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工作报告解读(通用14篇)

时间:2024-01-18 01:18:02 作者:XY字客

工作报告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并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这些工作报告范文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指导,不同情境下的范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要点。

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和“”时期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困难较多的一年,也是荆门逆势而进、弯道超越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牢牢把握“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遵循“三维纲要”,坚持“投资第一、产业第一、工业第一”理念,深入实施中国农谷建设、柴湖振兴发展省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5亿元,增长9.2%,增幅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1422亿元,增长19.5%,增幅居全省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3亿元,增长13.5%,增幅居全省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33110万美元,增长12%;出口总额85200万美元,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43亿元,增长19.3%,增幅居全省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66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29元,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2.4%;人口自然增长率4.23‰;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我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入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建立“中国农谷”、“柴湖振兴”、长江经济带等8大项目库,策划和储备“十三五”重点项目3619个,其中,424个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和项目库。强力推进“六个一”产业链招商,建立市、县(市、区)两级领导联系招商引资制度,分产业组建招商专班,成立7个驻点招商联络处,成功引进56个10亿元以上项目;全年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280亿元,增长14.3%。实行重大项目投资路线图管理,建立项目建设包联领导靠前指挥、项目秘书跟踪协调、驻点秘书脱产服务机制,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30个,其中260个项目竣工投产。强化政银企合作,加大项目融资力度,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4亿元,比年初增加141亿元,增长21.5%,增幅居全省第2位。

(二)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大力实施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编制并落实支柱产业发展规划,七大产业实现总产值3000亿元以上。在全省率先出台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意见,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创优服务促发展”等活动,全市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5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10个月位居全省第一。制定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实施技改项目341个,投资246亿元,荆门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及适应性改造项目通过核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中航工业将重载飞艇、超轻型运动飞机研发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布局荆门。园区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形成,重点工业园区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增长12%;荆门高新区总产值达到230亿元,增长15%,并获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新增限上商贸企业65家、总部企业5家;成功举办20xx荆门爱飞客飞行大会、秋游农谷紫薇花文化旅游节、第二届中国(京山)网球节和第八届油菜花旅游节,全年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亿元,分别增长18%和21%。

(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启动中国农谷“三区三中心”建设,全面开展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推广“一高三新”面积200万亩,建成凯瑞百谷、联想佳沃等12个种业研发中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彭墩模式”在全省推广。强化柴湖振兴发展产业支撑,开工建设宏强百合、云天花海项目,建成农青园艺(一期)盆花基地,汽车锂电池等项目落户,吉象贝儿童装项目即将投产。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标准化生产,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新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58个,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2位,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1家,“三品一标”认证389个,“湖北神地”和“盛老汉”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沙洋荣获“中国油菜籽之乡”称号。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5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实施土地整治41.3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6800亩;新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四)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完成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大力开展“五城同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加快漳河新区建设,漳河大道、爱飞客大道等建成通车。稳步推进旧城改造,拉通竹园路、果园一路等10条“断头路”,备受社会关注的海慧沟违法建筑全部拆除。深入开展经营秩序、运输抛撒、噪音油烟污染等9项专项治理,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中心城区淘汰黄标车2969辆,关闭燃煤锅炉49台,新增100辆清洁能源公交车,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程进展顺利,天茂集团入网试运行。完成基地造林16.3万亩,新建绿色通道1144公里,四旁植树827.5万株。汉江荆门港沙洋码头主体工程完工,漳河机场改扩建、蒙华铁路和枣潜高速荆门段、钟祥汉江二桥开工建设,汉江荆门港石牌码头、中心城区绕城公路建设加快推进,郑州—南宁高铁(襄阳—荆门—宜昌段)、荆门—荆州高铁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启动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建设,后港被评为“全国文明镇”。

(五)着力抓好改革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三单一网”,公布涉企收费目录,实施第三批行政审批事项零收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87家事业机构,完成市直部门“大科室制”改革,单设市招商局,新设市创新创业服务局、市行政审批局;调整市区财政体制,推行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和清单管理制度。开展商事制度改革,实行企业登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登记提速86%,新增市场主体1.6万户。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完成1.04万平方公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3.5万宗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按户连片耕种“沙洋模式”得到农业部充分肯定。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城市发展基金、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和政银合作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7支产业子基金;策划申报ppp项目110个,总投资1207亿元,竹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区段)纳入财政部第二批示范项目;凯龙化工成为20xx年全省首家在主板上市的企业,固润科技成功登陆“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新增35家。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三十条”,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31个,入驻项目304个、创客1140人。

(六)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9.8%,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开展“百个部门百家企业帮百村、万名干部扶万户”活动,组建210个扶贫工作队进驻所有贫困村,设立2亿元扶贫产业基金,实施精准扶贫项目124个,预计全年脱贫59907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2171人,组织城乡劳动者培训24194人次。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新机制,城乡低保标准提高10%,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对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实行“四免”政策;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5万名。新建村级文化广场13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50个,完成“户户通”安装6.5万户,“村村响”实现全覆盖。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投入使用。市一医南院、市中医医院住院部等一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投入运行,市二医获批国家三甲综合医院。完成1%人口抽样调查。启动社区、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工作。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事项1.36万件。完善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五为”机制,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数字化体系,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作风建设事关政府形象。一年来,我们扎实开展政府系统“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强化责任担当,争做“两为”干部,升腾发展气场,提升精神区位。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100%。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0件、政协委员提案414件,满意率均达到98%以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完善市级投资项目融资管理、政府投资工程监管、政府采购等制度,开展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违规发放津补贴等专项整治。强化审计监督,深化政务公开,举办6期电视问政活动。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查处和曝光了一批突出问题。

各位代表,20xx年各项任务的完成,为“”时期的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过去的五年,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砥砺奋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谱写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辉煌篇章!

这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中高速增长,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走在同类城市前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入“千亿俱乐部”行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766元,年均分别增长11.4%、11.2%。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8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4%、28.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105亿元,年均增长2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2%。发展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农谷建设、柴湖振兴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荆门高新区跻身国家级高新区行列,东宝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第一类第7名,京山、钟祥位居第二类前四强。

这五年,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全市三次产业比由19.9:48.4:31.7调整为15.0:53.0:32.0。工业总量紧随“一主两副”,居全省第4位,农产品加工、化工成为“千亿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620家增长到1142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由188家增长到520家。农业现代化水平达到75%,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1.52:1提高到3.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稳居全省第2位,京山、沙洋、钟祥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三农”发展十强县(市),我市成为全省首个整市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42亿元,是20xx年的1.9倍。推动市校、校企合作,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3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我市连续七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化工循环产业园是全省两个专业性化工园区之一,格林美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行业内唯一的国家级中心,我市获批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及“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xx年分别下降23%、23.8%,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这五年,是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全市城镇化率从45.5%提高到53.8%。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52.44平方公里扩展到65.73平方公里,连续两次夺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漳河新区“七纵九横”道路骨架全面拉开,被列为全省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县(市)城、小城市、重点镇快速发展,京山通过国家生态县验收,钟祥获得“世界长寿之乡”称号;宋河等10个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官垱被确定为全省“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51个,江山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彭墩等48个村被命名为省宜居村庄,“幸福马岭”和“客店明灯”模式在全省推广。完成交通投资206亿元,是“”时期的2.1倍;公路通车里程13914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6%,行政村通客车实现全覆盖;江汉运河建成通航,水运通航里程460公里。完成电网建设投资35亿元,是“”时期的1.86倍。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行数字化城管,建成“四管两中心”。关停葛洲坝城区生产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我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加入国际低碳城市联盟。

这五年,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五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365项减至148项,行政审批提速50%,行政审批零收费事项占比达到93%;公共资源交易规模比“”时期增长2倍以上;京山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全市市场主体达到17.4万户,年均增长19.6%。流转农村土地230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2万个,总数居全省首位,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试点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新增银行类金融机构6家,达到18家,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是20xx年的2.1倍、2.56倍。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国有资产运营效益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完成出口31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24%,中兴、联想控股、盈德、万达等大型企业落户我市,17家市内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海关、商检荆门办事处对外开办业务,全省第一家县级保税仓库——京山恒泰源保税仓库封关运营。

这五年,是群众生活切实改善的五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速,年均分别增长11.8%、13.3%。全市累计新增就业23万人,比“”时期增长64%。五大社会保险参保196万人次,我市被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和技能振兴百佳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58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4.23亿元。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医生生活补贴政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县域全覆盖,“先看病、后付费”模式在全省推广。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2.4万套,改造棚户区(危旧房)5.5万户。解决61.6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投入11.8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幼儿园419所,建设留守儿童服务站21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域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居全省前列,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荆楚理工学院成为全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我市荣获“中国教育创新奖”。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农家乐杯”荣获“全国首届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逐步健全,社区基础设施达标率90%,村级综合服务社总数达到1206家。人口计生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党政领导线考核一等奖。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完成“xx普法”任务,法治荆门和平安荆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优抚安置、双拥工作成效显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民防、防震减灾、援疆援恩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机关事务、住房公积金、物价、移民、气象、档案、地方志、保密、新闻出版等工作迈上新台阶,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保障、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实现新发展,多个单位、部门荣获全国、全省荣誉和表彰。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切地感到,荆门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驻荆部队、武警官兵,向“”时期与我们并肩战斗的老领导、老同事,向所有关心支持荆门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五年的发展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等不起的紧迫感“缩差领跑”,以慢不得的危机感“弯道超越”,以坐不住的责任感适应新常态。必须始终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创新中按下“快进键”,展现新作为。必须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安全、更有保障、更有尊严。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项目支撑不够,扩大经济规模、调整经济结构任务繁重;创新驱动能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够,企业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不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经济活跃度任务繁重;城市能级不高,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任务繁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政府系统干部的思想作风、能力水平还存在一些不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任务繁重。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不回避,勇于担当不退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300万人民的期望!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是荆门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爬坡过坎、跨越赶超的关键期。根据市委《关于制定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切实把握“三维纲要”,深入实施“两大战略”,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资本兴市、创新活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确保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同类城市,力争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60亿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贫困人口20xx年全部实现脱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省领先,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网络等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普及,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纲要草案》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人民生活五个方面,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41个主要目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目标体系,力求体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努力将“提前全面小康”变成惠及全市人民的美好现实,奋力实现荆门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推进创新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成江汉平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围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投资、消费、出口协同发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院士工作站,推动荆门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种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级孵化体系。高举中国农谷旗帜,按照“一谷双核、多点支撑”布局,加快建设“三区三中心”,在全省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标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标杆。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xx》,强力实施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培育壮大七大支柱产业,建成全国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国家健康产业城、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城。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金融保险服务中心、江汉平原生产性物流基地、国内知名的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统筹全市产业布局,建设20个左右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各县(市、区)培育2—3个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成10个“互联网+”产业园。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确保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走在全省前列。

(二)推进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推动中心城区与各县(市、区)协调发展,加快中心城区经济业态和城市形态转型升级;支持钟祥争创全国百强县市,京山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沙洋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屈家岭管理区成为全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区。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三个县域城市为支撑、五条城镇带为纽带的“一主三副五带”全域城镇化格局;加快漳河新区建设,建成城市新中心和绿色生态新城;推动中心城区与钟祥相向发展,打造荆钟组合都市区,形成100万人口的大城市;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城镇、新型农村社区、新农村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加快推进“新五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成江汉平原城市群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现代水利设施网络,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能源保障能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全省文化强市。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生产力发展与战斗力提高相互促进。

(三)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家园。树立全域生态理念,编制生态立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汉江生态保护带,发挥荆山、大洪山的屏障作用,保护漳河、惠亭、温峡、长湖等湿地资源,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水生态保护,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提升土壤环境质量,巩固和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四)推进开放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铁路网与渝新欧、汉新欧、郑新欧等国际物流线路的对接与互通;建设汉江荆门港,与武汉新港、宁波港等合作,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积极争取建设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加快打造荆门陆地港、沙洋监管码头、国际产业园区。创新招商方式,提升“引进来”的质量和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形成参与国际分工的荆门方阵。深化区域战略合作,促进城市发展互惠互利。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竞争的能力和水平。

(五)推进共享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20xx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脱贫全部“销号”、贫困乡镇脱贫全部“摘帽”。整体推进柴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将柴湖打造成为城乡统筹示范区、移民发展样板区、民生改善先行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打造全国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建设江汉平原职业教育中心,支持荆楚理工学院打造全国知名的应用型大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开展健康荆门建设,打造江汉平原健康卫生服务中心。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围绕建设平安荆门,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各位代表,“十三五”蓝图已经绘就,跨越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与全市人民一道,团结拼搏,开拓创新,闯出改革发展的新天地。我们坚信,“十三五”期末,一座实力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荆门必将崛起在荆楚大地上!

三、20xx年主要工作。

20xx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是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出口总额增长1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做好20xx年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城市工作会议以及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总要求,坚持“投资第一、产业第一、工业第一”理念,深入实施“两大战略”,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推动供需两侧共同发力,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奋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夯实工业主导地位。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努力实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

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化工、机械、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百企技改”行动,支持企业“二次创业”。将技改项目视同招商项目,采取财政贴息、政府购买中介组织服务等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技改示范企业20家,力争技改投资增长23%。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与中航工业合作,突破性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发挥京山轻机、中集宏图等企业示范作用,加快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用好荆门高新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荆门产业园“金字招牌”,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支持格林美等重点企业发展,扩大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规模;推动金泉新材料等企业做大做强,构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体系;依托华工科技荆门光电子信息产业园、东宝电子信息产业园、大柴湖德同科技产业园,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0%。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比达到1.5%。

增强企业发展实力。按照“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要求,对企业分类建档立卡,实行一企一策。继续推行市、县(市、区)领导包联龙头企业和部门联系骨干企业制度,建立重点税源企业清单,实行财政调度资金、财政贴息资金、政银合作基金向优质企业集中,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新增百亿企业1家、50—100亿元企业3家、10—50亿元企业10家。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原则,鼓励产能过剩企业和困难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广源食品、金龙非和金鹰能源等企业重组步伐;支持京山轻机、天茂、新洋丰、凯龙等企业“走出去”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对于连续多年亏损,产品确实没有市场,没有企业看中又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破产清算。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市内企业供需对接,加大政府对本地产品的采购力度;新增出口企业10家,培育出口额过千万美元的企业3家。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力争商标注册量超过1万件,实现入围中国名牌价值500强零的突破。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学校、医院、商业等公共设施,构建研发设计、综合物流、公共检验检测和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园区功能,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围绕培育园区主导产业,优选龙头企业,以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主体,向银行申请中长期贷款,用于购置重资产,企业通过租赁或回购方式取得使用权或产权。实现“园办一体化”改革全覆盖,推动行政审批和中介服务机构到园区集中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完善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对新入驻企业、新上项目,严格按照功能分区入园,引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力争重点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园区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

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强煤电油运、资金、用工、用地等要素保障,着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扎实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严格落实国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企业社保缴费率、大工业电价、物流费用等一系列政策;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放开市场准入,完成中介机构脱钩改制工作,坚决整治“红顶中介”;完善涉企收费清单,实行明码标价,清单外的一律不得收费;开展金融机构不规范收费专项治理活动,严禁违规收费或搭车收费,政府独资或控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收取工业企业担保费率一律降到1%;对企业新录用人员,由政府认定的就业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培训,给予财政补贴。确定100家重点企业作为负担监测点,建立企业负担督办检查、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机制。

(二)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实行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创建耕地保护机制创新先行区;深入开展粮油高产示范创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整治20万亩,完成5.2万亩土壤修复任务。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抓好汉江堤防整治和水库除险保安,清淤、衬砌渠道2800公里,新建、改造泵站300座,整治塘堰3500口,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确保院士村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加快荆门农用航空服务站建设,力争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加强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广一站式服务,办好“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广应用“香稻嘉鱼”等10种生态种养模式,新建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80个、现代渔业示范园区5个、林业特色产业基地6个,全市“一高三新”面积突破220万亩。突出生态、富硒、长寿等元素,加强省级富硒示范基地建设,在每个县(市、区)集中建设5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区,新认证“三品一标”30个。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打造粮油转化、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实施“互联网+智慧农谷”行动计划,建成中国农谷大数据中心。加强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农谷现代种业科技园建设,建成杂交油菜、马铃薯、甘薯良种研发和繁育基地。依托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产品加工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各地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化、功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4%,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6:1。鼓励发展订单生产、连锁经营、直供配送,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和农业电子商务建设。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启动建设屈家岭遗址公园;做大做强柴湖盆花基地,打造“中国花城”。抓好彭墩“1+9”示范区建设,推广复制“彭墩模式”。

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创建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探索实行“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入社、土地入股,新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以钱养事”机制,推行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三农”服务中心;加快发展航空植保、气象预警防灾、农业保险、田间管理等经营性、公益性服务。推广“粮食银行”模式,开展粮食流通运作“四代一换”试点。

(三)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加快建设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服务业。编制中心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荆门综合物流园和各县(市、区)物流园建设,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着力培育壮大物流企业,新增4a级以上物流企业1家、3a级物流企业4家。发挥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城市综合体、城市商圈的带动作用,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商贸网点和配送体系,加大农产品大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力度。推动电子商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建成人民万福、中兴农谷等电商产业集聚区,实现电商服务站点行政村全覆盖,孵化培育电商企业和网店1000家,力争电商交易额增长40%。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业。规划建设积分制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园、通用航空文化产业园。推动旅游景区提挡升级,支持明显陵、彭墩、绿林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探索建立旅游年卡。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合力开拓大洪山生态旅游市场,高标准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高质量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第二届荆门爱飞客飞行大会暨航空旅游节、第七届亚洲赏鸟博览会等节会活动,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8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亿元以上。

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支持中航工业医养结合基地、漳河新区高端养老社区、市中医医院和康复医院康复养生护理中心建设,提供多样化健康服务。围绕爱飞客镇规划布局,积极发展航空运营与服务、航空培训、航空体验、航拍航摄、测绘勘探等服务业,启动航空大世界、飞行体验中心等项目建设。深化与神州数码、腾讯、软通动力等企业合作,推进市民卡建设,构建新型市民融合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会展经济,加快建设中国农谷农产品会展中心、爱飞客综合体会展中心。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工业设计、科技服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业态。

(四)做大做实投资底盘。

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后劲。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坚持引龙头、强链条、补短板,强化产业链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行股权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引进一批产业层级高、投资规模大和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巩固“珠三角”招商引资阵地,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与上海共建产业园区。加强与央企合作,力促与中航工业合作的重点项目落地。大力引进外资,寻求国际战略投资者来荆投资。筹建各省(市)荆门商会,召开首届荆门楚商大会。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力争引进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4家、企业区域性总部3家;引进项目40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6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5%以上。

狠抓重大投资增长点。深化项目建设大竞赛活动,实施“千亿项目投资工程”,统筹推进65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总投资4455亿元,年度投资1000亿元以上。在重大产业项目方面,开工建设荆门石化28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博世电梯、新冶集团人造蓝宝石长晶、粤创集团6代半液晶显示模组等项目,加快金泉新材料动力与储能电池、格林美动力电池材料前驱体扩建、君尚科技医药中间体等项目建设,确保荆门石化200万吨渣油加氢装置、洋丰中磷60万吨硝基复合肥、葛洲坝异地技改、福耀玻璃三期扩建、台顺集团工业机器人等项目建成投产,力争今年预增亿元产值的工业增长点达到150个以上。在重大交通项目方面,加快蒙华铁路荆门段建设,推动荆门—荆州高铁前期工作,力促郑州—南宁高铁(襄阳—荆门—宜昌段)开工;抓好枣潜高速荆门段和钟祥汉江二桥、沙洋汉江二桥、中心城区绕城公路、中心城区—石牌及东桥—子陵等一级公路建设;加快汉江荆门港、漳河机场建设,做好冷水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在重大水利项目方面,抓好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做好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荆门部分)、荆门汉东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完成三干渠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年度建设任务。在重要民生项目方面,推进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提升用电保障能力;推动“光纤入户”“宽带下乡”工程,基本实现城镇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兆/秒以上,行政村及以上4g无线网全覆盖、宽带网络全部通达;开工建设市民之家和“四馆四中心”。

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按照有责任主体、投资主体、时间节点、进度安排、路线图计划的“五有”要求,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抓住项目规划、安评环评和招投标等关键环节,加快项目推进进程。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补偿、贴心安置、长效帮扶”原则,突破征地拆迁难点,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落实项目建设领导包联制、秘书驻点制、季度拉练制、全程督查制,实行集中开工、集中竣工投产制,全力推动项目快开工、早见效。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3.5%。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启动编制荆门2049城市远景发展战略规划,为建设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提供规划支撑。加快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强化重点区域控规编制和城市设计、城市修补,完善各项专项规划。推进镇区规划编制,加快牌楼—石牌、掇刀—沙洋、京山—屈家岭3条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建设,提升宋河、钱场、后港、胡集、柴湖、易家岭6个小城市建设水平,整镇推进孙桥、石牌、官垱、牌楼、团林、漳河、长滩7个新型城镇化试点。以新型农村社区和美丽乡村规划为引领,创建10个省级宜居村庄、70个省级绿色示范村。

统筹推进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着力完善漳河新区基础设施,开工建设荆楚大道、荆山大道等31条主次干道,确保天鹅路、天山路等7条道路建成通车;加快建设北片区地下综合管廊,完成泉口换热站至双喜片区供热管网铺设;实施“五湖连通”工程,推进凤凰湿地公园、蒙泉生态园、杨柳公园、荆西公园建设。着力强化漳河新区产业支撑,启动绿色生态科技产业城项目,开工建设双仙总部经济园、华中汽车金融博览中心,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确保国华人寿、万达广场、红星国际广场建成投入使用。提升老城区宜居水平,实施象山大道和中心城区三条高速公路出入口综合整治;按照“两减两增”原则,加快胡祠堂、惠民市场、汉正街片区等15个棚户区和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支持各县(市)建设新区,推动京山温泉新区与京山经济开发区、沙洋滨江新区与沙洋经济开发区、钟祥南湖新区与大柴湖经济开发区融合发展。

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五城同创”,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完善市、区城市管理体制,构建城管综合执法联动机制,推行第三方考评。选定违建存量较大的片区,实行集中整片拆除。加强出店经营、散装货场、运输抛撒、马路市场等专项整治,力争再成功创建1—2条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作业覆盖率和人工保洁质效,强化“门前三包”管理。大力实施“互联网+城市管理”行动,依托电子政务云平台,统筹推进智慧城管、智能交通等服务。

