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政府会计的研究论文(汇总19篇)

时间:2023-11-06 12:18:33 作者:笔舞 热门政府会计的研究论文(汇总19篇)

会计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会计岗位的面试题和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专业工作研究论文

财政部5月19日下发了财会〔〕10号文——《关于印发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通知》,从207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1]至此适用不到5年的财会〔〕18号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废止,可见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必须与时俱进。

一、当前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程序化、形式化。目前的继续教育方式有参加相关职称考试;参加社会培训;参加主管会计人员机构的网课培训。职称考试是为了取得职称而学,所学知识面纵然很广,但无相关实际工作结合,真正对实际工作中的帮助指导的实用性稍弱,考试内容也并非全部,以成绩定结论也难免片面。参加社会培训和主管机构的网课培训,由于课程设置偏理论化或是偏政策解读化,并非完全适合所有会计人员,但因为有继续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又不得不为了完成教育而教育,而对实际工作帮助并不大。从而使继续教育流于走程序和形式化。此外,会计人员每年参加多次主管部门举办的跟实际工作业务有关的培训会,因没有继续教育相关证明要求却不被视为完成继续教育,也有些欠妥。

(二)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目前被认可的培训机构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过于单一,针对适合的会计人群单一。网课教育基本上停留在基础知识、概念讲解,适合学校学习;线下自学的,通常大多数是为了通过专业考试,也侧重理论学习;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多数针对高级会计人员、管理会计人员,抑或是针对新出台的某个政策的解读分析等,例如单位内部控制高级培训、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提升等等。以上这些课程设置并不是完全适应大部分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实际工作的需要,培训内容缺乏实务操作,大多数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真正需要的是实际业务操作,这些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的继续教育最终必然导致继续教育的工作流于形式。(三)对继续教育工作不够重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变化,财务工作同样需要适应这一变化做出调整,譬如众所周知的个人所得税问题,就是顺应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做出调整,其他财务方面也是如此,因此这就需要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学习,单从要求通过自学或者单纯的媒体途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会出现理解误区,走弯路的`情况,从而导致呈现的财务数据不准确,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从单位领导者角度而言,业务部门是单位的主要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相对而言只是综合管理部门的一部分,财务工作只需按相关制度规定处理好即可,但其实正是忽略了财务工作并非一成不变,因此这就需要首先从单位领导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重视程度,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财务工作人员工作的一部分,投入一定的资源每年针对新会计制度、准则、法律等相关实际业务操作的变革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领导重视是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极大支持。领导者重视是前提,会计专业技术人员自身更要有扎实拓展业务知识水平的觉悟,不能把继续教育的学习停留在一种走过场、走形式的状态,把握好学习机会,不是为了继续教育而教育,而是真正做到为了扎实业务工作、为了把财务工作与时俱进做好而教育。此外,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也离不开财政部门的监管。一个地区的财政部门负责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但有些地方的财政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培训机构监管不足,对培训内容审核不够,对培训结果也只限于盖章了事。因此,只有各方面共同重视这个问题,继续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意义。

二、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1)不断发展的社会市场经济、新生经济事物的出现要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业务能力。例如,7月财政部印发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拟于1月1日起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试行实施。2018年8月财政部再次印发《关于贯彻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通知》,要求着力加强对新准则的培训,确保实施过程中“不走样”。这一准则的实施不仅是和国际接轨,也是全面反映政府财务情况的一大变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经过,因此加强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实际工作的继续教育极为重要,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2)财务岗位的重要性要求其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术岗位的综合素质。任何单位的所有业务活动归根结底都与资金密切相关,资金的合理合规有效使用是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必然决定了财务岗位的重要性,从而对在财务岗位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必然更高,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修养,更需要其具备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社会经济发展,变革必然随之而来,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不新不强,必然无法为会计主体提供真实有效的经济信息。(3)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法规的要求,是提高会计人员队伍综合素质的需要,是会计人员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财务管理是一个单位内部管理的中枢,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反映单位经济活动情况,为单位内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提供准确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的及时学习更新的专业知识,跟得上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同时一名优秀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应该只局限于眼前工作的需要,更应该具备所服务会计主体未来发展方向的需要。

三、如何完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强会计人员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会计人员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首先应当对从业人员所服务的会计主体进行监管,继续教育工作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关系到被服务主体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乃至其提供的经济信息影响整个社会使用者的判断,因此会计人员主管部门应当将继续教育工作作为强制规定要求各会计主体。其次应强制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例如未及时进行教育或超额完成教育进行必要的奖惩。

(2)增强对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对继续教育重视程度的约束力。要求会计人员所服务单位应当将单位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当作单位各项年检工作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对单位自身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保证。

(3)提高自身重视程度。会计从业人员自身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是继续教育工作得以开展并有效进行的基础。每一名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者都应当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会计专业技术从业人员,应当对自己有终身学习的要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也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及时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如若自身不重视新知识的学习,被淘汰将是必然。

(4)提高培训机构含金量和综合能力。首先培训机构必须是经负责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管部门承认的组织,对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课程进行监督审核,对培训机构的老师的资质进行审核;其次培训机构老师的水平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应该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第三,安排的培训课程应当针对不同的会计人群和财务岗位,细化培训课程,课程内容贴合最新政策法规要求,并能结合具体业务实际,使接受教育人员真正能够学有所用。

(5)改变培训方式,培训方式多样化,按需施教。充分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分类设置针对不同会计群体的网络课程,将最新政策要求解读及实际应用及时发布学习课程,会计人员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时学习,最终达到把为了完成教育而学习变成为了实际工作而有意义的主动学习。培训的方式也不应只局限于考试通过、论文发表等,应当把税务部门、财政部门举办的具体业务培训工作会等也作为继续教育的方式,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通知[z].财会〔2018〕10号.

公司会计信息研究论文

首先,政府监管机构如财税部门、审计机构等应加强对中小公司的审计监督力度,并与制定会计信息披露政策的有关部门合作,进一步规范中小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格式与内容,保证其执行力度,让中小公司的债权人、外部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明确其会计政策选择以及会计政策变化的原因结果。

另外,建议可通过对中小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的抽查,使中小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真实稳定。

对于中小公司,多无强制对外公开报表等财会信息的要求,这也是其外部投资人少,公司资金多在公司创立时由投资人直接供给或向银行借款,对财会信息需求不大的特殊性所导致的。

但是如今,随着中小公司的发展,其规模与融资方式已不可同日而语,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部投资人,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愈见端倪。

但是中小公司仅可凭信誉体制实现,其高额的费用和烦琐的程序所导致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是大多中小公司难以承受的。

只有降低披露成本,才能有效加强中小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提升公司经营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二)健全公司法律环境。

首先,不断完善《公司法》《会计法》等基本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筹资、经营、投资等各方面的过程,并辅以诚信为基础的道德建设,构建长期的诚信体制,为中小公司营造一个透明健康的发展环境,从根本上拨正公司的经济发展轨迹。

完善的披露制度是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最重要的外部规范之一,是各方利益关系者行为的直接依据。

当基本法律制度健全完善时,可在结合我国基本情况的条件下,适度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尤其是加大对会计造假公司的单位负责人的惩罚力度与赋予会计工作者以独立性。

如提高罚款金额,从造假成本入手;改变目前会计工作领导体制,创造敢言能言的氛围。

毕竟单位负责人对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是否完整负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

再次,应重视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

目前中小公司的财会工作人员大多由公司负责人的亲信担任,尤其小公司更为普遍,这种亲信大多未经过专业培训,属无证上岗。

试问这样素质的财会人员如何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如何能够满足公司会计环境的要求呢,如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石呢?因此,加强中小公司财会人员的素质建设尤为重要。

建议应强化财会证件的管理,对于持财会证件的人员,应注意其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切实做好经常性管理和继续教育;而对于财会证件培训班,应加强其师资及教学质量的经常性监督考核,以保证财会证件的权威性。

除上述以外,跟踪回访制度的完善也是有力手段之一。

跟踪回访对于解决少数单位屡查屡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巩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成果的反映与保障。

监管部门要坚持施行并不断完善跟踪回访制度,使跟踪回访制度规范化,不再是纸上谈兵或一纸空文。

(三)完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

首先,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确保制定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是会计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制度,因此加强中小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是规范中小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预防假账发生,包括中小公司主动改进自身公司的业绩评价体系、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程序和审核签批制度。

公司的业绩评价体系应注重实行过程中的合法性和科学性,以此才能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每个中小公司应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符合要求的披露会计信息的工作程序,并严格贯彻执行,实时跟踪改进。

其次,建立健全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有助于中小公司为公司债权人、公司投资者、银行等金融机构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财务状况、资信评级的报告,从而能够向政府税务机关、监管机构等有关部门提交各种真实及时的报表和纳税申报资料。

以此达到规范公司经营运作,增加公司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的目的。

再次,中小公司管理者要提高自身对财会人员的重视度。

公司应积极提高公司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质,对在岗财会人员定期进行业务能力的培训和考核,适时给予奖励与惩罚,从而优化会计队伍结构。

并努力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执行水平高、专业素质硬、职业道德良好、结构层次合理的财会队伍。

(四)注重会计中介机构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本应对中小公司会计报表等信息披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在实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审计大多集中于公众利益实体,其作用并未完全得到发挥,从而降低了中小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也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因此,要注重会计中介机构的作用,挖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潜能,从而提高中小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健全其发展。

二、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公司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中小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还存在着较多问题。

为了中小公司的稳健发展,除了中小公司自身应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的建设外,政府也应加强其监管与辅助职能,为公司营造透明诚信的氛围,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引导中小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逐步完善,协助公司健康成长。

会计专业工作研究论文

会计专业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量度,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在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以提供会计专业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和价值管理活动。会计专业既是以提供会计专业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又是一种进行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它必须遵循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1真实性。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专业要进行核算,取得和填制凭证,经审核后,以合法的凭证为依据,按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在帐薄上进行登记和反映,以保证提供真实的正确的会计专业信息。

2统一性。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会计专业,主要是进行价值管理,管理其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方面。以实物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基础,有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尺度,把各种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经济业务加以综合,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观念”。

3连续性。连续性是指会计专业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要按照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

4系统性。它是指会计专业对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然后进行系统地加工处理,以便提供各种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方面的信息。

5全面性。它是指会计专业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全面反映其来龙去脉,加以记录,同时,所属会计专业应当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全部加以记录,不允许遗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近年来,会计专业工作发展变化很迅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为:

1内涵的变化。由于会计专业的地位、作用增强和对会计专业的要求日益提高,从而使会计专业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发生了三个明显的转变,即由原来主要对外编送报表、报告财务状况转向对内加强管理;由原来主要是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同时进行;由原来的主要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转向综合提供并运用信息,干预生产、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

2会计专业方法发展。在成本核算中出现一些新的核算方法,如标准成本、变动成本、弹性预算等。同时为了满足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的需要,会计专业方法中还增加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运筹学等数学工具和分析方法,进行预测决策工作。

3会计专业工作组织变化。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按管理职能建立起全面综合管理体制,主要围绕投资、利润、成本三项目标建立起的各级责任中心来组建会计专业工作,以实现其全面经济核算的功能。

