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五章读后感(汇总10篇)

时间:2023-10-09 00:47:21 作者:碧墨 三国演义第五章读后感(汇总10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第五章读后感篇一

《三国演义》真乃一部大气磅礴的好书!

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孙权、刘备。

《三国演义》中给曹操的评价着实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仅是贼,而且是国贼;诸如此类。但我不这么认为。

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说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种蔑视、一种霸气,但读到后面,这些话全部应验,由此可见,曹操看人的眼光实在很准。他的武将李典、乐进、典韦、于禁、许褚等个个是猛将,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为曹操打了无数的胜仗,成为曹军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人则几乎全是北方最优秀的文臣、军师,这些人中许多是从曹操的敌人那里过来的,由此可见曹操求贤若渴的程度无人能及,单从这方面说,他比刘备更占据人和。

小时候听别人说曹操占尽了天时,看过书之后才懂,因为曹操在消灭袁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北方(其他军阀往往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这样他就有机会休养生息、恢复经济,而且北方人口众多,所以曹操的军队也得以迅速扩充至五十多万,真是占尽了天时。

再说孙权,孙权相比于曹操、刘备,优势在于他拥有父亲、哥哥留给他的富饶的江南大地和众多的贤臣良将。这使得他成为一个继承者而非创业者,但继承者绝不可无能,孙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独具慧眼,提拔了吕蒙、陆逊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将军,不但夺回了荆州、还让蜀国元气大伤,成功坐稳了第二把交椅。我觉得孙权长人之处还在于他的韬光隐晦,他主动受魏文帝册封为吴王,避免了与魏的再次战争,得以壮大实力。孙权占据地利又认真经营,使得吴国稳稳地成为三国之中最长寿的国家。

最后说说刘备,刘备起初就不断遭遇战争,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兵将都少得可怜,占领益州后又丢了荆州,总之非常艰难,但刘备打着汉代宗室的旗号,依仗着诸葛亮、五虎上将等的鞠躬尽瘁,在纷乱的东汉也为自己谋得的一席之地。创立了蜀国,建国之后,蜀魏还是打个不停,他们拼的是消耗,但刘备忘了蜀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跟魏国差得太远了,拼消耗怎能抵得过魏国?这就导致诸葛亮、姜维为此奋斗一生、无所进展。再加上个孬种皇帝刘禅,蜀国就这么完了!成为三国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实刘备可以让关羽先撤出荆州修养生息、积累实力,巩固孙刘联盟,那样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

《三国演义》里蕴涵的东西太多了,这只是我对这三个人物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三国演义》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作为军事教材,我以后还要不断翻看、不断发现他的价值。

三国演义第五章读后感篇二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熟悉之后,可以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各路英雄为了一统天下,解决混乱局势不断争斗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故事情节就是《赵子龙单骑救主》,其中“他来势凶猛,但在赵云枪下没过三招,就被一枪刺于马下”写出了赵云的枪术厉害。这样武艺高强的英雄,没有造反之心,一心辅佐主公真的很难得。还有一句话写出了赵云对小主人的负责——“我还是杀回去找找吧,或许还能找到他们,要是找不到了我就在曹军中战死算了”。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却为了保住主人一家安全,而奋不顾身,折身返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进退两难的事情,大部分人会选择先保住自己的利益,但也会有一些人像赵云一样舍己为人。我很佩服赵云这类人,也希望成为这样的英雄人物,能帮助到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也会收获到快乐。《青梅煮酒论英雄》也是一个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情节。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曹操,一个狡诈又多疑心的曹操。

之后我发现英雄也有缺点,曹操的确聪明,但是他也有自身的缺口——疑心太重且残忍。他的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愿天下人负我”太过极端,而且他居然为了自己杀掉了自己的友人,相比之下赵云大义许多。“连门也不出,每天只在后院种菜浇水,装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因为他知道曹操一直怀疑自己,所以在家中闷着不出来,这说明了刘备的聪明,他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不让自己因为锋芒而受伤,也不让自己的锋芒割伤他人。刘备包容,不会像曹操那样一心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掉挚友。虽然刘备没完成一统天下的心愿,但他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还收获了许多朋友。“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喜欢成为这样包容的人。

