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鉴赏论文(优质19篇)

时间:2023-12-11 08:51:08 作者:碧墨

经典作品引发了无数的评论和研究,对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下是一些经典著作的片段,让我们一起享受文学的魅力吧。

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论文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名中学生理应具备的一项文化素质。

一、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叶圣陶说:“课本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课本是重要的,是基础,我们要通过对课本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然后用这个知识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教材第三册第五册诗歌单元选辑的大都是唐宋诗词,其作者、风格、思想、艺术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这对积累诗歌基本知识、总结鉴赏规律,增强诗歌审美感受和表达力,激发读诗兴趣起着重要作用。比如王维,其作品风格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文选的是他的《山居秋暝》。该诗描绘了秋天傍晚的山居景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最后一联点明主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向往自然的隐逸情怀,而这即是诗人山水诗所着重表现的思想感情。了解了这些再鉴赏王维的其它诗,便有了一定的依据。请看下面一首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我们都知道了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这首诗即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首联、颈联写景,颔联、尾联写人,写景是为了衬人,而这里的人是诗人与友人。从诗中看,诗人以五柳自喻,以接舆比裴迪,“五柳”系从陶渊明写的《五柳先生传》而来,可见诗人这里有自比陶渊明之意。那么他超脱世俗、向往自然之情也就很明显了。可见他与友人有相同的志趣和人生追求,他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山居秋暝》是一致的。至此,鉴赏这首诗也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

再看辛弃疾。我们学过他的《永遇乐・口北固亭怀古》,可以了解他所怀抱的忠君爱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却因奸臣挡道、小人排挤而抱负难展的满腔悲愤。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崇拜英雄业绩、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凄凉无奈。懂了这些,再读辛弃疾的同类词作,其感情与主旨也就不难把握了。如下面一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理解此词需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和理想抱负。该诗通过“少年”和“而今”的对比,写出了他对“愁”的不同感受,表现了诗人由少年壮志到怀才不遇到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和心路历程。那么我们对其愁也就能深刻地悟解了。我们每学习一位诗人及作品,都会对其人其诗及所属诗(词)派的作品形成一个基本认识。如李白清新飘逸、傲视权贵,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苏轼的豪迈奔放、乐观洒脱,柳永的婉约纯真、离愁别恨,李煜的绮丽多情、家国之恨等。懂得了这些,我们读同类诗词就会形成一个基本的理解意向,鉴赏起来也就容易“披文以入情”了。

二、读写并重,实践提高。

高考诗词鉴赏改为主观题注重对学生审美感悟和表达能力的考察,提高了难度。所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除了要掌握方法和规律外,重要的一点,还是做到读写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动口读、动脑思、动手写,要使学生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读出真感受,写出新见解。相反,如果我们只是把精力投入到一个个单调的题目上,就会导致学生只注重解题的技巧、方法,成为一架解题的机器,而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维有创造力的主体了。那么我们的学生也就只能为做题而做题,满足于一知半解,而难以形成独特的语言感悟,也就错失了悟得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审美快感。更不用说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的熏染了。因此,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极为注重要求学生在读写上下工夫,并且自己写下水文,加强示范和引导。如鉴赏赵师秀的《约客》时,我作简要点拨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赏析短文。不少同学能抓住特定景物、人物形象、映衬手法、语言特色等发而为文。在进行充分地讨论讲析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后,我把自己写的赏析文章展示给学生,帮助其在比较中进一步启发思路,领悟诗歌鉴赏表达的方法和规律。这样通过指导学生写鉴赏体会,既激发了学生读诗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悟,提高了思考理解和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三、理解内容,赏析手法。

这是诗歌鉴赏的两项主要内容,而两者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诵读一首诗,先总体把握其大意,再看其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色,进而分析出其情感内蕴或思想主旨。诗歌表现的基本内容主要有:思乡怀远、时事变迁、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忧国忧民、离愁别恨等。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修辞格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移用、通感、夸张等;表现技巧如对比、映衬、动静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掌握了这些,我们在读诗时,就能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析了。如下面一首诗: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本诗明白如话,用语自然。它主要用了两种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虽仅20个字,然却以白头宫女闲话玄宗的小事,以少寓多,揭示出封建时代宫女的不幸命运和凄苦之情,寄寓着作者深深的盛衰变化无常的感慨,不能不说是以小见大了。诗中鲜艳的红宫花与白头宫女色彩的映衬,盛开的宫花与“寥落”的“古行宫”的对比,红花美景与凄凉心境相映衬,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它给人强烈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细细吟诵,令人倍增凄凉冷落之感。再如范仲淹的《苏幕遮》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从全词看,是写羁旅情愁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直抒胸臆。该诗缘情设景,借景抒情。上片中“芳草”暗寓离情,自然过渡到下片,而其思乡离愁也由“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句倾泻而出,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四、把握形象,分析意境古典诗词同样注重形象的塑造。这里的形象,不单指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应包括多姿多彩的自然物象和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组合成的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典型意象。这些形象和意象,组合营造出某种特定意境,往往寄寓着作者的抱负理想、人生追求、思想感情、生活情趣等。如李白的《蜀道难》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以及“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等诗句,渲染了蜀道的高峻险恶、阴森可怖的景象,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时代背景,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仕途的艰险、人生的多舛,体会到诗人“言其险,更著其戒”的深层用意。杜甫的《旅夜抒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诗,一言壮阔浩大,一言孤独渺小,形象殊异,而意境和谐,寓情于景、情景合一,其老病孤独之感渗透纸背。请看他的另一首诗:

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本诗描绘的景物有“迟日”“江山”“春风”“花草”“飞燕子”“睡鸳鸯”,其中“迟日”“江山”和“春风”“花草”分别由“丽”“香”结住,写出了春天的明丽和优美,而“飞燕子”与“睡鸳鸯”则一动一静,对照鲜明,春天的无限生机与温情尽在其中。再作留意你会发现,本诗每句一景,整首诗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动和谐的画面,则作者的喜爱之情也就溢出言外了。

五、字句剖析,体现主旨。

古典诗歌大都讲究炼字,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赋予诗歌以丰厚的蕴含。因此我们在读诗时,如果抓住了那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就可能以一带十,领会诗歌的主旨。

如杜甫的《兵车行》中“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中,连用了“牵”“顿”“拦”“哭”四个动作,写出了行人远征,亲人相送,生离死别的悲怆,极富表现力。“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鲜明对比,则使我们强烈感受到人民苦难的根源。《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一”“孤”两字写出了诗人孤苦飘零的晚景,联系下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我们怎能不感动于诗人那幅忧国忧民的热心肠?而李白的《越中览古》则是前三句抒情,最后一句托出主旨,表现出诗人对盛衰无常、时事变迁的感慨。

朱光潜先生说:“文字的修改是思想感情的修改”,我们读诗时绝不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应该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抓住生动恰切、富有表现力的字句,分析体会,自能悟出诗歌的深层内蕴或作者寄寓的感情来。

六、典故引路,探究本义。

所谓典故,是古代诗文中引用的故事或诗句,它往往是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遗闻轶事,经记载和流传而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含义。诗歌用典即是借助这种特定含义或寄托情志,或阐述观点,或表明志趣,或抒发怀抱,或借古喻今等。凡用典故,都与作者身世经历、思想感情、理想情趣、政治遭遇等相联系,从而适应作者表达的需要。因此诗歌中运用的典故是与全诗主旨紧密联系的,理解和弄通典故,顺藤摸瓜,就可以探究出作者的本义,准确把握其思想旨趣和内在情感,完成诗歌的鉴赏。如王维《山居秋暝》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是运用《楚辞・招隐士》的典故,我们立刻就会明了诗人表达的是一种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则前三联所描绘的那种清新明快、欢乐和美的生活情景便也有了着落。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五个典故,表现了作者崇拜英雄业绩、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受排挤打击,不被重用,抱负难展的苦闷和悲愤。理解了这些,一个慷慨豪迈、壮志难酬的词人形象就站立在我们面前了。我们学习诗歌,要对课文中出现的典故认真掌握,这样,我们在读诗或考试中遇到才不至于茫然,不至于卡壳,才能思路清晰会者不忙,得到审美愉悦或顺利完成答题。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感要从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得来,古典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我们要在掌握方法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诵读鉴赏实践,加强领悟,丰富语感,提高理解力和审美力、表达力,待累积到一定程度,必能厚积薄发,达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理想境界,从容应对高考挑战未来。

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谈了音乐及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谈了我校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一些举措。对非艺术专业院校的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浅显的建议。

音乐鉴赏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开设了艺术、音乐鉴赏等方面的选修课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也使更多学生更多的了解了音乐。但是根据对我校大学生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抽样调查显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占12%;喜欢中国古典音乐的占15%;喜欢流行音乐的占73%,之所以喜欢古典音乐的学生比例较小,大多数学生反映听不懂古典音乐,不知道如何了解和理解古典音乐,还有少数学生觉得古典音乐听起来“都一个样子”。这个调查让我感到若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需要采取一些更加新颖的途径和方式,来普及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加强音乐欣赏的常识教育。

1音乐具备的基本特点。

音乐是由客观世界和人类审美活动创造出来的,不同时代、民族、国家、地区以及流派创造出的音乐都不相同,他们以各种形式、各种手段来表现不同内容、含义的音乐。音乐的主要特征分为:

1。1抒情性。

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音乐最重要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是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看法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如贝多芬就因为非常热爱大自然而写出了《田园交响曲》这一美丽的乐章。

音乐的抒情性在影视艺术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它能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音乐和画面共同创造的氛围中。如:电影《勇敢的心》插曲就是为表现幽静的田园景色而配置的牧歌风格的音乐;电视剧《乡村爱情》的乐曲,就是为喜庆场面配置的欢乐而活跃的音乐;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就是为悲惨的场面配置的呜咽而凄凉的音乐。

1。2时代性。

音乐的时代性是它又一重要特性。许多优秀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体会、认识和描写。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音乐,每个时代的音乐作品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如,我国三四十年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音乐发出了全国人民不屈的怒吼和抗日的`呼声,《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目前我国正进入一个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家喻户晓的《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正是反映这一时代特色最典型的音乐作品。

1。3民族性。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但由于各国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审美标准不同,音乐语言的差异也就很大,这些差异就是民族性差异。音乐的民族性表现出一个民族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1。4概括性。

音乐的概括性是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决定的。音乐能抒发和表达一种情绪或感情以及外在环境的某些形象和状态,但不能像文字或绘画那样具体精确地描绘。音乐的描绘是一种概括性的表达,它可以使人产生极为丰富的遐想和意境,这是任何文学语言所不能代替的。音乐对世间万物描写的高度概括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模仿,二是引起人们的遐想。

几年来,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主要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1)每年聘请音乐方面的名人、名家、名校进校园开设讲座、演出数场,通过讲解、演奏和现场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了解音乐,同时产生共鸣,引起兴趣。