4现代新技术的运用。由于会计专业任务、方法、工作组织发生了变化,对会计专业数据处理工作量成倍增加;其次,在数据提供的及时性、数据运算的精确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程序也更加复杂化。因此,电子计算机一问世,就很快被应用于会计专业数据处理工作中,出现了会计专业电算化,并在进一步完善。

会计专业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我国一直重视会计专业工作,自1985年制定会计专业法以来,对我国会计专业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会计专业现代化进程。中国会计专业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是会计专业的国际化与国家化结合的问题。会计专业的国际化,要求中国应当走向世界,与国际惯例接轨,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专业体系中去;会计专业的国家化要求中国会计专业立足于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体现中国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国会计专业的优秀成果。

实现中国现代化,首先要会计专业现代化。会计专业观念是受其所在的客观环境制约的,并受管理的对象及要素、手段的影响。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会计专业观念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观念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会计专业观念只有受到时代的、客观条件的冲击而逐渐形成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新的观念体系,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实现中国会计专业现代化,要求会计专业理论现代化。会计专业理论现代化其主要功能在于预测和解释,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积累和分析,准确科学地描述对象的现实状态,从而科学、合符逻辑地预测未来。第三,中国会计专业的现代化要求会计专业研究角度的现代化。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参照系统,由过去纵向比较转变为纵向与横向比较,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以及国内与国外的比较,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专业工作,并与国际会计专业制度接轨,为实现三个面向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专业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会计专业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10月31日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专业法》要求在会计专业工作中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专业信息。明确规定必需依法办理会计专业事务,同时,又加大了对会计专业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保证会计专业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并给予法律保护,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专业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专业事项,严禁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专业监督制度,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这些规范是提高会计专业工作质量、推动会计专业工作规范化的有力保障,必将进一步加速我国会计专业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完善会计专业法律制度,规范会计专业行为,提高会计专业信息质量,有效发挥会计专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在新日制度交替并存情况下,因法制的不尚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会计专业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会计专业秩序比较混乱。

1条线管理之弱化。法律和制度出于条而行于块,也就是说,出台的法不能说少,著书立学的学者也挺多,但批“作业”的老师却有限。内部的监督部门受制于企业领导,外部监督部门听命于地方政府,块强线弱。

2执法检查之弹性化。执法程度因人而异、因环境、关系等各种因素而不同。例如,检查中发现一企业有意偷漏税x万元,处理结果:鉴于被查单位态度良好,考虑到禁片实际困难,免去罚款而补交较少的款数等。

3执业保护不善。会计专业专业。

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但仍有一些无证、无学历人员占着岗位,其中有些人往往财经政策和财会知识缺乏,影响会计专业工作的知识性、严肃性,影响了会计专业工作质量。

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报道比比皆是,而在维护法纪、顶住压力、如实反映事实的报道却少得可怜,财会人员若主动暴露了存在的问题,不但会在内部受到非议和排挤,更可悲的是外部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保护。

加强经济管理,严格规范会计专业工作,保证会计专业信息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会计专业在经济工作的作用,加强工作,建议如下:

1进一步深化会计专业改革。要继续贯彻好各项财务制度和“会计专业法”,保证制度和法的真正落实。各级财政部门、主管会计专业工作人员,要深入一线,研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情况,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好新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新的核算方法,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会计专业工作的改革。会计专业人员管理、会计专业电算化等方面的改革还尚未全面展开,政府部门对会计专业管理的职能、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会计专业管理体制。

2继续加强会计专业法制建设。加强会计专业法制建设,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面,也是转变会计专业管理职能,保证会计专业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要不断宣传、学习、贯彻会计专业有关法规,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查处会计专业规则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会计专业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积累经验,使会计专业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进一步完善以会计专业法为中心的会计专业法规体系。

3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专业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专业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行会计专业改革,充分发挥会计专业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效益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关键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专业电算化事业,重点做好以下4项工作: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引导我国的会计专业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要制定出台会计专业电算化管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专业电算化事业引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会计专业软件市场管理,搞好商品化会计专业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专业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会计专业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专业电算化人才队伍。

4提高会计专业人员素质。会计专业人员的素质状况和积极性调动如何,直接影响会计专业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会计专业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专业人才的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抓好在职会计专业人员培训,贯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会计专业专业在职教育的方针,在财政部门统一规划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和多种办学力量参与会计专业在职教育。同时,研究制定会计专业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公司会计信息研究论文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会计学界讨论的热点,但绝大多数学者都把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局限在会计作弊上,我们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应该比会计作弊更广泛,只要是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会计信息,就可以说是一种会计信息失真,它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不容忽视的间题。

1前言。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经济信息,在国民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较普遍,危害严重。

[1]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弄虚作假的报表日益增多。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只有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市场经济才能有效地进行,顺利地完成资源在市场上的配置。

[2]为了建设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我们必须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

2.1制度保障不健全。

(1)企业制度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没有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易造成单位负责人独断专行。

一些企业负责人出于种种目的,利用自己的权力,指使会计人员造假。

他们有的虚增利润骗取贷款;有的隐瞒利润逃避交税;有的甚至虚列数据,来掩盖其贪腐收贿的罪行。

同时,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和部门将利润、产值等指标作为考核干部和管理人员的重要依据,也使一些企业负责人只求政绩,不顾财经纪律,这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这些都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客观条件,使会计人员沦为企业管理者造假的工具。

(2)会计法规系统不健全。

虽然近年来相继出台或修改了一些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部分法规的出台滞后于经济业务的发展,立法缺乏超前性和预见性,而且一些法律条文较粗,缺乏可操作性。

2.2会计准则的偏差因素。

首先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会计准则是否具有较长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如果是一种临时应急性措施,不用多长时间就会丧失作用,需要修订;再次就是会计准则定义、释义的准确性,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

以上这些会计准则的偏差因素,都会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2.3会计服务市场不规范。

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不能真正起到经济监督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严格监管机制,并且也有部分事务所的从业人员技术素质或职业道德低下造成了在会计服务中不能很好地执行独立审计的职责而伙同企业联合造假。

此外企业领导人受利益驱动而造假,企业主管部门和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干预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专业技术能力低也是重要原因。

2.4处罚力度不到位。

一是监督机构设置不规范,表面上看有财政、审计、税务、银监等行政执法机关和会计事务、审计事务所等社会监督力量,但实际上存在各自为政、职能交叉的矛盾,造成了对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谁都可以问、谁都可以不问的局面。

二是查处打击力度不够,虽然文件对一些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处理都有明文规定,由于顾及到人情关系,对查出的问题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违纪违法行为,避重就轻或视而不见,或以罚代法,致使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违法成本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少数会计中介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与单位合谋造假,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5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低。

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人们认为:素质低的表现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素质,另一方面是思想素质。

业务素质低的表现是:会计人员对帐务处理不熟悉,对现行的财经法规、财务制度运用不熟练,由于业务能力较低导致记错帐、算错帐。

在我国,企业会计人员是以双重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代表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而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会计人员要参与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要受本单位的高层领导者的领导。

双重身份的地位使会计人员两为其难,国家法律、法规必须执行,而本单位高层领导者的领导也需接受,当企业领导者的思想素质低,为了个人或集体利益而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作虚假记录时,企业会计人员往往是难于违抗而只得听从。

因此说,单纯用会计人员素质低、法制观念不强来对其违规行为下结论是片面的,而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低导致了企业会计人员违规行为的发生。

3.1提高会计人员地位,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目前会计人员地位低,其合法权益屡遭侵犯。

要从根本上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就必须解决此问题。

另外,《会计法》中关于会计监督规定的'可操作性不强,对会计人员应有的权益规定不甚明确,也给会计人员实施会计监督带来困难。

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按原则办事、忠于职守的会计人员撑腰,保障他们不受打击报复,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2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

对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博夺主体不到位,这一问题,尽早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即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应是无可厚非的。

与此同时,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最终使准则能为各博弈方所接受。

3.3要加强对会计政策运作的监管。

一是企业内部监管。

作为企业会计人员来说,应定期把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料向企业管理当局和相关利益关系人披露,以便他们了解和掌握情况,并从维护各自利益的角度对会计政策的运作过程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以防会计政策的运作偏离利益各方协同一致的轨道,使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二是社会监管。

主要是要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尽快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验证制度,由独立于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外的注册会计师依法对会计报表进行验证,实施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评判,以促使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作能够逐步规范和科学,并能切实维护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公司会计信息研究论文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实践获得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

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我国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和顽症。

找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

众所周知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调整时,需要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直至各个企业的各种信息,其中企业的会计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企业会计信息含假较多,其对决策的有用性大大降低,以此为依据做出的宏观经济决策调控力度必定是软弱的,难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直接影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造成投资者的盲从,侵害投资者利益,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公司债券,从投资市场筹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所需的资金。

投资者是根据其出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获利高低诸因素来决定投资方向的,而他们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

假如没有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就成为一种冒险、盲从,其利益受到损害是必然的,进而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三)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形成滋生贪腐的温床。

会计数据能在各种场合作为经济利益分配和业绩评估的重要依据,能给造假者带来私利以及官场升迁,为满足个人金钱、荣誉与地位,造假者就成为一些经营者的经营之道了,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由于各企业具体情况不一,准则只能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样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就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

如企业对存货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从而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有不同的影响,究竟何种方法才算“如实反映”?此外,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

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使会计处理“无法可依”。

在会计实务中,不确定性问题的处理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在固定资产核算中,残值、折旧本质上是一种估算,况且由于存在多种折旧方法,每一种方法对经营绩效的评价都会有不同的影响,再如应收、应付款项的计算就与信用度有着很大联系。

(二)单位领导指导思想不正及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单位领导本应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然而,一些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为了种种目的利用自己的权力,指使会计人员造假,这在当前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一线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相当一部分学历较低,会计后续教育大多又流于形式、缺乏力度;有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坚持原则、严格执法的少,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多,这样进一步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由于会计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所以当此类“结果”受到特别关注、而会计信息产生过程不为看重时,此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然大打折扣。

长期以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而较少运用和分析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只强调企业的经营结果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与过去和相关单位比处于何种水平等,而忽视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过程来达到这种结果的。

(一)不断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正确认识会计中的不确定性。

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和改进法规体系,注重对实际会计工作人员和实际工作安排的理性分析,最大可能地细化、明确会计工作全过程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并严格进行控制,从每一个细微处入手,尽量减少实际会计工作中标准的可选择性和主观人为的不确定性给财务报告结果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要处理好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

从定量的角度对待不确定性,采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有关方法进行反应和评价,将经验分析与数学分析结合起来使用。

(二)提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规意识及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

必须组织单位负责人学习会计法规,使其提高会计法规意识;加大对单位负责人的处罚力度,有效解决单位负责人唆使会计人员作假的问题。

同时,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应及时、定期参加组织培训,加强对新制度、新规则的学习和对新问题的研究讨论,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以“不做假账”为道德标准,使“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成为每一个会计职业人员的基本理念和自觉行动。

(三)改进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树立业绩评价实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更多去关注“程序理性”,而不仅仅是“结果理性”的观点。

