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论文范文(13篇)

时间:2023-11-02 22:55:31 作者:笔砚 专业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论文范文(13篇)

范文是指在特定领域或主题下,具有一定水平和标准的样本文章。鉴于大家对写作范文的需求,小编整理了一些典型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

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本文首先明确了档案学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在简要介绍了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后从档案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创业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对我国高校的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提出了适合创业教育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的思考论文

摘要: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国家针对体育锻炼开展了一系列的方针,以便于能够使大学生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素质,由此“阳光体育运动”的这一模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各个高校逐渐开展。然而,纵观我国阳光体育运动视野下的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还存着许多的问题,该文将从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阳光体育运动视野下的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在以及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实施的策略几个方面入手,浅析“阳光体育运动”视野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

关键词:加强体育锻炼;阳光体育运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和对策。

阳光体育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这一状况提出的。近几年的体能测试显示,我国各个高校的学生在肺活量、800m长跑等测试中都表现为体能素质处于下降趋势,对此,国家不断改善方针,分别以“淡化竞技运动、树立健康第一、快乐体育、重竞技、轻群体”等方针为指导,促进学校加强体育课程改革,但是却依次出现了过分强调体育忽略运动技能、课程过于空洞虚无以及过分强调竞技忽略总体等问题,由此,“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教育方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的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在阳光的沐浴下快乐的进行运动,从而促进大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实现健康成长。该活动之所以会被重视,主要是针对我国“重脑轻体”这一错误观念在教育所有中盛行,最后导致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该活动的开展具有以下意义:第一,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促进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大学生身体健康是我国未来健康发展的基础。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在学校范围内,在体育课程层面推行阳光体育运动,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的同时加强自身体育锻炼。第二,从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出发,促进全面加强体育锻炼。目前,我国的经济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全民的身体素质却在逐步下降,大学生在阳光体育的活动中必然会有更多的与社会的人的接触,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也无形中促进了大学生与社会人士的接触,从而有助于对阳光体育运用这一理念的宣传。

阳光体育运动自开展以来,在各个高校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是还存着着一些问题。目前“,阳光体育运动”视野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目标设置上,难以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具体的课时安排,不利于“每天锻炼一小时”任务的完成。纵观我国当前的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大学四年的强制课时只有144,按照每学年9个月计算,每天的强制锻炼时间才6min,除去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锻炼时间还不足5min,那么其他的55min的锻炼就需要学生自发开展了,这对于当前充斥着大量娱乐活动的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来讲,是十分困难的。第三,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难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形成终身的习惯和兴趣。第四,课程开发上没有充分利用资源。目前,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的安排,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在课程的组织结构上太过传统,与当前这个时代的大学生特质不符合。在课程的开发上,太过依靠于权威学者的结论,并没有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在学生培养时得到的经验以及学生自身的意愿。第五,课程的资源配置上不能保障学生“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求”。第六,体育结构上的设置不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由于国家对于体育课程在大学的一、二年级要求强制开设,因而大部分的高校会让学生在大学两年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的体育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涯里由于缺少体育课程的引导而停止体育锻炼活动,这将非常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以及活动的形成。第七,课程评价上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体育课程。

3、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实施的策略。

3.1从课程目标入手,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实施。

尽管新的课程体育标准对于大学生的体育课程培养目标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但是存在内容过于繁琐、缺乏重点、目标不明确、层次不分明等问题。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学习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层面出发,在课程目标上强调要以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实现为主,但是一来没有体现各个目标之间的联系;二来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主的强调。从高校的课程设置这一层面来讲,各个高校虽然加强了体育课程的课程考核,但是课程的开设仍旧是以运用技能的培训学习为主,与体育健康教育的理论课程机会没有开展或者占据很好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很难实现对教学纲要目标的实现。对此,我国应根据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目标,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明确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三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制定更贴近生活的教学目标。

3.2加强课程管理,促进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尽管国家的要求是每天锻炼的这一小时分为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学生自发的课外活动以及课间操这三部分,但是体育课程毕竟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的课程,因而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锻炼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约束学生锻炼习惯着三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对此,第一,国家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不得以理由比如假期、活动等减少学生体育课时。第二,学生的大学体育课程不得小于三年,可通过增加课时等方式,保障学生长期处于体育锻炼的活动中,以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第三,加强学校内部体育俱乐部或者体育社团的建立,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3.3改善课程结构,完善体育课程教授内容。

目前,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大都太过于依赖国家课程,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对新课程的吸收和引进。在课程安排上,大部分还都只是针对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能技术性运动项目的教学,这在无形中会引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排斥,在加上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师不能认识到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授课中忽略了对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这一思想的宣传,这不利于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顺利开展。为了完善体育课程内容,第一,学校可开展与体育健康锻炼相应的讲座、专题等,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加强健康体育锻炼宣传。第二,加强体育课外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第三,设置不同内容体育课程,增加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

3.4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纵观当前各个高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大都存在体育场不能满足学生运动需求,体育馆有偿开放时间不足,体育网络宣传资源建立不完善等,这些资源上的限制阻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多元化学习的需求,是阻碍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一,可在内容设置上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尽可能的提供学生更大的选择范围。第二,加强娱乐性、健身性以及生活化体育课程的建立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充分利用学校或地方资源,为体育课程开展提供更多的资源。

