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的论文(精选20篇)

时间:2023-12-16 20:55:43 作者:书香墨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重要参考材料,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以下是一系列经典的总结样例,供您参考并应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及培养作用研究论文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了解世界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不够成熟。面对紧张的学习任务和相对狭小的学校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形成或大或小的心理阴影,这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十分不利。基于这样的教学现实情况,从中学生角度探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以及其在思想道德培养环节中的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从多年的教学经历看,心理健康教育深受中学生欢迎,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一步加大德育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正确的思想道德内容,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因此,本文从认知、情感、执行力三个层面讲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提出了发挥其作用的策略。

(一)以个体为对象,深入学生内心。在中学教育中,传统德育教学方法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通过成功、正面的事例进行灌输性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内心。心理健康教育则以个体为对象,根据学生内心独白,进行细致、针对性分析。从二者的区别看,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培养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个体性教育方式、单独性、封闭性交流可以从最短时间、最大成效的`接近学生内心,以心理测验、访谈调查的方式进行零距离接触,抓到其内心最大的阻碍物,打开心结,并引导其走到阳光、正确的道路上来。

(二)以具体事例引导,产生情感共鸣。在传统德育培养环节中,各种思想都是理论性和道理性的。遵守纪律、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等都是教育者进行了单方面道理阐释,无法让学生感觉到这些思想道德的价值性和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具体事例、真实的人和事进行自然性陈述,让学生从事例中寻找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童话、小说、名著以及典型的事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的事例对象,都可以成为打动学生内心的素材。通过关注着学生们的情感,通过改变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提供更正确、更合理的选择。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远比传统的理论说教更有价值性。

(三)以内心为目标,增强内驱动力。从传统德育培养结果上看,学校和教师会要求学生提交自己的思想报告和成长心得,并没有对其实际行动进行有效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则不然,教学培养环节不会强迫学生接受外界观点,而是将抽象性的内容(比如:毅力、坚持、先人后己、热爱集体等)进行心理层面的理解和引导,改变学生的心理状况,养成良好的理解、接受、学习、执行的心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地取舍,久而久之,其内心追求层次提高,内心驱动力明显增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内心入手,不断增强学生改变自己的欲望;传统德育教育从外部环境入手,制造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外部氛围。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以提高其德育功能。

(一)完善“心理―德育”机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在中学阶段建立“心理―德育”机制,形成“一线教师―专业心理指导师―心理管理部门”的完整机制,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发挥“心理―德育”机制的作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交流、日常观察、心理测试以及有助于心理健康的课余活动。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加入到关注学生心理变化的工作中来,全面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地发挥出这一机制的作用。

(二)丰富德育方面的心理评估指标,做好评估工作。心理评估指标和方案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关注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需要在学生心理评估指标、教师教学评估指标中进行内容调整,增加德育方面的选择内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方案改善方面进行全面性评估。从思想品德培养的内容和体系中,吸收借鉴性内容,运用心理测试和诊断方法进行评估指标的完善。如此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教学活动成果会得到较大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会随之得到增强。

(三)进一步整合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资源。德育注重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爱国教育;心理教育而注重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调整、人格发展等。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培养存在着重叠性,有着多个共同话题和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思想道德培养教师进行沟通,探讨这两方面内容的结合方法。在教育环节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可以由小见大,从人际交往的具体事例延伸至集体主义,又可以有大见小,从世界观塑造具体到人格发展。

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变通能力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以崭新的角度讲述思想道德修养问题,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其认知、情感、执行力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各学校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完善和补充,带领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叶俊.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辩证关系的研究[j].才智.(13).

[2]安晓斌,蔡明兰.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4).

[3]赖晓菡.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13(10).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及培养作用研究论文

[摘要]在创新与发展的当代,创新人才应具有这个时代的素质特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就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探讨。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间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在经济、军事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获胜,创新的关键在于大量具有过硬创新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职能,为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当代创新人才的涵义及特征。

当代创新人才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灵活的创新思维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创造出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因此创新人才是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其主要特征为:1)创新人才不愿墨守成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2)有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习惯,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学习习惯。3)创新人才具备个性化、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4)创新人才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境。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强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给予大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的空间,发掘并培养其潜在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动机和欲望,在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创新内化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习惯,乐于创新、乐在创新。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是有风险的,创新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困难和失败的挫折,因此发挥创新精神也要正确对待创新道路上出现的失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讲解、团体辅导、心理干预等形式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应对失败,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解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走出失落的低谷,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阶梯和创新的源泉。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讲授、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等多样的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解除困惑,在身心愉悦、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更容易被激发出来,使其养成勤于动脑、求新求异的科学思维习惯,加深对事物内在规律性的理解,将大脑中的感性和理性知识进行分析、重组和升华,善于捕捉灵感,有意识的进行创新。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入手,培养高校学生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鼓励大学生运用聚合、发散、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进行创新活动,通过不断的训练逐步培养出较好的创新能力。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对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进行归类并重新组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提高创新能力的水平。

5)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创新人才的创新人格。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讲授、团体辅导、心理疏导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学会释放心理压力,合理宣泄、转移和升华负面情绪,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开阔的心胸和积极乐观的性格,通过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潜能勇敢面对并战胜困难,促进其创新人格的形成和塑造。

(一)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更好的服务于创新教育。

创新性教育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提倡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通过创新性活动应对挑战、在危机中发现机会。人的行为不可避免受观念的制约,因此,教师更要转变教育理念,尤其是在转变那些如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与纠正等错误观念,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鼓励学生掌握一些创新思维、创新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强化课程设置,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一套合理和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方面要体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一方面要体现综合性,保证通识课程的数量,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出时代性,尤其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开设一些如创造心理学、创造力开发、创新心理素质培养、择业与就业的心态调整等课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式的内容,培养创新素质。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和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方式的内容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用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给予大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空间,发掘并培养其潜在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以及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等多样的思维形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创新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动态、多角度的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不断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外活动,全面提升创新心理素质。

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外活动,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锻炼和提升创新心理素质。如开放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让学生通过测评科学、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测评后,心理健康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课堂教学与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一起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解除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困惑和心理困扰,鼓励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开发心理潜能、乐于创新。

(五)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创新素质的教师。

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和引导者,其言传身教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教师队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将全体教师的创新能力凝聚在一起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也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宣传、引导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教师学习创造心理学、创新教育等相关知识,改进教学方式,科研与教学并重,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

