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声音教学设计大全(19篇)

时间:2023-12-13 23:34:39 作者:梦幻泡

教学计划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判和安排的重要方式,它可以帮助教师提前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下面是一些精心准备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2、能够用实验、搜集资料等科学方法对现象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3、体验科学探究中利用证据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探究情感。

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探究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

土电话、漏斗、胶管、钥匙、水槽、石头、铃、

线、纸杯、勺子﹑筷子。

1、出示装在抽去空气钟罩里的闹钟,让学生能观察到闹钟的铃锤在动,请他们听听闹钟的铃声。

2、问:你们听到铃声了吗?为什么会听不到闹钟的声音?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推测?

3、学生自由讨论。

4、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引出“真空”的初步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5、师:那么声音究竟能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播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1、“听听写字的声音”

(1)四人一组,一人在桌面纸上写字,其余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听声音。

(2)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过来的?

(3)然后用别人的方法再次听听声音,讨论: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全班交流后得出: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的本领强。

2、“土电话”

(1)学生分组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土电话”。

(2)四人一组,两个同学手拿土电话的“听筒”,一个同学轻轻敲击小勺,另一同学也仔细聆听。

(3)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来的?

(4)讨论: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3、“简易听诊器”

(1)用普通漏斗接上胶管做成一个简易听诊器。

(2)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胸部,胶管的另一端塞在耳中,听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讨论:以及跳动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朵的?

(4)教师小结并介绍:心跳的声音是经过漏斗和胶管中的空气传过来的,漏斗有扩大声音的功能。医生用的听诊器也是这样的道理。

4、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走到学生中去,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

(2)交流实验方案。(提醒学生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和思考同学的发言,适时进行评价和鼓励。)。

(3)各组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际操作,并作好记录。

(4)小组交流,汇报。(特别对实验不成功的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5)提问:游泳时潜入水下听到过声音吗?这些声音是怎样传播来的?

(6)通过实验和交流,使学生认识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2、让学生阅读课文p61页的资料,说说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3、归纳总结:液体、气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

声音的教学设计

1、幼儿尝试制造声音。(4分钟)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很多东西,请你们用它们来制造声音。你们会吗?"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集合,交流怎样制造声音。(2分钟)提问:"你制造出声音了吗?你是怎么制造的?"教师简单小结:"物体通过碰、打、敲、摇……发出声音。"。

1、启发,提问:"刚才制造声音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1分钟)。

2、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3分钟)。

(1)教师出示分别装着石块、豆豆、米粒的铁罐,依次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教师出示装着不同量米粒的两个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小结:同样的东西放得多与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3)教师出示装着纸片的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装东西?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有的东西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很轻,有时几乎听不到。

3、幼儿操作,再次制造声音,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5分钟)。

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教师播放不同的录音,请幼儿听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知道避免制造噪音,活动室里应轻轻地说话。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为主线,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质中传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呈现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材料包提示学生需准备材料: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铜丝等。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为课上探究活动准备相应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用图文呈现了学生听收音机、贴着水槽听石块在水中相互碰撞的声音、伏在桌面不同位置听敲击桌面的声音及学生在教学楼外听到上课铃声返回教室的漫画场景图。引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进行传播及声音传播的方向。活动二:玩一玩“土电话”,比一比用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用图片呈现了学生制作“土电话”和玩“土电话”的场景。让学生在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深刻理解声音可以在多种物体中传播的道理。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加深其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本课遵循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传播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能传播,对声音传播的介质有感性的理解。但对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的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对声音传播的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声音传播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准备: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细铜丝、回形针、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课件、水槽等。

一、活动准备。

[ppt2出示]。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

学生根据问题思考,会想到声音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耳朵的,向什么方向传播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

提示学生准备相关材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二、导入新课。

三、探究活动。

(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ppt3出示]出示隔着固体听声音的场景图。

2.[ppt4出示]出示在水中用声纳诱捕鱼的场景图。

3.[ppt5出示]出示“猜一猜: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和“设计方案,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4.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5.猜想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6.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7.[ppt6出示]出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在一张桌子的两端,一个学生在桌子的一端轻轻地敲,另一个学生耳朵紧贴桌面的另一端倾听声音。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8.[ppt7出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把两块石块浸入水槽中的水里面,在水中敲击石块,一个学生把耳朵紧贴在水槽壁上倾听声音,通过研究认识液体能传播声音。

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9.[ppt8出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可用多种方法.

