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优秀19篇)

时间:2023-11-27 12:19:54 作者:HT书生

一份成功的教案应该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实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六年级教案参考资料,供大家备课时参考和使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

二、新课。

组织学生看书自学什么叫做解比例呢?(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1.教学例2。

首先让学生根据数据分析哪两个比可以列成比例式,然后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或者可以列成这样的式子。

问题:“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提醒解比例也应写“解:”。

教师:从解比例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2.教学例3。

解比例。

提问:“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

问题:“这个方程你们会解吗?”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要做什么?”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2)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问题:“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4.完成“做一做”的内容。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解比例。

教学反思:

解比例一课是在学习好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学习的,教学解比例之前,先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和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求比例里的未知项。然后告诉学生,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教学前,我认为要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学生不但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还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来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部分学生也能根据刚学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多条题目,让学生根据比例式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填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学生完成的情况非常理想。都能根据题目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其中包括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的。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谈话:老师准备去水果超市买一些苹果,已知苹果每千克的单价是6元,如果我准备买1千克,你能求出什么?(总价)。

2、出示表格。

已知苹果每千克的单价是6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填写完整。

提问:如果买()千克,总价()元……;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买的千克数越多,总价就越高)。

在这里——“买的千克数”和“总价”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1.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记忆和沟通分数与比、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六年级数学比例单元教案范文

本节课是在了解“成数与折扣”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和第5页例2,完成第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及练习二的习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成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数常常用来说明农业的收成,比如说今年的小麦比去上增产二成,苹果比去上减产一成,这“二成”和“一成”是用来说明收成情况的。

说明并板书;“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0%。

小麦比去年增产二成,也就是小麦比去年增产十分之二,即百分之二十。下面让学生回答:

“苹果比去年减产一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苹果比去年减产十分之一,即百分之十。)。

“油菜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油菜去年比前年增产十分之三,即百分之三十。)。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提问:

“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表示什么意思?”(多收了二成五,表示多收了25%。)。

“怎样计算?根据什么?”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算式:41.6十41.6×25%或者41.6×(1十25%)。

2.教学例2。

教师:你们在商店有没有看到过某某商品打几折出售?比如“运动服打八折出售”,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提问:

“衬衫打六折出售是什么意思?”(衬衫按原价的60%出售。)?“书包打七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书包按原价的75%出售。)。

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然后每个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算式并说明根据。

教师板书算式:430—430×90%或者430×(1—90%)。

三、课堂练习。

1.做第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

“是怎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做法吗?”

教师:根据题意可以看出,一个水壶的85%是25.5元,所以这道题可以用方程。

解,也可以直接用除法做。

用方程解,设:这个水壶的原价是2元。

85%×x=25.5。

x=30。

直接用除法做,25.5÷85%=30(元)。

2.做练习二的第1、2、5题。

指定学生每人口答一小题,其它学生核对。

3.做练习二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一起订正。订正时可以提问:“减产三成是什么意思?”

“去年收的萝卜是前年的百分之几?”(1—30%=70%。)。

“怎样列式解答?”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算式:15×(1—30%)或者15—15×30%。

4.做完上面的练习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二的第7题。

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因为张大伯的120千克青菜是分两部分卖出的,其中是按每千克2.40元卖出的,剩下的是打八折卖出的。所以可以先求120千克的卖了多少钱,再求剩下的卖了多少钱,最后再把两次卖的钱加起来,就是这些青菜一共卖了多少钱。

算式是:2.40×120×十2.40×120×(1一)×80%。

四、作业。

练习二的第3题和第6-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1、通过自主尝试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能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意义,谁能说一说。

1、什么叫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3×40=8×15。

9/1.6=4.5/0.89×0.8=1.6×4.5。

5、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比例的应用的知识,即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自学:什么是解比例?请看书第35页。

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自主学习例2。

出示思考题:

思考:

(1)、埃菲尔铁搭模型的高与埃菲尔铁搭的高度的比是1:10。

也就是()的高度:()的高度=1:10。

还有几个项不知道?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项。

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汇报:。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弄清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5)这变成了原来学过的什么?(方程。)。

(6)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整。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小结: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所以解比例也要写“解”字。

解比例的步骤是:

(1)、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

(2)、应用解方程的知识算出未知数。

3、教学例3。

出示例3:

思考:

(1)“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讨论:

(1)解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什么呢?

