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山中访友教案(专业20篇)

时间:2023-12-10 19:51:17 作者:QJ墨客

教案是教师为了组织教学活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而编写的一种指导性文件。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小学教案范文,对于教师来说是宝贵的参考。

小学生语文课文教案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这是一篇观察作文,让学生找找秋天美丽的景色,回忆一下秋天里难忘的生活,然后写下来。

2、语句通顺连贯,条理清楚,能写出自己真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秋天就在你的身边,教会学生观察秋天美丽的景色。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把秋天美丽的景色写下来。

教学准备:

观察秋天的变化。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你喜欢秋天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的原因。

2、生交流。师小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景色很美。

3、出示课题:《我眼中的秋天》。

二、审清题意。

1、师: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昨天,老师请你们回家观察一下你的周围有什么变化?(家里、校园里、小区里)。

2、交流。

三、教师读一篇范文。

我眼中的秋天。

炎热的夏姑娘挥手告别了我们,秋姑姑踏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她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大门。

秋天在果园里。果园里硕果累累,喜气洋洋。秋季的水果都来到果园里聚会。瞧!紫盈盈的葡萄,绿油油的柚子,黄澄澄的橙子。各种水果跳起千姿百态的舞蹈,真让人陶醉!各种水果悬挂在树上,真让人垂涎欲滴!

秋天在树林里。秋叶都恋恋不舍地离开亲爱的树妈妈。秋叶连续不断地往地上落,久而久之,秋叶为大地母亲铺上了一层金色的纱。秋风一吹,秋叶又象金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秋天在田野里。田野里一片五谷丰登的收获景象。麦子今年长得特别好,麦穗沉甸甸的。秋风吹过稻田,稻谷弯下了腰,好像向我们频频点头。

秋天在我家。累了整个夏天的空调叔叔终于可以停止工作了。薄薄的夏衣换成了舒适的秋装。床放上了厚厚的毛毯。

我爱美丽的秋天!

1、问:作者介绍眼中的秋天,写了秋天在哪些地方?

2、学生交流。

3、朗读。

四、激发写作兴趣。

1、师:秋天的景色很美,我们也要把美丽的景色写下来。写作文要选择适当的材料,可以写景。(按一定的顺序写。)。

也可以写你秋天玩过的地方,或参加的活动。

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和秋天作一次对话。

2、小组操练。

口述一遍你眼中的秋天。(要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3、请同学上台口述。师生评议。

五、学习写作。

1、刚才,几个小朋友交流得很好。他们把秋天美丽的景色,介绍得有条有理。请你向他们学习,把你眼中的秋天写下来。

2、注意语句通顺连贯,条理清楚,能写出自己真实情感。

板书设计:

我眼中的秋天(写景)。

按一定的顺序写。

写你秋天玩过的地方,或参加的活动。

把自己的想法和秋天作一次对话。

《山中访友》语文课文教案参考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应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作者满怀激情投身到大自然中,充当大自然中的一个角色来赞美自然,歌颂美景,同时,也想让同学们领悟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真谛,这也是生命教育指导思想中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热爱生命与自然。

二、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时间上也不允许,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去认真阅读文本,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教师起到统观全局的作用,在遇到重点、难点时着重强调,其它地方点到即可,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用美好的情感去阅读美丽的语言。

另外,在由文本中想象的特点拓展延伸到课外所学的古诗时,学生思考起来可能会觉得吃力,这时,教师可用学生最近知识储备中的古诗为例加以引导,作为学生思想飞跃的跳板,进而让思想的火花穿越时空,感知想象的魅力所在!

三、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用心去感悟我们的周围,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写景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感受其中蕴涵的情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ppt。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寒假刚刚过去,我想请问大家在寒假你都做了什么?

走亲访友是逢年过节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好久不见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或在家中抑或在饭店,聊一聊天,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有位作家李汉荣也曾经有一次去拜访他的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同时也把他的好心情记录了下来,写了这篇文章。

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呢?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学生自由回答:

帮助父母做家务。

学习。

小学课文《山中访友》一文教案设计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小学生语文课文教案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写做成的一个小制作,把制作过程完整、具体地写下来。

2、使用准确的动词描写制作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恰当的连接词,按步骤有顺序地写出来,使用准确的动词。

教学准备:

制作一只不倒翁或其他小工艺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题目。

1、师:我们都有一双小巧手,你会做什么?

2、你们喜欢这不倒翁吗?谁想来玩一玩?

学生出示做好的不倒翁,作简单的介绍。

二、指导写“做不倒翁”。

1、明确观察要求:眼睛看,脑子想,嘴巴轻轻说。

2、教师边演示边交代:

(1)第一步:洗净空蛋壳。老师先取出一个鸡蛋,用筷子戳破薄膜,让里面的东西流出来,再轻轻地拿起一只空蛋壳,放在脸盆里,小心地将它洗干净。学生看后轻轻说。这里连接词用“先”、再。

(2)第二步:装入橡皮泥。接着,老师把橡皮泥搓成小球塞进蛋壳顶端的洞里。学生看后自由说。注意这里连接词用“接着”。

(3)用上“先、接着”来说说1、2两个步骤。(同桌互说,四人小组说,指名说,集体评议。)。

(4)第三步:把纸帽粘到蛋壳上。然后,老师又把红色的纸帽粘到蛋壳上,看,不倒翁多神气啊!学生自由说说这个步骤。

(6)用上“然后、最后”把第三、四个步骤说一说。

3、学生练说做不倒翁的过程。

4、交流:在制作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碰到什么困难?

