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读后感初二(精选8篇)

时间:2023-09-04 21:03:46 作者:储xy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流传千载,饱含着智慧与情感的结晶。读完一首古诗,仿佛置身于古人的思绪之中,感受着时光的荏苒与生活的变迁。它们以简练而深刻的文字,勾勒出山水之间的意境,抒发人生的喜怒哀乐。读后感古诗,如同走进了一个微缩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思想的交流。在古诗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感悟到他们的情感,也在这些诗句中找到自己的共鸣和思考。无论是静观虞美人,还是跨越千年感受李白的豪情,古诗的读后感总能激起我们内心的涟漪,让我们思考人生的真谛。

古诗的读后感初二篇一

苏轼应是北宋最为文采斐然的文豪,一位具有颇多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他虽然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艺术天赋,但较少政治天赋,因而在当时北宋政政坛踉踉跄跄,举步维艰。

他少承父训,饱读儒学,想以此济天下,度苍生,年仅二十岁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但他缺少敏锐的政治触觉和为官之术,所以除少数几个志同的挚友外,并不受当时官场的欢迎。

苏轼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安于传统,排斥新政,这首先让王安石老大不愿,但王宰相毕竟是一位很有胸襟的政治家,也比较赏识苏轼之才,对其并未如何。然苏轼自己感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便主动请求外调,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但王安石为了新法的推行,用了一批表示支持新法的所谓“新锐勇进之人”,实际上这些人并非真为推行新法富民强国,而是借此政见分歧排除异己,巩固政坛地位。苏轼的几句牢骚惹恼了他们,此辈便狂吠着要置苏轼于死地。此中以御史中丞李定尤甚,数苏轼四大罪状,要求皇上“大明诛赏,以示天下”,其实李定的慷慨陈词,只不过是把苏轼作为逆党代表惩治来向新党掌权者送礼邀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赖朋友相助,苏轼侥幸不死,但活罪难免,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司马光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京,按理说苏轼应是旧党功臣,应当得志才是。但他又反戈一击,不满旧党集团全盘否定新法,认为“免役法”有万世之利,又遭旧党排挤无处容身,只好又请求外调,再任杭州、扬州、定州等地太守。后东风又压倒西风,新党再起,对“元祐党人”进行迫害,苏轼又一再被贬,从岭南惠州直到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后遇赦,北归途中去世。

这样的贬谪流放,在仕途史上是罕见的。其政敌们自是为达到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目的,但他们虽然能操纵着苏轼的仕途命运,但在意志上彻底失败了。他们没想到苏轼的抗打击能力太强,就像以油灭火,越是打击,生命力越是顽强,越能激发起旺盛的创作热情。苏轼遭贬的规迹,从他的作品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来到密州,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仍希望“西北射天狼”以报朝廷;到了杭州,人间天堂慰藉了他飘零孤独的心灵,西湖泛舟,写下《饮湖上初睛后雨》,把西湖比为西子,并留下“苏堤春晓”的丰碑与胜景;到湖北黄冈,正是他人生经历劫后余生的最低谷,却是他创作生涯最为豪迈的时候,在这里留下其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赋》;直至越过五岭,到了当时还是蛮夷之地的惠州,苏轼犹能大快多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羡死了贵妃,气死了政敌。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此语尤值得咀嚼。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宝贵,造化能让你享用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便是幸事了。现代人烦恼太多,主要是因为欲望太多。苏轼虽然仕途多舛,但京官也做了,地方官也做了,近千年以前他便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伸手。也正如此,他才能得到子民及后世的爱戴和景仰。现在不再叫仕途,叫官场,正式一点则叫政界,叫法变了,但道理总是不变的。

我们在感叹苏轼的韧性与坚强之后,不必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表示同情。如果让其衣食无忧地活着,可能就没有这些灿烂于青史的文章了。就像有人说,不如别让李煜当这破皇帝了,让他专门写词多好。其实不让他当这亡国的皇帝,便也就没有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的文字流传于世了。这就更让我们了解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道理。

古诗的读后感初二篇二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大家读了相关古诗,有何感悟?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古诗诵读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在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背一些简单的古诗,虽然我不懂诗的意思,但在他们的鼓励下,我也学会了一些古诗。闲暇时候,就让我背给他们听,他们在一旁认真地听,有时也为我鼓掌叫好。这样我背诗的劲头更足了!

