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搬迁工作简报(优秀8篇)

时间:2023-09-18 13:36:54 作者:灵魂曲 移民搬迁工作简报(优秀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移民搬迁工作简报篇一

为尽快启动**乡**村**村民小组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安置项目,充分考虑搬迁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乡于5月初对搬迁点和安置条件等进一步进行了实地祥细地调查分析,现就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煤矿的基本情况

二、受灾情况

(一)居住区受灾情况:该村民小组座落于**盆地北段东部边山坝结合部位的缓坡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主体结构松散,稳定性差。加之主灌渠上东沟以南北走向从寨子上边通过。年以来,由于受崩龙田煤矿跨河采煤的影响,上东沟以下地表出现渗水,**村民小组85户农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地表滑坡造成62户住房墙体拉裂变形,至今为止,已有5户人家8栋房屋倒塌拆除。目前旱季仍有6户人家的面房畜圈里出水,且出水量在增加。房屋基础被软化,造成垮塌的'可能性很大,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二)生产区受灾情况:在居住地受灾的同时,下边近300亩的耕地地表出现凹陷和变形,田间道路和灌溉沟渠受到严重破坏长达近1公里,造成耕种困难,现已由水田改为旱地,农户收益明显受到影响。此变形的地表下面是煤矿的主采煤区,通风口就在农户居住地的下边。

(三)群众意愿:由于自然灾害频繁,生存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村民住房墙体拉裂、房屋倒塌等问题,多数群众普遍认为是崩龙田煤矿采煤所致,反应强烈,并引起多次群体上访事件。群众要求搬迁到地质稳定条件较好的地方,彻底解决**小组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三、灾情处置方案

(一)总体处置方案

2、安置点选择:迁入区选择在**乡**村**村民小组黄家大地,土地权属为**村民小组集体所有,土地不需作调整。地势相对平缓,地质稳定性好,土壤以红壤土为主,且远离矿区,地质条件能满足搬迁安置需要。光、热、水资源条件较好。

3、建设内容及规划:安置点的建设规划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标准,超前合理规划。建设内容根据易地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相关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围绕安居建房85户;村庄道路及弹石路8公里;人畜饮水管道6.5公里;活动场地、电力设施、灌溉沟渠等来组织设计。

(二)乡级前期工作情况

移民搬迁工作简报篇二

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xx县异地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首批跨盟市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试点工程,工程建设于,完工,期间经历了首批移民和二次调整移民。其中首批移民建立了淘井和沟心庙两个移民区,由于淘井移民区耕地属新开垦土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加之地下水砷含量严重超标,人畜饮水困难,移民无法生存,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进行二次调整安置,于至20又相继建立了扎格乌素、阿茨、哈业乌素、木雷滩、防沙林场五个移民区,共从乌盟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和兴和县移民1068户4091人,设3个行政村2个直属作业区共13个村民小组。

移民工程总投资7279万元,按照人均5亩地,户均29o住房标准,共开发土地32403亩,建设住房、学校等房屋56773平方米,并按照“房、田、林、水、电、路”六配套要求,配套机电井116眼,修筑桥、涵、口闸水利设施698座,开挖输水渠道256.78公里,造林210.52万株,修筑村庄道路和农田路270.94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115.78公里。

一、生产生活现状

由于移民搬迁入住时一穷二白,可以说是搬铺盖进门,没有生产工具,没有籽种化肥,没有生产周转金,不会种植水浇地,“等、靠、要”和“靠天吃饭”的习惯很普遍。为了确保移民稳定,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十多年来,上级扶贫部门及地方财政从籽种、化肥、米、面、煤、水费、电费等生产和生活必须品及种养殖技术培训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目前,7个移民区共耕种土地16240亩,其中玉米6590亩,籽瓜3280亩,葵花5390亩,其它作物980亩。养殖大畜210头,猪617口,羊4472只。移民生产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受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及居住环境等条件限制,xxxx年移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生产生活水平与当地农牧区有很大差距。现常住人口807户2686人,三分之一的人口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移民区仍是我县区域性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贫困原因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落后。移民区开发时规划设计标准低,水利设施配套标准低,绝大部分耕地依靠井灌。近来的运行,水利设施及机井地埋管线损毁严重,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因耕地分散的原因,农、林、牧、水、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都未安排移民区,农田水利设施急需改善。

