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用的人心得体会(实用6篇)

时间:2023-10-06 18:50:49 作者:BW笔侠 做一个有用的人心得体会(实用6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做一个有用的人心得体会篇一

近来有幸拜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专著——《玫瑰与教育》。本书主要记载了窦桂梅老师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及为人处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国外教育(日本)现状的透析,还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见的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对窦桂梅老师肃然起敬,倒不是因为她如此年轻就评为全国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获得全国十杰教师提名,还担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而是通过《玫瑰与教育》这本书,通过窦桂梅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感受到了名师光环背后执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触动最大的是以下两点:

一、广泛读书,积淀学养。小时侯的窦桂梅老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她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玫瑰与教育》第一辑《清谈与忧患》之《执子之手,与子偕行》中,我们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个读者到作者的经历,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代名师的经历。“现在,读书成了我的习惯。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可以独自培植幸福的习惯——土壤、阳光、水分都来自于美好的书籍。”(窦桂梅语)读书已经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学习的一部分了。当然,读书也给她的教学,给她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为生命奠基》、《教育的对话》、《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窦桂梅语)

名师之名在于学识胆略,在于砺志勤恳,在于审视笃行。他们都有一种忘我的独立、奉献之精神!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实践,努力的去奋斗,去获得一种稳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于精神世界的距离和实践的勇气、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有行动,有了行动才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想改变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旧的思想意识,让精神站立!很多情况下,名师给了我们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动力。一个要进步的人,对自己应该自找一个压力,这样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名师曾经做过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窦桂梅老师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感谢《玫瑰与教育》!感谢窦桂梅老师!

做一个有用的人心得体会篇二

我们在以前学到的对老师的歌颂中经常听到这么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今天我却看到了格林老师这样的一个观点,他说:教师要做“火柴”,不做“蜡烛”。长期以来,我么教育者以蜡烛自喻,认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情操与美德。实际上这个自喻表明了教育着内心的虚弱与执拗,最根本的原因教育是一种互动,教育的目标是对象的完善,当教育者满怀深情的歌咏自己的时候,他已经把教育的目标遗忘了。所以教是为了不教,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做引导者,做“律师”不做“法官”。做“农夫”不做“园丁”,做“拉拉队”不做“陪跑者”。

实现不教而教非教育家的专利,只要你愿意凝神静心,回归心灵的深处,品位教育的真味,普通人也可以实现,如果天下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实现不教而教,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有福了。

实现不教而教,关键在于“自我概念”者四个字,孩子建立了自我概念,就可以自己教自己。而协助孩子建立自我概念的前提是了解人的需求,关于需求就是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感情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并满足孩子的层次需求,是建立孩子良好自我概念的基本线索。

在这里我认为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渴望孩子不用我们一遍遍的唠叨就能很好的遵守纪律、认真学习、表现优异。可事实并非这样,往往就有些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于是作为教师,我们就一遍遍的苦口婆心的`劝导,从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好处、家长老师的期望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他应该努力地去付出,可效果怎么样?我相信对一些学生是管用的,对一些学生在一段时间也是有效果的,反而有一些成了我们教师叮咛的常客。是我们说的还不够打动他们吗?是这些学生太麻木了吗?他们没有动力,最跟本的不就是没建立起自我概念吗?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目标和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达到什么目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就这样漫无目的的在校园里,看到别人学习就看点书,没有了暂时的激励就不学习了。没有长远的持久的动力,没有坚定地奋斗和追求,就想没有航行目标的船,整日在大海游荡而到达不了梦想的彼岸。那么学生没有目标我们就不管了吗?不,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我概念,去给他们的人生导航,为他们梦想的小船扬起风帆,这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坚定地信念和努力的目标,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不需扬鞭自奋蹄了!