四、结论。

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关键,高校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发挥好培养创新人才的职能,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个体咨询、团体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运用校园网络、校报、校内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程美华等.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王凌锋等.实施“积极”创新心理素质教育,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

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的论文

摘要:文章从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健康问题疏导两方面阐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善于倾听,关注小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开展活动,激发小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及时发现不良情绪;引导小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建立小学生心理档案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文化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类活动之一。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对个体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

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少,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压力和挫折,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维护。然而,小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情绪稳定与否,适应能力的强弱,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都大大影响其成长发育。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其心理健康进行维护,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心理问题疏导的必要性。

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但并不代表他们不会产生心理问题。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小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只是一时的,不必大惊小怪,从而忽略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逐渐发酵,最终导致无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包括对其心理问题的疏导。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方式众多,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方式与方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正确维护小学生心理,有效疏导小学生心理问题。

(一)正确维护小学生心理。

1.善于倾听,关注小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内心情感十分丰富,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教师不能忽略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要善于倾听,了解其思想状况,关注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从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心想法出发,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要多与小学生聊天,引导小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体会小学生的真实情感,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2.开展活动,激发小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活动最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征文活动,观看心理健康视频等,通过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小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维护。

(二)有效疏导小学生心理问题。

面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要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发现小学生的不良情绪与心理问题,引导其宣泄不良情绪,从而化解心理问题。并建立小学生心理档案,以便于开展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

1.及时发现不良情绪。小学生情感波动较大,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在出现不良情绪或者心理问题时,教师不能不闻不问,而是要在发现小学生存在不良情绪时抓住时机,及时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通过其他学生侧面了解其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

2.引导小学生宣泄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会使小学生产生压抑、苦恼的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排解,会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生成。教师要在发现小学生不良情绪时,及时进行干预,了解小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根据原因进行相应的引导。如果在积极引导的情况下,小学生的压力和不良情绪依然无法缓解,则需要正确指导小学生宣泄不良情绪。例如,一段时间,班上的一名女学生总是闷闷不乐,通过观察,教师了解到她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产生了压力与焦虑感。经过教师的劝解和鼓励,这名女学生似乎轻松了一些,但依然眉头紧锁。此时,教师选择带该名女学生到空旷的地方,鼓励她大声歌唱、呐喊。经过宣泄,这名女学生的情绪得到了缓解。

3.建立小学生心理档案。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每一名小学生都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也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教师在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之后,要注意建立小学生心理档案,将小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心理特点和状态记录下来,为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预防其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结语。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真心、真情、真爱,创新教育方法,耐心观察小学生的一言一行,维护其心理健康,有效疏导其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使小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态,帮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郑兰.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3]金晓婧.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有效途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及培养作用研究论文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爱德华曾经说过,自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全世界范围都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变革的时期,在进入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后,社会变革的进程不断加快,这个过程也被称为一种“社会痉挛过程”。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并进一步导致了人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1〕。同时,层次不齐的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冲击,社会频发的负性事件的渲染,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扰,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为了积极预防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部分的高校都纷纷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立的朋辈辅导员,在班级设立的心理联络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二、心理联络员是大学心理教育工作体系的基础力量。

大部分高校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是独立设置的一个机构,其主要的职责是为全校的师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但是從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运行模式来看,基本采用一种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运行,即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需要主动接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接受相应的心理辅导,这就必然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着限制和影响〔3〕。同时从现阶段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大学生并没有较大的升学压力,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较为放松,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宿舍进行活动,或者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不会因其大学生的关注,甚至许多学生都不知道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存在,即使部分学生有这样的需求,也很少有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主动寻求必要的辅导。这种现象在目前的高校已经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助益不大〔4〕。

根据教育版颁发的相关文件,高校应该在全校范围之内建立覆盖到全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立健全逐级逐层、反应迅速、覆盖广泛的心理防护网络体系,同时建立必要的心理预警网络体系,因此就必须突出强调心理联络员在大学心理健康教中的作用。首先,心理联络员可以协助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开展各种心理知识的宣传活动,同时举办一些群体性的.知识讲座,从而增强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以及心理健康的水平。同时心理联络员也是一座沟通学生与学院、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心理联络员还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当中还是处于学生群体当中,因此,心理联络员是学生心理问题的气象员,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向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建议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获取必要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报告学生的心理状况〔5〕。

三、心理联络员是大学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迈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大学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心理文化对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阶段随着新常态经济背景的加深,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这就难免对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此外,由于在大学阶段,大部分的课程的难度都较大,从而导致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因此良好的大学心理文化对学生排解心理压力具有较好的作用。高校在日常的运行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采用多种措施建立起良好的大学心理文化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心理保健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而使得其在大学生活当中可以培养起日后工作所必要的素质与技能〔6〕。

在高校心理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心理联络员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也是校园心理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基础力量。心理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通过各种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不断深入,同时还需要从生活角度出发不断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进行渗透,这就必然离不开心理联络员。同时心理联络员也是高校心理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这部分学生群体往往都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四、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联络员的选拔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这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必然要有严格的要求。心理联络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力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必然存在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其必须要具备一些特定的素质。首先心理联络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可以与许多学生有着良好的关系,从而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心理联络员本身就应该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与一定的心理自助能力,可以解决部分自己与同学学习与生活当中所与遇到的问题〔7〕。此外心理联络员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促使同学像其诉说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获取一定的安慰与舒适感,同时也使得心理联络员可以进一步发现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最后,心理联络员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辅导、咨询知识技能,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可以熏陶其他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不能完全具有上述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力度,选择具有潜力的学生,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培养,从而使得其能够具有上述的相关知识。例如,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向其讲解相关的心理知识、与人沟通的技巧以及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辅导。在进行培训之后,再通过严格的筛选,选择出适合担当心理联络员的学生输送到心理联络员的队伍当中。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心理联络员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可以保证心理联络员长期建设,值得在广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日常工作当中大力推广。