(2)加强地方音乐的了解和宣传,组织学生研究当地音乐。

因学校地处苏州,为使学生学会欣赏本地区的音乐,学校经常聘请当地有名的昆曲、评弹表演艺术家来校讲演。让更多学生了解地方音乐,并学会如何欣赏这些音乐。

(3)组织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成立各类乐团,委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排演经典的中外优秀作品,如,室内乐团排练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民乐团排练《春江花月夜》;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等。每次演出都将作品的详细介绍提前公布,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含义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的去听音乐会,以入门者的角度去欣赏音乐会。

(4)让学生了解多元化的音乐,拓展视野提高欣赏能力。

学校还通过广播等形式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播放,在播放前进行详细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作品,了解音乐风格。播放的音乐健康、广泛,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有直观的认识。如,中西方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和戏曲等等。

(5)重视音乐艺术社团的建设。

在学校里音乐类学生社团也有很多,学校为这些社团成立了专门的音乐社团联合会,加强社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委派了长期固定的专业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以提升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还结合质量工程和素质教育向这些社团下拨足够的活动经费。这样就使得音乐社团的层次和影响力大大提高,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参与。为他们搭建了了解和学习音乐的平台。

(6)加强大学生的社区演出活动,让大学生走出学校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表演,通过这样的社区演出使大学生更能充分展示自我。也让音乐艺术走进百姓的生活中,这些活动的参与使大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大学生整体的音乐素质。

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论文

音乐是世界上所有美妙声音孕育出来的美好事物,音乐是沟通自然与人们心灵的一种工具。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音乐有利于放松他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下紧绷的神经,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慧,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在高中的音乐教育课上老师往往没有目的性,不会启发学生的兴趣,更没有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水平。学生拥有正确的鉴赏能力才能真正的去欣赏音乐,因此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成为了重中之重。根据多年的经验,下面是我个人对于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一些看法。

兴趣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是个重要的因素,想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第一步就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里浓厚的兴趣,那么接下来音乐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也会有效提高。想要摸清学生的音乐兴趣,一定需要一次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调查。通过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比较喜欢欣赏通俗音乐和流行音乐,但是在对这些音乐的鉴赏过程中却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就例如在学生听到著名音乐时,虽然会感觉很熟悉,但是很少有人能说出音乐的名字以及音乐的作者。根据调查的情况,通俗音乐和流行歌曲对于高中学生具有特殊的魅力。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上,要学会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可以欣赏到好的通俗音乐。对此我建议,教师可以在每节音乐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播放自己挑选好的流行音乐作品,在陪同学生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对挑选的作品进行简单地讲解,主要给学生讲解一下作品的风格以及作品流行的原因。欣赏完这首流行音乐之后,立即把听到的作品与音乐书上选取的名曲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凸显出名曲的魅力所在,同时悄无声息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中也有难易之分,由于高中生的音乐鉴赏水平普遍很低,因此在教学的初期要从易于欣赏的声乐开始。声乐一般结构较为简单,含有歌词,并且声乐的歌词所要表达的人物情感与旋律要表达的比较相符。因此教学中先让学生熟悉声乐的鉴赏方式,随后再逐渐的引导学生鉴赏器乐作品。在声乐的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首先做到对作品背景和歌词内涵全面了解。为了避免学生后期对器乐鉴赏中出现懵懵懂懂、茫然失措的情况,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对音乐旋律特征熟练掌握,并且经常锻炼学生在没有歌词的情况下对声乐作品进行正确鉴赏。相较于声乐,器乐独奏曲目的主题较为单一化,曲式也不复杂。教师在教授器乐鉴赏的时候,相较于声乐具有更佳的把握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曲目形成的初步印象情况,来确定是否要进入下一步,如果学生整体情况较好的话,教师便可以对曲目的内部结构,进行细致讲解。随时学生的鉴赏水平不断的提高,鉴赏器乐独奏曲可以逐步的变为鉴赏交响乐曲,当学生掌握这些时,学生个人便可以对音乐鉴赏的方式和规律特点熟练掌握,音乐鉴赏能力也会提升到较高水平。

3音乐鉴赏应该与生活感受相互联系。

在人生旅程中,一个人会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一名高中生相对而言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了,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虽然体会不到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深度感受,但是学生已经可以感知到音乐作品要表达的表面情感。面对这样情况,教学过程就会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意境是一个音乐作品的灵魂所在,教师在教授之前要对所讲授的音乐作品意境熟练掌握,教师在让学生欣赏名曲之前,一定要把名曲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要体会音乐包含的意境。生活是诞生真正艺术作品的源泉,真正的艺术都是源自生活的,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每一个经典作品的诞生,但是作者生活体验和情感的真实流露。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学生的感情应该得到高度升华和凝结。高中生正处于一个感情丰富,思想敏锐的青春期阶段。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自身情感,以及自身思想感受等多个方面,对音乐作品进行个人鉴赏。如果学生能够更优秀一步,带着感情去欣赏音乐作品,那么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音乐欣赏的方式和方法。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大幅提高,教师可以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4通过音乐鉴赏课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音乐鉴赏课的主要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导学生能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鉴赏能力的人才。但是音乐知识的讲授,并不是音乐鉴赏课的唯一目的,学生通过音乐鉴赏课得到了个体全面发展才是最后的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音乐作品的评论,让学生对音乐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只要把音乐教育做到更好,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音乐的鉴赏水平肯定会得到提高。作为一个抽象的艺术,主观性很强是音乐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总结。

音乐鉴赏是高中生不可缺少的一个技能素养,其对高中生有很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音乐可以启迪人的心灵。因此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文学鉴赏能力是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能力,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得到一种审美认识。

作为大学生需要提高审美认识来提高自身的发展,文学鉴赏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认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文主要对当前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分析,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出合理的建议。

文学鉴赏能力是一种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使大学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

教育部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大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样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才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文学鉴赏能力是国家对于大学生教育目标的要求之一,文学鉴赏能力是审美能力的一种,是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的能力。

大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需要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是关于现实生活的再现,文学作品通过真实、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社会生活的百态。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阅读,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感悟体会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态度,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本质与真实面貌。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逐渐提高,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和心灵上的愉悦。

另外,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节和多彩的人物形象会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体验,使大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美的感受和熏陶。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大学生可以逐渐地认识社会,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知识,提高对社会的认识。

另外大学生通过文学阅读还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对于文化的认识,提高自己对于文化的欣赏能力。

尤其是古典文学的欣赏可以增加大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文化素养。

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长时间的阅读欣赏,通过阅读,大学生可以感受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文学作品的曲折结构。

这些文学作品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文学写作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大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布局,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读者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也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文学写作提供参考,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也可以为自己所用,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学写作水平。

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以后欣赏文学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认识社会,对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作品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要求,也是大学教育目标之一。

(一)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首先需要大学生主动地阅读文学作品,只有通过文学阅读才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学阅读,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当代的大学生由于各种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渐忽略了文学阅读,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上网来打发时间,阅读的学生逐渐减少,因此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文学阅读比赛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

可以通过评选文学作品阅读量最多的人,通过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地借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大学生文学作品交流会来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

通过学生之间的文学交流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提高阅读的兴趣,增加文学作品阅读量。

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大学中开设文学作品鉴赏课程可以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供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在高校中开展文学鉴赏课程作为文学课程的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一方面文学鉴赏课程需要为学生提高文学鉴赏的方法。

文学鉴赏课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文学鉴赏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情节和结构进行分析,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和巧妙的布局。

另一方面,文学鉴赏课程为学生的文学鉴赏提供途径。

文学鉴赏课程为学生的文学鉴赏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学赏析,对于那些课下没有主动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三)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分析,写读书笔记。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之后,还需要进行思考。

一部比较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有着自己的特色,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蕴含着作者的独具匠心。

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读者反复阅读才能够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需要读者通过反复的思考才能真正体会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另一方面,通过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读者会对文中的语言和人物进行仔细地揣摩,使读者产生思考,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

(四)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得到大众和文学界认可的,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文学作品也是丰富多样,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文学价值不高的文学作品混入其中,对于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会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大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需要选择经典的、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书籍进行阅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另外,经典的文学作品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

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作者长时间的酝酿写作而成,文章的'语言结构和人物形象都是经过锤炼的,同时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时间的考验仍然经久不衰,因此具有很好的文学价值。

大学生只有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才能够了解文学的价值,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逐渐增加,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对于高校的要求。

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培养大学生全面的能力。

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提高人文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文学鉴赏能力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种,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论文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很重视这种作用,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古诗文阅读教学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然而,传统的古诗文阅读讲读解译的教法,造成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症结:少,课堂容量少;慢,学生形成积累慢:费,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摆在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归纳出“查、释、探、品、悟”的五字古诗词教学法。

1查――查询了解诗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这些要求,我们设计了“查”这个教学环节。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通过查询获得信息,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更有利于记忆。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查询方式自定)所学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

2释――介绍背景解释诗题,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赤瑞特拉的另一个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在旧的教学模式中,诗的写作背景是由教师介绍的。现在我们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介绍搜集来的信息,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学生在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古诗诗题的含义,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进一步理解古诗做好准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3探――质疑讨论探诗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要鼓励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在阅读时划出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来,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协作小组讨论、筛选,把难以饵答的问题归纳整理后,通过小组或班级交流、评议。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就是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并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4品――吟诵品诗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感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四步:1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等方面给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2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3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人情”、“身历其境”,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5悟――迁移拓展悟诗质,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获取的感悟。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从这点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论文

音乐的鉴赏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本人有如下设想:

首先应将音乐鉴赏课程纳入学校的培养方案,开设必修课程,课程的学时至少应每学年34节课,每周两节课。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初级基本乐理、简单的中西音乐史、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结构及艺术风格分析等内容。同时开设更多内容的全院性选修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音乐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特点。如:开设古典音乐赏析和流行音乐赏析、戏曲赏析等课程,合格者获得相应的学分。目前我校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大学生选修这方面课程的热情非常高涨,这个现象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求。当前我校正处在提高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阶段,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正在积极努力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图书馆可开设古典音乐欣赏数字教室。因音乐会的门票价格比较高,大多数学生不能经常出入音乐厅。数字教室为学生提供资源,定期播放和下载一些影音资料。对音乐了解的越多,欣赏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4结语。

总之,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是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高校应该注重学生音乐艺术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音乐,做到能够欣赏音乐和理解音乐作品,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在这里我想引用音乐家约瑟夫·海顿的一句名言“艺术真正的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论文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德智体美劳均衡”.艺术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音乐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艺术。音乐有启迪智慧,促进智力发展的特殊功能。研究表明:常听音乐能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思维。俄国的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过,“我们注重音乐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听众”.由此可见,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走上音乐这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音乐赏析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大支柱。

那么学生的鉴赏能力应该如何去培养呢?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结合平时教学的经验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参考,也希望各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在课上多播放或演奏古典音乐。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书本上所写的歌曲,还要让学生们多欣赏其他曲目类型,特别是一些古典的音乐。