预设:戳破薄膜时容易把蛋壳戳碎。

把橡皮泥搓成小球塞进蛋壳。讨论:怎样让鸡蛋站稳?

5、可以写一写你是怎么逗弄不倒翁的?

6、把做不倒翁的过程连起来说一说。

三、请做其他小工艺品的同学介绍制作过程。

交流,评议。

四、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大家都说得很好,步骤清楚,动词也用得不错,特别是(最佳的)同学,老师就把这个不倒翁奖给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把做不倒翁的经过写下来。

五、学生起草作文。

附板书:

制作过程:

先洗净空蛋壳。

接着装入小球。

然后把纸帽粘到蛋壳上。

最后画上眼睛、鼻子、嘴。

玩一玩不倒翁。

(附:学生习作)。

我做成了不倒翁。

今天,我要做一个不到翁,做不倒翁的材料是:鸡蛋,彩笔,彩纸,黄沙,剪刀,胶水和细针。现在一切都准备好了,真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马上就可以做喽!

我先找来一个新鲜鸡蛋,用细针在鸡蛋小的一头上戳一个小洞,把戳了小洞的鸡蛋拿到水池边,给它来个“倒竖蜻蜓”,在鸡蛋里的蛋清、蛋黄快要流出来的时候,我急忙拿来一只干净的碗把流出来的蛋清、蛋黄用碗接住,一直到蛋清和蛋黄流尽了以后,我再用清水把空蛋壳冲洗干净,并把空蛋壳里面的水甩干。接着就到花盆里取适量的黄土,装入空蛋壳里。

再找来一张彩纸给它剪成扇形,并把已经剪成扇形的彩纸圈成一顶尖尖的小帽。然后我又把小帽的两端用胶水粘起来,不过,还要把这顶小帽粘到空鸡蛋壳有小孔的一头。然后,我就拿着彩笔给它画上五官,刚要下笔的时候,我想:“我就画一个老爷爷吧!”

最后,这个不倒翁就做好了。

我看着它那小小的个子,表面光滑,肚子鼓鼓的,眼睛大大的,眉毛弯弯的,鼻子圆圆的,戴着一顶小礼帽,活像一个小丑。用手碰碰它,它就一摇一摆的,就像在给我拜年呢!

小学生语文课文教案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遵循《标准》的指引,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直面文本,充分读书,积极交流,大胆质疑,谈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主线牵引,顺藤摸瓜。

本课教学设计以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为教学的切入点。以“留车、还车”这一条主线展开,让学生找相关段落和语句,畅谈感受,从感受父亲内心的挣扎,理解最终选择还车的原因。

三、由点及面,从细节处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整个教学注重抓住重点词句去体悟人物内心世界和矛盾心理。引导学生通过“读、划、想、议”的学习方法,质疑、研读、探索、解疑,升华领悟人物品质。并将说话练习贯穿其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教学的最后,以一段视频和畅谈身边的相同事例来拓展升华,感受诚信的魅力。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升华情感,从细节处层层铺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同时结合多读多想多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4.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从开始时的犹豫,到最后把汽车还给同事的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相关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1、师生共同写课题,理解:中彩(中彩票、中奖之意。)。

2、创设情境,体会中彩的心情,为后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

1、围绕着这辆车,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拿起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词:奔驰馈赠疑惑不解捎信教诲拮据梦寐以求。

(教师随机正音)。

3、结合文中与生词有关的句子以及写作背景,重点指导:拮据,同时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4、重点指导生字:寐,通过指导朗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渴望得到汽车的心情。

三、深入剖析理解父亲面临道德难题时的为难及品质。

2.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找到父亲面临的难题。

(1)初读课文后,学生针对故事大胆质疑。(如:中了奖,父亲为什么不高兴?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究竟是什么?父亲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归还汽车?)。

(2)引导学生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是:留车还是还车。

3.解析留车的理由。

(1)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哪些对父亲的描写里让我们真真正正感受到了这的确是一个难题?(生默读,标注)。

(2)学生找出,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点评。

(3)ppt出示相关的句子,教师小结。

(4)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说一说父亲留车的理由。

(ppt出示关联词:“因为……所以……”)。

4.解析还车的原因。

1.默读相关段落,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辆车能留下来的理由,学生自由谈感受。(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师简要板书留车的理由)。

2.剖析父亲最终选择还车的原因。

(1)找到故事结局部分,生读:话音刚落,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

(2)父亲在面临这些难题时想到的一定不仅仅是这些,他还想到了什么?(ppt出示:就算……也不能……)。

3.引出母亲说的话,生齐读。(ppt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四、总结升华全文,拓展延伸。

1.生谈自己获得的启示。(母亲说的这句话,再结合中彩那天父亲做出的选择。这件事儿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出示新闻视频。(相同事例)。

3.生谈自己亲身经历或身边的道德难题。(师简单评价总结)。

4.拓展:这样一个道理,对文章中的“我”来说,是当时就明白的吗?当时的我心理是很复杂的,这一点在课文中没有具体地去描述。想想看,当库伯先生派人把车取走的时候,文中的我会有什么表现?想一想回去以后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留车道德难题还车。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亲人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我”是谁?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学习。