到了小学一年级,我学会了汉语拼音,有机会去读更多的书了。正好,学校给每位同学发了《古诗文诵读》,我便迫不急待地读了起来,其中有些是我小时候就会背的古诗。虽然我还不能全部背出这些古诗,但是通过我的一遍一又遍地阅读,加上老师有时对一些古诗的讲解,现在我也能理解一些古诗的含义了!

当我读到《咏鹅》时,我觉得这只鹅写得太美了。颜色分明,有雪白的羽毛,红色的脚掌,绿色的水波,在水中是那么的自由自在!听老师说,这首诗是一位诗人在七岁时写的,我觉得这位诗人太有才了,小小年纪竟写出这么好的诗句。回头想想自己,在学校学习时,也会贪玩,影响了学习,爸爸妈妈有时也会批评我,让我好好学习。看到这位有才华的小诗人,我心里暗下决心,从小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有一天,我跟着爸爸去食堂吃饭,偶然一抬头,看见食堂的墙上写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就问爸爸这是什么意思?爸爸先让我把这首诗背一遍,然后告诉我,这首诗前两句讲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劳动,后两句讲这一粒粒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整个诗句告诫我们要爱惜粮食。听了爸爸的话,我明白了我们小学生要爱惜粮食、不能浪费。看看餐桌上剩下的一些饭菜,我要劝一下大哥哥、大姐姐们,希望他们也不要浪费粮食。从那天以后,我就吃多少、盛多少,而且每次都吃完了。

读了《古诗文诵读》这本书,我从中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孝敬父母、珍惜友谊等。虽然我只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但是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学生,一个好朋友,一个好孩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从我认识了《中华经典诵读》后,就像推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让我穿越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之中,尽情地去领略那些文人墨客们带给我的种种意境和美景。并被那丰富的文化底蕴所影响想着。

我从你那里不但懂得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警言,还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真理,更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中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你让我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能力,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华经典文化的情趣和神韵。你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我从小就喜欢读古诗文,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

从开学到现在,我又读了不少的经典诗文,比如杜牧的《清明》、李白的《赠江伦》等。这些古诗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诗文的美妙,而且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制度不合理。我读着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了烈日当空,农民伯伯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地锄草、耕地,汗珠一串串地滴下来,滴进了泥土里的情境。

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粒米饭,都凝结了农民伯伯们的劳苦!每一粒米饭都来之不易啊!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着香喷喷的米饭,自己在烈日下给禾苗锄草,这个画面多么感人啊!

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好像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在饭堂吃饭的时候,我看见有的小同学非常挑食,好吃就吃,不好吃就不吃。总是随便把饭菜倒进垃圾桶里。他们不懂得节约,不爱惜粮食。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古诗的读后感初二篇三

《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作者,不仅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他们虽然名声不显,但他们的作品亦有其可借鉴之处,值得一阅!因为这写诗作都是经过了时间考验而未被淘汰的,我一向认为,时间是最好的评判家!《唐诗三百首》中有像杜甫的《望岳》,王维的《渭川田家》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李白的《蜀道难》这一类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让人仿若置身其中,仰躺于山水之间;也有像王维的《送别》,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的送别诗,让人感佩于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从李白的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体味到深切的悲意凄凉,然后是释然的洒脱;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深深动容,我仿佛看到一个背影,在逆着光的地方叹息,便也体味到了远离故乡的寒冷;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一中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又让我浑身一松,仿佛一个人仰望天空,呼吸都变的芬芳。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

古诗的读后感初二篇四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来自龙城天水的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天水,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单指李广一人,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古诗的读后感初二篇五

耳畔传来余音绕梁的稚子的朗朗读书声,伴随着远处乐鸟宛转悠扬的啼鸣,飘着周围自然禅韵优雅的幽香,眼前是一片不见边际的竹林。清风缓缓拂起,竹叶落地,任由风的清扫,在飘荡着的泥土香味用拂起,又落下。竹叶沙沙,钟声从远处飘荡着回响着,如一把木锁,锁住了城市中喧哗的声音,锁住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人群,锁住了对于世态名利的渴望,锁住了对于繁华追求的向往,却打开了脱俗自然的对于宁静平凡的本质。

