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本科培养方案(通用18篇)

时间:2023-12-15 12:54:43 作者:LZ文人

通过编写计划书,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计划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提前预见到可能的问题和挑战。通过阅读计划书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实际案例和经验,为我们自己的计划提供借鉴和启发。

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必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过程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的合成系统,透过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能够构建出多种不同的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

最近,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二十大问题”之一,教育部就“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文理分科的思想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论”,认为在文科和理科之间,集中精力专注其一,能提高全社会的效率。我国建国后实行文理分科的直接原因,是全方位仿效了前苏联的高考制度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前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战后重建又急需超多专业人才。于是,便采取并强化了“分科教育”的办法,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这种“分科教育”,配以计划经济下大学毕业生“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分配制度,周而复始地生产着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大学生。

建国后,一切从零开始的新中国同样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很自然地拷贝了苏式的“文理分家”之路。客观地讲,文理分科在历史上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21世纪仍然完全是合理的。大学四年,文科生对科学所知甚少,理科生也可能“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种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学生日益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而事实是,在校园学的再多,也不可能穷尽社会需求,没有一个稳定的、基本的、综合的素质,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必然茫然失措。

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的知识和潜力要素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从只强调“专才”教育,到“专才”、“通才”、“复合型人才”和“交叉型人才”并举。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实现4个转变:即,由单纯的专业对口教育向加强基本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实践潜力培养转变,由注重共性教育向注重个性教育、因材施教转变,由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向注重工程的综合性转变。

1、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不是一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是指按照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透过科学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都能得到提高。换言之,素质教育是使知识和潜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教育,简单地把素质等同于“琴棋书画”等才艺,是完全错误的。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改变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把人训练成工具或机器,大学教育的目的应以“君子不器”为准则。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专业知识外,还就应培养学生有一个清楚的头脑,一颗热烈的心。只有这样,他才会主动去了解和适应社会,具有对是非的决定潜力,对有价值的东西懂得欣赏,他才不至于只理解现成的结论和表面的东西,不至于人云亦云,在大是大非面前丢失自己。

爱因斯坦曾言:“校园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校园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事实上,除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对应聘者专业及专业技能的要求较为严格外,不少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已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看校园、二看学历、三看专业”的招聘模式,更加务实。他们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的甚至在招聘启示上打出了“专业不限”的字样。

据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的调查指出:参加招聘的大学毕业生,除了实际潜力和工作经验不足外,在综合潜力和个人素质方面的表现也不尽人意,具体表此刻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素养,欠缺团队精神,不愿从基层做起,忽视职业职责和人际关系等;有的用人单位还认为一些学生忠诚度和稳定性差,就业期望过高,频繁跳槽,品德素养方面有欠缺等,这些都表现为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

学生时代足够多的工程训练、专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固然重要,但只挑有用的知识学,尽管能够在短期内带来收益,而由此带来的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和思维方法的局限性,必将对青年人长远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后劲还是有赖于理解比较全面的教育,个性是人文的关怀和修养、人格的健全,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2、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思想。

个性就是特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同一个类型、同一个规格,就意味着扼杀了教育的生机与活力,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创造性。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对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帮忙,尽可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但不要求其各方面平行发展,以发挥其特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3、树立注重实践、注重创新教育的思想。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式的教育方法,很少鼓励学生探究问题。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极大的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科技领导小组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教学改革问题时说:“此刻,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我一向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当今社会正发生着快节奏的变化,科技更是异乎寻常地高速发展,新知识在不断地超多涌现,并有部分的知识相应的被淘汰,以致许多新成就来不及写在书本之中,一些过时资料来不及从书本中剔除。应对这种状况,务必以变应变。要下决心、花大气力将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实践(实践环节)、研究问题(论文),减少传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多一点在实践中提高的欲望,多一点在创新中发展的精神,少一点书呆子气。

4、树立教育国际化的思想。

21世纪国际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是一次人类资源的再开发,各国都将面临因此而产生的实力和地位的重新划分。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才,是能够主动适应、用心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人才。我们要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健康的个性、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国际交往、竞争与合作潜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年度校园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实践潜力培养为重点,以“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建设,优化实践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立足于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大规模的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活动,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潜力和社会竞争力为导向,以深化学分制改革为载体,组织实施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育体系,构建因材施教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同经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我们务必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学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真正树立市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的思想,树立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思想,树立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实现校园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即:培养创新创业实践潜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职责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学习知识和学以致用的潜力、较强的表达沟通潜力、团队协作潜力和组织协调潜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思想文化的拥护者和捍卫者;培养利用先进知识和技术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的践行者和开拓者。

总结精选(4):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思考、倡导和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了。20多年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支撑主体的高等院校,一向在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必须的探索与实践,但成效并不明显,其中的关键既在于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更在于没有构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展开研讨。

一、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

就应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适应社会现实、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对就业形势严峻性的必然反应。它的核心在于,以提高教学和教育的质量来提高培养的人才质量。但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料和方法从总体上看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构成和变化的需要的。具体表此刻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安排中,必修课、选修课的设置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比重缺乏系统设计和科学论证,个性是课程设计缺乏特色性、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实效性,专业模块不够清晰。不少高校仍然存在因教师而设课的问题。其七,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甚明确甚至“全无”,由此带来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对自己究竟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和要朝什么方向发展既没有概念更没有理念,也就根本谈不上要创新什么以及要培养什么创新潜力。

二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素的认识有所偏差。

国内外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虽有不一致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即都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务必具有的创新动力、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和创新习惯等素质。在我国,通常把创新型人才定义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潜力结构和健全的创新人格,能以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创造新成果、新技术或新方法,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实,创新型人才是既能够分为理论创新型人才、实践创新型人才和生活创新型人才,也能够分为原始创新型人才、组合创新型人才和模仿创新型人才的,总之是生活处处都需要创新。新形势下的创新型人才不仅仅就应充满创新思想,而且还要具备创新型人格。

概括起来,创新型人才起码就应具备以下六方面素质:一是要有一种不懈奋斗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其中必须要有理想、事业和为之的追求和奋斗;二是会动脑筋,会独立思考,要有别具一格的、别人没有的创新思维,要能想出一般人想不出的东西;三是要有勇气,要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情,要接触别人不敢接触的东西;四是要通才识,要广泛涉猎和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思维和技术并且要善于联系联想和乐此不疲,尤其是要具有必须动手的潜力;五是要有豁达心态,不仅仅在学识上要兼容并包,而且在人格上要相互尊重;六是要综合全面,要有文化底蕴,主要是要有必须的文学艺术修养,个性是对艺术,不必须要会操作,但必须要会欣赏。

客观地讲,创新型人才目前虽然从表面看主要是数量和质量问题,其实却是社会和高校及其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氛围存在问题。个性是成才的环境问题要引起个性注意。所以,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创新和探索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毕业生能否就业和是否有一个好职业,并不取决于是否受过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一个创新的思维与思路,也取决于是否有专业特长和特色、动手潜力或实际工作潜力、创新潜力。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着眼点要在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内涵上做足文章,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于营造民主、活跃、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学术权利与多维的学术视野,并强调实践教学与启发式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从中培育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创新的思维与思路。

高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务必要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思路。概括起来,它能够由5个方面组成:其一是拓展学科基础,在办学中要坚持加强基础、文理结合、通专结合、脑手结合、拓宽口径,强化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潜力的培养;其二是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互动的教学和教育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思维活力,构成教学和教育的良性互动;其三是把学生课堂内外获取的不同知识、专业和兴趣,及校园对之的提倡和限制、规范和发散、处分和奖励等以同步、同幅、同度合力向前推进,以便对人才培养产生一种混合和综合的效用、效应和效果。其四是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以鼓励教师辅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用心性,构成以创新教育带动常规教学的长效机制;其五是进一步充实培养方案的资料和内涵,将品德和品行培养、基本知识和见识培养、基本技能培养等综合素质培养的方方面面纳入其中,把“专业培养计划”提升为“人才培养方案”。

营造一个良好和良性的能促使学生更好成长、成才和成熟的环境。

总结精选(5):

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包括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

一、注重因材施教。

第一,注重学思结合。

第二,注重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即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也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潜力的统一。从总的来说,教学是一个引领学生求知的过程,即掌握人类科学文化制度化的过程,但是,掌握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人生的幸福生活奠基。而且,掌握知识的过程也要求既动脑又动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保障知识的有效习得。现实中知行脱节、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典型案例时有发生。提高教育质量,贯彻知行统一的观念是重要的前提保障。学习知识就应与已有经验相结合,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由于我们的教育过分地看重知识的获得和记忆,过分地看重考试的分数,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脱离生活,脱离实践,成为知识考试的机器,害了严重的知识脆弱综合症。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忙机制。改善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善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校园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综合以上几点,这些不仅仅是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也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为人们所重点关注。作为幼儿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手工教学对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美术手工教学启蒙离不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因此,必须研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手工教学方面的知识,使得幼儿教育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并培养出更多优秀师资。

学前教育;幼儿全面发展;美术手工教学。

素质教育越来越被如今的社会所重视,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决定了幼儿素质能力的高低。而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幼儿,为将来的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首先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可以说,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手工教学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美术手工教育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即是审美能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慢慢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有助于理解力、想象力的发挥。而在学生与美术手工教育接触的过程中,幼儿会提升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还有鉴美能力,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接触美的事物还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对学生的成长百益无害。美术手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和老师一起进行手工操作,学生处于幼儿的年纪,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模仿,学生会模仿教师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重复模仿着教师的动作,其动手能力也会有一定的增强。

就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育的现状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和不足:一是学前教育中选择最多的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对于美术手工方面的教学不是特别重视。这就导致美术手工教学的师资水平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二是在教学中错误安排课程,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强行的给学生欣赏一些作品或者灌输一些美术知识。这种做法过于看重基础,忽略了美术本身的趣味。这样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产生消极态度;最后是因为材料的缺乏,或者师资力量的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美术手工课程得不到重视。有的甚至没有设立美术手工这一学科。而在开设了美术手工教学的课堂上,其教师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按部就班的模仿,教的内容就是传统手工课内容,类似于折纸之类简单的手工制作。不论是课程的设立,还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都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合理的规划。这种陈旧老套的教学方法极大的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力,根本不能达到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育的目的。

美术手工教学作为学前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必须有自主的原则。在进行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但是因为学生是幼儿,发育尚不成熟,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加以引导。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调整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另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一下学生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对学生这种好奇心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非常自然的接受新鲜的美好事物的启发和熏陶。另外,好的创作环境和一个热心的鼓励,将会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职责,教授正确科学的美术手工基础知识给学生,然后呵护好学生的创作热情,这对学生日后美术手工方面的发展无疑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3.1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

