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件的写作小技巧(通用19篇)

时间:2024-02-21 23:32:05 作者:梦幻泡

在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新闻报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向大众传递信息,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思考。想要了解最新的新闻事件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新闻报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第二、学会写导语。

第三、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一篇结构严密的新闻稿一般由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等组成。

其导语、背景交代、主体内容和结尾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一个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勾连,互相牵制,互相完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即新闻稿的5要素。

2.怎样选好新闻稿的主题。

要写好新闻,事先要想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什么,无论是写消息、特写,还是通讯,都要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主题。

比如写一篇消息时,写什么内容,要先把意思想明白,这就是立意。

立意就是主题。

主题对新闻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

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这篇文章的中心。

所以说,主题是新闻稿件的统帅,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遣词造句要受它的“调遣”,即文章的造词、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受主题的约束。

因此,“意在笔先”,主题明确了,才好伏案动笔。

3.怎样写活新闻导语。

写新闻首要写好导语。

写新闻稿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的说明了导语的写法和作用:“导语像倒金字塔,凸现重点写精华,形象具体引人看,文字简明一句话。”新闻“倒叙式”即“倒金字塔”结构形状,而“导语”则恰恰是“倒金字塔”的塔基。

4.重视背景的结构特色。

新闻背景是为了描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写出它同其他事物有联系的历史事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科学知识等客观背景,全面的揭示事物的意义。

写好写活新闻背景,可以起到烘托、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新闻主体顾名思义是新闻稿件的血肉之躯,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要写好新闻主体,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要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深入生活、工作、学习中去搜索、摄取。

当然,稿件的材料,不是写什么要什么,而是会挑选,把那些能够表现稿件主题的材料选出来。

和主题有关系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者,选而留之;和主题无关不能说明主题者,“扣”而舍之。

有了材料后,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语言特色,是作者表达写作主题、展示文章功力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写好新闻稿件的关键。

新闻语言要明快、准确,快速切入实质内容,注重用事实说话,不要过分修饰,过分追求华丽,但这决不是要放弃对语言的推敲。

切忌无限上纲上线、大加评论,自己先给出结论,要把结论留给读者得出。

6.用简练的语言写好结尾。

结尾要注与主体的搭配、衔接,要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最好用一两句话干净利索的把新闻稿结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此做如下论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校园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学校新闻,是以宣传为手段反映学校当前学习与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学校内部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经常大量运用的一种文体。

学校新闻,是学校消息、通讯、新闻特写与速写等体裁的统称。

(二)学校新闻稿的特点

1.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

学校新闻,要求报道学校真实的事实。

2.实证性实证性,就是说学校新闻要让事实本身说话。

事实的基本要素,一般应交待人、事、时、地、因果、怎样、意义等七个要素。

3.及时性

学校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和评述。

这就要求必须有新的事实、新的内容,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新的意义。

4.开放性

学校新闻是不受空间限制的一种宣传形式,具有冲破闭锁隔绝现象的开放性。

学校通讯员在撰写新闻稿件时,必须要把握好新闻其开放性的特点。

(三)学校新闻稿的写作方法

1.善于捕捉

要写出好的学校新闻,就要善于捕捉蕴藏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新闻题材。

要注意深入教育实践与教育生活,留心各种各样的校园事情,将新的分析思考写进“新闻手记”。

2.勤于采访

学校通讯员的实践,实际上就是采访的实践。

采访是一门专门的科学,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

通讯员的采访要想顺利进行并获得效果,就要学会拟写采访提纲,找准采访对象,注意采访方式。

3.精于构思

获得采访后的真实情况,就要精心构思,动手写出学校新闻稿。

一篇学校新闻稿立什么样主题,选取什么材料表现主题,材料的详略处理与先后安排等等,通讯员都得一丝不苟地精心构思。

4.疾于运笔

运笔要“疾”,不仅仅是从时间上要求快,而且须快中求好。

二、学校通讯稿的写作

(一)学校通讯的概念

学校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里的教育教学事件或师生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校报、校园广播常用的文体。

(二)学校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学校通讯有四大特点:

1.真实性。

2.客观性。

3.时间性。

4.形象性。

(三)学校通讯的分类

1.按内容分

学校通讯一般分为学校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

学校通讯分为一般学校记事通讯、访问记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四)学校通讯的写作

1.主题要明确

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2.材料要精选

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学校教育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3.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

写教育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

当然,写人也离不开写事。

4.角度要新颖

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

(五)常见学校通讯文体简介

1.学校人物通讯

所谓学校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学校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

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学校内外的共同财富。

2.学校事件通讯

所谓学校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学校新闻事件。

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画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

3.学校工作通讯

所谓学校工作通讯,就是反映学校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学校教育问题等报道。

它是校报、校刊、校园网上经常用于指导学校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

4.学校概貌通讯

学校概貌通讯又称学校风貌通讯。

它是以反映校园生活、人情交往、校园风光和日新月异的教改成就为主的报道。

概貌通讯与事件通讯不同,它不是围绕一个人物或一个中心事件来写,也不要求写一件事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围绕主题集中各方面的风貌和特色。

在表达方式上,往往运用点上具体事例来叙述和描写学校的一个年级、一个班级、一个科组、一种特色、一个办学理念的风貌变化,展现学校随着时代的步伐和人的思想境界的变化。

一般采取“巡礼”、“纪行”、“散记”、“侧记”等形式,向师生介绍。

5.学校小故事(小通讯)