五、高校应该注重心理联络员的工作,并给予必要的支持。

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心理联络员在日常工作过程当中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联络员工作的本身属性〔8〕。许多心理联络员都反映,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心理联络员往往会被学生视为学校与教师安插在自己身边的“间谍”。许多同学担心自己的隐私被心理联络员发现,从而刻意的疏远心理联络员。这不仅导致了学生之间的隔阂,同时也加剧了心理联络员本身的心理辅导,同时还使得心理联络员的作用根本得不到发挥,基本形同虚设。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心理联络员往往是存在心理困扰,需要心理帮助学生最早的觉察者、汇报者。这就要求学校及师生必须要重视心理联络员的工作,并给予必要的支持。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对心理联络员的专业辅导,培养心理联络员细心、稳重、耐心的工作素养,对心理联络员的心理进行肯定和指导。同时学校还需要给予心理联络员必要的物质与精神奖励,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去。

六、结语。

当前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很大的压力,充分发挥心理联络员的力量会有效减少高校心理工作老师的工作负担,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保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安全开展,高校工作顺利运行。

职校学生心理矫正策略论文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我国职校教育教学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职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职校留守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其心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性格方面的缺失相比较而言,留守学生一般都是寄养在单亲、长辈等身边。由于受到监护人自身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一些学生不愿意与外界过多接触,将自己封闭起来。且监护人缺乏正确的教育意识,长此以往,留守学生逐渐形成了被动、孤僻,冷漠等性格,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叛逆、抵触等行为。

(二)心理方面的问题职校学生身心正在发育,处于青春期,具有极度敏感、情绪起伏大等特征。特别是在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影响下,缺少父母约束,学生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极端想法。严重情况下,容易出现轻生、伤害他人等行为,心理偏激。即便是面对教师、同学的关心,也存在怀疑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康、稳定成长。

(三)情绪不稳定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关心,拒绝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将内心想法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形成了自闭心理。而父母忽视孩子,很少给予孩子关爱,使得留守学生淡漠亲情,产生消极情绪。

(四)缺少学习动力青春期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加上监护人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辅导,使得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和坎坷时,就会退缩。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无法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不理想,且得不到亲人、教师的重视,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因此,社会、教师、家庭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日后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一)重视家庭教育,给予更多关爱父母作为孩子教育的重要主体,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家长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在情感上给予关心、爱护,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即便是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家长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成长。

(二)营造社会环境,增强关爱意识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重视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加快社会改革,提高农民工社会福利待遇,减轻其生活压力,并放宽子女进城就学限制等政策,加大对留守学生关爱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爱意识。另外,还需要加强对职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教育者参与留守学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心理教育方面,转变对职校教育的偏见,给予学生更多来自社会的鼓励和爱护,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增强学生自信心,引导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注重励志教育,消除心理障碍学校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和核心,教师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要明确认识到自身作为教育者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兼顾学生心理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励志教学方式和方法,采取多样化形式,如讲述名人事迹、举办励志主题班会等,让学生通过崇拜榜样,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消除负面情绪及心理障碍。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集体环境,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从而通过友情弥补缺失的亲情。

(四)加强兴趣培养,培养学习能力由于留守学生父母不在身边,在节假日拥有更多时间。为了帮助其排除孤独、空虚情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如参加社区服务等。在丰富学生社会经历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排除学生的一些负面情绪。另外,通过兴趣培养,还能够为学生增添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强化自身技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进而在日后参加工作时,能够与社会更好地衔接。根据上文所述,职校留守学生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群体,其心理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复杂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促使家庭、社会、学校及自身共同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心理教育水平,从而促进留守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的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解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意义及心理问题,提出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措施,以期能够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思考与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基于素质教育观念,审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青少年实际的心理素质情况出发,构建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环节。

1.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意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的卫生内容与常识,一方面帮助青少年学习解决与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技巧,另一方面帮助青少年适应学习、生活与社会做准备;二是预防重大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发生,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帮助青少年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利用学校提供的心理资源寻求帮助,做到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会影响青少年思想与品德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实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促进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通过情绪、心态、信念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充分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2.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主要的心理问题。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学业适应问题,由于课业负担过重与升学竞争过强,很多青少年难以适应学业的开展,出现考试焦虑情绪、厌学情绪、抗挫折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二是人际交往萎缩问题,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形成自我中心的孤僻性格,很难融入到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三是情绪情感问题,这种心理问题的内在表征为恐惧,如心理症状的恐惧、社会评价的恐惧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敏感的情绪;四是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由于个性发展的'不成熟与不完善,存在薄弱的意志力、较差的承受力、不稳定的情绪等各种个性发展问题,这使得青少年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心理问题会阻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与健康成长。因此,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寻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为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途径与保障。

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先要构建教师心理健康观与心理健康教育观。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活动类型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观念,引导教师深入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心灵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倡导教师“心理保健师”的新型身份,即教师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地针对性措施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径,这种课程的开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通过心理学课程中认知、情感及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学习,引导青少年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来适应学习生活,掌握合理的人际交往技能来适应社会生活;二是身心方面指导课程的开设,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课程来满足青少年的实际发展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等。

3.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访谈等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门的场所、专业的人员、适当的时间与活动经费保障。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监护;三是协助专任教师合理安排心理课程,培训相关教师进行心理课程的教学。通过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青少年及时地解决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与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的扩展。引导青少年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不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一方面,学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购置有关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杂志报纸或有关心理学的书籍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保健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编辑心理小报,开设“心灵之窗“”大声喊出心里话”等心理栏目,让青少年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心理保健的常识,为学校创设良好的心理校园环境与氛围,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感受性,促进心理健康校园氛围对学生无形的熏陶与感染。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家庭教育、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与质量,因此,要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及适当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何安明.论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6).

[2]郑希付.解剖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科学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评析[j].心理学探新,2011(1).