二、游戏导入。

学生做对对子的游戏:光明――(黑暗)夜晚――白昼强大――(弱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弱小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对话平台

一、自学

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

读(读通、读准、读熟课文。)

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说(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取长补短。)

二、识字

1、组内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萨、簇、随”都是平舌音,“铃、倾”都是后鼻音。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芬、芳”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2)在语言环境中识记。如,结合读句子“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认识“随、芬、芳”等字。

(3)利用动作演示识记“托、掀、递”。

3、教师充分利用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

三、感悟

1、轻声读文,思考:为什么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学生找出萨沙保护蔷薇花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2、细读课文,划出描写蔷薇花的句子。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语气的变化。(这两个句子尽管都是描写蔷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而第二句则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

练习读――范读――指名读――竞赛读

想象

4、看到这株蔷薇花,你会怎么想?

书写

本课有十二个要写的字,其中“托、铃、弱、末、芬、芳”六个字是本课新学的生字,可结合识字教学重点指导。“弱”字,要注意提示两个“点、提”的写法。“末”字,可与第二课的“末”字进行比较,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字,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牢记,如,组词、联想记忆、多次再现。

“芬芳”二字,可以合在一起指导: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可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突出这两个字的主笔,以“支撑”整个字方正平稳。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写得好的班级评选“今日之星”。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复习

1、认读上节课的生字:开火车竞赛读――齐读

2、指名读描写蔷薇花的句子,感受萨沙要保护蔷薇花的心理。

师:萨沙为什么要保护蔷薇花呢?是受了谁的影响?

二、朗读

1、指名读描写萨沙和妈妈对话的段落,重点指导问句和感叹句的读法。

(1)妈妈,你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和“呢”,重音突出“为什么”。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的做法而发问的心理。)

(2)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语调先降后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相信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3)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朗读时稍带一点反问语气。在朗读中感悟萨沙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这样的心情。)

(4)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妈妈的话可以读慢些,要读出亲切、和蔼的语气。)

2、学生练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自由找学习伙伴读

3、师生共同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

4、在对比阅读中感悟文中对野蔷薇描写的作用。

(1)去掉具体描写森林景色和野蔷薇的句子,用课件显示改编后的课文,启发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感悟课文描写野蔷薇的作用:被铃兰花簇拥有的野蔷薇非常美,但大雨中的野蔷薇却显得娇嫩弱小。小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固然有妈妈的启发和鼓励,但更多的是出自他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的关爱和保护的童心。没有这美丽而弱小的野蔷薇,也许难以真切地表现小萨沙那颗纯真的童心。

三、拓展

1、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你还喜欢谁?

练习

试着写几个问句和感叹句。

书写

学习剩下的几个字,重点指导两个带提手旁的字(托、摸),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并按照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写法练习书写。

1、学生观察,自己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范写指导。

3、师生、生生互相交流评价。

小学生语文课文教案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童时代,每个人都有不少玩具,因此这个作文题是受到学生欢迎的。但并不是有了作文内容就能写好作文,把“玩的过程”写清楚还是有点难度的,上课时需通过具体引导让学生写清楚怎么玩。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清楚玩具的样子。

2、在老师的引导下,把“玩的过程”写清楚。

3、对照习作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并进行修改,初步养成自主修改的写作习惯。

在老师的引导下,把“玩的过程”写清楚。

课件、玩具。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什么玩具?为什么?

2、交流。

3、师:今天我们要以《玩》为题写一篇作文。

4、出示习作要求:

(板书:名称、原因、样子、怎么玩)。

5、确定作文的主次。

1、学生拿出自己的玩具,向大家介绍。介绍时可从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介绍。

2、出示两段病文,集体修改。

我有一个美丽的芭比娃娃。她有着一对闪闪发亮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还穿着一身绿色的衣服。她的头发可不是乌黑的,而是金黄的。

(点评:应按整体——局部的顺序写。)。

这陀螺下面是青绿色的,上面是蓝白色的,成锥形体,像一个飞碟。(点评:应先写上面后写下面,比喻也不恰当)。

1、玩玩具当然是按步骤一步一步进行的,我们在写“怎么玩”时也要把玩的步骤一步一步写清楚。

(板书:1、分步写清玩的步骤)。

2、请几个学生演示玩法并用语言叙述。

预设:

(1)写了玩的过程,但是太笼统了。

(2)由于中间缺少了步骤,所以玩的过程没有写清楚。

随机:(拼装类玩具)你玩过拼图吗?你觉得还有哪些步骤?

(出示:记忆——打乱——分拣——拼图)。

师:把这些步骤补全了,那你就把玩的过程写清楚了。

3、同桌互相读一读对方的习作,如果有漏步骤的,请给他指出来。

4、有的同学写的是拼装类的玩具,我们一定要把玩的步骤写清楚,还有一些同学写的玩具不是拼装类的,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写玩玩具。

(板书:或创设情境写清玩的过程)。

5、指导用上准确的动词把玩的过程写清楚。

师:通过刚才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如何将玩的过程写清楚,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要求,力求把玩的动作写准确。

(板书:2、动词运用要准确)(出示例文):读一读,交流:动词的运用有什么问题?