反映学校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三、学校消息稿的写作

(一)学校消息的概念

学校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学校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师生普遍关心的事实。

在众多的新闻体裁中,消息最为常用。

(二)学校消息的特点

1.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

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师生信服的基础。

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可虚构。

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都准确无误。

2.内容新鲜,具有价值。

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

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师生的注意,先睹为快。

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师生。

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

3.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则变成了“旧闻”。

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

4.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

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要集中精炼。

(三)学校消息的种类

1.学校动态消息

学校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学校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学校各项建设与发展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

它是校报、校园网上使用最多的一类新闻报道形式。

学校的重大新闻以及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

如,我校的科研动态,重要人物来访,我校与香港姊妹学校联谊活动等。

2.学校典型消息

学校典型消息也叫学校经验消息,它是学校对学校某一方面的工作或对一些具体部门、年级、班级、科组等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

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学校工作的目的。

如 《真心诚意促均衡,实效帮扶谋发展》(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千校扶千校”工作经验介绍)。

3.学校综合消息

学校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部门、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

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

如,《重本求新,务实奋进》(以实干精神人民满意的学校体育特色工作)。

4.学校述评消息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

它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

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

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教育事实进行评说,并要求观点正确,评论得当。

如,《分清支流与主流,莫把教师当保姆》(针对学校安全工作,教师到底处于什么角色)。

“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新闻稿件的写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一、 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记者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

二、 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1、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2、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作为一名记者,只有经常深入生活,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3、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处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处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关注的焦点。

三、 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2、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

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3、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

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

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4、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初学新闻的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

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

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

有的初学新闻的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

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

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

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

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作为初学新闻的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精彩

第一、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分享或讨论以及反映相关话题,请到论坛讨论。

第二、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三、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学校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学校新闻,是以宣传为手段反映学校当前学习与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学校内部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经常大量运用的一种文体。

学校新闻,是学校消息、通讯、新闻特写与速写等体裁的统称。

(二)学校新闻稿的特点

1.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

学校新闻,要求报道学校真实的事实。

2.实证性实证性,就是说学校新闻要让事实本身说话。

事实的基本要素,一般应交待人、事、时、地、因果、怎样、意义等七个要素。

3.及时性

学校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和评述。

这就要求必须有新的事实、新的内容,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新的意义。

4.开放性

学校新闻是不受空间限制的一种宣传形式,具有冲破闭锁隔绝现象的开放性。

学校通讯员在撰写新闻稿件时,必须要把握好新闻其开放性的特点。

(三)学校新闻稿的写作方法

1.善于捕捉

要写出好的学校新闻,就要善于捕捉蕴藏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新闻题材。

要注意深入教育实践与教育生活,留心各种各样的校园事情,将新的分析思考写进“新闻手记”。

2.勤于采访

学校通讯员的实践,实际上就是采访的实践。

采访是一门专门的科学,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

通讯员的采访要想顺利进行并获得效果,就要学会拟写采访提纲,找准采访对象,注意采访方式。

3.精于构思

获得采访后的真实情况,就要精心构思,动手写出学校新闻稿。

一篇学校新闻稿立什么样主题,选取什么材料表现主题,材料的详略处理与先后安排等等,通讯员都得一丝不苟地精心构思。

4.疾于运笔

运笔要“疾”,不仅仅是从时间上要求快,而且须快中求好。

二、学校通讯稿的写作

(一)学校通讯的概念

学校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里的教育教学事件或师生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校报、校园广播常用的文体。

(二)学校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学校通讯有四大特点:

1.真实性。

2.客观性。

3.时间性。

4.形象性。

(三)学校通讯的分类

1.按内容分

学校通讯一般分为学校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

学校通讯分为一般学校记事通讯、访问记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四)学校通讯的写作

1.主题要明确

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2.材料要精选

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学校教育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3.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

写教育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

当然,写人也离不开写事。

4.角度要新颖

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

(五)常见学校通讯文体简介

1.学校人物通讯

所谓学校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学校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

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学校内外的共同财富。

2.学校事件通讯

所谓学校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学校新闻事件。

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画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

3.学校工作通讯

所谓学校工作通讯,就是反映学校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学校教育问题等报道。

它是校报、校刊、校园网上经常用于指导学校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

4.学校概貌通讯

学校概貌通讯又称学校风貌通讯。

它是以反映校园生活、人情交往、校园风光和日新月异的教改成就为主的报道。

概貌通讯与事件通讯不同,它不是围绕一个人物或一个中心事件来写,也不要求写一件事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围绕主题集中各方面的风貌和特色。

在表达方式上,往往运用点上具体事例来叙述和描写学校的一个年级、一个班级、一个科组、一种特色、一个办学理念的风貌变化,展现学校随着时代的步伐和人的思想境界的变化。

一般采取“巡礼”、“纪行”、“散记”、“侧记”等形式,向师生介绍。

5.学校小故事(小通讯)

反映学校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三、学校消息稿的写作

(一)学校消息的概念

学校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学校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师生普遍关心的事实。