(2)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课件出示:做一做,独立完成后订正。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三、巩固应用:。

(一)、填空。

1、解比例x:12=2:24第一步24x=12×2是根据()。

2、把0、3:1、2=0、2:0、8可改写成。

()×()=()×()。

3、把4×5=10×2改写成比例是():()=():()。

4、若甲:乙=3:5,甲=30,则乙=()。

5、在比例中,如果两个内项的积上36,其中一个外项是9,

另一个外项是()。

(二)、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含有未知数的比例也是方程。()。

2、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解比例。()。

3、解比例的理论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4、比就是比例,比例也是比。()。

(三)、根据题意,先写出比例,再解比例。

1、8与x的比等于4与32的比。

2、14与最小的质数的比等于21与x的比。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指生说收获。老师小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1.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试着将第67页“试一试”中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学生化简后交流反馈,说说方法。师生共同小结方法及注意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时,第一步一般都化成整数比,接着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成为互质数。

2.出示练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比最简单的整数比比值。

9:54。

34∶67。

5.8∶2.9。

200∶150∶26。

讨论: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求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也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完成后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4.拓展练习。

(1)六(3)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倍,男、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2)一个长方形周长是3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比例尺》

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学会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能运用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小黑板、课件、备一幅地图。

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自己动手测量了我们教室的长和宽。现在老师提议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当一名绘图师,利用你们手里的材料,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再动手之前,先考虑这两个问题:

1.要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你有这么大的纸吗?那怎么办?

2.随便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这一定是教室的平面图吗?小组合作并完成汇报,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你们都把实际的长和宽缩小了,画出了教室的平面图,其实就是用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比例尺,也就是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倍数缩小。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例尺的知识。

1.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1)动手操作。

请学生在小组内算一算自己所画的教室平面图的长和宽各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们计算并汇报,集体订正。

一个教室长8米,宽7米,如果我们要画这个教室的平面图,就需要把实际距离同时缩小一定的倍数后,画在平面图上,缩小多少倍由你自己决定,你打算设计:

1、用几厘米表示8米和7米。

2、你设计的方案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了多少倍?

3、算一算、每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同学们刚才算出的各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我们把教室实际的长和宽叫做实际距离,把画在纸上的教室的长和宽叫做图上距离。

请学生重复说一遍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请每个人算一算自己所画的教室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观察地图,自由交流。

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辅助讲解:

1比较出比例尺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2比例尺的大小不同,同样的佛山市在中国地图、广东地图和佛山地图上的大小都不一样,这就是采用了大小不同的比例尺。

补充说明:为了计算方便,我们通常把比例尺改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4)学习例1。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cm。

=1:。

请学生根据刚才的解答,说说求比例尺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求比例尺,谁是前项,谁是后项。

2.知识运用。

(1)即时训练。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订正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明确根据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求比例尺的方法: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写出比的前项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位置不要写错;接着把两项化成相同的单位;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2)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下列四个问题:

1每年十月,莫斯科红场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以庆祝“十月革命”的胜利,如果我们坐飞机前去观看,请你仔细观察手中的世界地图,算出首都北京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距离。

2天津是2008北京奥运会足球赛区城市之一,如果你是设计师,请你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并标出比例尺。(足球场的长是90~120米,宽是60~90米)。

4这里有比例尺1:20、20:1和1:1,它们的意义相同吗?请举例说明。

请学生在这四个问题中任选一个,给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也可以在四人小组内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合作研究,小组长做好分工。完成任务后,集体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小结,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3.教学例2。

多媒图上距离15cm实际距离450km。

回家找一找自己或爸爸妈妈今年的全身照片,算一算照片的比例尺。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知识目标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联系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目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重点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

2、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

(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指名板演)。

(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2、教学例3。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检验。

(5)、=。

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作业布置教材43页5题。

板书设计解比例。

例3、解比例=。

解:2.4=1.5×6。

=×。

六年级数学教案之正比例的意义

教科书第52页例1,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二1,2,3题。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 k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六年级反比例教案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一、铺垫孕伏: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1某运输公司要运一批300吨的货物。让学生计算并完成填表任务。

每天运的数量(吨)1020304050。

所需的天数3015107.5。

在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300。提问:这里的30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1和例2,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1、例2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说明:像例1、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那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六年级比例教案

1、知道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关系与关系的解析式。

3、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学生思考回答(挖掘学生生活经验)。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明同学们平时认真观察,是个有心人。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活动一:探究比例的意义。

1.你了解到哪些关于国旗大小的知识?

