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推拿读后感(优质5篇)

时间:2023-10-06 23:40:51 作者:琉璃 小说推拿读后感(优质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说推拿读后感篇一

读完《推拿》,心中有一种沉沉的感觉。这本书中的人,及其所经历的故事并不让人感到惊奇,却让人感到沉重。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通过毕飞宇平稳而辛辣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是盲人们真实生活中的辛酸和艰难。

除了沉重,我们还要思考。

先说书中的一个小故事。有着音乐天赋的都红从五年级开始学钢琴,却在初二的时候,一次慈善演出之后,再也不愿触碰钢琴。在这样的'向残疾人“献爱心”的大型演出中,都红在演出中出错了,她演奏了一曲十分糟糕的第三创意曲,但是却迎来了热烈的掌声以及大堆排比句凑成的赞扬。女主持在配乐中动情的述说都红的故事:“可怜的都红,一出生就什么都看不见……可怜的都红如此这般才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气……可怜的都红为了报答全社会对她的关爱……”

至此,都红再也没有碰过钢琴。

如果慈善不能够落到实处,只是为了赚取华而不实的虚名浮利,创造虚情假意的“感动”,这样的“慈善”又有何用!如果慈善不能够真正为弱势群体考虑而仅仅只是一场炒作、一次表演,其意义何在!

不知道有多少个都红因为这样的“慈善”受到了伤害。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而盲人的自尊心则是雄浑的。他们瞧不起诉说,他们倾向于沉默,他们从骨子里憎恨怜悯与施舍。我们可以将心比心的想一想,如果是我,我更愿意那些“健全人”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们可以说,盲人受限于视力。但是仔细想想并不是如此。盲人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视力,而是勇气,他们渴望自尊受到保护。但是他们自身的缺陷又让他们过于敏感,任何不当的细节都会造成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从我们所谓的健全人的角度来说,对于残障人士会有自然而然的一种同情和怜悯。但是,或许这是他们最最不需要的东西了。也许我们也不应该把“我们”和“他们”的界线那么清晰的划出来,谁人在世没有一些残缺呢,更多地包容才会有更多的笑容。

在关爱残障人士方面我们真的还有很多需要去做。

小说推拿读后感篇二

读毕飞宇的小说《推拿》,读得很快。用了不到一天半的时间就读完了,二十二万多点的字,一口气读完。特别是下午,把自己埋在客厅的沙发里,冬日的暖阳从窗子里斜着进来,晒着身上感觉还是挺好的。

故事并不复杂,写了一群盲人的生活。“推拿”在我的印象里,也似乎是盲人的唯一工作。“盲人推拿”不仅仅是个职业,而是一个很专业的职业。其实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物也不多,从王大夫起,小孔、沙复明、都红、金嫣、徐泰来、高唯、张宗琪、小马等等,不到二十个人物,作为一部二十多万字的小说来说,并不多。线索也比较简单,以王大夫与小孔这一对恋人从深圳回到南京,到“沙宗琪推拿中心”工作为主要线索,重点当然是写了南京工作后碰到了一系列事情。

这样的故事,其实一点也没有新意的。如果不是基于一个盲人的生活为背景来写的话,根本就是一个俗而又俗的故事了。作为一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小说没有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的历史厚度,更没有陈莱《尘埃落定》的文字厚度。可以说,小说的语言是淡的,有时更是显得过于随意了。

然而,吸引我的是故事背后的社会价值观的追求,字里行间流淌着“尊严”两个字。

“自食其力”是盲人世界观中的“圣经”。因为这一群体永远生活在黑暗中,所以他们对“自尊”的保护更为敏感和严密。

这从王大夫身上可以看到。王大夫和小孔是故事的两个最主要人物,也只有他们俩出现在整个故事中。王大夫从南京到深圳工作,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投入到股市,又从深圳回到南京,找到同为盲人的老同学沙复明帮忙,最终到“沙宗琪推拿中心”工作。这样的经历,目的只有一个,要对得起小孔,娶小孔时要办一个体面的婚礼。