《三国演义》告诉了我许多的道理,我相信只要我们多多看书就一定会懂得更多的道理,成为更完美的人。

恍惚间,一座简陋的草庐出现在我面前,这是哪?正当我疑感之时,几声交谈吸引了我的注意。走进草庐,看到一人身长八尺,面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髦。他对另三人说:吾受三顾之恩,不容不出。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他竟是绪葛亮!他看向我,说:“收拾东西,明天去刘备营中拜会。”我不知怎么的,收拾着东西,身前的场景又变了。

“哗,哗”滚滚的长江在我眼前奔腾。我急向边看去,只见诸葛亮正在一船上向我招手。我急忙跑过去,诸葛亮开船,徐盛追赶。诸葛亮说“我已经约定赵云迎接,不要追了!”回船而坐,徐盛已退。他大笑着:“吾舌战群儒,联合刘孙;草船借箭,巧授连环;借东风,火烧赤壁。纵曹操百万大军,又有何用?"我听后不禁问一句“您如此有才华,为何在刘备下伏侍呢?”他看着我“吾受三顾之恩,岂能枉其一片真心!”说罢,下了船。正当我想追上时,场景又变。

在白帝城永安官,诸葛亮正跪在刘备床前。听闻道“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在刘备出去后,我不禁跑来问道:先生,您知道刘备将死,为何不取而代之?”他转过头,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我说:“受人之恩,就要以涌泉相报!吾受三顾之恩,岂取代之?“我看到诸葛亮眼中的决然,心里莫名触动。回想到自己,在别人来寻求帮助时,置之不理,受人帮助,自己就感觉这是理所应当的。

场景再换,诸葛亮数谏后主,出师北伐,写下出师表,望后主采取。我看到诸葛亮如此坚持,不禁问道:“是什么让您如此坚持呢?”诸葛亮说:“先帝有恩于我,我就要一直效尽于他,报答知遇之思。”我正想说些什么,我妈妈的话传到耳边,“起床了!"我悠悠地醒来,原来是一场梦啊!

我要学习诸葛亮,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

马踏斜日,象飞田角,一条楚河汉界给予后人多少遐想;摘一片龙井,饮一口西湖水,给予后人多少留恋;泼一幅水墨,诵一句《论语》,给予后人多少诗情。而今我举杯邀明月,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而俗语说“乱世出英雄”,而今我想再与孟德铸就,论一番天下之英豪。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

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墨子将义摆在了很高的位置,如果做不到“义”,就不必谈后者。而这位英雄是忠义的化身,桃园之中,你义结金兰,随后为大哥奔走一生。因为最初的誓言,你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嫂。而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你大义放走了他,因为你深知以前他对你的厚待,这是你对他的回报。因为“义”你没有选择曹操的位高权重,八千里路云和风只为和刘备相聚;因为“义”你为蜀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此刻只剩赤兔在风中哀鸣。你为后人留下了“待人需重情义”。当今时代,物欲横流,许多人最纯真的一面已被物质冲击,但我们应该反思,虽然社会有黑暗之处,但是我们依旧应该以情义待人,给他人以温暖。

再饮一杯,再论英雄。

所谓治国者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为古人推崇。而蜀国后期之所以富国强兵是因为有这位英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家训中告诫后人的名言。诸葛亮一直严于律己,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这使他为“治国平天下”打下了基础。卧龙岗一出,认为天下三分,以连吴抗曹;三寸不烂之舌战败群儒,赤壁之火吓退曹兵。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但只怪天妒英才,刘禅不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以一生未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留给后人多少“财富”、多少“宁静‘’和‘’致远”,你使中华文化大放光彩。

中华之精华太多,我受益匪浅;中华之英雄太多,我数不过来。你们给予后人的是遐想,是留恋,是诗情,是榜样。

最后,此杯已罢。

在我的脑海里,有许多精彩的文学作品。比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鲁宾逊漂流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