美术基础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对一些基础的美术知识进行了解,然后就是对知名作品进行欣赏或者对作者的一些信息就行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偏向于这方面,让学生对于美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的知识面广泛,但是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化,一味的学习书面知识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在书本上,从而体会不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所在。除了上述的美术基础以外,美术教学部分还包括了手工创作这一方面,其主要表现为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面。为了避免单一的学习书面知识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学生多多实践,让学生自己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出来。这样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巩固学生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3.2开创新颖的教学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面一点说到学习书本知识是一个鼓噪无味的过程,长久下去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美术的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出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开拓新的教学思路,想办法把枯燥无味的书本内容调剂成有趣味,好玩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举个例子,在进行手工绘画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们画小动物,那么就可以在画画的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讲述一些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画蛇可以讲《农夫与蛇》的故事、画老虎可以讲《狐假虎威》的故事、画狼可以讲《狼来了》的故事。学生都是幼儿的年纪,心智不成熟,而讲述寓言故事是能够打动幼儿的方式,这样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懂得了真善美丑,也达到了传授美术教学的目的。这样使得美术教学有了一定的内涵,而不是仅仅是表面上的技能教学。

3.3合理借鉴民间传统艺术,“寓教于乐”

美术教学中的手工创作方面,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这一点上,可以把手工创作教学的内容融入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作品中。学生都在幼儿的年龄,恰是爱玩的年纪,既然是玩。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玩自己创作的东西。比如民间传统的皮影戏,老师可以先通过皮影戏这一经典的艺术作品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指导他们学习并且制作传统工艺品,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创作出的作品,表演不同的皮影戏。学生在享受到表演乐趣的同时,也有了创作上的收获。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工艺品来讲解对应地区的风土人情,或者一些特色文化,传说故事等。采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创作的能力和兴趣,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了解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一举多得。

3.4开办集体性展览。

美术手工是一个技术性的特长,那么必将会有一个缓慢的学习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主动的不断学习进步。用画展的形式来展示学生们的成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赞扬,退步时要及鼓励安慰。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甚至得到了别人的赞赏,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热情,期待下一次更好的展示。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引导和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不断的了解、认识自己。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认可、并且赞扬。学生有了动力,才会不断的主动去追求新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画展开办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在团队中和别的同学互相交流学习经验,这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学前教育是一个启蒙的阶段,这年龄段的学生都在幼儿的年纪,还保留着人的天性。而学前美术手工教育能够让这年龄段的幼儿体验到学习美术的快乐和美妙。学前美术手工教育除了让学生接触到周围环境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以外,还让他们有着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受任何束缚的去亲近生活和大自然,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美。并且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艺术的奥妙,激发出对美的创作热情兴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作为任何教育阶段的启蒙期,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美术手工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锻炼了幼儿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为以后的人才输送,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们应着重研究学前美术手工教育,可以说这几乎关联着社会的幼儿教育问题,对我们以后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有着不小的帮助。

[1]王沅。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4,27(2):428。

[2]杨方桂。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3,26(5):361。

[3]余海艳。学前教育中美术手工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师,2014,(34):54。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相关部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愈来愈高。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也随之成为时代的大背景,而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更多人士的关注。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免费学前教育实施的可行性与路径选择。

学前教育;免费教育;可行性;路径。

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和背景。几年前,倡导学前教育的政策出炉,部分学者也顺势提出了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举措,并且建议“在经济条件、教育条件成熟的地方,可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相对较广的城市或地区作为进行免费学前教育的试点,然后循序渐进地推广。”

学前教育非常重要,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具有全面性和前导性之作用;同时学前教育又是人生教育的起点,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从长久看,学前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不可估算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前教育的经济回馈相对较高,社会效益是无法估计的,在整体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个人缴费和政府投入。

免费教育关系到两个问题,一是个人缴费,二是教育机构经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家庭缴费要减免,就要得到教育经费的支持,其中心问题是经费问题。所以,这就涉及到很多问题。免费学前教育所减免的对象是谁,减免的费用有哪些,减免的费用是多少,这些经费有谁来支持,投入多少等。免费学前教育的实施,需要政策对以上问题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清晰明确的设计。

制定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首先要确定享有免费学前教育的对象和依据原则。实施免费学前教育所涉及到的问题包括资助对象的范围、经费投入的范围,其所反映出的是特定社会价值取向。在免费群体选择上,现行的政策有两种:一是将所有的幼儿园幼儿纳入其中,其条件是入读的、经过注册的、合法的幼儿园幼儿都有权利接受免费教育。这一政策可以理解为,不管户籍是否在本地、也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管入读的是公办幼儿园还是民办幼儿园,不管家庭经济条件怎样,只要年龄在3~6岁的适龄儿童就都可以享有免费的学前教育。这种免费学前教育制度,不分户籍、不分儿童所就读的幼儿园的体制、不分家庭经济水平,一律均等,没有差别。它体现的是免费学前教育的一律平等原则,充分体现了其公共性与公益属性。可是,这种制度涉及的范围广,投入的费用较多。二是特定群体优先。即使限制了户籍的所在地,限制了适龄儿童的年龄,但对其就读的幼儿园的体制不设限,例如山西省长治县。还有限制了户籍所在地,限制了幼儿园的体制,并限制了幼儿的年龄,如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对于学前免费教育的制度。不难看出,一些地方政策对免费的学前教育进行了差别对待设置的原则。从户籍、城乡、幼儿园的性质、学前教育儿童的年龄上进行了规定,规定中的条件有的是一个,有的是多个,适龄儿童可以根据其标准享有免费的学前教育。这种制度,减小了免费规模的同时,也使在此方面投入的费用减少。如果免费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和社会公平的关键,便是哪些群体享有免费的学前教育。在资源分配上,如果弱势群体得不到免费学前教育补偿,那么儿童的地位差别可能会因此而加剧。

3.1财政与教育支出比例。

这些年,对于教育,我国的经济投入比例不断增大,而且每年都比往年不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我国在教育方面投入了14500.74亿元,2009年,我国投入了16502.71亿元,不难算出,两年内我国在教育上就增加了13.81%;2010年,教育经费为19561.85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18.54%。2006年,我国平均咳嗽诮逃贤度肓42美元,和印度相比,多投入24美元,俄罗斯人均投入教育费用267美元,相当于我国的6.4倍;美国每人投入的教育费用为2684美元,比我国高出63.9倍。如果把人口算在内,以人均gdp作比较,我国人均公共教育在支出上只有人均gdp收入的0.82%,印度是0.92%,俄罗斯是1.87%,巴西为2.29%,由此得出,我国的教育投入与别的国家有差异。但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我国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占国内总值的比重有着很大的延展性。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经费在所占的比例一直在1.2%—1.7%之间,这个比例说明我国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分配比例非常少,远不如其他教育投入的多。据统计,2011年我国各类教育经费在总财政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高校比例为20.21%,其他类教育费用为15.95%,学前教育费用为1.67%。从这几个数字中不难看出,学前教育经费所投入的比例非常小,与高校投入和其他教育相比,还不到其1/10。2005年,美国在学前教育经费上的投入比例为5.8%,瑞典在学前教育上的投入比例为8.5%,荷兰的投入为7.3%,匈牙利的投入为15.3%,西班牙的投入为13.1%。从这组数字中很容易得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学前教育投入远没有这些国家高。通过以上对比,很明显地看出,我国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偏低,而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投入偏高,这说明我国在教育投入分配比例上,需要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学前教育经费比例的提高有非常大的空间,这也为我国实施免费的学前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4.1按年龄、群体、项目逐步实施。

免费学前教育制度的实施,在设计路径上要合理,还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项目逐步实现。免费学前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实施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其一,要有雄厚的财力;其二,要要众多的人力;其三,还要有强大的物力。没有这些条件的支持,免费学前教育恐怕难以实施。如果要全面实施学前免费教育,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有些国家已经实施了免费学前教育,纵观这些国家,其在对政策和实践发展历程就能够发现,多数是先将学前教育免费一年,然后再逐渐增加年龄范围;先让处于弱势中的群体享有免费教育,再逐步推广扩大,最后免去全部幼儿教材费用。实际上,免费的学前教育得以实施,其过程要有条不紊,不断增加免费类别,享受免费学前教育的人群也要由少到多,先小范围,再扩大;在公共财政投入上,其力度也是一点点加大,使其发展进程由点到面,有局部到整体。根据我国实际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将其与我国儿童人口基数相结合,在实施免费学前教育时,不适合采取全面推进、一下子到位,应该因地制宜、循规蹈矩,按年龄、按群体、按项目逐渐扩展。哪个地区有条件,就以此为起点,先让农村适龄儿童享有此待遇,在扩展到城市,学前教育先实施一年免费,然后逐步扩展,免去所有儿童学前教育的所有费用,这是比较可行的路径。

4.2科学合理的经费投入。

免费学前教育以国家的经济投入为基础,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为保障。现有免费学前教育中,多数为县级财政投入,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从而使政策不完善、流动儿童不被接纳。这些困难的发生均源于国家在教育费用上的投入不够。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经费保障机制设置上,要遵循其规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基础,根据幼儿园的班级规模、环境设置、设备材料配备、教师配备等标准进行投入,从而达到满足幼儿园正常教学的基本需求。同时,要科学地研制学前教育办学标准,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并为政府提供投入标准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要实施免费的学前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机制保障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从有条件的地区开始,按照年龄、群体、项目的顺序进行逐渐扩大和推广,先实施一年的特殊群体享有免费的学前教育,再扩展到所有适龄儿童都享有免费的学前教育;先从实施一年的免费教育,再逐步增加年限,一直到学前教育全部免费,即由“点”到“面”地将免费的学前教育逐渐地进行推广扩大。

[1]潘月娟,杨毅,刘敏。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可能性与路径选择[j]。教育学报,2014,10(3):89~93。

[2]海鹰,蔡迎旗。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时代金融,2013,(4):211~217。

[3]潘月娟,杨毅,刘敏。我国农村地区实行免费学前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5,(7):57~63。

[4]但柳松。农村学前教育挑战、机遇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0,(3):51~53。

[5]张鸿,王艳霞。从“宁陕模式”看免费基础教育的可行性[j]。教学与管理,2013,(2):3~5。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培养与就业去向不符、教学方法与就业脱节、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要求不适应。建议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并与社会需求挂钩,使之符合就业的需要。

泰勒认为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育目的,如果要做出一种明智的教育目的,就要考虑到学科的逻辑、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社会的要求这三方面的因素。而且课程的设置都应从学科价值观、人的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

从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当前幼教师资市场对高学历、高素质的新型师资非常渴求。幼儿教师专科化甚至本科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战场。本科学前教育师资的职业培养要突显幼教专业的特色,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使之进入职业生涯就能很快适应工作,这就需本科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符合这一时期的社会需求,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目前本科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渠道不畅,其受欢迎程度不如专科生和职高生。同时,刚到一线工作的本科生往往需要较长的锻炼和实践才能顺利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岗位。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来看,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幼儿园从事保教工作。但目前我国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机构的幼教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儿童工作人员。”这里只是对培养什么样的儿童工作人员做出了规定,并且目标广泛而笼统,没有具体的针对性,忽略了现在本科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目标。

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设计相对完美的教案,但到幼儿园工作时,却常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脱离,不知道怎么和幼儿交流。这是由于他们在大学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相互脱节,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与深度,脱离了幼儿园实际。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课程改革的速度较慢,仍以单纯的老师讲授为主,实验、实践学时占课程的比例较小,改革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依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同时,理论课程比重偏大,课内实践环节少;技能类课程比重虽有所增加,但实际所学与幼儿园教学技能要求有一定差距;选修课程比重小且内容零散不成体系,使学生就业面狭窄;教言见习、实习时间少,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缓慢。