(六)加快生态荆门建设。

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理念,认真落实《关于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生态荆门的决定》,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努力把荆门建成绿色低碳、谐宜居的生态城市。

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彻底关停燃煤锅炉;关闭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所有的煤场、沙场、石膏矿;实施国电长源、华能热电联产超低排放改造;加快葛洲坝老厂区矿山植被恢复。以最严格的措施保护漳河、温峡、惠亭等饮用水源,深入推进竹皮河、浰河、西荆河等流域污染治理,加强长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八大行动计划”,推广“客店明灯”模式,创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6个。实施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绿满荆门”行动,完成植树造林12万亩。

推进资源能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企业节能、节水改造,加大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力度,积极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力争亿元生产总值地耗下降4%。严格项目评审,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围绕石化、磷化、建材、“城市矿产”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加快荆门化工、荆襄磷化、格林美等特色循环产业园建设,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城市慢行系统,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00辆、城市绿道16公里。推广节能和绿色建筑,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20万平方米。统筹推进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

(七)扎实推动改革措施落地。

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深化行政管理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和清单管理制度。完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管理办法,确保目录之外无审批;全面推行“一口受理、一站办结”,落实“三集中、三到位”,推动市级行政审批向市行政审批局集中;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实现行政审批服务再提速10%以上。整合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促进公共资源交易规范化和电子化。加快市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和县(市、区)公共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探索实行市、县综合执法,扩大乡镇综合执法试点范围。

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做大产业发展母基金规模,拓展子基金种类,组建通用航空等子基金,围绕支柱产业链条,构建政府引导、基金参股、特色鲜明的基金投资体系。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将融资平台存量项目转型为ppp项目,组建市投资控股集团。实施市域、县域金融工程,建立市、县金融服务中心,开展金融服务网格化试点。推动政银企深度对接,做大做强政府出资或控股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扩大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力争新增贷款180亿元以上。构建上市后备企业服务平台,推动更多优质后备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四板直接融资,力争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5家、四板挂牌企业30家。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广按户连片耕种“沙洋模式”,解决农村承包土地分散化问题,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落实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政策,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全面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深化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争取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申报成功。

深化其它领域改革。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改革,完成公务用车改革。创新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式,完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提高科学理财水平。积极探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机制,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双落地;开展宅基地改革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创新保障性住房供应方式,探索建立“房票”制度;把政府收购商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主要房源,确保货币化安置比例超过50%;推行“市场租金、租补分离、分类补贴”,将符合条件的新市民纳入住房保障范畴。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按照“一空间一产业”原则,推动众创空间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发展,开展“大学生走进众创空间行动”,打造“荆门?龙泉汇”路演品牌,创建国家级众创平台1家、省级3家,新增创客1500人。探索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力争全年引进200名高层次人才。创新市校、校企合作方式,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80件。完善“荆创贷”等金融产品,开展科技创新券试点,加快组建市级创业资本园。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政策门槛,扩大受益面,强化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督查和评估。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制定并实施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着力保障基本、创新机制、强化治理,以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扎实打好脱贫攻坚战。完善市、县(市、区)、乡(镇)、村总体扶贫规划、专项扶贫规划和行业扶贫规划。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加快“五个一批”工程建设,确保易地搬迁扶贫4131户、低保和“五保”人均补贴提高1000元、每个县(市)投放扶贫小额贷款5000万元以上,建设5个脱贫示范乡镇、10个脱贫示范村、300个脱贫示范户。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确保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000人,困难人员再就业3500人。新增五大社会保险参保1万人次。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提高临时救助封顶线。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4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64个、留守儿童服务站12个。加大对0—14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度。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成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体制调整。加快建设荆楚职业学院,推动建设荆门足球学校,支持荆楚理工学院筹办通用航空学院、积分制管理商学院等。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加强健康管理,建立覆盖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新模式。落实“全面二孩”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展文化惠民及送戏下乡演出210场,新建乡村体育工程11个。加快党校新校区和老年大学建设。做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扎实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办好荆门国际马拉松赛、“光谷—农谷”自行车骑行赛、第七届市运会等大型赛事活动。

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法治城市创建,启动“七五”普法工作。健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系,完善律师参与信访矛盾化解工作机制。深化“三边警务”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打造“环荆护城河”。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坚决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积极开展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落实民族政策,推进援疆援恩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服务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抓好保密、对台、档案、地方志、科普、统计、物价、外事侨务、地震、气象等各项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各位代表,在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同时,市政府将着力办好以下民生实事:

1.坚持整村推进,实现75个贫困村脱贫“销号”,1个贫困乡镇脱贫“摘帽”,6.03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2.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组织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1.2万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亿元,为4000名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把20xx名进城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保障体系。

3.完成42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改建150个村卫生室,实现全市村卫生室“五化”达标率100%。

4.拉通农村“断头路”500公里,打通中心城区果园二路、果园四路、天鹅湖北路等“断头路”,畅通白龙山景区道路等微循环。新开通2条公交线路。

5.新建、改造1256个农村电网配电台区。解决1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6.对3000名残疾人开展技术培训,为贫困残疾人配发辅助器具1500件。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00件,其他援助事项120xx件。

7.中心城区安装工地扬尘污染在线监控设施20套,推动10个规模较大的建筑工地安装喷洒降尘设施。

8.实施5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24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村300个,建成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20座、区域性生活垃圾处理厂3座。

9.新筹集公租房1497套、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13461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00户。

10.对中心城区161个“三无”小区实施综合整治。对15家菜市场实施达标升级改造。

11.建成“荆门e点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5000个无线wifi,基本实现中心城区以及公共交通无线wifi全覆盖。

各位代表,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坚持以为民、务实、清廉和群众满意为核心,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推动全市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启动政府规章制定工作,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强化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严格遵循决策程序,做到行政行为实体合法、程序正当。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

坚持高效施政。坚决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巩固拓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继续弘扬“抢、拼、严、实”的作风,积极主动作为,奋力争先进位。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政府运行效能和透明度。加强对政府系统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扎实开展履职尽责明察暗访,治理为官不为,防止懒政怠政,惩处失职渎职。

坚持清廉从政。进一步落实政府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扎实抓好政府系统廉政建设,着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强化公职人员廉洁从政意识。加强行政监察、审计和财政监督,深化政务公开,落实部门廉政建设监管责任。深入排查和防范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廉政风险,促进权力安全运行。加大惩贪治腐力度,营造风清气正氛围。

各位代表!回顾“”,勤劳智慧的荆门人民创造了辉煌成就;展望“十三五”,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旗帜,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建成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而努力奋斗!

3

页,当前第。

2

1

2

3

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考察地点介绍:龙门石窟,白马寺,天子驾六。洛阳博物馆。

考查内容,过程,结束。

考察收获,体会和建议:

龙门石窟。

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2]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2]、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

天子驾六。

最令世人瞩目的是唯一一辆“驾六”的发现,以直观清晰的形式印证了古文献中“天子驾六”的记述,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处原址展示的“天子驾六”。

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新馆建成于2009年3月,位于隋唐城遗址公园北侧,整个建筑由主楼和附楼两部分组成,长230米、宽140米。展馆设计突出人性化,专门设计了公众互动区、公众休闲区以及文物收藏、研究等。其功能设施包括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常设展品约1.5万件,内部设计有完善的公众互动区和休闲区以及文物收藏、研究及修复区等。

位、多角度展示了河洛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轨迹,展出文物2000多件;专题展览分为《洛阳珍宝馆》《汉唐陶俑馆》《唐三彩馆》《宫廷文物馆》《古代石刻馆》和《书画馆》6大专题。主楼一层、二层还设有壁画展临时展览和多种类型的机动展览。

河洛文明洛阳博物馆新馆的展示功能主要分基本陈展、专题展和临时展览三部分,位于一楼的基本陈展厅名为“河洛文明”,展厅将通过文物、图片、文字、声光电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让您充分领略洛阳十三朝历史的辉煌。

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

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政治文体,是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载体,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20xx,一起看一下吧!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及20xx年主要成就。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洛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五年。面对新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形势,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xx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3500亿元,是20xx年的1.5倍;五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52287元,是20xx年的1.5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6.2亿元,是20xx年的1.4倍。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五年实施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765个,完成投资3826亿元。工业加速集聚升级。20xx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82.2亿元,硅光伏产能居全省首位,铝精深加工能力达178万吨;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工业的四分之一;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15个、超500亿元1个。现代服务业提质增速。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7%,比20xx年提高12个百分点。新增5a级景区3家。一批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成开放,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申遗成功。牡丹文化节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我市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特色高效农业不断壮大。20xx年,六大优势产业总面积达到450万亩,牡丹面积是20xx年的8.5倍,我市荣膺“中国牡丹花都”称号。市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数量分别是20xx年的3倍和3.7倍,农业产业化产值占第一产业的60%。

——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五年累计投入科研经费249.5亿元,是“”的2.2倍;新增研发机构685家,是“”的3.4倍;专利申请量3.65万件,是“”的3.4倍。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7个、占全省的50%;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6项,占全省的24.5%。高铁轴承、载人潜水器关键设备等一批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与中科院等合作成立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引进“两院”院士30名、中原学者7名。洛阳大学科技园升格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我市荣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连续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各类众创空间蓬勃兴起。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量连续三年排全国地级市第一。

——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第四期城市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城镇化率由44.33%提高到52.65%。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入选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建成区面积达69平方公里。核心区建成了会展中心、河科大一附院新区医院等一批标志性工程;伊滨新区主体框架拉开,骨干路网基本形成,水、电、热、气等城市功能基本具备。承载功能明显提升。

中心城区新增通车里程87.6公里;新建改建干线公路599公里、农村公路253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01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环市区半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开通国内航线6条,旅客吞吐量是20xx年的2.6倍。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7座,110千伏变电站实现了县域和产业集聚区全覆盖。洛阳迈入“全光网”时代。一批县城新区初具规模,重点镇、旅游名镇建设全面加速。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为197万农村群众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硬化通组通户道路10337公里,66个市级美丽乡村试点顺利实施,我市入选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完成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工程929项,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全省领先,水环境质量100%达标。伊滨公园等生态工程建成投用,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等项目进展顺利。创建省级以上生态县、乡镇(村)329个,栾川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我市荣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称号。

——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成功争取了新型城镇化、信息惠民、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ppp模式试点等一大批国家级试点(示范)机遇,入选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11个、居全省第一。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行政审批事项压缩59%,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事业单位配套改革及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38家重点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全面完成。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新增上市挂牌企业29家。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引进境内外500强企业21家。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2533.4亿元、外资109.5亿美元,分别是“”的3.4倍和2.8倍。洛阳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一拖集团首批入驻中白工业园,中铁隧道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承建了中亚第一长隧。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20xx年,全市各级财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686元和10667元,是20xx年的1.6倍和1.9倍。五年新增城镇就业61.3万人、再就业21.8万人,新转移农业劳动力23.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在全省率先实行社会保险“五险合一”。洛阳妇幼保健院完成搬迁,市区医院新增床位6866张,城乡15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提前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建成保障性住房8.8万套。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数全省第一。31万人稳定脱贫。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31所,幼儿园总数增长1.2倍。洛阳师范学院搬迁全部完成,3所职业院校成功升格,普通高招上线人数连创新高。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城乡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7%。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平安洛阳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20xx年是“”的收官之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调中求进、改中激活、转中促好、变中取胜,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2%,居全省第4位,增速重回全省第一方阵;粮食总产50.74亿斤,夏秋粮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保态势,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加大企业服务力度。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中集凌宇、一拖集团等企业产品列入政府采购名录,中航锂电、中航光电、725所等一批创新型企业产值大幅增长。银企洽谈会签约资金724.6亿元,落实率达到96.8%。企业还贷周转金全年周转额达到52.1亿元,节省企业融资成本6000多万元。持续增加有效投资。麦达斯轨道铝型材一期、中信重工高端电液智能控制装备制造一期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双瑞特种装备产业基地、惠普软件人才产业基地、中兴通讯智慧产业基地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千方百计扩大外贸。获批省级出口基地2家。完成进出口总额121.5亿元,增长12%。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贸易总额8.34亿美元,增长31.1%。实际利用外资25.5亿美元、省外境内资金661亿元。

(二)坚持不懈调结构、促转型,产业升级亮点纷呈。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实施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405个,完成投资612亿元。洛阳石化18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前期工作大头落地。中信重工重装高科产业基地、利尔中晶光伏产业园加快建设。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高于全市工业4.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779.9亿元,分别增长10.1%和29.8%。“互联网+龙门”树立国内智慧旅游新标杆。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增长1.25倍。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27%和22.8%。特色高效农业态势良好。农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一。签约农业项目249个、总投资381.4亿元。华大基因河南(洛阳)农业创新中心挂牌成立,首批牡丹基因组研究成果获得5项世界第一。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2个。产业集聚能力不断提升。全市产业集聚区开工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项目16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91.6亿元,增长18.3%。我市入选国家电子功能材料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

(三)完善功能打基础、强支撑,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应天门环线等工程建成投用,城市环线等项目加快实施,瀛洲东路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建、提标污水处理厂26个,铺设污水管网126公里。新增供热面积780万平方米。建成电网工程700余项。引黄入洛工程全线贯通。洛河东湖、伊河东湖主体工程完工。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验收。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全年开工1290万平方米,竣工730万平方米,2.2万户群众喜迁新居。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尧栾西高速、洛济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连霍高速洛阳境改扩建等工程稳步推进,洛吉快速通道二期建成通车。洛阳至曼谷国际航班顺利开通,航空口岸实现常态化运营,全年机场旅客吞吐量74.3万人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前坪水库开工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硬化通组通户道路20xx公里,改造农村危房2.62万户,解决了32.4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截流河渠排污口59个,拆除燃煤锅炉43台,淘汰黄标车2.3万辆,完成310万千瓦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治理。造林绿化50万亩、抚育改造森林87.2万亩。

(四)凝心聚力抓改革、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53个市直部门权责清单编制完成。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新增市场主体7.1万户。支持有色矿业集团、中硅高科等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驻洛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顺利实施。开放招商成果丰硕。签订重大招商引资。

合同。

405个,总投资2463.8亿元,79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个境内外500强企业落户洛阳。瞪羚谷加速器等洛深合作项目启动实施。一拖东方红公用型保税仓库正式挂牌,洛阳至青岛港口货运专列成功首发。创新创业成效显著。新建企业研发平台168家,培育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空空导弹研究院制造团队代表我国取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洛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4%,高于全市工业4.7个百分点。大学科技园入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我市荣膺全国小额担保贷款重点调度城市、全省创业型试点城市。中信重工“双创”模式受到的充分肯定。

(五)千方百计办实事、惠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省定市定实事圆满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2.98万人、再就业3.8万人。建成各类保障房1.18万套。完成整村推进125个村、搬迁贫困群众3.1万名,5.95万名群众实现脱贫。实施中小学改扩建项目614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86所,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四免一补”。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和新农合人均筹资额,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城镇居民全覆盖。新建农村老年幸福院228个。第五人民医院新区医院、正骨医院康复院区建成投用。启动城市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和分级诊疗试点。“互联网+医疗”平台上线运行。承办了国足热身赛等一批高水平赛事。110联动服务平台办结率、满意率均达95%以上。在全省率先推行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信访稳定工作,深入推进“平安洛阳”建设,社会形势和谐平稳。

(六)从严从实转作风、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开展。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47件、政协提案428件,满意率99%以上。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一批违法违纪典型案件受到严厉查处。军民融合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进步,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加强,顺利通过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考核。同时,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统计、审计、人防、气象、地震、档案、史志、残疾人工作、妇女儿童事业等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开拓创新、五年辉煌成就,为洛阳“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700万洛阳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向驻洛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洛阳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必须将创新驱动作为洛阳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源,把雄厚的科技资源转化为强大的发展优势;必须将改革开放作为推动洛阳发展的根本动力,靠改革拓空间、添活力,靠开放扩增量、强后劲;必须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必须将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将创先争优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目标,力争各项工作在全国、全省有位次、有影响。这些宝贵经验是洛阳人民在艰苦实践中获得的智慧结晶,我们要倍加珍惜、大力弘扬!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洛阳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跨越、蓄势崛起的关键时期,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产业结构不优,体制机制不活,产学研融合程度不高,产业转型、深化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三是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四是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五是政府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勤政廉政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决不回避、决不推卸,将尽最大努力认真解决。

二、“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洛阳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最关键的时期。站在“”铸就的辉煌起点上,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各种变化和洛阳在全省、全国的地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开放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为支撑,精心绘就“十三五”宏伟蓝图,全力开创洛阳发展新局面。

“十三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确保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文明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更强,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年均增长9%。到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以上,经济总量稳居中原经济区第2位、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5%,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任务,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中心城市、县城组团、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四级联动”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到20xx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

——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特色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为完善,文明城市建设水平保持全国先进位次,成为影响广泛的中原经济区文化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到20xx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0.5%以上;城市区人均水面面积达到8平方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明显提高,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稳定达标;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成为中西部地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样板。

——民生质量普遍提高。就业岗位持续稳定增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我们要自我加压、负重拼搏,全力保持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以来,我市经济逆势回升的态势持续显现,特别是在去年全国、全省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的大背景下,我市经济增速逐季攀升,重回全省第一方阵,已经具备了在新起点上晋位争先的基础。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务实重干,就一定能够在全省第一方阵站稳脚跟、再攀高峰。

新的征程扬帆启航,我们要乘势而上、主动作为,牢牢把握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xx”等战略,为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发展制高点带来了重大机遇。只要我们敢于抢占先机、厚植优势,就一定能够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跨越赶超!

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我们要矢志不渝、久久为功,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的美好愿景。“十三五”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是指引洛阳今后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承载着700万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梦想与期待。只要我们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凝聚干事创业的巨大能量,就一定能够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的新洛阳必将崛起在中原大地!

三、20xx年重点工作。

20xx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今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开放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九大体系,确保“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准确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抓紧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推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二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积极推动城乡居民同步全面小康。立足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大格局,加强交通、生态、产业等方面的对接融入,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三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良好生态体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河洛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四要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断扩大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的开放优势。五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

重点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强劲动力。全年计划实施重大项目1248个,完成投资2500亿元以上。

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一是稳企业。完善领导分包、联审联批等长效机制,支持形势好的企业扩大产能,多做贡献;帮助困难企业解困突围,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做好稳岗就业工作。鼓励传统行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挖掘更多盈利点。二是降成本。全面实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好降成本、减税费“组合拳”,为实体经济送去含金量更高的“政策红包”。三是解难题。深化产销、银企、用工等对接,抓好政府增信基金、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工作,创新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确保全年银企洽谈会签约资金落实率超过85%,企业还贷周转金年周转量40亿元以上。四是去库存。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和外来人员进城购房,防控商业地产风险。

提升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动工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全年计划实施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358个,完成投资529亿元。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加快中信重工、一拖集团国家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建设,启动实施十大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创建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围绕石化煤化融合,开工建设洛阳石化18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及配套项目等,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石化煤化基地。围绕制造业服务业融合,抓好lyc轴承重大工程机械配套项目产业化等重点项目,支持重点企业由设备制造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变。围绕军民融合发展,加快项目配套和产业链延伸,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围绕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推广高效电机、节煤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产品,确保中信重工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围绕机器人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全面实施“131”重点企业培育工程,着力突破机器人共性核心技术,突出重点产品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加快建设全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围绕电子信息产业,抓好河南移动(洛阳)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洛阳微电子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力争心里程集团平板电脑等项目竣工投产。围绕新材料产业,加快国家电子功能材料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建设,重点实施中航锂电产业园三期、正威有色科技城等项目。围绕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骨干企业突破核心技术,扩大优势产能,加快实施阿特斯太阳能光伏3吉瓦全产业链大型制造基地、东风新能源12万台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项目。三是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扎实推进管理体制套合改革,加快培育百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全年计划实施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项目470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以上,力争新增一星、二星级产业集聚区各3家,进入全省“十强、十快”产业集聚区3家。

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全年计划实施现代服务业项目200个,完成投资400亿元。一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围绕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谋划实施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工程和牡丹文化产业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加快智慧旅游试点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抓好白云山、万安山整体开发等一批重大项目,做好栾川、嵩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培育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科学规划推介精品旅游线路,积极申报中国国际历史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60亿元。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特色文化产品竞争力。办好第34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积极引进品牌展会,培育地方特色展会。二是改造提升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稳步推进大型综合商业设施建设,16个“两区”计划完成投资130亿元。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建设,抓好中储综合物流园等重点物流项目。三是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业。积极引进知名电商企业,大力培育特色电商平台,加快农超网等电商产业园建设,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5%以上。大力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态,加快实施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等项目。四是积极发展健康养老和体育产业。抓好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国家级居家式新型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推进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建设,谋划建设一批体育产业基地。

(二)培育壮大现代农业,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抓好高标准粮田和粮食流通能力建设,粮食总产稳定在40亿斤以上。新发展牡丹3万亩,稳定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和水产养殖面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推动特色杂粮、中药材、花卉苗木、畜牧养殖等优势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加快实施都市生态农业提升工程,重点培育100家以上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发展壮大林业经济。做大做强10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力争创建省级以上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4个以上。提升农业支撑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前坪水库、小浪底南岸灌区等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50平方公里。完成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新增农机动力5万千瓦以上。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百社百场育强工程”,新发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产业化集群5个。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推进土地托管新模式,新增农村土地托管面积40万亩。强力推进脱贫攻坚。认真落实“六个精准”,抓好贫困村道路畅通等六项重点工程,实施整村推进130个村,完成扶贫搬迁5000户,确保6.8万人脱贫、214个贫困村摘帽。

(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项目带动、人才支撑,积极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产业创新中心。加强载体平台建设。扎实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申报国家“两创”示范城市。支持50家重点企业设立研发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洛深创新生态城建设。积极推进中科院等在洛研发机构建设发展,开工建设清华启迪科技新城等项目,争取引进更多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基地。全年培育众创空间3个,新建各类研发机构18个、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15家。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推进机制,加快建设众创孵化空间和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支持有条件的重点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启动科技大市场建设,建成网上技术交易平台,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探索开展专利质押融资、专利保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技术交易减免税等优惠政策,用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探索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潜力。加快汇聚高端人才。大力实施“河洛英才计划”,打造洛阳人才创客空间,推动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全年培育省级引智示范基地1—2家、市级1—2家。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支持洛阳大学科技园等创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争创3家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实现县级创业孵化园县域全覆盖。实施创业贷款资金扶持计划,实行“创贷+商贷”新模式,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支持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再就业3万人。