试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论文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根本则是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则是他生理与心理上的健康。学生生理上的健康自不需学校去考虑,但是学生心理上的健康学校就有必要重视起来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学习、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等。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及培养作用研究论文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身心都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心理方面,若是不能得到良好的指导,将会对其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学校还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以这一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手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其心理素质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这一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健康概论、情绪调控、就业心理等方面内容,当前在我国各层级学校基本上都有开设。而积极心理品质,则是在20世纪末才出现的一门新学科,主要是指个体在各个方面的认知、情感上所展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为大学生日后成长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而积极心理品质,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1]。对此,学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注重,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优化,使其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上,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

1.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认知观念。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的学习,逐渐对自己及他人产生了新的认识,能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便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认知层次,在其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上,有巨大的帮助。

认知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感受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思维、感觉、知觉等[2]。人们通过认知获取相应的信息,大脑再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人们便能够针对信息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形成一定的行为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感需求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动态的心理认知体验,从而使学生接受一定的心理知识,使其成为自身心理品质结构的一部分,并以此对自身思想行为进行影响,由此实现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

2.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行为习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一般的理论教学,还包含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影片观影会”、“手语歌教学”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真切的获得心理体验,产生愉悦感的同时,主动思考、领悟一些人生道理,实现自身心灵情感的进一步升华。从而,使其在活動中,通过正确行为的不断训练,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主动在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为,产生自我意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充分内化。

3.增强大学生积极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更容易理解身边人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对自身行为、情绪等进行良好调动,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正确的行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会体谅他人、尊重他人,更好的与身边的人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例如某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在题目“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我更加尊重别人,并能够与身边的人更好的相处”中,共有94%的学生选择了“符合”和“非常符合”两个选项。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渐改善自身人际交往行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好的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获得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

1.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相应的心理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予以运用,获得心理素质及各项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也应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基于知识、技能、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核心,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开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的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同时,这一内容在教学目标中的纳入,也能够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运用积极心理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开发,以探索的目光看待学生成长。从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从预防心理问题,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转变[3]。

2.深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应能够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我,并具备良好的情绪、心态调节能力。而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这一要求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需求难以匹配。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开发,不断引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在课程中融入美术欣赏内容,使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愉悦感,产生追求美的欲望,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品质。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剧表演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所安排的心理情景和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从而深入理解人的内心,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获得自身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或是在课程中融入影视欣赏内容,请学生观看心理教育影片,通过影片中的故事内容,联想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从而获得一定的人生感悟,在不断反思中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实现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3.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中,都存在学习兴趣较低的情况。一些学生仅仅是因为学校要求和学分积累而参与课程,甚至部分学生存在迟到、早退、逃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对此,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基于大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主动接受教育培养。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大学生较为喜欢的游戏方式。请学生分为三组,其中一组学生按照身高顺序,面对面站成两排,每名学生与对面的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将一根粗木棒抬到约膝盖位置,形成由木棒组成的“木桥”,并请第二组同学依次从木棒组成的“桥”上走过,第三组学生则负责保护第二组学生。一组学生走完后,下一组学生替换,直到三组学生全部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增强对同学的信任,产生团队的归属感,从而主动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另外,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评等手段,也能够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事半功倍。

结论。

大学生的健康状态,不仅仅是指身体上,同时也是指其心理方面。在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情况下,学校也应积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其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从而真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治疗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论文

一、指导思想:

依照教育局和学校工作计划、德育计划的要求,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总目标;遵循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宣传。

丰富心理辅导室学生心理档案和各项资料,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二)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

加强五年级心理课程的设计,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课。

(四)积极筹备心理活动月。

1、心理健康活动月具体方案设计。

2、活动开展。

(五)个案辅导。

1、对来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扰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

2、认真对待知心信箱里的每一封来信,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每月具体工作安排:

1、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明确本学期工作思路。

3、完成二、三月份的心理课备课。

1、心理健康课程授课及个案辅导。

2、完成“学生感兴趣的心理话题”调查问卷。

3、心理健康课程及个案辅导。

1、组织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2、心理健康课程及个案咨询。

2、完乘9-12月份的心理课备课。

3、向班主任征集各班个案情况。

1、心理健康课程及个案咨询。

1、跟踪个案。

2、心理健康课程及个案辅导。

1、组织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2、心理健康课程及个案咨询。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泛指学校班级对学生施加的行为规范、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稳定、持续的积极适应的心理状态,并能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客观环境。简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来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心理是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体验。好的环境可以给人好的心情,健康的心理在于环境的熏陶和在生活中的锻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性情、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使学生在这种具有凝聚力的氛围中受到教育。这样,一方面使得学生的自尊、自我实现需要得到了满足,个人价值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了体现;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凝聚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说起校园文化,其中学校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国旗下的讲话、专项检查、各项比赛、主题班会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时刻提醒着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多鼓励学生发展优秀的个性特长,多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更能促使他们的潜力不断开发出来。

二、教师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生活的导师、人格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如果教师自己心理不健康,就容易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学生的身上,致使有的学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某些个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教师心理辅导的角色。在教学与管理中,教师要把自己的品行、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学生,用自身美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生活上要做到处处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懂得关心帮助别人、与人为善、知恩图报,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随着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班会作为教师疏导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被应赋予了新的功能――心理辅导的功能,这种班会也被称为班会心理课。通过主题班会可以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通过主题班会,应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加以适当的引导,以确保班会的正确导向。召开班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言语和情感上的细微变化,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寻找学生的群体趋向,及时补充自己的计划,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教师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首先要认同学生的想法,然后有意识地引导,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自然地改变原有的不正确观念或想法。但同时要注意避免揭露学生的隐私,防止出现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畅谈自己看法的积极性,通过同学间的互补,使学生放下心理负担。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正确的内容、切实的要求,还要有恰当的方法。由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教育方法是多样的,也是不固定的。在实践中可运用活动法、讨论法、讲授法、咨询法等,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活动法。

即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各项活动,通过体验和调整,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包括游戏、学习、劳动和社会交往等,这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师工作中,活动法可以结合班、团队活动和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同时进行,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2、讨论法。

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讨的方法。一般的程序为:先确定讨论题目;查阅和整理有关资料;准备发言提纲;论证或辩论;最后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总结发言。讨论法对学生的智力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师工作中,讨论法可以采用班级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3、讲授法。

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根据讲授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可分为讲解、讲述、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讲授法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其他方法的基础。在教师工作中,可以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咨询法。