时代发展和学前教育改革对幼儿教师素质与幼儿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学前教育改革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就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把握社会需求,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具体指向教育的社会功能,要求学校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结合,培养的学生有“可雇佣性”。“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使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挂钩,与市场挂钩,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探索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有应用型技能的人才,使学生具备广泛就业的能力。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目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一线幼儿园教师,因此应把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设置和新形式下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结合起来,紧跟一线课改要求,在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方面更加注意与职业要求相联系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课程内容一般包括两类,一是涉及概念、原理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与策略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程序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来增强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理论的时候将幼儿的某些行为与其联系起来,并教会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幼儿的行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步、配套进行。应采取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并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在职业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与专业能力。学校的具体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相应变革。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岗位,认知社会并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可分为理论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为使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应从这三方面进行改革,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快速适应幼儿园一线工作。

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体现在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做法,使课程体系具有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综合化、多样化、开放化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应根据岗位就业目标设定课程内容,把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人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并将其标准引入课程体系,来制定课程的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中艺术素养类课程的设置问题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与专科课程建设过程中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专业技能既是幼儿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用人单位最感兴趣的求职“名片”。因此要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创造学生接受技能训练的机会,让训练不走过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加大课程设置中技能类课程的比重,从时间上保证此类课程的学习;其次要增添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技能与要求,如幼儿电脑绘画、课件制作、幼儿英语口语、朗诵、教育教学研究等;最后赋予传统技能新内涵,提出技能考核的新要求,如设置技能考核等级,实施进行素质证书的认定等。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而且教育对象较特殊的专业,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更要注重实践的积累。首先要增加专业理论课中实践学时的比重。从实践中的思考起步,对所学理论进行观察和思考,学会思考问题,并能有意识地依据理论知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技能进行观察、比较和判断、评价,同时有意识地多思考问题,训练有意识反省的习惯和能力;其次建立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见习、观摩,教会学生记录和分析现场保育和教育工作的方法;最后抓住实习支教契机,完善实习体制。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一般为一学期,支教地方教师相对缺乏,支教学生有独当一面的机会,从而能够获得大量的实践机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支教的幼儿园往往能较快当上带班老师,对一个班的幼儿全方位负责,无论从幼儿的保育到教学活动的组织,还是从处理同事关系到处理家园关系都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

在较为广博的专业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的模块设置拓宽专业的覆盖面,使其服务面加宽,市场适应性加强,就业范围扩大。在选修课中适时增设早期教育、学前特色教育(双语、音乐、美术等)、婴儿教养、营养配餐等多个方向,并以此为职业功能模块,加强学生的职业训练,使之成为“术业有专攻”的高素质幼儿园一线教师。

大学学前教育培养方案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外各种不良思想的渗透日趋严重。为传承中国优良传统、巩固中国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势在必行。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对学前儿童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一阶段价值观的形成对学前儿童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针对学前儿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前儿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冶的个人品格,做到从小处、细处、实处下功夫,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学前儿童不明白爱国的深刻道理,必须根据其年龄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并开展熏陶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前儿童的爱国情感。一是要巧妙利用环境布置培养学期儿童的爱国情感。幼儿园是学前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在环境中创设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可以有效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灵熏陶。比如,可以在幼儿园墙壁的醒目位置张贴祖国和家乡的巨幅地图,也可以张贴祖国的名胜古迹图片,还可以张贴著名历史人物的画像,这样让孩子们多接触、多了解,可以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自然而然地产生爱国热情;二是要利用祖国传统节日培养学前儿童的爱国情感。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气氛,让孩子们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得到耳濡目染的爱国教育。

从小进行敬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为其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一是培养学前儿童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要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增强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可以组织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安排他们打扫班级地面、桌面、书柜的卫生,自主取放、整理班级内的图书和玩具,并定期进行评比,对表现好的孩子给予奖励。也可以带领孩子组成各种劳动兴趣小组,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乐趣,逐渐形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还可以经常带领孩子们去附近的工厂、企业、养殖场等劳动场所参观,让孩子们明白劳动的艰辛与光荣,使他们从小树立起爱岗敬业的意识;二是要培养学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要训练孩子独自穿衣、叠被、刷牙、洗脸、吃饭等,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还要要求家长安排孩子适当参与洗碗、打扫卫生、择菜等家务劳动,并及时通过家长会进行沟通、交流,对表现好的孩子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这既能够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使其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更能够使其明白劳动的伟大与光荣,使其懂得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要从小培养学前儿童的诚实守信品德,使其在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陪伴下健康成长。一是要为学前儿童营造诚信氛围。良好的品德始于良好的习惯。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讲诚信的良好环境,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得到浸润和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幼儿园可以通过设置诚信教育冶长廊、布置诚信教育冶宣传橱窗、开辟诚信教育冶专栏等多种图文并茂的宣传方式,向孩子们展示古今中外名人的诚信故事,以及蕴含诚信内容的儿歌、古诗文等,使整个幼儿园形成人人知诚信冶人人讲诚信冶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诚信的良好品德。二是要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前儿童的诚信动力。在家园共育活动中,教师和家长要发挥榜样的力量,从言行举止和思想品质上,为孩子们树立起诚实、正直、守信、充满爱心的榜样,使孩子们得到诚信的正面熏陶,并使其自然而然地将诚信落实到日常生活言行中。

友善待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和行为准则。因此,应当从小培养学前儿童的友好善良品德。一是要教育学前儿童懂得感恩。要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教育之中,要让孩子们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去尝试着爱别人。在家园共用中,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开展感恩教育,要使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懂得对他人表达感谢,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做到谦让,等等。二是要鼓励孩子帮助他人、团结互助。要教育孩子主动关心他人,并在孩子间建立互助互爱的关系。要教育孩子当父母、老师、小伙伴生病或需要帮助时,主动问候和关心,并伸出援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要教育孩子们养成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当小伙伴摔倒时,主动去拉起来,当玩玩具时,主动谦让,不互相争强,等等。这样孩子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帮助他人后带来的快乐,而且可以养成友善的良好品格。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近年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建设一批有优良素质师资队伍可以有利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虽然调整了课程的结构,但在实践和专业技能类的课程上依然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学前教育是一个人进行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到,幼儿教育是任何教育政策与文化政策的主要先决条件,幼儿教育的发展应成为教育策略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实际中,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对部分高校学中开设的该专业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尝试着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来改善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学。

(一)培养目标注重教育外在工具价值,忽视了内在理想价值。

近年来,各层次院校纷纷致力于学前师资的培养和输送,急功近利的现象在各个学校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也表现得愈发明显。表现为的培养目标过多地注重教育外在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学前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内在重要性的理想价值。导致所培养的幼儿教师缺乏专业精神和专业情意,调查发现一些本科生毕业之后不愿从事幼儿教育行业,对教育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二)学前教育专业在各类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类的课程陈旧,理论脱离实际。

知识类课程中,特别是一些理论课显得特别枯燥和乏味,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而且也不知道今后在实践中应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渐渐地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我们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还会面临一个窘境,就是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遇到实际问题时,一些大中专层次的老师反而会分析的比我们更好。

2.专业技能类课程的上课方式不合理。

由于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大量需求和高校的扩招导高校致该专业的人数激增,高校中不合理的上课方式很难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有效的指导。一方面,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的不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底子薄弱,缺少本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的特色不能突出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的特色。另一方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数的增加导致在专业技能课的练习和学习中教育资源的短缺,很难保证学生熟练掌握这一门技能。相对于职业学校或者是普通专科学生很难突出本科生的学历的优势。

3.实践时间短,实践效果不明显。

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都属于实践类课程。在实践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为将来走向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奠定基础。但是教育实践的时间短是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缺乏沟通,缺乏必要的指导与评价。在上课中,由于幼儿园教师要按时完成授课进度,幼儿园的任课一般很少让实习学生代课,这些实习生很难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得到理想的锻炼。

总体来说,高校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部分合理性,但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比较普遍,针对本专业各类课程的设置提出以下的思考:

首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关注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让将来走上幼儿教育行业的学生有能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将来就职过程中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前教育的业中去。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首先应该关注这一方面目标的实现。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应该尤为重视学生这一方面的发展。

其次,丰富知识类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前教师面对的是迫切需要了解周围世界,掌握生存知识与技能并激发潜能的儿童,其职业特殊性,决定着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类课程要实用且门类广泛。知识类课程应该涉猎科学、社会、艺术、健康、语言五大领域,来帮助学生获取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背景。教师要不断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前沿信息,使学生在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到本专业领域的一些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

第三,提升技能类课程的教学质量。针对在专业技能课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投资,增加专业技能课所需的教育设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一定程度的教育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能缓解专业技能课上课方式不合理的窘境。还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的激增显现出来的专业技能师资缺乏问题,应该增加该专业相应技能课程的老师,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最后,建立合理建设教育实习制度。国家可通过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方式使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其中应包括教育实践的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学效果标准。同时,高校也应该针对本专业的相关情况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建設教育实习制度。针对实习时间过短这一弊端,建议实习和见习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之中。这种实习方式延长实习的整体时间跨度,使学生在实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了实习的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具体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赵丁丁.h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个案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4,5.

[3]杨邓红.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9,6:22(6).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与高校"合并"后新组建的学前教育系或学前教育学院拟招收和试行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这个目标的确定既要区别于长期从事培养学前教育本科的高校,又要形成"合并"后新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

随着教育变革日渐深化以及学前教育日渐开展,幼儿园关于教员综合素质请求更高,不只请求教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学问,还需求具有十分强的理论才能。由于幼儿教员本身理论学问才能方面的限制使得无法充沛满足学前教育变革以及学前教育开展需求,同时也无法满足幼儿园对高素质教员队伍的请求,幼儿园展开教育工作十分的困难。

1.培育创新型人才。新课程变革日渐深化促使学前教育变革不时深化,国度也逐步注重学前教育变革,在一定水平上推进了学前教育变革进程。从目前幼儿园开展来看,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开展,积极性十分高,因而,幼儿园民办教育在一定水平上也促进了幼儿教育市场化开展。面对日渐剧烈的竞争,幼儿园在实践的开展过程中面临着十分大的开展压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面临着十分大的就业压力,实践就业效率并不是十分理想。随着公办性质幼儿园数量锐减促使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求不时降低,一些毕业生不得不选择民办幼儿园,但是实践的薪资待遇却并不理想,一局部学生宁可不就业也不选择民办幼儿园,学前教育专业堕入了开展瓶颈。

2.培育学生客观能动性。学习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实践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幼儿园教学质量。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求注重幼儿教育学问累积工作,从幼儿的角度动身,不时探究以及学习,探求开展实质,为幼儿开展创设更多的时机,促进幼儿更好开展。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育工作中,需求为学生构建愈加全面、愈加科学课程体系,转变传统单一化教学形式。认真审视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注重培育学生创新才能,提升学生客观能动性。