(四)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城乡统筹新格局。做好规划、建设、管理三篇文章,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做好第五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升区域性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水平。全面开展城市设计,统筹城市建筑布局,体现城市传统文脉、建筑肌理和时代风貌。加快市政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古城路快速化,王城大道与古城路、隋唐城路互通立交,珠江路下穿洛河隧道等十大城建重点工程;城区主干道及重要节点绿化、路灯亮化节能改造等十大城市功能提升工程。

加快新街跨洛河大桥、滨河南路等项目建设,确保炎黄路、开拓大道跨伊河大桥、引洛济伊等一批项目牡丹文化节前建成,伊滨区第二污水处理厂上半年竣工,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9月底前点火试运行,力争环城路全线贯通,确保市规划馆建成开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加快实施9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安置房2万套、竣工3万套,安置群众2.6万户。建立购租并举住房制度,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率。全年计划完成房地产投资280亿元,新开工1000万平方米,竣工600万平方米。彰显历史文化特色。加快实施偃师商城、汉魏洛阳城遗址、九洲池和应天门保护展示等工程,开工建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确保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建成投用。推进仓窖博物馆、丝绸之路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建设。强化基础保障能力。加快环城燃气管网建设,抓好洛阳至嵩县、栾川天然气管线前期工作。加快实施吉利区2×350兆瓦热电联产燃气电厂项目,争取万基控股2×600兆瓦机组、220千伏宜阳南等18项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大鱼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完成核准。新增供热面积350万平方米。抓好地下综合管廊、停车场等建设。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三门峡至洋口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龙门高铁枢纽、动车运用所前期工作,争取郑登洛城际铁路、焦济洛城际铁路、尧栾西高速、洛济高速洛阳段、龙门长途客运站等项目尽快开工,加快建设310国道洛阳段改建、洛吉快速通道黄河大桥等项目,确保二广高速洛阳瀍河互通立交项目牡丹文化节前建成通车。新建改建县乡道路200公里。积极推进机场改革,新开通国内外航线3—5条,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实现市、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全覆盖。抓好智慧城市云平台建设,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提升县级城市管理水平三年行动计划和县城综合改造提升行动。加快重点镇、景观旅游名镇和中心镇(村)建设,突出抓好十大特色镇建设工程。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建成66个市级美丽乡村试点,确保765个以上村达到提升村创建标准、510个以上村庄完成示范村建设目标。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造农村危房5000户。硬化通组通户道路20xx公里。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

(五)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美丽新洛阳。以更大的力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体系。狠抓重点污染治理。彻底拆除集中供热区域燃煤锅炉,实现全市火电行业达标排放,加强工业废气治理、黄标车淘汰、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全面控制扬尘污染。购置清洁能源公交车辆310辆。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有效遏制雾霾天气频发,力争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面实施城市河流清洁行动,继续开展城市河渠整治及排污口截流,治理河道30公里。确保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所有产业集聚区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保障城市饮用水水源安全。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提升生态绿化水平。加快实施隋唐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亩园林)、园林绿化生态提升等项目,提升南部山区旅游通道绿化水平,着力打造城市绿色屏障。规划建设一批城市街头小游园,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大道,持续增加城市绿量。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抓好宜林荒山绿化和林业生态圈建设,完成造林绿化35万亩以上、森林抚育改造160万亩。推进生态水系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开工建设“三个千万方”调蓄工程和“三个百里”生态廊道,加快推进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等重点水系工程,打造水文化生态文明核心区。全面完成华夏文明第一河示范段、洛河东湖、伊河东湖、伊洛运河等建设任务,确保故县水库引水工程9月底前建成投用。加强湿地保护。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建设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综合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餐厨垃圾综合利用试点城市,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绿色建筑产业化。抓好重点节能项目,开展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示范。积极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

(六)持续深化重点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全面落实国家、省改革部署,着力破解瓶颈障碍,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增强发展内生动能。加快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县城落户措施,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力争全年进城落户3万人以上。做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融资试点工作,全面实施综合试点融资规划,用好900亿元城镇化发展基金。大力推广ppp模式。扎实推进水电气热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组建改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深入推进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试点、驻洛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大力引进中原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快洛阳银行上市进程,确保农信社全部组建农商行。支持保险机构开展贷款保证保险和贸易信用保险,争取利用保险产品融资8亿元以上。探索设立“新三板”专项基金,推广融资租赁、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多种融资工具,探索股权众筹、互联网金融等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新模式。新增融资500亿元,实现12家公司上市(挂牌)或再融资。深化农村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实施“增力强基”工程,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支持嵩县、栾川等试点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栾川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新上千万元以上民营经济项目440个。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巩固扩大“三证合一”改革成果,确保实现“一照一码”,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万户。

(七)加快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建设开放体系,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双向开放平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抓好一拖集团中白工业园研发中心、中信重工柬埔寨水泥厂等重点项目,鼓励中航锂电、中油一建等优势企业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借力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加快铁路口岸建设,积极申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争取西工综合保税区年内获批开建,提升航空、铁路、公路等口岸功能。积极申建自贸区洛阳片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围绕创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争创3—5家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成国家服务外包交易中心洛阳平台,推动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争创省级开发区。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经贸、科技、人才等交流合作。深化重点产业招商。借助河南投资贸易洽谈会、拜祖大典、牡丹文化节等开放招商平台,扎实推进专题专项招商,持续开展十大重点产业招商行动,提高合同履约率和项目开工率,力争引进60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外贸持续增长。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培育一批出口型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出口导向型项目,支持企业拓展国际新兴市场。鼓励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支持出口基地服务平台和国家级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福祉新提升。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让孩子们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落实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加快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49所、幼儿园148所。推进“全面改薄”和城镇义务教育资源扩充计划,全面消除市区学校“大班额”和县镇学校“超大班额”。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教学点布局调整工作,实施农村全科教师培养计划,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快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职教攻坚二期工程,建成1—2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力争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工建设、河科大二期年底建成投用。让群众享有更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公立医院全面施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抓好河科大一附院病房楼等重点项目,新增床位1300张,力争第一中医院新区医院开工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广应用全民健康信息保障工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全面两孩政策。让群众享有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各类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市文化馆、少儿图书馆、非遗展示馆和1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确保市曲剧团、豫剧团多功能演艺厅尽快建成投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省全民健身示范市顺利通过验收。完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让群众享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扶助制度,适时提高城乡困难群众救助标准。完善“五险合一”模式,抓好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提高异地就医结算城市辐射能力。适度提高新农合支付比例和县级医院住院补偿比例,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新建农村幸福院200个,建成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试点10个,全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80%以上。让群众享有更和谐的社会环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在全市所有街道和社区建成微型消防站,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落实最严格的全程监管制度。深化平安洛阳建设,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高度重视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积极支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做好新形势下的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共建工作,深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统计、审计、人防、气象、地震、档案、史志、残疾人事业等工作。

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强化法治思维,全力打造法治政府。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引导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按规律、按程序办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推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提升行政复议、仲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法治化水平。严格执行人大及其会决定,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法律、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沟通协商,重视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运行更加公平公正、阳光透明!

强化服务意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刀阔斧简政放权,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为创业创新铺路搭台、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加强全社会诚信建设。巩固和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建设,确保3月底前县(市、区)级政府编制公布“两单”。推进智慧政务建设,大力开展“互联网+益民服务”行动,抓好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加快推行联合审批、网上审批,构建市、县、乡三级审批便民服务系统,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企业不费事。大力优化发展环境,鼓励激励全民创业,营造重商、扶商的浓厚氛围。

强化担当精神,锤炼勤勉务实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深入开展“。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杜绝“四风”反弹回潮。扎实开展懒政怠政为官不为问责年活动,做到有令则行、行则迅速,有禁则止、止则彻底。完善公务员培训教育制度,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基层,把更多的力量沉向基层。完善政务督查机制,建立目标任务、完成时限、责任人员“三个清单”,推动政府每件工作都善始善终、每项政策都落地生根。

强化纪律观念,狠抓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等各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动监察和审计全覆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力度,从源头上遏制和预防腐败行为。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以良好的家风带动政风。严厉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坚定的意志和决心反腐惩恶,以反腐惩恶的成效保障发展、取信于民,打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拼搏,务实奉献,为早日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3

页,当前第。

1

1

2

3

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1932年,日本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政府惊慌失措,立即于1月30日迁都洛阳。洛阳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今老城青年宫广场一带),让给国民政府驻此,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住在东大街龙王庙洛阳警备司令部里。汪精卫和行政院驻河洛图书馆(今老城青年宫广场后)。中央党部驻西工兵营司令部旧址(原橡胶厂家属院东北)。南营既省立第四师范(今洛阳市一中西院内)搬到东安国寺,南营让给中央军事委员会及蒋介石和冯玉祥驻此,旧南营是军阀赵倜的公馆,院内有东西北三座二层楼,三座相连,西楼是蒋介石室,东楼为冯玉祥室。考试院驻周公庙,监察院驻南关贴廓巷吕欣然家(庄家大院),教育部、外交部、航空署、军政部、交通部、国府主任处以及军医司驻洛阳中学(西大街魏家大院)和府城隍庙,司法院驻地方法院(旧军阀张敬尧公馆),因洛阳城太小实在不好安置,其余各机关驻西工兵营。来洛阳的中央小官员们办公、吃、住就在办公室里,洛阳县城隍庙还为来洛的官员子弟开办了幼稚园。

当中央官员抵达洛阳后,大为扫兴。原来古都洛阳不仅远非宁、沪能比,就连办公居住的场所都难以安排。城中生活和交通十分不便,连人力骄车都难找,更别说汽车了。洛阳火车站新安南街的洛都、河南等大的旅店被有权有钱的官员和商人全包了。一时新安南街的汴洛楼、福月楼、文盛馆、中西馆等饭店天天满客,九龙台上高挡茶社,成了达官贵人和商人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月4日,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在洛阳警备司令陈继承陪同,赴孟津视察黄河防务,并参观龙马负图寺并在一红纸上题“礼义廉耻”四字(因无宣纸)。在刘秀陵的石碑上书写“保我疆土”。

3月5日,国民党中央四届二中全会在洛阳西工兵营中央礼堂(原广寒宫)召开。会议通过了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决议;定洛阳为战时首都——行都,以西安为陪都。3月18日,蒋介石在西工就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参谋长,蒋汪完成了政治分赃。从而形成“汪主政,蒋主军”的格局。“蒋委员长”之称自此始。

4月7日至12日在洛阳中央礼堂召开“国难会议”,通过了“御海”、“救灾”、“绥靖”(即“剿共”)三项决议案。

11月17日,国民党中央第四十七次常委会决定,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及各部院于12月1日迁回南京。6天后,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建设陪都西京行都洛阳案》。

1933年蒋介石深思熟虑决定在洛阳西工军营创办中央陆军学校洛阳分校,由国民党中将祝绍周负责组建。杭州航空学校迁洛,改名为洛阳航空学校。1934年,扩建西工飞机场。1935年,在西小屯建洛阳电厂。1936年,在洛河天津桥遗址下游和伊河龙门段分别建钢筋混凝土大桥一座,命名为林森桥和中正桥。

洛阳西工军营是1914年,由袁世凯耗170万两白银,占地4000亩,建5000间营房,训练新军,囤兵备战,为移都洛阳作准备的基地。

吴佩孚支持曹锟贿选成功后,当了太上皇,政治中心由北京转向洛阳,洛阳已成实资上的“国都”。1920年被吴佩孚作为直系军营,土地增加到1万亩,营房扩到12000余间,东西并列四大营房,分十三个团区。营房南设有东西花园、俱乐部、工兵营房、马号、医院。在北边另建飞机场和发电厂等。大门在今周王城广场南、凯旋路上面东,西到芳林路,南至九都路,北纱厂东路。

1927年冯玉祥又在此开办军官学校,培养军事干部。后又办了军医、航空、战车、军事等十几种学校,一个学校一个区。

中央陆军学校洛阳分校校部设在西花园,门前有广寒宫、阅兵台、大礼堂并修筑地下室。阅兵台前操场可容数万人,操场南为骑兵、炮兵营房。祝绍周任主任兼洛阳警备司令,世人称“洛阳王”,因在洛阳一带,集中央和地方大权一身。名声喧赫,伪振一方。祝绍周让学员义务劳动,植树造林,种花养草,向东通洛阳城的东营市路和西营市路路面铺煤渣,两侧人行道铺青砖,种植行道树,在当时是洛阳最漂亮的马路,老人说当时西工就是大花园。时因军官和教官的家眷多了,在营房大门东北又建家属区称和平新村和权贵们的公馆,公馆按千字文“天地玄黄”字号排列,中间有公馆街。今百货楼、邮电楼一带,中间有一街叫东营市街来区分,南修了5000平方的和平公园,建了和平小学,祝绍周还利用小学北一空地,又仿西湖岳王庙建一“精忠祠”,祝绍周亲题“精忠祠”三字和撰书:“背邙面洛,表忠锄奸”。祠内塑上岳飞像,下塑秦烩夫妻跪地,庙虽不大但壮观。原和平新村中有条沟称“吴门头沟”,人们出行不便,祝绍周致电张学良,请他捐助。张捐一万法币,在上修一桥,祝绍周题“和平桥”,上款“张学良将军捐建”,下款“杭县祝绍周敬题”。

1936年10月29日,蒋介石以“避寿”为名来到洛阳,在洛阳一住就长达36天之久。当时的中国在日本大举侵华面前民族矛盾已十分尖锐,华北危机、京津危机,整个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此严峻的形势之下,蒋介石来到洛阳为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于在陕北剿共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进行分化瓦解工作。

蒋介石到达洛阳不久,就私下单独召见东北军驻扎在洛阳西工的炮兵旅旅长黄永安,竭力称赞,口头许愿准备让黄永安兼任洛阳地区警备副司令。黄永安很快便被蒋介石拉拢收买过去了。

祝绍周为了使蒋介石在洛祝寿期间能够畅游嵩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动用洛阳、偃师、登封三个县5000余名民工,日夜不停地抢修了洛阳至登封的公路,并修建了西工飞机场,新建了四幢大型飞机库。

到张学良一行数人前来祝寿,心情很好,张学良将军与之寒喧之后,向蒋介石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蒋介石心情就变坏了,脸上也露出了极其不满的怒气。随同张学良一同前来祝寿的阎锡山老奸巨猾,他一看蒋介石生气了,就急忙拉着张学良的胳膊与蒋告辞了。

10月31日是蒋介石50岁大寿的正式庆典日,庆典仪式在洛阳西工寿国台隆重举行。兵营大门悬灯结彩,华丽壮观。坐的车辆不让入内,兵营内彩旗和横额到处都是,军人都着新式军装和卡宾枪。来客都走着到操场,在国寿台(继光楼)前观看军队、民众和学生表演,有高跷、秧歌、话剧、狮子等。到场的党政军高级要员有陈诚、邵力夫、钱大均、阎锡山、张学良、刘峙、商震等和外国友人在国寿台(继光楼)上。洛阳分校官兵、地方驻军、洛阳中学女学生、地方党政团体代表、新闻记者等近万余人参加了庆典。陇海铁路局长宗泽任司仪,蒋介石、宋美龄亲自切开张学良从西安专机空运献送的大蛋糕,分赠给来宾。空军的飞机在上空作飞行表演,50架飞机在空中摆出了一个“寿”字。蒋介石兴高采烈,在寿国台上发表了《思亲与报国》的讲话,主要是:感谢胞泽爱戴,万众一心共度国难、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学成报国等内容。上午十一点多,有请柬的来宾都被请到军校礼堂(广寒宫)坐定,每人一杯龙井茶,观看台上演出,让大家等候蒋委员长。

下午两点钟,礼官一声:“委员长到”,全体起立,乐队奏乐。蒋介石和夫人在全场掌声和欢呼声中,有几十名文、武官员簇拥下走上礼台。以后全体坐下,祝绍周司令代表洛阳民众致贺辞,张学良也发表贺言,商震向大会公布了全国“献机祝寿”情况。后军届、政届、商届、文化教育届等开始祝寿献辞、献字画、寿礼等,最后,蒋委员长致谢辞,直到下午五点多才结束,晚上还有游艺晚会。军校灯火已亮,鞭炮轰鸣,人群涌动。

此后,上海发生了“七君子”事件,上海救国会的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等人宣传抗日,蒋介石下令上海当局逮捕了救国会的七位爱国人士。张学良听到此事,不听阻拦,单身一人驾飞机再次飞到洛阳,准备冒死对蒋介石进行劝说。

张学良到了洛阳以后,怒气冲冲地直奔蒋介石的住处,他先向蒋介石要求参加绥远抗战,提出释放“七君子”,蒋介石不但不听张学良的苦谏,反而不耐烦地训斥张学良。此时坐在侍从室的钱大钧听到两人的争吵,就推门进来将张学良连劝带架地推出了蒋介石的住处。

12月4日蒋介石带着文臣武将从洛阳到了西安,准备亲自督使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西安张学良又多次对蒋介石进行了劝谏。

12月12日早晨与杨虎城一道对蒋发动了兵谏,东北军一部包围了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控制了西安全城,拘留了随蒋来陕的国民党军政大员,并通电全国,说明兵谏是为了逼蒋抗日,同时提出了八项政治主张。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给驻扎在洛阳的东北军将领黄永安发了电报,命令黄永安率部占领洛阳,并命令黄永安将另一封电报交洛阳军分校军事教导总队队长刘广仁,让他们二人率部将洛阳军分校的两个军官大队和警卫连缴械,并控制机场、铁路和通讯网络。黄永安事先早被蒋介石拉拢收买,对张学良的命令他不但不予执行,反而将电报交给了洛阳地区警备司令祝绍周。祝绍周闻讯后迅速调动洛阳军分校两个军官总队的学员2400余人和警卫连300多人,包围了还未起床的东北军职员、学员1000余人,并在黄永安的帮助下占领了洛阳火车站、龙门、邙山等军事要地,并控制了西工飞机场。一时间洛阳成了西安事变后各界关注的焦点,国民党空军的飞机不断起降于西工飞机场,陇海线上中央军的军列来往频繁,洛阳成为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向西安方面的张学良、杨虎城施加军事压力的战略重地。

宋子文、宋美龄、蒋鼎文一行数人由南京飞往洛阳。宋美龄到达洛阳后紧急召开了驻洛阳的高级将领会议,告诫各位将领,在同西安方面谈判期间,不准进攻西安,飞机也不得飞近西安。宋美龄在洛阳安排完毕,一行数人飞赴西安。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为了蒋介石个人安全和面子好看,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洛阳。

12月25日下午4时,张学良送蒋介石的飞机在西安机场起飞,5时30分到达洛阳,洛阳各界纷纷走向街头、机场,列队欢迎蒋介石脱险归来。国民党洛阳地区警备司令祝绍周看到蒋介石走出机仓,马上就领着军校官兵高呼欢迎口号,大呼“蒋委员长万岁”,喊声刚落,张学良将军也走出了机仓。祝绍周为了向蒋介石表示忠心,又带头呼喊“打倒张学良”的口号。善于演戏的蒋介石心中虽然十分舒畅,表面上装出恼怒的样子,大声训斥祝绍周:“祝主任,你这是干什么?干脆喊打倒我算了。”走下飞机在上车时还故作姿态,示意让张学良先上车,两人谦让一番后车子向国民党陆军学校洛阳分校驰去。

蒋介石在洛阳稍加休息,就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身份命令张学良致电杨虎城,让其将扣押的卫立煌、陈诚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释放回南京。此时的张学良本着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善良愿望,立即电告杨虎城照办。12月26日上午蒋介石准备飞往南京,张学良要送蒋到南京。西安事变,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虽然发生在西安,但事变前后的重要活动多发生在洛阳,张学良、蒋介石均在洛阳留下了有关事变的种种故事。民国政府的历史很多重要活动发生在古城洛阳,留下浓浓的一笔,值得我们去探赜索隐。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结构调整“阵痛”加剧、实体经济艰难前行、困难挑战前所未有的复杂严峻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攻坚克难抓改革,综合施策促增长,经济逆势而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展现出勃勃生机。

(一)经济增速全省领先,主要指标占比继续提高。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6%,跨上3000亿元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2%、22.5%、13.4%、30.1%,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占比进一步提升。“双轮驱动”发展成效显着,高新区经济总量、创新发展能力分别跃居全国高新区23和29位,5个县(市、区)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先进单位”。

(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工业经济升级成效明显。传统产业技改投资、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同比分别提高6.4和2.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度提高2个百分点,新增1家产销过100亿元、2家过50亿元、10家过10亿元、50家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和4家全省百强企业,成为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汽车产业)试点地区、国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创新集群示范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跃居全省第二位。服务业呈现跨越发展态势。云服务、电商、软件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云计算服务安全审查国家标准应用试点城市;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一批重大项目建成运营,“千古帝乡、智慧襄阳”城市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扎实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三年倍增计划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新增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3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我市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有机谷”上升为省级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检验检测产业园初见雏形,2个国家级、2个省级检验检测平台即将投入运行,5家检测企业落户园区;新增19家省级研发机构、4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新引进31个院士专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新成立3个产业创新联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新增授权专利1747件,新登记科技成果258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6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地理标志商标17件。

(三)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产业链招商强力推进,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1.7%,新兴产业招商实际到位资金占比达32.6%,新注册10个投资过50亿元、67个过10亿元、109个过5亿元的重大项目,新引进6家世界500强企业,英菲尼迪全球核心配套商近地化配套企业集聚33家。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全市实施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103个,其中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113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20个。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形成,英菲尼迪国产化、神龙公司扩能、骆驼集团襄阳公司二期等143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竣工投产。一批事关襄阳长远发展的重大支撑性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汉十高铁和郑万高铁即将开工并在东津并站,将把襄阳带入“高铁时代”;谷竹高速襄阳段建成通车,麻竹高速襄阳东段即将通车,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襄阳机场改扩建标志性工程“航站楼”、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社会投资强力推进,民间投资拉动效应明显增强。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1.77万户,同比增长44.5%;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81.45%,同比提高1.52个百分点。