在众多的新闻体裁中,消息最为常用。

(二)学校消息的特点

1.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

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师生信服的基础。

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可虚构。

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都准确无误。

2.内容新鲜,具有价值。

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

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师生的注意,先睹为快。

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师生。

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

3.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则变成了“旧闻”。

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

4.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

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要集中精炼。

(三)学校消息的种类

1.学校动态消息

学校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学校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学校各项建设与发展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

它是校报、校园网上使用最多的一类新闻报道形式。

学校的重大新闻以及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

如,我校的科研动态,重要人物来访,我校与香港姊妹学校联谊活动等。

2.学校典型消息

学校典型消息也叫学校经验消息,它是学校对学校某一方面的工作或对一些具体部门、年级、班级、科组等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

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学校工作的目的。

如 《真心诚意促均衡,实效帮扶谋发展》(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千校扶千校”工作经验介绍)。

3.学校综合消息

学校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部门、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

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

如,《重本求新,务实奋进》(以实干精神人民满意的学校体育特色工作)。

4.学校述评消息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

它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

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

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教育事实进行评说,并要求观点正确,评论得当。

如,《分清支流与主流,莫把教师当保姆》(针对学校安全工作,教师到底处于什么角色)。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

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

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2),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

写出这骗通讯的记者哪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

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

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

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

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

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

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

他说:“一个作家。

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

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

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

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

”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

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

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初学新闻报道的大学生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

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

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

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

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年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

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

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

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

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

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

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

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

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

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

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

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

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

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作为大学生记者,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新闻写作经验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

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学生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

一是向有一定经验的高年级记者请教。

从事过一定新闻采访写作实践的高年级记者,具备了一定的新闻实践经验,能够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校园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能够少走弯路,尽快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

且学生记者之间朝夕相处,便于接近,易于沟通,能够大大缩短新闻稿的修改时间;一是向师长主要是校报编辑老师、新闻学专业老师和社会媒体的老师请教。

校报编辑老师能够按照报纸的报道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自己所体验的读者心理和新闻写作体验,校正和知道学生记者的新闻采访和写作。

新闻专业老师则可以主要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上加以指导,使写出来的新闻稿更加符合新闻呢理论的要求。

社会媒体老师更是能全面的站在社会时间实践的角度来指导写作,为以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好基础。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

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

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

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

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

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第一、 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 第二、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三、 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1.新闻稿的结构

一篇结构严密的新闻稿一般由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等组成。

其导语、背景交代、主体内容和结尾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一个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勾连,互相牵制,互相完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即新闻稿的5要素。

2.怎样选好新闻稿的主题

要写好新闻,事先要想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什么,无论是写消息、特写,还是通讯,都要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主题。

比如写一篇消息时,写什么内容,要先把意思想明白,这就是立意。

立意就是主题。

主题对新闻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

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这篇文章的中心。

所以说,主题是新闻稿件的统帅,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遣词造句要受它的“调遣”,即文章的造词、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受主题的约束。

因此,“意在笔先”,主题明确了,才好伏案动笔。

3.怎样写活新闻导语 。

写新闻首要写好导语。

写新闻稿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的说明了导语的写法和作用:“导语像倒金字塔,凸现重点写精华,形象具体引人看,文字简明一句话。”新闻“倒叙式”即“倒金字塔”结构形状,而“导语”则恰恰是“倒金字塔”的塔基。

4.重视背景的结构特色

新闻背景是为了描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写出它同其他事物有联系的历史事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科学知识等客观背景,全面的揭示事物的意义。

写好写活新闻背景,可以起到烘托、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5.怎样写好新闻主体

新闻主体顾名思义是新闻稿件的血肉之躯,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要写好新闻主体,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要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深入生活、工作、学习中去搜索、摄取。

当然,稿件的材料,不是写什么要什么,而是会挑选,把那些能够表现稿件主题的材料选出来。

和主题有关系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者,选而留之;和主题无关不能说明主题者,“扣”而舍之。

有了材料后,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语言特色,是作者表达写作主题、展示文章功力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写好新闻稿件的关键。

新闻语言要明快、准确,快速切入实质内容,注重用事实说话,不要过分修饰,过分追求华丽,但这决不是要放弃对语言的推敲。

切忌无限上纲上线、大加评论,自己先给出结论,要把结论留给读者得出。

6.用简练的语言写好结尾

结尾要注与主体的搭配、衔接,要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最好用一两句话干净利索的把新闻稿结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此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准备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

他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二、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三、时间和空间角度。

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像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

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

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

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意。

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

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

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缘》,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这样才能抓住灵魂写出好的新闻稿件。

新闻写作基础:撰写新闻稿件的技巧

首先,我认为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对于大家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较大帮助。平常我们经常说,新闻写作是“七分看问题三分写稿件”。比方说,写今天培训班的稿件,就得先搞明白,为什么要办这个班,是因为存在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才办这个班。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写了:为了提高各级干部的综合业务素质,石景山区人口计生委办了一期培训班。如果面对每一件事情,大家都能够按照撰写新闻稿件的习惯去想,这件事为什么要做,是因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才要做,怎么样做才能达到目的、有效果,这种思维习惯养成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能够增强。