二是人居环境条件较差。移民工程投资力度小,安置标准低,每户29o的住房,人均7o,基本上是父母、子女两代住一间房。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一家三代、四代居住在1间房的户约占30%左右。

三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所用的通村公路仍是移民区开发时的简易公路,上学、就医、农机、供电、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至今难以解决,移民自筹解决又比较困难,直接影响移民的定居和生产生活的发展,致使移民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是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种植效益低。移民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土壤养分含量低、含水功能差,虽然经过10年的种植熟化,但能够耕种的农作物品种仍很少,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导致,特别是四、五月份农作物种植季节风大沙多,土壤墒情差,农作物种苗根系外露,常被风沙掩埋或连根拔起,因此移民区农作物种植基本上以玉米、籽瓜、油葵为主,种植效益极低。

五是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多年干旱缺水、风沙掩埋,移民区耕种面积由当初开发时的3.24万亩下降到1.6万亩,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半。另一方面经10年来婚嫁、生育,移民区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又贫瘠,产出效益低,导致部分移民无法生存,举家外出打工,常住人口下降为807户2686人。

六是水资源严重透支,移民生产、生活与水资源矛盾突出。移民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引黄灌溉投资大,当初开发设计以井灌为主,至今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上依靠机井。多年来只抽不补,地下水位下降十分严重,造成湖泊干枯,部分机井不上水,地下水到了枯竭的边缘,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生态恶化。

七是种植结构单一,增收渠道较窄。移民区群众文化素质低,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科技水平低,经营管理粗放,信息、交通滞后,种植结构受土地条件的限制,玉米、籽瓜、葵花等常规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4%,种植效益低下。养殖业基础设施落后,总量小,人均只有2.6个羊单位,基本上以生产用畜和自食为主,养殖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非常小,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增收渠道窄。

三、急需扶持解决的'问题

一是住房问题。七个移民区居住危房的30户,一户两代居住29o住房的280户,三代居住的245户。共需改造住房550户,需改造面积35750o。

二是道路整修问题。移民区村庄道路、田间路基本上是土路,由于没有养护资金,多年失修,目前大多坑洼不平,尘土飞扬,阴雨天气导致交通中断时有发生。急需整修哈业乌素嘎查和木雷滩移民区道路35公里。

三是机电井更新和维修问题。移民区土地开发时共配套机电井116眼,目前需更新60眼,维修50眼。

四是人畜饮水问题。需解决哈业乌素、勾心庙、淘井三个移民区共617户2429人的人畜饮水问题。

六是淘井移民区电力线路老化问题。需更新电力线路30公里。

七是养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建设60o养殖圈舍500户;户均购入基础母羊10只。

四、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乌兰布和沙区是市委、政府确定的全市贫困区之一。这个地区的贫困农牧民能否脱贫致富,事关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局。市直相关部门、蹬口县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总干”精神为指导,高举扶贫开发是农村牧区“头号民生工程”的大旗,在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追加工作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改善这个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贫困农牧民的脱贫致富。

二是加强领导。建立市、县和苏木三级的专门组织机构,实行专项推进。制定专项推进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形成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配合抓的领导体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健全“自治区支持、市里协调、县里操作、苏木实施”的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这一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

三是科学规划。在充分尊重移民村贫困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规划指导下,编制连片扶贫开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科学的实施方案。目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xx县沙金套海苏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编制完成,并上报自治区财政厅和扶贫办,等待批复立项。立项后,市、县两级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积极落实项目建设内容,分类施策,分步实施,集中建设。

四是整体推进。以扶贫开发项目为龙头,按照“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各部门在项目的策划、安排上要打破常规、突破禁区,向这个地区倾斜,并按项目要求组织实施。当前重点要将生态治理、农田水利改造和引黄工程、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危房改造、文教卫生、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以及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等项目进行集中捆绑,发挥整体效应。