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特别是一些名家的作品,如贝多芬的《英雄》(第三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肖邦的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圆舞曲“小狗圆舞曲”,升c小调圆舞曲,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圆舞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等。

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历史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由此可见古典音乐在音乐这一领域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多听古典音乐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多年来,在音乐课的课堂上,教师讲的从来都是书本上的歌曲或者是其中推荐的曲目。而对于流行音乐却避而不谈,在当今的华语乐坛上的经典之作很少进入课堂之中。

流行音乐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烙印,如beyond的《海阔天空》《光辉岁月》等等,它已成为了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流行符号,是华语乐坛经久不衰的神话。又如小虎队的《爱》《青苹果乐园》等,都是经典之作。如果在课堂上避开这些不谈是不能够培养全面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所以流行音乐引进课堂非常之必要。

三、了解相关音乐历史背景,体会音乐的内涵。

每一段音乐都有它的创作背景,都是对于当时时代的一种侧面的反应。如贝多芬等人的音乐就充满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色彩,beyond乐队是当时香港乐坛的象征,是90年代的流行符号。

在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听到的仅仅是旋律和歌词是远远不够的,音乐的真正含义除了词和曲,还有它所代表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藏在音乐深处的东西,才能真正读懂音乐,才能体会到音乐打动人的地方。

四、帮助学生赏析音乐。

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一些古典、高雅的音乐,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和欣赏,如莫扎特等人的作品,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学生们无法领悟的时候,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来欣赏。

比如,在音乐播放的时候告诉学生们哪部分的旋律是特别的,哪里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指出的部分让学生们着重的去聆听。在播放音乐结束以后,让学生们写出对这段音乐的看法和理解,字数不限,这样可使学生们更好地去思考音乐中的艺术成就和表达的情感,还有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写出自己的感想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听过音乐的印象,可以防止课下的遗忘,从而达到提高鉴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五、布置赏析作业。

在听完下次赏析音乐之前,教师要将同学几个人分成一个组,然后布置任务。预先告知他们下次要赏析的曲目是什么,然后几名同学作为一个团队,去了解这首曲子的作者、时代背景等信息,做到对下次赏析的曲子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样以来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就不会显得很仓促,不能很好地欣赏音乐。

教师还可以要求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某一个小组的同学给全班的同学介绍这首曲子的背景和思想感情。介绍的小组每次轮换,让大家都可以上台介绍。这样不仅可以让上台的小组准备的更加充分,也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所介绍的音乐,既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又能促进团队之间的协作。对音乐鉴赏的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五个方面是我对于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看法,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在欣赏音乐的教学中,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进行了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通过音乐欣赏丰富了学生的听觉感知,扩大了他们的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也大大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欣赏美的能力和良好的音乐素养。这样学生才可以成为有思想、懂情趣、有温度的人,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长远、走得更稳健。

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论文

文学鉴赏活动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从理性的高度认识、感受、欣赏、品评文学形象,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美读品味,培养语感。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最简易的方法,反复美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受更加细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这样的美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使学生将视觉符号转化为听觉形象,用心灵去与作者对话、交流,由感知美、欣赏美到体味作者精心构筑起的艺术天地。

通过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情感上的体验,使整个心灵感到满足充实,欢欣愉悦。反复美读,把学生带到作品所创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感悟中体味,感受语言,增强语感,提高鉴赏力。

二.启发想象,深化理解。

“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和联想是作品艺术的翅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活动,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头脑中进行文学形象的再创造,从而实现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的跳跃。如从《荷塘月色》中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联想到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感想摇曳多姿无限美态的动人荷叶;写月色“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使学生联想到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那朦胧迷离的月色。在这诗与散文相交融的比较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世界里,既增强了美感,培养了想象力,又深刻理解了作品。

三.感受形象,审美判断。

文学作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生活。文化内涵厚重,审美趣味浓郁,其内容包罗了人文历史、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观的极其丰富性。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道德美、艺术美、意境美等,所有这些美又都用语言文字这个文化载体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审美观照。

在鉴赏的过程中必须感受形象,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人物的形象。如孙犁的《荷花淀》,充满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景美,人更美。景,美在清新,美在丰富的内涵;人,美在质朴,美在崇高的精神。景烘托了人,人美化了景,充分展示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妇女们如同白洋淀荷花一样美丽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感染,心灵得到美化。如朱自清的《春》所描绘的欣欣向荣的春天之美;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勾勒出的一幅美丽的海滨仲夏夜水墨画,这些都能给学生以大自然的美感,获得美的享受,陶冶美的情操。这就是凭借对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和审美经验作出的审美判断。

四.不同体裁,侧重鉴赏。

文学作品体裁样式的不同,其鉴赏的重点也应各有侧重。如诗歌的鉴赏可侧重意境,鉴赏意境时,不停留于客观因素和主观感情的交融渗透的理解上,而应崇尚那高雅蕴藉的余味不尽的意境。

散文可侧重于探究其深邃的意境以及灵活自由的表现手法,既要欣赏散文寓意之物象,又要推本溯源,领悟其中所含之理、所寓之情;品味意境后,再琢磨作品体现意蕴的特殊的艺术手法。

小说应侧重于剖析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而另外两要素环境、情节都是为人物服务的,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情节是推动和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因素,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是多元的复杂的,要让学生学会多侧面多角度多思维的分析方法,从而洞察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由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环境和反映出的时代风采。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广泛的阅读和积累,这样既能使学生吸纳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文化修养,又能培养起高尚的人文情感,不断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陈玉焕,河南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师。

智慧树

文学鉴赏一般不包含创造新形象的目的,主要是沿着作品的形象所暗示的轨迹,展开再创造性想象,根据作品语言所描述的人物、场景来想象他们的状态和命运,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构造审美意象。因此,文学鉴赏的活动是内在的,它主要凭借语言文字作为外在的物质材料,借助一种大体上定型的文学形态和艺术形象。在文学鉴赏中它主要表现为鉴赏者的思想感情随作品情境而变化的一系列不定型的心理活动。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宿命”是贯穿《俄狄浦斯王》的重要线索,被神谕缠绕的命运,即使躲避和挣扎也是徒劳的,英雄也不能逃过悲剧的结局。

“报仇”带动影片《老男孩》的发展。这使它似乎符合结构主义文学的特点,贴合恋情,囚禁,放逐,潜返,侦察,斗争,决胜的情节点,但它没有拒绝传统的“感情”的概念。同时它又像是《俄狄浦斯王》的繁衍,主人公不断在与命运做着无谓的斗争。

说《老男孩》是《俄狄浦斯王》的繁衍,因为两者有共通之处。

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小说及大量杂文,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里程碑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狂人日记》鲁迅。

启蒙小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1918年5月)。

2、《两个家庭》冰心问题小说短篇,冰心的第一篇小说。(1919.9)。

3、《超人》冰心。

短篇,“问题小说”以及冰心早期的代表作。(1921)。

4、《沉沦》郁达夫。

自叙传小说这是开创五四时期“自叙传小说”文风的代表作品,在小说后附录作家简介及作品分析。(1921)。

5、《或人的悲哀》庐隐。

二十年代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1921)。

6、《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

张扬女性个性主义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其中的表达令今天的人也为之惊讶。

7、《潘先生在难中》叶圣陶。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雨天的书》周作人。

13、《志摩的诗》徐志摩。

14、《寄小读者》冰心。

15、《彷徨》鲁迅。

16、《野草》鲁迅。

《错误》是郑愁予广被传诵的名诗。评介赏析的文字很多。其中,香港著名诗论家黄维梁博士在《怎样读新诗》一书中谈到对此诗的读解方法,很有启发性。

水晶先生认为诗中的女子和“我”两人交臂错过,而“错误的形成,只因为少女的心扉紧掩;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诗人遂在交臂错过惊艳的一刹那,在少女眼中,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了。”从这段分析看来,水晶先生显然认为错误是因女子而起的;换言之,她在诗中采取了主动。

《骆驼样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红与黑》是一部充满着魅力的作品。西方关于研究司汤达的作品数量足以与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等量齐观。的确,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中对于19世纪上半期法国风起云涌的各方斗争和矛盾都展现得颇为深远,贵族、大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一个个的粉墨登场,潜伏在表象下的实力的交战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和虚伪。

整体阅读不仅仅指了解文章大意(情感、观点、主旨)方面;还包括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回顾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对现代文阅读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已从对文章内容整体理解的表层,过渡到对文章的艺术技巧、语言揣摩、综合评价的深层,更关注考生对文章的文化底蕴、哲理思辨、人文精神等把握。

现代文整体阅读复习要重在阅读思维方法的掌握、阅读能力的提高,培养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即理解、筛选、分析、概括、归纳、评价能力。因此,复习的重心应该是过程性的,着眼于文章的理解、信息的指向、设问所在的语境,重视问题思考的周密性、准确性。要让每一个同学都掌握多种复习方法,让每一道题目都有解决的具体思路和途径。

榨菜如何走向全国。

算是“小老弟”。但是,年岁的差距对于产品来说毫无意义,或者说恰巧是这一差距映衬了襄樊大头菜发展的滞后。榨菜的发明,使善于经营的涪陵人从消费者的喜好中,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迅速将其推而广之。到1935年,榨菜作坊己遍及四川沿长江一带,年产45万坛,其中涪陵榨菜占25万坛。1946年,有人瞅准榨菜的发展势头,组织生产营销合作社,欲将整个四川榨菜纳入一体经营,但未形成气候。解放以来,榨菜在四川省内己发展到30多个市县,在全国14个生产榨菜的省市中遥居榜首,涪陵榨菜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目前,只有100多年历史的涪陵榨菜,己与德国甘蓝、法国酸黄瓜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名腌菜。年加工量超过10亿吨,除笑傲全国各地市场外,作为传统出口商品,还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文学鉴赏的主观性与文学批评的客观性论文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古典诗歌能使中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但在中学阶段,古典诗歌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从学的方面来讲,中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往往缺乏兴趣;从教的方面来说,教学中大都存在重应试而轻诵读、品味的问题。

选修课程中,古典诗词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教学课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如果选用必修阶段的“精细讲解”的方式来学习,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或许更多的只是增加了古典诗歌的量的积累,学习效果很难乐观。此外,古典诗歌凝练的语言、铿锵的节奏、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愉悦感往往会在浅薄而公式化的“鉴赏”中消失殆尽。

一、诗词解构,是移情入境的有效途径。

在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中,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很难进入诗人所表现的情境之中。在不能移情入境的现实中,要求站在不同的话语世界中的学生去对话诗歌、对话诗人,实质上是强人所难。理解尚属不易,更遑论鉴赏品鉴。当代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这种隔膜是客观存在的,时间空间的阻隔、文化的断层、生活体验的缺乏等因素加剧了隔膜的产生。因此,如何让学生“入乎其内”,让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视听觉到情感体验上感知到真实存在的自然和生活,进入一种感同身受的情境,是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走近诗人的重要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讲,诗词解构是理解诗歌移情入境的最好途径之一。