播放音频(听收音机,mp3等)或者视频之类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就是靠空气传播的。

10.[ppt9出示]出示空气靠粒子传播声音的视频。

11.[ppt10出示]出示“抽空玻璃钟罩内空气,听不到钟罩内闹钟的声音。”

12.还可以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种罩内放进一只小闹钟,用抽气筒抽玻璃罩里的气体直至真空,观察现象。小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小闹钟在近似真空状态下,几乎听不到声音。通过抽空气前后对比实验,是学生认识到气体能传播声音。(把玻璃罩换成拔罐,把闹钟换成音乐贺卡的那个音乐发声器也可。)。

13.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听到铃声,由此可见,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当我叫一个同学时,其他在不同方向的同学也能听到,这也说明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

15.[ppt11出示]出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16.[ppt12出示]出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17.[ppt13出示]出示铁道游击队队员把耳朵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体现声音传播的应用,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

(二)玩一玩“土电话”。

1.[ppt14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所需材料。

2.[ppt15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的视频。

3.学生讨论制作方法,然后分组制作。(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分别用棉线、铜丝、细铁丝、塑料线做“简易电话”)。

4.[ppt16出示]出示玩“土电话”

5.比较用棉线和铜丝做的“土电话”,哪种材料做的“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些?

发现:铜丝传播声音效果好些。

6.把棉线做的“土电话”的棉线放松,与拉紧时听到的声音对比。

发现:拉紧的时候声音大,放松时候几乎听不到声音。

四、拓展活动。

1.[ppt17出示]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指导。

谁能传播声音。

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1、通过体验,学生能够分清楚声音的强弱和高低;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发声物体越小、细、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就越低。

2、通过猜测和验证,获得证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3、激发对乐器的研究兴趣。

1、学生每组钢尺,每个人4根吸管、剪刀、橡皮筋。

2、教师:铝片琴、八个装有不同位置水的试管、长短不同的铝管、成品吸管乐器、橡皮筋等。

学生能分清楚音强和音高的区别。

2、拍手游戏:按照强弱弱的节奏拍手、拍桌子,说说用力的强弱,跟声音的强弱有什么关系。(强弱弱的节奏和词语,让学生建立起声音有强弱的概念,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轻轻拨动尺子,听听尺子的声音,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

再用力拨动尺子,声音的强弱发生变化了吗?尺子的振动幅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声音强振动快(大、重、响)弱振动慢(小、轻)。

(一)对声音高低的认识。

1、提问:声音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你知道声音的高低是怎样变化的吗?(了解学生对声音高低的认识,区分强弱和高低)。

学生展示对高低的认识,请学生发出声音的高低。

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唱音阶。教师示范唱出1-7这里很重要,为学生判断声音的高低打下基础。

3、学生跟着教师唱音节,体会声音的高低变化。

小结: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轻、小和响、重;高低就是我们音乐课里所学的1234。

1、乐器都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音调),出示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观看。敲击(不让学生看到)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猜测:它们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跟什么有关系。学生猜测。

2、教师将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拿出来,再次敲击,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要求:学生观察发现相同材质的物体,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3、发橡皮筋,让学生研究音高与发生部分的关系,并用简图和文字进行记录。如果学生不会画简图,则示范画图方法。(皮筋拉长变细声音高,皮筋收缩变粗声音低)。

4、汇报交流:

低振动物体大、长、粗。

5、辨别应用:

提问:没有这么多的试管,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代替?出示吸管,推荐一种制作吸管乐器的方法。出示ppt图片,制作过程图,让学生来试试,能否吹出乐音。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教学《声音的变化》这一课前,我看了喻伯军老师的这课录像,于是就借鉴了喻的教学思路,引用了喻老师的“拍手”游戏,让学生搞清楚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拨动尺子来探索,学生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到了用力大和用力小的两种情况下拨动尺子,尺子所发出声音的变化和用眼睛看到的变化。目标很快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有些困难,特别是听不同水位音高低变化的时候,学生很难判断。我把这个最难听出音高的实验放在最后来做,由于学校仪器室只有一个示范的铝片琴和长短不同的铝棒,只能做演示实验。于是我就先做简单的铝片琴和长短不同的铝棒的变化规律,然后做琴弦的变化规律,再做铁钉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些例子无非是想让学生能总结出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的规律跟物体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的能力非常强。总结出同样的物体,大物体发出声音低,小物体发出声音高的规律。最后让学生根据结论猜测七根试管里装有不同位置的水,吹不同的试管发出不同的高低音,敲打水位不同的玻璃杯发出的不同声音进行解释,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敲和吹发声体不同,声音的高低也不同。

虽然借鉴了喻老师的部分设计,使得课堂较为饱满,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思想不集中,开小差。同时也使我认识到,想要上一节好课,必须要精心准备,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探究,分析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本节课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音调就越低。

2、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1、利用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找出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利用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进行试验,找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1、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探究尺子长度和音调的关系。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

为每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尺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1把六弦琴。

动画:尺子振动。

一、引入。

1、谁会敲鼓?听一听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2、提问:这些鼓发出的声音有哪些不同?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4、、出示一把钢尺(或塑料尺),提问:怎样使它发出声音?(提醒学生拨动尺子时要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5、怎样让尺子发出音量不同的声音?

1、出示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的要求:

用你们的方法进行研究,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记录下来。

重复做上面的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是什么关系,并能准确地进行描述。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开始实验活动,仔细倾听和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观察到的现象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并记录下来。

3、学生分组交流观察结果。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一)、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学生对敲击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发出的声音的高低进行预测,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他们的预测。

2、实验方法:

按照从1号杯到4号杯的顺序,或从4号杯到1号杯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再与小组的预测进行比较。

每个小组领取一组(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按要求开始实验。

3、与全班同学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二)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着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提问:还记得怎样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吗?

3、分小组实验。

4、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皮筋绷紧时,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高;皮筋松时,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低。

(三)探究声音的高低与尺子振动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1、尺子怎样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尺子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2、是这样吗?我们先来预测一下,把预测结果天道记录表中。

3、交流预测情况,并说出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4、实验要求:要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并能够清楚地听到声音的变化和观察到尺子振动频率的变化,还要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

6.整理数据。

请各个小组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对应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把音高达到的高度以下涂上颜色,制成柱状图。

四、总结。

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声音高;物体振动的慢,声音低。出示尺子振动的动画。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通过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为每一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2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一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一把钢尺,怎样使它发出声音?

(1)实验:使钢尺的一部分伸出约10cm,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另一端。注意拨动尺子时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的上下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复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2)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1)实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四个杯子,分别盛水:满杯,3/4杯,1/2杯和1/4杯。试着用铅笔和小木棒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现在记录单上记录预测。由水多到少或少到多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并做记录,与预测进行比较。交流实验结果,比较实验预测,对结果进行分析。

(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装置:一块木板钉两个钉子,钉子之前绑一个橡皮筋。

交流实验发现,对发现进行分析。

(3)小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课外拓展:听听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本节课在科学教研员邓老师和叶老师的点播指导下,我感受颇深:

1、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太少,学生发言的亮点把握不够。

在我的科学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我往往想的是我设计的下个环节是什么,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设之中,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和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却视而不见。

在探究尺子不同振幅产生声音强弱的变化的实验中,学生对于“重复做3—4次”都有各自的观点,特别是有个学生提出:做1次,不能让我们观察清楚尺子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重复做3—4次,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多么好的发言,的确,反复实验,反复观察,就能给我们新的发现,很多科学规律的发现不就是这样来的吗?但在课堂上,学生这样精彩的回答我却忽视了,如果我当时能对她的'发言加以肯定,我想小女孩以后的科学素养多少会有一定的发展。因此,我觉得我们在科学课堂上要多关注学生的问题和他们的发言。