罗贯中是元末清初的小说家,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有人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仗义、有勇有谋的人物。有的人喜欢刘备;有的人喜欢关羽;还有的人喜欢张飞,可我却喜欢最聪明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他自幼十分聪明,博览群书,知天文,晓地理,无所不能!在这本书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更为精彩: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做好了准备,要发动火攻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打败曹操。但周瑜忙中出错,没有想到火攻对风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时节长江中游一带多是西北风没有东南风。如果就着西北风放火,曹军处于上头,刚好烧了自己,烧不到曹军,周瑜想不到办法病倒了。诸葛亮知道周瑜的病因,开了药方: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让他“借”来东风,诸葛亮马上答应了。于是周瑜让人建起七星坛,诸葛亮在上面借东风。到了那天,果然东风大起,曹军大败。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他的智慧,重创曹军。其实诸葛亮只是善于预测天气,知道这一天有东南风的,根本就不是“借”来的。诸葛亮的这种呼风唤雨的本领使我惊叹不已。他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让刘备的军队在战场上打了许多胜仗。他在刘备死后,辅助刘禅管理蜀国,可不久因过度劳累病死在五丈原,真可惜!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啊!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不是有句俗语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如果我们想成为诸葛亮那样聪明的话,就要博览群书,掌握各种知识,成为新一代的“诸葛亮”!

一部跨度近一个世纪,出场约400个人物的历史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以浩瀚篇章,深入描绘了从汉末群雄割据到三足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为艺术典型的数百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绝不相同的方式写下自己独特的一页,并由此将三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这涛涛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人物闻名中外,又有多少英雄人物能在根本无法战胜的困难中突出重围。在三国中,我便欲将赵云谈论一番。赵云曾两次救阿斗,他凭寥寥无几的兵力,在曹营中东跑西窜,击退百名士兵,数名大将,并成功救出阿斗,冲出重围。这故事,嘴上说起来简单,可换成你,就不一定能做到了。还记得书中有描绘到赵云曾一个回合就将夏侯恩刺死,又两个回合将淳于导刺落马下,还用了不到三个回合,一枪刺死了凶猛的确晏明。可见其英勇无畏,就如书中所说:“一员虎将在千军万马之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势不可当。”古代人的体质都不是很好,而赵云能做到如此地步,真可谓是奇迹。赵云最后回到府中,对刘备说道:“赵云就是粉身碎骨,也要报答您的大恩。”又看出赵云是一个十分讲义气,懂得报恩的好汉,赵云这一人才,真是罕见,不禁有些羡慕刘备有这一大将。

赵云,论武勇,不及吕布、黄忠、魏延等人;论功夫,也不如关羽、张飞、马超等人。论地位,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而且不如马超、黄忠。但赵云有着一点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深明大义,忠直敢谏,公正无私,谦虚谨慎。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比不上别人,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这一切,为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象提供了坚决的历史生活依据。

我们应该具有诸葛亮的“识”,赵云的“胆”,这就是“胆识”。《三国演义》有三绝,义绝、智绝、胆绝。关羽见证了义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在我看来,赵云就见证了胆绝。

读《三国演义》,我受益匪浅。

外面阳光明媚,阳光的味道芬芳沁人心脾。 在这么好的天气里,我拿起了我最喜欢的书——三国演义。

《三国历史演义》中最让我喜爱不已的场景设计便是通过火烧赤壁了,那一把大火烧得曹操大军晕头转向,连曹操也差点因此丧命。但在我们这次的战役中,最大的功臣就是还是黄盖,如果企业不是他诈降,曹操也不会自己上当学生受骗。

读到这个故事,我的脑海里渐渐浮现出一团火,一艘战舰被慢慢烧毁,船上的士兵逃离现场,仿佛看到曹担心火的逃离,结果被关羽现场抓住了。 就连窗外的树叶也沙沙作响,好像在说:“我们的祖先见证了赤壁之战“。 这本书让整个故事在我我的脑海里,这本书真的很精彩!