3.坚持与时俱进的准绳。随着学前教育变革日渐深化,促使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育呈现动身展新形势。全面性学前教育变革促使传统教育理念以及传统教育方式遭到影响,假如学生无法就业,那么实践的变革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的理想,但是变革却需求破费大量的时间和精神,再加上学生可能存在的抵触心情,无法有效推进学前教育变革工作。由于遭到多方面要素限制促使学前教育课程变革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这就需求教员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勇于迎接各项应战,注重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才能,完成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育与时俱进。

1.培育定位含糊。学前教育变革以及教育建立直接的影响培育目的。在传统学前教育工作中,主要培育两种人才,分别为应用型教员和保姆型教员。经济社会日渐开展促使幼儿园教学请求不时发作变化,再加上根底教育方面的变革工作,很多高校为了可以满足社会以及市场需求,就需求不时调整学前教育人才培育目的,培育出专业幼儿园教员,或者是幼儿园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时期日渐开展促使人才请求越来越高,因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高校需求明白辨别教学层次,理解不同层次高校在培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差异,这就使得实践教学缺乏操作性。例如,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愈加偏重于培育专职幼儿教员,但是却并没有认识到幼儿园管理工作部门关于人才方面的宏大需求,这就使得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将来职业开展遭到十分大的限制,就业压力十分大,实践的就业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理想。

2.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从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与学生将来职业开展存在着不谐和性,诸如,高校学前教育理念与社会市场开展需求存在着不分歧性,这就使局部学生缺乏职业顺应才能,就业竞争力并不强。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愈加注重教育方面的理性价值,以为教育理想价值在学生将来开展中具有关键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愈加关注工具性,形成了社会需求的误读,高校课程设置并没有充沛思索到实践幼儿园教学,并没有从专业化的角度去思索到幼儿教育变革以及开展。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乏文化素质。从目前幼儿园教学来看,幼儿教员不只缺乏理论学问才能,还缺乏文化道德涵养,诸如,不保护公共财物、学习懒散等等,高校愈加偏重培育学生艺术技艺,但是却疏忽了培育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由于根底性教育缺乏有效政策保证并且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是十分理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乏自自信心,这就使得生活状态以及学习状态都并不是十分理想,并没有真正构建根底教育工作理念,无法胜任幼儿教学工作。由于幼儿教员本身要素影响实践的课堂教学气氛,由于心情不高并且缺乏学习生机促使幼儿学习不断处于较为压制状态,幼儿从教员那里承受到的更多是无法,教员或者是掉以轻心,或者是简单粗暴,直接的影响幼儿安康开展,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构建多元化、开放性课程教育观念。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育工作中,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的影响到如何践行人才培育工作目的,具有可不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请求不时提升,这就需求转变传统单一化课程观念,有效整合课程观念与社会开展实践需求,完成开放性以及多元化,提升人才培育工作目的科学性。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需求坚持课程教学与人才培育工作目的之间的均衡性,这样可以更好的满足社会开展需求,进而培育出契合社会开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完成开放性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育。

2.培育学生之间才能。高校教学性质影响,促使学前教育专业不只培育理论才能,还培育学生理论才能,但是学生却缺乏实战时机。因而,高校需求分离社会开展请求来转变传统教育形式,鼓舞学生积极参与幼儿园实习,取得更多接触幼儿和深化教育理论时机,这样教员可以分离学生实践特性给予更多的指导,这样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根底学习框架,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论学问,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察看剖析才能,为之后研讨工作打下良好的根底。

3.构建愈加科学的人才培育目的。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育工作过程中,教员专业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直接的影响到人才培育工作目的以及实践的课程体系,从目前课程教育体系开展来看,教育表现呈现出创新性,诸如,针对曾经存在的学科,不时丰厚教学内容,细化理论学问,针对增设科学门类的问题,则是愈加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络性以及穿插性等等,这就对高校教学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提出了宏大的应战,这就需求高校愈加注重建立高素质师资工作队伍,为教员专业化开展提供良好的开展机遇。

随着学前教育变革日渐深化,传统教育理念以及传统教育方式曾经无法顺应社会需求,这就需求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分离幼儿教育特性,设置顺应性更强的学前教育人才培育工作目的,提升幼儿教育有效性。同时,需求愈加注重学前教育专业根底方面的教学,注重教学办法以及教学体系评价工作,更需注重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编排,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技师教学素质以及教学才能,培育出契合社会开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我国现阶段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这其中把师德建设作为主要的任务来抓。教师的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这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自觉行为。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就能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师德的核心内容就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中职师范院校要培养优秀幼教人才,就要建立完成师德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幼儿教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建立师德教育体系。

学校是学前教育师范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学生在校能够受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熏陶,因此,应该建立师德教育体系,确立学生的师德目标,让他们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师范生在学生时代就要有这样崇高的教育信念,然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去实践。但是实践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在制定学生过程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比如兴趣、爱好、学习差异、年级差异等,都要考虑进去,然后逐步建立实施规则。将师德体系内化成学生行动的指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师德师风的目的。在落实学生阶段行师德目标时,我们让刚入的学生签订《师德建设目标责任书》,让学生明确在思想和行动上该如何做,让师德建设更高效;让高年级即将进入幼儿园工作的学生签订《师德师风建设自查自纠表》,让学生对着自己的情况,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师德要求,从而查漏补缺,弥补自己在师德师风方面的不足。因此,建立师德教育体系是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通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制定,然后让学生进行师德实践与自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师德师风,提升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德育素养。

2有效开展德育课堂。

学生的师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还是在课堂教学,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德育课堂也是一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升德育课堂的实效,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因此,为了有效开展学前教育示范生的德育课堂,进行了三方面的努力。首先,以“师德常识”为纲,开发校本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其最大作用就是以学校实际入手,让课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德育课程也是一样,我们要根据师德的内涵,把学前教育和职业结合起来,挖掘德育教育的功效,编制学校的校本课程,从而提升德育课堂的实效。其次,创新德育课堂。“师德常识”是一门公共课,是以理论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往往采取的就是讲授的方法,学生只是听课,缺乏实践案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而道德知识,不仅仅是知道是怎么回事,同样要知行合一。因此,教师只靠讲授教学内容是不行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才能理解师德要求的含义,并落实在实际行动当中。比如,在德育课中,教师要根据理论知识,提前进行相关案例的整理,以便于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理解师德理论知识。然后,改进考评制定。以往德育课程的测试主要是卷面考试为主,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但是,卷面考试不能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以及他人的评价,已经开展德育活动的表现等为参考依据,综合评价学生的德育素养。采取灵活的、科学的、系统的评价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自己的德育素养,从而完善自己的师德修养。最后,建议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师德方面的课程,都是以师德常识性的课程进行的。由于职业道德的范围比较宽泛,我们要抓住当前主要的问题,开展实用的课程,职业道德规范除了开展师德常识外,还要进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这也是当前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当务之急,学生要了解自己,了解专业,才能向着自己的目标去迈进。笔者在课程中让学生知道劳动者应该具有一定的素养,如何求职、如果发展职业生涯等内容,这些都是与职业道德有关的,人的“三观”教育要渗透到方方面面,通过不同的课程、不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师德修养。

3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言行举止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可以说教师具有良好的素养是学生师德教育的前提。但这不仅仅是限制于某位教师,而是教师这一个群体。我们要为学生做好表率,发挥正能量。因此,对学生的师德教育还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我们可以做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提升学校教师的师德修养,用教师影响学生,做到言传身教,这样比说教更有效,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意识,通过课堂教学中把师德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学生就会感同身受,从而理解职业道德方法的思想和概念。其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师德教育环境。学校可以邀请幼儿教育方面的专家举办师德讲座、师德知识竞赛和社团活动等,把师德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理解和消化这些知识。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教师职业道德观,并把师德建设落实好。

4规范学生实习教育。

中职师范学校一般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要在最后一学期离开学校,到幼儿园去见习,这也是师范学参与幼儿实践教育的重要阶段,可以把自己的学到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丰富自己的从教经验。但是一些中职学校没有足够重视,往往要求毕业生自己去找见习单位。这样就不利于师范生的发展,因为他们只是具有了理论知识,但在具体的实践当中,还是需要老师实时指导,发现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从而有利于师范生尽快进入幼儿教师角色。因此,学校应该规范学生的见习教育,学校要联系实力强的幼儿园,还要安排见习指导教师,并指定见习规定,若实习教师发现师范生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教育。比如,师范生没有爱心,体罚幼儿,这样就违法了师德,指导教师除了要及时教育,还有把情况如实的反馈给学校,由学校来对学生毕业进行鉴定。规范师范生的见习规定,是给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做最后警告和保护,希望指导他们如何搞好本职工作,牢记师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总之,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师德、师风的展示,而学前教育的师范生就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让他们具有高尚的师德、师风,才能无愧于教师这样的职业。教师言行影响到幼儿教育,儿童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未来教师的德育素养的培养,这关系到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由于当前社会复杂性,出现了各类事件,这也充分体现了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的迫切性。

作者:沈英萍单位:防城港市理工职业学校中学。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相关部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愈来愈高。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也随之成为时代的大背景,而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更多人士的关注。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免费学前教育实施的可行性与路径选择。

关键词:学前教育;免费教育;可行性;路径。

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和背景。几年前,倡导学前教育的政策出炉,部分学者也顺势提出了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举措,并且建议“在经济条件、教育条件成熟的地方,可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相对较广的城市或地区作为进行免费学前教育的试点,然后循序渐进地推广。”

学前教育非常重要,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具有全面性和前导性之作用;同时学前教育又是人生教育的起点,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从长久看,学前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不可估算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前教育的经济回馈相对较高,社会效益是无法估计的,在整体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个人缴费和政府投入。

免费教育关系到两个问题,一是个人缴费,二是教育机构经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家庭缴费要减免,就要得到教育经费的支持,其中心问题是经费问题。所以,这就涉及到很多问题。免费学前教育所减免的对象是谁,减免的费用有哪些,减免的费用是多少,这些经费有谁来支持,投入多少等。免费学前教育的实施,需要政策对以上问题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清晰明确的设计。

制定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首先要确定享有免费学前教育的对象和依据原则。实施免费学前教育所涉及到的问题包括资助对象的范围、经费投入的范围,其所反映出的是特定社会价值取向。在免费群体选择上,现行的政策有两种:一是将所有的幼儿园幼儿纳入其中,其条件是入读的、经过注册的、合法的幼儿园幼儿都有权利接受免费教育。这一政策可以理解为,不管户籍是否在本地、也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管入读的是公办幼儿园还是民办幼儿园,不管家庭经济条件怎样,只要年龄在3~6岁的适龄儿童就都可以享有免费的学前教育。这种免费学前教育制度,不分户籍、不分儿童所就读的幼儿园的体制、不分家庭经济水平,一律均等,没有差别。它体现的是免费学前教育的一律平等原则,充分体现了其公共性与公益属性。可是,这种制度涉及的范围广,投入的费用较多。二是特定群体优先。即使限制了户籍的所在地,限制了适龄儿童的年龄,但对其就读的幼儿园的体制不设限,例如山西省长治县。还有限制了户籍所在地,限制了幼儿园的体制,并限制了幼儿的年龄,如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对于学前免费教育的制度。不难看出,一些地方政策对免费的学前教育进行了差别对待设置的原则。从户籍、城乡、幼儿园的性质、学前教育儿童的年龄上进行了规定,规定中的条件有的是一个,有的是多个,适龄儿童可以根据其标准享有免费的学前教育。这种制度,减小了免费规模的同时,也使在此方面投入的费用减少。如果免费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和社会公平的关键,便是哪些群体享有免费的学前教育。在资源分配上,如果弱势群体得不到免费学前教育补偿,那么儿童的地位差别可能会因此而加剧。