学生交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1)猜测。

预设:生1、长和宽的比值相等;生2、宽和长的比值相等,

(2)小组验证。

每个小组任选两种规格国旗,验证一下每种国旗长和宽之间存在的规律。

(3)展示交流小组验证结果,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得出结论。

预设:每种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他们的比值相等。

每种国旗的宽和长的比是2:3,他们的比值相等。

怎么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

试一试,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2:3和6:94:2和28:405:2和10:420:5和1:4。

活动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2.小组内验证猜测结果。

3.展示验证猜测情况。得出结论,

预设: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相乘的积就等于两个内项相乘的得数”。

“在比例里,把两个外项乘起来,再把两个内项乘起来,它们的得数是一样的”。

教师归纳总结。

同学们说得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谁能用分数形式表示以上比例?怎样求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的积呢?(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与性质,那么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吗?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2:1/5和5/8:1/4。

(3)1.4:2和7:10。

(4)0.5:0.2和10:4。

2.判断。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0.6:1.6与3:4能组成比例()。

(3)如果4a=5b,那么a:b=4:5()。

3.填空。

5:2=80:()。

2:7=():5。

1.2:2.5=():4。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6,另一个内项是()。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2,其中一个外项是2.4,另一个外项是()。

4.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5.根据3a=5b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四、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比例教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90。

2:180。

3:270。

4:360。

5:450。

6:540。

7:630。

8:720。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3)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六年级反比例教案

教材复习第4~l0题。

1、使学生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一、揭示课题。

在“比例”这一单元里,除了认识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外,还学习了成正、反比例量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复习正、反比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要加深对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认识,提高两种相关联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的判断能力;二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加深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做复习第4题。

让学生看第4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

3、做复习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说明:根据实际问题里相关联量所成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整理解题思路。

(1)做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的应用题。指名学生说明各是什么应用题,为什么。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根据什么列式的。

(2)提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想?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综合练习。

(1)、做复习第8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看出药粉和水的份数以及1:500表示比值一定等)这两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等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追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让学生思考按比的意义,应用分数知识或归一方法,口答算式)。

(2)、做复习第l0题。

要求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列出不同解法的式子。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方法?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7.9题,第10题第二个问题。

六年级反比例教案

1、借助正比例的意义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技能,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幼儿园接小朋友,看见幼儿园的老师正在给小朋友们分饼干,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分的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仔细观察,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知道表中的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吗?(说明理由)。

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

师:小明的妈妈要去银行换一些零钱,请你帮忙算一算,各换多少张:

二、探索新知,寻求规律。

1、独立思考: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探讨问题。

要求: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详细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要虚心求助,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小组长要协调好本组的合作过程。

3、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4、教师小结,明确概念,呈现课题。

5、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增加记忆。

三、理解应用,巩固新知。

1、给车棚的地面铺上水泥砖,每块水泥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如下:

每块水泥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

2、下表中x和y两个量成反比例,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全班的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2)、圆柱的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3)、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4)、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5)、六(1)班学生的出席人数与缺席人数。

4、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订阅《小学生天地》的份数和总钱数。

(2)、小新跳高的高度与他的身高。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4)、正方行的边长与它的周长。

(5)、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5、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2、这节课你与小组同学合作的怎么样?以后应该怎么做?

六年级比例教案

本节课教学的正比例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两个量的关系,它比较抽象、难理解,是今后学习反比例及初中学习函数知识的基础。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情实际,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利用教材图表,增强对相关联的量的形象感受。

教学伊始,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在观察中,使学生发现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及变化规律,充分体会到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为进一步学习正比例知识打下基础。

2.科学调动多种感官,增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更多的大脑通路来处理学习信息,建立起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刻记忆,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本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讨论、交流中,不断探究相关联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现其中的规律,体会正比例的意义。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因为正比例表示的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接下来学习反比例及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设计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结合熟悉的情境及数量关系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