其次,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能够真实、及时、有效地反映工作成果。不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干工作,确实也做出了很多成绩,这些成绩如果能够通过新闻媒体反映出来,可能会得到很理想的效果。平时,某某报纸或电视报道了某某单位或个人的事迹后,我们就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还不如我们做得好呢!这很可能不是一句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而是真的是他们的工作做得比较被报道的要好,甚至是好很多。因此,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信息时代里,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宣传出去,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三,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能够比较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平时我们在单位里,早上上班时遇到个人,女的遇到男的,说一句“,你今天看起来好精神啊”、男的看到女的,来一句“啊呀,你今天又比昨天漂亮了、年轻了”。虽然人还是那个人,脸还是那张脸,而且还只有越来越老的可能。尽管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这种“去年二十今年十八”的赞美,因为符合人心向善的逻辑规律,往往能够让大家都感到心情愉悦。而正面的新闻报道也同样有这样的功效。无论是被报道的人和单位,还是撰写新闻的人,都会有成就感在心头油然而生,无形中就有效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有些社会效应大的典型报道,这方面的效应尤其明显。

第四,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会对个人的成长进步形成直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撰写新闻稿件对作者的综合素质是有一定体现的。我不是说能写新闻稿件的都是比别人能力强的,而是指撰写新闻稿件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我相信,如果我们在座的基层人口计生干部中出现这方面的人才,很可能就会得到重用。也许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开办这个培训班的目的之一吧。

从上述的四个方面看,虽然大家工作都很忙,但还是值得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撰写新闻稿件的。但是,有人也许会说,我们也不是不想搞报道,只是条件不充分,和专业的新闻记者没法比。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专业的新闻记者是有他的优势,比如时间、精力上比较集中,掌握了熟悉的技巧等等,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即两个知情。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指导

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

谚语。

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

袁x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

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我校召开20xx年度群众体育。

工作总结。

表彰大会4月x日下午,我校20xx年度群众体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于6点在浦东校区大礼堂拉开帷幕。校党委副书记石奇光、校团委副书记余嘉、校学生处石笑寒以及各二级学院的团总支书记应邀出席,与现场的上千名师生一起观看了颁奖晚会。

在麦田音乐社、舞蹈社和轮滑社精彩绝伦的开场表演之后,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石奇光教授致辞,他全面总结了我校20xx年度群众体育工作,对我校贯彻落实上海市《学生体育健康促进工程》相关要求,稳步推动了我校学生体育活动,切实提高了广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成果给与了充分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再接再厉,争取新的进步。

随后,体育部胡志麟、于善安、团委余嘉、学生处石笑寒几位老师分别为先进集体、优秀辅导员、优秀学生干部、体育积极分子进行了颁奖,石奇光副书记颁发突出贡献奖。我校体育工作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表彰大会是我校开展体育建设工作的特色之一,表彰能够充分发挥为我校体育事业创优学生的榜样作用,激励全体学生,从而保证了我校体育事业的良好开展。晚会在花式跳绳队精彩的“绳采飞扬”节目中中落下了帷幕。

新闻写作基础:撰写新闻稿件的技巧

我们都知道一条完整的新闻消息一般有标题、导语、主题、背景及结尾五个部分。

这五个部分组成了新闻的结构,当我们把他的结构弄清楚后写作起来就容易多了,此时只要向里面“加肉”就是了。

那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写作的格式了。

对于不同的素材只要按照这种格式依葫芦画瓢就能写出好文章来。

2、标题部分写作。

标题顾名思义就是一片新闻稿的主要内容的概括。

为了吸引读者看这篇文章并且愿意看下去,标题就得做到“标新立异”。

新闻标题有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

而主标题即标题的主体部分,用来概括全篇文章并有点明立意之用,引标题和副标题则是用来介绍背景、烘托气氛或是对主题予以补充。

在这里说明一下,主标题必不可少,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省略。

新闻标题的要求有:准确符合新闻内容;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新闻价值;生动新鲜活泼,具体形象并且最好带有文采;文字简练但又包含较多新闻内容。

3、导语部分写作。

在写导语时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新鲜、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让读者更深层次的.了解新闻主要内容并有一定的兴趣。

人们都说导语是“消息中的消息”,因为它是从事实中提炼的精华,有统一全文的作用。

整篇文章写作也一样可以用这种写作方法,就是让新闻主题中的内容重要性依次减弱。

直叙式即直接说明新闻中主要事实,设问式即在导语中说出新闻中要解决的问题;描写式就是对新闻中有特色的事物进行一方描写;评论式就是在开头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对比式就是把作者观点突出来,引语式就是引用新闻中主要人物的话语。

4、主体部分写作。

主体即全文中心,在导语之后,它是围绕立意展开全文的过程,并问答导语中的问题。

在写作主体时要做到运用的材料具体、充实、有典型意义。

而且主体还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情等五要素。

主体写作顺序因情况而定,有时按时间先后顺序即事物发展顺序写;有时按逻辑顺序即事情的重要程度写,也就是先讲概貌后讲细节。

5、背景结尾部分写作。

背景即对新闻中历史原因的说明或者是环境气候的描写。

它有说明事件产生的条件及消息的性质意义的作用,同时帮助读者理解新闻并增强说服力。

它可以在主体中出现也可以单独成段。

背景材料有说明性材料、诠释性材料、对比性材料等集中形式。

说明性材料即是介绍新闻事件地理状况、历史环境、政治背景等的素材;诠释性材料则是介绍人物出身经历或产品性能特点的素材;对比性材料就是对新闻事件的前后、正反进行对比的素材。