3.1财政与教育支出比例。

这些年,对于教育,我国的经济投入比例不断增大,而且每年都比往年不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在教育方面投入了14500.74亿元,,我国投入了16502.71亿元,不难算出,两年内我国在教育上就增加了13.81%;,教育经费为19561.85亿元,与20相比,增长了18.54%。,我国平均咳嗽诮逃贤度肓42美元,和印度相比,多投入24美元,俄罗斯人均投入教育费用267美元,相当于我国的6.4倍;美国每人投入的教育费用为2684美元,比我国高出63.9倍。如果把人口算在内,以人均gdp作比较,我国人均公共教育在支出上只有人均gdp收入的0.82%,印度是0.92%,俄罗斯是1.87%,巴西为2.29%,由此得出,我国的教育投入与别的国家有差异。但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我国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占国内总值的比重有着很大的延展性。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经费在所占的比例一直在1.2%-1.7%之间,这个比例说明我国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分配比例非常少,远不如其他教育投入的多。据统计,我国各类教育经费在总财政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高校比例为20.21%,其他类教育费用为15.95%,学前教育费用为1.67%。从这几个数字中不难看出,学前教育经费所投入的比例非常小,与高校投入和其他教育相比,还不到其1/10。,美国在学前教育经费上的投入比例为5.8%,瑞典在学前教育上的投入比例为8.5%,荷兰的投入为7.3%,匈牙利的投入为15.3%,西班牙的投入为13.1%。从这组数字中很容易得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学前教育投入远没有这些国家高。通过以上对比,很明显地看出,我国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偏低,而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投入偏高,这说明我国在教育投入分配比例上,需要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学前教育经费比例的提高有非常大的空间,这也为我国实施免费的学前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4.1按年龄、群体、项目逐步实施。

免费学前教育制度的实施,在设计路径上要合理,还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项目逐步实现。免费学前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实施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其一,要有雄厚的财力;其二,要要众多的人力;其三,还要有强大的物力。没有这些条件的支持,免费学前教育恐怕难以实施。如果要全面实施学前免费教育,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有些国家已经实施了免费学前教育,纵观这些国家,其在对政策和实践发展历程就能够发现,多数是先将学前教育免费一年,然后再逐渐增加年龄范围;先让处于弱势中的群体享有免费教育,再逐步推广扩大,最后免去全部幼儿教材费用。实际上,免费的学前教育得以实施,其过程要有条不紊,不断增加免费类别,享受免费学前教育的人群也要由少到多,先小范围,再扩大;在公共财政投入上,其力度也是一点点加大,使其发展进程由点到面,有局部到整体。根据我国实际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将其与我国儿童人口基数相结合,在实施免费学前教育时,不适合采取全面推进、一下子到位,应该因地制宜、循规蹈矩,按年龄、按群体、按项目逐渐扩展。哪个地区有条件,就以此为起点,先让农村适龄儿童享有此待遇,在扩展到城市,学前教育先实施一年免费,然后逐步扩展,免去所有儿童学前教育的所有费用,这是比较可行的路径。

4.2科学合理的经费投入。

免费学前教育以国家的经济投入为基础,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为保障。现有免费学前教育中,多数为县级财政投入,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从而使政策不完善、流动儿童不被接纳。这些困难的发生均源于国家在教育费用上的投入不够。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经费保障机制设置上,要遵循其规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基础,根据幼儿园的班级规模、环境设置、设备材料配备、教师配备等标准进行投入,从而达到满足幼儿园正常教学的基本需求。同时,要科学地研制学前教育办学标准,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并为政府提供投入标准的科学依据。

5.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施免费的学前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机制保障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从有条件的地区开始,按照年龄、群体、项目的顺序进行逐渐扩大和推广,先实施一年的特殊群体享有免费的学前教育,再扩展到所有适龄儿童都享有免费的学前教育;先从实施一年的免费教育,再逐步增加年限,一直到学前教育全部免费,即由“点”到“面”地将免费的学前教育逐渐地进行推广扩大。

作者:李梦媛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月娟,杨毅,刘敏.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可能性与路径选择[j].教育学报,,10(3):89~93.

[2]海鹰,蔡迎旗.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时代金融,,(4):211~217.

[3]潘月娟,杨毅,刘敏.我国农村地区实行免费学前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5,(7):57~63.

[4]但柳松.农村学前教育挑战、机遇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3):51~53.

[5]张鸿,王艳霞.从“宁陕模式”看免费基础教育的可行性[j].教学与管理,2013,(2):3~5.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为人们所重点关注。作为幼儿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手工教学对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美术手工教学启蒙离不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因此,必须研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手工教学方面的知识,使得幼儿教育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并培养出更多优秀师资。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全面发展;美术手工教学。

素质教育越来越被如今的社会所重视,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决定了幼儿素质能力的高低。而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幼儿,为将来的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首先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可以说,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手工教学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美术手工教育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即是审美能力[1]。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慢慢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有助于理解力、想象力的发挥。而在学生与美术手工教育接触的过程中,幼儿会提升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还有鉴美能力,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接触美的事物还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对学生的成长百益无害。美术手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和老师一起进行手工操作,学生处于幼儿的年纪,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模仿,学生会模仿教师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重复模仿着教师的动作,其动手能力也会有一定的增强。

就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育的现状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和不足:一是学前教育中选择最多的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对于美术手工方面的教学不是特别重视。这就导致美术手工教学的师资水平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二是在教学中错误安排课程,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强行的给学生欣赏一些作品或者灌输一些美术知识。这种做法过于看重基础,忽略了美术本身的趣味。这样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产生消极态度;最后是因为材料的缺乏,或者师资力量的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美术手工课程得不到重视。有的甚至没有设立美术手工这一学科。而在开设了美术手工教学的课堂上,其教师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按部就班的模仿,教的内容就是传统手工课内容,类似于折纸之类简单的手工制作。不论是课程的设立,还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都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合理的规划。这种陈旧老套的教学方法极大的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力,根本不能达到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育的目的。

3进行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美术手工教学作为学前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必须有自主的原则。在进行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2]。但是因为学生是幼儿,发育尚不成熟,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加以引导。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调整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另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一下学生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对学生这种好奇心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非常自然的接受新鲜的美好事物的启发和熏陶。另外,好的创作环境和一个热心的鼓励,将会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职责,教授正确科学的美术手工基础知识给学生,然后呵护好学生的创作热情,这对学生日后美术手工方面的发展无疑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3。1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

美术基础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对一些基础的美术知识进行了解,然后就是对知名作品进行欣赏或者对作者的一些信息就行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偏向于这方面,让学生对于美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的知识面广泛,但是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化,一味的学习书面知识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在书本上,从而体会不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所在。除了上述的美术基础以外,美术教学部分还包括了手工创作这一方面,其主要表现为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面。为了避免单一的学习书面知识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学生多多实践,让学生自己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出来。这样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巩固学生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3。2开创新颖的教学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面一点说到学习书本知识是一个鼓噪无味的过程,长久下去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美术的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出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开拓新的教学思路,想办法把枯燥无味的书本内容调剂成有趣味,好玩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举个例子,在进行手工绘画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们画小动物,那么就可以在画画的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讲述一些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画蛇可以讲《农夫与蛇》的故事、画老虎可以讲《狐假虎威》的故事、画狼可以讲《狼来了》的故事。学生都是幼儿的年纪,心智不成熟,而讲述寓言故事是能够打动幼儿的方式,这样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懂得了真善美丑,也达到了传授美术教学的目的。这样使得美术教学有了一定的内涵,而不是仅仅是表面上的技能教学。

3。3合理借鉴民间传统艺术,“寓教于乐”

美术教学中的手工创作方面,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3]。这一点上,可以把手工创作教学的内容融入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作品中。学生都在幼儿的年龄,恰是爱玩的年纪,既然是玩。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玩自己创作的东西。比如民间传统的皮影戏,老师可以先通过皮影戏这一经典的艺术作品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指导他们学习并且制作传统工艺品,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创作出的作品,表演不同的皮影戏。学生在享受到表演乐趣的同时,也有了创作上的收获。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工艺品来讲解对应地区的风土人情,或者一些特色文化,传说故事等。采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创作的能力和兴趣,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了解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一举多得。

3。4开办集体性展览。

美术手工是一个技术性的特长,那么必将会有一个缓慢的学习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主动的不断学习进步。用画展的形式来展示学生们的成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赞扬,退步时要及鼓励安慰。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甚至得到了别人的赞赏,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热情,期待下一次更好的展示。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引导和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不断的了解、认识自己。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认可、并且赞扬。学生有了动力,才会不断的主动去追求新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画展开办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在团队中和别的同学互相交流学习经验,这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学前教育是一个启蒙的阶段,这年龄段的学生都在幼儿的年纪,还保留着人的天性。而学前美术手工教育能够让这年龄段的幼儿体验到学习美术的快乐和美妙。学前美术手工教育除了让学生接触到周围环境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以外,还让他们有着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受任何束缚的去亲近生活和大自然,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美。并且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艺术的奥妙,激发出对美的创作热情兴趣。

5总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作为任何教育阶段的启蒙期,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美术手工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锻炼了幼儿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为以后的人才输送,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们应着重研究学前美术手工教育,可以说这几乎关联着社会的幼儿教育问题,对我们以后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有着不小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沅。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研究[j]。艺术科技,,27(2):428。

[2]杨方桂。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研究[j]。艺术科技,,26(5):361。

[3]余海艳。学前教育中美术手工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师,2014,(34):54。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幼儿园保教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幼教行业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师德、素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作为一线幼教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面临生源质量差、市场对人才专业素质要求高的难题,很多学校启动学前教育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人才培养未考虑职后“创新创业”发展。

多年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眼点仅仅瞄准幼师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很少考虑职后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毕业生毕业后,并不爱幼教,一毕业不做幼教。从事幼教行业的毕业生,由于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专业和职业上升空间不大,毕业几年后,仍然无法成为幼儿园的骨干和园长,纷纷离开幼教行业。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技能型人才的“技能”不硬。

幼教行业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标准没有层次型,职业资格考证全国统考,误导各个层次(本科、专科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高职高专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未得到突出,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研究能力不强,技能不突出”。

(三)校企合作程度不深,产教融合程度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目前,学前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仅限于教育实习、顶岗就业这种低层次的校园合作,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架构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实践性低,教育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低,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人才培养适切性不强。

(四)技能课程改革力度不够,教学效果收效低。

技能改革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构建层级性不明显,专项技能训练不突出。技能训练形式单一,仅仅局限于课堂,未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课后练习、社团活动、比赛、社会实践、演出等活动在技能专长培养的作用。由于系列技能训练活动没有形成合力,因此,技能训练收效低,技能型人才的技能不硬,专长不突出。