2、敢于大胆的处理教材。

新课程科学教材内容的不断修改,不断改动,不断完善。我想,编写教材的专家们和我们一线老师一样,也在不断反思,发现了有些内容编排的不合理。

《声音的变化》中既有探究声音强弱的活动,又有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而接下来一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整课都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两课的教学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处理。利用一节课时间设计各种相关活动(尺子振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橡皮筋松紧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不同长短铁钉震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等),专门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一节课专门探究声音的强弱变化。这样可以理清学生的探究思路,更能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科学教师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

在这堂课中,我竟然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科学性错误。我认为同样大小的杯子中,盛入不同量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敲打时,盛水越多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盛水越少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主要受第一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经过两位专家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水越少,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看来,我们科学教师真的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如果有些科学概念,科学实验现象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么真的是大糊涂教小糊涂,误人子弟。因此,我们平时要多看一些科学杂志,一些科学专著,还要去了解更高年段的科学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要有自来水的容量。

总之,通过本次上课,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专家们的指导下,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会成长的更快。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1.分组实验材料:铁棒、水槽、水、石块、听诊器、鼓、鼓槌、蜡烛、土电话、小闹钟、塑料袋子。

2.演示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鼓、鼓槌、纸屏、小球、多媒体。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吹哨子)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什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想知道哨声是怎样传到你们耳朵里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声音的传播》这一课就知道了。板书课题,生读一遍。

二学习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来传播?声音的传播方式是怎样的?)。

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探讨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怎样传播,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3.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谁能再从生活中听到的举出几个例子来?(做早操时,在操场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广播的声音;站在远处(楼上)能听到人的喊声;)。

挠桌子:

3.让学生动手做。注意应轻轻地挠,只能让贴在桌子上的耳朵听见。

挠铁棒:请两个同学示范,各小组动手做做,你能从这个实验中发现什么吗?

5、提问:你是怎样做实验的,能听到声音吗?发现了什么?

6、象桌子和铁棒这种物体叫什么,上面两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7、游戏:打电话。分组玩,小组长说,其他组员听。

8、小组汇报:怎样做、听到什么,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9: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说一说。

1.师击石头,能听到声音吗?这个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师在水槽中击石头,现在还能听到击石头的声音吗?是不是真的一点声音也没有呢?指名上台听。想知道他这样能听到声音吗?大家动手做一做水中击石的实验。先把水槽移到桌旁。

2.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能听到声音吗?发现了什么?(声音通过水和水槽壁传到耳朵)。

这个实验说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四.小结。

1.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实验,你发现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气体、固体、液体)这就是声音传播的途径。

2.请大家翻开书p54把p54-p55书的内容默读一遍,并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3.指名说一说,全班齐读。

4.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这些物体是架在发声体与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假如在发声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声音会怎样?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中放进一个电铃,人们在罩外可以听到铃声,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只能看到铃槌在动,却听不到铃声。实验证明,如果在发声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那么声音就不能向外传播。

过渡:可是,声音在物体中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想知道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2.贴着纸屏的小球为什么会跳动?

3.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4.挂图。

5.讲解:当老师敲鼓的时候,引起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时,会引起周围空气跟着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我们把它叫声波。声波从左鼓面传到右鼓面,引起右鼓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引起纸屏振动,我们就看到了纸屏上的球跳动,当声波传到你的耳朵里,你就听到了声音。

过渡:

7.声波和水波有什么不一样呢?

8.击鼓使火焰颤动。

老师再来做个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六.总结:

三课堂拓展练习。

过渡:同学们,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说明生活中的道理。

1.每个小组分一个思考题,小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

思考题:

a.在电视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用耳朵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这是怎么回事?(声音在空气中以每秒344米的速度传播,在固体中以每秒5000米的速度传播。)。

b.古时候的骑兵睡觉时,都要侧卧在地上,这是为什么?

c.医生用听诊器能听到病人的心脏跳动,这是根据什么原理?

d.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面对面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话?

e.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f.海洋捕鱼时,在鱼网中播放鱼儿喜欢的声音,能把鱼儿诱入鱼网,这是根据什么原理。

