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读后感 咏雪的读后感(大全5篇)

时间:2023-10-07 13:26:18 作者:梦幻泡 咏雪读后感 咏雪的读后感(大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咏雪读后感篇一

如同黎明前的紫霭

冰冷的肌肤深处

蕴藏着太阳一样的青春

正是孤苦的寒冷

让我久久等待你的来临

闭上眼睛,相视成爱情

永新的你

寒阳冻不断的血脉

奔流,永涨

成为洁晶的神

那就让我吻你洁白的唇

吻你洁白的肌肤

让你死去化成雨

再让我吻你晶莹的心

咏雪读后感篇二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译文

微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飞雪落入竹帘的缝隙。

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凝结于台阶好似落花堆积。

看不见院中杨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挂满白色的雪花。

伤心泪下,愁情无人可以倾诉,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注释

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此处是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

凝阶:凝结于台阶。

杨柳春:指杨柳发出绿叶。

桂枝白:指桂树开花。

零泪:落泪。

道:诉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江南特有的细雪,诗人名为咏雪,实为伤怀。作品中所写的雪,既不是银妆素裹的旷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飞舞的.吉征瑞兆之雪,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细雪。作者立于帘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后。

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

“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因其“细”,故能“萦空”,似乎久飘不下;因其“细”,故迷朦“如雾”。“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这与“下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

“不见”二句用反衬法过渡,“杨柳春”是联想之景,是虚写,“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白”字从色彩上暗合“雪”。“不见”、“徒见”对比鲜明,突出了雪后玉树琼枝的美丽景象。其实,这两句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在“不见”、“徒见”的顿挫间还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这一联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的关键。

“零泪”二句则直接展现诗人自我。“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无益。直以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触发诗人“相思”、“零泪”的是何物,诗中没明确讲。然而从前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诗中先言“似花积”,又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见非花之雪,不见春叶、春花。诗人的“相思”,就在于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对“不见”的春之盼望,对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观的假象的叹惋,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知识分子只能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而寄情山水风光,此诗即是诗人冬日于江南庭院中咏雪而作。

咏雪读后感篇三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围绕亲情这个主题进行写人叙事的,现代文如此,古文也不例外。今天来说说我对《世说新语》的其中一则故事——《咏雪》的感悟与见解。

亲情是人间一种美好而真挚的感情,亲情与家庭密不可分,家庭自然和幸福密切相连。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说,理解这种亲情的快乐的角度和含义也不相同。少年儿童理解可能会比较浅显,或许认为只要自己开心快乐就好。中年人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代表群体,肩上的责任沉重,他们或许认为能养家糊口,父母孩子身体康健就是上天给予他们最大的恩赐。而老年人这个群体对亲情的理解可能是最深刻的,老了,什么都不重要了,时间也在愈发减少,我认为他们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安享天伦之乐,自己的子女、孙子孙女过得幸福快乐;整天一群小孩子围在老人身边,他们最开心最幸福的事恐怕莫过于此吧。

而《咏雪》这篇小短文也是从一个家庭聚会中体现了和谐、美好、融洽的家庭环境。课下我了解到,谢太傅非常爱雪,这也正是他在家庭聚会时看到突然雪骤高兴的原因。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家人坐在家里,团圆在一起,多么温馨的.场景,多么和谐的家庭!

众所周知,谢太傅饱读诗书,在一个下雪的日子里,往往人们都会在家里唠唠嗑,娱乐娱乐;而谢太傅一家却不同于他人,这家人可谓学富五车,个个文采了得。这样一个日子里,太傅借雪发挥,巧妙地让子侄辈们来形容纷纷白雪。子侄辈们也都随机应变得十分迅速,回答的各有千秋:

“撒盐”一喻好就好在盐与雪的颜色、下落之态都十分相似,写比喻句形似是一个基础,把雪花比作盐符合了这一点。而把雪花比作柳絮又是另一种感觉了,雪是白色,柳絮有些浅灰,在颜色和下落姿势与雪花不太相同,但代表着有一层意思——柳絮在春天飞舞,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春天的象征,是春意盎然的萌芽,是勃勃生机的代表!

两个比喻句有着各自的特色,也有不足之处。从文末一句再次介绍谢道韫身份,这是个暗喻,可以看出作者更倾向于把雪花比作柳絮,也很钦佩谢道韫这一才女。

这就是我读《咏雪》的感受,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学会了用分分妙妙来积累学习语文,更明白了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是最重要的。

咏雪读后感篇四

当雪花簌簌地从天空中落下,世间万物顿时变得银装素裹,它是在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中,曾有人如此评价过它。雪向来是被人称赞的。有人说它不要那被风吹起时的魅力,而是从天空中落下来,安静地堆积到地上。“瑞雪兆丰年。”它们是这样无私地奉献着。又有人说,雪是纯洁美好的象征,它是世界上一尘不染的东西。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是在北方长大的,年年都看的到雪,所以,雪对于我来说,自然是不稀奇。在几年前,我也如文人墨客般认为雪是纯洁美好的象征,但自从那一次后,我改变了对待雪的看法。

那天,北风呼呼地刮着,似一不小心就会把人吹倒。雪是如此轻轻地,静悄悄地来到人间,为大地披上了一件纯白的面纱。然而,就当我惊叹雪的美妙时,我竟看到了这一幕:一位清洁马路的阿姨正在扫雪,把雪扫在一堆,一下,两下,然而,就当雪堆积在一起后,那地面上原有的垃圾就这样暴露在马路上,我的眼睛里。

“怎么会是这样子?”我不禁自己问自己,脑海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画面。

“难道是世间万物都会有这样一层纯白面纱,然而褪去后,就是肮脏不堪的了吗?哪怕他的外衣是多么纯洁美好。

现在的社会上,一些人是否也有此类的行为呢?

这些如雪一样的遮掩品还有许多许多。也就是因为它们才让我们有时被眼前的东西所蒙骗。所以,我讨厌雪,我不像个文人墨客一样称赞你,因为你是一个虚伪的面具,让人分不清是非的遮掩品。

咏雪读后感篇五

不知怎的,偶然间想起很早之前学过的一篇文章《咏雪》,里面的兄子胡儿和兄女两人分别对于雪的评价让我印象深刻。

早时,我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深究,只是草草一想即过。但现在,我忽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胡儿的回答并没有错,他确实如实的描绘出了雪的形态:就像撒在空中的盐一样。但也只是描绘出了雪的形态而已,至于其他的,便什么都没有了。

而谢道韫的回答则高明的多了:就像柳絮因风而起。这句话不仅写出了雪的状态,更多是雪的神态,飘于空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就像春日的柳絮那么的安逸,那么的愉悦。一个神态,一个形态,高下立判。

胡儿只是看到了表面,但是谢道韫确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了它的内在。我们做人看事也要如此。

做人的时候,一定要表里如一,让我们的外表和我们的内在一样。看人的时候更应如此,不能只从外表看一个人,我们的眼睛有时候是很容易欺骗我们自己的。雪的形态和神态十分统一,但人,可就很难说了。

做事看事的时候不能到表面便收工,事物最难领会的往往在最深的地方,而最精华的恰恰也在深处。透过事物平凡无奇的外表看到内在的内涵才是我们应该领会的。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更应如此。

这就是我在《咏雪》中领悟到的一点道理,在此写与诸位一观,当做闲暇时的解闷即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