积极探索、构建一个以“程序理性”目标为起点、适当考虑“结果理性”特征的、科学合理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以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防止盲目追求“结果理性”的现象。

综上所述,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仅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的生存之道,处理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必将有力的促进我国经济的有效运行。

会计专业工作研究论文

一、管理会计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其技术层面,而必须同社会文化观相结合。

在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它的技术层面(技术方法)上。这种做法,在这一新兴学科的奠基和成形阶段,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否则,这一新学科具有鲜明特色的基本框架就可能建立不起来。

可是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为了使它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发展,使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就不能只停留在它的技术层面、而必须把它提高到社会文化的层面上,来认识和处理有关问题。

众所周知,在会计领域,通过各种技术方法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并不是死的数字,而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会计信息怎样形成和使用,关系到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乃至整个国家的利害、得失甚至前途命运。可见,会计问题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通过会计的技术方法进行收集、加工、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会计信息,要使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

人类社会的文化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一般认为,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其中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深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的基石,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一个人的价值观反映着他的最终追求和判别是非的标准,并由此而形成特定的行为取向。因而可以说,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都是由价值观所驱动的。例如,一个人如果确立了这样的价值观:不愿意辛勤劳动而又要追求尽可能高的享受,在道德上就会损人利已;在行为上当这不到目的(追求尽可能高的享受得不到实现)而又别无其他选择时,就可能挺而走险,甚至谋财害命。在会计文献上有一个广为流行的说法,即“会计是经济活动的语言”。当然,它不是原始的语言,而是一种符号化的文字与数字、图表相结合的语言。但语言(不管是口头上的或书面上的)都只是思维的外壳,它通过特定的形式,表现和传递人们一定的思想文化内容——包括有关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会计的功能,不管会计文献上有多少种说法,归根到底,是行为功能(behavinndfunction)。会计的技术方法不管如何复杂、先进,如果它提供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包括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就不可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任何实际作用。而要使会计的行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就不是单纯靠研究它的技术方法所能奏效的,还必须深入研究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使会计研究的技术观和社会文化观相结合。

更具体一点说,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如果在价值观上要通过“以权扰数”,达到“以数谋官”、“以数谋位”的目标,并为此而要求会计部门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那他们在道德上就不可能做到诚实守信,在行为上就会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这样的会计问题,就不是单纯依靠改进会计的技术方法所能解决的,而必须探索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在社会大环境中,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无异于舍本而逐末。

二、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1.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

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前身,是工业化的产物。由于工业革命在生产方式上开始从工场手工业向使用机器的工厂制度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要求筹集大量资金用在昂贵的生产设备上,使折旧费用大幅度增长,加上生产的品种日趋多样化,使间接费用的分配、吸收成为成本计算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竞争的压力又要求分产品提供较正确的成本数据,以实现成本计算与利润计算的直接联系。这在客观上要求成本计算的`技术方法能够解决折旧费用的计算和产品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在其起始阶段,这种计算是在账外进行的;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又由账外计算转入账内计算,使成本的形成、积累与结转,纳入复式簿记的框架,从而标志着成本会计的正式诞生。成本会计向纵深发展,是从原始的实际成本计算发展到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管理)相结合,具体表现为本世纪初期,配合泰罗制在实践中的广泛实施,“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这些同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直接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引进、应用到会计体系中来,形成独特的标准成本系统。它把严密的事先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实行事先计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为会计直接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这是十分可贵的。

2.本世纪5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以泰罗制为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标准成本系统,虽可视为管理会计形成的一个起点,并成为至今流行的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仅此一项还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是和“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直接相联系的。从本世纪5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所谓战后期,战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和特点,促进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正是现代管理科学适应新的情况提出来的企业管理的新的指导方针,并由此而促成了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简括地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是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并把“决策会计”放在首要地位。其中“决策会计”是以长、短决策的效益评价为核心,而计划(预算)则是决策所选定的有关方案的加工、汇总。“执行会计”是以责任会计为核心,着重于对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与控制。

从技术层面看,经过较长期的实践,管理会计所用的多样化的技术方法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更趋成熟和定型化了,它主要包括成本性态与本一量一利分析;决策的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的划分和短期经营决策方案的对比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案评价方法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生产经营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标准成本的制定和差异分析方法;存货的计划与控制方法;成本可控性的划分、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及其在责任会计中的应用;以及现代数学方法(如数学分析、数学规划、数理统计和矩阵代数等)的广泛应用等。上述方法可总称为分析性方法,其多样化和复杂程度,比财务会计所用的较为简单的描述性方法显现出更鲜明的特色。

从总体上看,一门学科的技术层面可以看作是它的“硬件”,而相应的社会文化观可看作是它的“软件”,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和生命。任何技术方法的应用,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作指导,将无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管理会计自然也是如此。

三、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必须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的具体论证。

1.决策的科学化必须以民主化为基础。

现代管理科学认为,管理首先是决策,决策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职能。因而以现代管理科学为指导所形成的管理会计,也把”决策会计“放在首位。

经过较长期的实践,在“决策会计”领域所形成的对决策(无论是短期经营决策或长期投资决策)方案效益的评价方法是相当丰富而多样化的。但其具体运用,在决策程序中首先必须正确解决好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问题。

现代管理科学从决策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把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决策系统;二是决策支持系统;三是执行与控制系统。与此相适应,管理人员也可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决策人员;二是参谋人员;三是执行人员。会计人员作为信息专家,是属于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

决策支持系统与决策系统的关系,实质上是“谋”与“断”的关系,即以后者作为前者的“外脑”,为前者最终进行科学决策而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谋”、“断”相对分开、相互协作,是现代决策体制的重要特点。这种决策体制最早是由军事科学提出来的。因为大量的战争实践和无数血的教训充分证明:不通过参谋部具体掌握各有关方面大量的军事情报(信息),据以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各种科学可行的作战方案,然后由司令部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中选取在一定条件下最可行的作战方案,要打胜仗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参谋部的“多谋”,就不会有司令部的“善断”,没有参谋部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司令部的决胜千里。因而现代军事科学十分重视参谋机构(人员)的作用。这种由军事科学确立的科学的决策体制,很快被推广应用到现代社会经济领域中来,并在经济管理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在决策程序中正确处理好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就是正确处理好决策支持系统的“多谋”与决策系统的“善断”的关系。其中“多谋”体现民主化,“善断”林现科学化。这是意味着:“善断”必须以“多谋”为基础,否则,决策的科学化将成为一句空话。因为任何单位决策系统的领导人,即使是位高权重的领导人,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明智的领导者一定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善于主动、积极地为决策支持系统的参谋人员建言、献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即诚心诚意地鼓励他们讲真话,独立自主地发表意见,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使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能正确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关键所在。反之,如果决策系统中的领导人没有优良的品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不仅不让决策支持系统中学有专长的专家独立自主地、客观地发表意见,反而要求他们以某种形式的所谓科学论证来为自己的既定框框(长官意志)服务,使之披上科学的外衣,就会产生更大的迷惑性,则这样的论证比不论证更坏。由此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就不可避免。

因此,决策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决策人的道德情操,对决策的成败,比相关的技术方法重要得多。

2.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及其贯彻执行)必须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对管理会计的两大组成部分——决策会计与执行会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决策会计所定决策目标的具体化与协调化,又是对决策目标的贯彻执行落实责任与指导行为的重要规范。

也就是:预算管理首先要对按决策程序所定的决策方案进行加工、汇总,形成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期间的全面预算,以集中反映整个企业在该时期内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促进企业总体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还需进一步落实和具体化,为此,就要进行指标分解,形成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使它们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井以责任预算所规定的目标作为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各个“责任中心”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通过“责任会计”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记录和剖析,从实际完成情况和预定目标的对比,评价和考核各个“责任中心”及其有关人员的经营业绩,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以确保决策所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由此可见,预算管理的技术方法,通过较长期的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趋于定型化了。问题在于它的社会文化层面。

实践证明: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是一种群体行为,工作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越强,群体对预算目标的认同感就越强,取得的效果也就越好;反之,取得的效果就越差。群体动力充分发挥的最高境界是使之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即使每一个职工目标一致,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全力拼搏、奋勇争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能取得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集体成果。要使预算管理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在企业管理的权力结构上,必须遵循新兴起的”产业民主运动"(industrialdemocracymovement)的精神,作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变革,从原来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集权式管理,转变为横向的分权式的民主管理,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真正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知情权和发言权,即坚持员工本位原则,以员工满意作为顾客满意的基础和条件,以促进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广大员工的自主性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

据此,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总预算指标的分解、落实,必须充分尊重下级预算执行者的独立自主精神,由过去从上而下颁发“强加性的分预算”改变为由广大员工亲自参与制定而形成“参与性分预算”。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分预算的执行者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把所制定的有关分预算的执行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借以充分调动他们完成预定目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二、预算的贯彻执行应当使执行者彼此之间从各自的主体地位出发,相互承诺,形成相互遵循的权、责关系,并具体化为一系列相互联结的内部契约关系,以此作为各自的行为规范。从而使预算执行者在其运作中,形成一种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自行调节”、“自行控制”、“自行适应”的机制;并依据一套动态追踪式的瞬时信息网络,相互予以沟通,如若发现任何“失衡”现象,即及时据以纠正,以保持组织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运作与动态平衡,从下而上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上所述,是在预算管理领域,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使管理会计的行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之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发展的鲜明体现。

会计专业工作研究论文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本文首先对影响现阶段会计专业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希望能为提高会计未来的发展提高有效性帮助。

会计专业的是以培育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改革要求培育出的会计专业人才除了要具备必要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从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因素制约着会计专业有效性的提高,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和解决,为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真正实现职改革,使质量得以提升。

一、影响会计有效性的因素。

(一)落后的理念。长期以来,财会行业没有像其他职业那样受到重视,并且在社会上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这样的现状导致部分社会群体对财会这个行业在思想观念上出现偏差,再加上面对知识基础和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缺乏信心和积极性。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会计专业总是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记忆上,而忽视了学生会计专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作为会计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甚至对整个课程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更谈不上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严重降低了会计专业的有效性。

(二)固化的模式。长期以来,会计大多是采用“粉笔+黑板”的单一模式,学生存在很大的被动性,课程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会计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导致部分会计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实用,不符合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影响财会的就业。

(三)综合素质不高的模式。目前影响会计专业教学有效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绝大部分会计是从毕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是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教学水平不高;第二,资历较老的教师对于新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不能灵活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三,学校外聘的一些高技能会计人才虽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教学水平也比较差,影响了总体质量。

二、提升会计专业有效性的对策。

针对以上影响会计专业教学的因素,更要加强会计专业的改革模式,采用有效措施优化会计专业模式,提高有效性。

(一)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会计结构。在现代的背景下,要想提高会计专业的有效性,首先必须优化体系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树立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时要做好前期市场调查,明确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和职业技能要求,以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还要对会计专业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合理的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从重视“会计理论知识”向重视“会计专业技能”转变,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水平得到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也得以实现。