(四)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中心城区功能和品位发生历史性变化。新区建设扎实推进,东津新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起步区骨干路网基本建成,技师学院一期工程竣工,市民中心、医疗中心医技楼和门诊楼主体建成,华为华中云计算数据中心、华科工研院等产业项目快速推进;旧城更新有序实施,完成城市“两改”项目11个、改造27943户,综合整治“三无”小区325个;城市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改建主次干道79条,襄樊大道综合改造完工,新开通公交线路12条150公里,新建城市供水、燃气、截污等市政管网132公里;生态体系建设强力推进,实施城市水系治理工程11项,新建改造公园游园11个、绿道40公里,新增城市绿地220万平方米,岘山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水园林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五城同创”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检查验收。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高起点编制了全域城镇化规划,宜城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丹河谷”组群生态经济发展试验区、保康生态旅游试验区上升为省级战略;县(市)新城新区承载功能明显增强,产城融合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着,“四化同步”示范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建成省级绿色示范村20个、宜居村庄30个,谷城堰河村、南漳峡口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枣阳前湾村、南漳漫云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尧治河村、石花镇等4个村镇入选“荆楚最美村镇”。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明显加大。“绿满襄阳”行动、“碧水蓝天”工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效显着,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0%以上,汉江襄阳段水质保持二类水平,城市污泥及餐厨废弃物处理模式在全国推广并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我市成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谷城县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县,南河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五)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市场活力加速释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深入推进,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45项减少到88项,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建立了施工许可“一表制”,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信息化审批平台,我市成为首批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高新区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先行先试改革试点成效显着,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三个一”管理机制;在全省率先探索了“园办一体化”改革,完善了“五个一”的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管理机制;重点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探索有序展开,我市成为全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了第三次经济普查。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着。改变财政资金直接投入企业的方式,探索了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产业企业的机制;初步建立了全口径财政预算制度,全面推行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深化了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实施了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在全省率先建立金融扶持实体经济机制,设立汉江产业基金,创新银政企合作机制,有力撬动了信贷投放,全市新增贷款额居全省地市州第一位;对接资本市场实现新突破,新三板和四板挂牌企业总数均居全省第一;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直接债务融资、与资产管理公司战略合作等均取得积极成效,华中绿谷成为全国首家林业金融创新产业园。土地管理创新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得到国土资源部充分肯定,市县两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建成营运,全省首家区域性林权交易中心正式运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乡镇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建设试点成为全国示范。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加快。武汉新港襄阳陆地港、保税物流中心启动建设,襄阳至宁波港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

(六)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75.3%,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十件实事”、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及农村“三万”活动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城镇新增就业11.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5.4万人;城乡一体的养老、医疗保障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实现互转,保障性住房建设及住房公积金制度惠民力度进一步加大;扶贫、济困、助残、养老等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效,我市扶贫工作在全省考核中再次获得优秀等次,保康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在全省综合考评中连续五年名列第一,支援琼结、精河、鹤峰发展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县(市)区全部通过省级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验收,高中教育水平继续领跑全省,“教育云”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着提高,湖北文理学院综合性大学创建取得积极进展;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汉江流域公共文化服务城市联盟被文化部评为创新示范品牌,我市成为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卫生计生事业实现新发展,公共卫生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出生政策符合率、出生人口性别比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社会治理持续加强。标准化社区建设扎实推进,我市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化解社会矛盾、“平安五小工程”建设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全市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我市成为全国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国家食品安全试点创建城市,再次获评全国综治优秀市。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转观念、转方式、转作风”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以改革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争创了一批全国全省改革示范试点;注重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政府工作,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法治政府和法治城市建设全省领先;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推进“四风”问题治理,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政问责,有力促进了政风行风持续转变。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面临的困难远超预期,挑战前所未有。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共同开启了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征程。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所有纳税人,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驻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襄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新常态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实体经济困难加剧,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势头面临新挑战;国家以定向调控倒逼结构调整的力度持续加大,我市传统产业比重过高,农业基础薄弱,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支撑不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挑战;国家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推进预算制度改革、清理规范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出台实施,保障要素供给、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面临新挑战;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支出大幅增加,保持财政收支平衡面临新挑战;营商环境不优、创新创业活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的问题还很突出,持续深化改革开放面临新挑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面临新挑战。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以非常作为适应发展新常态,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破茧成蝶”。

3

页,当前第。

2

1

2

3

赣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四届四次全会部署,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为契机,锐意进取,扎实工作,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3.31亿元,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280.2亿元,增长21.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4.37亿元,增长30.5%;固定资产投资1330.87亿元,增长2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99亿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66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6014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9个。

(一)《若干意见》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振兴发展开局良好。争取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出台8个配套文件,38个部委出台43个具体实施意见或支持政策。139项西部大开发政策或标准执行到位。39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州18个县(市、区)。29个省厅(局)出台实施意见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重大项目强力推进。193个市属重点工程完成投资747.7亿元。赣龙铁路扩能改造、赣韶铁路建设,寻乌至全南、南昌至宁都高速公路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黄金机场机坪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寻乌长宁220千伏等6个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西气东输三线工程赣州段开工建设。平台建设稳步实施。赣州综合保税区正式批复,新增龙南、瑞金两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龙南发光材料及稀土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二)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振兴发展支撑力持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35.78亿元,增长13.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75.33亿元,增长21.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4家,总数达1018家。中烟赣州卷烟厂60万大箱卷烟等60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竣工投产。赣州稀土集团被确定为组建国家级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的牵头企业。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整治整合成效显著。稀土、钨及其应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近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201.65亿元,增长14.9%。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5.54亿元,增长17.6%。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592.92亿元,增长24.14%;存贷比达60.7%,比上年末提高4.14个百分点。企业上市取得重大突破,毅德控股、康尔国际分别在香港、马来西亚上市。综合商贸物流园一期基本完工。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2591.18万人次,增长20.7%。粮食总产量283万吨,实现“十连丰”。生猪、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新建服务中心城区商品蔬菜基地5248亩。油茶、花卉苗木、烟叶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力组织防控柑橘黄龙病,创新举办第五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赣南脐橙网络博览会),脐橙总产量达150万吨,实现增产增收。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超亿元企业4家。

(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振兴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南康撤市设区、部省共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获批。我市被列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稀土矿产地储备试点城市、全国第三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章贡区入选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西果东送”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等扎实推进。重大招商活动成果丰硕。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15.58亿美元;中国光彩事业赣州行活动签约项目113个,总投资1040.9亿元;央企入赣投资合作洽谈会赣州签约项目41个,总投资1091.4亿元。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1.07亿美元,增长13.3%;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454.15亿元,增长20.4%。外贸出口总额29.16亿美元,增长2.6%。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53.8亿元,增长12.5%,占生产总值比重达63%,上缴税金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72.3%。

(四)城乡统筹步伐加快,振兴发展承载力显著提升。全市城镇化率达42.56%,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94.97平方公里,新增6平方公里;总人口90.2万人,新增12.2万人。《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中心城区开工重点城建项目93个。章江新区主干道路成环成网,打通一批断头路,“四桥九路一公园”项目加快推进,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等一批项目竣工。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修缮扎实推进,治脏、治乱、治堵工作巩固提升。各县县城建设加快。高标准启动17个示范镇建设。开展1847个和谐秀美乡村点建设。8个乡村入选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振兴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全市民生类支出271.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56.5%。百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30万户,解决85.3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实现35.11万低电压用户正常用电。新建农村公路2500公里,完成危桥改造160座。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30.3万平方米,基本消除d类危房。完成电视“户户通”7.7万户,基本解决农村看电视难问题。新建保障性住房2.22万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23万户。中心城区新增公交车100台、出租车200台。城镇新增就业9.14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7.68万人。编制实施《赣州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发展规划》,扎实推进罗霄山(赣州)片区扶贫攻坚,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2803个,移民搬迁22061人。建立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高龄老人补贴标准。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深入实施,争取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2项。赣州职教园区和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扎实推进。赣南教育学院改制升格为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理工大学成为省部合作共建高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正式命名,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八子参军》获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和五个单项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及人群不断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行政村卫生室。十四届省运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人口自然增长率6.93‰。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全面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完成造林69.16万亩。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获评“20xx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加强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连续五届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信访维稳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水平持续提高,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

一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服务振兴发展能力稳步提高。扎实推进市直(驻市)单位绩效管理。精简审批事项335项,精简率56.11%;行政审批项目办结期限平均在9个工作日以内,缩短47%。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成效明显。重大决策和政策文件合法性审查、行政复议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共505件,办复率、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有关规定,政府作风进一步改进,精文减会力度加大,以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的文件减少42.6%。“三公”经费支出同比有较大幅度减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深切关怀,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直部门倾力支援的结果,是以文清同志为班长的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率先垂范的结果,是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市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赣州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低,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出口、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工业投资不够,新兴产业规模较小;要素制约仍然严重,实体经济运行困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偏低,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群众就业、住房、增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压力,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仍然艰巨;政府作风和效能建设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xx年工作任务。

20xx年是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若干意见》的攻坚之年。尽管宏观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党的xx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改革红利将逐步释放,发展活力将持续迸发。特别是随着《若干意见》的深入实施,中央和省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类政策叠加效应加速显现,我市正处于黄金发展期。我们将按照既定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一张蓝图画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核心要求,按照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战略部署,坚持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优生态、保稳定,全力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速提质提效,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财政总收入增长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其中出口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计划任务。

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进改革创新。

按照《市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三季度基本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办法,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接、放、管”工作,最大限度将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到县(市、区),并切实加强下放事项后续监管。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提高行政效能。推广南康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试点经验。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并联审批,公开目录清单,实施电子监察,实现公开公平“阳光审批”。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全口径财政预算编制体系。做好财政预决算信息以及“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将县(市、区)信息公开试点覆盖面扩大到50%以上。强化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按5%的比例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预算。推进“营改增”税制改革。争取国家在赣州开展稀土资源税改革试点,争取落实稀土和钨废弃物纳入资源综合利用税优惠政策目录。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控债务风险。

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金融及融资租赁、汽车及消费金融、投资基金等创新型机构。加快农信社改制农商行步伐,积极开展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创新试点,争取民营银行试点。探索建立金融资产交易等平台。加快重组稀有金属交易所。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推动一批中小企业对接“新三板”挂牌融资。推广“小微信贷通”“财园信贷通”,充分发挥金盛源担保有限公司作用。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发展脐橙等大宗农产品保险。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国企改革,做大做强城投集团,将发投集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组建市级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公司。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好更快发展。鼓励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嫁接、多元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整合政府公共资源交易机构,建立公共资源集中交易平台,逐步推进稀有金属、金融资产、环境能源产品、特许经营权等公共资源及股权、债权交易。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及农民住房登记发证工作。加强县、乡、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土地托管、代耕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有序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增加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推动果园经营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吸引金融资本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充分释放《若干意见》政策效应。

加快《若干意见》明确的重大政策落实落地,争取在全面落实差别化产业目录等西部大开发政策、申报“较大的市”、出台央企对口帮扶实施意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构筑振兴发展新优势。

抓好对口支援工作。制定完善对口支援有关规划和。

工作方案。

突出援县促市“点、线、面”结合积极争取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更多新政策、新措施落地。紧紧抓住对口支援的难得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的独特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大跨越。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中心城区近郊县、产业强县、资源富县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壮大主导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实力较强、错位发展的县域经济板块。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开展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体制创新试验完善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在全省进位赶超。力争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新增3个2个县(市、区)突破30亿元。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争取《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赣州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等尽快批复实施。做好赣深客专、鹰梅铁路、赣井铁路、华能瑞金电厂二期、神华集团发电项目和煤炭储备周转基地等重大项目申报及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建成赣韶铁路,加快赣龙铁路扩能改造。推进黄金机场改扩建、赣州东(红都)500千伏输变电等工程,加快兴国至赣州、寻乌至全南、南昌至宁都、宁都至定南、广昌至吉安(赣州段)等高速公路建设。

推进先行先试和试点示范。用好用足用活《若干意见》赋予的先行先试权,抓好部省共建赣州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稀土矿产地储备试点、低丘缓坡荒山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等试点事项推进落实,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力争更多改革在赣州探索实践。争取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规划早日获批并启动实施。抓紧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申报工作。

(三)打好工业强攻战。

坚持市场导向,集聚要素资源,着力提高工业投资比重,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把赣州经济大厦建立在坚实的工业基础之上。

着力做强主导产业。围绕培育稀土、钨及其应用和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10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发展升级。以加快国家级稀土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为契机,继续加大资源整治整合力度,推进稀土、钨及其应用产业向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和机电应用产业,稀土发光材料及应用产业,稀土储氢材料及动力电池产业,硬质合金、硬面材料及数控刀具、切削刀具和工程工具产业,力争稀土、钨及其应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充分发挥国家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设立分厂的特殊政策优势,加快引进整车生产企业,加快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企业聚集,加快中国汽车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建设。推进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做强南康家具品牌,做大赣南家具产业。支持以青峰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制药产业裂变发展。推动电子信息、现代轻纺、食品工业、氟盐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上新台阶。积极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支持县(市、区)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产业,帮助县(市、区)加速产业集聚,培植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着力培育企业“航母”。推动存量资产和增量投入向优势产业、优强企业、优秀企业家聚集,促进优势资源向成长好、技术新、贡献大的企业倾斜配置,打造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围绕形成与龙头企业发展成龙配套的中小微企业集群,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健全完善帮扶企业发展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贵,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水、电、气价偏高等问题,降低营商成本。推进省级工业园区调区扩区,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强度。加快建设征信融资体系示范区和融资超市,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水平,为企业发展打造集聚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加速企业规模扩张。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坚持以“升”促建,争取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加快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章源钨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青峰药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开发载体、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支持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重大科技成果集成和转化。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依托,联合中国工程院等国内相关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建设国家钨与稀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高度重视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良性互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四)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基本原则,着力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化质量。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的农村人口落户、住房、就业和权益保障等问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探索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并纳入普惠型学前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加快赣州职教园区建设,打造国家级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对农民工实行免费培训。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在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工业园区建设公租房。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科学实施《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启动控制性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出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瑞金、龙南市域副中心城市为依托,京九、厦蓉综合走廊为两轴,县城和示范镇、中心镇为节点,构建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赣南城镇体系。加快建设章康新区,有序完成南康撤市设区管理体制调整,推动赣县撤县设区、龙南撤县设市。推动瑞金、龙南依托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壮大城市体量,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推动各县县城扩容提质,抓好示范镇、中心镇建设。树立“全域规划”理念,推动城乡一体化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

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和管理。着力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促进赣县、上犹、崇义与中心城区同城发展。继续推进“四桥九路一公园”等重大城建项目建设,打通章江新区剩余路网和河套老城区断头路,完善章江新区生活配套设施,加强市政设施管养。完成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工程、省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实施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融入赣南客家建筑文化元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加快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系统,加密和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路,力争实现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开通至瑞金、龙南的城际公交。启动上犹江引水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第二垃圾处理场。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学校、菜市场、公厕、停车场、垃圾中转站,建成一批小游园、小广场。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快城市地下管网、综合防护体系建设。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巩固省级卫生城市成果。

促进产城互动融合。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在区域性金融、物流、旅游三大中心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加快综合商贸物流园、空港物流中心建设,构建电商物流网络,推动多式联运,降低物流及通关成本。积极发展报刊传媒、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和文化创意等文化业态,推进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红色影视基地建设。加快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培育多元旅游新业态。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消费、电子商务、医疗保健等新型服务业,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

(五)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粮食总产28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脐橙、生猪、蔬菜、油茶、花卉苗木、工业原料林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茶叶、烟叶、白莲、家禽、水产等区域特色产业,提升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新增服务中心城区规模蔬菜基地5000亩。推动赣南脐橙产业扬品牌、调结构、稳面积、提品质、增效益。抓好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全力打好柑橘黄龙病防控攻坚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支持每个县(市、区)建设1个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重点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新增农民合作社600家、入社农户5万户,新增家庭农场300家。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集群发展。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抓好国家级赣南脐橙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农产品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

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五小”水利工程。坚持镇村联动发展,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打造一批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功能集成配套的新农村综合体,一批组团式、生态化的和谐秀美社区。

(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创新开放思路,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开放环境,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

扩大招商引资实效。继续推进央企入赣。改进招商方式,大力推进专业队伍招商、产业化招商、市场化招商、网络招商。紧盯央企、大型民企等目标企业,引进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链核”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开展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年活动,推动央企入赣投资洽谈会、第十一届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光彩事业赣州行签约项目落地。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出台具体政策,加大高端装备、高端人才引进力度,鼓励赣商、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推进赣州开发区和龙南、瑞金经济开发区扩区增容,争取设立“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构建将沿海口岸“延伸”到赣州的新型内陆口岸服务体系,推进赣州“无水港”、航空港及定南、龙南、瑞金口岸作业区建设,实现进出口集装箱全直通。发挥赣州至厦门“五定”班列效应,争取开通赣州至深圳“五定”班列。增加或加密至国内主要城市航线。

促进全方位开放合作。加强与珠三角、海西经济区、长三角地区对接合作,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进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建设。加快赣州综合保税区建设,积极改革创新,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着力打造港区一体的自由贸易创新试验区、内陆“大通关”示范区和中部地区金融改革开放“桥头堡”。鼓励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守住生态红线,发掘生态效益,发展绿色经济,构筑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让赣州成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美好家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加强污染物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在中心城区开展pm2.5监测,保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强化重点流域特别是城市饮用水源地水污染防治,全面排查整治章江、贡江、东江流域污染企业,加强章贡区水西污染源综合治理。继续抓好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崩岗治理和土壤修复。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及工业污水处理。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开展好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大力发展森林碳汇,切实保护生态公益林。抓好赣州环境能源交易所、中国南方(赣州)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运营。加快赣州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推进赣州开发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引导河流源头县和重点生态保护区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健康服务业,加速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构建生态文明制度。整合重组森林资源资产,组建林业集团。逐步推广。

合同。

能源管理机制,探索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争取将东江源、赣江源列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贡江源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考核指标权重,用制度保护好青山绿水、美丽生态。

(八)努力增进民生福祉。

推进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继续着力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筹集资金200亿元以上,在完成省下达50件民生工程实事基础上,办好40件民生实事。完成剩余14.28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解决剩余40.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新建农村公路2800公里,改造危桥100座。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开工建设公租房1.56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1.46万户,加快中心城区返迁房建设。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居民医保,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和优抚对象等生活标准,新增农村低保对象4.2万人。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手规划残疾人集中安居、就业和康复的“康乐工程”。着力实施《赣州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发展规划》。完成2.5万贫困人口移民搬迁,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推进精准扶贫,设立扶贫救助专项基金。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和“一户一名技能工”培训工程,免费为贫困家庭培训技能工。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启动教育云示范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快农村中小学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加强赣南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完成零散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依法落实“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章江新区新人民医院和市儿童医院建设。实行最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向社会全面开放公共体育场馆,承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争创国家文明城市。深化双拥创建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基本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任务。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着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建立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公共安全保障、网络安全管理和公平正义实现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基层信访工作网络,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广泛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深入推进法治赣州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完善基层社会服务体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的要求,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九)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工作的不懈追求,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担负起服务人民群众和振兴发展的重任。

坚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决策出台的必经程序,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政府权力运行流程。

坚持服务为民。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坚持求真务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为基层、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方式,推行无纸化办公。推动政府职能向创优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坚持清正廉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推行廉能风险防控机制标准化建设,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力度。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使用、工程招标投标、土地出让开发、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转让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有关规定,规范办公用房使用管理,实施公务用车改革,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深入开展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引领着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鼓舞着我们,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展解放思想之翼,扬改革创新之帆,践真抓实干之行,务惠民利民之效,奋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振兴发展新局面!