试看两名学生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解构:

两名学生准确地把握了李白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做到了对诗境的回归。在解构的诗章里,第一名学生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以“愁”为中心词,展开了对江水、凤凰、吴宫、古丘等物象中寄寓的昔盛今衰、自然永恒的.喟叹,同时也寄托了对诗人忧国忧君、抱负难施的理解和同情。第二名学生则完全把自己置于凤凰台上,在历史与现实、自然景与诗人情纠合缠绕,与凤凰、山峰、江水以及浮云的对话中,唱出一曲对历史、对现实的挽歌。

二、诗词解构,是对古典诗歌的诗意烛照。

诗词解构,必须建立在对诗篇的领悟之上。然而解构终究不能等同于古诗今译,当我们以现代汉语形态来翻译那些充满韵味的诗句,或者过度理性地解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创作技巧时,常常会丧失诗歌隽永的意味。因此,对古典诗词进行解构,不能只是充当翻译者的角色,在以读者的视角与诗人对话的同时,也在履行诗人的身份。我们期待的诗词解构,不仅仅是以现代汉语形态对古典诗歌进行解读,更是借着诗意的表达,对诗歌进行全新的观照,既传达诗人对自然、现实、历史、人生的观察与思考,也表现自己对诗人、历史的重新审视和个人体悟。

有两名学生是这样解构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的:

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在两名学生的解构中,一个是“风将柳花/扫在桌上/嗅的人/鼻头正痒”,一个是“春风在酒店里生长/是酒的醇香,还是柳花在轻扬”,伴随两种或生趣或清新的画面,氤氲的诗意扑面而来。语境中将古典诗句的意蕴进行了创生与升华,在填补了诗句文字背后的空白的同时,又巧妙地创造了另外的空间,这在一定意义上扩充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对最后一联的解读,更是体现了两名学生对离别意的不同理解。成功的解构,不仅需要对诗歌最大限度的尊重,更需要以现代人的身份反视省察其中的意境以及诗人的心绪。

三、诗词解构,是对文学微写作的巡视。

近年来,“微写作”渐渐成为中学写作教学的热点话题,有人认为,“微写作”是顺应了“微博”“微信”等文化现象而兴起的。事实上,“微写作”只是古代常见的精微创作的回归,我国诗词曲、古典文论、筆记体小说等,都是微写作的典范之作。而文学写作(或称创意写作)还是中学写作课的新鲜事物,尽管有一些语文教师已经尝试在中学阶段进行文学写作的教学实践,但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文学写作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诗词解构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叙事、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言语能力和情趣智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解构的形式由现代诗歌扩展到散文诗、小散文以及剧本、小小说。我们发现,诗词解构因为有诗歌原作品作为创作的基础,对原作的二次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作为文学微写作的一种形式,诗词解构能让更多的学生品尝到文学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例如,一名学生将南朝民歌《长干曲》编成了独幕剧:

波涛汹涌,菱舟随风摇曳。一妙龄女子立于船头,小花头大襟短褂,小琵琶扣,一抹蓝裙,一条黑辫,一双亮眼。

岸边,一位书生模样的游子看着逐浪小舟,痴了。

游子:姑娘,小心啊!

少女:(莞尔一笑,顺着波浪回转船头,浪花四溅,落在岸上)三江潮水急哟,五湖风浪涌哎。

游子:(慌忙躲闪,有点气恼)不怕浪花吞了你?

少女:风里来,浪里去,不怕颠,不怕摇。

少女驾舟远去,留下歌声数行、浪花几朵。

游子:(怅惘良久,喃喃自语)江之永矣,江之永矣……。

另一名学生用小散文解构谢朓的《入朝曲》:

在那个群山竞秀、绿水迎郭的地方,阳光照进了红楼梦乡。曾经,这里歌舞袅袅、笑语声声。是谁,站在那宫殿顶端,俯瞰芸芸众生;又是谁,挥袖揽过万千风云,成就一方霸业?水流不语,带着点点新绿从脚边缓缓流过;微风不言,载着纷纷细雨吹乱闺中清梦。恍恍惚惚,在那绵延高峻的山林中看见了一抹朱红。宫阁楼台就这么静静伫立在山间,轩昂又沧桑。杨柳依依,轻抚着古老飞檐,缓慢而又坚定地诉说着桑田沧海。绿水淙淙,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萦绕在心扉,还有功与名,如凝练笳声、细密鼓声,缠绕于沉沉雾霭。

诗词解构,并不是简单地对作品中艺术形象和作家审美意识的消极接受,而是包含了读者的再创造。这种结合文学微写作的个性化的解读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诗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是学生的语言智慧和诗词的美丽进行了一次美妙的对话。

【参考文献】。

[1]洛夫.唐诗解构[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文学鉴赏的主观性与文学批评的客观性论文

徐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在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领域,董之林提供了一种回返本原的研究与批评范式,即在文化网络中对文学史和文学现象进行历史的研究、审美的批评。为此,董之林在治史观念上,试图以双向反思的方式探勘历史相关性的“缝隙”;在叙史方式上,试图以多种方法宽而微地体悟历史细节并审美叙述;在叙史主体的建构上,试图以守护方寸、反抗虚无的自我矛盾体确立一位学者在这个混乱时代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历史相关性;治史观念;叙史方式;叙史主体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06-0019-07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文学的历史记忆越来越丰富、驳杂,评价尺度也不断变幻、犹疑。尽管当代文学的历史记忆在史料探勘过程中被逐渐梳理、厘清,但那些曾经“被扭结”在当代文学中的诸多历史问题不仅没有远去,反而与当代文学的现实问题缠绕在一起,更加迫切地摆放在研究者的案前。如何在学科史层面重述当代文学的历史问题?如何通过当代文学的历史研究返观当代文学的现状与发展?如何对当代文学的特质进行历史的'、审美的评价?显然都是当代文学界亟需认真面对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察董之林的文学史研究与批评,别有意义。进一步说,董之林固然是以“十七年”小说为主体研究对象,但她的著述所关涉的问题却不局限在“十七年”小说本身,而是充溢了对90年代以后的文学史观、文学批评的标准及自我观念的重构的思考。由此,董之林的学术著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回返本原的研究范式:在历史的相关性中探勘“缝隙”、审美叙述与批评,并探索一位学者在这个时代的存在方式。

一治史观念:以双向反思的方式探勘历史相关性的“缝隙”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十分明确地将我们曾经信奉的逻辑的、线性的历史观、文学史观作为质疑的对象。由“五四”所开创,并在80年代得到承继的宏大叙事体系在90年代逐渐解体,而酿成新世纪以来种种新动向竞相涌现的混乱时期。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似乎已经摆脱了以往权威文学史观念的支配,但如何建立一种新的、有效的文学史观念,尚处于茫然状态。如何在“后现代”诸种消解的潮流中重建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如何让那些飘逝的记忆在当下语境中得到更加深透的领会?如何让历史研究成为当下文学批评的另一种参照?这些困惑既内含了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的困境与生机,也生成了董之林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的治史观念。

文学鉴赏的主观性与文学批评的客观性论文

一、什么是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按说任何字体都可以草写,都可以有草书,比如青铜器铭文中就不乏刻写得潦草的字;但是文字学所指的“草书”是一种特定的字体,它是从秦隶的草率写法发展而来的,大约在西汉中期形成,东汉时广泛流行。

梁武帝《草书状》里记载蔡邕的话说:“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发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之草书是也。”这是对草书之所以产生的一种解释。

早期的草书还带有隶书意味,称为章草。从东汉后期到魏晋时期,草书脱去了隶书笔画的痕迹,大量使用连笔,称为今草。到了唐代,草书进一步发展,写起来龙飞凤舞,奔放不羁,称为狂草。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简化字,如东、为、长、书、专等等,原来都是草书的形体。由于草书大量使用连笔,只存字的轮廓,以求书写神速,所以普通人难于辨认,影响了它的交际功能。因此,尽管草书出现较早,却始终没能成为通用字体,但它作为书法艺术之一种,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擅长草书的书法家有张芝、张旭、怀素等。

二、草书的艺术美感。

欣赏草书艺术作品的标准,可以说并无定式。对于同样一幅草书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素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悟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同样的人因早年、中年、晚年的差别,其标准也可以变异。尽管如此,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欣赏书法标准多有概括。有人归纳为四条:曰气韵,曰选材,曰墨色,曰装背。也有人归纳为六条:曰形体,曰魄力,曰意态,曰流派,曰才学,曰气象。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为草书艺术的欣赏标准:

1.线条美。

线条的力感。

凡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都是有力度、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力感在传统书学中又称“笔力”。古今研习草书者反复强调正确“运笔”,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使书法线条显示有力,富于弹性(内有劲力的表现)。书法的线条应象“钟表中常运的发条”,而不可似“汤锅里煮烂的面条”,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法是“力的艺术”;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宋代米芾曾说:“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可见线条的美不在于粗细而在“圆”。“圆”则“粗而不重,细不为轻”,劲健而有活力;“扁”则呆板僵滞,不给人以美感。

线条的情感。

“书者,抒也”。中国书法的点、划、线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所谓表情美,是书家和欣赏者双方在书法艺术上共同配合的视觉审美经验。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是作者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情感流露。“以情感人,用情作书”,是书法成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例如宋人陈铎曾详细剖析过唐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书写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认为前十二行“甚遒婉”,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矣”,至末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稿》(指晋王羲之“兰亭序”)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情绪的变化导致了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线条的节奏感。

“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草书如若粗细一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这恰恰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历代书法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并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以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和大捺,米芾别致的竖勾等。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

唐怀素《自叙帖》中“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三行的节奏:第一行曲线多变的“奔蛇走虺”数字,几乎是一笔写就。欣赏者目循心摩,顿觉神思飞跃,激情奔放。第二行“势”字独立而左倚,下半部“力”字的一撇略收敛,尤如蓄势待发。“入”字两笔遒劲而富有弹性,猛然将笔意撑住。“势”“入”两字上下顾盼,相对映而呈稳定;这行节奏略缓,与前面一行“奔蛇走虺”形成曲直疾徐对比。第三行“风声满堂”六字又急转直下,一笔而成……这三行草书首尾相连,触人心目,引人遐思。

线条的呼应。

“起笔为呼,承笔为应”。呼应之作用,在于将原来个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的统一体。线条有呼应,就象有气在流动,就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传统的书学称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的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2.结构美。

对结构的欣赏,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结构是否整齐,是否符合于平衡对称的要求,实不尽然。平衡对称固然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结构美更注重平衡对称中又有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否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成功的草书艺术结构,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份对比照应;又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草字的不同形态,有稳重敦实,有开张游走,有刚劲挺拔,有婀娜飞逸,有的以“险绝取胜”,也有的于“平正”中见奇姿。草书的结构美正是通过笔画的基本线条和偏旁的配置得当而取得的艺术效果。这种搭配的技巧,就是寻求结构美的方法。