(二)丰富方式。根据目前财会的身心发展特点,传统“黑板+粉笔”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会计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了,因此会计专业要不断丰富改革方式,激发会计对自己行业的兴趣,以提高专业的有效性。比如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基于会计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方法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参与会计实践的机会,从而增强会计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三)加强建设。针对目前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会计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对现有会计专业教师进行教育培训,巩固其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技能。还要组织教师参与校外实践,鼓励教师进行顶岗实习,以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职业院校可以邀请合作企业中高技能的会计人才来校担任兼职讲师,为学生传授专业的会计实践经验。另外,学校要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考试,切实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为会计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础。

(四)构建和完善实训模式。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会计专业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物质基础。校内模拟实验室要资料、设备齐全,并且及时更新,随时为学生开放,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为临毕业会计专业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会计知识,进行会计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由于受观念、改革模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会计专业有待改善。为了提高会计专业的有效性,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会计课程结构,丰富会计实践方式,还要加强会计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

会计诚信博弈研究论文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人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利益的驱使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对于企业的某些管理者以及会计工作者来说,一旦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就很容易出现做*账的情况。这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公司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首先,做*账是一种违法乱纪行为,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完善的表现,所以,做*账的情况时有发生是一个社会整体素质降低的体现。我们就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工作,在教授会计工作者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道德品质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其次,做*账对于一个公司以及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们知道做*账肯定会使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同时还会导致公司的账面出现亏损,对于公司的运营情况以及发展都有很大的威胁。如果财务会计账务审核工作者不能及时发现这一问题,用不了太久公司就无法再继续运营下去,最终会导致破产。

(二)漏帐。

漏帐是一个大企业特别容易发生的财务账务问题。主要是,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扩大规模,那么原有的工作体制以及工作人员就不能很好地应对这一情况。财务账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也是最为复杂的。繁多的账务信息一旦出现一点差错就会出现漏帐的情况,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这也会给财务审核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漏帐一般情况是指在财务审核过程中未能把公司的全部财务账务纳入到审核范围内,导致公司的财务账务信息不完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旦出现漏帐的情况,就会导致公司的财务不准确,不能很好的反应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这样就使得公司的决策者不能根据公司的财务情况做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漏帐的出现还会使得公司的部分资金流失,因为漏审核的'财务信息是不会纳入到公司的整体财务信息中,这部分资金就不能被公司的管理者发现,那么这部分资金就流失了。

(三)改帐。

改帐其实是做*账的一个常用手段,这就是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体现。公司的发展依赖财务人员的日常管理,一旦财务人员出现素质偏低的情况会给公司的日常经营乃至未来的发展都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改帐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公司运营状况不好,为了隐瞒这一情况公司的管理者与财务人员对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更改来虚假的体现公司的良好运营状况;第二,公司的管理者或者财务人员从公司的财务中谋取私利而做出的行为。无论出于哪一种原因都是对公司不负责任的,这对于公司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发展都是没好处的。改帐对于财务账务的审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对财务会计工作能力的考验。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导致公司的财务出现问题,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使得做出改帐这一行为的工作人员失去在这一行业继续工作下去的机会。

(四)错账。

我们都知道人的工作能力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具备非常完备的业务能力。所以,在公司的财务信息管理工作中总会出现一些业务能力有限的工作人员担任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会出现做错账的情况。某些公司为了节省成本,招聘一些没有工作经验或者业务能力不强的会计人员来参与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这是对公司发展不负责任的体现。我们都知道,公司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公司的正常运转带来难以弥补的危害。尤其是错账,这对于决策者对于公司的正常评估以及公司的财务审核工作都会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二、财务审核工作的优化方法。

财务审核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在这个经济发展非常迅猛的时代,原来的财务审核方式根本无法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互联网的出现为财务审核工作带来了福音,会计工作者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处理这个相当复杂的工作。同时,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也是解决财务审核现状问题的很好的办法。

(一)将计算机加入到财务审核工作中。

在财务管理这一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是非常有效的办法,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改帐漏帐这一问题。但是,计算机工作会出现凭证不完整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在公司的运营中出现各种情况,所以,会计人员做好手工记录与整理还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机是一个好东西,但是我们不能过于依赖计算机,机器是死的,一旦机器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资料流失的情况,这对于一个公司的发展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所以人工和计算机结合才是现阶段财务审核工作最好的方式。

(二)建立完整的财务制度。

社会需要完整的制度做保障,一个公司、企业也需要完整的制度来维持日常的运营和发展。财务审核工作是一个公司的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针对公司的财务管理来说,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但是,在制定财务制度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考虑到公司的现实运营状况。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满足公司的正常经营才是一个完整的财务制度。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快速发展的社会必然会影响到很多工作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作为现阶段公司的重要的工作之一,它也时刻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很多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并不能满足会计这一工作岗位的需求,而且会计这一工作岗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为了让会计人员能够更好地做好财务审核工作,更好的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做好定期培训工作。在提高业务知识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他们法律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还能减少工作中出现问题。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现阶段很多从业人员都欠缺的,但是他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是人的行为的集合,所以个人的道德素质会直接的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其次,职业道德素质对于公司的发展和外在形象都是非常重要的,拥有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不仅能很快的提高个人工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司的外在形象。这就需要我国在教育人才的同时不能只顾这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还应该考虑到他们的精神文明修养。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为我国的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从现阶段,财务审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看,大部分都是公司财务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导致的一些状况的出现。只有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五)做好账务记录。

账务记录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做到有根可依,有据可查才是账务审核的目的。有些会计人员做事比较拖拉,今日事不能今日毕,本来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长此以往就会变得非常麻烦。所以,做好账务记录不仅能提高财务管理能力,还能简化财务审核工作。及时做好财务账务记录可以保证财务的准确性,为领导者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

三、结语。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审核工作的需要,在现阶段必须优化财务审核工作方法。做*账、漏帐、错账、改帐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职业道德缺失的体现,更是整个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只有做好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公司财务制度的管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才能解决现阶段财务审核工作出现的问题。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化,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文档为doc格式。

会计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公路的会计电算化内容控制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通过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控制公路的成本费用,进而提高公路运营的经济效益,而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也包括了多方面内容。本文也主要介绍了我国高速公路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以及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高速公路;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在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会计电算化也成了会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也有效的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也开始利用会计电算化来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目前,会计电算化在内部控制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数据系统来加以完善,因此对于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会计电算化的实现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公路成本核算体系,这样也可以更好的加强高速公路爱物会计管理的质量,这对于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速公路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中,成本核算的作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内容来加以体现:首先,高速公路的绩效考核指标也是高速公路费用支出的成本考核的主要妮儿,在高速公路运行过程中对于公路成本的核算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公路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并且对于提高公路企业的还贷能力和金融信用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目前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成本的`核算可以有效的和高速公路计划定额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也能够游侠偶读保证费用开支能够具有更多的依据,财政预算的实施也更具科学性。最后,通过建立完善的公路成本核算体系,公路企业可以对每个单位的成本项目进行单个逐一的控制,从而有效的完善公路的计划定额管理,并且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中也会制定出相应的开支计划,按照计划也可以更好的进行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从而保证资金的利用率能够达到最大化。

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公路保养的费用以及各项业务成本的费用管理都可以利用会计电算化来进行成本费用的核算,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质量,从而保证有效的做好公路费用的成本控制。

(一)会计电算化对于商品和服务支出内部成本核算的处理。

商品和服务支出成本是公路经营成本中的重要部分,其中包括了公路企业的办公费用、水电费用以及交通费用等,在核算的过程中需要将职能部门作为核算的基本对象,同时按照相应的原则来将费用收益这作为费用的主要承担人。会计电算化中包括了四级学科,其中“事业管理费”是一级学科,“经营管理费”为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和四级学科都是按照彩照决算口径一级费用的明细程度来进行设定的,而五级的学科中对于会计电算化软的辅助部门核算模块对一级成本核算项目的具体路线进行设置,同时二级成本核算项目中的相关内容也需要通过五级的学科来加以设置。其中具体的核算操作可以通过以下示例来说明:在车辆的单核算方式来进行确定本月车辆的各项费用支出时,车辆行驶路程以及用途对于确定车辆成本费用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其中车辆的成本费用数据的录入以及费用使用在成本核算体系中也可以按照会计电算化的软件辅助管理模块来加以实现,这样对于核算内容也能够更加清晰化。

(二)会计电算化对于公路保养费用成本的处理。

现如今公路保养的费用所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其中有路面的养护、桥涵的养护、绿化养护、隧道养护、附属设施的养护以及道路巡查等几个方面内容。路面的养护主要是指对路面的路基进行的养护,同时公路路面的清洁、对公路出现裂缝的处理以及公路路面不平整的修复等都是日常路面养护的重要工作;桥涵的养护主要是对桥涵以及构造物的清洁、维护和相关的防腐工作等,桥涵养护在公路养护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公路安全的重要手段;绿化养护是对公路周边的绿色植物进行的养护工作,包括了施肥、洒水以及修剪等各项工作;公路的隧道养护主要是对公路隧道的清洁和检查维护等,其中包括了一些土建工作;附属设施养护是对公路的护栏、标志板等各项设施的养护;道路的巡查是公路的巡查人员在巡查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员费用支出以及车辆的燃气费用支出等。

(一)加强系统组织与管理控制。

通过部门的设置和人员的分工职责等进行形式的控制就是组织与管理控制,这种控制方式可以有效的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目的,对高速公路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岗位的智能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的系统管理工作主要有系统软硬件的管理工作,在技术上保证高速公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对网络服务器及数据库的超级口令的掌握,负责网络资源的分配和监控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和合法性,从而有效的避免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及时的限制和发现错误及违法事件。

(二)规范高速公路电算化系统的日常操作管理控制。

高速公路电算化系统的管理控制主要表现在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方面。其中操作权限控制指的是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得超越权限进行操作,操作规程控制则指的是系统操作应遵循相应标准的操作规程以便明确各个岗位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及作业事项,并形成一套完善的高速公路电算化系统文件。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采用何种控制方式和构建完善的公路会计电算化控制体系也是我们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公路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质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朱艳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构建[j].管理学家,20xx年5期。

政府会计

为什么要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制度的推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使得总预算会计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继续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已暴露出以下主要弊端:。

会计信息的滞后性。采用收付实现制,总。

预算会计在财政资金收付行为实际发生后才确认和。

计量交易,对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完成支付的财政。

事项无法及时反映,如政府发行中长期国债、社会保。

障基金缺口、政府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以及地方政。

府欠发工资等。

利于一些特殊财政事项的处理,会造成会计信息不。

实。比如各级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会遇。

当年结余的虚增。

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6规定:/总预算会。

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但根据我国目前额情况来分析,这几种。

(一)权责发生制要求苛刻,总预算会计采用该。

种核算基础条件尚未成熟。

具备实施条件:。

首先是制度建设不完善。权责发生制的实施需。

任、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还需要有明晰的部门职。

责、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先进的信息手段。我国目前。

仍处于发展转型时期,尚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馆、纪念碑等)是否应作为资产列入财务报告、各种。