3.5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在各个方面加强体育锻炼。

目前的体育课程评分多以教师的评价为主,过于注重运动技能、课堂活动以及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课外表现、理论学习以及体质健康没有足够的重视,影响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的评价上进行完善,将学生的课外的体育锻炼情况与课堂体育学习相结合。同时,学生的大学生体能测试结果也可作为其成绩评价的依据之一,以便于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

3.6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丰富课堂内容。

为了使体育课程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实现“阳光体育运动”指导方针,学校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开发课程资源:第一,关注当前常见娱乐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自然、家庭能利用的资源,将体育课程培养与社会当前的生活技术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引入更具健身性、时代性、娱乐性的体育锻炼内容。第二,充分了解当地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实现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丰富课程资源。第三,对竞技类体育规则、难度、场地、器材等进行调整,适应体育课程教学,便于这些运动在课程教学中被学生理解并喜爱。

4、结语。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祖国的未来和发展都至关重要“,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目前“,阳光体育运动”视野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还存着很多问题,但是只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改善,相信定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的思考论文

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是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得出对田径课程有效性的可靠意见。从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90%以上)的学生对田径课程的教学是很满意的,仅仅有3.5%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非常不满意,这就说明大部分学生可以收获到知识与技能,说明现在我国普通高校的田径课程的教学还是比较不错的。[1]但是,有四成的学生认为当前的田径教学课程根本就达不到他们想要的效果,有效性很差。这说明,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田径课程基本满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2田径课程学习前后的成绩比较。

评价课程有效性,学生是通过某课程的学习之后,才有更好的认识。课程的教学有效程度与学生学习掌握程度成正比。学生进步越大,对课程的评价就越高。经调查,大约九成的学生对所学的田径课程很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大部分学生认为,有了进步,课程是有价值的,具有其实际有效性。

1.3田径课程学习后独立完成该项目教学的效能感。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完课程以后,能否运用到其教学中,反映着这个课程的有效性教学程度。当前,我国高校中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田径课程以后,有92%的学生表示可以独立进行教学,完全不能独立进行教学的学生仅仅占了总数的7.5%。不能独立进行教学的学生比例不大,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的教学还是很有成效的。根据调查数据反映,84%的学生认为田径课程掌控的能力还稍有欠缺,这反映出田径课程大有改进之处,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填补。

2.1教师对田径课程的整体评价。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体育教师对田径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很满意的,这就说明田径课程能使教师获得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多数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对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不满意是由于工作后要重新学习或训练。仅有2位教师表示不满意。

2.2田径课程内容能直接用于实践教学的比例。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我国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获得了很多学生与教师的认可,但也反映出很多问题。在校学生、体育教师分别以自己的角度,结合田径教学的实际特点,提出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注重教法与教学能力,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学生、教师的认同率出入不大,都比较认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教师对该影响因素体会较深刻。体育专业的培养计划的内容相对较多,田径课程运动项目较多,不够系统和深入,无法面面俱到,影响了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田径课程教师都表示,学习的内容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验证。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教学的课时量不足,严重影响了田径课程的有效性,学生没有时间对每个项目去系统地学习和训练,教师只能授其以大概。从统计结果来看,若要改变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需要各个高校的高层更多的关注。[3]田径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现在中小学对田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使学校和学生对田径课程的重视力度有所下降。

3.2教师因素及分析。

教师是影响田径课程的重要因素,教师因素对田径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是艺术,教师要在向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体现教师的个人魅力与修养。较高的个人魅力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享受学习,使课堂更加有效。个人魅力明显的教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并可以很轻松地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所以说,田径教师的个人魅力可以有效增强田径课程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影响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实践,影响着高校田径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是做到全面理解教育方针,并将其贯彻到教学行为当中,就可以获得有效的田径教学,反之,要是在田径课程中以教代学,学生不能自主学习,就会严重影响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田径专业理论知识是田径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丰富的田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体育教师要掌握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使体育教学的效果更明显。田径课程大多为实践技能的教学,田径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要有高度,有较多的运动训练经验,才能更加有利于教学过程中使有效性最大。此外,教师的责任感也大大地影响田径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有责任感、教学严格的教师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田径知识到实践教学工作中,从而直接地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3.3学生因素及分析。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现在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因素影响到了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学生的体能与技能的基础极大地影响了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有好的体能和技能基础,会对田径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产生积极的影响。[5]同时,体育的学习策略是制约体育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合理的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到教学内容,使田径课程的教学更加有效。田径教师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带动其学习策略,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有效增强。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学生受专业理念的影响,忽略了田径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提高。这样是错误的。体育田径课程要掌握的基础是田径教学方法,重点提高运动技能。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田径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情况,可以有效优化课堂的结构,优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合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真精神和创业务实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把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知识、技能和实践活动融入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中,构建创新创业新的课程体系。此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的素质为目标。

