。

1、融资渠道不够通畅。融资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有的企业有好的项目因缺乏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不足不能按时上马或满负荷生产。有些企业因战线拉得太长,摊子铺得过大,资金需求量巨大且过于分散,企业流动资金出现断裂。据调查,全区有45%左右的非公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虽然国家放宽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金融机构也加大了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许多小微企业因规模较小,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且不动产等可抵押的担保物较少,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我区贷款担保机构缺乏,融资渠道单一,民间借贷利息高,不规范,造成小微企业贷款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土地资源紧缺。土地问题是制约许多实体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全区的非公经济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现在全区的用地指标非常紧。例如华源与中湘机电市场的许多经营户均反映,市场没有一个独立的够规模的仓库,各经营户都是分散在周边地区租用临时仓库,非常不方便,增加了运营成本,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还有的经营户反映现在经营成本逐年增加,单靠门店销售利润很微薄,企业要发展需要转型,最希望的是能拥有前店后厂,而土地是关键,例如天正输配电设备有限公司,近几年经营状况越来越好,由单一的销售延深到产品的加工制作,但因没有合适的场地建厂房,只能占用门店进行加工,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车立方市场的负责人反应,现在商用车的销售情况非常好,但是亟需完善配套的售后服务。现在全区的商用车(货车)维修服务站都是一些分散经营的规模较小的企业,因投入不够而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维修厂都是租地经营,随时面临搬迁的可能,所以经营者不能敢过大投入。而全区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可支配用地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企业不得不将迁往其它地区另谋发展。

3、企业管理人才稀缺。由于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影响,本土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又很难引进,致使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稀缺。许多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知识,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模式,用人机制不活,用人唯亲,管理上常常力不从心,企业管理较为混乱,生产管理无规章,财务管理不规范,营销管理无网格,人事管理不到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4、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在走访中企业主均反应xx区的经济发展环境较其它区相比较好,政府为企业的服务意识较强,服务也比较到位。但认为部分职能部门观念转变不到位,重罚轻管现象还时有发生,个别行政职能部门有时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问题,少数基层执法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索、拿、卡、要的现象。有的企业周边环境恶劣,治安状况不好,农民或居民借机滋事阻工,致使企业花钱息事,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和企业家的精神负担。

5、企业党建力量还比较薄弱。一是党组织覆盖面不广。这几年,在区委组织部和基层党组织及党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覆盖面得到了拓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非公企业没有党员或只有个别党员,年轻员工、优秀员工入党积极性不高,党员结构老化,党的新鲜血液难以补充。此次走访的36家企业中,有党员的占41%,其中建立党组织的有8家,有党员但不具备建立党支部而挂靠在行业支部的有7家;无党员的16家,占44%;符合建立支部条件但没有建立的有3家,占8%。二是党员管理难度大。全区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较多而规模相对较小,员工流动性强。党员绝大多数是流动党员,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使党员管理难度增大。三是党组织生活难正常。一些非公企业主和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建工作热情比较高,但苦于没有专职的党务工作人员,特别是缺少文秘方面的党务干部,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不顺利,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突出。有的企业缺乏党建工作活动经费,虽然有阵地但不健全,难以为党组织所用。加上业务工作繁忙,平时很难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特别是联合支部,组织一次活动难度很大,基本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

1、进一步畅通融资渠道。一是积极优化信贷环境。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非公有制企业财务管理,建立严格、规范和透明的企业财务制度,并向金融机构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切实增强企业信用意识,严格履行借贷和其他融资契约。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各级政府要引导各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中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协调与沟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继续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形成常规性工作机制。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利用自有资本组建互助性贷款信用担保机构,依托各级商会、行业协会,积极发展行业和专业担保公司,吸收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参与,增强信用担保能力,帮助解决小额度周转金借贷难的问题,从而降低金融部门的借贷门槛,不断扩大民营企业面向社会的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2、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一要依托全区的资源优势及专业市场集群的优势,支持企业大力发展零配件加工业、仓储物流业、售后服务业等配套延伸产业。二要完善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建设。为产业集聚区就业人员提供办公、就餐、居住、休闲等生活性服务场所,提高企业文化品位,要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得起。