烧红悬崖的主要是朝臣,吕布在三次英国战争中做了真正的事。从《吕布人,马红兔》可以看出,吕布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物,吕布是一个不顾生死的英雄。但是任何有胆量挑战吕布的人,都必须是特别的人。三个冒着生命危险与吕布决斗的人,一定也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

我坐在一个椅子上,仿佛自己感觉学习到了战场上穿过来的阵阵杀气。这时,我觉得,就连天也阴沉沉起来,太阳可以躲在云中不敢表达出来,仿佛被他们进行四人的武艺和智谋给吓坏了。就连窗外的小狗也“汪汪汪”地大学生叫起来,仿佛我们看到了中国什么问题异常重要危险的事情。

文臣,各有所长,虽然我很羡慕武功将军,但我还是很佩服的文臣机智聪明。我想我最崇拜的诸葛亮文臣,他的草船借箭广为流传,面对艰巨的任务,他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曹操箭搭手,所以周瑜自叹不如。

这时,窗外安静了下来,就淡淡的清香的波浪,仿佛我们都是诸葛亮敬佩不已,都不敢说话了,连花诸葛亮提出了他们的鲜花。

外面的天渐渐地已经亮了学生起来,空气也清新了,鸟儿的清脆歌声进行再次响了发展起来。而我的心中自己却是对文臣武将的敬佩之情。《三国历史演义》,这本书我们真是妙不可言!

三国演义第五章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那正是在罗贯中笔下的著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成语众多,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能让我们真正领会作者的艺术才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张角,张梁,张宝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三兄弟开始打天下,以及当中发生的事.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看,诸葛亮的出现使三国变得更有意义,真是进入白热化阶段.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汉中,七擒孟获,智取三城等都是诸葛亮的"杰作",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

我总想着,若无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这一位先生.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第五章读后感篇四

《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为正统写东汉末年到晋统一全国之间的史事,尤其以魏蜀两大国之间的矛盾斗争为主干;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国的故事为重点。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在写诸葛亮时,又以隆中决策为关键,这说明了作者维护汉家正统的思想。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第五章读后感篇五

诸葛亮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人们所熟悉的往往都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而真实的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其实与小说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是有很大区别的。

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真实的诸葛亮原来并非一个智谋无比的完美之人,他的一生有功也有过,有长处也有短处。

诸葛亮一生的为人长处及其功劳可以说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志向远大,颇有才干。他自小随当过太守的叔父长大,叔父死后,他虽躬耕陇亩,然而志向高远,“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世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相信自己有管仲,乐毅那样的才干,这二者一位是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一位是战国时燕国著名的军事家。当时别人对他说的`话并不相信,唯有崔州平、徐庶元直等朋友相信。事实上诸葛亮有治国才能,这从他一生中写的政治文章可以看出,其学识比较渊博。

其二是确有远大抱负而又具备了真才实学,并帮助刘备一道征战,逐步建立了蜀汉政权,从而形成了与曹魏、孙吴鼎足三分的局面。

其三是在刘备死后,又竭力扶持后主刘禅,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尽了最大的努力。

其四是一生中写了许多教令、书信、奏议之类的文章,后人辑为《诸葛丞相集》。内中收有各类文章24篇,共10余万字。其中最为闻名的就是《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这两篇文章对后世的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文中诸葛亮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已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诸葛亮一生中的不足之处也有几点。其一是隆中对策有失误。失误在何处?失误在于战略规划犯了分兵之错。他将蜀地和荆州作为据守的根据地,两处相距太远。驻守在荆州的关羽得不到援助,结果被东吴击败后,蜀地就很孤立了。另外,宋代苏洵所写的《项籍论》一文,在谈到剑门相隔的西蜀盆地时曾指出:“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

熟读二十四史的毛泽东,在看了苏洵的这篇文章后,也曾这样批注评价:“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06页)

其二,诸葛亮有为相才干,但带兵打仗却并不是他的长处。所以,史家评价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伏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由于征战太多,劳民伤财,使得蜀国难以振兴,这也是蜀汉政权最后不能不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

其三,诸葛亮凡事必亲躬,实际上爱独断专权,发挥其他人才的特长不够。这些,都是诸葛亮的一些明显不足之处。

当然,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诸葛亮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杰出的伟人。特别是他的为国操劳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格精神,十分令后人所称颂。本来,一个人经历一生,无论获得过多大的荣誉与功勋,或无论留下多少物质财富,这一切都将会成为过去。而唯有其伟大的人格精神却可能会长留天地人间。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实践过程就是这样,无论历史再过去多久,相信他的这种伟大人格精神,也永不会被人们所忘记而消失!