基础设施在其购建和发展过程中的成本能否确认为。

资产等等,这些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之前,都是制约权。

责发生制实施的/瓶颈0。

再次是观念意识存在着差距。长期计划体制下。

形成的供给制预算观念,使不少决策者认为政府就。

何等问题不够重视。

(二)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效果不甚理想,总预算。

会计采用该种核算基础意义不大。

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最普遍的模式是在结束。

量差异的问题。不过,该种模式不确认发生在延长。

期之后的支出,对收付实现制的缺陷的弥补作用着。

实有限。另外,该种模式在预算已经结束的情。

况下不及时结账显然不利于相关后续工作的开展。

修正的收付实现制的另一种模式是对某些在权责发。

生制下应该确认的项目提供附加披露信息,但是,采。

用该种做法所必须进行的附加工作的数量和难度以。

及难以克服的事项重要性的主观认定使其可操作性。

大打折扣。

通过比较可以得知: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目前我国总预算会计。

核算基础的最佳选择。

何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对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交易。

或事项的范围做出限制。之所以如此,往往是由于。

针对于这些交易或事项勉强采用权责发生制,或存。

在着技术上的困难、或计量成本过高、或对政府管理。

和政策的制定影响不大等等。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

制,不仅在克服收付实现制的弊病方面力度大于修。

正的收付实现制,而且回避了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一。

正的权责发生制的生命力,如对政府间上解支出、补。

助支出、政府间补助收入及预算支出中的退休养老。

东北大学学生会制。

息和受负担利息特别捐税保护的特别捐税债务。

不包括在内,后者应当在其发生时加以确认0。[1]。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主要关注货币性资源,对非。

理上有着以下的差异:。

收入确认:在权责发生制下,只要当年提供了服。

末不久就能收到现金,才可以确认收入。按照政府。

会计委员会的要求,政务活动中的财产税收入应当。

或预计可以在当期或当期之后的60天内收到时确。

认收入。

责发生制下,当政府机构支付现金或形成在当期末。

后不久就需要支付的法定义务时,就需要确认支出。

对于时间的界限,与收入确认相同,年末60天内。

长期负债确认:在权责发生制下,借贷业务会增。

加负债。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下,如果机构组织借。

入一笔长期资金,在基金中并不确认为负债,而是现。

金和基金余额增加。

旧的方式形成费用与收入配比。在修正的权责发生。

制下,不形成长期资产,固定资产在购置时确认为支。

出。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对长期负债和固定资产的确。

证券以及重要的预付项目和存货,不核算房屋与设。

备。只核算由基金资产偿还的负债,不核算长期负。

债,因为基金资产都是流动资产,不能用于偿还长期。

负债。但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4号公告规。

定,政府机构必须编制两类基本财务报表,即政府整。

体财务报表和政务基金财务报表。政府整体财务报。

表采用经济资源计量重点和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编。

制,政务基金财务报表采用当期财务资源计量重点。

制会计记账方法,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和修正的权。

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在政务基金层面和政府层面的政。

务活动中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

二、5征求意见稿6中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我国现行的会计理论没有对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进行概念性的描述及其使用规定的陈述,5征求意见。

稿6中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0是否从美国政府会计。

中引入?两者使用规定是否一致及其应用效果如。

何?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财政部在下发5征求意见稿6时指出,为了真实。

反映资产价值、合理确定教育成本,要求计提固定资。

产折旧。5征求意见稿6的会计科目表中设有长期资。

产类和长期负债类科目,由此可见,5征求意见稿6中。

高校会计的计量重点是经济资源而非流动性财务资。

源,此/修正的权责发生制0非彼/修正的权责发生。

制0。

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运用目的是根据配比原。

则,更准确地评价组织机构的经营责任,使相关利益。

者了解组织机构在会计期间所取得的收入与产生该。

收入所使用的全部资产和发生的全部负债。笔者理。

解美国政府会计中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中/修正0的意。

思应该是指配比原则的范围和程度,也就是收入和。

费用中包含的资产和负债内容不同。也有学者对美。

国政府会计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按修正程度提出四。

种程度的权责发生制:完全的、强度的、中度的和温。

和的。上述第一点中分析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就属。

用以及流动性负债的发生。

对比分析5征求意见稿6中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负债利息却没有设置相应的/预提费用0科目核算。

从收入确认方面看,其计量焦点并不是完整的经济。

资源,第一,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虽然设。

助收入只能按国库实际支出数确认;第二,会计。

与学年不一致,高校现行的收费模式难以按权。

责发生制确认本学费收入;第三,对于本的学生欠交学费也没有按权责发生制确认当年收入。

东北大学学生会制。

理。

念来描述其应用规定。由此会计基础确认的收入、费用并不配比,生成的会计信息在评价高校实际的运营委托责任方面仍有不足。

如果说5征求意见稿6中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

折旧费用与资产使用形成的收入配比,这意味着折。

旧费用必须有相应的收入来源进行补偿。高等教育。

是公益事业,公立高校生产的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学。

费标准受到政府严格控制,高校固定资产一般很难。

费收入、银行贷款。学费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纳。

入部门预算管理,目前财政对高校的预算管理一般。

采取定额加专项的模式,还没有形成对财政性资金。

来源购置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进行拨款补偿的模。

产存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即使是按平均年限法来。

计提折旧,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金额,其补偿来源也是。

值得思考的问题,否则会导致本期盈余的虚亏。综。

合分析,笔者认为,在现行的公共财政体制下,目前。

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模式与高校会计制度引入。

权责发生制尚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

计体系的一部分,在其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

础,也是改革和完善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其中一步。

但笔者认为,改革应全面综合地考虑我国的行政体。

制、公共财政体制和预算管理改革问题。首先,要加。

快我国责任政府建设的步伐,培养形成政府受托责。

任和透明度的文化。在短期内,会计的理念和事务。

可以反映而不是影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因。

此,政府会计改革不可能比政府改革更快。其次,要。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快预算法的修订,强化。

政府预算的授权责任,先从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入。

制公立高校的贷款建设行为,将高校的贷款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建立偿还渠道和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统一会计主体的需要,它有利于全面、真实、完整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多元的投资主体和高校决策层的投资提供数据支撑,因此,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并轨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z]1财预字[1997]286号1。

[3]朱鸿眉1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问题的探讨。

[j]1教育财会研究,2008,(1)1。

东北大学学生会制。

政府会计

摘要:政府会计基础改革必然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势必同样需要对现有政府会计人员开展大量的培训工作,必须考虑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定期对政府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后续教育,提高政府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和水平,提高政府财务核算水平,以满足政府财务管理的要求。由于目前还不可能马上实行应计制,现金制和应计制的并存势必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以保证政府会计和政府财务管理系统正常运行,因此必须处理好两种核算基础的关系,不能相互排斥,而要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另外,政府会计基础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信息、数据的调整与转换,这就要求有一个完备的信息系统,对现行系统进行更新升级。要进行改革首先要完善现行的信息系统,将信息进行整合与沟通,必须与新系统兼容,为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科技,对现行管理方法、会计工具进行改进,提高信息化程度,改革过程中必然节约更多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改革的效率。

挑战。

成就。

目前我国的会计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预算会计指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经一系列改革已经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相协调,而预算会计目前实行的是1998年实施的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内的预算会计制度。我国目前政府会计体系仍沿用原来的预算会计管理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预算会计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原有的预算会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实的需要,建立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三足鼎立”的会计体系模式是现实的选择。我想就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问题和取得的成就进行简单的讨论和研究。

(一)会计的体系不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尽管对预算会计管理体系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正式规范的标准体系,随着部门预算的编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等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客观上要求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统筹考虑,构建一体化政府会计。只有明确了预算会计的分类,才可以明确各个类别会计核算的目的,根据其活动目的考虑其会计核算的特点加以规范,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二)核算的内容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政府职能的转换强调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受人民之托,用人民的资金,来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包括对国有资产管理、债务管理和财政资金的使用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控,而这些都离不开政府会计的改革和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科学、合理和完整的会计信息,而信息是由政府会计核算的内容所提供的完整准确的数据所支撑。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实质上只是财政收支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没有覆盖全部会计要素,特别是在诸如固定资产和长期负债核算和管理方面有明显不足。政府的固定资产只由行政单位会计记录,各级政府的财政总决算并不反映固定资产情况,对长期负债以及其他政府债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和核算。所以政府会计核算的内容,不能全面地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的整个财务状况,越来越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三)核算的基础不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会计只确认实际收到现金或付出现金的交易事项,能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结果。但是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的局限性逐渐凸现。如:

1.不能反映那些跨的大宗采购项目、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部分资金,从而会导致预算资金结余不实;2.往往会混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使这些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失控;3.不能揭示未来的承诺、担保和其他因素形成的或有负债,政府潜伏的隐性负债和财政危机也会被掩盖。

(四)会计财务报告不能满足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需要政府财务报告应关注整个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营绩效,应完整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有助于解脱政府公共受托责任,满足人民大众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政府财务报告与政府预算不同,政府预算反映当年预算收支的现金流量情况,政府财务报告不仅反映预算收支,还要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不仅反映当年预算政策的执行结果,还反映以往决策累计的财务效应,是政府决策和公众了解政府绩效的重要信息来源。我国目前政府会计财务报告过分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只侧重预算会计信息的披露而忽视了政府会计涉及的其他重要内容。如:政府的受托责任;长期资产和长期债务的计量等问题,因而远不能满足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需要。

同样在政府会计改革过程中同样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年5月24日,财政部国库司司长翟钢表示,目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进展顺利,在改革过程中注重借鉴国际经验,科学设计中国政府会计改革路径,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翟钢是在广东省东莞市举行的中国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战略框架研讨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翟钢特别提到,社会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关注度逐年提高。近些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越来越关注政府财政财务管理问题,建议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更全面地披露政府财政财务信息。因此,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对于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透明度、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据了解,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政府会计已经达成高度统一的认识,即不仅要核算预算收支,向公众报告预算执行情况,还要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政府财务会计制度,核算政府各组成部门及政府所有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并以此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全面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和履行责任的能力。

厦门大学副校长李建发表示,国际上已经推行或正在推行政府会计改革国家的经验,对正在推进政府会计改革的我国显得尤为宝贵,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够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起到有益的提示作用。

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对受邀嘉宾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安卓斯·伯格曼以及南非会计准则委员会首席执行官厄娜·斯沃特积极提问,这充分证明了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已引起我国业内人士的重视。

厄娜·斯沃特详细介绍了南非在制定公认会计惯例准则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以及成功经验,并针对选择准则制定模式时应考虑的因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表示,可供选择的准则制定模式有很多:照搬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成立自己的准则制定部门,部分采用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并根据处理本国问题的需要,对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进行改编;完全依照国情制定自己的准则。中国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准则制定模式,同时也应将资源耗费的程度考虑进去。

在介绍全球政府会计准则使用情况时,安卓斯·伯格曼说,现在的情况已经证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是一套完整的便于各级政府使用的准则,不仅有助于提高政府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也有助于改善在经济增长关键领域的决策制定。实施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不只是一个会计方面的尝试,而且还是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变革,目前,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中国在进行政府会计改革时可以参考并采纳或部分采纳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目前的内容。

翟钢表示,对政府会计改革的一些关键问题,我国已经形成了《向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转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科学规范和界定政府会计管理范围研究报告》、《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研究报告》、《建立政府会计制度体系研究报告》、《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报告,对政府会计主体、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制度、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据悉,下一步我国将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要求,在借鉴国际经验、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政府会计改革方案,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研究制定政府会计相关制度。此外,我国相关部门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交流与合作,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积极促进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对一些重大的政府会计问题如公共部门会计概念框架、公共部门主体合并、服务特许权协议等,认真研究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2]赵建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50.[3]王晨明.从政府会计环境看中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j].事业财会,2007(7):8-11.[4]胡志勇著.论中国政府会计改革.北京市: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08.