3、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要优化政务环境。坚持阳光行政,以服务发展,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及时发布产业预警信息,帮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本地产业现状,竞争者动态及政府的相关政策,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结构和企业发展方向。要关心爱护企业家,形成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发展的社会环境,对非法干预非公企业合法经营活动,利用职务之便“索、拿、卡、要”和以权谋私的行为,要严肃处理。二要优化服务环境。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为非公经济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认证认可、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三要优化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大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合同欺诈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4、加强企业自身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企业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邀请一批经济专家或知名企业家讲课或者本地优秀民营企业家现身说法,对企业经管管理人员进行免费培训。积极为非公企业参加各类专业会议、管理培训和考察交流创造条件。培养一批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优秀管理人才。加大人才资源引进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和聘用机制,采取政策引导、物质奖励等综合措施,鼓励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二要加强企业党群组织建设。促进党组织与企业行政管理机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促互进,加强党建行政工作力度和渗透能力,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覆盖面与凝聚力,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优秀人才和青年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以党建带动企业团、工、妇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群组织的力量,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维护好企业及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某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的安排,*月*日―**日,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xx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xx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xx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xx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场、186个农村经济合作社,237个致富协会。一些村发挥劳动力比较富足的优势,积极与一些有资质、有信誉的劳务中介组织联合,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收取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全市依靠有偿服务增收的村共有207个。三是靠资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范家庄村针对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进泰山茶苑、茶厂等项目,每年集体增收10多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在路边、沟边种植速生杨8万多株,实行村集体统栽统管,收益分成,村集体每年增收100多万元。东平县彭集镇后亭村公开拍卖河砂资源开采权,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有的村充分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栗行村、沙岭村,岱岳区下港乡木营村、肥城市仪阳乡刘台村、东平县梁林村等山区村,积极开发旅游资源,集体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全市依靠资源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1290个。四是靠资产。一些村以明晰产权、规范管理为重点,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水库、机井等农业设施和闲置房屋、农业机械等存量资产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村级收入。岱岳区马庄镇坊子村对闲置的原麻纺厂院进行了公开拍卖,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宁阳县城镇东台村利用闲置的学校院落,引进浙江一织布厂,村里以电力设施、厂房入股,每年增收近5万元。目前,全市95%以上的农村闲置资产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资产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354个。五是靠争取。充分利用上级在山区开发、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开发、“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及物资支持。东平县大羊乡南留屯村,依托村内小流域治理项目,对上争取无偿扶持资金300多万元,把xx多亩山岭薄地整治成了优质果园,并承包到户,年增加村级收入40万元。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对债权、债务进行集中清查、清理。对债权,积极清收,特别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统”尾欠数额较大的村,通过清欠增收辐度比较大。同时,对债务采取清欠还债、降息减债、以物抵债、债转股、依法核销等形式,妥善处理解决,减轻村集体负担。xx年,全市村级清欠收入达1175.52万元,偿还债务6461.23万元。

2、优化环境,强化帮扶。调查发现,各地都把优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实行领导干部和部门包村,有力地增强了村级经济发展活力,拓展了发展的空间。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了税收返还政策,将各村年度工商税收(包括招商引资进入县、镇工业园的项目)新增地方财力部分,按10%至50%不等的比例返还给村集体,调动了村级发展民营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的积极性。岱岳区马庄镇老宫村引进了东马石膏粉有限公司,预计年实现利税1000万元,村集体仅靠地方税收返还一项每年就可增收20多万元。同时,各级还坚持实行包村工作制度,从县市区直机关抽调精干力量常年驻村,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金、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的优势,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两年来,县市区共安排工作组315个,抽调县乡机关干部1253名,提供帮扶资金2028万元,实施打井、调水、修路、山区开发等重点工程项目431个,引进和帮助新上项目76个,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有的县市区按照“地域相近、条件相似、便于工作”的原则,选择部分经济强村或强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教方法、帮资金,带动和促进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县市区和乡镇还积极为村级发展提供资金扶持。泰山区针对部分村难以运转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线、体现政绩、优劳优酬”的原则,由区财政列支100万元,支付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费用。肥城市石横镇对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每年都从镇财政分别拔付5万元,以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来。

3、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并举。各级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开源节流并举,加减法一起算,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村级收入,一方面厉行节约,管好用好每分钱。一是减少干部职数。落实了村干部“四定”(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改革措施,大力推行“两委”干部交叉兼职,使享受固定补贴和误工补贴的人数尽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和范围之内,减轻村集体负担。今年,岱岳区明确提出取消编外人员,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计生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等全部由在编村干部兼任,大大减少了村干部人数。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村“两委”干部17093人,平均每村4.7人,干部总数比xx年减少7500多名。二是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普遍实行了农村财务由乡镇代理记帐、代管资金,大部分村取消了会计、现金出纳,设立一名报帐员,既加强了监督,又有效地减轻了村级的支出压力。三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各级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定,对村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理财等工作程序和内容进一步作了规范,并坚持定期检查督导,实现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新泰市健全完善了现金管理、开支审批、村干部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还设立了农村财务网络监控中心,与乡镇“双代管”服务中心微机联网,进行远程监控,实现了农村财务的会计电算化、监督网络化、运作规范化。

4、更新观念,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调查发现,各级充分认识到,用好一个人就能激活一个班子,找到一条路子,带富一个村,特别是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已成为各级的共识。去年以来,各级都结合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大胆选用政治素质好、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有的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去年以来,全市共调整经济薄弱村班子598个,876名致富能手被充实进村党支部班子,其中327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们上任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种渠道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使这些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平县提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双强”(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标准,改善农村干部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肥城市王瓜店镇蒋庄村,原来的村干部观念陈旧,发展经济没能力、无路子,集体经济空壳。xx年,个体大户孟凡胜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后,提出了“经营农村”的思路,仅春季植树公开拍卖树点,村集体就增加收入20多万元。为切实提高农村干部致富能力,各级认真落实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五年规划,大力实施“十百万”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去年以来,我市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1430名,建立县级科技知识培训示范基地37个,乡镇示范服务基地128个,培养建设科技致富示范村321个,党员科技致富带头户15908个。

区总部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区委统一安排,总部经济发展调研课题组迅速成立,立即将有关要求和任务分工进行了部署,并调研了武侯区等总部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我区发展状况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发展背景。

2001年,为从根本上扭转“老工业基地+大农村”的落后局面,成华区以“成都市东郊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下称“东调”)为契机,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化城区”转型,总部经济在城市和产业“双转型”中逐渐发展壮大,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实践。

第一个阶段:2001年至2006年底,在推进“东调”战略过程中,为避免产业空心化,2003年底启动建设“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着力发展都市型工业。