3

页,当前第。

3

1

2

3

濮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濮阳发展不平凡的一年,是迎难而上、持续赶超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一创双优”活动为动力,深入实施“4321”发展战略,坚持“1234”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凝心聚力,克难攻坚,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较好地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20xx年的濮阳,经济稳中增效、转中跃升,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进步,城乡日新月异、焕然一新。

(一)经济发展持续赶超。经济规模不断壮大,速度效益同步提升。20xx年生产总值完成1253.61亿元,增长10%,增速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29.79亿元,增长12.8%,增速居全省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4亿元,增长16.4%,增速居全省第7位。固定资产投资1115.8亿元,增长18.5%,增速居全省第1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29亿元,增长12.9%,增速居全省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67元,增长10.2%,增速居全省第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8828元,增长11.7%,增速居全省第2位。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12项经济指标增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二)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131”工程,育龙头、强集群、调结构、增效益。中原乙烯扩能改造等一批关乎濮阳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丰利石化丙烯及联产芳烃、龙润化工甲醇制丙烯、双虎家居产业园等80个项目加快建设,惠成电子扩能改造、盛源科技顺酐、天能濮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等73个项目建成投产。中炜化工、双发实业等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成长壮大。20xx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家,达到91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35.4亿元,利润262.3亿元,分别增长16.5%、18.6%。地方工业增长19.4%,传统产业增长8.5%,装备制造业增长16%,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3.7%,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680.89亿元,增长3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服务业快速发展。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加快推进。华龙区特色商业区名列全省十强。商贸物流业蓬勃发展,濮阳路港国际综合物流园、万利财富广场、亿洲乐活城市广场、正大商贸物流广场、天丰汽车城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加快建设。华网传媒等一批电商企业迅速成长。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台前村镇银行开业运营,市区农村信用社改制顺利推进。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82.31亿元,新增贷款存贷比93.9%。雪鸟实业、迈奇化学、蔚林化工等企业实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全年资本市场融资90亿元,增长8.5%。文化旅游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旅游收入达到7.8亿元。河南省杂技“百戏奖”和全省杂技大赛落户濮阳,濮阳杂技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成功承办了全国农村题材电视剧金牛奖颁奖典礼。20xx年,服务业投资396.73亿元,增长20.8%。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四项重点工作。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2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2.9万亩,农业机械化率80%,粮食总产53.05亿斤,实现“十一连增”。农业产业化集群加快培育,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9个、标准化养殖场56个,流转土地29.4万亩。植树2千余万株。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78个,其中9家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实施黄河滩区扶贫开发五年攻坚行动,滩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加快。范县张庄乡、陈庄镇8个村庄被省确定为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全年5万余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三)发展优势不断积累。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晋豫鲁铁路建成通车,带来了煤资源,形成了出海通道。德商、南林等高速公路濮阳段加快建设。国道341、342、省道212等16条道路纳入省规划调整方案。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28.5公里。资源能源加快聚集。濮东500千伏输变电站建成投用,南水北调濮阳支线工程基本建成,文23战略储气库、龙丰热电2×60万千瓦机组、中原油田至开封输气管道等项目积极推进。20xx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建设示范市、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等,获得了政策支持,赢得了发展机遇。

(四)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压减审批项目140项,实施并联审批、网上审批,提高了行政效能。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7户企业完成改制任务。推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有序开展。实施财税体制改革,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营改增”范围进一步扩大。医药卫生、食品药品监管、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等改革积极推进。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完成增加值786.0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2.7%。开放招商成效显著。实施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成功举办了中国石化技术装备大会暨首届中国(濮阳)石油装备展销会、中国羽绒行业发展论坛等活动,加强与央企、省企合作,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35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75.3亿元,增长20%,位居全省第3位。河南商检濮阳办事处挂牌运行,设立海关分支机构取得新进展。深化油地战略合作,谋划了中原石化总厂扩能改造等重大产业项目,实施油田棚户区改造和市政工程,油地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重点实验室4家。一批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实现了快速成长。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电光源检测中心、河南省羽绒质检中心建成投用,河南省家具质检中心、石油钻采设备及装备质检中心加快建设。我市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城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城乡建设亮点纷呈。建设生态城市,倾力打造北方水城、中原绿都、生态宜居之城。示范区水库如期蓄水,龙山跃然成形,绿化全面启动,城区河道综合治理、“一河两路两园”和濮水公园改建形成景观,一个山叠翠屏、水映绿岸、路环绿带的大美濮阳呼之欲出。示范区卫都大街等18条道路建成通车,9座桥梁建成投用,建成区胜利西路、大庆路、黄河西路等城市道路改造完工,京开大道等10座公跨铁桥涵建成投用,城区道路更加畅通靓丽,群众由衷点赞。实施城市管网建设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城中村、建成区旧片区、集贸市场改造。文化宫、图书馆等项目加快建设,教育园区初具规模,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强化城市管理,提升文明素质,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检,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濮阳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县域中心城市竞相发展。城市布局日趋合理,功能日益完善,品位不断提高,承载力、带动力显著提升。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5个乡撤乡建镇。柳屯、濮城等9镇进入全国重点镇。全市城镇化率38.51%,较上年提高1.79个百分点。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扎实推进,示范村、重点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批乡(镇)、村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

(六)民生水平不断提升。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圆满完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支出149.6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量的80.1%,位居全省第2位。城镇新增就业7.28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连增”。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就医实现即时结算。80岁以上老人全部发放高龄津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5万套,竣工1.05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700户。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回购更新公交车110辆。建设改造标准化中小学194所,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20所。市新一高开工建设。与河南大学联办濮阳工学院取得突破,技师学院、杂技学校等加快建设。改建扩建乡(镇)卫生院20所,新建改建村卫生室885所。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作推出了杂技《白雪公主》、豫剧《清吏郑板桥》等一批精品剧目。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强化食品安全溯源监管,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开展“环保风暴”、“排雷行动”,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做好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同时,人口计生、统计、民族宗教、发展研究、外事侨务、机关事务、残疾人工作、驻外联络、气象、防震减灾、人防、史志、档案等都取得了新成绩。国防教育、双拥工作扎实开展,驻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支持地方发展、维护稳定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七)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强化法制观念,坚持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完善责任、有序、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坚持民主科学决策,认真执行人大及其会决议和决定,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加强廉政建设,落实“两个责任”,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四风”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严格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强化政府投资监管,提升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水平,着力营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一年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矢志奋斗,以担当直面挑战,以实干推动发展,以执着成就事业。成绩来之不易,凝结着智慧和汗水,见证着责任和奉献。这些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拼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关心、支持濮阳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自身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不足,受要素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二是工业集群化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培育,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持续增产、农民稳定增收难度加大,转型发展任务繁重。三是经济规模小,城镇化率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对外开放度不高,支撑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聚要素、创优势的能力仍需提升。四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民生领域欠账较多,生态环保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五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能力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常态要求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xx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全面完成“”规划和“二三五”赶超目标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责任重大,影响深远。综合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今年的发展比去年难度更大,赶超任务更加艰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动力不足。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对赶超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常态蕴含新机遇,把握不好也会变成挑战。一方面,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国家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加大、消费拉动效果初显、创新驱动作用增强、产业格局持续调整、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等,为我们在调整中“弯道超车”带来了新机遇,孕育了新希望。另一方面,我市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既需要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任务,又需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既需要壮大规模保持速度,又需要调优结构提高质量;既需要保持传统动力,又需要培育新型动力;既需要加快发展,又需要强化环境保护;既需要创新融资模式,又需要加强风险防范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遵循规律,顺应形势,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努力推动濮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认真落实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致力科学发展、赶超发展,保持态势、创新优势,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着力提升基础支撑,增创发展新优势;着力改革开放创新,激发动力活力;着力建设生态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着力实施民生工程,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着力强化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实现“二三五”赶超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争取更好结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节能减排实现省定目标。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要把握好以下五个关键:一是必须把赶超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濮阳经济规模小、人均水平低,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高扬发展主旋律,致力科学发展、赶超发展。二是必须以新常态思维推动新发展。准确认识和把握经济新常态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关乎发展快慢,关乎事业兴衰。我们必须以新常态的视角捕捉机遇、审视谋划发展,以法制理念、市场机制、创新动力推动发展,实现经济在中高速增长中迈向中高端水平。三是必须以深化改革激发动能。发展需要改革添动力,群众期盼改革出实效。我们必须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兼顾,抓重点、攻难点,以改革开放的新突破,为发展加力、让人民受益。四是必须以谋划运作赢得先机。注重顶层设计、战略谋划、科学运作,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走向,在重大事项确定、重大项目布局、重大产业发展等方面搞好精准对接,列专题、定专案、明确专人,抓好落实,保态势、创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五是必须以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发展根本。坚持人民至上,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身边事,办好事关群众冷暖安危的具体事,办好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生活得更富足、更舒心。

三、20xx年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的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发展任务异常艰巨,我们要始终把稳增长放在首位,直面困难不退缩、团结奋斗不懈怠,综合施策,扎实工作,谱写科学发展、赶超发展新篇章!

(一)着力做大做强工业。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131”工程,壮大规模,优化结构,上项目、延链条、保运行,推动工业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今年,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12个,年内完成投资359.9亿元。

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化工产业,围绕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融合链接,着力打造产值超千亿的集群,建设国家重要化工基地。壮大基础化工,谋划实施一批龙头项目,把油气、路煤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上游产业优势;发展精细化工,延链补链,向高端化、终端化方向发展。今年,丰利石化丙烯及联产芳烃等项目建成投产。中原大化气化岛、盛润集团甲醇制芳烃、绿能融创天然气处理等项目力争早日开工。中原乙烯扩能改造、中原石化总厂扩能改造等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省“十三五”规划。加快实施君恒生物长链二元酸、沃森科技超高分子聚乙烯、班德路萜烯树脂等精细化工项目。石油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围绕石油钻探、采掘、管输延展产业链条,提升技术水平,着力打造中国石油装备制造基地。今年,重点推进中原特车、中原总机厂等企业与央企、省企开展战略合作,加快望联石油设备、一龙恒业石油钻采、博德石油设备、德瑞石油机械加工等项目建设。家具制造产业,围绕打造中国中部家具之都,加快产业集聚,着力抓好全友家私中部工业园、浙豫木业城、家具博览中心等项目建设。羽绒制品和食品加工产业,育龙头,树品牌,增强竞争力,重点推进双隆羽绒、永佳羽毛、众鑫羽绒、汇源肉羊养殖加工、康健休闲食品等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精心选择重点突破领域,着力培育化工新材料、生物基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抢占制高点,形成发展的战略支撑。今年,谋划推进乙烯向化工新材料方向发展。促进惠成电子、蔚林化工等新材料企业发展壮大。生物基材料和生物质能源产业,着力推进龙都生物聚乳酸纤维、盛润生物燃油、天人生物、聚乳酸感性树脂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依托天能濮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培育引进新型动力汽车等重大项目。加强与中石化新星公司合作,谋划推进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化。注重集群引进,推进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

积极探索工业发展新举措。以新思维、新方式推动工业升级再造,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支持企业战略重组,鼓励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利用资产、资源、品牌等优势,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兼并,膨胀规模、提升层次,快速做大做强。鼓励引导制造业服务化,促进一批优势企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系统集成方面发展。加快制造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进“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支持企业探索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发展水平。注重品牌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打造区域品牌群,增强核心竞争力。

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加快推进综合服务、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着力解决产业配套、金融支持、技术支撑、人力保障等突出问题。加快生活性服务配套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集聚区延伸覆盖,促进产城互动。完善集聚区基础设施,加快集聚区内村庄整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整合提升濮王产业园、濮州、户部寨化工专业园,规划建设濮阳市化工产业园。提升开发区化工产业层次,提高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打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绿色低碳循环的化工材料产业园区。

抓好工业经济运行。加强监测预警,强化要素保障,及时发现问题,综合施策,千方百计保运行、稳增长,防止工业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搞好企业服务,帮助上下游企业加强产销对接和协作配套,开拓市场。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融资、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创业辅导、信息化推广等服务。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着力培育产业高集聚、产出高效益、功能高复合、空间高密度、就业高容量的服务业集群,释放我市服务业发展巨大潜力。

构建现代市场体系。优化市场布局和结构,培育壮大五金建材、家居家装、农副产品、羽绒及制品等一批区域性专业市场。引导专业市场拓展物流、仓储、加工、金融、会展、信息、检验检测等增值服务。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资源、能源等专业要素市场。加快二手车交易市场整合,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拉伸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推进开州城市综合体、恒丰中央广场、五洲商贸城、上亿广场等重大商贸项目建设。依托晋豫鲁铁路,规划布局大型物流园区,加快濮阳路港国际综合物流园、豫粮集团濮阳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发展金融服务业。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推进县(区)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商行,清丰县、南乐县加快组建村镇银行。壮大金融主体,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完善金融服务,加强银企对接,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投放。加快资金周转,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融资成本,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力争20xx年全市各级贷款新增85亿元以上。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妥善化解防控各类风险。

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推进濮阳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东北庄原生态杂技文化旅游园区、濮阳杂技艺术学校建设,打造中国杂技艺术之都。谋划推进马庄遗址公园、瑕丘遗址公园、濮阳县古十字街保护利用、龙文化资源开发等项目,综合提升戚城遗址考古公园等。依托示范区水库龙山景观建设,开发环湖旅游线路,提升濮上园、绿色庄园品位,丰富内涵,形成区域旅游休闲新亮点。开发利用黄河、革命老区等资源,着力打造历史文化、黄河生态、红色经典等濮阳特色旅游品牌。

培育服务业新业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强化政策支持,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促进电子商务跨越发展。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谋划实施一批项目,打造高端医疗和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业态。加快发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体育休闲、教育培训、服务外包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市商务中心区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快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引进商贸、金融、信息、企业总部等重大项目,促进服务业集群发展。各县“两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注重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商业、旅游、文化及休闲功能融合,打造现代商业新亮点。华龙区特色商业区要在引进知名企业上下功夫,促进产业聚集,提升发展水平。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城镇化的双拉动作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中央、省关于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政策,研究制定附着在户籍上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配套改革措施,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棚户区和城中村居民落户城镇。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工在农村的原有权益,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综合提升建成区,加快建设示范区,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做活水、做足绿、做优文化,打造北方水城、中原绿都、生态宜居之城。打造生态水系,全面完成城区河道综合治理,结合实施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设生态景观廊道。打造生态绿系,全市完成植树20xx万株以上。完成大广高速城区段绿化带、晋豫鲁铁路防护林带、黄河路东延绿化带等廊道绿化项目,推进城区道路绿化建设提升。开展示范区水库龙山绿化志愿行动,高标准完成示范区年度绿化任务。突出文化特色,注重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做好濮阳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城市路网。开工建设示范区龙泽大街、卫都大街东延、文明路北延、商鞅路、澶水路等道路。实施建成区金堤路北延、化工一路南延等工程。启动昆吾路跨铁路立交桥建设工程。完善城市地下管网。开展地下管廊建设试点,改造供热、供水、燃气管网50公里。推进城区东部、西部污水管网建设,实施雨污分离工程。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完成濮阳市汽车客运总站迁建。完成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改造,开工建设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运行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建成市第三水厂。新建改造一批城区公厕、垃圾中转站、雨污水泵站。加快示范区村庄迁建和东、西两湖社区建设。推进建成区戚城村、东干城、祁家庄等25个城中村改造,推进市电影公司、张庄闸管理处等4处片区改造。完善城区商贸市场。加快天龙市场、金宇市场、中原市场、劳动市场、大庆市场、油田商贸中心改造,新建一批农贸市场。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营造整洁、规范、有序的城市环境。

抓好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县域中心城市要加快推进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教育、医疗等基础保障能力,提升品位,优化环境,着力打造实力县城、活力县城、魅力县城。推进濮阳县城、清丰县城、濮东组团与中心城区的对接融合,形成“一中心、三组团”协调互动发展格局。小城镇要强化基础,完善配套,绿化、亮化、美化、管理并举,着力建设特色小城镇。重点抓好33个建制镇综合提升,争取3个镇列入省100个重点镇建设示范工程。同时,贯彻落实好国家、省相关政策,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

(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稳粮增收、提质增效、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三农”基础。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完成30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50亿斤以上。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突出科技引领、创意创新,发展林果采摘、苗木花卉观赏、生态度假等特色都市农业。各县(区)规划建设一批为城市服务兼具休闲观光、生态体验等功能的现代农业园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新增设施农业7000亩,新建百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6个,新建苗木花卉和经济林基地7万亩,新改建标准化养殖场50个以上。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争取2个以上产业化集群进入省级产业化集群行列,新增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4家。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沼气工程建设,高标准建成5座大型沼气工程和20座联户沼气工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抓好滩区扶贫开发。实施好黄河滩区扶贫开发五年攻坚行动。重点推进道路、水利、电网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广高效种植和绿色养殖,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抓好订单、定向、定岗技能培训,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滩区群众致富渠道。扎实推进范县张庄乡、陈庄镇居民迁建试点工程。积极申报第二批省级迁建试点。

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五规”合一,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通、净、绿、亮、文”的标准,巩固提升7个示范乡(镇)、210个示范村和环境整治重点村综合整治成果,再启动7个示范乡(镇)、80个示范村、150个环境整治重点村综合治理。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

推进农村改革。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发展壮大。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支持开展农业保险。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五)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谋划推进一批事关濮阳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聚集资源要素,强化战略支撑,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加快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着力将濮阳区位特点转化为区位优势。铁路方面,完善晋豫鲁铁路通道配套功能,加快郑濮济快速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濮阳至潢川铁路、邯郸经濮阳至菏泽铁路列入省“十三五”规划。高速公路方面,开工建设范台梁高速豫鲁省界至范县段,完成德商高速范县段、南林高速豫鲁省界至南乐段,推进濮阳至湖北阳新高速前期工作。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方面,启动省道101濮阳县王助至范县杨集段升级改造,抓好国道341濮阳段、省道307濮城东至八公桥段升级改造,加快省道215改造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台前孙口黄河公路大桥等项目。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改造危桥3880延米。

强化能源资源保障能力。推进国家综合能源物流中心和交易中心建设。开工建设文23战略储气库。建成投用中原油田至开封输气管道。推进日照经濮阳至洛阳3000万吨输油管道、丰利石化至东明原油管道、濮城至浚县成品油管道建设。推进濮阳经范县至台前、南乐至寺庄天然气管道建设。推进市煤炭储运中心、濮阳石化能源物流仓储基地建设。开工建设龙丰热电2×60万千瓦机组、盛润集团背压发电机组、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能热电、光伏发电等项目。完成台前220千伏输变电工程。谋划推进台前2×100万千瓦机组项目。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年度任务。

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年内开工建设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濮上河竣工通水,全面完成南水北调濮阳支线工程。完成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年度工程,实施渠村、南小堤两个大型灌区和于庄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实施滩区灌排工程,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光纤覆盖和普及提速,优化4g网络,启动城区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工程,完善数字城管系统,着力建设智慧城市。

争取政策支持。切实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谋划全局性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生产力布局,争取列入国家、省发展规划,赢得发展先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用足用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金字招牌,形成政策优势,促进赶超发展。同时,强化项目支撑。今年,着力实施好318个省、市重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860亿元以上。对列入省扩大有效投资“双十”计划的374个项目,按照计划节点组织实施,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对接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再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激发动力活力的根本举措,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深化改革。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分类施策,通过整合重组、依法破产等形式,焕发优势国有企业生机活力,实现劣势国有企业有序退出。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提高资本运作水平,实现保值增值。注重引进央企、省企及民企参与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企业活力。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扩大“营改增”试点,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市、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引导支持社会办医。按照统一部署,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分类、公安体制、供销管理体制、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等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扶持政策,实施民营企业“百千万成长工程”,推动民营经济扩量提质。

扩大开放。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依托晋豫鲁铁路,打造出海大通道;加快国检濮阳办事处检验检疫综合技术用房建设,争取设立海关分支机构,打造濮阳“无水港”,形成大开放新格局。转变招商引资方式,以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完善的配套构筑产业生态圈,吸引国内外客商。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绘制产业图谱和招商图谱,推行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集群招商,切实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今年,重点开展好光电子、羽绒及服饰加工、石油装备制造等产业15项专题招商活动。完善招商推进机制,成立产业招商小组,明确招商目标,大员上阵,高层调度,业长负责,部门协作,市、县(区)联动,强化考核激励,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着力做好外经外贸工作,提升国家专用化工品、羽绒及服装制品等6个出口基地建设水平,力争创建省级文化产业出口基地,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鼓励支持中原油田、濮耐公司等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加强与中石油、中海油、中机集团、华电集团、河南投资集团、省国控公司、河南能化等央企、省企开展战略合作,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提升油地融合发展水平。油地双方携手共进,战略合作成果丰硕,进入了新的更高境界。我们要倍加珍惜油地双方肝胆相照、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健全油地合作长效机制,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凝聚发展合力,共建美好家园。

(七)着力破解发展瓶颈。运用新常态思维,攻难点、破难题,促进科学发展、赶超发展。

突出创新驱动。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水平,扶持一批国家和省、市公共技术研发设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促进企业与大型央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创新平台。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家、市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6家。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培育专利技术示范企业5家。抢抓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重大机遇,着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鼓励引导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带动生产组织方式、产品、工艺的创新,形成竞争新优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通过金融支持、创投引导、风险补偿、补助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创新奖励机制,优化创新生态,厚植创新文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在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技工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予以重奖,激发创新热情。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

创新融资方式。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建立项目库,向社会推介一批示范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运营。主动对接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母基金,研究设立市、县子基金,破解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资金制约。推进财政性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探索设立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发挥基金引导作用,促进大众创业、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优势企业发行债券。发展壮大担保公司,探索设立“过桥还贷”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积极推进市建投、市经开、市国控等投融资平台公司化运作,壮大实力,提高投融资能力。加强与国开行、省水投等战略合作,为濮阳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今年,完成资本市场融资95亿元。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认真贯彻国家土地政策,加强耕地保护,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搞好土地综合整治,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扩大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范围,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有限指标保重点。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加强对项目占补平衡指标的统筹协调,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持续开展“环保排雷”专项行动,对不达标企业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的予以关停。严格项目准入制度,确保新上项目环保达标。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城市河流清洁行动计划。严控颗粒排放,推进电力机组脱硫脱硝、城市燃煤锅炉改造,抓好黄标车治理、建筑工地及道路交通扬尘治理。加强空气、水质检测,实施17个空气、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改造。加强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争创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启动一批节能降耗和循环化改造项目,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努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八)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增进人民福祉。

保持就业稳定增长。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调整方案,实行乡(镇)工作补贴。强化欠薪治理,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实施临时救助,让身处困境者得到关爱。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实施73所乡(镇)敬老院综合提升工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2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50户。年内完成公交运营体制改革,回购127辆公交车。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启动实施扩充城镇基础教育资源五年规划。调整城乡学校布局,改善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创建19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对47所农村中小学校舍进行加固维修或拆除重建,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专项工程。推进市一高新校区等项目建设。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今年秋季起对全日制中职在校生全免学费。加快市杂技艺术学校、市高级技师学院建设。做好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筹建工作,争取年内实现招生。开工建设市委党校新校区。

让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建设成果。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人、行好事、立好心,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全民文明素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建成市工人文化宫、市图书馆新馆,开工建设市烈士陵园。完善县(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做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舞台艺术送农民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净化网络空间。持续“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

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加快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乡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攻坚行动,改扩建20所乡(镇)卫生院,新建改建600所村卫生室。抓好市人民医院病房楼、市红十字医院康复病房楼等医疗设施建设。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年再提高6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完善新农合大病保险,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实施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确保通过国家复审。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基层民主科学决策、矛盾调解化解、服务群众和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四项基础制度,夯实基层工作基础。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动社会矛盾调处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坚持访诉分离和法定途径优先原则,切实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推动全市信访形势和信访秩序持续好转。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食品安全溯源监管综合平台二期工程建设,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提高群众满意度。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反恐工作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实施“满天星”三期工程,加强平安濮阳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继续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濮解放军、武警消防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人民防空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统筹做好统计、工商、发展研究、外事侨务、机关事务、驻外联络、史志、档案、防震减灾、气象、邮政、通信等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建设法治政府。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强化法治意识,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履行职责,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权由法授、权责法定,推行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三位一体”管理,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发挥智库作用,推行法律顾问制度,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决议,办理好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积极开展协商民主工作,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法监督,促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依法化解行政争议。完成“六五”普法任务。严格依法行政考核,把政府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建设服务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忠诚履职,知责有为,敬业奉献,勇于担当,把干事创业谋发展、促赶超、惠民生作为最大责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改进服务方式,规范工作程序,推行一口受理、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网上办理、并联审批等制度,提升行政效能。完善领导分包、观摩考评、现场办公、督导督查、项目调度等工作机制,强化台账管理,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强化行政问责,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不断优化政务环境。

建设廉洁政府。加强惩防体系建设,落实“两个责任”,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坚持勤俭节约,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完成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和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监督,严格政府投资监管,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套上责任的紧箍咒。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弘扬清风正气,当好人民公仆。

各位代表!致力科学发展、赶超发展是我们的责任,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是我们的追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为促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3