即通过语言或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包括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书信、电话、宣传、现场咨询等。咨询者应注意掌握交友性和保密性原则、预防性和疏导性原则、教育性和整体性原则。对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咨询或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作为综合素质内容之一的心理素质状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为因果。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道德教育,这样能够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是一个特俗的群体,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和家长期望的群体,他们正处于青年的中期,心理素质发展较快,处于成熟与未完全成熟之间,这期间,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1.许多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7月4日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中14%存在抑郁症,17%存在焦虑症,12%存在敌对情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高校的一种常见问题。2002年2月23日,作为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洒黑熊致使严重烧伤;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的大学生马加爵,将四位同学杀害;2010年3月30日,大学生曾世杰因被人嫌弃样貌丑,致心理失衡后产生杀人泄愤恶念,在校园内持刀杀死一名女生、刺伤两名男生;2014年11月20日,天津城建大学二年级学生翟清松先在寝室内持刀将同宿舍同学何某杀死,随后将相邻宿舍的同学杜某捅伤,最后把自己反锁在寝室内,开始自残。……这些大学生因心理健康所导致的严重事件,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多样性。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主要有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精神抑郁症、疑病症和感情危机等不良心理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或学习环境不适应所引起的焦虑;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失衡;人际关系难沟通导致的苦闷;恋爱与性关系危及情感问题的困扰;就业竞争产生的心理紧张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1990年,我国就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截止到2001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有30%—40%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同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等,其中有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和规模。但是,仍有很多高校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高校设有机构,但是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都比较缺乏,无法正常开展工作。2.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缺乏专业师资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多半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都是兼职,有辅导员、学生处干事、学科教师等,他们即便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还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他们会从思想教育上来帮助学生,这样不仅不会从心理上对学生们进行辅导,反而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和厌恶,导致学生们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3.忽视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出了学校的教育外,还应该考虑到其他社会因素。其中,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关键,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支持,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与学生的家长密切联系,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舒缓。

1.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我们要建立多格局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和社区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网上和网下相结合、咨询和自助相结合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纳入到工作计划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设立组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2.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于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中的关键。无论从学历上还是专业上,都应该有高要求,建立一支具有高学历、高标准、专业水平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进行专业的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鉴定、分析,并对其进行心理的矫正。3.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家庭原因长期积累下来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应该讲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对学生的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十分重要。有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家庭环境积累下来的,比如溺爱过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教育过程中家长注重成绩,造成学生压力大等问题。所以,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更快的摆脱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影响着人才的质量,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才前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为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要不断的加强大学生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等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自己,超越自己。这就要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用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2]田爱民,赵永吉,王仲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7,2:90-92.[3]温家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探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2):16.

[5]贾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牟艳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个体早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其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本文对我国有关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从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6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对3-6岁留守幼儿关注较少,从影响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来看,大多单方面强调了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忽视了家园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留守幼儿是留守儿童中的低龄群体,其心理发展状况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奠基作用,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界和政府应该对待这一问题给予重视。

农村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年龄在3-6岁的低龄儿童。留守幼儿是伴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有专家认为,留守幼儿现象,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1]的确,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被遗留在农村的留守幼儿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增加,也因此,留守幼儿的身心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情绪不稳定、和同伴交往困难、社会适应不良等。2017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系列报告会的研究发现,由于父母与亲生骨肉长期分离,9.7%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生死也漠不关心。[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凸显,亟需尽早重视和解决。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了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学等方面。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结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3-6岁的留守幼儿调查和研究较少,且理论阐述较多,实证研究较少,针对性不强。本文拟以3-6岁农村留守幼儿为对象,梳理我国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文献,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3]而幼儿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认知水平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人际关系协调、性格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等。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对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留守幼儿和非留守幼儿的横向对比研究、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下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几方面。在使用方法上,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使用了心理健康测验量表、sci-9o量表和埃里克森人格问卷,如王东宇的研究表明,留守幼儿的个性在n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4],也有的使用了自编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卷[5]等。虽然方法不一,但最终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下。从这些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较为关注,整体来看,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幼儿,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与留守男孩相比,留守女孩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更容易焦虑和孤独[6];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升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7]中国教科院刘占兰教授组织开展了一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促进项目,对江苏、重庆等地的590名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幼儿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负面情绪的阴影,他们不爱说话,眼神躲闪,喜欢安静的活动,没有家人陪伴就谁不着,在陌生人面前害羞,退缩行为严重等。[8]从以上研究均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他们在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早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2.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孕妇健康级儿童出生后的机体损伤和疾病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大多和家族遗传有关。另一方面,胎儿期母体的情绪状态、营养状况等会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此外,出生时先天畸形、矮小、皮肤黑、肥胖、瘦小、意外伤害造成的四肢残缺、失眠、耳聋等,会导致幼儿自卑、情绪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9]幼儿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外界环境对其发展影响重大,年龄越小,越依赖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养方式、家长素质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留守幼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性格变得过分依赖、不自信、自私等。甚至有的祖父母常常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类话来吓唬留守幼儿,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伤害。莫艳清[10]也对此有所提及。此外,家庭成员榜样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父母不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留守幼儿身上体现明显。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情感上的亏欠使很多父母更多地从物质上弥补留守幼儿,这也让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方式。因此,家庭在维护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2.3、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幼儿园而言,幼儿园的人文环境尤其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较深。如幼儿园氛围、师幼关系、幼幼关系等。农村幼儿园经济条件有限,教师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对留守幼儿缺乏足够的关心,也欠缺相关的心理知识,未能为留守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目前,我国主要从家庭、幼儿园、社会和政府几个方面探讨了促进我国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3.1、家庭层面。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陪伴的质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精神分析理论和生态学理论都认为,婴儿在早期从安全型依恋所获得的温暖、信任和安全为以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11]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长期的陪伴,其心理健康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反复验证。一些学者提出,为了促进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必须发挥好自身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学前期,父母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或者选择就近的地方务工,方便和孩子团聚;平时通过电话、微信、书信等方式多和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选择临时监护人时一定要考虑其监护能力,并加强联系;鼓励主要抚养者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增进对留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关注其身心和谐发展,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2、幼儿园层面。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幼儿园中开始的。留守幼儿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关怀缺失,幼儿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空白。因此,幼儿园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可忽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在维护和促进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大家认为,幼儿园不仅应该建立留守幼儿的成长档案,了解和记录其发展情况,主动关心园中留守幼儿的生活。还应及时与其父母加强沟通和联系,定期开展家访,向幼儿的监护人传递科学的育儿观念,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以设立悄悄话热线或一封家书活动等,为留守幼儿的亲情需求创造条件,满足留守幼儿情感发展需要。

3.3、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作为个体成长的宏观环境,同样影响其心理健康。全社会应协同努力,给予留守幼儿更多的关爱、引导和支持。农村留守幼儿长期生活在农村,周围大多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留守幼儿同伴,他们游戏活动少,较多的时间以电视为伴。因此,一方面,各类社会团体可以开展多种公益活动或关爱留守幼儿工程,丰富其精神生活。这一点在诸多研究者的文献中都有论述。另一方面,净化留守幼儿周围的环境,减少赌博、暴力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发挥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作用,为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从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较差,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和改善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来说,这些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概括和总结,定量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项目追踪研究较少,实践性不够。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扩大定量研究的样本数量,把重点放在促进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其促进策略的可操作性,发挥留守幼儿周围环境的合力作用,共同为维护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3.