第二个阶段:2007年至2009年,按照成都市统筹城乡、“三个集中”和发展高端产业的要求,成华区将“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发展定位调整为“总部经济+都市工业”,并经成都市政府批准设立“总部经济试验区”。

第三个阶段:2009年起,围绕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成华区明确提出“以总部经济为龙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并按照“产城一体”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总部基地”向“总部经济城”升级发展,总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二)产业结构。

按产业门类划分,成华区总部企业主要有七个板块:

以中国二重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为龙头的机械装备制造类企业16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10。3%;以川庆公司为龙头的石化类企业9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5。8%;以成都航天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电子通讯类企业14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9%;以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院、省建筑机械化公司为龙头的建筑工程行业的总部17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11%;以龙港、攀枝花钢城集团为龙头的钢贸物联、商业零售、批发、运输行业总部62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40%;以中国医药集团抗菌素研究所为龙头的医药类企业8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5。2%;以中国节能四川公司为为龙头的环保节能企业6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3。9%;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尚无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其他类企业23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14。8%。

(三)空间布局。

龙潭总部经济城(以下简称总部经济城)内有规模以上总部企业123户,是成华区总部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占总部企业总量的79。3%,占总部企业税收的15。6%;总部经济城以外有总部企业32户,占总部企业总量的20。7%,占总部企业税收的84。4%;其中,猛追湾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总部企业12户,占总部企业总量的7。7%,占总部企业税收的49。4%。

(四)规划与政策。

根据成华区总部经济规划研究的成果,将重点发展先进生产型企业总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总部,加快构筑“一城三轴三区”的空间格局,使成华区成为成都市总部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在投资环境上,正在执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有:

1。《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成都市成华区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成华委〔2011〕69号)。

2。《成都市成华区政府关于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意见》(成华府〔2011〕136号)。

3。《成都市成华区政府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成都市龙潭总部经济城环保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成华府〔2010〕82号)。

4。《成都市成华区政府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成华区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的通知》(成华府〔2010〕71号)。

综合以上情况,2007年后成华区加大了发展总部经济的载体建设、财税扶持、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总部企业总量增长较快,但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的税收贡献,仍以存量总部企业为支撑,新引入企业尚处于建设、培育阶段,税收增长贡献有待加强。

中心城区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主要还是以原有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而对于占有80%以上的中央商务区(cbd)核心区的锦江区而言,发展总部经济的重点则主要集中在成都中央商务区(cbd)和春熙路、盐市口两大商圈周边。

在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内,工业净用地面积最大的.是高新区,其次为金牛区,而在园区内总部项目用地面积占比较大的是成华区,比例达到45。94%,仅次于锦江49。1%。剩余可用面积最大的是成华区,还有约3xx1亩土地。

各城区依托原有主导产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加快载体开发建设,差异化发展。

1。具有集聚总部资源的大体量空间优势。

成华区是成都市可开发土地资源最多的中心城区,土地储备优势明显。成华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以工业用地居多,距市中心较远,人口密度较低,土地开发和整理成本相对较低、难度较小,可供开发利用土地保有量大。目前,全区各类建设用地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已整理出存量土地9000余亩,未来两至三年整理出的土地面积将达到2。7万亩。

2。具有与西部重要经济区域互动性强的区位优势。

成华区对外交通辐射能力强,处于成绵乐、成内渝、成南(遂)渝三大发展带的桥头堡位置。是成渝、成绵、成南三条高速公路和川陕公路的起始点;成渝、成昆铁路经过境内,城际铁路枢纽、火车东站等重要节点布局其间;有效联络了川、渝、陕、桂、滇、藏、黔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尤其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后,更是在成渝经济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具有发展制造业总部的产业基础优势。

“东调”战略使绝大部分生产型企业离开了成华,但同时大量的专业技术与科研设计力量保留下来。这部分传统老工业区的历史积淀优势,为发展总部经济确立了内生动力,为聚集研发设计、产品中试、检验检测等与生产制造密切相关的总部型企业提供了基础。同时,区域内电子科大、理工大学、西财天府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电子十一院、西勘院等科研机构,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平台。

4。具有适宜总部特色化需求的后发优势。

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借鉴其他城区总部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更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发展策略。其他城区受到发展空间限制、产业形态锁定、市政设施更新改造成本巨大等问题的影响,难以及时有效地回应总部企业的新需求,而成华区可以采取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服务等策略更好地满足总部企业特色化需求。

1。市区商务功能规划,影响企业区位偏好。

根据成都市中央商务区的规划,成华区几乎没有区域在商务区范围内。对于世界500强企业来和大企业大集团来说,在选择办公地时在意楼宇的形象,装修品质和档次,同时对写字楼周边的城市生活配套要求也高。而中央商务区便捷的交通、丰富的信息、优质的办公设施和良好的金融、商务运营环境,能大大节约企业的管理和交易成本,能够更有力地吸引各大金融、商务公司入驻,进而成为这类企业的首选。

2。主导产业尚在培育,产业结构尚需优化。

规模上,各产业均发育不足,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关联发展、集群发展度不高;结构上,主要以制造业企业总部为主,其中,传统制造业占比较大,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环保节能等新兴产业发育较弱。新引入企业贡献率还不高,项目建设周期及成长培育期较长。