基于行业标准、市场的需求和人才可持续发展,高职学前教育“多元综合”卓越人才就是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全面的素质、过硬的能力、一两项艺术专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多元综合素养。幼儿教师要具有多元化的能力、综合性的素质,使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更加符合新形势下幼儿教育的需要。在“人才强国”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培养“多元综合”卓越幼教十分重视。突出表现为:一方面,培养“多元综合”卓越人才,能够使高职院校幼教专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提升。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在培养“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的过程中,能够使幼教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更高,因而能够更加符合幼儿教育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会使高职院校幼儿教育专业的竞争力得到加强,影响力也会提高。另一方面,培养“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在培养“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过程中,高职院校必然会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探索能够培养“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的方式、方法。这必然会使幼教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加强,学生在未来也会具有很强的职业发展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培养“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

通过对高职学前“多元综合”卓越人才的内涵以及培养价值进行分析,培养“多元综合”卓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多元综合”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便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培养“多元综合”卓越人才方面应当明确三个目标定位。

(一)具备高尚师德教师作为人类的灵魂的塑造者,其对职业道德的要求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师德为先”的专业理念,要求幼儿园教师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践行社会主人的价值体系,热爱幼儿,热爱幼教,强化幼教职业理想。

(二)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高职院校要想更好地培养“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必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下工夫。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职业素质和综合思想文化素质。职业素质指的是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的素质。其次为思想、文化、人文、创新等方方面面的素质。只有素质全面的学生,才能在职业发展上奠定良好基础,走向社会之后更快适应社会。

(三)强化学生发展能力高职院校开展“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工作,除了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更应该强调卓越幼师的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卓越幼师人才专业能力定位于立足市场的需求,依据行业发展,要求学生观察了解幼儿能力、生活指导能力、环境创设能力及以游戏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能力等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必须过硬,同时,注重创新活动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教科研能力和幼儿园管理等基本能力培养,为学生职后专业化发展和升职空间拓展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在培养“多元综合”幼教人才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既要重视“多元综合”幼教人才培养,更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使“多元综合”幼教人才培养步入科学化轨道。

(一)确立高职高职“多元综合”卓越人才培养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高职院校在开展幼教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重视“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工作,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目标,作为“人才强国”的重要理念,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确立明确的培养思路。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一定要在“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培养思路清晰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高职院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师德、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对如何开展“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进行研究,既要制定科学的培养规划,又要发挥方方面面力量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比如,可以让教师在这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实施“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工作等。

(二)优化“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内容高职院校在实施“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思路之外,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在优化培养内容方面取得突破,更为突出的则是要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使其能够适应“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基于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让幼儿园教科研成果、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和园长们成功创业案例进入高职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新“多元综合”卓越幼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围绕多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行多元的课程模块、建构多维、多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采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的平台、共同指导和评价学生等,深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培育适应市场需要,并能走在行业发展前面的“师德高尚、素质全面、能力过硬、专长突出”多元综合创新型卓越人才目标。综上所述,多元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重要的价值,人才培养定位更适宜市场的需要,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才培养的思路更清晰,人才培养内容和结构更优,校企协同培养的人才模式得到深化。为了实现“多元综合”卓越幼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厘清“多元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优化“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内容、创新“多元综合”卓越幼教人才培养模式,使“多元综合”幼教人才培养取得良好成效。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湖北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看我的个人求职信。

大学四年来,在老师的严格教导和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了《幼儿心理学》《学前教育管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逻辑学》等方面的有关理论;兴趣爱好广泛,在篮球、乐器、写作方面有一定的特长;能熟练操作应用计算机和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一定的电工技术,电器修理基础。

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提高自己。大学四年,我深深的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是必须的,我热爱贵公司的工作,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殷切的希望能够在您的带领下,在员工的共同合作努力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

我乐观、自信、上进心强,爱好广泛,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有协调沟通方面的特长,并且有很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现在,我即将毕业,面对新的人生选择和挑战,我信心十足。在校期间我积极参加院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被校评为“优秀团员”等奖。在学习方面,我更是认真刻苦,成绩优秀。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坚信只有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实习期间,看到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与汗水换来患者的康复与微笑,这是对我最好的奖励。

尽管在众多求职应聘者中,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仍然很有自信。“怀赤诚以待明主,持经论以待明君”。我不乞求信任,只愿有行动来谋求信任。愿贵单位给我一次尝试工作的机会,施展自己潜能的空间,我会尽心尽责,尽我所能,让贵单位满意,让客户满意。

下页附个人简历表,无论您是否选择我,尊敬的领导,都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诚恳的谢意!

此致

敬礼

【二】。

敬爱的园长: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来阅读这封求职信。我叫林雨婷,今年23岁,是湛江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久闻贵园相当有实力和前景,是本市水平最高的一流幼儿园,现本人毛遂自荐,写此应聘求职信,望有幸成为贵园一员。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担任的是语言、音乐、科学三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严格制订教学计划,按预定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并结合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良好的随机教育和品德教育。

在语言教学方面:为了解决我们班小朋友说的能力差的问题。我为孩子们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每周在语言区增添新的内容,让小朋友永远都对语言区保持着一种新鲜感。每天上午都会进行听读游戏识字,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识字。每周都会开展字、词、句训练课;在班上经常开展讲故事比赛等等活动。常常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连词游戏”、“连句游戏”“字宝宝不见了”的游戏。既好玩又受益匪浅,小朋友们开心,也乐在其中。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小朋友在说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能大方的在集体面前说话、讲故事并且声音响亮。谈话和讲话都能围绕主题。能根据文学作品提供的线索防编或续编一个情节或画面。

在科学教学方面:以幼儿为主体通过指导下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我十分强调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感知、探索、发现,在自身的经历中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相关的感性经验和知识;重视观察、分类、测量、表达、思考等等科学方法、智力技巧的学习;强调发展幼儿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自然界的情感和态度、个性品质的培养;强调物质材料的提供、环境气氛的创设等等。强调使用工具和制作的技能的学习,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现在小朋友们都很喜欢上科学课,都爱上科学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如制作电话、拖鞋、扇子、用订书机装订画册、做风车等等。

有人把幼儿教育比作是一项综合性、艺术性的系统工程,是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的一项奠基石。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深有体会:要保证孩子的全面发展,单靠幼儿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每一个活动的成功开展,幼儿的每一点进步,渗透着老师们的心血,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为了开展好家长工作,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大小事情我都会及时主动的与家长取得联系。孩子的进步和与家长一起分享,孩子的缺点和家长一起分担。通过长久的坚持,家长们都非常的信任我。有什么事情都会和我说。

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幼儿的安全工作,那自己得必须深入了解安全工作的法规。为了更好的开展班级安全个工作,我每天利用空于时间来学习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每周用生动的故事情节表演对幼儿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时时让幼儿牢记“安全第一”。在幼儿部开展的师生安全知识竞赛中,本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每周的班会上安全工作是必须讨论的内容。每天进行安全检查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在这快一年中,没有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教育小朋友的过程中,我也不断的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完善自身修养,不断吸取教学经验。通过幼儿园观摩学习,让我受益非浅!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我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我深深体会到幼教工作的崇高,责任的伟大!体会到实践工作中的意义与欢乐!

大学四年期间,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从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出发,努力掌握技能技巧,深钻细研,寻求其内在规律,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我希望能以我更好的水平为贵园献出我的一份力量。请您相信我,我一定能做到!

此致

敬礼!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一)促进学生音乐感悟能力的提高。音乐具有很强的互通性,学生在学习钢琴基础知识的同时,就要学习与音乐有关的知识,这样有助于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会逐渐接触到音乐音律,教师会引导学生对钢琴的和声和旋律及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会激发出学生对钢琴的浓厚兴趣,那么学生在后期就可以很好的掌握钢琴伴奏曲的编配。

(二)促进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如果学生想要学好声乐,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很好的音乐节奏感,而且对于整个乐曲中每一个音符,学生都要准确的去把握。这两点要求需要学生在长期的音乐训练当中逐渐培养。学生通过钢琴弹奏的练习,有助于音乐节奏感的养成,这对于以后的钢琴学习来说是非常坚固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融入钢琴的策略。

(一)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学前教育专业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前都没有接触过钢琴,因此也就没有受过有关钢琴的专业训练,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其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阶梯式的教学方式。对于钢琴基础知识的教学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钢琴基本演奏的技巧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要尽可能详细和深入,给予学生耐心的讲解。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进步,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充满信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因为这个专业的学生将来都会使教育者,需要具备很强的钢琴综合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融入钢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钢琴作品的伴奏类型进行详细的讲解,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的伴奏能力,使学生通过儿歌的类型编配出合适的伴奏。学生对于钢琴作品的欣赏能力也比较重要,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当学生们听完钢琴作品之后,可以让学生将自身的感悟说出来。

(二)将钢琴的练习方法不断被规范。演奏钢琴的时候,学生要具备很好的思维协调性以及综合性,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付出体力,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思维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学到钢琴作品中的精华部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于钢琴的正确演奏方法要给予高度的关注,花费长时间去练习。学生要掌握弹钢琴的技巧,对钢琴作品的每一个音符要给予一定的重视,练习需要集中注意力,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三心二意,对练习的思路要十分明确,对于弹奏的姿势和手势的变化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当学生姿势或者手势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指示,让学生迅速调整过来,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钢琴弹奏的习惯。

(三)促进师生互动。现阶段的学前专业学生缺乏基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挫折也缺乏抵抗性,他们还具备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钢琴基础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算是比较薄弱的一项,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又比较繁复,这样学生就没有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钢琴的练习,这样下去,学生对于钢琴学习就没有了兴趣,针对这种现状,教师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针对学生的练习钢琴的情况进行指导,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过多的进行批评和训练,使学生对学习钢琴充满信息,以防他们对钢琴的学习产生畏惧感和排斥感。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钢琴教师,需要他们具备渊源的专业知识,他们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使师生关系融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句鼓励的话,或者一个肯定的眼神,对学生都会起到很大的影响,这也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使钢琴教学活动顺利实施。

(四)重视因材施教。目前钢琴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钢琴课对于他们来说是必须要学习的科目,钢琴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钢琴人才,而是使学生在未来从事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是一个称职的钢琴教师。但是每个学生的钢琴基础都是不同的,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的教育,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钢琴的学生来说,要注重钢琴基础技能的训练,而对于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可以尝试让他们进行钢琴作品演奏的训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融入钢琴的价值与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希望可以对我国学前教育提供有效的帮助,为我国培育出更多全面的教育领域的人才。

参考文献:

[2]刘静.即兴伴奏和声学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2013,(24):228.