五是狠抓落实。第一,落实领导和部门责任;第二,落实专项推进工作措施;第三,落实项目和资金及其管理措施;第四,落实检查监督机制;第五,落实考评奖罚办法。

移民搬迁工作简报篇三

1. 我们很难去判定海外公司的资质,即便拥有iccrc移民顾问和律师身份,也只是确保移民中介合法性,不能保证专业性。

2. 如果发生纠纷,维权成本高且过程会很艰辛。假如合同适用外国法律,在国内起诉可能存在困难,甚至有可能对方写在合同上的地址都是假的,导致投诉无门。

(2) 通过法院诉讼,索要赔偿。但在过去10年,针对加拿大的顾问会员投诉的数字好像只有10个,维权成本非常高。

最后,不管海外移民中介还是国内的移民中介,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资源和经验,拥有专业的团队,假如一个移民公司持续经营十年以上,那一般来说是可信的。国内的移民中介在中国有品牌效应,如果做了10年以上,这个离场的成本很高,而且这些移民公司往往不止做加拿大,所以一般不会因为加拿大单个项目的失败,单个客户的问题直接跑路还是会认赔的。

但加拿大本地的移民机构就不一样了,他随便注销公司,换个机构,重新做就可以了,也不存在品牌变更的成本。相对而言,海外移民公司的远程服务存在诸多不便,国内中介往往沟通反馈更加及时,高效,同时还会有很完善的售后,即便移民之后也会帮忙解决各种难题 。

综上,希望大家在找海外移民机构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自身实际情况,慎重选择!

以下是关于加拿大移民中介,加拿大雇主担保移民等的一些分享,如需要可查看:

移民搬迁工作简报篇四

近年来,平凉市坚持把生态移民搬迁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不断强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进一步做好今后的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从总体上减少贫困人口,市委农工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平凉市生态移民整体搬迁调研报告》一文,分析了全市生态移民异地搬迁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辖6县1区,102个乡镇、1470个行政村、91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3.9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93.41万人,占总人口的84.2%,农村劳动力101.97万人。土地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9.2℃,降水量为453.6毫米。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已成为困扰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有的地方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已不适合人类生存居住,需要实施生态移民整体搬迁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我市自开始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共涉及崆峒区、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4个县52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搬迁群众3941户18657人。

二、主要成效

1.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搬迁群众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环境搬迁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集中安置,生产条件、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三清四化五改六有”(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清洁道路,美化环境、硬化道路、亮化街路、净化院落,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有村部、有卫生所、有小超市、有宣传栏、有小广场、有篮球场)标准,全面推进安置区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置区砖木砖混结构住房比例达到100%,通村道理硬化率和村内巷道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98%,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生活、文化、卫生设施配套齐全,村庄绿化、美化率高,极大提高了安置区建设总体水平,改善了移民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强农惠农政策,对脱离土地、迁入县城的群众一律办理了城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城市低保,农业村安置区新农保、新农合参保参合率达到98%以上,“五保户”供养率、低保户及特困户救助率达到100%,惠农资金到位率达到100%。搬迁群众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2.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明显变化。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结合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科学选定安置地点,高起点、高标准制定移民区建设规划,确保了移民搬迁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根据拟搬迁村社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群众意愿等实际,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支持偏远山区的农民向集镇中心村或公路沿线转移,采空塌陷区的农民向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条件优越的区域转移,有实力的村社和农民整体向县城转移。华亭县先后建成麻庵移民二期等一大批移民安置区,原麻庵乡整乡告别了大山,安口镇安丰社区等5个社区的1200多户农户住上了“单元楼”,东华镇前岭等村的部分农民还搬进了“小别墅”。灵台县将百里乡二联村、芦子集村生活在国有天然林重点保护区的144户694人整体搬迁到百里乡崖湾村和新集村建点安置,新建移民住宅144户12960平方米。崆峒区建成了崆峒镇太统村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麻武乡麻武村、大寨乡阳洼台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典型。一排排房屋整齐有序,一条条街道宽阔笔直,一行行树木绿树成荫,搬迁群众实现了生活方式城镇化、居住环境优美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群众致富渠道进一步拓宽。始终将扶持搬迁群众开发产业、致富增收作为生态移民搬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安置区优势资源,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对安置区在纯农业村的,大力发展牛、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对安置区在城中、城郊、小城镇中心或公路沿线的,就近发展农家乐、农家茶社、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物流、家政服务等特色服务业,妥善安置富余劳动力在当地企业就业。目前,所有农业村安置区均培育形成特色优势产业1-2个,初步形成了“一村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城中村、城郊村、小城镇中心村及公路沿线村的安置区二、三产业快速发展,60%以上的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其中,灵台县通过集中连片实施生态移民安置,大力发展牛果菜主导产业和劳务经济,搬迁群众收入来源由原来单一的种植业,逐步向牛果菜等多元化转变,有了更多的生活门路。崆峒区加大对搬迁群众的果树栽培、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搬迁群众普遍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牛、果、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收入大幅提高。华亭县砚峡乡依托县城开发和黎明川现代农业示范园、红旗川高效农业示范区、西华川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服务区建设,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和现代农业,有力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搬迁群众的生产方式由原来的单一种植业向畜牧养殖、果菜开发、商贸服务、劳务输出等多元化转变,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状况,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