初中生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专业学习问题。

从某种程度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时并没有进行详细的了解,填报志愿比较盲目,到校就读后才发现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于是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和厌烦心理。

2.人际关系问题。

中职专业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是一个全新的,与普通中小学环境完全不一样,他们开始真正走上独立,离开家长或教师保姆式的关心和照顾。此外,他们相处的群体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成长环境,因而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各不相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标准等也不一样,从而在相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能产生摩擦或交锋,处理不好就可能产生紧张气氛,导致心理压力,出现心理困扰。

3.生活情感问题。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吸引,对“爱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渴望接触异性,在处理异性情感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社会阅历浅薄,涉世不深,生活经验不足,不管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对感情问题存在很多幻象,同时缺乏严肃性,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国际教育界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教学同等重要。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必须充分考虑,给学生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维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2.创设心理咨询服务站提供心理健康护卫服务。

心理健康问题和人的身体健康一样,可能由于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以至于出现一些健康问题,因此,必须加以正确处理和解决。对此,学校可以组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心理问题预防,特别是对于一些心理困扰较大的学生必须重点关注,对他们各种心理困扰进行积极的疏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3.积极引入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心理更加成熟。

社会实践活动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大课堂和大舞台,其不但可以促使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还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情感智商,促使他们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得到有机统一。很多学生之所以经不起风吹浪打,出现心理脆弱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很少接触社会,没有到社会上去经受实践的磨练。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学校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引领他们积极参与,增长他们的实际处理现实问题的才干,拓宽社会实践的经验和阅历,提高抗击突发事件的抵抗力、基层工作的实践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从而促进他们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昔孟母、择邻处”反映的是人的成长环境对人的各方面的影响,不同成长环境的人必然具有不同性格,其思想素质、思维方式、处理方法都不相同。因此,中职学校要注意加强校园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建设,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例如:在校园设立画廊、橱窗,展示各种积极向上的名人名言警语,营造勤思、博学、活用的学风,构建求实、文明、创新的校风,营造“人人关心心理健康,人人维护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校园,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综上,中等职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深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实效,需要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一致努力,不断加强探索,只有这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不断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社会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一些高职生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职教育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纳入教育系统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地排解。本文从现今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以期为今后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

高职生属于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他们与其他的大学生具有相似的心理特点。首先,自我意识得到一定的增强,但还未发展成熟;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已经基本形成,但还不够稳定,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再次,思维方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具体评判一件事物的时候,容易带上主观性;四是情感得到一定的丰富,但情绪受到外界的影响大,易发生波动;最后,高职生的意志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稳定性不够等等。由于高职教育的生源较为多样,学生成绩大多不佳,且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高职生的`心理状态和普通大学生相比,也有一定的特点。在高职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需要根据其具体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1.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高职生处于后青年时期,各方面开始趋向成熟。但是从心理健康层面来说,很多高职生心理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其工作以及生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一些高职生的成绩不好,被当作“问题生”,打架、斗殴等情况时有发生,处理问题较为冲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不仅会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一定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学生出现一定的人格障碍,做出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事情来。

因此,教师在发现高职生的心理问题时,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帮助高职生疏解心理问题。

2.适应能力以及抗打击能力较差。

就目前来看,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导致一些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正是由于这种成绩的挫败感以及社会上的理解偏差,导致很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后,对学校学习缺乏主动性以及认可度。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失败感之中,对正常的学习、人际交往都缺乏热情。一般来说,这些学生都程度不一地存在敌对、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状态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3.就业压力导致出现心理压力。现今,我国的高等教育被大力推进,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得到迅速增加。另外,在这一时期,国企在进行积极改革,社会上产业结构在进行积极调整,社会上的劳动力数量得到显著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高职生面对的就业压力更大了,很多人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样的就业形式,导致很多的高职生心理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对学生正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产生了影响。

1.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规范化、体制化。高职院校要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明确地掌握,就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系统化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根据一定的课程计划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学校根据心理健康活动的主要目标进行教材的编写,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显著增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对自身心理状况的掌握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积极性得到显著增强,能正确认识自我。

2.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学校在高职学生中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的主要特点是调适性以及发展性,且心理教育活动遵循的是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一种医学方式、治疗方式。在进行心理咨询的同时,老师需要具有发展的眼光,对求助者的各种心理问题都可以提供好的建议与意见,引导其正确处理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教育活动,其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使自身的内在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学校在高职生中开展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从现今的情况来看,学校应该将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以前的对各项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转化到各项心理疾病的预防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在心理健康教育完成之后,学校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健康档案,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现今高职生中所普遍共有的心理问题,对得出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以提高高职生整体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现今环境的变化较大,高职生处于一种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年龄阶段,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心理问题,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林琳,柯晓扬,袁忠霞.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

作者:张先锋高春鸿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发起者格曼提出每个人自身都固有或潜在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通过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人们积极的心态,并获得幸福感[1]。心理健康教育课一直以来都是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为目标的,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对心理疾患的主动预防,积极发展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快乐的心理品质,如乐观、积极、乐群、希望、忠诚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将积极心理学引入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摒弃以往人们对中职生“问题学生”的防治,转而对其积极面给予更多关注,引导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认识更好的自己,找到更好的自己,更加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二、中职生心理特点及开展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职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初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2]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期,人生第二个“断乳期”。与同龄的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职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

1.学习浮躁。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在中考中成绩处于劣势才分流来到职业学校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未能打好知识基础,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缺乏较强的自学能力,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高考升学压力,因此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扎实的知识基础,厌恶学习,害怕考试,学习上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2.内心空虚。

中职生中来自贫困家庭和单亲家庭的比例不在少数,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渴望关爱、崇尚独立。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失情感依托和精神依托,往往在网络中寻找寄托,靠网络游戏和聊天打发时光,缺少高雅情趣的培养和交流。