三国演义第五章读后感篇六

罗贯中先生艺术地为我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从东汉末年宦官之祸到黄巾军起义失败,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共约九十年的烽火岁月,融合成一部璀璨耀眼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传诵,主要有赖于精彩惨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和对主要历史人物的个性刻画和他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分析。其间各人性格展现的淋淋尽致,战场画面的描述也可圈可点,不失为经典。

在我还未看《三国志》前,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沉吟良久,并为关公华容放曹、败走麦城而捶胸顿足,还对在彝陵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恨之入骨。而今我已长大,理智少许,当我爱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后不再为得失而叹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我开始钻研每一场战役的天时、地利、人和与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于是我了解到了让国家强大不应只靠武力。在政治上,应联和其它势力,互相帮助。而对内在经济上应跟据民情收税,兴立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正所谓修内而安外。待时机成熟,再一鼓作气,完成霸业。这说起来很轻松,但要实施并完成,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并非易事。

但无论如何,读了这本书写英雄的书,让我懂得了在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有关羽勇往直前的精神,还要有孔明的足智多谋;在学习上我们要有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力;在交朋友上,我们要学张飞与朋友相交的豪爽,学曹操的大度!

三国演义第五章读后感篇七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历史书。妈妈告诉我,史书看似凝重、平实,却蕴含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就像平静的大海,富饶的黑土地。于是,我读了《三国演义》,读了《中国通史》,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还读了《中国历代皇帝》等。书中那一代又一代帝王将相的智慧和气度就像拂面的春风,飘香的醇酒,令人陶醉。最近,我又迷上了《三国名人传说》。特别是读到“刘备计服关张”这一章时,颇有感触。

《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众人皆知的。书中说,刘关张是因为志同道合而结义的。但在这篇文章中,却是截然不同的事儿。故事中说,刘关张三人原来都是河间府的小贩,是很好的朋友,总在下集后一起饮酒吃肉,补充一下精力。但刘备吃完饭后,总是半个子儿也不付,连声招呼都不打,就大模大样地走开了。日子长了,关羽和张飞便心中不悦。于是,他俩避开刘备,躲在船上吃喝,但仍被聪明的刘备找到了。关张二人气愤至极,欲将刘备狠狠地戏弄一番,让他出出丑。没想到刘备事先观察,便做好了准备,不但轻易地躲过了关张的“联合偷袭”,还使关张为了“沾他的光”和他结义,拜他为大哥。

故事中的刘备,表面上看是个不务正业的人,自己有钱,不去买饭、菜,偏偏凑到别人那里去吃白食。可实际上他并没有这么糊涂。他是一个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头,能人得不到重用,刘备自然只能隐藏不露。从他和关张二人对垒的过程中至少可以看出三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刘备一定是个细心的人。不然他就找不到关张二人,也就不会发现关羽、张飞设的陷阱。二是刘备是个沉着的人。因为就算刘备发现了关张的陷阱,如果不沉着冷静的话,也只能等待着掉下陷阱。三是刘备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用点燃的旱烟做幌子,不但使自己转危为安,而且还“骗”得了关张的信任和崇拜,重塑了自己的威风。

“刘备计服关张”这件事情也让我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有趣的事。

前不久,因为强烈的好奇心,我和几个同学迷上了玩树脂的游戏。刚开始,我还小心翼翼的,轻轻地拿在手上把玩,可玩着玩着,发现不对劲了,这些“琥珀”怎么都粘在手上取不下来了?恰在这时,上课的铃声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我就更加着急地想把这些黏糊糊的东西挖下来,可是“心越急柴越湿”,任凭我怎么用力,这些“琥珀”就是挖不下来,反而是越粘越多,越粘越脏。没办法,我只得硬着头皮进教室,做起了眼保健操。刚开始,我还能硬撑着不把手碰到脸,可做着做着,手劲没了,撑不住了,“啪”地一下子“掉”到了脸上。这下惨了,手粘在脸上了!我连忙使劲地挪啊挪,挪啊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手和脸分离开来了!但是,更惨的事情发生了,我的一大撮眉毛也一起被拔了下来!没被拔下来的那些眉毛也被粘在了一起,黑黑的,黏黏的,脏脏的,真是惨不忍睹啊!