4.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迁出区群众原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深山区等,生产方式落后,群众从事放牧、开荒等活动,严重破坏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对这些区域的群众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结合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工程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迁出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减轻了对旅游生态区自然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崆峒区20以来,共实施迁出区生态恢复和安置区绿化3万余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83%,“生态平凉”的内涵不断深化,“崆峒旅游”的品牌进一步提升。

5.坚持生态移民搬迁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社会风尚日趋良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搬迁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还为搬迁群众搭建起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平台。通过开展文明村社、文明行业、文明家庭等各类创建活动,引导村民易风移俗,积极发展群众文化,搬迁群众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和思想观念等发生了根本转变,形成了尊重科学、追求上进、崇尚文明的社会风气,广大移民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日益坚定。

三、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生态移民搬迁项目涉及工程建设、群众搬迁、政策协调、项目整合等多方面的内容。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各相关县(区)成立了由政府县(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县(区)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建设等部门及实施乡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协调和有关政策的协调,并对安置工程方案的落实、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同时,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督查调度机制,把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列入重点项目督查调度范围,深入项目实施乡镇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现场督促检查,掌握项目建设情况,了解项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研究,协调解决,促进了项目顺利实施。

2.坚持因地制宜,精心规划设计。一是严格标准,合理布局。聘请有资质的机构和技术人员、进行精心测绘设计,使总体规划、单项工程设计互相协调、布局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将搬迁户住宅统一联户集中建设,缩减了宅基地之间的空闲地,有效节约了土地。二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设计到位,乡村道路及街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并在道路两旁留足绿化地带及排水沟,确保安置点建成后,村容整洁,环境优雅,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搬迁建房方面,设计集中建设图纸和方案,交给群众反复讨论,再确定户型,根据建房户经济状况分类指导,分户型实施。

3.多方整合资金,形成工作合力。把整合项目资源作为工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在保持原有项目管理渠道不乱,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乡村道路、产业开发、危旧房改造、巩固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支持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搬迁群众发展优势产业。项目实施前,积极与相关单位协调,将各部门项目尽可能的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整合。资金协调到位后,按照各种资金来源,使用范围,统筹安排,确保整合资金真正落到实处,用到项目建设上,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效应”。

4.严格资金管理,确保投资效益。严格执行国债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甘肃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管理暂行管理办法》,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格落实报帐制度,按工程计划核实使用,采取“直通车”的方式兑付补助资金,财政和审计部门严格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审计,杜绝挪用、改变资金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动员,使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重大意义、实施步骤、建设内容、筹资渠道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自觉支持项目建设,广大群众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同时,通过退耕还林、科技推广、改善教育卫生条件等措施,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安置区,对搬迁群众进行传、帮、带,使搬迁群众掌握一些必要的实用技术,提高生产技能,引导和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存在问题