3.自控力不足。

中职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的时期,特别是离开家庭开始寄宿生活之后,成人感迅速增强,但由于年龄小,自控力不足。一些学生容易在自我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由于好奇心等原因,容易被不良现象和事物吸引,形成坏习惯,甚至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4.就业功利化。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中职生的择业观缺乏理性、择业理由简单而直接,以自我为中心。频繁更换工作、怕苦怕累的畏难情绪、不注重工作连续性的事情屡有发生,不考虑长远的职业发展,仅看眼前利益,这种行为对中职生成长的影响是很不利的。不难看出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与同龄学生有共性,他们自我意识强而不稳、人际交往意识强烈、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等,然而,处在这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中职生是个很尴尬的群体,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意识强,思想意识活跃但缺乏学习动机,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更明显,因此,开展面向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从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着手,树立中职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体验是感官和心理两个维度感受到幸福,并积极憧憬未来的一种状态。积极体验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主要是指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中职生的主观积极体验可以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其认知发展水平,免疫消极事件的负面影响,进而增强中职生的个人能量,以达到强健体魄,社会适应性的目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快乐与否会影响其认知判断、动机水平和策略选择等,快乐的人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更敏感、有效,能够树立清晰的目标,并为之付出自己的个人目标努力,相反,不快乐的人没有那么容易做到这些。要着重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职生树立个人目标,并学会朝着个人目标去努力。二是从人格特质着手,加强中职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类具有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防御、智慧、善良等。[3]健全人格既是身心健康的基础,也是身心健康的外显行为表现,其中尤其关键的心理品质是自我决定性和乐观。自我决定性是个体积极选择自己的成长与发展途径,并持之以恒。乐观是指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是一种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这两种心理特质能够帮助个体在处理问题时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更好地排解各种压力。因此,培养中职生的健康人格,要注重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意识的培养。通过激发和强化其潜在的'积极人格特质,使积极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方式,相信中职生能够学会积极地自我态度,去塑造其积极的人格特质。三是从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着手,营造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环境,中职生面临的组织环境可以分为社会大环境和小环境。[4]营造具有公民责任感和完善道德体制的社会环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工作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打造阳光校园和快乐课堂则成为教师的专属责任。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多数中职学校是寄宿制,适应独立的生活方式和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状态与水平,自卑、焦虑、紧张的不良心理状态在中职生中并不罕见。因此,教师们积极的预防与妥善的消除其不良心理现象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单凭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整体发力,各司其职,各用其善,以全方位立体的教育体系,干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幸福、快乐、希望、乐观等积极品质,激发青春活力,使其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积极的改变环境,做一个快乐的学生和快乐的工作者。

首先,学校要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以学生为中心,杜绝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和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了解自己、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如心理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等。引导发展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乐观、自尊、自信、宽容、同情、慷慨、责任、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5]。其次,课程设计要科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为出发点科学的设计课程,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再次,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和指导者,不断启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自主活动中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

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节,有序开展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前较为普遍的心理健康节日有“5.25”(“我爱我”的谐音)和“12.5”(“要爱我”的谐音)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周。从时间节点上来看,两个活动可以每学期搞一次,可安排为心理活动月或心理活动周;从活动形式上来看,可组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测量、咨询与约谈、心理电影赏析、团体辅导、校园心理剧、户外拓展训练、心理知识竞赛等心理健康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锤炼中职生心理品质、塑造中职生健全人格、开发中职生心理潜能、优化中职生心理素质、实现中职生自我价值。总之,积极的心理品质原本就是人类先天的一种特性,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用积极的思想去引领学生,同时将这种教育理念推广渗透至其他学科,尤其是德育课程,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自我保护非常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1]。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的大。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的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1.2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影响儿童人格。带班的老师有时会在休息时间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以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得更加缺少自信,更加内向,不爱交谈。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

还有的教师甚至还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幼儿对教师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1.3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3.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1.3.2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首先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我曾经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刚进门,朋友就热烈地招待我,这时我发现朋友家的一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图书,我的朋友示意“问阿姨好!”可孩子没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图书,朋友将音量提高“乐乐,问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头,心不在焉地问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却感到不满意:“乐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下次你再不懂礼貌,我以后就再也不买书给你看!”孩子开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书,先前专注的神情换作沮丧。显而易见,再这个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礼貌,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从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守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是,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其结果不但会给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而且会干扰了幼儿精神生命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要求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1.4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突如其来时,保护健康的情绪,而发展幼儿的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之不然,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在幼儿面前,教师与教师之间不要做过多的交谈而将幼儿放在一边,置幼儿于不顾,而应将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热情放在幼儿身上。

2.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2.1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烧火煮饭、拾柴挑水、喂鸡喂猪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从饮食开始。平时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让他饿一餐,等他饿了自己来找吃,从而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适应生活。同时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还有辛酸。只有人去适应生活,否则就会被生活所淘汰,这与不合口味不吃会被饿死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年幼无知,生活经验少,为了孩子少走弯路,并防患于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应教会孩子。

2.2父母要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呵护过多,禁区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大,独立性差,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刚开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扫越脏,拿碗会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不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而”一手包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2.3父母要信任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的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孩子年龄小,刚开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时简直是添乱,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讽孩子,”去去去,一边去。“”做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父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无能,以后就没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脚。所以,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等。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

许多有名的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成功的,给孩子鼓足勇气,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勇敢的向成功迈步[2]。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孩子就是这样,你越相信他,他的积极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事物,勇敢地面对挑战。

2.4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沟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给人以爽快的感觉。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自己想出种种办法来试试,即使失败也不沮丧,又会立刻思索,寻求别的方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气氛,每个人说话应和颜悦色,对孩子要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心情舒畅。

从小不要当孩子的面,拿他与别人比较,”比某某矮了一点“,”比某某说话慢“等等,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如人“,平时父母与孩子进行竞赛游戏,总喜欢让孩子赢,这样不好,应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胜败乃兵家常事“,尽了力,”贵在参与“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尽心尽力,但要乐观地看待结果。”笑对人生“,”天塌下来当被盖“,这种良好的个性,是我们努力培养的方向。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献文。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深圳新胡同出版社..137页.