[3]杨燕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钢琴幼儿歌曲伴奏及其弹唱新理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1):65.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学前教育的受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教师水平也受到家长、社会的重视。作为学前教育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起养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而受到培养性质的影响,另一方而也受到教育市场的影响,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结合当前的新时代背景,坚持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意识,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

教育的实质是不断改革和创新,新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也需要进行创新。从大环境的发展形势来看,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推行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模式,学前教育的市场化已然成为大势所趋。而在这种学前教育背景下,学前教育学生要而临的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虽然整体上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尤其是专科学生就业率表而成绩非常好,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高就业率背后的其实是低端就业。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只能选择民办幼儿园就业,而民办幼儿园的待遇条件差,无法有效留住人才,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进一步恶化学前教育环境。

因此,针对这种环境问题,作为以学前教育技能学习为主要目标的高职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从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积极应对当前学前教育过程中的不利因素,高度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家长对于孩子都抱有非常大的期望,特别愿意进行学前教育投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说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空间。高职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要积极拓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像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人事管理、课程管理、财务会计、资本运转、人际关系、市场营销等,培养学生了解和明白幼儿园的创办、运作流程,让学生能够形成初步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观念,并且积极鼓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业行为。比如说,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从学校学前专业走出来的并且在创办学前教育机构方而取得成功的毕业生,定期同到学校和在校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将在创办学前教育机构所遇到的困难及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进行分享,有助于形成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循环。

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效仿一些其他本科或者师范院校,为有从事学前教育行业意愿的其他专业学生提供选修学前专业作为第_专业的机会,充分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厚度。当然,对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高职院校来说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挑战,因此,在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的有利政策基础上,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新模式。比如说,高职院校可以和一些本科院校或者师范类院校进行合作,将学前教育专业纳入“校园专业合作计划”,为其他专业学生选修第_专业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多样化的知识构建有助于拓宽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的就业领域,加深学前教育行业的资源积累,从而有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当前关于学前教育领域的改革方而,传统观念和做法的改革使得幼儿园教师工作繁重的工作、低下的待遇条件更加“雪上加霜”,这种环境对于在校的学前专业学生来说无疑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目标更加注重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适应性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具体通过在学前教育的行为过程中改变教育行为和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学前专业学生专科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像唱歌、跳舞、讲故事、绘画等方而的要求,从而在新时代环境下明显区分于目前传统的幼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凸显出专科学历层次学前专业人才的优势。

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只有使学生对幼儿行为表现更加了解,才能有效保证未来的实践教学质量。当前很多关于对幼儿行为的描述还非常局限,只是论述了幼儿的一般生理和心理行为习惯,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的生理结构作用,在日常表现中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多样性,普遍性的理论方法并不适用。因此,要注意培养学前教育学生养成细致、耐心的优秀品质,提高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另一方面,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组织教学与应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理论性较多,实践操作策略偏少,导致幼儿教师普遍缺乏设计幼儿教学活动的能力,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因此,在学前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幼儿学习的趣味性。要整合其他科目、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组合和应用能力领域的教多参与学前教育课堂实践,多观察、学习和总结优秀幼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活动的组织,从而丰富学前专业学生的组织与应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学习同样也是学前专业学生的主要目标,其不仅要理解专业课程的内容,还需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要想真正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幼儿教师,就必须转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重新构建教学体系,丰富和深化专业内容,要引导学前专业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不能只是成为通过死记硬背、机械操作而获得教师资格证,特别是对于专科学生,更要积极主动探求自身技能的提升。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并没有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学习中都是以自身的经验能力作为教学的参考依据。比如说,有的学前教育实践课中学生对于幼儿的游戏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堆积木、折纸、手拉橡皮筋等,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甚至于像一些关于数学题目中的加减法都是依靠记忆实现。所以说,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提高学生自身主动探索教育方法的能力,为未来成为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考评中还是以考试为主。这种一直以来根植于学生思想中的应试教育观念自然也会影响未来的学前教育者。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作为相对独立的教育专业,可以对自身的教育内容和考查方式进行革新。比如说,可以将“学前教育课堂大讲解”作为专科学生的期末科目测评方式,让学生提前准备好10-15分钟的学前教育内容计划,之后在讲台上进行实践,不限定学生的形式发挥,无论是口头讲述、制作ppt、开展游戏等都可以,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测定。

按照常理来说,幼儿教师都是学前专业毕业的优秀人才,接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和思想熏陶,然而当前却经常会看到幼儿教师随手丢垃圾、大声喧哗、穿着奇装异服,甚至会经常看见有幼儿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报道。幼儿时期是人成长最基础的阶段,幼儿教师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养幼儿的成长。作为幼儿教师的“摇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高低至关重要。

活跃的课堂氛围、积极向上的精神而貌、爱岗敬业精神、细心耐心的优秀品质等都是优秀幼儿教师的标准。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特别是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

总而高之,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发挥养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大院校要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丰富和创新对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方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我是xx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名应届专科科毕业生。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社会学、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校学习期间,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导。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纪律。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党校活动,向党组织靠拢,并取得了25党校结业证书。

在学校里,我积极参加从班到系、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献策。时刻关心同学,与大家关系融洽。作为班干部,我努力为同学服务,积极协助老师的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协调同学与集体的关系,使我们班成为一个充满生气、有活力的班集体。

在课余生活中,我还坚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坚持体育锻炼,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为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各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三年中,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参加了学校党校培训,这些经历,不仅增强了我吃苦耐劳、自理自立的能力,还提高了我与别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

我是一个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活泼,待人处事热情大方,生活态度端正向上,思想开放积极,能很快接受新鲜事物。我最大的特点是:热心待人,诚实守信,具有创新和开拓意识,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与同学关系极其融洽。

天大地大,世界永无尽头,这四年中,在各方面我都有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但我知道自己除了理论知识之外,我的经验与阅历还尚浅。

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恢复招生的法学专业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积累,在全国首批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西部地区率先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济法学科、诉讼法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已建成5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法学专业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依托,教学科研队伍力量雄厚。2015年,法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法教学团队、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先后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刑事诉讼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法理学、商法学和民法学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5门重庆市级精品课程。传承“务实创新”人才培养传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被誉为新中国政法界的“黄埔军校”,成为全国重要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系统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扎实的实务技能,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育、研究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务实创新人才。

三、培养基本要求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硬的政治素质与合格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敬业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务实创新精神。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法律、政策和国外法律的基本框架,了解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调查、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管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法学文献检索、法学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有能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其它领域专业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学制、学位

(一)学制: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低于三年,不得高于六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

(二)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62学分方能毕业。

(一)必修课:须修满116学分

包括公共必修课32学分,专业基础课14学分,专业主干课4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

(二)选修课:至少修满45学分

其中专业拓展课至少修满27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修满18学分。

(三)第二课堂:1学分

六、课程体系

(一)专业基础课

法理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讲座、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法律逻辑 1

(二)专业主干课

(三)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共设置5个课程模块,学生在专业拓展课中所修总学分不得少于27学分。

1.行政法与理论法学模块开设8门课程,16学分;

2.民事法律模块开设11门课程,24学分;

3.刑事法律模块开设9门课程,18学分;

4.经济法模块开设8门课程,18学分;

5.国际法模块开设10门课程,20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学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环节:

1.课内实训环节

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堂实践实训教学时间,利用法律实务教学平台开展案例教学、观摩教学、情景教学以及模拟法庭等实务训练,已包含于课程教学中,不单独开设。

2.法律实务课程

根据法学专业特点,分别在第2、4、6学期邀请公检法等实务部门专家,特别是兼职教授到校开设短期实务课程或不少于2次的实务专题讲座。考核方式由学院自定,共6学分。

3.社会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环节

主要包括:

(1)社会调查与学年论文。开设于第4学期暑假至第5学期初,共3学分。旨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开始前由学院统一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方法以及调查报告写作的统一辅导,学生调查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作为学年论文,教师评阅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

(2)毕业论文。开设于第6-8学期,共4学分。按《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答辩等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提交合格的毕业论文材料,并通过论文答辩。

(3)专业实习。开设于第7学期,共5学分。旨在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按学校和学院的安排在实习基地参加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志(日记)、实结(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表等相关材料,实习成绩评定合格后获得学分。

(4)实务写作技能训练。是专业实习的延伸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务写作技能。学生以专业实习的素材撰写自己参与处理的某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报告或法律文书习作,提交学院验收合格后取得2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2次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校园庭审”活动,并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写出相应的案件审理分析报告,该报告经教师评阅合格的,也可获得“实务写作技能训练”的相应学分。

4.第二课堂

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除修读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内学分外,必须取得第二课堂至少1个学分方能毕业。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发表学术成果、参加文体活动、投身社会实践及公益工作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最高可获得5个学分。其中,毕业要求的1个学分为基础学分,其余学分为奖励学分,奖励学分最高可至4学分。

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折算方式等按照《西南政法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执行。奖励学分视为创新创业学分,可冲抵公共选修课就业创业能力与健康教育模块的学分,但最多不超过4学分。

2

七、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分配

八、课程考核

学校鼓励和支持课程考核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必修课为考试课程,原则上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统一进行;选修课为考查课程,由任课教师于课程结束后两周内组织,专业拓展选修课原则上要求闭卷考试,公共选修课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考试方式。

九、教学计划表

3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民商法学院 经济法学院)

(一)必修课

4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张 耕 黄茂钦

6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法学院 行政法学院 国际法学院)

(一)必修课

7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模式授课。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石经海 周祖成 宋渝玲

9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恢复招生的法学专业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积累,在全国首批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西部地区率先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济法学科、诉讼法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已建成5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法学专业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依托,教学科研队伍力量雄厚。2015年,法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法教学团队、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先后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刑事诉讼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法理学、商法学和民法学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5门重庆市级精品课程。传承“务实创新”人才培养传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被誉为新中国政法界的“黄埔军校”,成为全国重要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系统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扎实的实务技能,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育、研究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务实创新人才。

三、培养基本要求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硬的政治素质与合格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敬业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务实创新精神。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法律、政策和国外法律的基本框架,了解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调查、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管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法学文献检索、法学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有能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其它领域专业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学制、学位

(一)学制: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低于三年,不得高于六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

(二)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62学分并通过毕业综合考试方能毕业。

(一)必修课:须修满116学分

包括公共必修课32学分,专业基础课14学分,专业主干课4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

(二)选修课:至少修满45学分

其中专业拓展课至少修满27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修满18学分。

(三)第二课堂:1学分

六、课程体系

(一)专业基础课

1

法理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讲座、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法律逻辑

(二)专业主干课

(三)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共设置5个课程模块,学生在专业拓展课中所修总学分不得少于27学分。

1.行政法与理论法学模块开设8门课程,16学分;

2.民事法律模块开设11门课程,24学分;

3.刑事法律模块开设9门课程,18学分;

4.经济法模块开设8门课程,18学分;

5.国际法模块开设10门课程,20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学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环节:

1.课内实训环节

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堂实践实训教学时间,利用法律实务教学平台开展案例教学、观摩教学、情景教学以及模拟法庭等实务训练,已包含于课程教学中,不单独开设。

2.法律实务课程

根据法学专业特点,分别在第2、4、6学期邀请公检法等实务部门专家,特别是兼职教授到校开设短期实务课程或不少于2次的实务专题讲座。考核方式由学院自定,共6学分。

3.社会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环节

主要包括:

(1)社会调查与学年论文。开设于第4学期暑假至第5学期初,共3学分。旨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开始前由学院统一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方法以及调查报告写作的统一辅导,学生调查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作为学年论文,教师评阅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