1.移民迁入区土地调配难。土地二轮承包后,规定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延长30年,即到2027年12月31日前行政干预土地分配没有明确的合理合法的政策法律依据,加之近年来,减免农业三税,兑现粮食直补等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种地的积极性,迁入区群众不愿将原承包经营的耕地调出,土地调配工作难度相当大,导致移民群众有房居住、无地耕种。

2.移民群众增收渠道单一。移民群众多为贫困人口,本身经济状况很差,移民项目属补贴项目,政府只能投入部分资金,贫困群众无力承担自身搬迁费用,即使迁出后也无力发展新的增收产业项目,出现了迁出后返贫、迁出后更穷的情况,部分村社出现了住洋房的贫困户。

3.移民项目资金严重不足。平凉属农业市,财政情况不是很好,有的县区经济还很落后,但非国家扶贫重点县,争取上级政策性投资的路子窄,以工代赈等较大规模的扶贫项目难以落户平凉,而移民群众大多属贫困户或低收入家庭,自我发展能力极弱,从政府到民间,都无力实施较大规模的移民搬迁项目。

4.部分群众过分眷恋故土。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群众,尤其是年长老者不愿离开故土,对搬迁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做消极宣传,给实施移民搬迁工程造成一定影响。

5.项目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一些项目乡镇前期工作不扎实,对项目调研论证不充分,项目实施中调整和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项目资金报账制落实不到位,不按规定和要求及时报账。同时,随着项目争取的数量越来越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监管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力量明显不足,县乡两级从事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对策建议

1.明确目标,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规划。规划是项目申报和实施的前提,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统领作用。要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科学编制生态移民搬迁实施规划。生态移民搬迁规划要在目前相关规划基础上,进一步认真调查摸底,合理确定搬迁对象,科学选择安置点,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认真编制好生态移民搬迁专项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产业开发、村庄建设、基础设施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2.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移民后续产业。按照“产业围绕资源走、人口围绕产业走、建设围绕人口走”的原则,加大对移民安置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做到水、电、路、网等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并要坚持生产与生活并重,因地制宜,及早谋划,制定好安置区的发展思路和产业规划,迁入新居后,要引导群众转变生产方式,由传统种植业向发展特色产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由单一从事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变,由靠地为生向借地生财转变。加强致富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一户移民都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提高移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3.多方筹集,加大项目资金投入。一是加大国省投资的争取力度。围绕国家投资重点,从通乡公路、饮水安全工程、农电网改造等方面筛选论证,积极向上汇报衔接,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计划盘子,力争在项目数量、投资规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根据生态移民整体搬迁实施规划,认真确定搬迁对象,科学选择安置区,扎实做好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把前期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提高项目争取的成功率。二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协调相关部门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捆绑使用,重点解决安置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搬迁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和第三产业,使整合资金年度计划与生态移民整体搬迁计划相衔接,确保生态移民整体搬迁项目整合资金足额到位。三是积极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认真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移民整体搬迁工程建设,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4.规范程序,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一是严格按照项目批复建设。项目乡镇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和相关规范组织施工,不得随意变更已经批复的单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和建设内容,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建设规模和标准。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按程序逐级上报,待省、市发改委批准后实施。二是加快项目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要及时进行竣工决算,申请办理财务决算批复和审计,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质量技术验收,积极准备项目竣工验收资料,形成验收资料汇编,申请项目竣工验收,并办理资产交付手续。三是认真落实项目公示制。根据年度项目计划,要以建立永久性公示牌、安装农户标识牌、印刷宣传标语等形式对项目进行公示和宣传,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发改、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生态移民整体搬迁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