3.章法美。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是否疏密得当,大小相宜。一幅章法讲究的草书作品,则能表现顾盼有情、精神飞动、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知书者“观章见阵”。章即章法,是欣赏书法艺术的总体表现;阵是布白,即书写以外的空白之处。就章法而言,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布白则是翰墨尘点的反衬,构成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份。巧妙的布白能使通篇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有意识地运用错落有致章法的大家当首推怀素。这位狂放不羁、不守佛规、吃酒吃肉的唐代和尚在《自叙帖》中不仅线条结构有所创新,突出“雨夹雪”手法的精巧章法布白更具匠心。《自叙帖》共一百二十六行,七百零二字。全篇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充份表现了怀素书时快意、自得、激奋的心态。我们欣赏品评《自叙帖》的章法运用时,宜注重以下三点:(1)参差变化。每行字数不一,字间疏密错落,一行多则有八个字,少则只有两个字(即第一百零五行的“戴公”二字)。线条粗细浓淡多变,中间飞白频现,带有强烈的飞动感和弹性感。(2)牵丝映带。这幅狂草常见或两三字、或五六字、甚至整行连串为一组。字的单体结构被打破了,几个字或整行联属组成一个新的整体。(3)欹侧救正。帖中常见数行字向一个方向渐渐偏离中线,而在不知不觉中又开始拉回来,得以救正,欣赏者并不感觉突兀。

4.墨韵美。

草书艺术主要以水墨线条表现其美。一幅作品有无神采,要看运墨是否灵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不宜完全一样。

墨色应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墨色多变给观者以视觉上的调节,使人感到笔墨似被赋予了生命,充满欢乐,生机盎然,欣赏者从而感到心胸畅快,情绪陶然。反之,一幅作品如若由毫无生气的一团“死墨”组成,则生命不复存在,欣赏者也只能感到郁闷、沉寂、静止。所谓“墨活”,是凭借用笔的变化,墨以笔为寄托,笔以墨来显现。笔中必须有墨,无墨则无神采;墨中必须有笔,无笔则无筋骨。

明董其昌的《试墨帖》可以说是欣赏者品评草书用墨的一幅佳作。全帖共四十六字,作者用墨之璀璨生辉,变幻莫测,堪令人啧啧称奇。“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此帖墨色的变化,凭借线条笔痕的抑扬顿挫而跃然纸上:作品中有几处字为饱蘸墨汁所写:如“癸”、“雨”、“试”、“磨”;而每蘸一次,必书至墨干笔枯为止,墨痕丝丝可辨。全篇墨色由浓渐淡、从润至枯,起迄分明,变化自然。从陆居仁的《题鲜于枢行书诗卷跋》,也同样可以看出这种周而复始、断而还续的起伏交替的墨色韵律。

当代草圣林散之作草书常用长锋饱蘸浓墨后,复蘸少许清水:笔画之间,墨色沉着,淋漓氤氲之气如春雨扑面;白处虚灵,又似燥裂秋风,韵味无穷!墨色的起伏变化是一种节奏的艺术,一幅用墨的佳作常常会“墨分五色”,粲然盈楮,使人如临画境;会轻重交替,起伏跌宕,使人如闻清音。

5.意境美。

在欣赏了笔墨结构章法之后,仍须进一步去把握整幅作品所特有的意境美。草书的意境美,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作者在精神、审美、风格,及对欣赏者产生的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一般地说,能使整幅作品形成一种鲜明的美的意境,是书法家在艺术上达到高度成熟的标志。试举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为例,全帖自首至尾,书家随着感情的起伏波动,书写的气势愈来愈盛,字亦越来越大。书作由平稳渐趋跃宕,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疏密对比上书者也新意萌生:一般常规是笔画少则字宜粗壮,给人以紧密感;笔画多则字宜纤细,给人以疏松感。苏东坡别出心意,反之而行。写到“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最后八字时,书家感情到了一任自然,无法控制的程度:字写得既重且大,形成内敛外张、动荡不安的气势。书者这时把郁积于心中的苦闷、愤懑之情一并宣泄出来,尽付于笔墨之中。

我们说一幅草书艺术若能动人以美,就要求书家把炽烈真实的感情活动渗透到他创作的艺术形像之中。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所以颇为后人推崇,是因为它真实地映照了那一时代的书风和书家尚意写情的美的意境。

三、字与人、书品与人品。

草书艺术最能表现“书如其人”。

刘熙载的《艺概》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书如其人”,道出了书法艺术创作的个性特徵。书家的思想性格,表现为作品的创作个性,又常称为“书法风格”。为什么会“书如其人”呢?首先,草书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思想性格有密切联系,因为其思想性格对形成他独特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艺术语言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其次,草书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生活阅历紧密相关。再三,作为表情艺术的草书,书家的思想感情亦是作品风格形成的另一因素。作品能显现书者的修养、才干、性格、爱好。情性不同造成书法形质的不同:拘谨稳熟写字亦拘谨而乏新奇;纵逸豪爽写字常剽勇而超越常则;捷思敏行往往写字快速然底蕴歉深;老成持重则字显羞怯而乏飞动之态;简峻之人,写字挺倔而不遒劲;缜密之人,字迹不能超逸;温润过于妍媚;雄伟缺少媚动;流丽多偏浮华;婉畅常欠端厚。对书家思想性情的了解,有助于在更高层次上欣赏作品的个性美、人格美,更深一步地领略作品的意境美。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的内容是说书者得悉两处军事胜利,感到非常欣慰。全帖笔画纵横奔放,苍劲矫健,有龙腾虎跃之势。前段最后一“耳”字独占一行,末画的一竖以渴笔贯穿全行,不禁令人想起杜甫在听说收复河南河北的著名诗句。

元书法家鲜于枢说:看了帖中的运笔点画,“如见其人,端有闻捷慨然效忠之态”,此帖和《祭侄稿》一样都是“英风烈气,见于笔端”。

书法因人而贵,因人而传,历史上正面例子很多。晋王献之身上有乃父羲之“骨鲠”遗传,拒为丞相谢安新建的太极殿题榜,被传为佳话。唐虞世南供职朝廷,曾谏劝唐太宗“二勿、二不”,太宗称虞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后人评论他的书法气秀色润,意和笔调,柔而不渎,如其为人。岳飞雄健酣畅的草书《诸葛亮出师表》鲜明地体现了他精忠报国、收复山河、横扫千军的报负与豪情。

书以人贵,也可以从反面事例得到印证。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的蔡原是蔡京。

蔡京写得一手姿媚的字,却因是大奸臣,后人耻其为人,而以蔡襄取而代之。明末张瑞图的草书独具魅力,惜其品行可鄙,为后世所不齿。近人汪精卫字迹秀丽,孙中山的遗嘱即由汪楷书记录,但后来失节,人们看到其墨迹就对其投敌献媚而恶心。书法与人品紧密相关,此提醒、勉励治书艺者宜不断净化心灵、砥砺情操,把自己塑造成品德高尚的人。

文学鉴赏的主观性与文学批评的客观性论文

论文摘要: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庄首倡“虚静”。这一学说对中国文学艺术有着重要意义。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结合的理论学说一一虚静说,其形成之后便浓缩并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后经历代文人稚士的生发、阐释、改造、与完善,形成了对中国哲学思想、艺术创作、美学意识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理论观念。

论文关键词:虚静无己游心大明文学创作。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当中,“虚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心里概念和人们所追求的思考潜想的至境。我们应该认真梳理老庄有关“虚静”的观点及论述,剥离其中的虚无、迷离的消极意识,进而去研究虚思想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探索艺术创中构思阶段的独特规律。

“虚静”思想是老庄学说的核心概念,庄子和老子都有相当多的论述。首先是老子对“虚静”和达到这种境界途径的解说。老子为排除外物与杂念的干扰,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致虚极”,强调了惟虚方能容纳万物,使万物自由运行其中。惟虚怀若谷,方能宽宏大度,容人之过,不责于人。“守静笃”,讲的是应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守住“静”字不放,这是得道的不二法门。老子认为只有做到这六个字,才能体认到宇宙本原的“道”,才能保持人的心境永远处于虚静状态老子是虚静说之首倡者。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离也。《天道》中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虚静,就是要达到一种纯洁无杂、忘物忘我的空彻心境,没有这种心境,意会认知深人不下去,甚至会偏离正确方向,走到斜路上去。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虚静状态呢?在《庚桑楚》篇里,庄子写道:“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需则无为而无不为也。mfai。

(((人世间)))懂得“心斋”这个道理,心志保持专一虚静,就能达到“坐忘”的境界。“坐忘”,也即彻底忘怀一切,包括自己的肉体、生命,身心完全与道合一。它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修养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大宗师》里庄子通过颜回向孔子讲述自己进步的故事,说明了这一境界。颜回首先忘了仁义,后来又忘了礼乐,最后达到“坐忘”。在庄子看来,要与无限的“道”本体合而为一,人的心灵必需经历儿个阶段的精神修养。首先,要消解人作为生物性存在而与生俱来的生理欲望,使人不做本能欲望的奴隶。其次,要消解知性对于精神的束缚,不让由知识活动带来的是非、得失、荣辱等等烦扰心灵。最后阶段则是能在心灵绝对自由解放中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首先从“虚静”的现实层面来看,文学创作需要高度的投人和忘我的专心专心致志。大家知道,在《庄子》一书中有不少关于技艺的寓言故事。《达生篇》里有四则寓言,分别是“拘楼承绸”“操舟若神”“踏水如履平地”“梓庆削木为糠”。庄子利用这些寓言故事说明“达生”之“道”在于“斋以静心”。尽管这些寓言故事的宗旨是阐明体悟大道的途径,不是讲述艺术创作的方法,但却对人们认识艺术创作的规律有很大的启迪作用。许多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者都把它引申为庄子对于文艺创作问题的见解。这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就应排除庆、禄、爵、赏等一切杂念。甚至“忘吾有四枝(通肢)形体”,以绝对的献身精神投人艺术创作。以高度的审美态度对待所描绘的事物。纯一不杂,恬淡虚无,使自己达到“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这正是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这种亢奋的创作态度是收获艺术仕作的基本前提。庄子还强调精神专一,在“询楼承惆”的故事中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因为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够全身心地进人创作状态,像厄r解牛那样“官知止而神欲行”。在文学创作中,有很多文学家全身心地和自己的故事和人物融为一体,他们和自己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呕心沥血地写出了动人心扉的、独特的典人物,如汤显祖写杜丽娘是如此,写到赏春香还是旧时裳,竟悲痛至极,不能自己,躲在柴草里长哭不止。老巴尔扎克也曾有过山于对自己所描写的人物过于憎恨,一直怠慢了自己的来访朋友,闹出了笑话。