四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声音的传播》这一课。知道了声音传播诉途径、方向、方式。优美动听的音乐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但周围的噪音却影响了别人的生活、学习,在医院、图书馆等一些公共场合,大家要注意不能影响别人。有关声音的奥秘正等着你们去探索。祝愿同学们能学好科学这门课。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把全班分为a、b两组,别离向左、右转,背向而坐。请a组某学生讲:“猜猜我是谁”,b组的同学在不回头看的景遇下,猜出是谁讲的。然后b组讲,a组猜。)。

1、进行游戏。

教学重难点:

(生:从他的声音。)。

2、同学们真厉害,听声音就晓得这是谁。本日我们就来“听听声音”。

1、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认真地听过我们四周的声音?现在让我们在教室里倾听四周的声音,比一比看看谁听到的声音多。

(生演示报告请示)。

(生报告请示)。

1、让学生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巨细、高低、远近、圆向加以适当地了解。

生:我们人类发出的。

生:大自然发出的。

3、这些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有的声音好听,有的不好听;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1、你们能用我们四周的物体发出声音来吗?

(要求:降低声音,有节奏)。

2、报告请示:你们能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

3、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4、这些发出声音的物体都是什么体?

5、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6、(出示半烧杯水,和一个空杯)你能用这些材料使水发出声音吗?

7、本日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我是谁?

8、固体、液体都能发出声音,你能让看不见不到的气体出发出声音吗?

(吹笔帽,口哨)。

9、声音的发生取物体有什么关系?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

(声音都是由物体发出来的,声音离不开物体,没有物体不能有声音)。

(学生认真的倾听)。

2、(出示音叉)它叫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腔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听听声音)。

3、我们来做游戏听听不同圆向发出的声音。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中心闭上眼睛,老师点他前后摆布四个圆向的同学叫他的名字,让这位同学辨别是从哪个圆向发出的声音,如果说对了人人对他说“你真棒”,如果说错了人人对他说“继续努力”。

(进行游戏让学生感受不同圆向发出的声音)。

4、我们来做游戏听听不同距离发出的'声音。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前面闭上眼睛,老师点取他不同距离的两位同学叫他的名字,让这位同学辨别哪个离自己近、哪个离自己远,如果说对了人人对他说“你真棒”,如果说错了人人对他说“继续努力”。

(进行游戏让学生感受不同距离发出的声音)。

(做拍手游戏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巨细)。

(高低)。

1、通过听听声音,你有什么支获吗?

2、不晓得关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强弱。

板书:

3、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索声音的爱好,发明乐音,增加生活乐趣。

高低。

物体——声音远近。

圆向。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1、亲身感知声音的强弱变化,用动作等表示声音有强有弱。也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了解尺子发出声音的强弱是与尺子振动的幅度有关系。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能够辨别出吉他琴弦、音叉和风铃管发出声音是有高低变化的。

3、通过具体的音叉、琴弦发现这两种物体的音高是由它们的大小、长短、粗细决定的。

4、养成善于观察,养成把身边常见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1、认识到尺子音量大小、声音强弱是由尺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2、音高的变化与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有关系。

3、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尺子音量是由它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4、音叉、琴弦的音高是由它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钢尺(每2人一把)。

512音叉(小)、256音叉(大)(每四人一组)。

吉他三根弦(粗、中、细)4人小组一把:备有拨片。

风铃管四根一组:老师演示。

记录表1张;3张小表。

教学过程。

一、音量(声音的强弱)研究部分:

1、黑板上写下“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用手势表示一下什么叫振动。

今天我们研究声音,研究声音做实验时需要注意一点什么呢?

轻声讨论反复静听。

大声回答。

2、讨论、回答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人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

“大声、轻声”这是声音的什么变化呢?