页,当前第。

2

1

2

3

长沙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总战略和“三量齐升”总要求,大力开展“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活动,科学应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完成了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00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4600亿元,增长20%;财政总收入883.89亿元,增长19.5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6.63亿元,增长23.8%;规模工业增加值达2600亿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0亿元,增长14%;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8;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一)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狠抓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工业格局。上海大众、蓝思科技等项目顺利推进,基伍通讯、洋河酒业等项目成功签约,广告产业园、中联麓谷第二工业园开工建设。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8家,中南大学科技园落户岳麓科技产业园,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十强。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崛起,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9000亿元。长沙高新区、浏阳经开区和宁乡经开区、金霞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分别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再制造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基地(园区)。加强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家,中南商贸物流城、阿里巴巴长沙产业带签约落地,实现进出口总额98亿美元,增长12.5%。充分发挥外事侨务、对台、贸促会、口岸管理等重要作用。开展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和竣工运营,全市重点电子商务企业交易总额达520亿元,增长23.8%。推动金融生态区、滨江金融商务区建设,率先成立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旅游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花明楼景区晋升5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一批重要节会,推进国际会展中心建设,会展经济稳步发展。二三产业互动融合,有效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城市承载能力和整体形象显著提升。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成果上报国务院审批,开展片区控制性详规修改,启动中心城区排水等专项规划编制;实施“一江两岸、东提西拓”战略,提升先导区、高铁新城规划品质,完善湘江滨水区城市设计,省府新区、隆平新区等重点片区建设快速推进。地铁2号线试运行,长浏高速、湘府路大桥、南湖路湘江隧道、人民路东延线建成通车,地铁1号线、湘江综合枢纽、沪昆高铁长沙南站、河西综合交通枢纽、芙蓉北大道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启动东、南二环改造,完成西二环改造。加强城乡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整体形象。大力开展市容市貌、城乡结合部环境、道路交通秩序、非法营运“四大整治”,拆除违法建设、户外广告招牌305万平方米。加强社区综合整治,有效激发社区组织活力。依法征拆补偿安置,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启动南郊公园改造,完成晓园公园景观提质,改建4条景观特色街,新建社区公园20个,新增城区绿地3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3.48%。继续开展城乡环境整洁行动,推进10条城乡“绿道”工程建设。城市文明程度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均获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第一,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廖月娥等先进典型。长沙宜居宜游品质更加彰显,湖湘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三)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试点镇建设,新建或续建项目434个。完成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143座、山塘清淤5万亩,加强气象、水文服务,战胜前涝后旱等灾害,解决3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设改造农村公路960公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380公里、低压线路1800公里;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461户;新建户用沼气池4484口;新建、续建乡镇污水处理厂12家;启动首个全国农村生态能源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乔口渔都、广联生猪等100个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962家,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291万亩,粮食种植面积561.7万亩,新增万亩以上蔬菜示范片4个、专业蔬菜基地2.77万亩,创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65个;粮食集团收购金健米业;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增长23.4%;种植花卉苗木45万亩,建设集中连片油茶基地28个,发展林下经济50.5万亩;休闲农业实现经营收入105亿元。加强供销合作、移民工作。城乡统筹步伐加快,正朝着“农业高效、农村精美、农民富裕”的目标迈进。

(四)两型社会建设和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加快先导区发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洋湖湿地公园二期、桃花岭、梅岭公园开园,梅溪湖国际新城展示新形象。新引进和建设高端服务业项目总投资达600亿元。大围山森林公园获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长沙县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县,望城区获评全国科学发展特色县(区),长沙成为全球绿色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实施阶梯水价、电价、气价、生态补偿和排污权交易,开展集约节约用地考核评估和低效利用土地再开发试点,能源消费总量、单位gdp能耗稳步下降。推进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实施24小时空气质量数据动态发布和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淘汰黄标车3.1万辆;落实省政府湘江保护治理“一号重点工程”部署,全面实施流域治理和河道、砂场综合整治;建成坪塘、新港污水处理厂,启动主城区污水管网提质改造工程,主城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7%。试验区改革深入推进,两型发展成为长沙鲜明的标签和靓丽的名片。

(五)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富有成效。全面完成为民办实事工程,民生保障持续改善。新增创业主体约7万户,新增城镇就业14.9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工伤保险实现职业群体全覆盖,第九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0所,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50元。完成公交企业整合重组,全面取消3元票价公交。实行新建居民住宅供水设施统建统管,改造城区居民住宅户表10万户。启动经适房上市,完成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2.7万套,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12万人。食品安全城市建设深入推进,食品检测合格率保持97%以上。加强市场物价预测监管,主要消费品价格基本平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改扩建城区中小学、公办幼儿园81所,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97所,区县(市)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获评全国终身教育先进城市。建成示范性文化站20个,完成中山亭提质改造,长沙国王陵遗址、胡耀邦故居晋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县级医院试点改革,市公共卫生中心、口腔医院南院投入使用,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成功举办市第八届运动会,群众体育设施实现社区、行政村全覆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共建共享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天网工程”,保持对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长安杯”。加强重大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信访秩序明显好转。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健全人口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3%。。夯实统计基层基础,第三次经济普查顺利推进。加强国家安全、应急管理、防震减灾、民族宗教、档案、市志等工作。国防、人防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在抗险救灾和促进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侨联、社科联、残联、红十字会、慈善会、关工委、老龄委等为长沙和谐发展作出新贡献。

(六)政府作风建设和执行能力不断加强。坚持依法科学决策,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全面开展行政决策法律审查,完善政府。

合同。

审查管理机制。认真落实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积极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全面完成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做好省级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的承接工作。办好政府门户网站,开通“12345”市民服务热线,实行非行政许可和年检项目网上办理。坚持精细管理,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加强公共项目资金和国资监管,推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财政支出效益明显提升,国资监管实现全覆盖。开展政府性债务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完成政府投资审计项目878个,核减投资额28.6亿元,综合核减率17.95%。深入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坚持勤俭节约,机构编制和机关事务管理不断规范,专项治理超编车、超标车,全面清理办公用房,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公务出国人次零增长,干部作风明显转变。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市人民政府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长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长沙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在困难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取长沙发展进入国家战略,两型社会、节能减排、现代服务业成为国家试点,为未来发展赢得竞争优势。必须注重改革创新。以改革破解发展瓶颈,以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推动又好又快、率先发展。必须强化项目支撑。千方百计引进项目,攻坚克难推进项目,实施一批好项目、新项目,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必须坚持民生优先。将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产业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调整,转型创新发展任务依然繁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四大整治”还需进一步加强;雾霾天气对群众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环境治理亟待加大力度;社会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政府服务和公务员队伍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xx年目标任务。

20xx年是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实施“”规划的关键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新的增长动力尚不明朗,我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完全有信心抓住机遇,保持经济合理增长,推进转型创新发展。

我们的信心源自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劲动力。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央对湖南提出了“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新定位,这是湖南的区位优势,也是长沙发展的重大机遇。长沙肩负着多项重点改革使命,只要我们发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只争朝夕地深化改革,就一定能激发内在的强大潜力,分享更多的改革红利。

我们的信心源自“六个走在前列”的历史重托。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长沙在加快转型创新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两型社会建设、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成为“一带一部”核心区、深化改革先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型建设先导区,赋予更大的权限,给予更多的支持。有省委、省政府作为坚强后盾,有全省人民对省会建设的大力支持,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勇于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就能从追赶型发展走向引领型发展,在百舸争流的城市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赶超。

我们的信心源自全市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对长沙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之市、两型引领之市、秀美幸福之市”,强力实施“产业倍增、收入倍加、城乡品质倍升”,加快现代化进程,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美好蓝图,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只要我们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用科学的理念推动发展,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用坚实的脚步追逐梦想,就能将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精神,20xx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的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转型创新发展为目标,着力统筹城乡、改善民生、创新治理、转变作风,在全面推进“六个走在前列”、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加快现代化进程中,开创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财政总收入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减排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在7.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5左右。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稳中求进、新中求进、好中求进,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以改革稳增长、以改革调结构、以改革惠民生,在工作中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更加注重市场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能由市场配置的资源逐步交由市场配置,能由市场提供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政府购买;市场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行政审批,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自主决策,依靠市场力量推动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推动经济发展由注重量的增长向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转变,由注重增量的扩张向更加注重存量的升级转变。以资源环境约束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以质量的提升促进效益提升,增加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加劳动所得和居民收入。

三是更加注重两型引领。自觉肩负起试验区的历史使命,积极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路径,将两型理念贯穿于长沙改革、发展、建设全过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和两型体制机制,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当好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四是更加注重城乡一体。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落户限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优化城镇布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提高城镇化质量。

五是更加注重群众感受。把群众需要作为工作导向,高度重视社情民意,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加关心贫困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妥善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三、20xx年工作重点。

着重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着力引进一批有创新成果、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支持企业组建研发平台和创新联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发展工程机械、食品等已有千亿产业,加快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两型住宅、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成长型产业发展,着力培育新的千亿产业。改造提升烟花、服装等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注重产业配套,拉长优势主导产业链。实施重大项目带动。紧盯国内外大型品牌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新项目,切实提高履约率、开工率、投产率。加快上海大众、菲亚特二期、比亚迪汽车城、格力电器、蓝思科技三期、介面光电二期、基伍通讯、中联环境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促进园区错位发展。优化园区功能定位,规范产业落户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开展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实施两型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鼓励发展工业地产,打造现代城市工业经济综合体,提升园区档次和功能。规范乡镇工业发展,打造特色工业小区。支持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长沙经开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雨花经开区创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加快将宁乡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培育成新的“千亿园区”,推动望城经开区、金霞经开区晋升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支持区校共建中南大学科技园、湖南大学科技园。

(二)突出发展服务业,提升竞争优势。发展新型服务业态。大力发展金融、文化创意、信息软件、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后援中心、工业设计等新兴业态,加快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移动电子商务基地建设,大力支持仓储物流发展,引进大型快递物流企业,促进电子商务加速壮大,支持雨花区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支持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广告产业园、湘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后湖国际艺术区建设,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中心,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打造中部消费中心。深入推进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科学布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引导地铁沿线商业发展,加快中心城区批发市场有序外迁和提质改造,推动高岭商贸市场群、长株潭商圈发展,加快大河西和马王堆农产品物流中心、湾田国际、金桥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建设,推进台商总部大厦、保利西海岸等城市综合体建设,抓好芙蓉中央商务区、金融生态区、滨江金融商务区建设,规范民间借贷机构服务管理。加快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支持会展经济发展。引导高档餐饮酒店开发面向大众的消费,挖掘消费潜能。加强旅游与文化、生态融合发展,推进大围山、铜官窑、灰汤温泉等旅游区建设,繁荣歌厅酒吧文化,打响“快乐长沙、宜游胜地”品牌。推动对外经贸合作。引进开放型产业项目,打造一批优质的外贸商品基地,扶持一批进出口总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行业龙头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长8%。争取跨境电子商务应用、文化创意自由贸易区等国家试点。增开国际航线。加快金霞保税物流中心、临空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国家级转型示范出口基地。启动霞凝铁路口岸作业区建设,申报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电子口岸平台。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合作,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协作,促进国际友好城市合作交流。

(三)突出建管并重,打造品质城市。坚持规划先导。规划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尊重群众行为习惯,注重细节设计,体现人文关怀。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适时启动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注重加强重点地段、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加快编制解放垸规划,整体规划开发月亮岛等湘江洲岛,加强湘江两岸建设项目景观审查,打造和谐美观、特色鲜明的城市天际线。有序推进滨水新区、省府新区、南湖片区、空港城、苏圫垸生态新城建设,提升高铁新城开发建设品质。完善功能配套。启动地铁3、4号线、高铁南站至黄花机场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地铁1号线、城际铁路建设,实现地铁2号线试运营。启动长株潭环线高速建设,加快长韶娄高速、京港澳高速辅道及星沙联接线建设。启动桐梓坡至鸭子铺通道建设、万家丽路快速化改造,推进营盘路和劳动路东延、车站北路和东二环北延,加快黄江公路、宁梅大道、金阳大道、滨河大道建设,完成东、南二环改造,打通红旗路等断头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完成湘江综合枢纽主体建设,加快新港三期建设,提质改造湘江风光带,打造“百里滨水走廊”。实施城区干道架空线缆入地,加强城区防洪排渍、消防设施建设,改造城区地下管网和排水堵点。加强城市管理。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有效减少道路开挖。加强公园广场、出入城口及机场车站周边环境整治,严格治理城乡违法建设。推进老旧住宅区、背街小巷改造,启动雅塘片区、望城坡等区域提质改造。启动城区部分主干道立面改造,提升“一江两岸”主要景观轴线及周边亮化效果。推行网格化、精准化、系统化管理,既以人为本又严格执法,做到宣传、教育、执法有机结合,巩固“四大整治”成果,打造更加整洁有序、清新靓丽的省会形象。

(四)突出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投资,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实行整体规划、集中投入、片区实施。启动农村公路提质改造三年行动,加大危桥改造力度,新建农村公路600公里,提质改造300公里。推进农村电网扩容改造,有序推进通讯光纤向行政村延伸。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重点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45座,骨干山塘清淤扩容3万亩,疏浚沟渠1000公里,解决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10家,建成户用沼气池3000口。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培育现代农庄、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加强种业科技创新,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知名龙头企业和名优品牌。完善现代农产品物流网络,加大农产品直销配送。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重点城镇建设。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合理引导村民集中居住,融入现代元素改善居住条件。深入实施城乡环境整洁行动,巩固农村连片整治成果。有序推进15个重点小城市、中心镇、特色镇建设,试点探索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打造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和湖湘特色的美丽城镇,方便农村人口就近转移,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五)突出两型建设,加快引领发展。发挥先导区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先导区规划、建设品质,大力发展两型交通,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梅溪湖国际新城、大王山旅游度假区、洋湖总部经济区、滨江新城建设,提质改造滨江风光带等景观工程,开工建设市儿童公园、儿童医院、科技展示中心,完成洋湖湿地公园、巴溪洲公园建设。鼓励发展新能源和绿色建筑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积极引进高端服务业,加快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不破坏、少影响”原则,划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域。加强环境风险企业管理,落实生态补偿制度。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年嘉湖、梅溪湖、松雅湖等水质保护。实施三年造绿大行动,加快城区主干道绿化提质,启动沙湾公园、八方山公园建设,新建社区公园20个,新增城区绿地600公顷;加快浏阳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创建绿色示范集镇10个、绿色示范村庄和社区各30个。大力治理环境污染。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年审制度,实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损害赔偿。强力推进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加强湘江流域治理,实现湘江、浏阳河城区段全截污、全治理。加强扬尘源头治理,规范渣土运输和建筑工地现场管理;严格控制油烟、汽车尾气等污染源,引导新能源汽车发展,淘汰黄标车1万辆,确保雾霾天气明显减少。完成10万平方米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妥善处置固体废弃物。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推广集约节约用地模式,规范工业用地管理,推进低效利用土地再开发。加速园区和重点新区分布式能源建设,着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广建设工业园区厂房屋顶光伏电站,有效降低能源资源消耗。鼓励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大建筑工业化支持力度,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六)突出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教育质量。注重教育公平,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新改扩建城区中小学10所、公办幼儿园45所,着力缓解大班额、择校问题,提质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30所。加强校长任职交流和教师对口支援,推进中招中考制度改革,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进步。支持长沙学院发展。以商贸职院为主体整合相关资源筹办第二所本科院校。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创建全。

国学。

习型城市。繁荣文化事业。启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一批集中居住区文化广场,提质乡镇综合文化站30家,创建社区(村)示范文体活动中心100个,加强青少年活动基地和公共阅读场所建设,创作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加快长沙国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炭河里遗址公园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妥善解决市属文艺院团改革遗留问题。健全诚信体系,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志愿者服务制度化,促进文明创建常态化,引导市民自觉养成文明习惯。建设健康城市。注重人才引进和设施投入,推进市三医院、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提质改造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所、村卫生室260所,增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扩大基本药物目录范围,严格控制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增幅,支持民营医院发展,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群众体育健身设施,积极备战省十二运会。加强计生基层基础工作,提升计生管理服务水平。理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严格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切实保障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积极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七)突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创业富民。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鼓励自主创业、二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和指导,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就业援助,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强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村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赔付标准。改革医保支付制度,建立低收入家庭大病救助机制,完善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加大住房公积金在非公企业建制力度,推进黄兴北路二期、火车北站二期、燕山街、南湖片区等棚户区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创新零星棚户区改造模式,完成棚户区改造13260户。推进红星村、戴家河村、天马村等城中村改造,改造农村危房4200户。积极发展养老事业,鼓励发展社会化养老机构,启动乡镇敬老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发展慈善事业,加快市儿童福利院和乡镇社会救助站建设,建好市残疾人康复机构。实施价格惠民,推进住宅小区电力专变改公变,完成城区自来水户表改造20万户,公交票价优惠30%。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天网工程”拓展应用,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和舆情,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增强群众安全感。创新普法教育形式,提升全社会法律素养。实行网上受理信访,落实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机制,加强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突出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社会组织扶持监管,加大社区(村)设施建设力度,完成第九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提高统计服务决策水平。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宗教场所建设。加强档案、市志、机关事务管理。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国家安全工作,推进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

贯彻落实xx届三中全会精神,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

坚持改革创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多,要实现约束条件下的发展,唯一办法就是改革创新。更加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推动观念更新,以解放思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解放思想引领转型创新发展。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坚持“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同时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以加快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统筹抓好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理顺市与区县(市)、部门与部门关系,有效解决职能交叉问题。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政事分开。做好第一轮国企改革扫尾工作,引导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政企分开。推进简政放权。用好、用足、用活已承接的省级管理权限,全面清理市本级管理权限,凡是由基层管理更方便更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至区县(市)、园区。勇于自我革命,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确保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升。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现“先证后照”向“先照后证”转变,更好地调动社会投资创业的热情。

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依法行使职权。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落实政府法制工作规定,实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加强政府合同审查,保障政府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严格恪守诚信。坚决维护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杜绝朝令夕改,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弄虚做假,不虚报浮夸,以没有水分、可持续的增长取信于民。政府工作人员要坚持职业操守,对人民群众承诺的事情要有诺必行、负责到底。主动接受监督。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会的各项决定、决议。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开展民主协商。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高度重视民主党派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弘扬实干精神。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关键在于抓好落实。要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作为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强化问题导向。从制约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入手,一项一项研究解决方案,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加强执行的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既要评价工作效率,也要评价综合效益,总结推广普遍性的经验,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强化时间意识。既要明确路线图,又要制定时间表,把握时间节奏,以目标倒逼进度、以督查倒逼落实,使各项工作始终处于一种高速运转、高效运行的状态,以高效率赢得高效益、以快节奏换来快发展。强化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沉下心来研究工作,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未雨绸缪,提前应对。既要纵向比,更要横向比,更多地正视自身不足和差距,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强化进取意识。树立争先进位的勇气和信心,坚决摒弃骄傲自满、停滞不前的思维定势,不回避矛盾,不畏惧困难,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创造性地推动工作落实。

加强廉政建设。廉洁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要对人民、对法律、对权力始终抱有敬畏心,管住权力、管好钱财,清廉从政、勤俭为民。坚决反对“四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坚决反对和根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管好财政资金、公共资产。继续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筑牢预算约束力防线,防范政府债务风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廉政教育基础作用和领导干部监督,科学有效预防腐败,坚决惩治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深化政务公开。突出公共财政、价格收费、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及时主动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信息,做好公民依申请公开,探索网络时代政务公开的新形式,完善基层政务公开平台,提升市政务中心服务功能,让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以廉政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各位代表,长沙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新形势、新任务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六个走在前列”的要求,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为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加快现代化进程而努力奋斗!