这也从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小孔身上看到。小孔瞒着父母从深圳跟着王大夫到南京,那是因为爱情。因为她感觉到了王大夫是一个值得她去爱的男人,虽然也是个全盲,虽然不符合父母的唯一要求。但她感受到了真爱,所以作了违背父母意愿的举动。当然,虽然她爱王大夫,但她更懂得自尊。她有自己的想法,期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别人的尊重。她痛恨“那些拍‘前台’马屁的人”。

这也从沙复明身上读到,一个有着“老板”志愿的人,没有因为自己是盲人而有低人一等的想法,终身为着成为“老板”的理想在奋斗。追求都红,是因为都红“美”。

也从金嫣的身上读到,一个追求爱情不因自己是盲人而自悲自怜,而是轰轰烈烈、极其张扬的人。

小说中,都红这个人物似乎更是特别。作为一位盲女,因为对音乐的特殊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与自身的努力下,学会了弹钢琴。然而又因为在慈善汇报演出中“被关怀”,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此不再接触钢琴。来“推拿中心”是想靠自己的努力赢取一份工作。不想因为一位导演的光临,让都红的美丽大白于盲人的世界。此时,老板沙复明的追求同样刺痛了都红那高度敏感的“自尊”神经。她不愿意因为美色而接受沙老板的爱情。当然,都红最后的离开是戏剧性的。不过同样显得很有尊严感。她的手被门夹了,大拇指断裂,无法再做推拿工作。同事们自动捐款,但她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同事们的这份同情之心。她离开了“沙宗琪推拿中心”,带着那份高贵的,甚至有点过于苛刻的“尊严”。

小说作者用一条明线描写着,作为盲人在保持自尊,维护尊严的信念支撑下“自食其力”的奋斗情节。而在另一个侧面,用一条暗线在表达着对健全人缺乏自尊、尊严失落的人性恶的失望。

典型人物是王大夫的弟弟。一个从小就被骄宠坏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因为赌,为其父母带来了麻烦,为王大夫带来了麻烦。而王大夫以自残的方式,出面为他处理了赌债事件后,他还是没有醒悟。“你们为什么不让我瞎?我要是个瞎子,我推拿就能自食其力了!”当其对命运作出这样的“控诉”时,我们不免有一种悲凉感在弥漫开来。

其次,高唯、杜莉、金大姐等,都是明眼人,却似乎生活在黑暗中。

读罢掩卷,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在感受盲人黑暗世界中的生活时,似乎被一抹光亮所刺。这是黑暗世界里的一抹亮色。“这是目光。最为普通,最广泛,最日常的目光”,是通向灵魂深处的目光。

小说推拿读后感篇三

这个世界很大,总有一些角落被我们遗忘。特别是某些特殊的角落,虽然阳光照不到,但它一直存在着,等待着雪亮的眼睛的关注。

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常人很少关注,或者说即使我们关心了,也很难走进他们的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什么模样呢?毕飞宇以一个作家的细腻触角,刻画了那个特殊的世界,为我们揭开了特殊人群的“神秘面纱”。

《推拿》以短短二十二万字的篇幅,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大世界。故事很简单:世纪末的疲惫催生了中医推拿产业,应运而生的新产业总有着超强的生命力,飞速发展。盲人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自力更生,以推拿为生。年轻的王大夫只身来到深圳打工,挣了人生第一桶金,丰衣足食之后,就跟姑娘小孔谈起了恋爱。从此他的人生目标明确了:好好工作,凑足钱,回家开个店,早一点让心爱的小孔当上老板娘。由于发财心切,他把积蓄全都压到股票上,最后血本无归。迫于无奈,王大夫和小孔回到家乡老同学沙复明开的“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上班。在这里,他遇到了盲人同事小马、都红、金嫣、泰来和张一光以及正常人同事高唯和老板沙复明和张宗琪。他们在一起工作、生活和恋爱的点滴经历,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盲人小世界。这个世界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们都似曾相识。