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以落实和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技术和技能课程为核心课程,培养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拥有现代酒店业所需求的应用型一线专门人才。若仍按传统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已很难培养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改变此现状,必须改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有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拓展训练课。公共基础共课包括“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课程。此模块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饭店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通过这个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积累法律、公关、礼仪、现代酒店经营管理、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的业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工作适应和沟通等方面能力。职业技能课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宴会与会议业务统筹实务”“客房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此模块可以着重培养学生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等管理与基本服务操作能力。拓展训练课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酒店财务管理”“会展服务与接待”等课程,训练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酒店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档酒店服务设计能力和酒店产品营销能力等。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在研究国内外有关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路,即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当将创业教育与专业导论课程融合,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融合,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融合。

教育目标必须通过有效的课程载体来实现,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把创业者在创业中积累的经验整理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并通过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由于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影响到目标的达成效果,因此,应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研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相关问题,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为创业者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其特点是注重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创业知识结构。首先,美国高校已形成了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有一千六百多个学院开设了2200门关于创业的课程,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方方面面,涉及法律、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大型机构创业、社会创业、成长性企业管理、家族企业的创业管理等几十门课程。具体实施办法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基础课和综合课课程设置当中,同时,单独开设创业课程。90%的大学毕业生至少上过一方面的创业课程,其课程已涵盖了建设一个企业应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其次,美国高校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技能,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允许学生参加校外的协作项目,通过建立社团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机会,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而且在教学中注重引入大量的现实案例。

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英国伦敦商学院的jonathalllevie教授进行了关于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至少45%的英国大学开设一门或多门创业教育课程,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印度对创业教育也十分重视,早在1966年就曾经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使他们“不仅是求职者,还应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这一培养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再次引起印度社会的重视。印度政府在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自我就业所需的态度、知识和技能。

二、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及研究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近十年的探索中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看,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作为专业选修课,只在管理类等少数专业开设;其二是作为公共选修课,各专业学生都可选修,但一般都没有被列入必修课程。由于创业教育课程还未被纳入高校整体课程体系之中,绝大多数高校还只是停留在开设部分选修课程的层次上,造成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弹性有余、刚性不足的局面。

国内学者对如何设置创业教育课程进行了较多的探讨,笔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了研究,大多数学者借鉴国外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经验,结合我国创业教育现状,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设想。部分学者认为创业者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能力、捕捉商机的能力、项目运作知识及应用能力、财务知识及应用能力、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合法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提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实践三大板块12门课程。三大板块的逻辑关系为,创业精神催生出不懈的和良性的创业动力,创业知识是顺利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创业实践是在创业精神与创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创业过程的设计与模拟。这12门课程包括创业哲学、创业文化、创业心理学、创业伦理学、创业法律、创业财务、创业团队建设与沟通、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创业管理学、创业感悟等。

一些学者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创业素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根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建立合理的课程计划,即在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公选课、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根据整合课程结构与围绕创业基本素质的四个方面开设核心课程相结合的设计原则,整合课程结构,应该体现在公选课上,核心课程应该体现在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上。一些学者提出全程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想,认为有必要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循序渐进、协同一致地推行,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进行有侧重的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业知识、创业人才和创业实践的系统教育。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创业教育开展是以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志向为主要目的,而大学阶段的创业教育则是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还有学者借鉴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的做法,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课程模块对学生实施教育。模块分为基础知识层面、技术知识层面、实践知识层面。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授的课程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分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造与创新教育等模块,技术知识模块包括商业机会分析、市场营销、财务知识、法律与税收模块,实践知识教学模块包括创业实践应用和公益事业两个模块。这些学者的思路对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但这些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知识,将创业教育与学生就业和综合素质割裂开来,存在一定局限性。笔者将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结合起来,提出新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体系,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因此要踏实推进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使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明确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型个性,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形成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为今后的创业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为了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既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应将创业教育理论课与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结合。

创业实践课程能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触和体验到创业过程中变化的复杂环境,使他们从中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毅力和品性,创业个性意识倾向和创业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很好的熏陶和磨炼。同时,创业实践课程便于扩大大学生的创业知识领域和创业背景,丰富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根据创业实践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创业实践课程主要分为模拟试验型、社会实践型,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分为经营管理实践课程和社会交往实践课程两类。将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创业实践课程主要分为单项经营管理模拟与实践、综合经营管理模拟与实践、单项社会交往模拟与实践和综合社会交往模拟与实践四类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具体内容,如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商业调查、“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以及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和报告,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按照重要程度和性质的差异,设置学科渗透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种课程。第一,学科渗透课程是指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课程,其设置的主要框架是:文科类学科中进行以创业意识类为主的学科,理科类学科中进行以创业知识类和技能类为主的学科渗透等。第二,学科必修课程的设置。除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外,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主要有创业意识课、创业心理课、创业者素质课、创业社会常识课和生活指导课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大学生没有专业之分,都必须认真领会课程的意图,努力学习课程内容,尽快达到课程的既定目标。第三,学科选修课程的设置。创业教育的选修课主要包括“创业学”“市场营销学”“创造学”等知识类课程。实际上,就大学教育领域而言,创业技能、知识类的创业教育课程均具有选修性质,可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灵活地设置各类最需要的科目。

按照国家对高校课程设置的要求,在大学第一学期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导论课程。这一阶段创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导论课的结合,使学生明白各自专业特点,明确通过学习自己将来可以干什么,应具备哪些创业基本素质,及早做好就业与创业的心理准备。