3。配套功能相对滞后,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一方面,高端商务楼宇数量不足,缺乏总部经济发展载体;道路、交通、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高端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还不能充分满足入驻企业商务活动和员工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专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法律服务、科技服务、会计审计、中介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4。发展供地环境趋紧,加快发展成本增大。

成华区因土地指标、征后实施等工作滞后,大部分供地企业尚未取得土地权证,市政府对中心城区利用工业用地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收紧,存在将工业用地调规或调高供地价格的政策变化可能,规范发展压力增大,供地成本增加,招商难度也将增大。

5。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影响发展环境优化。

成华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完善城市配套改善城市功能的投资刚性需求大,但由于近年来宏观经济震荡,国家金融政策趋紧,对政府项目、国有平台公司融资严格控制,导致建设发展资金短缺。

(一)坚持科学推进,完善发展规划。

要进一步完善“一城三轴三区”重点发展区域的发展规划。对各个功能区、重点发展区域,要结合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差异化地制定近、中、远期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各阶段推进步骤,并确立近期发展路径和操作性举措:一是对已具发展基础的龙潭总部经济城、猛追湾总部经济集聚区和二环路总部经济发展轴,完善产业分类发展规划,明确各区块(楼宇)招商重点,扶持和发挥龙头、骨干、优势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延展、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二是对规划的新成华大道总部经济发展轴、蓉都大道总部经济发展轴、新客站总部经济集聚区和北郊片区总部经济集聚区等基础较弱的区域,工作重点则应是抓好四川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都市“北改”等机遇,一方面高起点、高品质地加快载体和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实施招大引强战略,引入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发展的主体架构,使之成为成华区总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

(二)围绕发展定位,强化产业招商。

树立务实招商理念,重点抓好主导产业。一是做大优势产业,围绕机械装备、电子通讯、石油天然气、钢材物联、建筑工程等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比较优势的产业招大扶强,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延伸拓宽产业链,做大做强核心产业集群。二是抓好新兴产业,围绕环保节能、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选商选资,引入行业内龙头企业总部,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创新营销招商方式,继续加大区域总部经济发展宣传力度,运用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等平台,塑造品牌,扩大影响。突出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产业分类招商;对招商资源、对象实施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提供专项服务、跟进服务、一站式服务。四是突出特色招商,突出对研发设计、营销结算等功能性总部招商、培育,形成区域特色,推进差异化发展。

(三)促进圈层融合,完善产业链条。

加强区域合作,密切与周边地区相关制造业的关系,完善产业链。一是充分挖掘好老工业基地存续的商脉、人脉等资源,利用东调企业的成华情结,吸引他们回归成华设立总部。二是促动以中心城区总部经济功能区为“头脑”,周边腹地制造业区域为“躯干”运行的发展模式,建立总部企业与腹地范围内企业的产业链联系。三是在引进总部企业的同时,鼓励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周边布局,实现产业链功能上的耦合。

(四)加快配套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提升总部经济发展配套服务环境。一是加快完善交通、环境、住房等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安全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二是加快建设一批以甲级写字楼为重点的高标准商务楼宇,增强总部经济空间承载能力;三是加快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要素,构建总部经济发展服务体系。

(五)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要素保障。

多渠道、多模式解决资金问题。一是拓宽融资渠道,研究和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成都科银风险投资的融资服务作用,助推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二是拓展投资运作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加速推动总部经济发展。

(六)优化体制机制,确保强力推进。

要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增强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动力、合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对重大项目招商、重点区域发展等涉及的土地、报规报建、工商转注、税收划转等事项,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强力协调。二是完善全区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全域招商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及重大项目责任到位、专项服务、街道部门联动的招商机制。三是强化项目促建、产业培育机制,督促企业早建成、早投产、早达产,兑现约定税收贡献等经济指标,对不良项目坚决清退。着重跟踪督办工商注册、税收到位、约定贡献兑现到位,确保招商成功引入一家、经济贡献实现一家。

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的安排,9月7日—12日,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03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03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03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

口号。

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2003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场、186个农村经济合作社237个致富协会。一些村发挥劳动力比较富足的优势积极与一些有资质、有信誉的劳务中介组织联合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收取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全市依靠有偿服务增收的村共有207个。三是靠资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范家庄村针对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进泰山茶苑、茶厂等项目每年集体增收10多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在路边、沟边种植速生杨8万多株实行村集体统栽统管收益分成村集体每年增收100多万元。东平县彭集镇后亭村公开拍卖河砂资源开采权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有的村充分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栗行村、沙岭村岱岳区下港乡木营村、肥城市仪阳乡刘台村、东平县梁林村等山区村积极开发旅游资源集体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全市依靠资源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1290个。四是靠资产。一些村以明晰产权、规范管理为重点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水库、机井等农业设施和闲置房屋、农业机械等存量资产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村级收入。岱岳区马庄镇坊子村对闲置的原麻纺厂院进行了公开拍卖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宁阳县堽城镇东台村利用闲置的学校院落引进浙江一织布厂村里以电力设施、厂房入股每年增收近5万元。目前全市95%以上的农村闲置资产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资产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354个。五是靠争取。充分利用上级在山区开发、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开发、“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及物资支持。东平县大羊乡南留屯村依托村内小流域治理项目对上争取无偿扶持资金300多万元把2000多亩山岭薄地整治成了优质果园并承包到户年增加村级收入40万元。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对债权、债务进行集中清查、清理。对债权积极清收特别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统”尾欠数额较大的村通过清欠增收辐度比较大。同时对债务采取清欠还债、降息减债、以物抵债、债转股、依法核销等形式妥善处理解决减轻村集体负担。2003年全市村级清欠收入达1175.52万元偿还债务6461.23万元。