阅读完《推拿》之后,结合当前的社会状况,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常人之所以习惯于用另类的眼光看待残疾人,甚至歧视残疾人,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关心和了解他们而产生的偏见和成见。其实,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每个人都是残疾人,都是不完美的人,而绝不可能是完美的神。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是人类所必须经历的,没有任何差异。残疾人只是身体某个器官不方便罢了,也许他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在一个不成熟的社会里,残疾人为了生存和生活,他们的确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要承受更多的社会压力。他们要生存,要工作,就业难。他们要生活,要结婚生子,找对象难。国家满足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义不容辞;每个人追求美好的生活,天经地义。残疾人自力更生,是值得鼓励的,更应当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没人愿意生来就残疾,残缺的身体无法选择。残疾人并没有原罪,可很多人心里不自觉地排斥他们。为什么这个社会如此强调统一呢?有差异的社会不是更多样、更丰富多彩吗?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里,大家彼此之间会更懂得理解与包容。社会看待残疾人的态度,不仅折射出了人性的弱点,而且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只有不断地与内心的恶作斗争,才可能创造出真正平等的世界!

小说推拿读后感篇四

从金艳老师那拿到《推拿》时,觉得这本书的封面虽然特别(一张漆黑的纸上写了两个白色的两个字上面附带着些没有排列规则的点点),制作的实在太不抢眼,不够精致了。回到家把书翻了几页之后,才恍然领悟,这本书就该这样,再也没有比黑色更贴切书中的人和故事了。

书中的王大夫、沙复明和都红三个人和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受颇深。从都红身上我感受到了盲人在生活中比常人更具有的尊严感,从王大夫和沙复明身上明白了什么叫做“自食其力”。他们活得比我们精彩,比我们更懂得珍惜,感恩生活,他们不因为自己是盲人而怨声载道,书中王大夫因为大家捐款给都红,而都红因为自尊心的缘故生气发怒时吼道“是谁让你做的……亏你还是个瞎子,你还配不配作一个瞎子!”这群盲人眼睛虽然看不见了,可是他们的心却是比正常人更为敞亮。

小说推拿读后感篇五

读完《推拿》,心中有一种沉沉的感觉。这本书中的人,及其所经历的故事并不让人感到惊奇,却让人感到沉重。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透过毕飞宇平稳而辛辣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是盲人们真实生活中的辛酸和艰难。

除了沉重,我们还要思考。

先说书中的一个小故事。有着音乐天赋的都红从五年级开始学钢琴,却在初二的时候,一次慈善演出之后,再也不愿触碰钢琴。在这样的`向残疾人“献爱心”的大型演出中,都红在演出中出错了,她演奏了一曲十分糟糕的第三创意曲,但是却迎来了热烈的掌声以及大堆排比句凑成的赞扬。女主持在配乐中动情的述说都红的故事:“可怜的都红,一出生就什么都看不见……可怜的都红如此这般才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气……可怜的都红为了报答全社会对她的关爱……”

至此,都红再也没有碰过钢琴。

如果慈善不能够落到实处,只是为了赚取华而不实的虚名浮利,创造虚情假意的“感动”,这样的“慈善”又有何用!如果慈善不能够真正为弱势群体考虑而仅仅只是一场炒作、一次表演,其意义何在!

不知道有多少个都红因为这样的“慈善”受到了伤害。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而盲人的自尊心则是雄浑的。他们瞧不起诉说,他们倾向于沉默,他们从骨子里憎恨怜悯与施舍。我们可以将心比心的想一想,如果是我,我更愿意那些“健全人”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们可以说,盲人受限于视力。但是仔细想想并不是如此。盲人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视力,而是勇气,他们渴望自尊受到保护。但是他们自身的缺陷又让他们过于敏感,任何不当的细节都会造成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从我们所谓的健全人的角度来说,对于残障人士会有自然而然的一种同情和怜悯。但是,或许这是他们最最不需要的东西了。也许我们也不应该把“我们”和“他们”的界线那么清晰的划出来,谁人在世没有一些残缺呢,更多地包容才会有更多的笑容。

在关爱残障人士方面我们真的还有很多需要去做。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