(三)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融合。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和就业素质,应将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与学科课程体系结合起来,用创业教育思想向学科专业课程渗透。一般来说,文科类学科专业主要渗透“智力创业”思想,理科类学科专业主要渗透“技术创业”思想。当然,“智力创业”与“技术创业”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二者相辅相成。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向学科课程渗透设计创业学科课程,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资源,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四)创业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融合。

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是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就业指导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的作用和目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地方性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应将创业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融合,融创业教育于就业指导课程之中,将就业指导纳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可设置四个模块: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职业素质及提高、创新与创业教育、创业者素质和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课程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定义,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条件做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素质及提高课程使学生掌握素质及职业素质的内涵、提高职业素质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创新与创业课程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知道当今倡导创新的意义及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了解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创业者素质和能力课程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萍平,杨海锋,邬家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与实践[j].科研管理,(26).

[2]席升阳,曹淑红,孔繁敏.全程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实施保障[j].创新创业教育,(16).

[3]霍彬.财经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2).

[4]李涛.创新与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

[5]陈彦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及体系构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创新创业课程结课论文创新创业课程结课报告

摘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开展的历史较短,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缺乏本土的创业案例,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方面,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有待提高。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出发,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课程设计思路、基本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培养模式。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都离不开高等教育。所以,高校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仅传承、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新技术、新文化、新知识方面都起到了引领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指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时期衡量人才重要标准,创业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创新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重要途径。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是突出“以学生为本”,提高创业就业成功率的要求。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然而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的焦点和难点,从国家到学校都在努力寻找促进就业的良方,而创业无疑是一条重要出路,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不足1%,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20%左右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一)全程教育与模块化相结合。

5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教材建设、实习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根据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参考相关院校的教学经验,考虑到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达到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年级各有侧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重点等方面有所区别。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的四个模块:

1.创新创业理论模块:主要是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启蒙阶段,应结合入学教育,利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快速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转变,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把创新创业教与专业教育融起来,让学生把握专业特点和前景,从专业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未来创新创业的大体方向,本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就业创业形势,掌握创新创业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通过第一课堂教学讲授、第二课堂活动、参观考察创业基地、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作报告等形式开展。

2.创新创业素质模块:主要是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培养期。素质教育的定位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泛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辨别机遇、风险预见、耐挫的能力,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本模块主要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讲座为载体,主要对学生进行创业心理品质塑造、创业知识的理论教育和实习、实训为阵地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从事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应具备的创业心理品质、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知识,培养其以后从事职业必需的敬业进取精神与基本专业技能,牢固树立创业意识,按职业目标去塑造自己。同时,通过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校友报告会、走访、参观企业等社会实践,让学生清楚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创业靠能力、发展凭素质是市场经济下实现就业创业的客观要求。

3.创新创业技能模块:主要是针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巩固期。创新创业教育是受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活动,创业者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创业成功,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和驾驭复杂情况的能力,更要掌握创新创业的实用技能,这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一是通过第一课堂传授学生相应的创新创业技能技巧,如,创业市场分析,创业信息收集,政策把握,团队组建与管理,人脉拓展,创业融资与成本控制,公关与市场营销等必备知识,二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强化这些技能,全面掌握这些技能,无论将来学生是否创业,都能受益终身。

4.创新创业实践模块[2]:主要是针对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成熟期。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学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建立和推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作用,而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校门实现真正创业的准备。通过以上三个模块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了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能力,这一阶段就应积极为学生营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参加更多的创新创业的实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检验自我所学和提升自我所得,为走出校门做要准备。本阶段可以通过创业软件模拟、开展创业设计大赛、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等,使学生树立信心、掌握创业知识、懂得创业程序,实现成功创业。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在我国起步还比较晚,理论还不完善,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但从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来看,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上以指导和服务为主,加强创业观念、创业模式、创业理财、赢利模式、创业融资与风险投资教育,强化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心理素质、创业实践、创业技巧等方面指导,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多举办成功企业家讲座、开展模拟招聘会、创新创业设计比赛、参观成功企业等活动,也可以利用创业模拟软件,建立校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以新颖的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教育我们的学生都去下海,去开办公司,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各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就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使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等关系,促进他们顺利完成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转变。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就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本质上来看是就业教育的延伸。在我国的就业刚刚兴起,而创新创业教育才起步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去指导就业教育,用就业教育的基础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如,可以把创新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融合起来,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务实与务虚相结合。

务虚是前提,务实是宗旨和目的,务虚主要指包括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形势、方针政策宣传等一些理论性、政策性的东西,这些是必须做的,且还要宣传到位,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把社会实际需求和创业者自我发展相互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政策和理论讲解上,最终目标还要落在务实上来,解决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关心的就业上,务实主要是创业教育的落实情况,如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成功率等,即产品的质量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是否相一致,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要转变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来培养合格人才,达到按需生产。

(五)集体备课与单独备课相结合[3]。

一门课程建设需要用时间、实践来检验,更需要集体智慧来完成,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前提和保障。队伍的稳定性、长期性、连续性非常重要,可采取专兼职相结合、外出学习和校本研讨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办法,鼓励老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个研究的课题项目,组成课题组,根据学校实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角度,分阶段进行研究,用较深的理论指导实践教学。依据学校和学生特点,制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教学和实践任务,力争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不同内容的备课和授课,遇到问题集体研究,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增强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2010,(5).