2、优化环境,强化帮扶。调查发现,各地都把优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实行领导干部和部门包村,有力地增强了村级经济发展活力,拓展了发展的空间。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了税收返还政策,将各村年度工商税收(包括招商引资进入县、镇工业园的项目)新增地方财力部分,按10%至50%不等的比例返还给村集体,调动了村级发展民营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的积极性。岱岳区马庄镇老宫村引进了东马石膏粉有限公司,预计年实现利税1000万元,村集体仅靠地方税收返还一项每年就可增收20多万元。同时,各级还坚持实行包村工作制度,从县市区直机关抽调精干力量常年驻村,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金、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的优势,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两年来,县市区共安排工作组315个,抽调县乡机关干部1253名,提供帮扶资金2028万元,实施打井、调水、修路、山区开发等重点工程项目431个,引进和帮助新上项目76个,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有的县市区按照“地域相近、条件相似、便于工作”的原则,选择部分经济强村或强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教方法、帮资金,带动和促进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县市区和乡镇还积极为村级发展提供资金扶持。泰山区针对部分村难以运转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线、体现政绩、优劳优酬”的原则,由区财政列支100万元,支付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费用。肥城市石横镇对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每年都从镇财政分别拔付5万元,以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来。

3、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并举。各级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开源节流并举,加减法一起算,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村级收入,一方面厉行节约,管好用好每分钱。一是减少干部职数。落实了村干部“四定”(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改革措施,大力推行“两委”干部交叉兼职,使享受固定补贴和误工补贴的人数尽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和范围之内,减轻村集体负担。今年,岱岳区明确提出取消编外人员,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计生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等全部由在编村干部兼任,大大减少了村干部人数。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村“两委”干部17093人,平均每村4.7人,干部总数比2001年减少7500多名。二是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普遍实行了农村财务由乡镇代理记帐、代管资金,大部分村取消了会计、现金出纳,设立一名报帐员,既加强了监督,又有效地减轻了村级的支出压力。三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各级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定,对村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理财等工作程序和内容进一步作了规范,并坚持定期检查督导,实现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新泰市健全完善了现金管理、开支审批、村干部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还设立了农村财务网络监控中心,与乡镇“双代管”服务中心微机联网,进行远程监控,实现了农村财务的会计电算化、监督网络化、运作规范化。

4、更新观念,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调查发现,各级充分认识到,用好一个人就能激活一个班子,找到一条路子,带富一个村,特别是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已成为各级的共识。去年以来,各级都结合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大胆选用政治素质好、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有的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去年以来,全市共调整经济薄弱村班子598个,876名致富能手被充实进村党支部班子,其中327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们上任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种渠道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使这些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平县提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双强”(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标准,改善农村干部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肥城市王瓜店镇蒋庄村,原来的村干部观念陈旧,发展经济没能力、无路子,集体经济空壳。2002年,个体大户孟凡胜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后,提出了“经营农村”的思路,仅春季植树公开拍卖树点,村集体就增加收入20多万元。为切实提高农村干部致富能力,各级认真落实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五年规划,大力实施“十百万”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去年以来,我市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1430名,建立县级科技知识培训示范基地37个,乡镇示范服务基地128个,培养建设科技致富示范村321个,党员科技致富带头户15908个。

三、存在问题。

我市村级经济发展虽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创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泰山区省庄镇安家庄村地处山区,是有名的花卉苗木专业村,村里无偿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各项服务,群众收入虽然比较高,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里办公用房只有两间1965年盖的土坯房,村干部也十几年未发工资。东平县老湖镇南辛庄村,群众在村里的帮助下,通过特种动物养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户年收入达17万元,但村里不收服务费,集体无收入,运转非常困难。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村虽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顾虑重重,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莱镇胡家泉村的两名村干部,都是致富能手,家里有波尔山羊养殖、羊肉加工等项目,年收入比较高,但对集体发展考虑得很少,主动做工作少,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致使村集体无收入。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怨天忧人。调研发现,有的村虽有近千亩土地,但一年到头只能收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没有任何增加集体收入的门路,村干部畏难发愁,只等上级扶持,全村坐等受穷。有的村虽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经营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价拍卖,影响了村里的稳定持续发展。

2、村级债务负担沉重。截止2003年底,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中,有债务负担的2528个,占69.07%;村级负债总额达11.76亿元,平均每个村32.13万元,有的村竟高达5800万元。负债的主要原因,既有搞道路建设、通水通电、修建学校等公益事业形成的,又有盲目发展村办企业和盲目搞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造成的,也有为完成上级任务,贷款垫付“三提五统”、农业税等形成的,还有一些村在近两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设中,形成了新的债务。债务中既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有群众的高息借款。利息越滚越大,连年增加,有的村由最初的几万元累加到几十万元,根本无力偿还。特别是一些村,因欠群众高额借款,潜伏着很大的不稳定因素。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这些村疲于应付,甚至有的村干部经常被司法机关传唤、拘留,根本没有精力谋发展、搞建设。东平县接山乡林马庄村因打井修渠、修路架电、新建学校等已累计欠外债284万元,积重难返,越陷越深,发展难度非常大。