3

页,当前第。

3

1

2

3

市政府工作报告4

各位代表: 。

一、200*年工作回顾 。

二、2004年工作安排 。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我们将认真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

(一)努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

(二)不断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 。

(三)继续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 。

(四)全力推进富民工程。 。

全方位拓宽富民渠道,不断提高富民实效。 。

(五)着力提升城市化水平。 。

进一步完善城市设施,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全面加快城市化进程。 。

(六)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

(七)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

以提高市民素质为重点,努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

(八)进一步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

三明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季度,我局在市局党组和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局年初下达的目标考核任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现将一季度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础业务。

测报工作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我局根据各。

岗位职责。

制定了岗位目标责任制,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办公室,并出台相应的考核办法。每月定时召开质量分析会,加强业务人员对新技术、新规定的学习,注重转折性天气的学习和复杂天气处理的经验交流。同时开展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各项工作做到早安排早部署,认真做好突发性设备故障处理和人工编发报的演练,提高值班员的应急处理能力。为迎接全省测报业务考试,我局召开测报业务考试动员会,并针对业务技能要求开展每周两次集体学习,为顺利通过本次考试做充分准备。20xx年12月至20xx年3月地面测报工错情0条,报表预审无错情。

二、气象服务工作。

向县委、县政府、防指办及有关部门发布《重要天气报告》,尤其在春节前后长时间连续阴雨雪灾害天气中,我局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对每一次重要天气过程都作了准确地预报,并及时通过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等途径向交通、建设、农口部门以及防汛防旱指挥部发布天气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1-3月共制作重大活动专题气象预报15期,春运专题预报20xx共向地方各级领导发送手机气象信息共720xx。

三、科技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一)雷击风险评估步入正轨。

我局以县规划局关于雷击风险评估文件为抓手,加大宣传力度,对新规划建设项目进行前把关,上门联系,宣传政策。同时,今年以《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颁布设施为契机,突破以往对建筑体量、规模、性质等限制,要求所有新开工建筑都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争取此项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防雷工作得到地方政府重视。

年初我县正式出台了《县政府关于印发泗阳县城区建筑工程施工图综合审查和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制度的通知》(泗政发[20xx]24号),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将防雷工作正式纳入建筑图纸审查和竣工验收的法定程序内,对防雷工作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前防雷工作更加得到地方领导和建设单位的重视,有力地推动了防雷工作进一步开展。

四、以人为本,不断提升文明创建工作水平。

为认真做好迎接文明行业考核验收各项准备工作,我局严格对照《文明行业测评标准》中规定的综合效益显著增强、思想道德风尚良好、行业管理科学有效、行业文化特色鲜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等六项创建指标进行逐项自查,对20xx20xx年度文明创建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并完善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各类档案,对原始资料进行汇编成册,并请县文明办对我局文明创建工作给予指导,积极做好文明创建考核验收工作。

今年我县气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中国局和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精神,稳步推进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聚力创新,聚焦服务,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完善为农气象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气象防灾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强化气象社会安全管理(防雷)工作,开展文明创建和“三个作用”学教活动,严实并举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江苏气象现代化。今年以来,在省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气象科技服务示范和引领作用,具体工作如下:

一、基础业务质量稳步提高。以稳定业务质量为根本,积极推进业务一体化工作,加大对基础业务的投入,新增新型监测设备一套、自动天气现象观测仪一套和能见度仪一套,按照中国局要求进行了地面观测场标准化改造。为职工提供学习、工作和生活便利,组织职工进行多项业务学习和培训,为参加全市第五届行业技术竞赛做好准备。全国酸雨站考核数据标校,区域自动站维护保障和地面自动化业务系统监控运转顺利良好、无差错,资料上传及时并达到省、市局规定考核要求。

预报气象服务做到准确、及时。累计向县委、县政府发送各项预报传真、专题服务和发布预警信号16期(次),重重要活动气象保障2多次,向县级、镇级主要负责人发送信息近5万余人次,向气象信息员发重要气象信息3000余人次。申报获市级重大预报服务奖、自立课题2项。

农业气象测报做到观测、发报均无错情,质量保持长期稳定。

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有效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按照我县“十三五”国民发展规划,积极组织建设“智慧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涉及到的全省()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建设正在按照省发改委批复和全省气象业务技术要求同步推进。

全面贯彻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地方气象事业发展,按照《江苏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20xx年1月4日第113号省长令)要求,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做好气象台站环境保护等工作。完善政府购买气象服务清单和部门责任权力清单,努力在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公共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保障。

继续加强部门间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有序推进与县广电部门(村村通工程)合作实现气象信息服务“村级”全覆盖。加强与县农委、县应急办、民政、国土和水利等部门的业务联合,落实村级气象信息员、地质灾害信息员、镇级应急信息员、民政灾害信息员、新农保理赔信息员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零距离”。

强化与县国土部门、环保部门协调、联动,明确双方在重大气象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会商、发布和传播等方面的职责,健全大气污染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大气环境预报和重污染应急处置能力。推进我县人工增雨能力建设。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按照县政府各部门安全管理职责分工要求,与县安监部门充分沟通,结合《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加强我县防雷安全管理,并会同发改、安监、规划、建设、教育等部门共同做好防雷安全管理工作。

充分做好3-23气象日气象法律、法规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

防控。

四、抓好文明创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全局上下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及时梳理和整改与国家气象事业发展、国家政策不相适应内容和项目。完善单位内部工作管理制度,并对各岗位工作制度进行了细化、明确了责任。通过召开班子会、党员会、全体职工大会和个别谈话等形式,要求全体员工都要在本职岗位上进一步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建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作为新常态下的工作重点,务必在思想、认识和行动上与上级保持一致。

我局党支部认真开展“发挥‘三个作用’、奋力‘比学赶帮超’”主题讨论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

两学一做。

”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全面推进政府“oa”办公网络建设、“12345”政府服务热线和百姓办事“零距离”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建设,提高为民办事工作效率。

积极开展江苏省“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按照上级工作部署,扎实开展“百千万”走访帮扶和“文明创建结对帮扶”工作,把文明创建和结对帮扶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把建设学习型机关和创建“文明创建”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同创共建,互相促进。

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完善气象现代化项目指标体系,结合江苏“一流气象台站”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承载气象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能力,全面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

以服务为引领,突出做好“三农”服务工程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紧急发布制度,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服务及时,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为领导决策、农村防灾减灾,促进农民农业增产增收提供重要保障。

加快推进省“131号”文件的落实,有效推进地方气象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加强与地方部门的联系,优化合作方式,进一步发挥气象部门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继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为全面推进气象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

页,当前第。

2

1

2

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76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发〔2017〕19号)精神,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表率作用,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信用辽宁”建设的总体要求,持续推进“信用大连”建设。将坚持依法行政、阳光行政作为推进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要手段,将建立政务领域失信记录和实施失信惩戒措施作为推进政务诚信建设的主要方面,将危害群众利益、损害市场公平等政务失信行为作为治理重点,强化督导考评,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坚持守信践诺,提升我市公务员队伍诚信履职意识和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诚信行政水平,建立健全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二、探索构建广泛有效的政务诚信监督体系。

—1—。

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软环境办、市绩效办、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各有关部门)。

(二)建立横向政务诚信监督机制。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将办理和落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情况作为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要考量因素。(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

(三)建立社会监督和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充分利用“大连民意网”和“12345市民热线”,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受理对政务失信行为的投诉举报。支持信用服务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政府信用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运用大数据手段,将确认的政务失信记录进行整合,依据评价标准对政府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和预警,对各地区、各部门政务诚信整体状况进行排序,以此推动我市软环境建设。(牵头单位:市软环境办、市政府办公厅、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各有关部门)。

三、建立健全政务信用管理体系。

地将相关政务信用信息报送到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制定重大决策、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配合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

(二)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公务员诚信、守法和道德教育,编制公务员诚信手册,将信用建设纳入公务员培训和领导干部专题研讨、进修等课程,加强公务员信用知识学习,提升公务员信用意识。(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配合单位:各有关部门)。

(三)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加快推进政府及事业单位信用数据库建设,将纪检、司法、人社、督查等部门所掌握的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和违背信用承诺等政务失信信息纳入平台,建立政务失信信息报送及共享机制。同时,依托“信用大连”网站等依法依规逐步公开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政务失信记录。(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监察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人社局;配合单位:各有关部门)。

—3—。

处理措施。(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配合单位:各有关部门)。

(五)健全信用权益保护和信用修复机制。完善政务信用信息保护机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采集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务员政务失信记录。制定信用信息异议、投诉流程,及时更正或撤销有误的信息。探索建立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关爱机制,公务员在政务失信行为发生后主动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或者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可从轻或免于实施失信惩戒措施。(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人社局、市法院等有关部门)。

四、加强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

(一)加强政府采购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完善政府采购诚信体系,建立政府采购方面的政务诚信责任制,加强对采购人在项目履约验收环节信用情况的监督,畅通政府采购领域毁约、违约、虚假招标等政务失信行为的投诉举报渠道,依法处理采购人及有关责任人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的违法违规失信行为,并纳入政府部门及相关责任人失信记录。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与交易系统,依法依规公开相关信息,提高政府采购活动透明度。(牵头单位: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各有关部门)。

和社会资本合作的信用环境。(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建委、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各有关部门)。

(三)加强工程招标投标领域政务诚信建设。严格执行招投标代理机构和重点项目招标投标领域应用第三方信用报告制度,探索拓展第三方信用报告应用范围。健全招标投标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制度,提高政务信息透明度,及时向社会公开招标代理机构资质信息、信用信息及动态监管信息等。(牵头单位:市建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配合单位:各有关部门)。

(四)加强招商引资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各级政府要严格依法依规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抓好政策落地落实。规范招商引资行为,认真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协议,不得以政府换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理由毁约,依法保护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权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政府招商引资领域信用承诺制度,将相关承诺在“信用大连”及政府门户网站公示,畅通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失信行为投诉举报渠道,加强日常监管,将失信行为纳入政府部门和相关责任人信用记录。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改变政府承诺和合同约定的,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相关企业和投资人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牵头单位:市外经贸局、市经合办;配合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

—5—。

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机制。(牵头单位: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领域诚信建设。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发起部门要及时推送激励和惩戒对象,各配合部门要严格按照已经签订的备忘录进行相应的激励和惩戒,建立激励和惩戒措施实施情况反馈机制,将未执行相应措施等失信行为纳入相关责任人失信记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法院、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等有关部门)。

(七)加强街道和乡镇政务诚信建设。建立街道和乡镇公开承诺制度,加大街道和乡镇政务、财务等公开力度,确保就业、物业、就学、计生、养老、助残、救助、扶贫、医保、住房、出行、停车、防火防盗、拥军优属、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和优惠政策有效落实到社会公众,并将各项工作守信践诺情况纳入街道和乡镇绩效考核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诚信街道和诚信乡镇创建活动。(牵头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建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

五、健全保障措施。

(二)加快法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务诚信建设法规规范,推进政务诚信管理制度建设,探索制定政府信用评价地方标准规范,加强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公务员诚信、政务诚信评价办法等制度建设。

(三)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先行先试。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工作,探索政务诚信建设新经验、新路径,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施。

(四)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落实,结合实际切实有效开展相关工作,以政务诚信引领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对本实施方案的落实工作进行统筹协调、跟踪了解。市政府将适时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7—。

长乐市政府工作报告

长乐市名取自《诗经》“长安久乐之义,为中国福建省下辖县级市,由福州地级市代管,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长乐市政府。

希望对你有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长乐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xx年工作暨“”发展回顾。

刚刚过去的20xx年,面对复杂的发展形势、繁重的改革任务和下行的经济压力,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来闽考察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妥善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努力完成市xx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攻坚克难谋发展,经济增长保持平稳。面对经济持续下行、企业困难加剧的严峻局面,加强经济研判调度,落实各项政策举措,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企业精准帮扶,市本级财政投入资金3.5亿元,落实各项惠企政策4.7亿元,海峡·长乐周转贷累计放贷35笔、金额7.8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压力,为稳定经济基本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努力,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6亿元,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50亿元,增长9%;公共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50.16亿元,增长0.1%,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3.63亿元,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452亿元,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亿元,增长20%;出口总值6.13亿美元,增长7.1%。市本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01亿元,其中省重点项目和福州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118.5%和112.7%。

二、坚定不移调结构,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出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和实施中国制造20xx《行动计划》,引导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翔福物流进展顺利,雪人压缩机项目投产,博那德新型建材项目启动建设,中储粮、福州面粉厂建成投产,鹤上商贸物流园、永荣城市广场、中天恒基广场等现代商贸项目顺利推进。传统产业有效提升,规模以上纺织业完成产值1366亿元,同比增长8.8%,恒申合纤产值突破百亿,金纶高纤、长源纺织、吴航不锈钢等龙头企业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荣获全国“纺织行业创新示范集群”称号。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7亿元,比增3.2%,鹤上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生态休闲农业、优势农产品种植和水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发展。

三、务实创新抓改革,发展活力得到增强。制定《重点改革任务实施规划(20xx-20xx年)》,积极稳妥推进8个领域52项重点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累计承接上级下放事项108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25项,压缩办理时限1337个工作日,公布市级行政权力清单和市直部门责任清单。完成威立雅水务股权回购。投融资改革取得突破,成功与国开行、农发行等银行机构对接6个项目,融资金额35.4亿元。土地征迁改革步伐加快,试点推进货币化补偿安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质量强市战略,技术改造势头强劲,30项重点技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42亿元,兴航机械、阿石创电子、太平洋食品获评20xx年度福州市科学技术奖,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福州市以上名牌产品数首次位列福州地区第一位。捷泰科技公司成为我市首家“新三板”上市企业。

四、完善功能强基础,重点区域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福平铁路、长平高速、东南绕城高速等对外大通道加快建设,营滨路、两港线拓宽改造二期、滨江滨海路三沙湾至外文武围垦堤段等工程基本完工,长乐机场第二轮扩能改造顺利推进,全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大关,长乐机场海关正式揭牌运作。路北11万伏变电站投入使用。七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有力推进,“数字福建”产业园四条道路建成通车,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企业与社会云项目启动建设;临空经济区拓普达钛合金等高新产业项目落地;瀛洲片区旧屋区改造步伐加快,炎山片区岸线规划调整获得审批;首占营前新区城市形象初显,一批公建、房地产项目加速推进,203省道新区段企业土地收储取得成效;鹤上商贸物流园配套道路基本建成,钢贸、五金、建材三大市场正式开业;松下港区18#、19#泊位完成主体工程,12#、13#泊位及防波堤二期工程加快建设;海湾新城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五、强化整治优环境,生态建设取得成效。启动修编长乐城市总体规划,开展“多规合一”编制。以列入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市)为契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199项城镇化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2.4亿元,完成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吴航下橹桥片区旧改完成规划设计、入户丈量、安置方案编制等前期基础工作。宜居环境建设扎实推进,72项列入福州市宜居环境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4.5亿元,累计拆除“两违”建筑373宗、面积67.3万平方米,完成东湖整治和长山湖公园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实施香江公园二期、洞江湖公园一期建设,“青山挂白”、畜禽养殖、黄标车淘汰和施工扬尘、石材加工、渣土运输滴洒漏等专项治理取得成效,城区部分路段实现市场化保洁。潭头污水处理厂完成主体建设,铺设污水管网7.8公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完成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改造提升,累计造林绿化8479亩,空气质量持续位居福州市前列,获评“国家级生态市”。

六、统筹协调求均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投入9000万元实施校安工程,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获评省级“教育工作先进市”。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县级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市二医院新院、市妇幼保健院医护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市医院外科综合大楼动建。建成新区市体育中心和东湖水上运动中心,成功承办第一届全国青运会长乐分赛区赛事,举办长乐市第八届民俗文化节、海丝旅游节等文化活动。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获评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17个单位获评省级文明单位,梅新村等6个村获评全国、省级文明村,林玉娇荣登“中国好人榜”,邹长航获“全国十大见义勇为英雄司机”称号。对台、审计、双拥、人防、海防、广电、气象、科普和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机关事务、爱国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也取得新成绩。

七、持之以恒惠民生,人民生活切实改善。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市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36.2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75.7%。十大类3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8亿元。就业再就业政策有效落实,新增城镇就业8542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6684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08元,增长1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增长12.5%。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困难家庭就业创业援助工作扎实开展,累计帮助732名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完成2所乡镇敬老院建设,发放各类补助金9306万元,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18套,完成配租198套。依托慈善总会、红十字会、老区建设促进会,开展扶贫济困、医疗救助、老区帮扶等活动,累计救助金额2930万元,受益群众7万多人次。社会治理创新深入推进,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平安建设等工作得到强化,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6%,社会总体安定稳定。

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按时办理人民代表大会议案1件,代表建议119件,政协提案110件,其中重点提案5件。

各位代表,20xx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为“”收官划上句号,也为“十三五”开局奠定基础。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更加开放美丽和谐幸福的新长乐的总体目标,顺利实现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回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成就:一是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近6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20xx美元,高于福州地区平均水平,公共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二是城市建设达到新水平。城乡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七大重点区域建设全面铺开,首占营前新区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有效提升,列入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县(市)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市)。三是生态建设得到新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继续降低,完成造林绿化14.39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0.2%,人均拥有公共绿地18.5平方米,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水平。四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政府机构改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经济发展活力有效增强。五是民生事业取得新进展。城乡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成效明显。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长乐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经受多重困难考验,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政府和广大干部辛勤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帮助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勇于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长乐市人民政府,向为我市建设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有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为长乐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驻航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长乐建设发展的海内外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企业发展困难仍在持续,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发展后劲不足,财税增收乏力;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一些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亟待化解,第三产业培育发展偏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交通拥堵、违法建设等问题还较突出;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工作与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土地、资源、环境等发展要素瓶颈约束进一步趋紧,节能减排攻坚压力较大;影响和谐稳定的矛盾仍然不少,社会管理还需加强;政府办事效率、服务水平还不高,不作为、慢作为甚至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持续加以解决。

“十三五”发展暨20xx年工作安排。

“十三五”时期,是长乐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高起点加速推进科学发展、高质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科学制定长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对于全面融入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加快推进长乐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请大会审议的《长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总结了“”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宏观环境和机遇挑战,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和各项措施。

《规划纲要》提出我市“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福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稳增长、调结构、强动力、惠民生、防风险,着力打造“海丝重要节点、福州新区核心、省会交通枢纽、现代产业基地、滨海生态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更加开放美丽和谐幸福的新长乐。

《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握好“四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新区引领,基础先行;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坚持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共建共享。《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力争“十三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左右,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5%以上。新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福州新区长乐片区城市框架、高端产业、基础设施及生态体系初步形成,重点区域、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乡统筹发展更加协调。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以上。群众生活品质普遍提高。率先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提前实现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改革开放取得实质突破。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若干领域改革走在福州市前列。进一步密切对外交流合作,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创新创造活力明显增强。创新、创造、创业生态体系更趋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生态文明示范效应明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污染防治能力有效提升,节能减排、低碳和生态环境治理等主要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成。

根据“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20xx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45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25.5亿元,增长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3亿元,增长3%;公共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55.19亿元,增长10%,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6.98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520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5亿元,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1.48亿美元,增长7%;出口总值6.56亿美元,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0元,增长10%;完成福州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先行带动,全面融入福州新区。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围绕全面融入福州新区开放开发,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全市总体规划,加快实施“多规合一”。全力推进福州新区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强化“空港”、“海港”两极带动,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流动,加快产城融合、港城联动发展。“空港”重点加快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海峡两岸国际快递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飞机维修、保税物流、跨境电商、临空服务等产业发展;“海港”重点整合松下港区港口和岸线资源,拓展临港发展腹地,加快中粮、省储备粮等项目建设,打造集粮食储运、粮油加工、物流贸易等一体的多功能港区。持续推进七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统筹道路、水电、管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提速基础设施建设。牢固树立基础先行理念,积极推动福平铁路、地铁6号线、道庆洲大桥、长平高速、东南绕城高速、东部快速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滨江滨海路、福北线改造等市域大通道建设,构建与福州“半小时交通圈”,加速福州同城化步伐。建成新区公交枢纽站,动建新区客运中心,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配合推进长乐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和第二轮扩能改造。加快仙富、百户等11万伏变电站建设,启动中航油输油管道改线工程。实施外文武堤路结合等19项水利工程。着力突破征迁瓶颈,加快征迁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出让成本测算方法,推行留用地货币化补偿,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加快城乡一体步伐。注重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位,持续推进城区道路“白改黑”改造及管线缆化工程。推动首占营前新区一批房地产、商业和公建项目建设,完善新区市政道路、园林景观、地下管网等基础配套,增强新区行政办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商贸等公共服务功能,促进新区人气聚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江田、古槐、金峰、漳港等中心镇区扩容提质、更新改造,加快强镇扩权步伐,实施新一轮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两违”打击整治力度,引导农村规范有序建房。

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加快“智慧长乐”城市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着力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大力开展生态修复,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推进全省城市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强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交通拥堵、内河淤积、噪声扰民、占道经营等“城市病”,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提升城市环境质量。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二、着力增强动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深入推进改革。着力解决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把经济增长的潜在速度释放出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行权责清单制度管理,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服务,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非禁即入”,强化“契约精神”,推行ppp模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新兴产业、金融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继续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进道路保洁、垃圾转运、内河整治和市政设施管养等领域的市场化运作。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保基本、强基层的基础上,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强化企业帮扶。坚持把稳定企业生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落实中央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组合拳”。强化政银企对接合作,扩大企业应急周转金、海峡·长乐周转贷的作用和影响,进一步加强与省、福州市级金融机构的沟通对接,争取各金融机构对长乐的支持,拓宽企业有效融资渠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扩大有效投资。千方百计稳住有效投资和实体经济基本盘,重点在基础设施、民生领域、产业升级、现代农业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20xx年初步安排重点项目273项,总投资407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1.1亿元。加强与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对接,积极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注入项目建设。加大开放力度,深入实施“回归工程”,加快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大产业项目,抓紧补齐一批公益性、短板性的交通、水利、社会事业等惠民生项目,形成项目建设滚动发展态势。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

注重消费带动。加快永荣城市广场、中天恒基广场、十洋商务中心等重点商业项目建设,优化商贸集聚区布局,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我市“蓝天白云”、宜居宜业的优势,重点发展家政、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电子商务、房屋租赁等现代消费模式,推动消费升级。拓展旅游消费,整合下沙海滨、网龙动漫园、漳港显应宫、琴江满族村、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等特色旅游资源,精心打造江海岸线旅游、长乐文化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吸引旅游消费和外来消费。狠抓房地产去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三、着力调整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培育壮大成长型、领军型企业,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型产业集群,提高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完善“数字福建”产业园基础配套,建成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等项目,打造数字福建支撑服务基地和区域大数据中心。发展新材料产业,以金强建材、阿石创电子、拓普达钛合金深加工等项目为龙头,推广新型材料研发应用。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临空临港优势,加快推进鹤上商贸物流园、松下物流园、翔福物流园、纵腾跨境电商产业园等专业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业。

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设立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基金,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市场出清”,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长乐纺织行业资源,成立福建纺织交易中心,打造全国性纺织交易平台,推进“全国化纤(锦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依托吴航不锈钢深加工项目,推动冶金行业向下游不锈钢精深加工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活创新主体、构筑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大高端、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深化质量强市和商标品牌战略,支持明一国际、佳亿化纤、阿石创电子等企业加快上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优农业、都市休闲农业,推动特色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巩固提升青山龙眼、沙地马铃薯、潭头西芹等果蔬品牌,加快飞思农庄、黄仑山生态园等农业重点项目建设,适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快恒兴南方水产品加工交易中心建设,推动梅花五显鼻、漳港三营澳渔港建设,完善渔业基础配套,发展远洋捕捞、特色水产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海洋产业。

四、着力生态建设,精心打造绿色家园。

深化节能减排。扎实推进总量减排,完成潭头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城区、滨海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完成17.2公里污水主干管和40公里乡镇配套支管网建设,提升污水接驳率和处理率,建成滨海工业区集中供热工程。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开展排污权指标收储,推进钢铁、水泥、化工、印染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完成落后产能淘汰年度任务。坚决贯彻执行新《环保法》,严肃查处环境污染违法行为。

深化环境整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也是长乐的亮丽名片,要继续打好“生态牌”,巩固和保持生态优势,更多地释放绿色福利。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和定期巡查。积极开辟第二水源,加快推进大樟溪引水工程和三溪水库备用水源建设。加大城市供水管网扩容改造力度,提升饮用水源水质,保障市民饮水安全。强化空气污染整治,全面实施网格化环保监管,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深化施工扬尘、餐饮油烟、黄标车淘汰等专项行动,持续提升城市空气质量。强化闽江河口湿地、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特殊生态功能区保护,推进沿海基干林带保护提升,持续实施莲柄港水系整治,加快香江公园二期和洞江湖公园一期建设,完成南山公园改造提升,建成城市绿道和慢行系统30公里。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深化上下洞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海绵城市,争取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深化集约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构建资源循环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强低碳技术开发运用,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优化土地管理利用,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推进203省道首占营前新区段、滨江滨海路沿线等重点区域土地收储,盘活存量闲置土地,力求有序供给、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管理规范化水平。严格项目落地审查,科学设定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等指标,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效益,确保“地尽其用”。