我们把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表示。

声带的振动我们能感觉但无法看见;可以找到一样物体吗?既能能听清它声音强弱变化的又能看清它振动的变化。

用尺子拨动振动看哪里。

尺子声音强——怎么做到。

尺子声音弱——怎么做到。

做几次。

以2人小组为单位,学老师的方法轻轻拨、用力拨。

先辨认声音的强弱,再仔细观察比较尺子有什么变化。

完成作业p28活动记录表一。

听到老师的.信号停止实验,将尺子放入抽屉。

4、用敲钢片琴的小乐曲来停止实验部分把钢尺放进抽屉,开始汇报部分。

汇报轻轻拨动尺子……。

用力拨动尺子……。

用手势表示。

尺子发出声音的强弱与尺子振动的幅度有关。

尺子振动幅度大,发出声音强(音量大)。

尺子振动幅度小,发出声音弱(音量小)。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研究发现:尺子振动发出声音的强弱(音量大小)与它们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动幅度大,发出声音强(音量大);振动幅度小,发出声音弱(音量小)。那么其他物体是不是和尺子一样,发出的声音强弱和它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呢?请同学们可以按照研究尺子的方法去研究其他物体。

把作业本合起来放到抽屉。

二、声音的高低研究部分:

1、引入:

刚才同学们听到了一首什么曲子?《一闪一闪亮晶晶》。

我们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吧!

能边敲边唱出曲子是因为声音有什么变化?

声音有高低。

用动作来表示音的高低,

辨辨声音的高低,推测哪个钢片发出的声音最高,哪个最低?

敲长钢片——声音低(动作表示)。

敲短钢片——声音高(动作表示)。

2、长时间试验过程:钢片琴最长的发出声音最低、最短发出的声音最高,

那么其他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出现音叉和吉他,我们一起来来研究。

要求:

1)先推测(不动手)------再轮流敲、听。(静)。

2)轻声讨论:确定声音高、低。

3)总结填表:音叉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4)任务完成后,把音叉交回实验台换取下一个实验的教具。

两个音叉敲击发出的声音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根吉他琴弦呢?拨动发出声音高低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记录:音叉(琴弦)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大小有关。

音叉(琴弦)声音高的,……。

音叉(琴弦)声音低的,……。

音叉(琴弦)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琴弦)大小(粗细)有关。

3、两个实验都完成了,放好材料小组里汇总2个实验的结论。

想想平时还接触过什么物体(乐器)发出声音有高低,推测可能与什么有关。

4、汇报:

当提高音叉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大小有关时,问更低的声音和更高的声音音叉会是怎样的形状大小。

1)老师请你们来推测风铃管,提出三个问题。

小组看着展台讨论1分钟,汇报。

2)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尺子声音强弱(音量大小)与振动幅度有关。

声音高低与音叉大小、钢片长短、琴弦粗细有关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那么我们用有变化的声音和老师说再见吧!

板书设计:

尺子振动幅度。

强(大声汇报、重、响)大。

音量。

弱(小、轻声讨论)小。

钢片琴音叉吉他琴弦吹管。

高短小细短。

音高。

低长大粗长。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说明:水可以传声。

学生小实验3-12: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的声音。

v固v液v气。

在1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s。

四、回声。

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如果要听到回声,时间间隔至少要0.1秒。

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

五、本节小结,作业:1,2题。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成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七、教学后记。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知道音调的概念,明确音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振动频率,并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钢尺振动实验,发现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

音调的概念及音调的决定因素——频率。

【难点】。

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的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开展一个小型音乐会,播放出不同的音乐,教师对乐音下一个定义,并提出问题:

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不同乐器发声不同。

教师明确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提出问题:

声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声音会有高低之分?

学生在疑惑中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程——《声音的特性》(板书)。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教师演示钢尺实验。教师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改变伸出桌边的钢尺长度,控制每次振动的幅度,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和声音的不同。

学生会发现:如果将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慢,声音较低沉;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教师讲解:音调是声音的特性之一,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物理上用频率表示物体的振动快慢。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2)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活动二)超声波与次声波。

教师播放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行时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翅膀的振动,但能听到蜜蜂“嗡嗡”的声音,却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学生讨论:蜜蜂翅膀振动较快,频率高,蝴蝶翅膀振动较慢,频率低,所以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人耳的听声范围是在20hz~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

之后教师通过ppt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通过问题的形式,加深对音调的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教师提问,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声音除了音调外还有什么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制作一个乐器,尝试解释原理。

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1.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仔细聆听。(播放录音)。

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

2..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师配乐诗朗诵。)。

2师:怎么样?美吗?这么美的课文,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感受吧?赶快打开语文书46页,自己小声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读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吧。