5.完善机制,强化配套政策支持。一是落实土地政策,实行土地优惠。移民搬迁所调配的集体土地,按实际可利用面积和相关政策规定,给予一定的土地补偿费,费用由政府承担,也可用国有土地置换并办理相关手续;土地使用主要采取农户承包形式,承包期按安置点原有农户的现行政策执行,并完善土地承包合同手续。参照安置点人均耕地和户均宅基地标准统一规划安排好搬迁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用地。迁出区原有的土地,原则上归集体所有,用于退耕还林或荒山绿化等。二是减化户籍手续,减免有关费用。搬迁群众在安置点享有永久居住权,安置点公安机关按属地管理原则,及时办理搬迁农户在安置点的迁移落户手续。同时,对移民生活用水价格适当优惠,减免住宅、自来水入户、电话入户等施工费用,学龄儿童入学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三是坚持社会帮扶,强化人才支持。由乡村统一安排人力对移民户进行搬迁帮扶,提供过渡住所,投资投劳,提前做好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和其它准备工作,帮助移民安排生活,发展生产。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选派高中毕业生到师范和卫生院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安置点的学校、卫生所工作;由教育、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调配解决安置点的教师和医务人员。四是强化宣传引导,发动群众参与。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全民共建”的原则,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一方面,通过召开动员和宣传会议、制作宣传标语、深入田间地头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帮助搬迁群众克服“亲情难舍,故土难离”的情结,增强他们在新环境中“谋发展、求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基础设施、社会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优先组织项目所在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并按标准发放劳务报酬,充分调动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移民搬迁工作简报篇五

搬迁单位:________社区(居、村)(以下简称甲方)

被搬迁户:___________户(以下简称乙方)

为有效治理我区散葬坟墓_青山白化_现象,实现城区_三沿五区_(公路沿线、铁路沿线、河道沿线,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开发区、住宅区和风景区)视线范围内_无坟化_,生态环境逐步绿化,城市形象明显美化,依照《_土地管理法》、《_森林法》、《_殡葬管理条例》、《湖北省殡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参照《猇亭区散葬坟墓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负责辖区内整治范围、整治对象的确定,建立健全散葬坟墓管理档案、台账。

二、需搬迁的坟墓由甲乙双方共同实地查看、清点、确认、并拍摄照片。

三、乙方自愿在20__年月日前采用方案将位于的座坟墓搬迁到水晶山公墓,并享受免费安置政策。(方案a:由乙方自行搬迁到水晶山公墓并还原地貌,享受搬迁补助500元/座;方案b:由水晶山公墓进行搬迁并还原地貌,乙方不于享受500元/座搬迁补助。免费安置政策:免除墓穴费用2600/座、20__年维护费,不含墓碑刻字及瓷像制作费用)。

四、乙方负责协调配合搬迁坟墓过程中的具体事宜。

五、甲方负责联系协调水晶山公墓及乙方,安排好具体搬迁安置时间、安置地点。

六、乙方必须在签订协议后10天内全部搬迁完毕,还原地貌,不能影响甲方工作进度。在规定时间内未搬迁完毕的,视作放弃搬迁,由甲方作无主坟搬迁处理。

七、其它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八、本协议一式五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街道办事处、区民政局、水晶山公墓各留存一份存档。

甲方代表签字(章):_____ 乙方代表签字(章):______

签订日期:___年___月___日 签订日期:___年___月__日

移民搬迁工作简报篇六

2016-2019年,我县对居住在深山、高寒、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为脱贫发展提供了条件。目前,还有部分散居在高山半高山的非建档立卡农村人口居住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较差和地方病严重,为使这部分人口共享发展成果,改善居住条件,乡镇对居住在高山半高山非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摸排,各乡镇组织专人进村入户进行核实最终确定15个乡镇共623户2992人:。

二、资金筹措

我县多方面、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共计万元,其中2019年省级财政脱贫攻坚资金1246万元,易地搬迁结余资金万元。充分保证了我县623户2992人的高山半高山非建档立卡农村人口易地搬迁的落地生效。