其次,“虚静”中的聚精思索是创作灵感显现的最佳契机。我们知道,老子“涤除玄鉴”的含义,在庄子那里得以继承和发展,提出了“游心于物之初”,即游心于“道”的命题,并予以较为完整的理论阐述。所谓“游心”,是人的心灵在自己内心比界、精神世界中的遨游。“游心”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如果我们再联系到刘腮的“神与物游”,这正是文学构思中的灵感思维。实际上灵感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是在一种高度亢奋的心理状态下倏然所出现的奇思妙想,是对所久久思索的艺术形象的明晰化的意象产生,在艺术创作中在灵感的支配下会创造出非常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如果说灵感现象的到来需依靠什么烟酒之类的刺激,这的确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是在进人创作时,能够全身心地投人,保持一种专一的、抛却俗务的“虚静”的状态则对于创作灵感的触发有着重要作用。

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暖暖暖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

巅。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之一)。

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平淡自然,和融淳朴,充满生机,富有情趣。正是在这种远离了秽浊握凝的官场。摆脱了仕途“尘网”羁累的[eli园生活中,“觉今是而昨非”的诗人庄周化蝶,物我两忘。感受到“复得返自然”的愉悦欣快,悟了“此中有真意”的宇宙人生之理。对道家人生哲学及其艺术精神的深刻解悟,不仅使诗中流溢出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生活情趣,而且内涵了自然朴真的艺术精神。

唐代诗人王维颇得道家学说的精髓,在山水诗中描绘了许多带有几分禅意玄思的清逸雅致的画面。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斗,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鸟……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这种静谧、空灵的无人之境,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与物想冥的庄禅境地!庄子提出“心斋”,“坐忘”;主张主体抛舍自我;禅宗要求破除“法执”,“我执”,这些思想都为王维所接受,并将这种境界融进于自己的诗歌,于是使其《辆川集》及晚年的那些山水作品都闪耀出一种似有若无的禅意玄思。呈现出一种物我冥一,思与境偕的画面。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画家、诗人宁采取‘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目既往返,心亦吐纳’的看法,以达到‘澄怀味象’。

此外,“虚静”作为一种艺术欣赏范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庄子认为文学鉴赏与审美的最好心态也是“虚静”。他认为有虚静之心才能看到艺术的细微处;而且只有虚静之心,才能达到鉴赏中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他称之为“大明”。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

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

静,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

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

遂于大明之上矣。”

这种“大明”境界的获得是文学审美鉴赏中的飞跃。人的精神修养通过“忘”的方法达到这样的阶段和境界时,就能够“照彻”,即心境达到一种清明洞彻。经由这种清明洞彻、如日朗照的空明心境,我们才可以见道。“大明”的境界,也是一种“物化”的境界。审美感受中物我合一是普遍存在的。庄子在这里是以莆美的态度体悟人生。当我们进人“大明”,境界时,审美主体便神情贯注地与客体合而为一,欢快白得,不分物我,从而人们在这种欣赏主体与对象的融汇中得到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享受。

文学鉴赏的主观性与文学批评的客观性论文

《名作欣赏》二零零六年六月号上半月刊刊发的彭运生教授的《古诗赏鉴四题》,在阐发了自己对四首古诗(或其中名句)的独特理解的同时,也对某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发出了质疑。读过该文,感慨良多,禁不住也要对其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发表点个人的看法,并与彭先生商榷。

读过彭先生的文章,最大的感受就是对文学鉴赏的主观性特点又有了鲜明而深刻的体认。

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单纯来自于作家的赋予,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读者的阅读和接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为我们所熟知的名言正道出了文学鉴赏活动的主观性特点。而这并非只是经验之谈,二十世纪西方接受美学的创立者姚斯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无论是接受美学的理论,还是文学鉴赏活动的实际都表明,每个读者在文学鉴赏活动中,都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性情气质、审美趣味以及价值观、艺术观等方面出发去看待作品的。面对以语言符号构筑的文学形象和意境,读者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融入深邃的情绪情感体验,借助敏锐的感悟能力和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通过对作品符号的解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复现、体验、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意义,而且还渗入自己的情感、思想、性情气质和人格精神,对原有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开拓、补充和再创造,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从而使作品的意义“溢出”了作者原来设定的意义框架,产生出作者所意想不到的意义来。这就是对一部文学作品,不仅不同时代的读者,甚至同一时代的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的原因。

彭先生在文章中,分别就四首古诗(或其中名句)质疑了同时代的其他几位论者的理解和阐释。如认为郭应德、过常宝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对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的解释是“顺着天然信仰说出来的话与科学无关”;认为张世英先生在《新哲学讲演录》中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艺术上的考证既不必要,也不合法”;认为王一川先生在《文学理论》中讲解杜甫的《蜀相》时“所言‘诗人不禁热泪涟涟’,不仅言之无据,而且似乎意味着此诗是诗人悲伤、无望心情的产物”。与此同时,彭先生以“在我看来”为引领,分别出示了自己对这几首古诗或其中名句的理解与阐释。然而,在笔者看来,彭先生的解释亦不过是体现了文学鉴赏的主观性的一家之言而已,并未真正实现其所追求的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如其对《早发白帝城》的“妙处”的阐释,尽管颇有逻辑性和哲理性,但仍不免使人困惑:“此诗内在雄辩地暗示了象征着‘高度’的‘白帝城’的价值”,这一结论从何而来?言之所据又在哪里呢?所以,尽管彭先生从“科学”出发“断然拒绝”考证和想象、联想这类“我们面对文学作品时的本能反应”,但事实却是,拒绝了考证的彭先生,却无意识地而又不可避免地落入了想象的陷阱,其充满个人主观性的作品意义阐释,最终让我们也只能把它当成是一种想象的结果而已。

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学鉴赏的主观性特点,认识到“不同的读者在作品中投入不同的情与理,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接受和意义阐释,但任何一种阐释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有其合理性”(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年版,第347页),,谁也不能说自己对某一作品的欣赏才是最正确的体验和最完美的解释(当然彭先生也并未如此说),而且正是不同的解释使作品的意义宽泛深远起来。

然而,肯定文学欣赏的主观性,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为,建立在文学鉴赏活动基础上的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文学鉴赏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审美享受为目的,富于主观性、感受性和个人倾向性;文学批评以对作品意义和价值的审美理解、审美判断为旨归,要求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不带个人好恶的公正性。而要保证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的批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此仅对彭先生文章中所涉及到的考证法和文本分析法做些必要的探讨。

关于文学批评活动中的考证法,彭先生是持反对意见的,认为“艺术上的考证既不必要,也不合法”。在他看来,“这样的考证,实质上是想到日常人生中去寻找艺术的本质”,这说明他不认为艺术的本质与日常人生有什么联系;可紧接着他又说:“而实际上,我们更多地只能通过艺术而理解人生的实质”。我们不禁要问:既然艺术的本质与日常人生无关,那么为什么我们又“更多地只能通过艺术而理解人生的实质”呢?从这自相矛盾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彭先生在艺术本质与日常人生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还不甚明了,而这恰恰影响了其对考证法在文学批评中的必要性与合法性的认识。

另外,彭先生在分析《滁州西涧》一诗时说:“这首诗共有四句,但后两句本身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并就“小舟缘何偏‘自横’?”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认为,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其在方法上犯了断章取义、肢解整体的错误。任何文学作品,不管是一首小诗还是一部长篇小说,其作为一件艺术品,都是一个由各个构成要素有机统一而成的整体,作品的意义、价值也正存在于这有机统一的整体之中,如果将这一整体割裂开来,抽取其中的某一部分,并不顾其与整体中其他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而单纯地片面地加以分析和引申,所得出的结论便不会是作为整体的原作本身应有之义,而文学批评却要求我们尽可能客观、公正、科学地分析作品本身原有的内涵,并正确地指出其艺术价值和历史的、现实的意义。因此,如果以文学鉴赏而论,彭先生采用“摘句”法对“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所做的“妙处在于创造出了需要救助的弱者以及诱使弱者接受救助”的解释,还是可以作为体现了彭先生个人的性情、人格、思想、情感的一家之言而被我们玩味一番的(尽管我们可能也可以不表示赞同),但是,如果上升到彭先生极力倡导的“科学”的文学批评的高度来看,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断章取义的批评方法,就只能因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与作品应有之义相去甚远而引起我们的不满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彭先生在其文章中多少混淆了具有主观性的文学鉴赏与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文学批评的界限。其文章名为《古诗赏鉴四题》,这意味着此文是文学鉴赏活动的成果。然而,作者在文章中又多是在批评了其他论者的解析不是“科学”的文学批评的前提下来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这就暗示了彭先生本人的解释才应是符合他所说的“科学”标准的文学批评。但事实是,我们从中并未看到多少有科学根据的分析和结论,而且有些结论,如把《蜀相》一诗的“灵魂”归结为“对于死亡的厌恶”,说“此诗的妙处(即所谓悠长余兴)在于它内在的雄辩,具体说在于它对于死亡的消极价值作出的反复的隐秘论证”,不免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或许笔者过于愚钝,不能明了彭先生文章中“隐秘的论证或者内在的雄辩”,甚至对彭先生之文多有误解?那就只能深表遗憾和歉意了。

智慧树

皇家工程学院一年一度的成绩公布榜单又揭晓了,第一名兰乔赫然在目。伴随着他的种种与规章制度格格不入的行为,再看那“毒药”的歇斯底里,我竟莫名催生感动。如此强烈的感动。

印度片的歌舞一直是我观看印度片的掣肘,因为那种悠远幽深的音乐总是让我的神经变得迷离,于是我总喜欢直接跳过那一段冗长烦闷的乐曲,直接欣赏电影的叙事,这是习惯港产片的思维,就比如在观看《低俗小说》(pulpfiction)时喜欢把文森特和密尔的兔子舞快进,或者在《两杆大烟枪》(lock,stockandtwosmokingbarrels)中把艾迪赌输时晕眩的音乐剔除,抑或是在《穆赫兰道》(mulhollanddrive)一路狂进。在遇到没有精彩刺激内容的电影时我总会显得有些迫不及待,甚至大声诅咒影评人和奥斯卡,就像我第一次看《老无所依》(nocountryforoldmen)一样茫然。

然而这一次的歌舞片,我一秒钟都舍不得快进,是的,舍不得,甚至连一向厌恶的印度歌舞,那一曲曲以前令我无比蛋疼的悠扬听来也使我思绪万千,勾引出我点点泪花。我如动了情的女人,泪眼婆娑地看着这部神作,我不知道是感同身受还是为何,无论在任何电影中如何催泪的桥段,在其他电影中我总是显得茫然,然而在这一部电影中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抓到观众的心灵。