(动词运用重复、单一)。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标准修改这两段话。

(2)指名交流。

(3)老师出示修改的范文,读一读。注意动词运用要准确,尽量不重复。

1、提出分节要求。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一段话写清楚一件事,今天要开始学习把它变成一篇文章,也就是要分小节写。(板书:篇(分节))。

今天就让我们试着根据习作内容分一分小节,这样可以让文章结构更清楚。

2、指导分节。

师:“怎么玩”是重点内容,请你划出习作中“怎么玩”的内容,把它单独作为一节,开头空两格。其他三个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容安排合理分节。(指名几个学生交流)。

附评分标准:

板书:玩篇(分节写)。

怎么玩:

1、分步写清玩的步骤或创设情境写清玩的过程。

2、动作运用准确,不重复。

小学生语文课文教案

1、写做成的一个小制作,把制作过程完整、具体地写下来。

2、使用准确的动词描写制作的过程。

用恰当的连接词,按步骤有顺序地写出来,使用准确的动词。

制作一只不倒翁或其他小工艺品。

1、师:我们都有一双小巧手,你会做什么?

2、你们喜欢这不倒翁吗?谁想来玩一玩?

学生出示做好的不倒翁,作简单的介绍。

1、明确观察要求:眼睛看,脑子想,嘴巴轻轻说。

2、教师边演示边交代:

(1)第一步:洗净空蛋壳。老师先取出一个鸡蛋,用筷子戳破薄膜,让里面的东西流出来,再轻轻地拿起一只空蛋壳,放在脸盆里,小心地将它洗干净。学生看后轻轻说。这里连接词用“先”、再。

(2)第二步:装入橡皮泥。接着,老师把橡皮泥搓成小球塞进蛋壳顶端的洞里。学生看后自由说。注意这里连接词用“接着”。

(3)用上“先、接着”来说说1、2两个步骤。(同桌互说,四人小组说,指名说,集体评议。)。

(4)第三步:把纸帽粘到蛋壳上。然后,老师又把红色的纸帽粘到蛋壳上,看,不倒翁多神气啊!学生自由说说这个步骤。

(6)用上“然后、最后”把第三、四个步骤说一说。

3、学生练说做不倒翁的过程。

4、交流:在制作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碰到什么困难?

预设:戳破薄膜时容易把蛋壳戳碎。

把橡皮泥搓成小球塞进蛋壳。讨论:怎样让鸡蛋站稳?

5、可以写一写你是怎么逗弄不倒翁的?

6、把做不倒翁的过程连起来说一说。

交流,评议。

今天我们通过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大家都说得很好,步骤清楚,动词也用得不错,特别是(最佳的)同学,老师就把这个不倒翁奖给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把做不倒翁的经过写下来。

制作过程:

先洗净空蛋壳。

接着装入小球。

然后把纸帽粘到蛋壳上。

最后画上眼睛、鼻子、嘴。

玩一玩不倒翁。

我做成了不倒翁。

今天,我要做一个不到翁,做不倒翁的材料是:鸡蛋,彩笔,彩纸,黄沙,剪刀,胶水和细针。现在一切都准备好了,真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马上就可以做喽!

我先找来一个新鲜鸡蛋,用细针在鸡蛋小的一头上戳一个小洞,把戳了小洞的鸡蛋拿到水池边,给它来个“倒竖蜻蜓”,在鸡蛋里的蛋清、蛋黄快要流出来的时候,我急忙拿来一只干净的碗把流出来的蛋清、蛋黄用碗接住,一直到蛋清和蛋黄流尽了以后,我再用清水把空蛋壳冲洗干净,并把空蛋壳里面的水甩干。接着就到花盆里取适量的黄土,装入空蛋壳里。

再找来一张彩纸给它剪成扇形,并把已经剪成扇形的彩纸圈成一顶尖尖的小帽。然后我又把小帽的两端用胶水粘起来,不过,还要把这顶小帽粘到空鸡蛋壳有小孔的一头。然后,我就拿着彩笔给它画上五官,刚要下笔的时候,我想:“我就画一个老爷爷吧!”

最后,这个不倒翁就做好了。

我看着它那小小的个子,表面光滑,肚子鼓鼓的,眼睛大大的,眉毛弯弯的,鼻子圆圆的,戴着一顶小礼帽,活像一个小丑。用手碰碰它,它就一摇一摆的,就像在给我拜年呢!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1、纠正平时标点符号使用和书写中的不规范行为。

2、熟悉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3、掌握易错标点符号(引号)的用法。

六种符号的用法。

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生字格磁贴。

一、设疑,引入标点符号。

1、课件出示一段乱用标点的话,学生默读,说感受。

今天放学一回到家妈妈就走上来和小明聊天妈妈问小明昨天的语文测试考了多少分我考了90分全班第二呢小明骄傲地说儿子真棒妈妈摸着小明的头说不过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哦。

2、引入郭沫若的话,学生读。

3、不管是从生活经验中还是大文豪的话中,我们都能感觉到标点符号在我们表达中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标点符号,一起去感受小小的标点符号中所蕴藏的无穷奥妙!