结尾则是文章中最后一段话或一句话,它可有可无,但好的结尾能增加读者对本文的印象,并有所启发。

新闻稿件播读技巧

语言标准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标准的语音;二是正确的语法。新闻消息播报有特定的语言环境,要求语音必须准确、清晰,只有准确清晰的语音才可能保证所播报消息内容的准确无误,这不但符合视听的要求,也符合广播电视技术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对新闻播报语言的高标准严要求还体现在所使用语言的语法上,因为只有语音标准、语法正确,才能够确保语言传播的准确、清晰。

有声语言表达有很多技巧,但是在新闻消息播报中对表达的要求相对规范。不能像文学艺术作品那样可以有更多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新闻消息讲求客观真实,所以在播报新闻消息的时候语言表达相对客观,不能有太多主观色彩和太过夸张的处理,要“感而不人”。新闻稿件简洁明了的特点,新闻播报的语言表达更注重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因此要多连而少停、重音少且精,要语势常扬、语尾不坠,不悠荡,不拖腔拉调。

在新闻消息播报的用声上和表达上要尽量做到舒展明快。我们在新闻消息播报中多使用实声,新闻的客观性要求用实声加强新闻的可信性,声音不能挤捏,要松弛、自然,吐字要颗粒饱满、字字珠玑。在表达上,由于新闻的时效性以及新闻具有新鲜性的特点,新闻消息播报的节奏要明快一些,要做到“快而不乱”。

朴实大方是对新闻消息播报总的状态的概括,除了在吐字发声、表达技巧当中贯穿着朴实大方,在整体语言面貌和语言表达整体把握当中更要求体现出一种新闻工作者的客观真实的气质。新闻消息播报和文学作品的表达不同,新闻播报不能太角色化、表演化,而是必须客观公正地播报和传播,因此,新闻消息播报所要求的朴实大方来自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和稿件内容的不同。

新闻稿件播读技巧

这里说的新闻稿件,涵盖了新闻消息、新闻评论以及新闻故事。

考试中出现样式最多的是新闻消息以及新闻故事,新闻评论一般都会结合即兴评述考察,应该说不会出现新闻评论的播报。

下面就新闻消息的播报提出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

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

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

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

正确传达,直接面陈。

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

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

明快晓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

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

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

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拉杂、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实例1。

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月31日晚7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开始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

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纷纷熄灯。

这一活动名为“地球时间”,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和澳大利亚最大报纸之一的《悉尼先驱晨报》联合发起。

大约2000家企业和53万户居民报名参加了“地球时间”活动,自觉断电一小时。

除标志性建筑外,悉尼城区许多高楼也纷纷熄灯,整个城市变黑了不少。

不过路灯和紧急照明装置仍没有熄灭,港口的照明也一切如常。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人利用全城不少地方熄灯的便利观看星空。

几百个市民提前预约,在熄灯期间前往悉尼天文台,利用这一小时更好地观看星空。

天文台负责人说,很多市民都为有在黑暗中观察地平线的机会感到激动。

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副题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看过这条消息后要确定重点在什么地方。

在标题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的新鲜点所在,这就是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的要点。

再看消息的层次,三个段落自然成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为我们播读时脉络的清晰提供了基础,三个层次之间要做短暂的停顿处理,切忌不要一气呵成。

一片的结果会使受众听得茫然。

第一个层次是消息的导语,播得要醒目。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原文交代得很清楚。

一般来说,消息要素中的发生了什么事是重点。

其他的新闻要素并不是不重要,同样要求依次交代清楚。

这条消息导语交代事件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1)集体断电一小时;(2)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4)3月31日晚7时30分;(5)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等纷纷熄灯。

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吐字力度的强弱来区分。

第二层次把新闻事实稍加梳理后,弱强调“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个层次是新闻的结尾段,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播清楚即可,声音运用可在中声区稍下部分,稍偏低些。

实例2。

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里氏8级地震,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当地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约3米。

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此影响露出海面,附近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当地村民还因此发现了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小岛上升使岛屿周围的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大量珊瑚虫以及搁浅在珊瑚礁上的海洋生物死亡,弥漫出一股难闻的腐烂气味。

村民哈里松?加戈边做手势边说,地震造成的裂缝甚至将整个岛屿一分为二,部分裂缝有50厘米宽。

在拉农加岛北部,当地村民在海岸上发现了一艘沉船,那是二战时期沉没的一艘日军巡逻艇。

当地渔民亨德罩克?凯加拉下海探视了新的海底景象,发现了一道与海岸线平行延伸的裂缝,长度至少500米。

凯加拉说,当地村民认为小岛上升是因为海平面降了下去,担心海啸可能再次袭来,因此大多数居民拒绝从高地上搬回原来的住处。

“噪音相当大”,凯加拉描述小岛上升时的情景,“水退了下去,然后没有再升上来。”他同时指出水位下降和地震是同时发生的。

拉农加岛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

这次地震给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破坏了海底珊瑚礁景观。

小岛上升导致大量珊瑚礁露出海面,许多珊瑚虫因为曝晒在阳光下死亡,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