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研究论文

会计人员在做自己本职工作的时候运用的比较专业的操作方法,均是任何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所应当熟练掌握的职业技能,这些可以被统称为会计的职业之“道”。而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所具备的责任心、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职业荣誉感等,皆可以称作会计的职业之“德”。简而言之,会计职业道德就是在会计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及在处理业务工作时的良好的态度和责任心的总和。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度要求较高,虚假的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莫过于像一场灾难。当下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仅包括企业领导者为了谋取高额利益而制造假账用以逃避某些经济责任,还包括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人员威逼利诱,使他们在处理业务时采用非正常方法,做出不真实的财务报表和报告,更有甚者与注册会计师勾结,做出不完全真实的审计报告,用以欺骗公众。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而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侧面表现形式,可想而知,没有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很难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在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约束还没有明确落实到法律条文上,而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值得道德的存在和维护必然不能靠外部约束力而是靠工作人员自身的自律性和自觉性。会计工作是一项具有很强主观性的工作,这必然会导致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会计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越多,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无法据此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这不仅仅意味着会影响债权人,投资人,公司管理人的利益,也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秩序和总体效益。

3.1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

会计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其道德水平的高度。想要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就要让工作人员从根本上把握思想水平的方向,必须遵纪守法,坚持正确的道德立场。在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学会自我约束,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的道德底线,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加强自身修养建设,要从根本上鄙夷弄虚作假的行为,严厉抵制违法乱纪行为。

3.2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培养和法治教育。

3.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在会计工作人员的从业考核和后续教育中都要让他们意识到职业道德的教育的重要性,那在这方面的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让他们在专业素质和能力上有过硬的水平,更要让他们培养出爱岗敬业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责任感,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才能在这个行业走得更远。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必须是会计人员自觉地和积极地进行自我建设,这样才能促进实事求是在其社会道德风尚中的自觉形成和发展。

3.2.2加强法制教育。

只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道德教育还不够,更要加强对会计人员法律意识的教育,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在公司开展法律教育的讲座,举行法律知识竞答,都是很好的提高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方法。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让他们更好地界定违法与合法行为的界限,知道哪些行为能做,哪些行为不能做,培养高度自觉性,才能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提高会计信息可信度。

3.3改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环境。

3.3.1加强道德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会计道德环境。

一个有着纯正社会风气的社会,必然有利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进步,当然也一定能防止不道德的行为的发生甚至能杜绝。只有在良好的社会道德的风气下,会计人员对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才能实现对会计道德环境的建设。

3.3.2净化单位工作环境,加强相关人员职业修养。

(1)对单位领导的职业修养进行强化。企业领导的言行举止对这个公司员工的行为和发展方向起着很大的导向性作用。我国现行的管理模式之下,会计行业的违法乱纪行为有一大部分是因为单位领导道德水平低下。为了自身利益,授命员工做虚假账,对社会公众提供与事实不符的会计信息。

(2)推行公开的财务制度。公开的财务制度使会计工作更透明,能够有效为会计工作过程提供约束和规范,财务制度不仅要向单位管理层公开,更要向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公开,而且公开的内容要在各个范围内保持一致,尤其是对上市公司,更应该发动群众对其进行监督。

结论。

虽然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脚步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地向前迈进,但在现行发展阶段中,会计职业道德依然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许多会计信息的错误都是由于相关人员职业道德欠缺而造成的,并且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因此,若想使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不再出现,必须严抓会计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朱美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杜馨雨.论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职业道德对公司治理的影响[j].商业经济,2017.

会计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际资本一体化的发展,会计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会计市场的国际一体化和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使得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标准不断提高。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研究会计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传统会计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就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我国会计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职业教育体系。但有许多人把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当作会计职业教育,我认为是不妥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一是对会计职业教育认识不清,二是对会计职业岗位认识不够。分别说明如下:

(一)对会计职业教育认识不清。

会计职业教育是与会计知识普通教育不同的另一类教育。把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当作会计职业教育是对会计职业教育的误解。会计职业教育是一种岗前、岗中的职业性教育,其培养目标是政治素质高、职业道德好、理论知识强、业务能力过硬,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会计人员。会计职业教育必须服从于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将日臻完善,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新理论、新方法将不断得到应用,会计职业岗位就业标准也将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会计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岗位终身教育。而传统的会计教育是指会计知识的普通教育,即学校内的会计课程教育。它侧重于以现有的会计教材作为教学主导,通过教师讲授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是会计专业教育,由于所用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并且忽略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会计法规教育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只能是一种不完善的会计职业岗前教育。如果把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当作会计职业教育,就会使会计教育与会计实务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不符合会计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对会计职业岗位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认为记帐、算帐、报帐是会计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把会计工作当作一种被动性服务工作。由此造成我国会计人员的基础素质先天不足,知识更新速度缓慢,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会计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要求而进行。对会计职业岗位认识不够,是导致对会计职业教育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业岗位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参谋岗位,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大约70%来源于会计部门。为充分发挥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会计职业岗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内容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信息不但要继续服务于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社会事务管理者的需要,同时还要服务于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需要;不但要服务于国内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还要服务于境外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特别是在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过程中,及会计电算化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涉及的领域和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这就对会计职业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新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还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经济知识,还要了解企业生产工艺的特点和经营过程,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还应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建立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必须立足于服务会计职业岗位新要求。会计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动态的教育管理模式。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为满足会计职业岗位就业标准不断变化的要求,我们应该对适合我国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我认为,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应该是一个包含职前、职中和职业未来发展要求的动态教育模式,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应该由社会和企业共同承担的教育任务。因此,建议建立“三教一体”的动态会计职业教育模式。“三教一体”即岗前职业教育,岗中继续教育,专业技术资格教育及岗位考核体系。

(一)岗前职业教育。

会计职业岗前教育主要指会计职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教育,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其目的是通过会计职业岗前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懂得会计准则等法规,会编制和分析会计报表,具有表达、沟通、思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观念,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应着不同的就业标准,会计职业岗前教育可以并存于中专、大专、本科和硕士等不同层次教育中。在各层次的职前教育中,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术目的为主”的职前教育,另一类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的职前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它们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以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与传统的学校会计教育不同,会计职业岗前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就成为一个专业会计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会计人员应该具有的素质。这就需要改革现有的会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会计教育的环境和教育资源,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的新需求。

(二)岗中继续教育。

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指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整个过程中的职业性再教育。包括就业上岗初的熟悉岗位特点的短期培训和长期的在岗继续教育培训。因各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及当前所处的经营状况不同,所以在有关会计人员上岗初,有必要组织他们进行熟知企业情况的短期培训教育,使他们了解企业,热爱企业,做好为企业努力工作的准备。这种教育应该由企业组织进行。长期的在岗继续教育是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宽和提高,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职业岗位就业要求的不断变化的需要。这种教育应该由各级财政部门统一组织。

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是会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人员队伍迎接科技进步和提高就业能力的需要,是适合会计改革形势和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所接受的常规教育,而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很多知识就会失去效能,人就会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就业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应该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保证必要的教育学习时间。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对此已经作出一些规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专业技术资格教育。

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教育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为取得不同的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而进行的教育。它与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不同。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是对会计新理论、新方法及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不涉及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教育和考核。不同的技术岗位有不同的技术等级要求,需掌握与该技术等级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技能。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会计人员取得与岗位相适应的技术等级资格,如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考核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经考试成绩合格者由国家统一颁发相应等级的资格证书。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教育工作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从事教育的教学人员应具备比所承担的专业技术等级教育任务要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资格。

(四)会计职业岗位考核体系。

会计职业岗位考核是指对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与其所从事的会计岗位要求是否相适应的考核。为保证会计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应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会计职业岗位考核体系。因此,会计职业岗位考核体系是会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会计人员的考核部门应该与会计人员的使用部门相分离。由特定的社会机构如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会计人员的实有专业水平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来判断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事该种会计职业岗位的资格,并发给相应专业水平的考核证书。用人单位不负责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水平考核,只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要求择优选择最适合该岗位的人员上岗,即凭证上岗。凡是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不能上岗,跟不上知识更新、不符合当前岗位要求的在岗人员要转岗或下岗。会计职业教育部门与会计职业岗位考核部门也要分离,即实现教考分离。

不同的职业岗位有不同的上岗资格要求,如何评定上岗资格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会计职业岗位要求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岗位对应不同层次的要求。会计职业岗前教育的考核应由有关学校组织,以取得毕业证为合格依据。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的考核应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以取得合格证书为依据。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考核由国家统一组织,也以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为依据。会计职业的教育部门、考核部门和用人部门都应该给每个会计人员建立职业档案,详细记录其接受教育过程、考核结果及岗位工作情况,并通过联网互通信息,由此评审其是否具有上岗资格。用人单位如果使用了不符合上岗要求的会计人员,有关部门应对其作出处罚。教育和考核部门如果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不合格的会计人员,用人单位应向有关部门提出并可拒绝接收。这样可以实现会计人员的教育、考核、使用各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避免因人设岗、用人唯亲,保证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立“三教一体”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每个教育环节和不同的教育层次都应有法定的教学大纲和学习课时数。特别是岗中继续教育要每年定期进行和考核,并且是终身教育和终身考核。这样就能促进会计人员为适应岗位要求而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方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建立“三教一体”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可以真正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宗旨,体现职业性教育的特点。

会计研究论文【】

摘要: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目前在我国存在发展缓慢、劳动者的权益未能明确界定以及至今未形成完善的科学体系等问题。应完善用人机制,降低企业因人才流失而造成的损失,保障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明确劳动者权益,鼓励企业加大资源的投资力度,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以便更好地促使潜在劳动力带来经济效益。

[关键词]人力资源;权益;应用。

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带来了会计理论开发的巨大突破,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新型的会计分支。人力资源会计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已有几十年了,中外学者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成果。然而,步入90年代,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却停滞不前,至今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

一、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未突破传统会计的范围。

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内涵看,对“人力资源”的归集和分配,只是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革,账面上人力资产的价值并不代表人所(能)创造出的价值。以现时重置成本计价,有重置标准和不同企业的可比性问题,与财务会计的结合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

(二)未与传统财务会计融合。

由于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不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其中涉及到许多主观因素和假定条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模型大相径庭且过于繁琐。因此,只能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提供信息。

(三)未能明确界定劳动者权益。

企业因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付出一些代价,特别是将人力资源上的支出资本化为一项单独的资产,从投资者立场看似应属于企业所有者,但人力资产上的那部分支出并不足以说明所有权的归属。劳动者权益和确定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和本质所在。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较早提出的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学者弗兰霍尔茨就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定义为:“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资源的人所引起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这种开始意义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所做的探索,为人力资源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创造了条件。