4、学生读课题:标点符号。

二、练写,规范书写标点符号。

1、学生在练习纸上练写,指名6名同学上台书写。

2、全班交流、评价,明确不同标点在田字格的位置。

(1)逗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2)句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3)问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4)感叹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5)冒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6)引号(“”)前后引号各占一格,前引号写在右半格,后引号写在左半格。

过渡:对于标点符号,我们不仅要认识它,能正确地书写它,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学会使用它。下面,我们就以“过关”的形式去检查同学们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

三、练讲,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四、读记儿歌,牢记标点符号。

五、课堂小结。

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丰富的想象,让自然与人说话,人与自然对话,最终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说读。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解决疑难字词,熟读课文。

一、导入:(3分钟)。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说读”课文:

第一板块:朗读说“了解”的话(板书)。

地点、事件、作者对朋友的感情情感:“访”(喜爱、赞美、敬佩)。

(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读文章时,就好像我们在跟好朋友面对面地叙旧般自然、亲切、有感情。)。

(老师读1—3段)。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中,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多朋友。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在这些“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访了哪些朋友,又是如何称呼和评价这些朋友的?(6分钟)。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作者是带着愉快之情、亲近之情去拜访朋友的,对这些大自然的朋友怀着喜爱、赞美、敬佩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二板块:选读说“喜欢”的话(板书)。

(学生选读)(2分钟)。

第三板块:品读说“理解”的话(板书)。

用“我认为写得好,好在”的句式回答。(7分钟)。

(四人小组讨论,再请一位代表发言)。

(“访友”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人性化了。作者把大自然当成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而“观景”是看景物,不亲切。)“友”是文眼,全文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的。表明作者热爱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作者是用心和大自然交流。就象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2分钟)。

第四板块:演读说“创造”的话(板书)。

这样吧,你们最喜欢哪一段?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棒的同学来示范朗读第五自然段,要读出感情,读出表情。(上讲台演读)。

(四人小组讨论,再请一位代表发言)。

三、小结:(5分钟)。

(有,前者是指怀着愉快喜悦的心情去,后者是指“我”的收获,是亲近大自然后的轻松与满足。这就是作者最大的收获。)。

希望同学们多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国庆节快到了,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安全,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去山中访友。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这组课文有四篇:

一、《天火之谜》

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三、《诺贝尔》

四、《滴水穿石启示》

应当说这个主题单元,主题清楚,那就是“百折不挠――讴歌了一组不屈不挠、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伟大人群像”。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熟,尤其是教法、学法、形式多样,具体来说:

2、两次撰写《国榷》的对比。

3、谈迁在《国榷》一书完成后与失窃后心情的对比。

紧扣“厄运打不垮”“信念”这课题关键词,前后联系,以本为本,在多样的阅读中(如浏览,用心去读、朗读、引读等)中感悟了谈过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击(第2节)引读,在对话中在深入地解读的基础上,螺旋式地引导学生读文本,人物形象凸现出来。第四节,引读是匠心预设的结果。

交流搜集的资料,像谈迁这样不被厄运打垮的人。

(苏教版教材:写字、写话、批注)

说话练习

个人由此联想到:

既然这组课文讴歌了一组伟大人群像,怎样讴歌?反复研读教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位成功人士,肯定有许多“相关数据”。这一组课文有直接写,也有间接写的许多数据。我想这是我们研读教材应该关注的事,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数据?因为这是人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为看似简单的数据,其实背后的世界是相当丰富的.。这也许就是这一类课文给予学生的写作智慧。我想苏教版教材编写者在这此类型教材的编写上,肯定启动了这一重要思维。

这节,有两个数据只要我们关注了,了解了,这一课的教学自然也变得简单了,那就是“500万、500多万”。看似重复,其实一点也不重复的数据,因为两个数据的内涵不一样的。

这一点上,孙老师似乎强调了。

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品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境。

自主学习,探究文章语言的妙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诱导法、组内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课前分好组确定组长制作ppt。

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最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读时,

(1)把生字词圈画出来,小组内解决。

(2)思考:“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读时注意划出这些“朋友”

老师特意为这些山中的朋友做了幻灯片,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们的靓丽身姿吧!

点击出示图片至岩石。

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自然景物。(板书:自然景物)。

这些景物大家喜欢吗?(喜欢)。

注意听:为了更好地表达出我们的这份喜爱之情,我们把它们称为景物还是朋友?

学生思考明确: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更能表现我们对山中景物的喜爱之情,

3、过渡:你看!(指着文题在“友”字下加着重号,说)作者李汉荣与我们大家真正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他也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突出表现了他对山中景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板书:热爱大自然)。

4、这份热爱之情在文中处处可见。这得益于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和准确的用词。比如师非常喜欢第三段文字。(范读第三段)老师的批注是:(点击出示)从修辞角度讲——这段第一句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古桥”比作“老朋友”,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与古桥亲密、和谐的关系。从用词角度讲——这里以第二人称“你”称呼老桥,语气亲切,充满关切与赞美之情。“德高望重”“唯有你坚持着”这些词语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对古桥的敬意与赞美之情。“古老而坚韧的灵魂”则突出了古桥身上非常可贵的品质。

下面请大家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者用词,做好批注,然后在组内交流,选出批注最好的语句展示给全班同学,老师将视各组学习情况酌情加分。下面开始: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如:划出以下句子,并在关键词下加点。

a第四段:

(1)“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注意句中“知己”“向我打手势”“唤我的名字”“交换眼神”)这里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形象地表现了树林及树林里一切事物与“我”之间亲密而有默契的关系。

(2)“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掌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这里采用联想虚写树我合一的状态,形象地表现了“我”扎根自然、愿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理,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班有谁愿意扎根自然,与大自然再次来个亲密接触?学生举手后,让该名学生朗读文章第四段,要求:读出感情。

b第五段: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混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要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这段话采用反复修辞,以热情的问候方式(“你好”“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热烈地表达出“我”对山泉、溪流等自然景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师: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从这些“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此时仿佛就是一个孩子,看见这些自然景物心里满溢了喜悦与兴奋。

指定朗读人选后,要求其他同学深入思考一下:作者喜爱并赞美这些景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要有关键词作为依据。)。

明确:山泉——“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混浊吗?”中“明镜”“混浊”突出山泉的清澈、纯洁。

溪流——“你吟着一首小诗,是要我与你唱和吗?”中“吟诗”“唱和”表现了溪流的品位高尚。

白云——“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中“好女儿”“好护士”“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赞美了白云善良、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品质。

瀑布——“不拉赞助,不收门票”“从古唱到今”赞美了瀑布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

悬崖——“刻着玄奥的智慧”“历代的隐士和高僧”“无言的禅者”赞美悬崖充满智慧、淡泊名利、心无杂念的品质。

云雀——“纯洁”“从来不说是非”赞美云雀纯洁、不说是非的品质。

5、师总结:我们通过赏析关键词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对这些景物深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板书:赏析关键词句)那么,在作者亲切的呼唤和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老师给大家一个例子(点击教师读之)大家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我们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示例如下:

悬崖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组织:组内探讨,指定同学书写探讨成果。指定两位代表互相配合,一位读原文,一位读想象的文字。看哪个组最积极,配合最有默契。

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点评时注意:看是否体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恰当地选用词语、运用修辞手法和人称的变化,语言尽量生动形象。

教师寄语。

大家写得这样棒,配合得如此默契,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已经与大自然成为了好朋友。希望我们在与大自然这位魅力超群的朋友相处时,也能爱护它,与他和谐相处。

山中访友————自然景物。

李汉荣。

赞美、热爱大自然。

(赏析关键词句)。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第一单元本单元由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点:

1、两篇看图学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二首要让学生弄懂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看图学文。

1、马踏飞燕。

一、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

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蓝鲸》(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是一篇说明文,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蓝鲸的形体特征及行动,呼吸、吃食等方面的生活习性。文章运用了列举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四步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二、三自然段重点写了蓝鲸的形体很大,为了把这个特点说清楚,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来说明。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先读书,圈出描写鲸很大的数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练习:

(1)蓝鲸的体长可达()多米,体重有()多吨,相当于()头黄牛的重量。鲸须有()米多长。它每天要吃()吨饭,每顿竞能吃下()吨鱼虾。(列举数据)。

这些数据说明蓝鲸很___________。

这些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蓝鲸很_________。

通过读、圈、填,让学生体会初步认识举数据这种说明方法,更通过这些数据让学生体会到蓝鲸确实很大。

二、比一比。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不仅介绍了蓝鲸大,还介绍了蓝鲸行动、呼吸等生活习性。在列举数据的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这些语句,再读一读,比一比,切实体会蓝鲸行动、呼吸、拉力等方面的特点。

具体的句子有:

1、蓝鲸的嘴巴容得下十几个成年人在里面睡觉。(作比较)。

2、一头蓝鲸相当于300头黄牛的重量。(作比较)。

3、一头蓝鲸的拉力相当于一台中型火车头。(作比较)。

4、3米长的鲸须,就像一把大型的软扫帚。(打比方)。

5、远远望去,水柱宛如一股喷泉。(打比方)。

怎么体会呢?就是抓住比较的事物,将两者深入地比一比。如第一句可设计如下比法:

a、这句话拿()和()作比较。

b、估算一下十几个成年人睡觉得要多大的地方?

c、闭起眼睛,想像一下蓝鲸的嘴巴就有多少大。

d、这一句话说明蓝鲸__________。

e、再读一读句子,要读出这种感觉,这种特点。

剩下几句可在上述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比较体会。在比一比中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获得感性的体验。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用的说明方法。

三、演一演。

演示,一个解说。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四、拓一拓。

学完了二、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再回到课题上。让学生看着课题说一说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关于蓝鲸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总结,把刚才学得的知识,进行内化整理成块,并通过学生自主发言练习说话能力。

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课文新奇的构思。

2、揣摩文中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3、理解描写中人称变化的作用。

二、能力培养点:

1、发挥想象,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文中综合运用多种修辞的写法。

三、情感体验点:

1、品味文中童话般的语言,感悟充满浪漫色彩语言美。

2、领略自然界的鸟语花香,感受大自然的风光美。

课内自读课文。

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抓住景物描写的语句,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的画面,学习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一课时。

投影仪、图画、录音机。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讨论明确]。

体验与反思。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一、导入。

生: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

生: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

生: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

……。

二、听录音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一边听朗读,一边在这些景致“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我看着同学们个个绽开着笑脸,一双智慧的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很高兴,好!现在开始。