这件事情常常被爸爸妈妈当笑柄。是啊,要是我知道一点树脂的特性,就不会贸贸然去玩树脂了!要是我当时冷静一点,就不会慌慌张张不洗手就去做眼保健操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危险的事;在我们的学习中,也时常会碰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危险向你逼近的时候,当麻烦问题缠身时,我们就要像刘备一样,具备一颗冷静沉着、细心睿智的心,还要有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地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面对困难和危险,我们要牢记——“狭路相逢智者胜”!

三国演义第五章读后感篇八

暑假里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三国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领略了各路英雄的风采。

这本书主要讲了三国时期蜀、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你一定会想问我:“诸葛亮历来为人赞颂,为什么你不敬佩诸葛亮呢?”我认为诸葛亮纵然是聪慧,有谋略,可他没有雄心壮志,之前辅助刘备可以看出他的忠心,可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他还尽心辅佐,这不是愚忠吗?他若是自己为帝,汉室江山早打下来了。

《三国演义》不但比较真实的反应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很值得一看。

三国演义第五章读后感篇九

《三国演义》就象是天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吸引着我,让我留连忘返。

《三国演义》讲述了一国分为三国后,都为占领土地而发生的战斗,经过了几百年,终于被魏国统治成一国,这场战争才得以平息。在三国争雄中出现了不少英雄豪侠:关羽、张飞、赵云、许诸、黄忠……,奇才也很多:诸葛亮、徐庶、鲁肃……,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利害之处和高明之处,我最欣赏最佩服还是赵云和诸葛亮,他们在蜀王刘备的带领下变得更加厉害。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实在让我佩服,只用了二十条船,六百个士兵和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骗到十万多支箭,完全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通人心。赵云在一扇小城城门前的一吼让我佩服,他不是普通的一吼,而是响彻云霄的大吼,也不是在平凡人的面前吼,而是在魏国七十万大军面前,世界上没有人比赵云还勇猛的。他们还为蜀国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

我和赵云的胆量是鲜明对比,赵云在七十万大军面前都不畏惧,而我在老师面前大声说话都不敢,有时甚至胆小得脸都变得通红通红。诸葛亮的“空城计”广传于民间,司马懿带领十几万大军攻击诸葛亮,那时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人,跟随诸葛亮的文将和武将们都吓得面如土色,只有诸葛亮不慌不忙地想出了“空城计”。让人把所有城门都打开,几个老兵在城门前扫落叶,而自己在城头悠闲的弹琴。多疑的司马懿来到城下怕中埋伏果真带领军队离开了。诸葛亮用自己的才智骗走了司马懿,如果是我早就弃城逃走了。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受得启发很多很多。诸葛亮披荆斩棘用智慧战胜了所有困难,所以我也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困难。我还应该学习赵云,树立信心,锻炼胆识不畏困难奋发向上。

三国演义第五章读后感篇十

读了三国演义,我深有感触,书中有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如:周瑜火烧赤壁、陆逊火烧连营等,给我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

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收袁绍、袁术。国号为魏,最后一统天下;刘备是皇叔、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诸葛亮。打着“光复汉室”的口号,与孙权联和抗曹,国号为蜀;孙权在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站稳了脚跟,国号为吴。作者紧三个国家的矛盾斗争为主线。

三国演义还成功的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诸葛亮――纶巾羽扇,身披鹤氅,素履色绦,面如冠玉,眉清目朗,高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姿,还足智多谋,为人忠心耿耿;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为人狡猾、残酷、多疑;刘备――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为人仁义、善良、能礼贤下士;孙权――紫髯鼠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胆略超群;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他气量狭小,还嫉妒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这么多人物里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很聪明还心胸宽阔。

三国演义里我印象最深的事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战争都是以少胜多,官渡之战中袁绍不听许攸的建议,骄傲自大,导致许攸投奔曹操,曹操听从许攸的建议,火烧袁绍的粮仓,把袁绍打的落花流水。赤壁之战中曹操自以为是,轻信了庞统的建议把船连在了一起,最后被黄盖的火攻打的狼狈逃窜。这两场战争让我知道了做人、做事要谦虚。

三国里有几句话让我铭记在心,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让我知道不要太追求胜利,败了也不要气馁,要更加努力;“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做事不能浮躁,要心静,我以后学习不能急躁,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