3、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一是自然条件差。有的村地处山区、库区,土地贫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条件差,治水、修路、通电成本高,发展没优势,这样的村全市达315个。有些山区村,虽然林果等农副产品产量较高,但受交通条件制约,产品运不出、销不了,增产不增收。东平县老湖镇有22个村属库区移民村,村里没有一寸土地,原先集体收入全靠公益金,自去年取消公益金后,这些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并且公益金不在转移支付范围,下一步得不到转移支付资金,村里运转困难,村干部待遇也落实不了,情绪非常低落。二是政策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使村级收入锐减,原先村级组织运转还能由“三提”来解决,现在只能靠较少的农业税附加,如果村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运转难以保证。特别是下一步农业税全部取消后,运转将更加困难。而现在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优化村级发展环境,拓展村级发展空间,促进村级增收。如土地政策,越来越严格,村里即使引来了项目也难以落地;税收政策,在利益分成上,村里得不到任何收入;“一事一议”规定过死,每人每年必须限制在15元以内,一些公益事业根本无法兴办,等等。三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调研发现,我市农村许多有头脑、有技术、有本事、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就业困难,也不愿留在村里,一些高中毕业生也千方百计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发展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贷款控制过严,使村里很难得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过于分散,对一个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能集中财力解决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加上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关心,很少提出发展村级经济的好建议,即使村里想发展也缺门路、无项目。

4、非生产性支出大。调研发现,目前村级事权过多,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2003年,全市村级运转支出总额5.31亿元,运转资金缺口219.5万元。特别是一些非生产性开支比较大,突出表现在干部工资、计划生育和报刊征订上,基层反映比较强烈。目前拿工资、吃补贴的村干部职数还比较多,工资支出比较大。2003年,全市村级干部报酬总额8971万元,平均每村2.5万元,村干部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的村达2133个,占58.3%,有64个村只能靠贷款来发工资。计划生育要求配备“三大员”(药管员、统计员、宣传员)、计生主任、协会会长、育龄妇女小组长和查访员(每个村民小组各一名),人员比较多,有的不允许兼职,必须专职配备,绝大多数村超过“两委”干部数,有的竟多达19人。并且计生干部的待遇标准比较高,还必须优先保证。基层普遍反映,计划生育工作检查过于频繁,重过程、重形式,培训、考试、宣传资料、档案、板面要求高,费用大,一般村用于计划生育的开支每年都在2万元以上,有的村高达15万元。报刊征订工作,尽管中央要求大村不得超过800元,小村不得超过500元,但是有的部门、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摊派报刊仍比较多,有的村征订报刊种类多达25种,个别报刊份数太多、定价过高,而且必须完成。据统计,2003年,全市征订报刊杂志的费用达到1277万元,平均每村3490元,有的高达6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岈山村共有712人,每年工资支出2万多元,计划生育经费2万多元,报刊征订8000多元,而去年村集体收入只有2.8万元。类似这样的支出,很多村依靠自身的集体收入根本无力承担。有的为了应付这些支出,甚至采取借贷举债的办法,致使村级债务负担又“雪上加霜”。

四、对策建议。

2、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深化“递进培养工程”,解决好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结合今年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包括计划生育干部、生产组长、工勤人员等,能兼的一律兼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村里吃补贴的人数。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实用技术和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带动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成功经验,采取工资统筹、办理养老保险等措施,保证村干部待遇落实,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保证村级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市财政、农业、土地、工商、税务、金融、计生、政法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业务职能,提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强大合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村级事权,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取消一切不符合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得强迫村里出资兴办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执行中央订阅报刊的政策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除党报党刊以外的其他报刊摊派。总结县乡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能挂帐的挂帐,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销的核销。同时,要求乡村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严防增加新的债务负担。

4、提高民主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细致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公开时间、程序、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杜绝“跑冒滴漏”,并通过多种方式改革产权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5、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市委制定关于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发展路子,落实领导责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基层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关注基层、理解基层、支持基层,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乡镇,县乡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后进村和市、县直部门包村制度,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路子、搞服务、引项目,协调资金,优化环境。把村级经济发展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加大村级特别是负债严重、运转困难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贫资金,破解发展难题。总结岱岳区实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经验,召开现场会议进行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各级发展村级经济的先进经验,树立一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和0.57%;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部分城乡群众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xx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0元,分别是全省12858元的64.8%和全市10155元的82.1%;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元,分别是全省3136元的64.1%和全市2884元的69.7%。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主要支撑。六是城镇化水平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不强。我县虽有3个建制镇,但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渠道不畅,市场化程度低,对县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弱。目前,我县城镇化率不足30%,明显低于全省的42%和全市的38%。

——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势在必行。

在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培育特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构建和谐××、打造熊猫家园”的载体,力争通过2至3年的努力拼搏,使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从人均经济指标上快步跟进和奋力赶超省市平均水平。