2听朗读。

3师:作者在山中究竟看到了哪些景致,访问了哪些朋友?请同学按照顺序齐声说就行了。

师: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

师:我们说以上这些是我们的亲戚,还有石头、落叶、小花那就是我们的朋友。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哪是在山林,这简直就是在家,这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浓浓亲情,真正如人所言:“自然是我家,我们热爱她”。

三、研讨课文。

2学生浏览课文。

3全班交流。

师:谁能说说。

老师准备:(1)我喜欢老桥,(深情地朗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老桥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着,它宁愿自己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我喜欢它那种坚韧的意志。

(2)我最喜欢的.是:“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他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从他身上我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3)我最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4)我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我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我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4、师:从大家刚才的交流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山中朋友的美丽,而且得到了许多珍贵的启迪,相信大家已经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而不是“林中观景”?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四人小组讨论)。

师:有了答案吗?谁来说说。

5师:让我们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齐声朗读全文。

(师生同读,音乐声起)。

四、拓展延伸。

1师:合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再一次深深得陶醉在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接下来让我们来聆听一段来自山林间的真实旋律,想象你新生了一对翅膀,也飞到了山中,用心去感受它。

(播放音乐。)。

师:大自然用惟美纯真的旋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图景,此时此刻你们的心中或许已经有了不同的美景,请把刚才听到的,感受到的、想象到的,口头描述出来并且记录下来,让我们集思广益,看看哪一位同学想象最丰富,语言最生动。

(循环播放音乐)。

老师准备:

(1)我仿佛听到了风精灵带着一阵花香飞来了,在树林间穿梭,回旋,每一株树都被这奇异的味道陶醉了,翠绿的双手有节奏地摆动着,白云见了忍不住要与他们共舞,呼唤着她们的女儿―雾来完成这个心愿。

(2)我看到阳光,它射进了树林,大树爷爷们用翠绿的叶子剪刀,将阳光裁成许多块,送给小鸟们,送给小草们,送给每天陪伴树爷爷的小蘑菇们,鸟儿们收到了树爷爷的阳光片,歌声更宛转,小草收到了阳光片,把阳光当作被子,暖暖和和地盖在身上,伸伸懒腰,渐渐入睡。

五、结束语。

师:每一位同学的表现都很不错,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我们只有在大自然这么宁静和谐的气氛里,才会奔涌出这么多的新奇美妙的灵感,课后希望同学们多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相信你们会留恋往返,受益匪浅。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重点,复述故事梗概。

3、积累课文中的成语。

1、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引出课题:孩子们,还记得《田忌赛马》的故事吗?里面的主人公是谁呀?(孙膑)(简介孙膑)今天就让我们在学习一个与孙膑有关的故事,去进一步领路孙膑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智慧。一起去感受惊心动魄的围魏救赵这场战争。

2、读题质疑:让我们齐读课题两遍,“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看着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根据质疑梳理问题:为什么围魏救赵?谁围魏救赵?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孩子们跟随朗读带自己轻声的读一读课文。

2、孩子们,为了更好的读懂课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语。

词语:课前我已经检查了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完成的很棒,让我们把生字送回词语中,用你们最美的声音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吧,每个词两遍。你们的声音真的很美。

三、再读释疑,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释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让我们带着刚才的疑问自己再次读一读课文。)。

靡,势如破竹),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了个严严实实,所以,赵国(危在旦夕)。于是赵国就向他的邻国(齐国)求救。齐国会帮助赵国吗?为什么?文中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我们再来看看地形图,或许你就会更加理解为什么齐国会出兵帮助赵国了。请看这是赵国与齐国相邻,如果魏国占领了赵国,那魏国下一个攻打的目标可能就是(齐国),所以可以说齐国既是为了帮助齐国,更是为了自保,而不得不出兵。赵国和齐国的关系可以说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课件出示)孩子们,刚才我们说的这部分内容其实就是故事的(起因)看看文章哪些段落是故事的起因。(1--2)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请用双竖线做好标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故事的起因吧,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故事的起因,(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并记在文中相应的空白处。(5分钟)。

(2)故事经过:齐国是怎样救赵国的呢?这是故事的(经过)孩子们我们都知道,在写作的时候这部分内容要怎样描写?(详细)现在请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想一想课文是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完成课后第二题,并按照提示用双竖线把课文划分为四部分。(田忌和孙膑先根据战势商议好乘虚而入,直取大梁。再派小部分兵力佯攻襄凌,主力却直奔大梁,逼得庞涓只能放弃攻打邯郸,回护大梁。(交流)(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9----12佯攻襄凌、围魏救赵)(10分钟)。

a、第二部分,齐国派谁出兵帮助赵国呢?起初他们各自是怎样打算的?他们最终商议,直接攻打哪里?孙膑是怎样说服田忌的?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3---8)你们小组合作完成得不错,我想再请一个小组为我们快速的介绍一下这一过程,其他的孩子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这部分内容。(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b、第三部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了麻痹庞涓,孙膑怎样做的?(佯攻襄陵)佯攻是什么意思?虚张声势的进攻。而齐军主力却直奔大梁去了。)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9---12)如果我们用简单的话来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就是(佯攻襄陵,围魏救赵)。