[2]方守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及实施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3]才忠喜.对高校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2,(1).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论文

摘要:当前电子商务人才供给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的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偏差。在供给侧改革思路的指导下,高职院校要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内容进行结构优化,提高人才供给质量,提升人才供给准确度,为市场提供高水平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最新统计,6月底我国直接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人员超过310万人,间接从事电子商务的人员已超过2300万人。未来5年,我国50%以上的企业都将“触电”,不同程度地与“互联网+”结合,开展产业的电子商务化创新活动,对电子商务的精准性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大。现有电子商务人才供给结构性短缺已严重影响电子商务产业业态的多元化、精准化、高效化发展进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产业的需求,没有能有效地为市场提供其所需要的紧跟时代的具有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导致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供给无法满足电子商务行业市场的需求。供给侧改革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克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实现电子商务人才的精准输出。

供给侧改革能提升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提高市场主体的供给质量,使供给结构多元化。供给侧改革思路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正相匹配。

电子商务专业涵盖营销推广、管理、人力资源、财务、互联网、供应链等范畴。电子商务人才除了具备应用型岗位技能外,还需要较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能力。电子商务产业不是单纯地把线下的传统业务改为线上的销售业务,而是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互联互通的跨部门联合运作基础上的复合型产业。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要以市场机制与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导向,统筹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规划,完善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变革教学方式,引入企业导师;要围绕“互联网+”行动计划,制订电子商务综合一站式教学与实践整体方案,提供电子商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规格、人才输出模式、智能教学模式、360度人才评定标准库等;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人才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实训、实战、实体”三位一体的人才发展模式,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助力人才高质量就业创业。高职院校要树立多元化办学的思想,建议由政府、行业、学校三方联合,开展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掌握电子商务企业的'关键岗位的设置及相应的工作内容、任职要求,对学生开展专业、精准、创新和个性化的培养,并结合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优化专业建设的方向和内容,以更精准地培养人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强调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通过订单培养模式、企业进校授业模式、轮岗实习模式等多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在企业实践实训的时间,让学生在企业导师的精心指导和管理下,为企业提供实际的经济效益,解决电子商务项目中的问题,提高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推进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即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政联合,共享学校的教育软硬件资源及实训基地资源。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规划,通过“岗位引导”培养具有一定的电子商务知识基础,能独立承担网店运营、网站推广、网站建设、网络客服、网络营销、网店美工等工作,具备运营、营销策划、美工、文案、数据分析能力和较强的网络推广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同时,建立综合实践项目库,以“项目驱动”为核心培养电子商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与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为出发点,以“岗位引导、项目驱动”为核心,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将资源库平台、教学平台、软件平台、实战平台、o2o电商实践基地融为一体的一站式教学与实践云平台。

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互联网+”思维要求高职院校以电子商务企业的人才和专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进行深入的市场动态调查,与电子商务企业群体保持紧密的联系和沟通,了解最新的电子商务市场对人才的主流需求信息。目前,传统的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与电子商务行业知识动态更新常态化成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最突出且难以解决的问题。教材、实训软件开发建设都有一定的周期性,极易落伍。因此,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专业教师要主动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不要拘泥于教材和现有的固化的实训软件,让学生能结合自己兴趣,深入学习相应的拓展课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可围绕培养学生电子商务核心岗位能力与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进行建设,课程模块围绕岗位基础、岗位核心、综合实战、岗位训练营、电子商务创业实战等进行设计。推进岗位引导型课程建设,以六大核心电子商务岗位,即电子商务运营、电子商务美工、电子商务客服、电子商务文案、电子商务营销、电子商务技术为依托,进行岗位典型任务分析,形成整个课程体系。通过岗位配套课程培养学生岗位操作能力,通过岗位实战训练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知识体系,通过岗位实训软件培养学生实战应用能力。推进项目驱动课程建设,结合双十运营活动、线上线下运营活动、o2o电子商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的生源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突出创新创业及实战应用,实现与新型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对接。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细化企业的电子商务岗位需求,模仿电子商务综合性项目运作来设计课程;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考取对应的电子商务职业证书,以证促学,实现双证毕业。

(四)运用信息化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作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教育的手段,实现信息化教学;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也可用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工具搜集丰富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通过丰富的在线资源获取最新的专业教学资源,充分运用淘宝大学、百度营销大学等在线课程平台构建在线课堂。进行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将电子商务教学的知识点、技能点与电子商务项目有机融合,推动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生可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学习相关课程内容,以提高其信息化技术水平和自学能力。此外,信息化技术和智慧化信息教学平台可便捷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在线平台完成各项企业电子商务项目任务,练习电子商务技能,积累电子商务项目操作经验,可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结语。

提高教育供给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需要加强多方合作,提高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可不断提升的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论文

毕业了,必须要提交毕业论文,合格方可毕业。现在的毕业论文要求挺高的,需要有理论部分,实际应用部分。毕业生们最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准备,写出有质量的论文。下面给大家提供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范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1组织课程逻辑错位。