在所罗门群岛西部省首府吉佐岛从事潜水业的丹尼?肯尼迪说,地震破坏了大量珊瑚礁,对潜水爱好者而言,这个曾经闻名于世的潜水胜地不再具有吸引力。

除了影响旅游业外,小岛上升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地震在地球上时有发生。

一般的报道中经常涉及的是伤亡人员及其财产损失,但这条新闻没有过多地从这方面进行叙述,而是变换了一个角度,集中报道了自然生态的变化。

看过了之后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当然这也是受众所关注的。

在第一层次中的导语部分新闻事实只是一句话——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接下来的五句话全部是地震造成的结果,其中四句是生态被破坏的情况,表述的着眼点依次是记者说的结果,一个岛屿拔高了3米,珊瑚礁露了出来,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发现了二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播读时声音控制在中声区,语流简洁明快。

在新闻的第二部分,又详细描述了地震所造成的后果的样态,由于小岛上升了3米,海岸线延伸了,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海洋生物死亡,有一股难闻的腐烂味道,整个岛屿一分为二,还发现了日本的沉船,村民们不愿意回来住,担心海啸再次袭来。

这些原文所叙述的场景,在播读时不应太客观,要有感情的流露,但注意分寸的把握。

第三部分虽然是结尾部分但也有新闻价值,如介绍了新闻的背景,播读时要注意的句子是:它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由于珊瑚礁没了,景观被破坏了,不再具有吸引力。

另外一句很形象的描写“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播读时要有凄凉的感受。

新闻稿件播读技巧

播读新闻稿有一定技巧,新闻稿件播读技巧有哪些,以下的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一、稿件播读的准备

这里说的新闻稿件,涵盖了新闻消息、新闻评论以及新闻故事。

考试中出现样式最多的是新闻消息以及新闻故事,新闻评论一般都会结合即兴评述考察,应该说不会出现新闻评论的播报。

下面就新闻消息的播报提出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

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

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

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

正确传达,直接面陈。

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

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

明快晓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

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

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

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拉杂、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二、新闻稿件播读

实例1

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月31日晚7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开始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

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纷纷熄灯。

这一活动名为“地球时间”,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和澳大利亚最大报纸之一的《悉尼先驱晨报》联合发起。

大约2000家企业和53万户居民报名参加了“地球时间”活动,自觉断电一小时。

除标志性建筑外,悉尼城区许多高楼也纷纷熄灯,整个城市变黑了不少。

不过路灯和紧急照明装置仍没有熄灭,港口的照明也一切如常。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人利用全城不少地方熄灯的便利观看星空。

几百个市民提前预约,在熄灯期间前往悉尼天文台,利用这一小时更好地观看星空。

天文台负责人说,很多市民都为有在黑暗中观察地平线的机会感到激动。

播读提示

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副题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看过这条消息后要确定重点在什么地方。

在标题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的新鲜点所在,这就是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的要点。

再看消息的层次,三个段落自然成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为我们播读时脉络的清晰提供了基础,三个层次之间要做短暂的停顿处理,切忌不要一气呵成。

一片的结果会使受众听得茫然。

第一个层次是消息的导语,播得要醒目。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原文交代得很清楚。

一般来说,消息要素中的发生了什么事是重点。

其他的新闻要素并不是不重要,同样要求依次交代清楚。

这条消息导语交代事件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1)集体断电一小时;(2)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4)3月31日晚7时30分;(5)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等纷纷熄灯。

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吐字力度的强弱来区分。

第二层次把新闻事实稍加梳理后,弱强调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个层次是新闻的结尾段,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播清楚即可,声音运用可在中声区稍下部分,稍偏低些。

实例2

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里氏8级地震,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当地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约3米。

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此影响露出海面,附近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当地村民还因此发现了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小岛上升使岛屿周围的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大量珊瑚虫以及搁浅在珊瑚礁上的海洋生物死亡,弥漫出一股难闻的腐烂气味。

村民哈里松?加戈边做手势边说,地震造成的裂缝甚至将整个岛屿一分为二,部分裂缝有50厘米宽。

在拉农加岛北部,当地村民在海岸上发现了一艘沉船,那是二战时期沉没的一艘日军巡逻艇。

当地渔民亨德罩克?凯加拉下海探视了新的海底景象,发现了一道与海岸线平行延伸的裂缝,长度至少500米。

凯加拉说,当地村民认为小岛上升是因为海平面降了下去,担心海啸可能再次袭来,因此大多数居民拒绝从高地上搬回原来的住处。

“噪音相当大”,凯加拉描述小岛上升时的情景,“水退了下去,然后没有再升上来。”他同时指出水位下降和地震是同时发生的。

拉农加岛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

这次地震给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破坏了海底珊瑚礁景观。

小岛上升导致大量珊瑚礁露出海面,许多珊瑚虫因为曝晒在阳光下死亡,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

在所罗门群岛西部省首府吉佐岛从事潜水业的丹尼?肯尼迪说,地震破坏了大量珊瑚礁,对潜水爱好者而言,这个曾经闻名于世的潜水胜地不再具有吸引力。

除了影响旅游业外,小岛上升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播读提示

地震在地球上时有发生。

一般的报道中经常涉及的是伤亡人员及其财产损失,但这条新闻没有过多地从这方面进行叙述,而是变换了一个角度,集中报道了自然生态的变化。

看过了之后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当然这也是受众所关注的.。

在第一层次中的导语部分新闻事实只是一句话——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接下来的五句话全部是地震造成的结果,其中四句是生态被破坏的情况,表述的着眼点依次是记者说的结果,一个岛屿拔高了3米,珊瑚礁露了出来,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发现了二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播读时声音控制在中声区,语流简洁明快。

