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欢乐歌教学设计 课文欢乐的泼水节的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10-09 02:24:29 作者:翰墨 2023年欢乐歌教学设计 课文欢乐的泼水节的教学反思(模板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欢乐歌教学设计篇一

3月24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族风情,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入情入境,以读促悟,从而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读书——激发情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欢乐的心情。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你喜欢过节吗?”这样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春节,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过年时的快乐情景,以此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语句,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让学生观看了泼水节的影像资料,再请学生说说从中知道的内容,将课文内容与影像资料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接着我又请学生在文中寻找重点的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课文第三段是本文的结束部分,因为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时我将这个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我则为学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傈僳族的刀杆节;内蒙古的那达慕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本班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字词上的训练,把课文读通读透。

3、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4、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5、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朗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通过这次上课让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我要在经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力争有更大的突破。最后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正是你们的严格要求,时时鞭策,让我们年轻教师在业务上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将以踏踏实实的教学来回报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

课文《欢乐的泼水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欢乐歌教学设计篇二

这篇课文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人的一项重大节日——泼水节。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从傣族人的动作、准备清水的讲究、泼水时的场景让学生来感受这是欢乐的泼水节。由于学生对泼水节不是很了解,在读完课题后,我就立即讲了一个关于泼水节来历的神话故事。所有学生,甚至是刚刚才做过小动作的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收回了心,凝神倾听着。当讲到大力士怎样把可恶的收税人打死,学生们特别是男生更来了劲。看到他们兴致勃勃的小脸蛋,我决定“放第二把火”,让他们观看泼水节时候的视频,这时学生们不仅对泼水节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泼水的场面也有了可想象的画面扶持。我让学生们找哪些词语可看出这是一次“欢乐的泼水节”?学生们纷纷举手:迎来、早已……当说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时我灵机一动,随机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这个教室就是泼水节的现场,我们小朋友也在参加这次的泼水节,你会把水泼向谁?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开始范围还很小,说泼给班里的同学、老师、亲人,祝他们吉祥如意。后来范围越说越大,说泼给全校师生,我们祖国,还有说泼给全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让世界上充满和平,让人类吉祥如意。是呀,这只是一句句稚嫩的语言,却传递给我这样一种感动:孩子,真的是美好的,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和平,他们是播撒爱的天使。这堂课在这样融融的气氛中结束了,带给我的是许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值得珍惜!

欢乐歌教学设计篇三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在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认记写等方面予以保证,特别是在阅读课上要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的情况出现。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采用了理解课文和识字写字两条线并行走的教学方法。也觉得这是很好的方法。但在试教学中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生字的学习容易将文章的情感主线肢解了、切割了,让人感觉是两张皮,不自然;另一方面,识字方法可以多,而且应该多,但如果与理解课文“整合”得不好,也不行。通过教研,我们尝试采用“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并且重视写字指导的教学方法。

如:开课认读生词时采用集中识字法学习“泼、互、幸”三个生字,“吉、祥”两个字采取“随文识字”法。此外,还注重识字方法的多样化,针对低年级孩子思维的特点,采用自主识字法(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辨析比(如:“幸”与“辛”的比较);字理识字法(如“互”的教学);编顺口溜法(如:“泼”的教学)等多种方法,尽量让识字与孩子的生活,与学过的知识,与有趣的口诀结合起来,提高了识字效率。从几次试教来看,其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最后,是扎扎实实的写字时间。重视写字环节,更是我们在这一次教学研究的追求。力求专门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字。在写字指导上继续复习巩固学生已掌握的读贴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贴能力,坚持写字五步法,即“看——描——写——查——改”,这样的写字指导落实到课文教学中,凸显了我们的教研主题。更可喜的是,我们组的老师在教研中加强了上常规课就重视写字指导在课文阅读中落实的意识,我们的课堂变化就说明这一点。

欢乐歌教学设计篇四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学生熟读课文,找到了表示人们泼水的`动作的词语(端、泼、拿、灌),并利用插图知道了还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泼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互相泼水,学生们玩得快乐极了,有泼的,有灌的,有撒的,还有倒的……音乐结束了,学生们都舍不得回座位。于是,我拉着学生的手,有意地问一个小男孩:“你全身都湿透了,可为什么还笑得那么开心?”小男孩腼腆地笑了笑,说出了“幸福”一词。转过头,我故意严肃地对平时大大咧咧的宇说:“老师可要批评你,怎么那么没有礼貌,把那位老爷爷泼得全身都是水,感冒了怎么办?”同学们一下子愣住了,一会儿,大家就笑开了,七嘴八舌地纠正老师的错误,“吉祥如意”一词就被学生内化吸收了。最后,我又随机抽了几位学生问:“你的水去哪儿了?”学生们不断说出“我泼在小姑娘的身上了,我祝愿她……”“我泼在小伙儿身上了,我想让他……”“我撒在老师身上了,我祝愿您……”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课尾,我又问学生:“你们度过了一个怎样的泼水节?”学生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是那么自然,那么清新。

欢乐歌教学设计篇五

今天我教学了《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呢?”这样一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句段,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利用起书中的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但紧紧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但是,课堂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2、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比较薄弱,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3、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4、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都是齐读、分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可多一些范读、学生个别读等形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