(3)故事结果: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请快速浏览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并归纳它的主要内容。(魏军感到桂凌时,进入齐军埋伏圈,庞涓只能率兵落荒而逃。)用简单的话就概括为: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把本篇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2、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次回顾一下围魏救赵这个故事。有哪几个国家,(魏、赵、齐),谁攻打谁(魏国攻打赵国),魏国派出的是谁去攻打(魏国将军庞涓),赵国的都城邯郸被围得个严严实实,赵国危在旦夕,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威王就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大军出征。田、孙商议,在佯攻襄凌的同时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在魏军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救援时,在桂凌设伏,齐军大胜。

四、抓住重点,复述故事:(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场战争,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1、回忆复述故事的方法。

(1)分清故事主次。

(2)抓住每一部分的重点词语。

(3)主要内容复述略详,次要内容简单带过。

2、请生复述。

五、积累词语,结束新课。

(孩子们:通过复述故事我们知道起初魏军是一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攻无不克的强大军队,可最后怎么就成了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残兵败将了呢?让我们下次课再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吧!)。

作业(4分钟)。

摘抄本课的四字语。(完成课后选做题)。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自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哪位同学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请学生背背)。

看到同学们背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背一背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欢迎我吗?(老师背诵《泊船瓜洲》)。

2、揭题:刚才老师背的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结合文中的“预习”,读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引出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释词语,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三、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你们知道王安石吗?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过渡: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跟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学前两句,也可以学后两句,还可以整首学,看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换意见。

2、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关系。

4、指导朗读一、二句。

隔着一条江、又隔着几重山,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可见思乡之情切,看谁能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切。(比较读、自己读、齐读等)。

5、重点理解:又绿、何时。

6、指导朗读三、四句。

江南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时候的家乡春暖花开、满眼新绿、生机勃勃,家乡是如此之美,但作者却发出了无奈的长叹:明月啊明月,你什么时候照着我回故乡呢?请同学们试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找小伙伴互相评价读,个别读,齐读)。

7、试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8、交流所知道的资料: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思想之情切,为什么不能回家乡?

(三)入诗境,悟诗情。

1、配乐(古筝乐)朗诵全诗。

2、体会“绿”字的妙用。

(1)你认为哪一句诗写得最美?哪个字用得最好?

(2)据说诗人开始时不是用“绿”字,同学们想想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3)讨论:诗人为什么选择了“绿”字?

(4)师归纳:这个“绿”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江南的风景写活了,其他字只写了春天的到来,而“绿”字用在这里仿佛是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家乡美景的思念。

3、配乐(古筝乐)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再读读这首名诗吧。

4、背诵。

四、总结延伸。

1、思乡是人类恒古不变的情怀,许多诗人的诗中都表达了这种情思,《泊船瓜洲》就是一篇思乡名诗。

2、你还知道哪首思乡诗,背给大家听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

2、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子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又绿思念故乡。

何时。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我”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大,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投影片

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词句的理解、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

2、教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导入: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3、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学生自由读这段,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

(6)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山中访友语文课文

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

——题记。

“山中访友”,何为“访”?访问、寻求。“友”又是谁?朋友、亲友、抑或学友?各种答案莫衷一是。带着这种种不确定,到文中一探究竟,徜徉在文字间开始我的拜访。

读过题目,云里雾里走了一遭。“与微风撞了个满怀”,“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一个“撞”字,两个“满怀”,外加“独自”,心情一览无遗。与风相撞,而且撞出了一份美丽心情。“满怀”自然而然也变成了一种美妙的体验。至于“独自”嘛,更是对访问的特殊的期待。可是,当我强行和作者分享他的这一份“独酌”时,却有种“路转溪桥忽见”的味道,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和第二人称“你”,使我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的,我亦成为“你”的朋友。

品着作者灵气飞扬的文字一路走来,如目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随之而来,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也随之徐徐展开:“拜访老叟”、“问候顽童”、“看望老妪”、“依依惜别”……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充盈在画面里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当然,我亦成为“你”的朋友。

目光跳跃在文字上,想象如同散落的珍珠随处可见。开篇一句就是“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个满怀”,单是这个“撞”字就把这个“无形”的风化为“有形”,俨然成了一个飞奔而来的孩童。其实,这已经构成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第一声问候。有些突然,但却恰到好处。跟随着作者来到山中,访问了第一位好友:老桥。它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用“站了几百年了、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弓着腰,俯身凝望着”赞颂了古桥默默奉献的历史功绩;作者走进树林一段,想象尤其奇特:“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在作者的想象中,物可以化为人,人也能化为物,这不仅仅是在驰骋想象的物化过程中对自然的喜爱,更是人与自然用生命完成的对话经典。作者的声声问候,也已经捎上了我的一份心意:我亦成为“你”的朋友。

文章要用上一个“品”字,这一品便品出其香,品出其妙。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看似信笔,一个“呼唤”,一个“交换”,巧妙地道出了“我”对自然的一份热爱,以及自然给予人类的一份包容,不禁令人浮想联翩。

“突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山中访友,本是件令人的惬意的事情,但是阵雨突至,着实令人有些失望,可作者偏偏陶醉在雨雾之中,让我们再次感受了他纯美的心境。诚然,这不期而至的雨,不也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组成吗?爱自然,就要爱它的一切。大自然,我亦成为你的朋友。

作者拜别的时候,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有一路月色。我又何尝不是呢?当我拜别这些充满诗意的文字的时候,也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一路月色,还有一次完美的随行体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