在新闻的第二部分,又详细描述了地震所造成的后果的样态,由于小岛上升了3米,海岸线延伸了,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海洋生物死亡,有一股难闻的腐烂味道,整个岛屿一分为二,还发现了日本的沉船,村民们不愿意回来住,担心海啸再次袭来。

这些原文所叙述的场景,在播读时不应太客观,要有感情的流露,但注意分寸的把握。

第三部分虽然是结尾部分但也有新闻价值,如介绍了新闻的背景,播读时要注意的句子是:它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由于珊瑚礁没了,景观被破坏了,不再具有吸引力。

另外一句很形象的描写“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播读时要有凄凉的感受。

播读提示

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副题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看过这条消息后要确定重点在什么地方。

在标题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的新鲜点所在,这就是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的要点。

再看消息的层次,三个段落自然成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为我们播读时脉络的清晰提供了基础,三个层次之间要做短暂的停顿处理,切忌不要一气呵成。

一片的结果会使受众听得茫然。

第一个层次是消息的导语,播得要醒目。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原文交代得很清楚。

一般来说,消息要素中的发生了什么事是重点。

其他的新闻要素并不是不重要,同样要求依次交代清楚。

这条消息导语交代事件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1)集体断电一小时;(2)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4)3月31日晚7时30分;(5)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等纷纷熄灯。

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吐字力度的强弱来区分。

第二层次把新闻事实稍加梳理后,弱强调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个层次是新闻的结尾段,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播清楚即可,声音运用可在中声区稍下部分,稍偏低些。

实例1

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里氏8级地震,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当地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约3米。

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此影响露出海面,附近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当地村民还因此发现了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小岛上升使岛屿周围的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大量珊瑚虫以及搁浅在珊瑚礁上的海洋生物死亡,弥漫出一股难闻的腐烂气味。

村民哈里松?加戈边做手势边说,地震造成的裂缝甚至将整个岛屿一分为二,部分裂缝有50厘米宽。

在拉农加岛北部,当地村民在海岸上发现了一艘沉船,那是二战时期沉没的一艘日军巡逻艇。

当地渔民亨德罩克?凯加拉下海探视了新的海底景象,发现了一道与海岸线平行延伸的裂缝,长度至少500米。

凯加拉说,当地村民认为小岛上升是因为海平面降了下去,担心海啸可能再次袭来,因此大多数居民拒绝从高地上搬回原来的住处。

“噪音相当大”,凯加拉描述小岛上升时的情景,“水退了下去,然后没有再升上来。”他同时指出水位下降和地震是同时发生的。

拉农加岛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

这次地震给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破坏了海底珊瑚礁景观。

小岛上升导致大量珊瑚礁露出海面,许多珊瑚虫因为曝晒在阳光下死亡,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

在所罗门群岛西部省首府吉佐岛从事潜水业的丹尼?肯尼迪说,地震破坏了大量珊瑚礁,对潜水爱好者而言,这个曾经闻名于世的潜水胜地不再具有吸引力。

除了影响旅游业外,小岛上升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新闻稿写作技巧

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

袁x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

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新闻稿件的播读技巧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正确传达,直接面陈。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明快晓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拉杂、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新闻稿件播读技巧

首先,要在搞清楚语句的意思和语法关系的基础上,处理好停连,以免造成语意的含混。在书面语中的停连,是依据稿件中的'标点符号。

但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停连就要区别对待,打破标点符号的限制。新闻稿件长句子播报中的“停连”要在符合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常常是声停气不停的。也就是说,要采用一种似停非停、似连非连的停顿方法,以语流曲线的细微变化来播读新闻稿件中的长句子。

其次,要精选重音加强语势。长句子里重音不可过多,一两处即可,以免由于重音太多而使受众的注意力分散,不能清楚的了解新闻事实,从而破坏了新闻节奏的明快感。

播读长句子时减少重音还可以为我们节省气息,使语流更通畅自如。在语势上要加大语流的起伏变化,达到突出语句重点的目的。

新闻稿写作技巧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分享或讨论以及反映相关话题,请到论坛讨论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新闻稿写作技巧

1.取其精华,要把主题破小,角度选小,架子搭小 要集中一点,以少胜多,不搞大而全、小而全的总貌式的报道,不搞漫无边际的全景式报道,不搞罗列条目一二三四五波浪式的新闻。要破除“文非三段不成文”的旧观念。实际工作中,笔者收到不少基层卫生宣传部门提供的稿件,内容模式总是“成就―措施―经验―问题―认识―效果”。如果经验比较新鲜而且实际,这种形式不妨一用,但是千篇一律地成为“新八股”而且毫无实际做法,全是云山雾罩的大话、套话、面子话,读来确实令人生厌。

2.新闻要善于化整为零,多搞连续性报道、跟踪报道,变总结式为进行式 新闻具有事实的片断性和事件的连续性的特点,只有反映事物的最新态势,才能保持新鲜。一事一报的新闻特点是简单灵活,缺点是无法及时提供发展的趋势。为此,一些选题可以采用一事多报的方法,把一个事情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展现出来,就容易使人看清脉络。