影片的主人公是兰乔,这个特立独行的兰乔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iizz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拉杜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兰乔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乔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pursuitofhappyness)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傻大闹宝莱坞》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乔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特立独行的兰乔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虽然这只是一场梦。但是梦后总会有眼泪沾湿我的眼睛,因为现实终归是现实,像兰乔最后的归宿,又有多少人被制度扼杀的天真和青春?在这部电影中,青春,残酷得几近完美,也许导演最后环境设定的用意也在表明,理想主义永远是干净的,我们不要去碰它,可以流泪,可以泪干眼泪,但为了心中的圣洁,我们只有回味。

文学鉴赏的主观性与文学批评的客观性论文

摘要: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有着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和难度,在分析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联系及其区别的基础上,实施“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步走训练模式,可达到明辨相关概念、提升鉴赏和批评能力的目的。

对于中文系的师生来说,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有着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和难度。和其它纯理论课程相比,这门课不仅对师生的知识状况有着一定的要求,而且还要求师生同时必须具备具体的操作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这门课不再是单纯的纯理论式掌握,不再只停留在“形之于心”的阶段,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怎样把所学知识和阅读作品的感受、体验、思考结合起来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而这无疑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所学、所感、所思、所读、所写,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行。对于老师而言,不仅自己要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而且通过讲解、引导和具体操作,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把相关的能力在学生身上培养起来,而这涉及的不仅仅是专业素养,而是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结合。所以,这门课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在民族院校中尤其显得突出,笔者根据自己上课的经验和体会,意欲从教师的角度总结、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且在民族院校中易于实施且便于实践的的授课策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不是先让学生“利其器”,而是先让学生学会“用其器”。因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之“器”的打造和磨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民族院校中尤为如此,也不是我们在本课程之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本课程而言,我们必须先让学生事先明白,我们用大学专业所打造的器皿,在本课程当中怎样使用。所以课程之初,我们必须讲解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以及两者的联系和不同之处,这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很多专家和学者也都分辨不清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我们给学生们所布置的历次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作的作业当中都有明显的体现。笔者对我校汉语系的历届学生布置形式和要求不同的文学鉴赏及文学批评作业,发现约60%的同学不知道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联系,近乎100%的同学不清楚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不同之处。大多数同学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成了印象式和臆测式的读后感,还有很多同学将文学批评写成了文学鉴赏。虽然,地方民族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能逊色些,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更为突出一些,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绝不是个案,据笔者的阅读经验,即使杂志上已发表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作品,这样的毛病也并不鲜见,可见课程之初讲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此,笔者就这个问题略表拙见,以期使问题清晰化,有益于课程之教学。

关于如何给文学鉴赏下个科学定义的问题,笔者同意吴俊忠先生的定义方法,但不同意他的部分结论,所以在引文中笔者没有取其结论部分,结论部分用省略号代之,他说“文学鉴赏的科学定义,首先要分清欣赏与鉴赏的区别(客观存在着欣赏与鉴赏的概念混用或通用的现象),……;其次,要界定文学鉴赏、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欣赏”一词不是一个学术用语,而是一个生活用语。语言学常识告诉我们,生活用语具有模糊性,不具有学术和科学用语的精确性,所以“欣赏”一词是一个含混概念,是指人们不刻意地抱有某种目的、观点、眼光,对事物进行随意的审美关照,但事实上没有人在“欣赏”时不抱有某种观点眼光和标准,这种关照一般不形成正式的发言和文字。并且“欣赏”的对象,可以是自然事物也可以是艺术品。而“鉴赏”要比“欣赏”严肃、认真、理性地多,且“鉴赏”的对象一般只指艺术品中的艺术因素,一般不牵涉更多更广泛的内容。所以“鉴赏”是指人们抱着某种目的、观点、运用既定的审美标准对艺术品进行审美关照和艺术上的分析与评判。所以,文学鉴赏,一般只是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关照和艺术评判。而文学批评则不同,除了包含有文学鉴赏层面的内容外,还必须树立和表述更多关于作品的外层标准以及依此对作品的评判和看法,比如文学作品的终极价值、社会意义、社会影响、人文关怀等等。如果说文学鉴赏主要是从艺术标准的角度来评判文学,那么文学批评则除此之外还必须有其它的标准来评判文学,比如社会历史标准、伦理道德标准、时代科学标准等等。所以,在文学鉴赏中我们一般只采用艺术方法和理论来进行鉴赏,而文学批评则需采用诸如社会历史学批评法、伦理道德式批评法、女权主义批评法、殖民主义批评法等方法和理论,具体采用何种方法与理论还要看我们批评的目的和既有观点、标准如何。除此之外,文学鉴赏中鉴赏者一般很少有自己的创造,而在文学批评中,批评者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文学鉴赏必须依赖于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文学批评则不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其独立的地位,正如批评家陈晓明所说“文学批评应该在创作实践中占据主动地位,这并不是说批评要去领导文学创作实践,而是批评始终有自身的文化/美学目标,它和创作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抚慰,共同投机的关系。创作可以有它自身的目标,创作非常个人化的特征,使得创作总是顽强地逃离批评,创作不是简单地呼应批评,或者与批评毫无关联的情况随遇而安,而是在与批评构成的呼应逃离紧张关系中,两者的内在对抗性,形成文学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的革命冲动。创作每一次的背叛,都是对批评权力实践的质疑,它促使批评不断去探索新的起点,解决新的疑难,迎接新的挑战。”所以,我们给文学批评的定义是:文学批评是指人们在多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采用多重艺术的和非艺术的标准对文学进行评判和要求。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内涵虽然不尽相同,但两者之问的联系却非常紧密。文学批评要以文学的艺术鉴赏为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而文学鉴赏也不能完全忽略非艺术的评判,两者常常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对于初涉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的写作者来说,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才不至于在写作实践时将两者混淆。概念阐释清楚后,学生在上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的时候,在方法和操作上就会很明确,不会将文学鉴赏写成没有艺术标准的.主观臆想和主观感受,也不会将文学批评写成纯艺术式的鉴赏。这样,我们的文学鉴赏和批评实践课便拉开了序幕。不过,根据笔者的上课体会,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切不可操之过急,对于民族院校的师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也决定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否则学生容易忽视某些重要的环节。分阶段、分层地次进行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实践教学,有这样几个优点: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使课堂清晰有序,便于教师的表述和操作,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在接受和训练的过程中有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便于学习和接受,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可以强化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各个必须阶段的处理和实践能力,并为以后各个阶段的综合和取舍奠定基础。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和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提倡将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合起来进行分阶段、分层次教学。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把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写作糅合起来分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分别训练不同的能力,但必须同时兼顾到鉴赏和评论的联系及其区别。当然,阶段和层次的划分,不同的学校、师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做法,这要根据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笔者是将杨守森先生的“四种形态”和“四重境界”说作为划分课堂阶段和层次的依据。杨守森先生认为“依据内容构成,文学批评大致可分为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种基本形态,依次相对应的是传播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探讨创作规律、开拓思想空间四重境界。”闭同样。我们可以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分为“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个阶段,相对应四种境界,我们评判学生在各个阶段表现的标准也便有了,那便是学生在各个阶段是否做到了“传播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探讨创作规律、开拓思想空间”。杨先生此文虽然是专对文学批评而言,我们可以将文学鉴赏也纳入到这四个阶段之中,而且将文学鉴赏写作纳入到第三个阶段进行专业训练。下面,笔者将四个阶段的关系以及具体处理和课堂操作办法简要叙述之,以期和各位老师探讨且能得到专家指点。

“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其中,“复述归纳和体悟阐释”是进行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写作的基础,这两个阶段与后两个阶段相比较为简单,我们可以在课时设置上有所减轻,但由于它是基础性的东西,所以我们万万不可忽视。在民族院校中,此环节的课时和实践训练比重也可适量加大,以弥补师生素质的欠缺和不足,为以后的各环节打下更为牢靠的基础。分析评判阶段是四个阶段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它涉及到学生的写作在质上是否符合鉴赏和评论的标准问题,所以我们要在课时设置上加大比重,在讲解和训练上加大课堂投入,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会运用相关的标准。分析评判的标准不外乎艺术的标准和非艺术的标准,在两个的比例上一定要取舍得当。我们之所以将文学鉴赏纳人到第三个阶段进行专门训练的目的也在于此。文学鉴赏离不开分析和评判文学的艺术标准,我们可将学生在文学课和文学理论上学到的相关艺术标准进行综述之,使之学会在分析和评判作品时选择相关标准。同时,我们也要讲解非艺术的标准,特别要强调非艺术标准的应用和尺度问题,因为相比较艺术标准,非艺术标准更为复杂,更带有主观性,而且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非艺术标准是参差不齐、良莠不分、清浊相混,在量上呈排山倒海之势的,如何选择与运用是个难度系数很高的问题,这也不仅仅是文学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问题,稍不留神便会出现失误。所以老师一定要慎重讲解,要求学生慎重对待,要培养出自己“火眼金睛”般的眼光和识别力、判断力。另外,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把前面提到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联系以及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再次强调,因为这个阶段关系到写作的性质问题,学生写作的到底是鉴赏还是批评在这里就要分岭了。侧重艺术标准的便接近文学鉴赏,侧重非艺术标准或综合标准的便接近文学批评了。在这个阶段我们还要加大学生具体的实践和写作训练,可以采用课上训练、课下作业的方式来加强。第四个阶段是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作的升华阶段,它关系到写作是否精彩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所强调,但不易涉猎过深,如果讲解和训练过深,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可能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清晰结论变得模糊,学到的有章可循的写作方法变得“无迹可求”。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是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一个线索、一个方向,大量的内容是学生在以后的人生或职业生涯中慢慢体悟和理解的,大量的准备工作是要在其它学科和学生的广泛阅读中积累的。

当然,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老师和学生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具体而棘手的问题,民族院校将会出现的问题可能更多,在我们所经历的实践训练课上,就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学生平时阅读量太小、阅读面狭窄、写作基本功较差、基础理论课掌握不足等等,这些都会严重制约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作实践课的开展。但是,在这些问题当中,有些在我们的课堂上可以补充、强调、采取一系列的促进和加强手段。而大部分不是我们这门课程单独可以解决的任务,需要学校甚至社会和家庭的通力支持与合作,在民族院校中这方面的努力更应该着重加大投入,以弥补课堂上无法弥补的和普通院校学生相比而存在的不足,总之,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写作,是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体现,其中承载了大量社会的、人文的、历史的等等一系列内容,再加上它很强的实践性,使得这门课程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而言都显得既重要又艰深。这也不是笔者一篇拙文就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问题、总结经验,以期取得更好的方法,达成某种共识。

文学鉴赏的主观性与文学批评的客观性论文

摘要:民法解释指的是对书面形式的民事法律条款进行阐释和理解,从而获得一定的民事法律规范,用以裁判民事案件的依据。而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则指的是对法官通过遵循一定的客观方法来对法律进行理解和使用,而不是按照主观的意见对法律进行解释和适用。因此本文民法解释的客观性以及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民法解释客观性的主要原因,从而对民法解释得客观性实现的有效途径以及有效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民法解释;客观性;实现;有效形式。