(2)专业实习。开设于第5学期,共5学分。旨在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按学校和学院的安排在实习基地参加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志(日记)、实结(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表等相关材料,实习成绩评定合格后获得学分。

(3)毕业论文。开设于第6-8学期,共4学分。按《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答辩等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提交合格的毕业论文材料,并通过论文答辩。

(4)实务写作技能训练。是专业实习的延伸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务写作技能。学生以专业实习的素材撰写自己参与处理的某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报告或法律文书习作,提交学院验收合格后取得2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1次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校园庭审”活动,并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写出相应的案件审理分析报告,该报告经教师评阅合格的,也可获得“实务写作技能训练”的相应学分。

4.第二课堂

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除修读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内学分外,必须取得第二课堂至少1个学分方能毕业。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发表学术成果、参加文体活动、投身社会实践及公益工作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最高可获得5个学分。其中,毕业要求的1个学分为基础学分,其余学分为奖励学分,奖励学分最高可至4学分。

块的学分,但最多不超过4学分。

八、课程考核

学校鼓励和支持课程考核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必修课为考试课程,原则上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统一进行;选修课为考查课程,由任课教师于课程结束后两周内组织,专业拓展选修课原则上要求闭卷考试,公共选修课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考试方式。

九、教学计划表

3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民商法学院 经济法学院)

(一)必修课

4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李雨峰 黄茂钦

6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法学院 行政法学院 国际法学院)

(一)必修课

7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8

注*:国际法学院学生选修《世界贸易组织(wto)法》时,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授课。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颜 飞 周祖成 宋渝玲

9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对各种法律关系的分析判断、对法律纠纷的调处和解决能力,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工作,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措施与要求

按照“整体素质高、知识结构优、专业应用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个性化发展能力强”的总体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培养体制和机制,使毕业生具备全面的素质、优良的知识结构、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使学生掌握法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具备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各种法律现象,具备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融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于一体,实施“3+1”的'人才培养方案。前3年为在校理论学习。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两个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个性拓展课程三个模块,逐渐夯实法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各种理论基础,锻造未来法律人的知识和素质品性。最后1年为知识整合和综合提高阶段。通过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改造人才培养机制与体制,以法律职业人的培养为目标,调动校内外教育资源,突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2.根据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满足社会需要的核心思想,确定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培养方向。确立在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掌握法理、宪法、民法、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知识产权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经济法、国际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设置民商法和经济法两个专业重点培养方向。提炼出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等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培训,使学生具备对各种法律关系的分析判断能力、对法律纠纷的调处和解决能力,掌握对法律现象的证明技能,熟悉法庭审理的程序,具备参与庭审的应对处理和说理、论辩、书面表达能力,将学生培养成能尽快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法律工作者。

1

3.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实施“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保证各种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的驾驭语言文字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社会活动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交际和信息收集工具继续学习的能力,在结合专门课程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中着重引导和培育。

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自主演练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模拟法庭的使用率,提升以模拟审判为核心内容的校内实训效果。积极实施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与各种法律实务部门的沟通。在继续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多渠道社会主体服务于实践教学的局面。通过观摩旁听各类法庭审理、参加法律援助、开展法制宣传、参与行政执法等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对实体法律与程序法律的理论学习在不同层面的实务活动中得到实际运用。完成从静态法律的被动接受到动态法律运转的主动学习转变过程;培养发现法律问题、提出法律问题、解决法律问题的法律实践思维模式,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互动。

5.积极推进以“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人才培养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司法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达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对接。

6.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将“内培”与“外引”相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活动促使教师参与社会法律实践活动,以此为契机推进法学理论和实践教学。

三、专业方向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态势,顺应法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要,并考虑到法学学科的整体局面和学生将来的继续发展,结合我校实际,设置社会需求度强、适应面广的2个专业方向。

1、民商法方向:学习和掌握物权法、合同法、票据法、保险法等法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民商法律文书撰写和法律意见表达等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和法律服务诸部门从事起诉、审判、调解、诉讼代理、提供法律咨询、公证等工作。

2、经济法方向:学习和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经济法律文书撰写等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公司企业、法律服务诸部门从事起诉、审判、文书、代理诉讼、法务、执法、仲裁等工作。

2

3

五、学制与学分

学制: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学分:最低修读163.5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24.5学分,实践教学必须修满39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大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4

十、主干学科 法学

十一、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1、民法学(civil law)

学时:72 学分:4

及初级理论。

2、刑法学(criminal law)

学时:90 学分:5

本课程以我国现行刑法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内容包括犯罪与刑事责任两大方面,分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又分犯罪论和刑事责任论两部分。犯罪论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的概念、犯罪构成、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共同犯罪、一罪与数罪等问题;刑事责任论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刑罚的种类、量刑的一般原则、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刑事处罚制度等。分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刑法分则中有关个罪的规定,具体了解我国刑法规定了哪些罪名及各个罪的构成要件。

3、经济法学(economic law)

学时:72 学分:4

本课程以讲授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为核心内容,使学生系统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理,以及竞争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国有资产法律制度、财经法律制度等各项具体的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规范,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分析和处理各种经济实务问题。

4、商法(commercial law)

学时:90 学分:5

本课程以我国商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结合外国商事法律制度,在掌握商事法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其中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课程内容涉猎商法基本理论、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等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国家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市场就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能够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的途径。就学校而言,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是学校更加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订单培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能够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学生。就企业而言,这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针对性的塑造人才,学生能够在上学期间就真正体验岗位实际能力,企业可以优先挑选优先人才,为企业用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合作。

学校有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阶段就可以按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所需课程标准。培养计划可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量制定,它至少应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支柱。面向市场和面向就业来设置专业,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在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时既要强化针对性,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做到“上手快”;也要兼顾通用性,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做到“一专多能”。企业可安排专人到学校进行授课,接受案例式教学,弥补学校教育与实际想脱节的缺陷,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设置培养方案。就学前教育的自身特点,要求学生掌握艺术本领,在学校期间可以带学生到真正的幼儿园去体验教学,与小朋友共处,会遇到课堂中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真正提高本领。

既然是校企合作,就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那么,学校内的教师可以到企业去锻炼,企业的优秀人员也可以到学校上课,给学生最真实的教育。就学前教育的特点,幼儿园可以和学校制定计划,定期派幼儿园中有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到高校内给学生上课,她们有着每天与小孩子相处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素质影响。幼儿教师可以讲解幼儿园中的真实案例,学生在听的同时可以增加经验,根据前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同时,高校也可以安排教师到幼儿园增加体会锻炼的机会。由于幼儿教师的特点,高校的实行校企合作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舞蹈,绘画,钢琴,英语的综合能力。同时,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尽可能搬进企业,搬进校外实训基地,不但可以解决学校设备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兼职实训老师,大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随着学校与合作企业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合作机制的逐步优化,校企合作必将由短期化合作走向长期稳定的实质性合作,校企合作的内涵将不断丰富、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企业的参与将逐步渗透到校企合作的核心部分。这样,既可提高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又可提升幼儿园的综合实力,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结束语:综上所述,根据目前国家对于教育教学模式发展和改变的迫切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变,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使学生在校期间真正学习到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同时,又能够使企业增加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程度,使学校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学前教育。

(二)专业代码:670102k。

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力者。

全日制3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通过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等办法,在2-6年内完成学业。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幼教事业需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扎实的幼儿教育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素质,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幼教、早教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素养)。

(4)尊重同事和家长,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与他人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6)具有自我反思、实践研究与自我发展的自觉性,富有爱心、责任心、有亲和力,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2.知识。

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理论知识;

掌握幼儿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熟悉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政策、法律、法规。

3.能力。

(4)具有对幼儿开展动作、认知、语言、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教育与指导能力;

(5)具有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教育方式设计和实施亲子活动的能力;

(6)具有利用和设计游戏环境、支持和引导幼儿游戏行为的能力;

(7)具有面向家庭、社区开展多种亲子活动、个别指导的能力;

(8)具有幼儿园筹建、规划与管理的能力;

(9)具有沟通和合作、反思和专业发展的能力;

(10)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感谢你的阅读。

表1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表。

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素养、知识、能力)。

01幼儿园教师。

02幼儿园保育员。

03早教机构和托幼机构工作人员。

04幼教产品开发员。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内容与途径,环境与材料,以及各类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及评价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途径、方法、环境与材料,及各类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及评价方法。

该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一般理论,掌握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分类以及各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指导和评价。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是介。

感谢你的阅读。

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原理与专业知识,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环境创设和材料选择、活动的设计实施及评价方法,是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原则,来研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学科。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以讨论艺术教育的宏观理论为基础,包括艺术教育的性质、审美愉悦与幼儿的生命质量提高、身心舒适与幼儿的自律性发展等。结合艺术学科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的成长以及认知特点,从学习幼儿艺术的发展规律,到通过欣赏达到对幼儿艺术的初步认识;再从幼儿艺术教育的大主题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特点、组织指导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

1.专业课程平台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修满140学分。

2.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推荐)、育婴师证、营养师、保育员证等相关行业证书(其中之一)。

1.师资队伍。

教育艺术系学前教研室成立于20xx年,现共有专兼职教师20人,其中专职教师16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8人,副教授以上职称2人,“双师型”教师14人,河南省儒学文化宣讲团成员1人,国家高级礼仪培训师1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人,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2人,济源市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济源市音乐家常务理事等5人,济源市青年社科专家1人,济源市第6批学术带头人1人。

2.教学设施。

(1)本专业设有10个实习实训室,具备先关专业基础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实训设备。

(2)校外实习基地。

截至目前为止,与济源市两岸幼儿园、第一幼儿园、实验幼儿园、博苑幼儿园、我能行幼儿园、蓝天幼儿园等50家幼儿园与早教机构建立实习合作关系,满足在校学生“4+1”融园模式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

(3)信息网络教学条件。

理论课、理实一体课以及实训课均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教师能利用和驾驭“智慧课堂”、线上课程平台等现代网络技术平台,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能胜任本专业教学需求。

3.教学资源。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坚持课程教材立体化、实用化、现代化,坚持课程设置对接幼师职业能力要求,将幼师资格证考证知识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相融合。

开设以五大领域为中心的辐射式课程体系。开设以《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为中心的五大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将声乐、钢琴、美术等专业素质作为为辐射课程,充盈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规范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并根据行业和园方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前沿、幼教发展、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以课程为载体,将幼教专业的说课能力、讲故事能力、游戏设计、手工制作等能力,融入贯穿于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并利用职业技能大赛,集中强化学生能力。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时推进校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幼儿游戏》植入课堂,学生通过单元知识学习、现场实践、师生互评加深理解。选用高职类国家规划教材,进行教材、教辅资料、课件、题库、资源库、开放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建设。

4.教学方法。

教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运用多种新型教学手段,发挥学生多种感官感知课程内容。在原有flash、powerpoint等多媒体平台的基础上,加入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变粉笔黑板式教学为现代电子教学,使过去因没有实物对象(如具体的传感器)而抽象难学的内容变的具体,形象生动,专业核心课程,采用课堂展示、仿真课堂等方式,在实践中学习,使深奥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切实做到课堂—职场零距离。

5.教学评价。

建立多形式、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实时利用课堂教学即时反馈、麦克思。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