确定这些目标,一方面是我们实现建设人均强县、奋力争先晋位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我县人口少既是劣势也有优势的特点。我们虽然在经济总量方面无法与其他县区相比,但人均指标上却蕴含着潜力。具体讲,一是××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正处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多措并举突破县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商贸流通、公路交通、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乡镇机构改革、扩权强县等利好政策,必将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具大。随着“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在产业培育方面多年的努力终将获得丰厚回报。三是××具有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后发优势明显。全县各级班子紧密团结,各级干部齐心协力,广大群众求富思进,加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催生的强大精神动力,××必将驶入突破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随着西成高铁客运专线过境设站、“引汉济渭”工程等重点项目年内的开工,县委、政府发展农业三大产业的决定落实见效,大熊猫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顺利推进,必将推动××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奋起直追,按照“抓特色比亮点、抓增长比人均、抓稳定比和谐、抓管理比环境”的发展思路,把省市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那么我们必将把落后的劣势转变为后发的优势,迅速掀起突破发展的新高潮。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突破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首先,在农业方面,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强力推进生猪、山茱萸和板栗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坚持抓大户、抓示范、抓规模、抓亮点的思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和补助,促进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发展天麻、猪苓等中药材,搞好土鸡、中峰、大鲵等特种养殖业,抓好核桃、食用菌等林副产业。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机遇,搞好山地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多元互补的产业格局。其次,在工业方面,继续以山茱萸等产业为龙头,着力开发天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山茱萸保健酒、农家香公司的系列农产品等项目,并辐射带动同类产业和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形成以技术为先导,以名牌产品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同时,将水能和矿产开发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龙头逐步壮大。第三,在三产方面,充分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围绕大熊猫栖息地、秦岭珍稀动物园重点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科考旅游,组织好茱萸花节、大熊猫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扩大我县旅游宣传面。积极发展物流、商贸、信息等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缺乏可供出口的资源和产品,居民消费能力也非常有限,因而投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要继续抓住国家扩内需、促增长、保民生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突破发展主攻方向,精心论证、筛选、储备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全力以赴抓好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基础建设项目、民生保障项目、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的争取和实施,重点争跑高速路新连接线、东陈路、污水及垃圾处理厂、大熊猫生态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推进大发展。要加快项目开工和建设进度。对扶贫重点村、椒溪河流域土地整理、金水河梯级电站开发、经济适用房建设、乡镇卫生服务体系、佛中扩建、大熊猫生态旅游和天美、秦隆石材等投资额超500万元的大项目,要倒排进度,明确时限要求,确保及早动工建设。

大力推进城镇化,催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抓紧实施县城规划修编工作,统筹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力争我县乡镇列入“陕南陕北百镇”建设计划,积极做好西岔河撤乡建镇争取工作,通过各方面的措施,努力提升县城和重点集镇的品味。要不断改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扩大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县城、重点镇和一般乡镇三个层面梯次推进的发展体系。坚持“抓龙头、做大做强中心县城”和“抓基础、大力发展小集镇”相结合,突出搞好中心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借助三河口库区移民机遇,鼓励和引导群众向集镇集中,扩大县城及大河坝镇、陈家坝镇规模和容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引导农民出村出镇发展服务业,发挥小城镇对周边经济、文化、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强化“民营经济就是县域经济”的观念,按照“优化环境、宽松政策、取消门槛、放手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活动,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从税收、贷款、工商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积极扶持城乡群众兴办个体私营实体,最大限度地拓宽群众就业门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突破发展的根本出路,下更大的力气,投入更多的精力,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牢固树立开放兴县思维,突出中药材、农林产品、矿产等特色资源,做好优势项目的策划、包装、推介工作,主动出击,广泛联络,大胆借用外力推进发展。要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认真落实发展环境一票否决制度,严厉查处破坏投资环境行为,夯实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抓投资环境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作效率提速,及时为企业生产经营排忧解难。

切实增加城乡群众收入,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本着“跳起来摘桃子”和跨越突破发展的原则,县委、县政府提出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00元和1xx元,力争尽快赶上省市平均水平,为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奠定基础。当前,一是要围绕增加群众收入,进一步搞好百名干部进村入户帮助农民增收工作,切实帮助农民选准发展项目和拓宽增收渠道,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增收计划,努力从影响群众增收的各个环节入手,分解指标,明确任务,多措并举,确保群众收入有较大幅度提升。二是要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个体工商为主的非公经济和以生态旅游为依托的第三产业,为增加城乡群众收入提供稳定可靠的途径和支撑。三是要衔接好统计数据与考核指标,确保把城乡群众收入情况真实的反映出来。

同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切实抓好信访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局面平安和谐。扎实做好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工作,积极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和国家级卫生县城,精心组织好今年的高中考,协调推进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恢复重建和民生工程建设,加快××中学扩建项目建设进度。切实维护和改善民生,扎实细致安排好城乡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确保群众生活不发生问题。高度重视防汛、地质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工作,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抓好乡安置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该项目预计总投资598.95万元,可解决75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真抓好西尔芦色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本项目规划建设15处灌区,新建取水建筑物20座,干管23条,62.504km,支管60条,42.711km,斗管183.126km,管道减压池133座,蓄水池92座。通过农田水利引水灌溉工程建设,解决项目区5乡1镇3.05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总投资8400万元。

(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做好川西藏区生态与保护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能力县建设,提高我县水土保持工作水平。

(四)加大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力度。该工程已实施或计划实施的共计三段,分别是:

1、大河县城防洪堤工程:

此次工程拟新建堤防长度为2875.57m,修复水毁段长度为211.24m,m10水泥砂浆抹面段长度为3991.70m。概算总投资2769.24万元。

截止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项目的50%。计划将于20xx年汛期前完成。三标段风情小镇段因施工组织及现场征地、拆迁等问题未能落实,故仍未进场。