一些院校在专业课程安排上,并没有依照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逻辑层次来安排。如一些高职院校把应在大一开始时设立的计算机基础或是网络基础课程设置到了第三学期进行讲授,二网页设计本应设置在第二学期开设,却被放到了第四学期,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完全是在无基础知识上进行学习的,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不尽如人意,同时也造成了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1.2实践教学缺乏意境。

电子商务是很多学科的交叉性的新型学科,通过网路、信息以及数字技术来实现教学活动,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目前很多学校的专业课程中并没有把实境性和创新性突出出来,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实施和电子商务实验室的建设往往都是以模拟性试验为主,针对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内容,严重缺乏必要的'演练环境。在教师本人方面由于很少参与到商业的实际运作,因此在教学中所包含的案例来源以及创业实习指导等都非常的具有限制性,无法包括更多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1总体思路。

以任务导向法建立一套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电子商务其实就是传统商业活动上的电子化、网络化,是利用网络(internet)等实现交易活动的一种技术,又不单单的一种技术,因此改革应围绕交易手段和内容这一主题来进行,重视与任务导向法的教学,具体建立方法,下文具体讲述。课程实训教学建立向着多样化发展。学生在商务电子化的构思能力需要通过课程实训、认知实践以及结合实训等多种实训手段来提高,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理论知识以技能,重点是是学生建立一个熟悉传统行业运作流程与特点的构思能力,并逐渐使学生自行寻找和掌握商务思想与技术相结合的划界另外还需要通过必要的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商务职业敏感。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在教学中应加大专业实习模块,在教学安排中重点安排专业实习,为使学生能够熟练的进行电子商务软件操作、软件设计以及商贸模拟应大力开阔书讯基地,是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了解与专业结合的相关职业。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找到专业定位,奇高学生的专业技术与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2具体内容。

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兴趣,可以依照网络销售以及网络信息编辑等的形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培养,合理设定开设的课程,把商务课程与技术课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及时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或是改进,避免知识的重复或是遗漏。建议把认知实践安排到第一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使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以方面后期的学习。电子商务发展到现在,经历的时间还比较短,目前仍然处在应用和发展之中,现高职院校普遍使用的电子商务理论面对不断发展中的电子商务,无法做出非常准确的指导,因此应把实战性作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建议学校把实训室与物流公司等企业集合在一起来作为实训场地,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大实践教学,围绕指定的培养目标,探索在实训课程实质上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把理论、实验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在课程实训方面,建立商务信息实训、电子支付以及认证实训、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师训。充分体现“以用为主”的原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网上银行,进行操作网上转账、支付以及销户等操作,进而掌握安全支付的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指导学生建立一个以学生为背景的b2c网站,加深学生对动态网站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应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承接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综合类实训方面,加强模拟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开个人网店,建议学校使用多种手段来筹集资金建立属于学校自己的电子商务实训平台。学校也应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定位研究方向,一方面学生和教师分析职业岗位。电子商务教学是一种抽象的教学,模拟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电子商务的全过程,也可以使学生以科学态度来对待电子商务,开网店这种形式是借用网上的免费资源来进行试训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熟悉各网站的使用规则,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校内电子商务实训平台可以进行网上购物,也能够参与到网页的设计中,零距离接触电子商务,适应社会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以及实践中中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互联网、卫星电视等进行优化及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扩宽学生的视野与学习渠道,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另外还需要改革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评分制度,把成绩与学生可能从事的职业联系在一起,把传统的百分制度变为“优秀、良好、合格”等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综上所述,本文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缺陷为主,说明教学存在的不足,重点讲述了几方面电子商务教学的改革内容。随着我国计算机与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电子商务在以后的发展中也许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研究。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论文

在实践中,各院校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予以解决,势必将影响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及学生的切身利益。目前,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传统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对实践环节涉及太少,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具体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互动性不够。传统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而忽略了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导致电子商务课程教学难以突破“填鸭式”的“知识轰炸”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不够,不能举一反三,甚至是对课程产生厌倦情绪。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实践知识的摄取。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强调权威教材知识的掌握,而对于知识的横向延伸做的不够。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照本宣科的教学习惯使得教学过程中过份强调了掌握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对于相关实践经验的探讨。众所周知,电子商务是一门较新的学科,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如果不能同实践相结合,将会带来舍本逐末、事倍功半的严重后果。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更新过慢。电子商务是一门较新的学科,但同时由于其与网络知识存在的`天然联系,导致其又是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现在从各学校选用的教材来看,普遍存在着知识陈旧、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根据需要更新知识,势必会导致学生处于“学完了也落伍了”的尴尬境地。各门课程之间,尤其是主干课程之间,无论是教材的选取上还是知识的延续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在教学中出现“知识冗余”,即不同课程对同一知识都进行讲授,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由于电子商务学科是一门较新学科,理论界对很多问题莫衷一是,导致各门课程对同一知识的阐述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最终必将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脉络的整体把握。综上分析,现阶段各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普遍存在以上四个重要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必将对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解决方案。

