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手抄报免费 清明节的手抄报内容初中生(模板7篇)

时间:2023-09-23 13:29:50 作者:GZ才子 清明节手抄报免费 清明节的手抄报内容初中生(模板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清明节手抄报免费篇一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

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

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

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清明节手抄报免费篇二

【情景串联:《春晓》音乐起,老师和学生的情景化歌舞表演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清明节手抄报免费篇三

1、 清明时候雨初足,白花满山明似玉。——喻良能《三月六日清明节道中》

2、 春寒未定。是欲近清明,雨斜风横。——朱敦儒《桂枝香·春寒未定》

3、 寒食清明等闲过,日长翻覆压书眠。——洪咨夔《清明二绝·梨花匼匝不见叶》

4、 常年寒食在京华,今岁清明在海涯。——徐铉《寒食成判官垂访因赠》

5、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7、 桃杏枝头春才半,寒食清明又是。——吴潜《贺新郎·笑口开能几》

8、 朱栏迢递因高胜,粉堞清明欲下迟。——杨巨源《送绛州卢使君》

10、 东风卷尽辛夷雪,逆旅清明节。——赵长卿《虞美人·春寒》

11、 海雪楼前雪一株,岁岁清明醉花底。——杨基《湘阴庙梨花(有序)》

12、 欲及清明火,能销醉客酲。——李德裕《忆茗芽》

13、 卧对一枝愁病酒,清明今日雨兼风。——高启《对梨花》

14、 梨花村落清明后,梅子园林五月前。——李流谦《贻长松寺慈禅师》

15、 白筼衣鲜紫骝马,清明酌酒梨花下。——贝琼《己酉清明》

16、 濛濛烟雨网春晖,南陌清明二月时。——李弥逊《春雨》

17、 桃花无限思,留客看清明。——止庵法师《题桃花小禽图》

18、 坐想兰亭通曲水,行闻上已接清明。——贺铸《呈李之仪》

19、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陈与义《清明二绝·街头女儿双髻鸦》

23、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苏轼《雨中花·今岁花时深院》

24、 清明雨足麦欣欣,旋敕奴婢修破囷。——苏辙《春无雷》

26、 濛濛烟雨网春晖,南陌清明二月时。——李弥逊《春雨》

27、 古堤老柳藏春烟,桃花水下清明前。——欧阳修《送宋次道学士赴太平州》

28、 乱山深处过清明。不见彩绳花板、细腰轻。——苏轼《南歌子·和前韵》

29、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张可久《清江引·春思》

30、 今朝天气清明好,江上乱花无数开。——杨维桢《漫兴七首》

31、 清明已近芳菲日,鼓角偏伤迟暮心。——居节《新晴寺阁》

32、 愁见清明后,纷纷盖地红。——李建勋《金谷园落花》

33、 曾识清明上巳时,嬾能游冶步芳菲。——仇远《次胡苇杭韵·曾识清明上巳时》

34、 年逾弱冠即为老,节过清明却似秋。——韩偓《惜春》

35、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清明节手抄报免费篇四

每年公历的4月4日、5日或6日是清明节。清明节不像有些节日那样固定在具体的某一天,它是根据当年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的日期来确定的。下面是本站小编带来的初中清明节手抄报图片,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清明节手抄报1

初中清明节手抄报2

初中清明节手抄报3

初中清明节手抄报4

初中清明节手抄报5

初中清明节手抄报6

初中清明节手抄报7

初中清明节手抄报8

清明节手抄报免费篇五

清明是春季的节气。天气清澈明朗为“清”,万物欣欣向荣为“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帝京岁记胜》也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或早一天,或晚一天,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清明时节,气候逐渐转暖,冰舌消融,草木青青。

关于扫墓习俗,早在秦朝以前就已经形成,但日期不定。自唐开始,才约定清明节当日为祭祖扫墓的时间。

清明时节,春色如画,人们走出户外,既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又踏青春游,享受大自然的良辰美景。而这一天,大多在外地工作的家人,也会及时会赶回来,形成春节后的第二次家庭大团聚。

清明节分为三候。“初候桐始华”,桐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微风中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二候牡丹华”,这时节国色天香象征富贵的牡丹花盛开了,咤紫嫣红,姚黄魏紫,争奇斗艳,尤以河南洛阳的牡丹最为出色。当地举办了洛阳牡丹节供游人欣赏。“三候虹始见”,清明节过后,雨量有所增加,空气潮湿时雨后空气中水气含量较高,在明朗的阳光照耀下映出七色彩虹,给本已缤纷多彩的大地又增添了美丽的风景。

清明节手抄报免费篇六

清明节习俗:

1、扫墓祭祖

中国历,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4、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

5、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吶喊,热闹非常。

清明节手抄报免费篇七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