读得很正确、流利,真了不起读得很认真,老师很欣赏你们认真学习的精神。

5师: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你听到秋的声音了吗?用上你喜欢的读书符号,到课文中把你听到的秋的声音标出来。

生:刷刷、蛐蛐、叮咛、歌吟。

1指名读。

过渡句师:在这些声音中,你最喜欢哪种呢?找到你喜欢的那一节,再去读一读。生读,教师关注并参与。

1刷刷课件。

师:(示意暂停)好,把头抬起来看屏幕,哪些孩子喜欢刷刷?生读。

师:我感受到了,刷刷刷刷,这是快乐的树叶,它在快活地下。这片快乐的叶子送给你。

师:刷刷除了可以这样读以外,还可以怎样读生读。

师:刷——刷——你为什么读的这么慢?

生:树叶慢慢地落下来,它还舍不得和大树妈妈告别呢!

师:好一片温柔伤感的落叶,让我们也试着感受一下。(再抽一学生朗读)生读。

2蛐蛐。

哪些孩子喜欢蛐蛐?读。你们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一只怎么样的蟋蟀?谁也来读。

3叮咛。

4歌吟。

师;秋天到了,田野又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5.美读。

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

(出示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说)。

2师: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个角落里,让我们来读读(出示)。

3秋的声音无处不在,老师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写了一节(出示),

4你也能用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这样方式写一写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再全班交流。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让我们把自己写好的小诗展示出来吧!指名说,读给同桌听。

师总结: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学生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这一宝贵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而这又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声音的特性》是第二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1、知识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过程和方法层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比较三个特性,我们觉得,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算作一个难点吧,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因为毕竟声现象与生活结合的还是比较紧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开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在引导下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还是必要的。本课的设计就是注重了这一点的训练。

实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纸屑、钢尺、梳子、扑克牌、a4纸、橡皮筋等。

多媒体器材:视频、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展台等。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现象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且较有兴趣,但对响度、音调、音色三个概念缺乏理性的认识。响度这个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对音调概念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别。所以在《声音的特征》这节课中,让学生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我设计了《声音的特性》,讲完这节课后,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同科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本节课应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探究活动紧绕“响度和音调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展开。活动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我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强调实验需要观察的现象。活动中,学生分小组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进行实验。然后,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最后,引导学生对“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和“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这两个活动进行大量对比,从对比中明确响度、音调的概念及声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区别,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定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实践应用”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自主建立响度、音调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不够多,物理联系生活的能力较弱。

2.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况。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是看其他同学做。

3.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只有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利于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

4.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有时候表现的还是不够沉着。

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明确组内分工,使分工更细致,强调各角色间的相互配合,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应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应给其足够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且适时的进行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性》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在座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性》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声速的测量方法。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莫扎特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性。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这节是第一章声现象重点和难点最集中的一节,而且在这一节里开始学习到探究实验,并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在这一节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但是虽然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好。下面对这节课进行反思。

成功在教学案的使用方面,充分发挥教学案的作用。教学案都提早一天发给学生预习。然后收上讲学稿进行批改,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

其次是注重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课堂上,先对学生进行引导,向他们介绍探究的思路。然后在实验过程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并且同桌合作,在实验中体会实验的魅力我在上课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创设物理情景,通过学生直接感受,让他们体验声音的三个不同特性,二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相互启发,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三是通过问题及合理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声音的.特性的理解和对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在上课时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这主要是在于教师平时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3、课堂效率不高。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知识重复讲,练习量不够。

4、教师语言不太简洁,不具引导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觉得可以在如下方面进行改善。

1、合理安排时间,提前熟读教材、研究教案,精选习题。

2、收集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实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3、充分相信学生,对于学生存在困难的地方,老师还是应该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相信学生在自己的指导和组织之下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识。不把学生不懂的全收到自己手中,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体验是很难掌握知识的。

总之,为了上好每堂课,教师应该努力向其他教师吸取经验,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学生喜欢的课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这节是第一章声现象重点和难点最集中的一节,而且在这一节里开始学习到探究实验,并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在这一节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但是虽然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好。下面对这节课进行反思。