一世戎马,扬鞭回首,挥手飘发,萧萧班马,嘶鸣长啼,啼声远去,不见其影,空余行处。没有一滴泪水,没有一次停留,没有一句告别,转头便是一场离别,没有泪水的离别,没有停留的离别,没有告别的离别,没有期限的离别。家书已达,欣喜若狂,却非家书,乃为亡书,挥泪失声,若是失魂,耳响离歌,终日不觉。

月,缓缓升起,挂在空中,似乎是特地为我而准备的,似乎是特地给我供以欣赏的。月上,满是墨色,不见得一颗繁星,这又似乎是谁心中的颜色,倒映在天上,照影了我。月下,寂寞空城,巷空道清,男怒女哭,犬吠孩啼。独自一人,倚坐窗边,思故念乡,怀亲想友,感极而悲,倏尔涕下,沾湿布衾,泪透薄墙。

这,便是诗韵,脱离世俗,离开喧噪,回归宁静,渴望平凡。唐诗中有喜,有乐,但也有悲,有悔。唐诗中的种种,高雅,而又时尚,同时又真真切切地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世态的态度。

读诗,不仅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感受其中的风韵,独特,与美好。诗之所以美,之所以雅,便是因为其中的风韵,独特,与美好。感受诗中字与字之间的巧妙,词与词之间的婉转,句与句之间的自然,才能感受到现代语言无法表达出的独特神奇的情调,它如清雨直叩你的心房,它如柔雨温暖你的心灵,它也如烟雨滋润着你。

读诗,读诗韵,读如“烟院松飘萧,风廊竹交戛”一般的悠扬,读“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般的豪气,读“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般的忧愁,感受着来自真中的宁静,真中的喜怒哀乐。

古诗的读后感初二篇六

自从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以来,我读了很多古诗文,如《石灰吟》、《山行》等,而我最喜欢《游子吟》。我被这首诗深深地感动了。

这首诗讲的是:慈祥的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用针线吃力地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母亲担心儿子在外耽搁久了,衣服容易破,所以母亲把针脚缝得非常紧密。作者发出了感叹:谁说小草的心能报答得了春天的温暖呢?(也就是 :谁说儿女的心能报答得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恩情呢?)

每当我读完这首诗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妈妈。她每天天没亮就去上班,晚上回家,还要做家务,辅导我学习,非常辛苦。她为了我愿意付出一切。

妈妈,虽然我现在还不能挣钱养活您,但我会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您,将来我要尽最大的努力照顾、报答您。

古诗的读后感初二篇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叙述了母亲为即将出门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对我也是倾注了不少的爱;刮风了,妈妈会为我加一件外衣;看见床上有蚊子,妈妈会为我打蚊子;看见我晚上睡觉踢被子,妈妈会为我盖好被子;我生病了,妈妈会尽心尽力地照顾我;我去上学,妈妈总会叮嘱我一声:“过马路小心点……”她就像蜡烛,燃烧自己,为我照亮前方;她就像太阳,散发光芒,赐予我温暖。

花草感谢雨水,是因为雨水让花草生长;鸟儿感谢天空,是因为天空让鸟儿飞翔;我感谢您——妈妈,是因为您让我在关爱呵护中茁壮成长。

妈妈的恩情啊,比天高,比海深。我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

古诗的读后感初二篇八

这个寒假由于疫情的关系,假期不断延长。老师经常让我们读读背背《唐诗三百首》里的诗,刚刚开始我觉得很枯燥,难背。但渐渐地,我学会了看诗意背诗,觉得故事读起来很有韵律,郎朗上口,非常有趣。因此,我越来越喜欢读古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诗,它出自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句诗告诉我们看的书多,脑子里积累的东西也就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如神来之笔。读了这首诗我知道了读书的作用很大。以前读书时,我总是心安定不下来,眼睛盯着书,心早已飞得无影无踪。现在我看书很认真,每次看得都入了迷,看完一篇还想看一篇。

《唐诗三百首》里还有许多像这样广为流传的诗,有颜真卿的《劝学诗》,有杜甫的《望岳》,王维的《相思》,李白的《赠汪伦》……这些都诗人们智慧的结晶。他们的聪明是我们难以达到的,但是我们可以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让我们以诗为伴,学习更多知识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