3.挤掉水分,只讲事实 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看起来是透明的,讲的是事实。作者一般不应该在新闻中“挺身而出”说三道四,而要把自己的观点隐藏在对事实的叙述之中。新闻需要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不穿靴戴帽。穆青常说:写新闻要学会炼字、炼句,要言简意赅。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副词;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复句;多用短段落、少用长段落,最好一段一个意思,一段一个事实。

4.讲究体裁分工 不同体裁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作用。动态新闻和经验新闻有区别,把动态新闻强行拼凑成经验新闻是拉郎配,拼凑痕迹太过明显;把经验简化成动态虽然对作者比较省力,但是浪费了宝贵的新闻资源,减弱了报道的力量。不要把消息写成通讯,不要把通讯写成报告文学,更不要把小特写、小故事拉成大特写、长报道。特写要“特”,有镜头感,重在细节和再现。追求“特”字就必然删去大段背景和一般性、程序性的过程描写。

5.逆向思维,大胆借用其他媒体叙事手法,以短小精悍取胜 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往往会使读者昏昏欲睡;而几个小时的电影常常会使人置身其中、声泪俱下。这与电影采用的多种叙事、剪辑手法是分不开的。蒙太奇就是比较常用的电影手法。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电影可以采用的手法为什么不可以应用于新闻写作呢?把围绕一个中心思想的全部资料分类切割,短小精悍,自成一文,但是可以按照内在的逻辑联系把它们组织成一篇大的文章,形式非常新颖。

6.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革除旧观念,为繁荣短新闻创造环境 以字论酬是很多报刊的常用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作者撰稿的积极性,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为了赚取稿酬,想方设法为稿件掺水,无限拉长、拉宽稿件的现象。正所谓:内容不多,篇幅不小;亮点不多,套话不少;新意不多,拼凑不少。这个问题需要利用更科学、更关注稿件质量、更体现稿件作者敏锐性和劳动价值的考核方式来解决。

另外,工作指导类杂志不可避免地与各级管理部门打交道,不少地方有“篇幅越长越重要,字数越多越有面子,内容越全面越显政绩”的思想,直接造成了稿件大而全。这类问题成因比较复杂,需要媒体工作者和全社会一道,为革除旧观念、树立新文风,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假设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话,若咬到你、我、张三、李四或某个政要首长呢,哪个才是新闻,写新闻如同写作一样,该事件确能反映现代生活型态,对大众具有感动话题或启示,警觉的影响力就可成为新闻。

(一)先拟定大纲:写短稿可以仅凭腹稿,但写长稿时,若无大纲或准备小抄,往往很难写得好。

(二)开头与结尾:写导言时,最好已规划如何结尾,才不致於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三)举例与说明:写人物时,穿插一些小故事最传神。切记要适可而止,最多两个例子。

(四)迅速与简洁:记者写稿要求迅速,整篇写再做修改。众人皆知的事不写,不用废字,力求扼要。

(五)主题应熟悉:主题设定后一次完成,避免中断思路。遇严肃主题时,用字也应严肃表达。

(六)可峰回路转:笔法模式试图改变,运用情节隐喻或拐弯方式,争取注意。

(七)能力与论述:除具备收集资料,应多方查证,抓住重点,论述正确,言之有物,客观事实,不穿插个人意见。

(一)新闻稿撰写与作家写作方法,作文相互一致,段落分配也是启、承、转、合。

(二)第一段之导言是全文的精神,最好在60字以内,重点约略提出,提纲挈领。

1、新闻写作应多使用短句,尽量符合150字以内适当阅读量。

2、导言不宜直接用引语,避免无谓困扰。

3、每段开头不宜用同样的语句,尤其是相接的两段。如连续几段的开头都用「他说:」,「他表示:」,会让人生厌,也会使人以为作者文思不足。

4、连接词(由于,但是)尽量不要用,先拿掉后再看看是否影响句子叙述的完整性,否则将可省略。落笔前先应审慎确认事件之可信度。

1、使用日常,简单易懂的字:如类似歌迷,影迷,避免改用fans:「粉丝」。

2、写短句子,写简单的句子:简短有力的句子,使读者欣赏起来轻松自然,感受深刻。

3、尽量少用专门术语:新闻与写作是要给大家看的,应以贴近生活习惯,浅出的语言。

4、尽量少用最,甚,极为或唯一,避免与事实不符,会造成读者抗议。

5、不要用避讳引语:某人说就用钱xx说,不使用钱氏说。

6、尽量少夹用外文:除非有必要,但不要乱翻译,造成误解。

1、删去不必要的字:虽简而不漏,意思不变。

2、如:1.作为期五天的访问-访问五天。

3、.今天起办理报名手续-今天起报名。

4、不作无谓的解释:尤其在新闻专题报导中,有必要才解释,没有就省了。

5、不记流水帐:除非天天精采,否则,仅提重要事件。

6、人名官衔省略:除总统外,第一次提全衔,第二次用姓名即可,避免礼多文虚。

新闻稿写作技巧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

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

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

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

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

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

他说:“一个作家。

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

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

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

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

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二、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三、时间和空间角度。

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

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

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

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

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

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

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

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

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

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

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

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

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