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呢?下面本文将针对性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教学创新方案,分别从四个角度加以分析。第一,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中重视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参与讨论、自学,把“满堂灌”变成学生主动接受知识[1],可以在教学中,针对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游戏教学、角色互换等多种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互动。如,将游戏引入课堂,结合讲授内容,设计课堂小游戏,例如在教授客户关系管理时,为让学生加深对客户关系管理重要性的理解,可以设计“模仿客户”小游戏,这样的新颖教学方式必将使得学生积极反馈,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角色互换,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安排学生分组通过自学掌握知识再在课堂上讲授、演示,这一方面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够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第二,转变教学观念[2]。针对传统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可以结合课后实践、课上案例讨论、课程设计等多种方式予以解决。课后实践可以使学生能够更系统、更深刻地掌握每一章节的知识;而课上案例可以开拓学生眼界,横向比较社会上各企业的真实状况,了解相关知识;课程设计环节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这样,点、线、面相结合,必将有助于学生更牢固的掌握所学内容。第三,针对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更新过慢的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予以解决。一是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力量,要不断拓展知识、更新知识,这样才能将最新的知识带到课堂。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和质量的保障[3]。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利用多种途径拓宽知识面、摄取更新的知识。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培养真正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第四,针对各门课程知识衔接上的问题,也要从两点予以解决。一是在课程的设置上要考虑知识的衔接性,教材的选取上要注意把握知识的整体脉络;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掌握和了解多种不同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成为知识先进、有广度的高素质人才。

4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必将给电子商务专业带来新的发展。课程建设是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中心,也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发展时间短,而网络经济所带来的爆炸式信息更新速度使得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必须跟得上时代、跟得上潮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真正培养随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作的展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将在现有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更加完善,走出知识和实验并重,理论和实践并举的教学新路,必将对培养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带来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论文

1.1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应该和社会同步。

现在我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有一定的升级,与此同时,我们现在的社会对每个人的素质都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国家的高职院校中有一个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这个专业就是给相关单位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幼儿的家长也需要得到这些优秀的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帮助,而且这些优秀的人才也是我们的政府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些单位或者个人对学前教育都有相同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正是因为这个专业的存在,才使得我国的学前教育能有一个长远的发展。

1.2专业设计应该和经济发展同步。

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应该能够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同地区的人对学前教育的思想和这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一定的影响;第二,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制作出和当地的文化特色相对应的教具,这样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会更容易,而且学生会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前教育的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当地独有的特色融入到教学中去,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本土观念,对学生了解本土的知识文化会有一定的帮助。要达到这种教学目的,就需要我国的高职院校在进行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时候把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一些特色性的东西附加进去,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去进行,但是对一些地方性的文化特色也要有一定的涉及,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学前教育中才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首先应该从当地的发展状况作为所设计的出发点,还要把那些对学前教育有帮助的思想和理论采集过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3专业设计应该和学生的性格取向相同。

针对不同的学生一定要设置出不同的课程。对人格的培养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性格取向论以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前教育人才在拥有必备能力和知识的前提下,还应该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这个学前教育毕业生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1增强课程的实践性。

高职院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一定要增强学生把理论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学前教育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去一些幼儿园进行一定的实践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只有不断地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才可以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对每一位学习学前教育学生的要求。学校给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职业教育,学生在幼儿园中学到的是实践中的一些知识,学校也应该树立起把职业教育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优秀的毕业生。

2.2在具体的教学中增设选修课。

学校应该开设多门选修课,既然是选修课,就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这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去选择不同的专业,通过对这些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也会主动去学习,因为这些课程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所以他们对这些课程会比较感兴趣,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学习选修的课程学生可以把自身的特长充分展现出来。在高职院校中学习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高职院校开设选修课这种做法可以看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艺术教育,高职院校的本职工作是要把国家规定的学科知识教授给学生,开设选修课可以把学科教学和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充分结合起来,这样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出色的学前教育教师。开设选修课也体现了高职院校的“让学生从自身的选择上寻求发展”这一理论,如果一个教育机构只是一味地把自己想要教授的知识教给学生,那么这个教育机构是非常不完善的,真正的教育机构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因为喜欢所以有兴趣,因为有兴趣所以可以学好。

2.3加强对课程的研究。

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把课程中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并且还要对课程进行一定的研究,因为对课程进行研究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对课程进行自我思考的过程,这样学生可以对这门课程的知识有自己的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扎实。据统计,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在课程研究方面做得并不到位,这也导致了当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并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讲解出来,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在高校的时候很少进行实践教育,而且学生对所教授课程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3结语。

总而言之,现在我国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主要场所就是高职院校,而且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完善,学生只有在高校的时候能够接受良好的理论教学,他们在进入实际的工作岗位之后才能够有一定的教授实力,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学校应该安排学生去一些幼儿园进行讲课实习,这样他们就会认识到自己距离真正的幼儿教师还有多大的差距。学校应该设立一些文艺性比较强的课程供学生选修,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后,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对课程的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结业论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能力培养作者班级:作者姓名:作者学号:

内容摘要:

新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未来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本文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我认为以下几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第二,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品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第三,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开设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课程,创设环境类课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创业能力。第四,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正文: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承担起振兴民族大业的重要课题。全面开展切实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已突破200万大关,达212万人,2005年又突破300万大关,达到338万,2006年更是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413万人。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早在2004年就指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大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2001~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是34万,2002年是37万,2003年是52万,2004年是69万,2005年达到了79万。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校毕业生大多在20~25岁之间,这个年龄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要求独立地、有主见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依赖父母的心理逐渐消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明显增强,同时又处在人生的重大转折和突变时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开发潜力、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以科技协会为平台,层层推动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

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务实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态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多方面的品质。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价值最终都取决于教师。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学生,学生才敢于冒险、敢于探索,才会突破常规,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没有一定数量的创造性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学校可以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客座教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

一批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对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创业品质给予强化。创业往往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实现或完成的,它需要组建起自己的团队。一个精诚团结、各方面能起互补作用的团队,才能实现1+12的效果,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通过教师队伍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合作意识,将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产生深刻的推动作用。

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一些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包括“网络教学”、“实地考察”、“企业家论坛”、“创业计划(设计)”等环节,以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和视野,使课程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解答其在课堂学习中和实际创业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其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

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

实践证明,一种有利于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如有关政策、法规等知识,以及更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此,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有根本的改变,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知识横向拓宽,纵向加深。使学生从日趋合理的知识结构中获得创造能力的培养。

系统创业知识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大学课堂、图书馆与社团。创业者通过课堂学习能拥有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将受益无穷;图书馆通常能找到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广泛阅读能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第二,媒体资讯。一是纸质媒体,人才类、经济类媒体是首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21世纪人才报》、《21世纪经济报道》、《it经理人世界》等。二是网络媒体,管理类、人才类、专业创业类网站是必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华英才网》、《中华创业网》等。此外,各地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信息中心的网站等都可以学到创业知识。第三,与商界人士广泛交流。襄樊学院还不定期的邀请校内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讲座,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

报告。

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

计划。

竞赛创业。

计划。

大赛,对于增强。

创新。

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

创新。

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参考文献:

对数学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探索论文

由于市场对广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广告课程的教学模式以老师授课为主,学生理解为辅,更多的是单向的交流,大多都忽略了学生创造性与实践能力的锻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封闭式教学模式。

有一些高校广告课程教学封闭教学现象严重,广告课程的教学仍然处于老师口述,通过粉笔板书授课内容的传统教学的“我说”“你记”的阶段,授课教师教学资源匮乏[1],学生只能通过教材来理解授课内容,通过教师的口述来想象广告的效果,老师单方面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互动,根本无法体现广告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应该坚决杜绝。

(二)演示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投影仪、扫描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和应用,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教师在广告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都会运用ppt课件、广告创意图片和照片、优秀广告作品视频、平面广告作品、企业广告策划书或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广告素材的示范表演,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接触广告作品,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应用,让学生在接受广告理论的同时,对学生的手、脑、眼、耳等多个感官进行刺激,增强了学生对广告学的感性认识。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授课过程中直接登录相关广告专题网站进行在线的广告作品赏析,增强了广告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和新鲜感。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多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只是单方面地加强了学生对广告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缺少学生实践的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环节设置比较欠缺,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三)案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mba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在广告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将广告热点问题以及优秀广告作品以个案的形式成立数据资料库,教师在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结合优秀广告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广告案例提供给学生,给学生布置题目,让学生围绕案例查找资料,并通过小组讨论、主题辩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目前高校中普遍采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模式。

二、创新的广告课程教学改革。

实践随着高校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在广告课程的教学体系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教师单方向地向学生传输知识以及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随着一些创新性比较强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情景模拟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实践教学的方式,在广告学的授课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教师有目的地创造一些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表现或广告经营等相关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广告策划书拟订、广告文案写作、广告创意评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累学生的一些学习体验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提高了学生开展广告活动的综合能力。

(二)企业实践教学模式。

随着高校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多种办学方式的出现,对广告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学校可以在一些广告公司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企业有效的实践资源,将广告课程的教学环节由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的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的环节,让学生到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广告公司进行参观、调研、访谈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将广告知识学以致用,为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下网络辅导教学模式。

学生在广告课堂上进行广告相关知识的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一般高校的广告课程的周学时为4个课时,这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广告知识的应用和消化所需要的时间。在课堂上的时间学生仅仅学习到了广告课程的理论知识,但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就需要学生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来摸索,通过对教师所布置的'实训作业的完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随时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进行现场指导,网络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平台,学生可以与授课教师成立qq群,在课下与老师进行沟通,通过聊天或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让授课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随时答疑,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积极性。

(四)互动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交流互动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辩论题目,例如“广告的艺术性大于科学性”等这些广告史上争论了很长时间的内容进行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另外,讲台不仅是属于老师的,也是属于学生的,在一些广告基本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进行准备,把讲台让给学生,学生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之后登上讲台为大家讲述自己的观点,老师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新的信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互动教学模式使广告课程的教授由传统的单向传递转变成了师生双向交流的方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多维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结束语。

广告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市场对广告人才的需求。现代教学理念更加强调的是一种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经验的过程,这就需要广告学课程的教师不断研究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出实践能力强、人格发展健全、理论知识丰富的综合性人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