一、民法解释客观性的主要原因。

在对民法解释的客观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时,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主要的层面入手:一是客观性的分析民法解释的目标。民法解释目标是整体构成与实现民法解释客观性的重要标准和前提。在民法解释进行的过程中,即使只有一个陈述事实存在,其解释也能出现很多个。而民法解释要想满足客观的要求,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民法解释的目标,且不能对该目标进行擅自的改动。只有确定了明确的客观性目标,那么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民法解释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客观性的要求,同时解释的过程也能够真正的实现。一般情况下,民法解释指的是以文本的方式对有关民事的法律进行解释,其存在于有关民事法律的各种文本规范中。而与法律内容相关的文本并不是立法人员实现个人利益的主要工具,而是进行民法解释所依托的重要法律根本。二是在民法解释进行的过程中,官方判断必须以客观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引导,这也是民法解释构成与实现的关键方法和途径。由于目前的法律内容大部分都是被认可以及相对稳定的,而民法解释的程序、目标以及内容等存在的客观性也非常合理。而民法解释客观性实现的主要问题在于针对诸多的民事内容文本,法官如何才能对其价值进行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并理解与判断的结果获得一定的正确性,从而使得民法解释能够实现客观性。从民法解释的层面上来说。法律文本所具备的含义具体上来说是稳定存在且客观不变的,无论是立法所遵循的宗旨,还是文本的内容,均为客观存在且与人的独立主观意识是相互分开的。在进行民法解释时,其主体不能根据自身的主观意愿来独立进行民法解释,而是要在法律相关文本的前提条件下,展开客观性的解释。因此在民法解释进行的过程中,怎样才能确保主体合理、公正、公平的进行民法解释,则是实现客观化价值的关键问题。

二、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的有效途径。

在民法解释进行的过程中,其客观性的实现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事实上,民法解释的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且这个过程不能脱离实际的民事案件,否则就没有进行法律解释的意义和必要。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必须要整个民法解释进行的过程中才能被有效的解决。因此民法解释的客觀性实现具有很多种途径,且不同的标准决定了不同的民法解释客观性实现的途径。所以必须对司法制度进行积极改进,并促使司法制度实现良好的独立性。法官对于民事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民法解释的结果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如果司法制度缺乏一定的独立性,法官也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因而执行法官就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参照相关的民事法律,对民事案件进行合理的、真实的、科学的民事解释。如果在审判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受到了某些行政机关的不利影响和干扰,这对于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客观性的民法角度来说,民法解释的客观性是其始终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也必须对民法的不合理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完善性予以高度重视,这也是实施民法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还必须对民法解释加强修正和规范,法官不仅要捍卫正义,同时也需要守护法律,并且在民法解释客观性实现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此外,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不仅是促使民法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同时也是促使民法解释一直保持活力以及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更是法律发挥正义性、维护正义性,以及提升公信力的不可或缺的存在。

三、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的有效形式。

民法解释客观性的实现,能够有效的提升民法的合理性以及客观性。而为了促使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就必须坚持法律思维与语言的使用,因此需要对专业的民法知识加强储备,其中就包括运用民法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法律文本条款以及法学方面的原理等。法官是民法解释客观性实现的重要主体,因而其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并努力提升自己的法律忠诚度,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民法解释客观性的实现。法官对民法进行正确的解释,且做出的司法裁判必须获得双方当事人的赞同和认可,这样才能快速的形成良好的民法秩序。因此法官必须更进一步的加强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坚决杜绝法官在执法的过程中出现徇私枉法的现象。同时还要定期的对法官展开民法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提升法官的整体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近年来,法学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就是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及实现。该问题既包含在法学理论相关信息。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具体“假论文”背后有什么真问题(共3篇)浅论学习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怎样写研究性论文撰写方法(共3篇)运用政治理论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意义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领域中,又包含了法学实践的相关问题,因而具有一定的双重特征和性质。为了民法解释能够顺利高效的实施,就必须对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予以高度重视,确保司法制度的公正和独立。

四、总结。

综上所述,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实现过程中,必须对民法解释存在的客观规律予以充分的尊重,并且要对法官在民法解释客观性实现中的作用进行正确的看待,同时还应对民法解释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进行科学的认识,这样才能确保民法解释的客观性能够有效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胥谷峰。论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及其实现[d]。湖南大学,。

[2]林志方。论民法解释的客观性及其实现[j]。铜仁学院学报,,04:6—7。

[3]许中缘。论民法解释学的范式——以共识的形成为研究视角[j]。法学家,,01:58—71+177—178。

[4]李国强。民法解释学的发展与相对所有权观念的解释论应用[j]。政法论丛,,06:14—21。

[5]马黎。民法目的性价值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浅谈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方式和意义

《会计法》的第三十七条规定:会计机构应建立内部监督与稽核制度,如:本单位领导人员、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收入、债券、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内部牵制制度也规定了机构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职务分离的原则,由此而看,出纳是一项具有专属性、特殊性,独立的工作岗位。领导不得兼任,会计不得替代。因此在会计机构中分设出纳岗位具有制度上的合法性,工作上的适应性,行为上的规范性,管理上的科学性等特点。所以出纳在会计工作中和会计循环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不可缺少的。

提高技能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自觉维护出纳工作尊严第三方面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及时向单位领导和会计主管。

报告。

工作,反馈经济信息,提供合法、真实、有效数据为单位领导做出决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2:出纳员应遵守的。

规章制度。

及基本要求。

现金管理制度及银行结算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成本管理条例及费用报销额度税收管理制度及发票管理法还有本单位自己的财务管理规定、会计规则制度等这些法规、制度如果不熟悉、不掌握是绝对做不好出纳工作的。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政策学习水平才会了解自己该干什么事情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少犯差错不犯错误。

(2)出纳的最基本职能是收付职能。有着专门的操作技术和工作规则,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所以出纳员对于经手的每一笔款项、每一张凭证都要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上规定,严格按照出纳的工作流程,认真审核原始凭证是否合法、是否合理、要素填写是否齐全,再具实收付并逐笔顺序登记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上,结出余额。

(3)按照国家有关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严格遵守现金开支范围,遵守库存现金限额,超额要及时送存银行,及时核对库存现金,账实相符,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及时解决。

(4)掌握银行存款余额,不签发空头支票、长期支票,不出租出借单位银行账号、不白条抵库。这是一条出纳员必须遵守的财经纪律,也是防止经济犯罪维护经济秩序的重要方面。

(5)保管好有关的印章、空白支票及空白收据,严格按照用途使用,常留心身边的事与人,不要因印章空白支票、空白收据的丢失给自己和单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出纳员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中国的文化理念表现在人才标准上永远都是德才兼备,德是首位。尤其是财务工作者,会计工作处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前沿,会计人员身处财经大权的关键地位,职业道德在整个会计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朱基同志在2001年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正是对广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出纳工作是会计循环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这是出纳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出纳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精业;要科学理财,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遵纪守法,严格监督,并且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不贪、不占公家便宜;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本来面目;注意保守机密;要竭力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为单位的总体利益、为全体员工服务,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会计职业道德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是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出纳员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才能抵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及外部钱欲物欲的引诱,不要成为经济犯罪的始作俑者。

4:工作过程中的体会。

出纳员是会计工作规范的实施者,在这过程中一定要:精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小心仔细,踏踏实实不为外界所干扰;钱款票据收付有序,有条不紊,严谨细致计算收支,发现错误沉着冷静认真复核灵活应变。这对自己的工作作风和职业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良好的锻炼。

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总而言之,我认为出纳不仅仅只是人的。

工作。

能力、业务水平的问题而且还有“人”的问题,。在近年出纳员的经济犯罪案例中就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出纳员除了有良好的财经法纪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外,对待本工作还应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不浮躁、忠诚可靠人要正派、思想品德要端正、坚持原则、不贪心、提高业务能力,掌握工作要领,积累工作经验必定会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

浅谈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方式和意义

出纳,广义现金出纳的简称。出,是指现金的支出;纳,即是指现金的收纳。出纳岗位的设立,就是负责管理企业日常的现金支出以及收纳,在现在的经济体制下,离开每日的资金运转,企业还如何正常的走在良性发展的道路上。在我国实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出纳这一岗位以及出纳人员作出规定:任何单位和经济组织中,出纳必须是一个独立岗位,领导不得兼任,会计不可替代。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这一规定,体现出了出纳工作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出纳工作的选用不能与单位相关领导有亲属关系,避免了这一层面可能出现出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徇私舞弊的可能。出纳岗位的设置,就决定了出纳这一项工作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其负责的日常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二、从出纳岗位的具体工作出发,探究出纳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出纳人员,一般负责以下几点企业的工作:

1、根据国家有关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管理企业的现金收付以及银行的结算业务。出纳人员要根据相关规定,在现金的可使用范围内进行企业相关的现金收付,将超出限额的现金及时的送到银行进行存储。出纳人员还必须将企业的现金管理做到实处,做到细处,每日的现金出入必须做到每日结算,每月还要将本月的工作进行结算、核对,确保如果存在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避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银行也要时时保持联系,方便银行存款与对账单的实时核对,发现问题,及时与银行方面协调,及时解决。

2、出纳工作,要负责企业日常相关票据的审核与保管工作。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其外来的相关凭证基本上全部都要通过出纳人员操作才能够完成。作为一名合格的出纳人员,必须熟悉各类凭证的填写要求,避免在票据的填写上造成失误,从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此同时,还要对外来凭证进行核查,对凭证的合法性以及凭证中包含的各项经济数据进行仔细的审核,然后再对是否应该收付票据款项进行确认。出纳人员必须将企业的相关票据进行妥善的保管,不论其是何类票据,都应该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以便后面的核对与核查,避免因票据丢失对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给企业造成损失。

3、登记日记账,负责保管企业财务公章。出纳人员必须认真登记日记账,包括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日记账要与企业库存现金进行数额上的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月要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确保核对无差额,从而保证账与实的统一。另外,企业的财务公章一般存放于出纳人员处,作为一名出纳人员,必须将企业财务公章妥善保管,严格按照规定使用,不以此之便做一些有损于企业利益的事情。

4、负责企业员工日常的报销工作。企业员工的日常报销,关乎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对于员工需要报销的票据,按照企业规定填写、签字之后,经过会计初步审核,要进行及时、严格的复核,对在报销范围之内的要及时核对报销,对于不在报销范围内的要及时请示领导是否确定报销。报销工作要做到细致、公正,不能因为私人关系或者个人利益进行多报多销或者少报销。

5、负责企业员工的工资发放。按照公司规定,及时将工资表单录入并且妥善将员工的工资及时发放。避免因为自己工作失误或者工作效率的原因导致工资的延迟发放。

从上面几点出纳的具体工作中不难看出,出纳工作涉及公司利益以及公司每一个员工的利益,工作内容较多而且对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的准确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出纳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