初中生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积极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强烈地促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努力争取生活与事业上的成功,有力地推动未来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高速发展。

简而言之,即为“十六字方针”:洞察秋毫、究根溯源,面向未来、走向成功。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个体早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其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本文对我国有关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从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6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对3-6岁留守幼儿关注较少,从影响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来看,大多单方面强调了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忽视了家园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留守幼儿是留守儿童中的低龄群体,其心理发展状况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奠基作用,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界和政府应该对待这一问题给予重视。

农村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年龄在3-6岁的低龄儿童。留守幼儿是伴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有专家认为,留守幼儿现象,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1]的确,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被遗留在农村的留守幼儿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增加,也因此,留守幼儿的身心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情绪不稳定、和同伴交往困难、社会适应不良等。20《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系列报告会的研究发现,由于父母与亲生骨肉长期分离,9.7%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生死也漠不关心。[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凸显,亟需尽早重视和解决。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了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学等方面。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结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3-6岁的留守幼儿调查和研究较少,且理论阐述较多,实证研究较少,针对性不强。本文拟以3-6岁农村留守幼儿为对象,梳理我国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文献,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3]而幼儿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认知水平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人际关系协调、性格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等。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对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留守幼儿和非留守幼儿的横向对比研究、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下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几方面。在使用方法上,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使用了心理健康测验量表、sci-9o量表和埃里克森人格问卷,如王东宇的研究表明,留守幼儿的个性在n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4],也有的使用了自编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卷[5]等。虽然方法不一,但最终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下。从这些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较为关注,整体来看,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幼儿,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与留守男孩相比,留守女孩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更容易焦虑和孤独[6];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升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7]中国教科院刘占兰教授组织开展了一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促进项目,对江苏、重庆等地的590名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幼儿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负面情绪的阴影,他们不爱说话,眼神躲闪,喜欢安静的活动,没有家人陪伴就谁不着,在陌生人面前害羞,退缩行为严重等。[8]从以上研究均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他们在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早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2.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孕妇健康级儿童出生后的机体损伤和疾病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大多和家族遗传有关。另一方面,胎儿期母体的情绪状态、营养状况等会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此外,出生时先天畸形、矮小、皮肤黑、肥胖、瘦小、意外伤害造成的四肢残缺、失眠、耳聋等,会导致幼儿自卑、情绪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9]幼儿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外界环境对其发展影响重大,年龄越小,越依赖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养方式、家长素质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留守幼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性格变得过分依赖、不自信、自私等。甚至有的祖父母常常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类话来吓唬留守幼儿,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伤害。莫艳清[10]也对此有所提及。此外,家庭成员榜样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父母不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留守幼儿身上体现明显。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情感上的亏欠使很多父母更多地从物质上弥补留守幼儿,这也让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方式。因此,家庭在维护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2.3、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幼儿园而言,幼儿园的人文环境尤其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较深。如幼儿园氛围、师幼关系、幼幼关系等。农村幼儿园经济条件有限,教师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对留守幼儿缺乏足够的关心,也欠缺相关的心理知识,未能为留守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目前,我国主要从家庭、幼儿园、社会和政府几个方面探讨了促进我国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3.1、家庭层面。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陪伴的质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精神分析理论和生态学理论都认为,婴儿在早期从安全型依恋所获得的温暖、信任和安全为以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11]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长期的陪伴,其心理健康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反复验证。一些学者提出,为了促进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必须发挥好自身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学前期,父母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或者选择就近的地方务工,方便和孩子团聚;平时通过电话、微信、书信等方式多和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选择临时监护人时一定要考虑其监护能力,并加强联系;鼓励主要抚养者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增进对留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关注其身心和谐发展,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2、幼儿园层面。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幼儿园中开始的。留守幼儿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关怀缺失,幼儿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空白。因此,幼儿园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可忽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在维护和促进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大家认为,幼儿园不仅应该建立留守幼儿的成长档案,了解和记录其发展情况,主动关心园中留守幼儿的生活。还应及时与其父母加强沟通和联系,定期开展家访,向幼儿的监护人传递科学的育儿观念,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以设立悄悄话热线或一封家书活动等,为留守幼儿的亲情需求创造条件,满足留守幼儿情感发展需要。

3.3、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作为个体成长的宏观环境,同样影响其心理健康。全社会应协同努力,给予留守幼儿更多的关爱、引导和支持。农村留守幼儿长期生活在农村,周围大多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留守幼儿同伴,他们游戏活动少,较多的时间以电视为伴。因此,一方面,各类社会团体可以开展多种公益活动或关爱留守幼儿工程,丰富其精神生活。这一点在诸多研究者的文献中都有论述。另一方面,净化留守幼儿周围的环境,减少赌博、暴力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发挥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作用,为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从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较差,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和改善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来说,这些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概括和总结,定量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项目追踪研究较少,实践性不够。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扩大定量研究的样本数量,把重点放在促进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其促进策略的可操作性,发挥留守幼儿周围环境的合力作用,共同为维护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题目

53、基于citespace的网络教育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54、网络课程开发中教学设计人文化的实践。

55、网络机房与校园网接入的设计方案研究。

56、成人网络教育的学习监控策略初探。

58、对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59、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60、网络环境下“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61、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

62、网络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63、现代远程教育融入传统成人教育的模式研究。

64、农村老年教育网络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65、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创新思考。

66、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探索。

67、基于云平台的口腔内科学微课程开发应用。

68、网络时代下提升英语教师素质的思考。

69、人本主义视角下慕课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70、信息时代下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探索。

71、教育城域网建设模式与应用管理的创新实践。

72、云南开放大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现状及对策。

73、高职国际贸易教学中网络教育资源整合探析。

74、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

75、构建网络视频公开课与大学课堂教学整合学习模式。

76、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子模型构建研究。

77、网络教学资源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78、信息技术驱动的汉语国际教育现状与反思。

79、网络空间环境下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80、智慧教育推动教学创新变革的研究。

81、地震伤残儿童心理教育中的互联网应用初探。

82、基于国际互联网的教学平台的研究。

83、现代教育技术视野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探讨。

85、互联网络与教学整合探析。

86、高职院校网络通识课教学管理优化思考。

87、浅析教师专业化与网络教研。

88、平板电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89、浅谈语文课堂中电子灰板的辅助优势。

90、高校畜牧兽医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91、成人远程教育平台教学资源检索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92、流程抽象技术在教育资源整合中的实践与应用。

93、网络教育运营模式创新探索。

94、网络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策略。

95、基于云架构的高校视频资源制播体系研究。

96、角色理论视角下的慕课教育研究。

97、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的平台设计与实现。

98、基于全球语境的教师教育与文化认同构建。

99、两种技术倒逼教育演化。

100、一种基于特征提取的教育视频资源推送方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06.137页.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