三、住房建设情况

截止9月底,我县623户2992人的高山半高山非建档立卡农村人口易地搬迁住房已全部建成并全部实现搬迁入住。

四、下一步工作

高山半高山非建档立卡农村人口易地搬迁的实施,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切实提高了人民的满意度,搬迁群众投工投劳、不等不要、主动参与、精气神高,“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xxx”,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由衷的传递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下一步工作,我县将聚焦高山半高山非建档立卡农村人口后续扶持,在产业、就业方面加大力度,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移民搬迁工作简报篇七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动员全县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切实做好移民扶贫搬迁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移民扶贫搬迁工作的重大意义

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是一项浩大的惠民工程,也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我县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非常深远,责任非常重大。

1、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xxxx农业人口近30万,xx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7990元,离小康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深山区,还有近10万困难群众,这些地区生产条件很差,要想同平坦地区一样,通过就地发展产业来就地解决贫困问题,难度相当大,成本相当高,效果也好不了。只有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才能使这些地方的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与全县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2、是全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4月份,全省搬迁移民扶贫研讨会在修水召开,确定修水、龙南、于都、遂川四个县为全省搬迁移民扶贫试点县。目前省里已明确增加xxxx县为全省搬迁移民扶贫的第五个试点县。最近省委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城乡居民增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积极推进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到20完成搬迁安置100万人目标”。种种情况表明,省里已经把移民搬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我们务必与省委保持高度一致,着力抓好移民扶贫搬迁试点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勇于先试先行,创出xxxx特色。

3、是改变深山农民命运的历史机遇。居住在深山区的农民,有的是因为祖先在解放前躲避战乱,有的是解放后支持国家水利建设而搬迁后靠。目前这些地区群众生存条件和生活处境非常艰难,可以用“五难”来概括:一是行路难。平时村民运送生产生活资料都靠肩挑背扛。二是生产难。深山区的田地普遍面积不大,基本是靠天吃饭。三是上学难。山区教学网点少,读小学都要走较远的山路,很多村小都是复式教学,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四是就医难。很多农民得了病必须跑几公里山路去看病,有些困难群众得了病,只好“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五是娶妻难。不少山区青年男子已经过了结婚年龄娶不到妻子,有不少男青年在外打工谈了对象,女朋友就是不肯嫁到山里去。正如群众所说,“山好水好空气好,只见哥哥不见嫂”。有的青年男女只有选择近亲结婚,结果对子孙后代是一个灾难。在深山区,大部分群众都体会到生活的不便和生存的艰辛,搬迁的愿望比较强烈,但没有政府组织,没有政策支持,搬迁就只能是个美好愿望。现在省里把我们县作为移民搬迁扶贫的试点,这是改变深山区群众命运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抓住。

4、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深山区群众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把农村人口搬迁到工业园和城镇,把农民从耕地上解放出来,可以将宅基地复垦,可以加速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流转,让农业开发公司和经营大户集中边片发展规模农业,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同时,把深山区农民搬迁进园,就是把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送到企业门口,既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互利多赢的好政策。

5、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近年来,我们按照建设景区城市、旅游城市、养生城市,建设“全国最美县城”的目标定位,对城市进行大手笔、高品位的规划建设,建成后的城市面积将达124平方公里,可容纳30万常住人口,还可容纳8万来xxxx旅游的流动人口,目前县城只有不到10万人口,吸纳人口的空间还很大。通过深山移民搬迁,把农民从“一亩三分地”里解放出来,引导他们在城里打工、经商、买房子,或者在集镇集中建房,可以让更多农民转变为市民,可以提升城市人气,繁荣城市经济,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实施移民搬迁,可以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把宅基地、废弃厂矿、砖瓦窑等复垦节约出来的指标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这就较好地破解了城镇建设用地难问题。

6、是恢复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良好的生态是xxxx最大的潜力,最大的优势,最好的品牌。xxxx现有的生态优势,主要还是建立在过去交通不发达、工业化程度较低、发展仍然不足的基础上的,还相当脆弱。如果不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我们所引以自豪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就可能最终丧失。长期以来,我县深山区、库区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的一些粗放式生产、随意耕种、无章砍伐行为,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环境破坏。现在将贫困区、山区、库区群众搬迁出来,然后再结合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可以促进生态的恢复,巩固我县的生态优势。

