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送读后感 初中目送读后感(优秀5篇)

时间:2023-10-07 08:38:31 作者:GZ才子 最新目送读后感 初中目送读后感(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目送读后感篇一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尽子女与父母的牵绊,兄弟的携手共形,朋友的牵挂,在脆弱的边缘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目送读后感篇二

不像龙应台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大多的大陆人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不相信》,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留给了《目送》。

很久以前,初中的语文老师特地找来《目送》这篇文章念给大家听。不知是当初读者有意,亦或是记忆被时间拉长导致,只是现在想来,如今明明从书上看来是短短的一篇文章,当初竟读了那么久,那么久。

从那以后,我便再不愿读龙应台的文章。不是不想,是不敢。

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爱恋,冗长的怀念,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掩埋在淡淡的文字叙述中。她,不太起波澜的叙述,可听者却无法再平静。迫不及待拨开文字见了,只见这淡淡文字下的悲欣原来是如此浓烈。

我看书不求甚解,只求能够从文章中拾取一些悲喜咀嚼便足以。可是看龙应台的文章却总不知餍足。我总是禁不住地去幻想,幻想着那个母亲宛若少女在树下微笑;幻想着高大的儿子大步走到前面,回头说:“妈,你真像个孩子”;幻想着推着坐在轮椅的父亲出来散步,然后凝视父亲不知何时睡去的眉眼……幻想的龙应台的所作所见,看着她用简单的语言描写简单的琐事,却抒发出不简单的感情。每每想到这里,便不觉自己便是她,便不觉泪流满面。

有次回家路上,橘黄的灯光暖暖的照射下来,宽阔的马路上车辆渐渐稀少。我跟妈妈讲了龙应台在书中写到,和好友讨论对于母亲痴呆时,便写一些状子,让母亲安心的事情。妈妈沉默了一会说:“我将来若是这样,你也要写个状子,让我安心……想起你姥姥,你姥姥腿不好,骑一辈子三轮车、自行车,却偏偏坐不了自行车的后座,每次坐了下来,腿脚都要疼好久……”

我的妈妈在我离开是总会目送我,因为我总在不停地往前走;她离开时,我总会目送她,因为我知道,到最后她一定会回头。我们望着彼此的成长、老去,而她最终却会用背影告诉我:

“不必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目送读后感篇三

《目送》是一本记录作者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目送》这本书籍共写了七十八篇散文,有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在七十八篇中,每一篇都让我感动到不已。

为什么会让我如此的感动,这是其实是源于作者在书中生动的描写,当她在机场送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时,她写到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其实这一位母亲一直在等待她儿子回头的目光,让人感到悲伤的是她的儿子一次回头都没有。

《目送》这一本书,与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很是相似,但不同的是父亲与儿子换成了母亲与儿子,但相同的是对一份血浓于水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渐变远的。你用目光送别他,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样的意思。

书名《目送》的含义也很让人感到悲伤,目送亲人的远去,目送时间的流逝、目送历史的苍茫。

目送读后感篇四

华安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当妈妈在机场与儿子拥抱告别时,“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华安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母亲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意搭母亲的车。母亲只能在高楼的窗口望到儿子的背影。“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在文字中看到一个孩子的长大,更读到一个母亲的深情。我不仅想到了我自己。幼儿园里,爸爸放下我后坚决地离开,我的眼睛一直望到爸爸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小学时,当我独自一人走过热闹的十字路口,不必回头,我知道,有一双眼睛在望着我,直到我安全。爸爸说:“儿子,你要快快长大!”妈妈却说:“儿子,你怎么这么快就长大了呢?”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当孩子长大,从父母的生命中分离出去,父母任是不舍,也多欣慰。爸爸的厚望,妈妈的深爱,且珍惜。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书中的那些生老病死聚散离合,那些恩恩怨怨坎坎坷坷,告诉我,人生的漫漫长路,注定要一个人走。在我8岁那个暑假,父母让我一个人搭飞机来回北京。虽然这边有爸爸妈妈送我到机场,那边有奶奶来接,但心里还是忐忑,当然还有一些小刺激。脖子上挂着无人陪伴的标志,随着空乘员上飞机,找座位,下飞机,等到奶奶来接,一切都顺利。自豪感一下子上来了,离开爸爸妈妈,我也可以。小升初报名,排一天长长的队,独自进到陌生的环境,接受陌生老师的考试,当老师说“不错”的时候,一天的劳累都烟消云散了。我知道,这样的路,我还要一直走下去。

目送,当我们目送身边亲爱的人背影渐行渐远,只要珍惜曾经相聚的时光,珍爱彼此,就不必遗憾;目送,当我们目送时光的背影渐行渐远,只要我们曾经踏实走过,再回首,也坦然。

读龙应台的《目送》,我沉思良久,也感悟良多。

目送读后感篇五

《目送》读后感8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初见《目送》这本书,隐约中使我从内心中感到无限的亲切,回忆往事,感觉在某些方面与作者有着同样的过去与经历,作者在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引发读者无限深思。

通过全书的阅读与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拥有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为珍贵的是,我学习到了作者龙应台的广阔视野和朴实的文笔。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读完《目送》这本书,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个是曾经历的画面。光阴似箭,昙花一下,稍纵即逝。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