2、县镇大河治理防洪堤工程:本工程位于大河县城左右两岸,堤防总长度为879.54m,其中林业局段堤防长度为362.92m,汽车站段堤防长度为516.62m,堤防采用衡重式挡墙,采用c20埋石混凝土浇筑。总投资905.39万元。主要资金为县财政自筹资金。目前正在实施,计划将于20xx年4月完工。

3、县大河流域乡防洪治理工程;该项目综合治理河道5100m,新建防洪堤总长1525m,其中左岸935m,右岸590m,配套建排水沟1525m和2处穿堤涵管,疏浚河道4000m。本工程投资总计为1065.76万元。20xx年底前完成相关前期工作,20xx年完成施工。

4、县乡小河防洪治理工程;本工程位于县乡境内小河上,工程综合治理河段分为两段,一段位于乡场镇所在地河段,一段位于上游村居民集居地河段。工程项目综合整治河道总长3110m,新建防洪堤长度为2138m。其中村河段整治河道长1420m,新建防洪堤长1048m;乡场镇河段整治河道长1690m,新建防洪堤长1090m;河道疏浚总长2890m,其中村河段1200m,乡河段1690m。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本工程投资总计为1199.71万元。20xx年底前完成相关前期工作,20xx年完成施工。

1、水源枯竭造成饮水安全项目无法正常运行,致使引水距离加长,工程量加大,老百姓投工投劳量加大,超预算增大,严重影响了饮水安全项目的工程建设进度。

2、县自然灾害频繁,找水源难,对水源区的保护难度加大,严重影响了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

3、由于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力度,农民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水利工作技术力量的要求也就起来越高,而我县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无法满足水利工程建设需要。

施工进场涉及老百姓私搭乱建及开荒地较多,征地难度大。

4、饮水设施管护机制不健全,建设成果不能发挥长期效益。大部分村寨群众的安全饮水意识淡薄,缺少自主管理维护制度约束,群众在饮水设施损坏后,不能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仍其老化受损,建设成果的长期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5、群众“投工投劳”配合意识不高。老百姓自己投身建设中,可以使老百姓知道建设不易,使其提高管护意识。但是我县部分村寨青壮年村民常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只剩上了年纪的老人,思想、能力都不会太突出,对于“投工投劳”有心无力。加上政策补助不会太高,很多青状年村民都不会选择放弃现在打的工,而回村搞建设,许多工程和工作往往无法开展。

1、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群众外出打工经商的较多,尤其是青壮年人员长期在外,加之人员管理难度大,从而使部分群众防汛队伍只是停留在数量和名单上,相当一部分人员根本不在本地,很难保证突发洪水时能召之即来。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问题,防汛抢险知识贫乏等现象普遍存在。

2、社会备料问题颇多。河防汛料物储备采用国家、社会和群众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就目前情况看,国家料物储备比较可靠,而社会团体和群众备料,有数量无实物或有实物无质量的现象相当突出。如遇到工程出险,料物不足,必将贻误战机,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

3、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滋生。由于近几年河一直没来大水,加上茂尔盖水库建成后发挥拦洪作用,一部分人认为河下游防洪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种思想认识是防汛工作的大敌,必须坚决克服。

4、堤防险点和隐患比较突出。一是河下游堤防是在历代民埝的基础上经多次加高培修而成,填筑质量不一,堤防裂缝和鼠类等洞穴隐患较多,堤身总体质量较差,防守难度大。二是堤防基础比较薄弱,遇大洪水时险象丛生。三是近几年新建、改建坝岸较多,基础不牢固。

5、防洪非工程措施严重不足。一是群众防汛队伍中外出经营人员较多,在位率较低;二是由于资金短缺,常备料物未达到足额储备,且常备物资更新不及时,年久老化;三是黄河报险通讯手段比较落后,通讯设备不足,不能满足防大汛的要求;四是由于防汛经费不足,防汛人员技术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均受到制约;五是防汛部门防汛车辆配备不足,上堤道路少,大洪水时,若遇到雨天,抢险机械设备、运输车辆上堤困难,将会严重影响抢险及物资的调运。

1、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可以再村上选择素质比较高和意识前卫的的.人做专业技术培训,并成立监管委员会,专业技术人员做好维修,让村民有偿使用。

2、对于村民乱开耕地,希望相关部门相互协助,禁止非法乱开耕。

3、老百姓投工投劳难,年轻健壮的几乎大部分出去务工,建议全额投资。

1、搞好防汛宣传,高度重视水患意识。洪水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毁灭性等特点,除利用各种渠道、各类媒体、宣传车、标语口号广泛宣传防洪法规和防汛知识外,每年汛前都要到农村村队街道显眼的地方,张贴河防汛宣传材料,介绍今年河的防汛形势、防汛任务、防汛要求,使当地干部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是河防汛的成员,更加重视河防汛工作,增强防汛意识,掌握抢险基本知识。

2、扎实做好汛前工程普查。每年汛前,河防汛部门应对辖区工程情况进行徒步拉网式的普查,认真仔细查找险点、险段和防汛的薄弱环节,了解掌握辖区内的工程现状,找出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方案,立即进行整修、加固,提高工程的抗洪强度,确保工程安全。

3、健全各项防汛制度。河防汛责任重大,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因此,必须由相关行政领导负总责,按照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防汛责任制。沿河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熟悉本辖区内工程情况和防汛情况,及时解决河防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防汛技术学习,能够较熟练地掌握防汛基本知识,提高调度的水平。同时,继续完善领导包工程、包堤段及分级、分部门负责制,切实把防汛工作落到实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