成功在教学案的使用方面,充分发挥教学案的作用。教学案都提早一天发给学生预习。然后收上讲学稿进行批改,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

我在上课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创设物理情景,通过学生直接感受,让他们体验声音的三个不同特性,二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相互启发,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三是通过问题及合理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声音的特性的理解和对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

在上课时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这主要是在于教师平时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3、课堂效率不高。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知识重复讲,练习量不够。

4、教师语言不太简洁,不具引导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觉得可以在如下方面进行改善。

1、合理安排时间,提前熟读教材、研究教案,精选习题。

2、收集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实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3、充分相信学生,对于学生存在困难的地方,老师还是应该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相信学生在自己的指导和组织之下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识。不把学生不懂的全收到自己手中,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体验是很难掌握知识的。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音,并知道其分类标准。

3、知道噪音的危害及防治的三种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

【课程导学】先通读教材了解概况,再依指导精学。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形成的,依据振动________可以将声音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1。

二、学习目标2之响度:学习教材p40—p41响度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声音的___________叫响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声音的__________。

3、响度的单位常用___________,正常环境下的声音响度是________db。

三、学习目标2之音调:学习教材p41—p42音调内容。

(一)知识小结:

2、振动的快慢叫__________,单位______(符号____)。

4、音调的单位___________。

四、学习目标2之音色:学习教材p42——p43音色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音色(也叫___________)。

2、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_______,人们可以通过音色分辨发声体的种类。

五、学习目标3:学习教材p43—p45噪声的防治内容。

(一)知识小结:

3、正常环境的噪声标准为___________db。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5;课堂练习9;课后巩固8;

教材p46作业:5、6。

【知识网络】重新完整阅读教材,整理本节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拓展】音调和音色。

1、音色:曾经叫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发声体振动发声时,产生一个较强的基础频率的基音,同时还会产生许多频率是基音频率整数倍的泛音,这些泛音的多少、成分和强弱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振动发声时产生的泛音的多少、成分和强弱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不同的乐器发声、不同的人说话音色均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音色不同,辨别出是不同的乐器在演奏或是听音辨人。

管乐器发声时是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的,音调与管内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空气柱越短、越细,振动时音调越高。

面发声体发声时是面振动发声,音调与面的面积、厚度、松紧有关,面越小、越薄、越紧,振动时音调越高。

【学后思考】。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自然现象,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这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讲究艺术性的学习和体验,为此我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来讲这一节课。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不仅有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还有频率、超声波、次声波等概念,并且在探究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能欣赏带有声音的动画,还亲自动手用器材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利用多媒体采用分工协作探究,每组独立进行探究,而对于实验记录的数据和现象运用多媒体展示给每一位学生,最后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完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本位”的精神,同时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多媒体课件、钢尺、铁架台、细绳、乒乓球、音叉,橡皮筋、木梳子。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媒体应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师生共同欣赏一段音乐和一段噪声,请学生谈谈对这两段音乐的感觉,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声音给人的感觉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播放音频学生仔细听两段音乐,讨论并说出对这两段音乐的不同感觉。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两组音乐:

1、响度不同的同一首歌;

2、音调不同的同一首歌;启发学生找出他们的不同,分别引入响度、音调的概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响度、音调的不同?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不同。播放音频学生欣赏并找出这两组音乐的不同之处;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响度不同的声音和音调不同的声音。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验。

音调和响度教师播放准备好的2个动画,一个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一个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分组进行探究影响声音的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师巡视并了解学生的探究活动,适时给以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播放动画学生观看动画,分组进行讨论,应用教师提示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可以跟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探究完毕,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音色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声音我们还能区分吗?师生共同听两段音乐并说出如何区分的,从而引出音色。多媒体播放音乐。(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定同学判断是谁的声音。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业。

1.《自主学案》p231—6。

2.预习2.3《声的利用》。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做梯度训练。巩固提高。

板书。

1.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2.响度:声音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

3.音色:声音的品质,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内部结构。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的理解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可以通过钢尺或大小音叉,刻度尺等等的振动来感知、认识。在频率的学习方面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来认识。响度比较容易,在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音色的教学是个难点,认识音色可以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导致振动方式的不同等方面来分析、讲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