7、是建设幸福xxxx的具体实践。当前,我县深山区群众还有不少家庭居住在土坯房或危旧房当中,还有不少群众居住在受到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的地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他们的生存环境得不到改善,就没有幸福可言,我们提出建设幸福xxxx的目标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就是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是建设幸福xxxx的具体实践。

二、要切实抓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工作的关键环节

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工作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社会关注度高。为此,在推进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好五个关键环节。

移民搬迁工作简报篇八

一、基本情况

中共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领导班子为一正六副,另有考试院院长1人、教育纪工委书记1人、副调研员2人、副县级督学1人。

机关设行政处室18个、人员59人;直属事业单位15个、人员165人;直属学校41所、教职工5937人。

年年底,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71所,在校生173.22万人,专任教师9.49万人。其中:

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535所,在校生117.75人,专任教师6.88万人。年,初中三年巩固率94.48%,小学六年巩固率99.47%。初中辍学率2.85%,小学辍学率1.18%。

2、学前教育学校1034所,在园幼儿21.36万人,专任教师6840人;幼儿园入学率为85%。

3、普通高中教育学校72所,在校生16.69万人,专任教师9951人,年毕业生58287人;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24所,居全省第三位。普通高中毛入学率为39.5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79.21%。)

4、中等职业学校75所,在校生16.71万人,专任教师5934人,年毕业生42698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20所,分别居全省第7位和第2位。中等职业学校毛入学率为39.62%。

5、驻邯高校5所,在校生6.8万人,专任教师3384人,年毕业生17307人。

二、近几年工作重点

1、推进均衡发展,全力打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地

(一)推行“四种模式”,积极打造无择校的城市义务教育。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主城区和各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模小、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择校之风愈演愈烈。为此教育局明确提出市“打造无择校城市”的目标,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努力缩小校际差距,破解择校难题,探索形成了“盟校、并校、设分校、新建校”四种模式。

同时配套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扩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学校的服务范围,增强其辐射能力;二是改造扶持薄弱学校,先后系统改造21所薄弱学校,使其在硬件设施上一步赶超优质学校,带动其快速崛起;三是切块分配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将其中80%的指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并对薄弱学校倾斜数额、照顾分数,促进生源的均衡分布;四是扶持民办学校向优质化规范化发展,为有择校意愿的学生提供在公办学校以外择校的机会,从而形成了“公校不择校、择校到民校”的有序就学局面;五是建立学校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学校由“升学竞争”转向“办学竞争”,由“生源竞争”转向“质量竞争”。通过以上成龙配套的措施,年我市一举实现了“打造无择校城市”的.目标。

(二)坚持合力攻坚,努力打造标准化的农村义务教育。

为扭转农村中小学“散、小、弱”造成的课程难以开全、教师难以配齐、教研活动难以开展等问题,我局全面启动总投资29亿余元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暨标准化学校建设攻坚战。

一是科学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根据农村城镇化进程、区域人口变化、交通区位等情况,本着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学校布局向交通便利地带集中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确定了全市农村中小学整体布局和基本办学标准,通过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撤销整合农村小学1271所,初中111所,“xx”末将基本消除不完全小学、1轨制小学和6轨制以下初中。

二是大打标准化学校建设攻坚战。结合学校布局调整,我市强力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暨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意见》,市财政专项建设资金,同时建立了统一规划设计和施工监理的工作机制,并专门制定了《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标准和设计标准》,作为全市统一的依据。本着“建设一所,配套一所、达标一所”,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学校200所。全国“校安工程”实施后,我们将标准化学校建设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结合起来,融入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民居建设的样板工程,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强力推进。目前,全市校安工程累计开工学校289所,竣工并交付使用81所;累计开工校舍623栋,竣工并交付使用校舍199栋;累计开工校舍面积145.49万平方米,占、年规划改造总面积的33.56%,累计竣工并交付使用校舍面积55.32万平方米,占规划改造总面积的12.76%,开工率位于全省前列。“校安工程”完工后,可望同时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