通过增设一些相应的会计科目,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信息能够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传统会计程序变通取得。对人力资源投资形成人力资源成本,这部分内容已经论证得较为全面,并且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归纳人力资源成本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项:

(1)原始成本;

(2)追加成本;

(3)使用成本;

(4)安置成本;

(5)流动成本;

(6)机会成本;

(7)沉没成本;

(8)重置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具有局限性。首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只是管理会计的简单扩展;修正的模式也只是对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良,即依据人力资源会计所反映的人力资源价值,只是将传统会计中列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有关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的费用,按一定的方式归类并予以资本化计量为人力资产价值,未有所突破。其次,人力资源历史成本会计并没有对人的能力和产出价值进行计量,不能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真实经济价值。最后,人力资源成本没能明确人力资源所有权的归属。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是蕴含于人体内的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潜在劳动能力,人在运用这种劳动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人内在劳动能力的价值只能推测、判断而无法准确计量,但它创造出的外在价值却是可以计量。常见的计量方法有经济价值法、商誉评价法、工资报酬折现法、拍卖价格法、随机报偿价值法等。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能够避免传统会计因无视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而低估企业整体价值的弊端。它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已创造的或未来能够创造的价值进行计量,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潜在或现实价值数量化,从而向企业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企业资源信息。同时它也能促进企业管理当局更注重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资,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个人价值以及组织价值对企业价值增值的潜能,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三)劳动者权益会计。

劳动者权益会计是在继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并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提出的。劳动者权益会计通过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实现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它在承认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人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对企业的贡献高于其他任何物质资源,所以他们应该同物质资源的所有者一样享有对企业新价值的分配权。

这种权益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法定的劳动者权益,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个人或集体利益而以法规形式明确从成本与费用中计提的补偿性劳动者权益,按劳动力市场机制和当时的生活资料的价格确定。

二是实现的价值增值部分,按留存的劳动者权益以及劳动者的实际贡献,进行资产性收益分配和劳动者权益的收益分配后,划归劳动者权益部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可以是货币形式(如效益工资),也可以是非货币形式。明确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劳动者权益会计为实现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提出了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产、人力资本和劳动者权益这四个概念。人力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人力资产相对应,它代表劳动力的所有权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性质上近似于实收资本。劳动者权益概念的确立则是劳动者权益会计的关键。劳动者权益是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相应权益。

其包括:一是人力资本;二是新产出价值中属于劳动者的部分。在把前四个概念引入会计等式后,劳动者权益会计就将传统会计等式重构为:

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

这一公式表明,在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内,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组织的一项首要经济资源,并视同一项最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劳动者不但获得自身价值的补偿,人力资源产权权益的体现,还将以知识性人力资源产权所有者的身份参与企业最终剩余价值的分配。

三、如何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一)降低企业人才流失的损失,保障投资收益。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计提比例过低(仅占工资总额的1.5%),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并且培训费用不能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成本资本化,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势必影响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这使得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素质受到严重阻力。与国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企业的用人策略。外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他们一方面向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福利、医疗等待遇;一方面有为员工提供进修,培训,升职的机会,为员工创造发挥潜力的条件。据统计,外资企业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的70%来自国有企业。

(二)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提高员工素质。

人力资源是21世纪的战略资源,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建设基金严重短缺,物质资源相对不足,唯有人力资源数量丰富而其潜力有待开发。我国经济建设中人、财、物三大资源的特定格局决定了资源开发既不能以物质资源开发为中心,也不能以资源开发为中心,而只能扬长避短,走大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子,使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资源优势,这是我国资源开发战略中最为明智的选择。

(三)明确劳动者权益,共同分享剩余利润。

现行会计制度中只有物化资产,没有人力资产,将决定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合理的。况且因为没有体现人力资本,劳动者与所有者的产权结构不能明晰,劳动者失去了分配剩余价值的资格。

总之,人力资源会计尤其是劳动者权益会计模式的推选,促使人们从单纯的人事关系组织,转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把人力作为组织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视同一项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其理论是会计的一种创新,必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易庭源怎样开创人力资源价值会计[j]会计研究。

[2]袁振兴论劳动者权益的性质[j]会计研究。

[3]罗春艳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账户体系[j]财务与会计。

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研究论文

摘要:自从“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的实施,我国的jpg不断创新高,社会经济也在突飞猛进,不过也衍生出很多问题,引起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财会方面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当今世上鱼龙混杂,有些人就浑水摸鱼,导致会计信息大部分出现失真的现象。现在优化会计行为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当今时代的燃眉之急。那么怎么优化会计行为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就需要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与会计行为主体存在的问题以及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入手。优化会计行为,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值。

关键词:会计行为;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行为主体。

当今世界正在迅猛的发展,这对于企业来讲,在这个社会当中机遇随处可见,当然也存在着无数的挑战,这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大数据、生物技术等等,这些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及产业的变革正在凝聚着能量,将一批批新的业态、新的产业、新的模式催生而出,为全球的发展以及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当中会计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因为会计信息的不完善以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不规范等等因素,导致在我国的部分会计信息出现造假行为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我们稍显要对会计行为以及其主题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提高信息的质量,本文将会针对怎样将会计行为进行优化为目标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会计行为的信息质量。

一、优化会计行为的前提。

会计行为是提供会计信息的前提,是生产会计信息和分配活动的基本要素。会计行为的会计行为主体也就是会计人员,他们的行为体现为对自己偏好最大化的追求,工资多寡、企业福利、经济利益是影响个人或经济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优化会计行为,规范会计行为主体,除了要有严格的制度约束之外,会计行为主体职业道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需要先了解会计行为主体的工作。

1.会计行为主体需要根据企业当年的经营目标,制定经济指标体系、以及企业经营经济的全过程。还需要落实到各部门中去。会计行为主体还要为了企业的的利益,采用比价采购、减低目标成本等方法,建立一整套系统的会计指标体系,促使企业中各个部门利润职责明晰,并分析完成情况,还有反馈事前、事中、事后的情况。及时优化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目标的完成。2.会计行为主体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做好资金筹集工作。资金好比企业的动脉,会计行为主体应选择低风险、低成本的最好融资方案,为企业加入充分的营养。会计行为主体在做好资金筹集的同时,还必须切实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只有抓住企业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才能保证企业资金周转流畅。

(二)会计行为主体职业道德规范,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1.会计行为主体应遵纪守法,熟悉国家有关财会部门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法律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营销学等方面知识,遵守所在企业的各项法律及有关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好该职业的行为,遵守《会计法》的准则2.会计行为主体还应该及时准确,坚持诚信原则,客观记录会计原始凭证,要做到证证相符。不,且要做好会计有关记录、报告等工作。3.会计行为主体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认真踏实,谨慎细致,思维敏捷,逻辑分析能力强,对数字敏感,记忆力好。4.会计行为主体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信息快,懂变通,善学习,求上进。5.会计行为主体应遵守法制,忠于企业。

二、优化会计行为的开展。

在及进行优化会计行为的时候需要搭建起相应的要求和执行规范,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会计行为更加的具有规范性,才能够保证企业得到有利的发展。

(一)开展优化会计行为的要求。

开展优化会计行为,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去规范,才会发挥它更快更好地效果。对会计行为进行优化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将会计行为信息质量提高,会计行为到底有没有提高到标准就是看会计行为优化的情况,而会计行为进行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产生会计信息,所以对于会计信息来说优化会计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优化会计行为的时候主要制度就是让会计信息的质量达到最优化,主要包含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所谓可比性主要是表达出在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方面需要明确的对会计信息进行记录、确认、计量和报告。对于企业在不同时期当中具有相似性的项目需要采用相近的'会计程序进行出路。其次是会计信息的先惯性,在一般情况当中主要包含的是及时性、预测性和反馈行着三个方面。最后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中主要是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真实性、中立性、明确性。在一般情况来看,对于会计行为的优化制度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二者提高是相同的,也就是指会计行为的优化将企业的利益需求所满足,与此同时还能够满足企业的利益愿望。

(二)开展优化会计行为的方法。

1.需要激励会计行为优化。在优化会计行为的过程当中激励会计行为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途径之一。首先,会计行为是在心里和环境的首要对象,但是行为是由人内在的心理因素以及外在的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决定的。所以激励会计的行为优化能够显著的对心理和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当然,对于会计行为的优化不仅需要正面的激励,还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处罚制度。其次,会计行为需要一种尊重和新人,当会计行为的主题得到这样的满足以后,就能够将工作的热情激发出来,提高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业务忠诚度。最后,除了对会计行为的奖惩制度,还要对会计人员有公平的待遇,也就是指要按照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给与其相应的报酬。

2.优化监督实施机制。应当需要有实质上的监督机制来能够保障会计行为进行优化。首先要让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工作缓解当中相互职业监督,应当建立起科学的监督实施机制,还需要将企业的内部审计系统进行强化。其次还需要还需要对外部的会计监督制度进行完善,要和企业的内部会计机制以及外部机制进行相协调,这样才能够发挥出一定的效果,还可以保证企业在整体上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冲突,还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的监督机制共同的构成的具有科学优化的监督体制,只有有力的对会计行为的主体进行制约,才能够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稳步提高。

3.优化会计行为素质。因为会计行为主要是进行脑力劳动的,因此对于会计行为的优化还有一个中药的因素,那就是会计行为的知识结构。还有需要思想品质的优化。会计人员应具有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会计法律,忠诚的态度,如实反映会计报表。会计行为主体还需要优化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反映一个人意志力的多少。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建立标准的核算议价体系,加大奖惩力度。企业管理应注重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用经济手段奖惩、控制各级企业组织行为,不断完善工作,促使会计行为主体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会计行为主体落实企业经济目标。这就需要建立会计制度,按照企业各自的经济责任,做到人人肩上有责任,使权利和责任相结合。企业还应完善企业会计监督制度,制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要求,企业应实行岗位责任制,要求人人遵守。规定每个职工什么时候必须做什么、以及什么不能做,做错了怎么办等细则。所以,每个岗位的每个会计行为主体都清楚各自承担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还应该善待会计行为主体,让会计行为主体感受到企业的好,会计行为主体才会忠于企业,为企业着想。会计行为主体的监督问题。会计行为主体监督应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企业的经营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费用开支、收入实现,一直到财务成果的产生。为了保证会计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企业在制度中要规定会计行为主体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正确核算,如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依法进行税收筹划,维持投资者权益,并接受主管财政机关的监督检查。从而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保证了有效执行会计制度,才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结束语。

通过实施这些制度,会有效优化会计行为,提高会计行为信息质量,当然只有适合企业的方法,才能有效加强企业在经营环节中的计量、消耗、定额、验收、原始凭证等工作,优化会计行为,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值,促使企业中各个部门利润职责明晰,并分析完成情况,还有反馈事前、事中、事后的情况。及时优化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目标的完成。

参考文献:

[1]侯文哲,会计信息质量下的会计政策选择优化[j].经济研究导刊,23期。

[2]吴海鹏,会计行为优化的的研究,现代经济信息[j].19期,136页。

网络会计研究论文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

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

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八大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摘要:本文首先从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及经济指标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其次,本文论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协调中的主要差异,主要从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生产经营成果,核算方法的差异,收益分配,核算分类上的差异及经济效益衡量指标等方面论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最后,本文论述了会计统计协调统一的构想,以期为我国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4]刘世绵:宏观思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5]林贤郁、王吉利: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会计研究论文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运用一系列的会计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成本核算,并进行记录、报告;编制财务报表时也需要纳入人力资产这个要素。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商业银行为得到人力资源进行人事管理等造成的各种成本、机会成本进行会计核算,对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以各种方式花费在人力资源的费用进行成本计量和报告,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核算,计算它们的经济效益。

在当今社会,人才的利用与培养至关重要。在银行经营管理中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究,提高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率,对整个银行业有重要意义。

(一)满足内外部相关主体对人力资源的信息需要。

1、内部的需要。

当前企业管理的重心从重视物质的管理转向对人才的管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可以为管理决策层提供有效信息。银行重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银行内部管理的需要,不仅在于人力资本投入的加大,还在于强化人力资本的合理使用,防止不必要的人力浪费;同时也有利于正确评估企业资产,防止银行资产流失,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可以使管理者更好的了解分析人力资料,为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条件,增强商业银行在金融企业的自身竞争力。

2、外部的需要。

在日益开放的银行信息系统,外部的相关人员对信息的要求程度更高,更严格。有效的信息,可以吸引外来的人才流入银行,壮大银行人才队伍,还可以对国有商业银行良好的业绩和利润报告进行很好的宣传,提高国有银行在投资者和储户的信心,增强国有银行的外部竞争力。

(二)有助于促进银行人力资源的发展和使用。

人力资源是银行重要资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会促进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考虑人力成本,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银行员工的最大优势;可以使银行工作人员得到更好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可以使银行根据员工的情况制定适合员工工作发展的方案,促进人力资源的管理、规划和业绩评价,鼓励员工创新,提高工作积极性;可以进一步明确员工的合法权益,在使用员工更加考虑员工的家庭情况,减轻员工压力。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管理对人才、制度与信息沟通渠道等有很高的要求条件。国有商业银行施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拥有许多有利条件,如优秀的会计人才、市场化的薪酬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条件有助于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实施。

(一)拥有大批优秀会计人才。

银行引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时,会计人员就需要重新面对不一样的财务处理方式。虽然我国会计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但国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专业、业务素质都比较高,学习型和创造型的人才众多。因此会计人员有能力迅速了解、学习新的会计处理方式,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为更好的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提供帮助。

(二)构建了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计量离不开对员工工资的计量,市场化的薪酬管理体系则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工作提供了条件和土壤。薪酬体系的设计上,国有银行强调以岗位价值为核心依据来设计薪酬水平,严格以岗位价值为标准支付员工工资。岗位价值高低既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近期内也有利于使员工的人力资本能够得到有效的计量、报告和分析。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具备了开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三个基本条件,但在观念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上需要重视和解决。

(一)改变观念,提高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管理意识。

目前企业成本管理基本都放在产品上,对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控制的很少,国有银行也是如此。重视人才固然重要,但应当从企业制度建设等方面体现出来,但银行陈旧的人事管理并不符合银行发展的需要,所以要改变观念,建立新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理念。

(二)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融入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管理中。

目前国有银行没有对本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只是为今后的工作在新招聘员工时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并没有为他们设计长远的规划;也没有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只是进行简单的薪酬计算和管理费用的计提。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既能够明确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可以降低银行的招聘费用、岗位培训等人力成本。

(三)完善薪酬管理,建设一批稳定的优秀骨干。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构建了很好的薪酬管理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完善。建立兼顾薪酬标准的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和个人激励性的薪酬管理体系。应采取有效的薪酬奖励措施和员工喜欢的福利措施,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优秀骨干员工;应本着以最低的成本使用人力的原则,解决人事激励、人力资源培训等管理活动;应对员工进行动机性教育,做好人员的选择和使用,做好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建立完善的人员激励机制。

政府会计

题型:

问答:

4.与上级往来/与下级往来5.借出财政周转金/财政周转金放款。

6.上解收入/补助收入7.财政周转金收入/财政周转金支出。

8.财政授权支付/财政直接支付9.补助支出/上解支出。

10.预算周转金/财政周转基金11.财政零余额账户/已结报支出。

问答:

1.一般预算收入的收缴方式和程序。

2.与财政周转金有关的资产的概念及核算方法。

3.一般预算支出的支出方式和程序。

4.财政周转基金的核算方法。

4.暂付款/暂存款5.固定基金。

问答:

1.行政单位会计在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下如何确认拨入经费,试举例。

2.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包括哪些科目。

3.行政单位收支科目有哪些。

4.行政单位经费支出的概念及分类方法。

5.行政单位净资产的概念和种类。

事业单位会计新准则下,“材料”科目的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

试比较事业单位会计新准则相比旧制度在哪些方面较大变化,变化的作用有哪些。

会计研究论文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不仅能够对上市公司运营管理状况做出反映,而且能够为投资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的定义、产生动机、粉饰手段以及社会危害做出简述基础上,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的识别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行为指的是对会计报表进行伪造、变造的行为,从而促使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所呈现出的真实财务数据、现金流量数据等呈现为更好的状态。从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手段来看,主要包括运用关联交易、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等对自身利润进行调节、运用资产评估对潜亏进行消除、将其他收益分为主营业务收益;从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动机来看,主要包括应对业绩考核、增发新股、免遭退市、减少纳税、获取更好的商业信用与更多的信贷资金等;从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所引发的危害来看,一方面这种行为的出现,反映出了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以及外部监控体系亟待健全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会误导投资人决策、弱化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也正因为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存在严重的社会危害,上市报表的会计粉饰行为引发了政府部门、债权人以及投资人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如何有效抑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政府部门与上市公司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的社会危害性,决定了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必要性。而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有效的识别,则是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有效抑制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审计工作者需要针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行为动机以及主导手段,提升自身的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识别能力,继而为上市公司的规范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整体分析。

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现金负债表与财务报表附注,是审计工作者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开展总体分析的重要依据。当然,审计工作者如果单看一种资料,很难发现上市公司会计公司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够对这些资料进行结合分析,那么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中的粉饰嫌疑将可能浮出水面。具体而言,审计人员主要需要通过上市公司利润表重点了解主营业务利润占比情况,从而了解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通过现金流量表了解现金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如果现金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则说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可能为虚拟财产,而这也能够说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嫌疑;通过资产负债表了解流动资产变动情况,如果应收账款与销售收入出现异常变动,则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应当持有怀疑态度;通过财务报表附注了解报表数字异常情况是否具有详细说明,如果欠缺详细说明,则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也存在粉饰嫌疑。

(二)不良资产剔除。

在对上市公司进行不良资产剔除分析的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要可以运用两种方式来开展:首先,审计人员可以对比上市公司净资产总额与不良资产总额,如果发现上市公司中的净资产总额低于不良资产总额,则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面临着严峻的经营管理挑战;其次,审计人员可以对比上市公司资产增长速度、增长额度与不良资产的增长速度、增长额度,如果二者增速呈现出较大差距时,则说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粉饰现象。具体而言,上市公司中的不良资产不仅包括上市公司的虚拟财产,而且包括上市公司在运营中的亏损项目,其中,亏损项目包括存货跌价、应收款长期挂账以及投资项目长期无收益等。

(三)关联交易剔除。

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关联交易剔除主要是对关联企业利润进行剔除。在对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以及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关联企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如果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润以及收入都来自于关联企业,则审计人员需要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与关联企业存在不等价交换的交易。

(四)关注资产重组。

在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资产重组是上市公司利用股权置换和资产置换等方式,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的手段。在此过程中,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巨额利润,而使用关联交易方式,使用自身的劣质资产、闲置资产交换优质财产。在对这种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需要对利润表中所体现出的投资收益、营业外收益等作出重点审查,从而确定上市公司置换资产的金额以及性质,并确保这些内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有所体现。

(五)关注存货计价。

在上市公司运营发展过程中,存货计价中的后进先出法如果改为先进先出法,并且物价处于上涨趋势时,则上市公司所获得的利润在会计报表上就会具有更高的表现。为此,审计人员在对审计报表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应当对存货计价方法是否存在变动给予高度关注。

(六)关注虚拟财产。

在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将已经产生的费用当作待处理财产损失或者待摊费用等形式纳入负债报表当中的行为,而事实上,这些费用并不会为上市公司带来利润,也不属于上市公司所具有的真实财产。如果这些费用进行长期挂账,则只能说明上市公司具有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嫌疑。因此,审计工作者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查时,需要对上市公司所具有得到虚拟财产明细进行关注,特别是对于金额较大的虚拟财产,应当重视查明为何没有有效处理或者没有有效摊销的原因。

(七)关注纳税情况。

在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识别过程中,如果上市公司纳税情况出现以下两种现象,则说明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存在报表粉饰现象以及利润操控行为:一方面上市公司财务资料与纳税资料存在较大差异时。虽然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财务资料与纳税资料不符并非个案,但是如果二者存在明显差异时,则基本能够说明上市公司具有两套或者两套以上的账簿与报表,或者说明上市公司在内控管理环节具有明显缺陷,导致财务管理总存在较多错误;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纳税金额较大并产生突然波动时。我国税法对上市公司缴纳税费的时间具有详细规定,因此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纳税金额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波动。与此同时,当某个行业利润下降而上市公司的税费却呈现出提升趋势时,则上市公司也存在对报表进行粉饰的'嫌疑。

(八)关注利息资本化。

上市公司在利用利息资产化手段对非资本性支出进行处理的基础上所开展会计报表粉饰现象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这是因为上市公司对资金进行使用之后,审计工作者很难区分哪些属于资本性支出以及哪些属于非资本性支出。针对这种情况,在审计工作者对这种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可以对上市公司在建项目所用资金在上市公司总资产当中的比例做出分析。一般而言,利息支出资本化在上市公司总资产中所占据的比例与这一比例十分接近。如果在审计工作中发现上市公司在建项目所具有的平均余额与规定利息率之积明显小于资本化的利息支出时,则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存在报表粉饰现象以及利润操控行为。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广泛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粉饰现象来看,应对业绩考核、增发新股、免遭退市、减少纳税、获取更好的商业信用与更多的信贷资金,是上市公司对自身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重要动机,而为了有效抑制这一现象,审计工作者需要围绕上市公司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现金负债表与财务报表附注开展整体分析,并在使用不良资产剔除、关联交易剔除等方法确保上市公司真实的财务情况浮出水面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上市公司所开展的资产重组、存货计价方式、虚拟财产、纳税情况以及利息资本化,从而确保上市公司具有的会计报表粉饰行为得以及时发现,继而对上市公司的规范化发展做出指导。显然,这无论是对于推动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还是实现我国金融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罗笑。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治理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xx(2).

[2]任风莲。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及防范研究--以绿大地财务报表粉饰事件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21).

[3]高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动因分析与识别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xx(8).

[4]刘战伟。浅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治理[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36(4).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