做一个有用的人心得体会篇三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没用的小鸡》。

我觉得小鸡很没用,整天只知道围着鸡窝“格格格”地叫;而小百灵鸟和雏鹰就不一样了。每天天一亮,雏鹰就冲上云霄,不断地飞,辛勤地练;小百灵鸟就到森林里练嗓子。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雏鹰成了飞行冠军,小百灵鸟成了歌唱家,而小鸡还是小鸡,只能继续围着鸡窝“格格格”,一无所成。

于是,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做一个有用的人心得体会篇四

《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让我的假期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因为此书作者林格先生大气的语言,富有哲理性的思维,使我对于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我是被书的题目所吸引了--《教育是没有用的》,我们做教育的如此辛苦工作,难道都做了些无用的功夫吗?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并非像题目所说的那样,其实书中许多观点是值得深思的。下面我就把读书的些许感想和大家共享。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是鞋子去适用脚,还是脚去适用鞋子?让脚去适用鞋子,难免重踏"郑人削履"覆辙,肯定不可取。那么,只能选择打造适合脚的鞋子。

然而,我们在打造"鞋"时候,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珍视孩子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细心发掘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了解孩子发展中的需求,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打造一双真正合孩子"脚"的"鞋"。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先天的素质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这种个体差异,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读后感《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人才,这才能是真正的教育。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理念,全力打造适合孩子"脚形"的、能伴孩子自如行走的"教育之鞋",我们的教育就会焕发勃勃生机。

做一个有用的人心得体会篇五

我们的一生都将与教学为伍,《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思考过。假期里我读了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所获颇多。

(一)学习贵在引导

(二)学习习惯是养成的

拿我自己来说。我喜欢吃水饺,当然也想学,可是当我第一次把水饺包出来放到面板上时,妈妈就说:“你看你包的,馅太少,形状太难看,还是别包了,去一边玩去。”下一次还是这样,年复一年,我到现在还是那样包。可见,我们学习一件新事物时,第一次非常关键。用到教学上,也就是说,新课是最重要的,新课学得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以后的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新授课的设计。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说到底,坚持到底最重要。长期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一种习惯的养成也是这样。我们要求学生坐端正,可能学生第一天觉得新鲜,能够做到;第二天还有新意,也能完成;可是慢慢的,一星期,一个月,一年…往往就懈怠了。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要想完成,首先就要戒掉我们身上的种种浮躁之气。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有时候,我们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但如果不善始善终,就很可能使那小小的一部成为无法逾越的距离。成功就在于每一天的坚持。

做一个有用的人心得体会篇六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三

xingweimei|2011-2-2116:55:00

我们在以前学到的对老师的歌颂中经常听到这么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今天我却看到了格林老师这样的一个观点,他说:教师要做“火柴”,不做“蜡烛”。长期以来,我么教育者以蜡烛自喻,认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情操与美德。实际上这个自喻表明了教育着内心的虚弱与执拗,最根本的原因教育是一种互动,教育的目标是对象的完善,当教育者满怀深情的歌咏自己的时候,他已经把教育的目标遗忘了。所以教是为了不教,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做引导者,做“律师”不做“法官”。做“农夫”不做“园丁”,做“拉拉队”不做“陪跑者”。

实现不教而教非教育家的专利,只要你愿意凝神静心,回归心灵的深处,品位教育的真味,普通人也可以实现,如果天下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实现不教而教,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有福了。

实现不教而教,关键在于“自我概念”者四个字,孩子建立了自我概念,就可以自己教自己。而协助孩子建立自我概念的前提是了解人的需求,关于需求就是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感情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并满足孩子的层次需求,是建立孩子良好自我概念的基本线索。

在这里我认为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渴望孩子不用我们一遍遍的唠叨就能很好的遵守纪律、认真学习、表现优异。可事实并非这样,往往就有些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于是作为教师,我们就一遍遍的苦口婆心的劝导,从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好处、家长老师的期望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他应该努力地去付出,可效果怎么样?我相信对一些学生是管用的,对一些学生在一段时间也是有效果的,反而有一些成了我们教师叮咛的常客。是我们说的还不够打动他们吗?是这些学生太麻木了吗?他们没有动力,最跟本的不就是没建立起自我概念吗?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目标和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达到什么目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就这样漫无目的的在校园里,看到别人学习就看点书,没有了暂时的激励就不学习了。没有长远的持久的动力,没有坚定地奋斗和追求,就想没有航行目标的船,整日在大海游荡而到达不了梦想的彼岸。那么学生没有目标我们就不管了吗?不,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我概念,去给他们的人生导航,为他们梦想的小船扬起风帆,这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坚定地信念和努力的目标,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不需扬鞭自奋蹄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