五、着力共建共享,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统筹推进社会事业。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率先普及高中教育,扶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继续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投入5000万元实施漳港中学综合楼等一批校安工程,建成鹤上、罗联中心幼儿园。大力弘扬“海丝”文化,积极融入福州“海丝”战略枢纽城市建设。出台《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对登文道、九头马古民居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配合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场所建设,举办长乐市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增强人民体质。完善卫生基础设施,推进市医院外科综合大楼、中医院新院建设,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建设,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人口服务管理改革,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持续增强民生保障。紧紧围绕补短板和托底做好各项民生工作,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继续安排2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度计划投资4.7亿元。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发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公益性岗位,争取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5800人。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以大众创业拓展就业空间、扩大就业容量。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探索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对接整合,扩大失地农民保障覆盖面。重视养老事业发展,加快椿萱乐老年公寓和乡镇敬老院建设,健全以居民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慈善总会、红十字会、老区建设促进会扶贫帮困、医疗救助等作用,健全完善新型救助体系。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心青少年成长,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实施精准扶贫,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积极创新社会治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完善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帮扶工作机制,强化移风易俗,弘扬社会新风气、正能量。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推进“诚信长乐”建设。持续深化平安建设,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进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健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指挥、联动处置、舆论引导机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校园安全等重点领域监管,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公共设施建设,构建应对灾害的安全保障网。

六、着力提速增效,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重大事项听证等制度。依法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强化权力公开运行,深化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务公开,主动接受舆论和群众的监督。

转变工作作风。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重点解决“熟人经济”、“庸懒散拖”和“不担当、不作为、不落实”等突出问题。勇于担当尽责、敢闯敢试,敢于直视矛盾、攻坚克难,把心思和劲头放在苦干实干、争创一流上,切实做到想干事、会谋事、敢担事、能成事。

强化执政为民。巩固拓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成果,牢记党的宗旨,秉持为民情怀。持续深入开展“四个万家”、“三比一看”以及“走进千万家、温暖长乐人”进村入户大走访等活动,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不懈纠正“四风”问题,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作用,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行政性经费支出,强化增收节支,反对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新的机遇,新的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全面融入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加快推进长乐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实现长乐市“十三五”规划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3

页,当前第。

1

1

2

3

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古称邕州,具有1680多年历史,是广西第一大城市,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南宁市政府。

一起看一下吧!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xx年和“”工作回顾。

20xx年是宏观经济形势极为复杂严峻的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克服了发展中的特殊困难,实现了经济增长稳定、社会大局稳定。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综合施策,及时出台19条稳增长措施,在扩大投资、扶持企业、促进消费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3410.09亿元、增长8.6%;财政收入572.48亿元、增长8.71%;固定资产投资3366.89亿元、增长16.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9.55亿元、增长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6.68亿元、增长10.5%;城镇新增就业8.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9%;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涨幅1.9%。

——质量效益全面提升。财政收入质量持续提高,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93%,同比下降1.61个百分点。工业产值超百亿元园区增加到8个,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6.58%;产值超亿元企业635家、新增4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95.6%;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分别增长25.68%、6.44%;三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从上年52.7%提高到56.9%,高新区成为首个千亿元开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1694.08亿元、增长9.9%,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4.95%。粮食总产量225.42万吨、实现“五连增”。

——绿城品质不断提升。以竞争性评审答辩第一名跻身16个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南湖环湖路、石门森林公园海绵化改造等重点项目顺利竣工,其他153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典型示范项目完成投资36.5亿元。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等创新型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47.66%。城市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为88.8%,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第六。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7个获奖城市中唯一的省会城市。

——开放合作实现新突破。南宁·中关村创新中心成功落户,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成功服务第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积极参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与粤港澳合作进一步深化。实际到位内资925亿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7.01亿美元,分别增长8%和9.63%。外贸进出口总额58.69亿美元、增长21.9%。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五象新区加快建设,完成投资281亿元,为年度目标的137.1%;引进重大项目54个,新增世界500强企业2家,投资超百亿元项目1个;22个安置房项目完成土地出让或开工,建成后可安置2.83万人;三中五象校区、市儿童医院、邻家广场等一批城市配套项目竣工或开工,五象污水处理厂和一批污水管网、公厕建成使用。城建项目完成投资393.72亿元,罗文大桥、平乐五象立交等一批跨江桥梁、城市立交建成通车,东西向快速路、机场第二高速公路等150项区、市重大项目全面建设,五象大道延长线等91项区、市重大项目竣工,火车东站南、北广场及周边路网基本建成。重点铁路项目完成投资37.59亿元,南昆高铁(南宁至百色段)等项目开通运营;轨道交通完成投资94.62亿元,1号线东段开始动态调试,2号线加速推进,3号线全线开工,4号线动工建设。老口航运枢纽基本完成土建工程并蓄水通航,邕宁水利枢纽完成投资11.09亿元。完成126个老旧居住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改造,“老南宁·三街两巷”等旧城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投资105亿元。棚户区改造工作得到张高丽副充分肯定。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市级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五象新区审批办正式运行。率先在全区各市公布54个部门单位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精简权力事项64%。“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推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通过验收。仅用3个月时间建成广西首个“创客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在广西前列。“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改革和县乡医院改革扎实推进,上林经验得到中央改革办的高度肯定。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市民生支出407.2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17%,同比提高4.4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06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08元、增长9.7%。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2736套、完成率达108.27%,新增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457户、完成率达409.5%。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十一连调”。教育、卫生、计生、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20xx年主要工作任务已经完成,我市实现了“”胜利收官。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时期,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20xx亿元、3000亿元两个台阶,总量是20xx年的1.89倍,年均增长10.6%,占全区比重提高1.4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连续跨越400亿元、500亿元两个台阶,总量是20xx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73%,占全区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总量是20xx年的2.42倍,年均增长24.67%,占全区比重提高2.11个百分点;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总量是20xx年的2.21倍,年均增长17.23%,占全区比重提高1.4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xx年的1.97倍,年均增长14.4%,占全区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显著优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33%,六大重点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4.2%。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335家,“南宁地铁南宁造”及源正新能源汽车第一台客车整车成功下线,填补了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空白。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21.2%,年均增长16.5%,驻邕各类金融机构达359家;新增主板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新增限额以上商业企业518家,限额以上商业企业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7%;南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成运行,广西首家大型商贸零售企业与跨境电商企业联合打造的跨境直营体验店开门试业,中国—东盟(南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揭牌,高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国家广告产业园试点园区。接待旅游总人数3.06亿人次、总收入2528.74亿元,分别是“”的2.33倍、3.23倍,荣获“20xx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青秀山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28家、家庭农场431家、“三品一标”认证58个;完成水利设施建设投资90.33亿元,是“”的2.05倍;成功创建26个市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25个生态综合示范村,其中5个示范区被评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武鸣、横县成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xx年的13.58∶36.21∶50.21调整为10.86∶39.46∶49.68。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承担的自治区20项、市本级46项重点改革和69项国家、自治区级试点任务顺利推进。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出台存量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办法,创造性地解决了因无法分户导致不能以“户”申请宅基地的政策障碍。全市123个乡镇(街道)设立政务服务中心,建成1693个村(社区)政务服务中心。115个市直部门公开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完成12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改革。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826项、产业重大科技项目48项,取得科技成果8734项,高新技术企业达234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获批自治区级科技园区2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七连冠。

——“南宁渠道”作用凸显,开放合作提升新水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南宁渠道”作用更加凸显。成功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及中越青年大联欢、中国—东盟生态宜居论坛、中国—东盟市长论坛等国际活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面向东盟的合作平台落户南宁,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建设正式启动。6个东盟国家在南宁设立总领馆,东盟10国、日韩商务联络部建成使用。累计利用外资27.9亿美元,年均增长16.04%,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54%。南宁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落实“双核驱动”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南北钦防同城化加快推进,实现电信、户籍、医保、就业政策、公积金异地贷款等同城化,先导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扎实推进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港口枢纽、疏港通道、产业园区等12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完成投资26.11亿元,建成南宁港牛湾、六景港区,新增1534万吨货运吞吐能力,实现20xx吨级船舶直达珠三角地区。实施无纸化通关和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四省区区域通关一体化、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贸易便利化水平全面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宜居城市魅力彰显。“中国绿城”三年行动成效显著,城市园林绿化“九项工程”扎实推进,新建绿道91.3公里、造林167.52万亩,完成461个示范村屯、4664个一般村屯的绿化,其中62个被评为“广西绿色村屯”。“中国水城”加快建设,18条城市内河和湖泊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民歌湖、相思湖、明月湖等环城水系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主要指标保持100%达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全面完成“”减排任务。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国内领先。完成181个生活污水直排口整治,建成污水管网540公里,三塘、五象2座污水处理厂及黎塘镇等13个重点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并试运行。平里静脉产业园基本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式发电,宾阳建成广西首个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城市主要道路机械化清扫率从不足20%提升至85%以上。“美丽南宁”建设深入实施,规范整治无物业管理小区632个、“城中村”46个、农贸市场145个,查处“五乱”行为418.86万起,查处机动车、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730万起,车辆平均通行能力提高20%以上。清理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938.99万平方米、违法占地面积2979.73万平方米。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荣获中国“养生休闲之都”美誉。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建设勃发生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xx年的52.64%提高至59.31%。五象新区“”完成投资913.75亿元,为“”的5.16倍,其中引进产业项目167个、完成投资529.85亿元,31家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10家金融保险企业、15家境外上市公司落户新区;新区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净增15倍,在建工程建筑面积1964万平方米,净增12倍;新区“两基地一中心一商圈”建设整体推进,总部基地金融街、五象湖周边、蟠龙至龙岗片区沿江地带建设初具规模;新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三纵三横”主干路网基本建成,广西体育中心、规划馆、美术馆、五象湖生态工程和博物馆等一批公共设施建成使用。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加快建设,南广、南钦、南昆(南宁至百色段)、柳南高铁建成,南宁火车东站同步启用,南宁迈入“高铁时代”;来宾至马山等高速公路建成,实现“县县通高速”;完成农村“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建成吴圩机场第二航站楼,新增15条至东盟国家航线,南宁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打通长堽路、枫林路等10条“断头路”,完成机场路扩建和168条城市道路“白改黑”,凌铁大桥等24座跨江桥梁、城市立交建成使用。新建公交场站14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696个,新增新能源公交车20xx多辆、公共自行车2万辆。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指挥系统建成运行,内河防汛信息指挥系统和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监管平台建成。荣获“全国城市品牌建设奖”。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涉民生财政支出1512.91亿元,是“”的2.87倍。全面完成自治区级为民办实事工程240个子项、市本级244个子项,完成投资305.5亿元,解决了一批群众呼声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民生问题。3次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提标最高幅度分别达25%、55%、67%,居全区首位。扶贫攻坚战全面打响,解决了137.63万贫困地区群众行路难、236.7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减少贫困人口59万人;完成精准识别40.5万户196.6万人的入户评分工作。率先在全区实现市辖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学生资助实现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惠及学生250.58万人次;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763所、中小学48所,新增多元普惠幼儿园311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兴宁、青秀通过国家评估验收,马山、武鸣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教育“”目标超额完成。南宁学院实现了“千亩、万人、升本”目标,并入选全国首批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高校。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由20xx年的92.57%上升到99.61%。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完成643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48家农家书屋、1395个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基层服务点建设,摘取国家级奖项134个,成功打造《百鸟衣》等一批优秀精品剧目,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区首位。成功举办第四xx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等重要国际赛事,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保持全区领先水平,成为首批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提升,陈美杏等30名先进典型荣登“中国好人榜”,杜丽群荣获国际医学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白求恩奖章”。全面完成“六五”普法任务,社会治理创新、信访、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治安管控、平安创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不断强化,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人防建设得到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效,档案、史志、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取得新成绩,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蝉联国家卫生城市二连冠,“全国文明城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长安杯”三连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超过90%以上,位居广西首位。

五年来,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组织领导扎实有力,法治南宁制度体系日趋完备,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不断加强,行政决策更加规范科学,行政执法制度不断健全,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强化。提请市人大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9件,出台政府规章49件、规范性文件151件。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共办理自治区和市级人大代表建议1014件、政协提案1400件,办结率100%。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0万条,居全区首位。举办24期《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直播节目,196个问题全部整改落实。

各位代表,“”时期,是南宁改革开放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和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城市形象和品质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全市各级政府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各族人民更加团结紧密的五年。五年成绩极其不易,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历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班子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邕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南宁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受经济发展步入“三期叠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市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容小觑。主要是经济综合实力不强,工业短板明显、服务业优势不突出、农业特色不鲜明;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难,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各类人才仍较紧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土地、能源等要素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位优势和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贫困人口多,补齐民生短板和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因素还不少,等等。面对困难和问题,我们决不回避,以勇于担当的态度和责任,切实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各位代表对我们的期望!

二、“十三五”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紧紧把握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推进结构性改革、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加快脱贫攻坚和自治区实施“四大战略”“三大攻坚战”等重大机遇,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实现南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根据《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人民政府在广泛征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共分3大板块11篇42章,分析“十三五”发展环境,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并就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进行全面规划。《纲要(草案)》起草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要求,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里,着重报告三个方面内容:

(一)关于“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及奋斗目标。

我市“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自治区“两个建成”战略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构建“一平台两体系三中心”,加快建设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市,不断增强首府的支撑力、辐射力和先导带动作用,勇当广西“两个建成”排头兵。

围绕总体要求,《纲要(草案)》提出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社会民生、生态环境4大类32项量化指标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和目标值。其中最关键的指标就是地区生产总值20xx年比20xx年翻一番(按可比价计算),到20xx年突破50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xx年比20xx年翻一番,也就是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提出这样的目标,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落实市委提出的“十三五”时期勇当广西“两个建成”排头兵的决策部署。根据测算,20xx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比20xx年翻番,年均分别需增长3.9%、5.4%,按照这个速度,虽然可以实现翻番要求,但更为重要的是,我市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同时要落实市委关于勇当广西“两个建成”排头兵的决策部署,必须保持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二是充分考虑8%增长目标的实现基础。要实现8%的年均增长目标,我市有基础、有空间。从供给方面的支撑条件看,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8.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8.6%;从需求方面的支撑看,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都是有把握的。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看,“十三五”随着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消费升级加快,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年均增长8%可以实现。三是确保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客观要求。过去发展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低水平投入。“十三五”是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运行的重要时期,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行稳致远要靠创新驱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来实现。提出8%的目标,既为转型升级、结构性改革留出空间,也使经济提质增效成为可能。

各位代表,实现上述目标,到20xx年,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将跃上新台阶,首府的支撑力、辐射力和先导带动作用全面增强,“南宁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南宁都市圈基本形成,贫困县(区)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康,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我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关于构建“一平台两体系三中心”。

构建开放合作平台。打造“南宁渠道”升级版,构建面向东盟、联动西南中南、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的平台。

——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打造衔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推动高铁、航空、公路、内河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建设通往中西部地区的北上通道和通往中南半岛国家的南下通道,加密与东盟国家及国内重要城市空中航线。建设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大通道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南宁渠道”全面升级,服务和推进打造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升级版,推动南宁—崇左经济带、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以“一区多园”模式,搭建基础设施等五大平台,打造五象新区总部基地板块、产业板块区域,在五象新区、高新区等建设多个信息产业承载园区,推进一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跨境电商、远程医疗、网络文化交流等信息服务业项目,到20xx年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发展框架基本成型。加快南宁综合保税区建设,发展电子信息、保税物流加工、跨境电商等产业,推进保税直供平台建设,建成中国—东盟进出口的重要渠道。

——深化与西南中南地区的合作。依托南贵、南昆、湘桂高铁,吸引西南中南地区企业在南宁设立区域总部、结算中心、产品分销中心等,共同开拓东盟市场。强化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密切与港澳台合作,加快cepa示范城市建设。积极融入粤桂高铁经济带建设,落实粤桂共同行动计划。

——打造更强劲的“双核驱动”核心引擎。推动中国(北部湾)自贸试验区创建,加快北部湾同城化步伐,引领北部湾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南宁港六景、牛湾等港区功能及配套设施,加快西津二线船闸等内河航运枢纽项目建设,加强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间合作,实现与粤港澳新兴产业合作。积极参与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推动建成山清水秀、安居乐业的幸福老区。

——提高对外经济贸易水平。继续发展加工贸易,以高新区、江南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为重点,鼓励加贸企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延伸,加快电子信息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提高产业层次。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创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和引导外资进入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水平。

构建产业新体系。围绕补短板、强优势、显特色,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补齐二产短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xx》,加快建设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十三五”期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65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以上,形成3个千亿元园区、3个千亿元产业、5个以上百亿元企业。加快园区建设。提升高新区发展质量,经开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和空港产业园区,东盟经开区建成广西最大的食品加工产业园。江南工业园区建成千亿元电子信息专业园区,新兴产业园建成高端装备制造专业园区。做大做强六景、黎塘、伊岭等工业园区。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3个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xx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20xx亿元以上。加快新兴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成套设备制造业和以铝精深加工为支撑的特色装备制造业,20xx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达1200亿元以上。力争在生物制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新突破,20xx年生物医药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强优企业。重点扶持竞争力强、税收贡献大的企业,20xx年工业总产值百亿元、十亿元以上企业分别达5家、60家以上。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发挥三产优势。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20xx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400亿元。做优做强金融服务业。以发展地方金融和跨境金融为主线,深入实施“引金入邕”战略,完善各类金融组织体系,发展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推进产业金融和普惠金融。20xx年金融业增加值达750亿元左右,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物流龙头企业,重点打造电商物流、农副产品物流等五大物流产业,推进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基地、南宁空港物流产业园等十大物流集聚区建设。20xx年物流业增加值达470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14%。创新发展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以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服务外包为核心,以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为载体,打造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加快中国—东盟(南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中国—东盟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建设,20xx年电商交易总额达3500亿元以上,发展5家以上交易额超百亿元的电商企业,建成2个以上具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推进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市建设,建设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实现中心城区免费wi-fi全覆盖,绝大部分城镇地区光网覆盖、光纤到学校、到农户。同时,加快发展商贸和会展业、旅游业和运动休闲、健康养老、文化创意和设计、教育培训、节能环保、科技服务七大新型服务业。

——凸显一产特色。着力提高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重点支持武鸣、横县、宾阳等产粮大县(区)建设,到20xx年基本农田确保78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以上。实施“10+3”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坚持“产村互动、农旅结合”,推进市、县、乡三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进一步提升隆安“金穗”、西乡塘“美丽南方”等一批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示范点。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业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强化全域南宁理念,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优化空间格局。深入实施“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构筑“中心城市优化提升、副中心城市跨越发展、中小城镇协调联动、城镇轴线组团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xx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左右。继续实施大县城战略,着力推进各县县城及一批重点镇提质扩容,将横县、宾阳培育成为中等城市,将上林、马山、隆安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小城市,培育黎塘、六景、金陵等特色城镇。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智慧城市和“美丽南宁”乡村建设。

——形成六轴布局。主轴即实施重点向南战略,向南联系北钦防3市和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域,形成向南拓展的主要发展轴。五副轴分别为:向西南联系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南宁—崇左经济带;向东联系珠三角地区,积极参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向东北联系长江经济带和中南经济区;向北联系成渝经济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北联系桂西资源富集区、滇中经济区。

——加快四带发展。高铁经济带:依托南宁东、西、南、北站及宾阳、隆安站等站点,加快发展临站经济,重点推进以南宁东站为核心的商务区建设,培育发展铁路关联产业。高速公路经济带:拓展产业发展平台,将新兴产业园和六景、黎塘工业园区等建成沿线优势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规划发展外东环、桂海高速公路沿线经济,重点发展房地产、养老健康等产业。黄金水道经济带:发挥西江经济带上联滇黔湘、下达粤港澳的纽带作用,突出港城联动、港产联动、港运联动,推动南宁水运口岸升格为一类口岸,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沿江现代产业。轨道交通经济带:谋划轨道交通商务、商业、地铁上盖物业综合体等相关产业,打造集换乘、商业配套等为一体的地铁站。

——完善“1+3”重点区域功能。五象新区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拓空间、强功能、兴产业、提品质。促进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全面加快“两基地一中心一商圈”和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建设,加快新区总部基地金融街、文旅组团、新兴产业园、综合保税区等建设,高效有序推进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新区与空港经济区联动发展。促进新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融合,以高端产业聚集高端人才,提升新区绿色宜居、文化绽放、产业集聚的品质魅力,推动新区申报国家级新区。空港经济区着力发展空港物流、航空维修制造、临空高新技术和空港商务等产业,建设区域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打造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北轴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空港经济合作的创新和示范平台、北部湾的空港经济中心、广西临空产业发展集聚区。武鸣区加快南宁教育园区、东盟经开区综合产业园区、休闲旅游度假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形成教育、休闲、养老及食品等产业集聚,建设具有壮族人文特色的中国西部强区和城市副中心。三塘—五塘片区重点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信息产业、研发培训产业、休闲旅游业等核心产业,打造中心城市与周边重点镇协调发展的新典范。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枢纽融合,提升面向东盟、联动珠三角、沟通西南中南腹地的服务功能。

——建设现代化铁路枢纽。积极推进泛亚铁路中东线、南宁至贵阳客运专线、南昆铁路南宁至百色增建二线等一批铁路项目建设,实现以南宁为中心的“12310”高铁经济圈。推进普速铁路扩能改造,优化铁路枢纽场站布局,扩容改造南宁铁路枢纽,规划建设南宁五象站和北站,完善西站和南站,改造南宁站,提升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实现铁路旅客运输与轨道交通、出租汽车、长途客运等交通无缝衔接。

——建设现代化公路枢纽。完善出省、出海、通口岸高速公路主通道网络,加快柳南高速公路等改扩建、吴圩机场至大塘、贵港(经宾阳、隆安)至硕龙、柳州经合山至南宁等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客运、货运枢纽场站布局,规划建设五象客运站,建成东站综合客运枢纽,改造安吉等客运站,提升玉洞等货运站场。到20xx年全市公路、高速公路、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分别达1.3万公里、1000公里、4000公里。

——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门户航空枢纽。到20xx年吴圩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超1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11.5万吨。推进吴圩机场军民分离,按f类机型建设第二跑道,规划建设t3航站楼,实现东盟国家主要城市航线全覆盖。加快建设伶俐通用机场。

——建设区域性内河航运枢纽。加快港口和码头建设,推动平陆运河规划建设,联动北部湾港口群,加强江海联运。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加强港区对外集散通道建设,推动铁路、公路、水路联运和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建设现代化港口。20xx年港口吞吐能力达20xx万吨、千吨级以上泊位43个、集装箱吞吐能力5万箱。

——优化市域交通网络。规划建设连接横县、宾阳、上林、马山、隆安的都市圈高速公路环线,推动中心城区至外环高速公路等快速通道建设,完成旧外环高速公路移交及改造工作。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成1至4号线骨干网络,开工建设2号线东延长线和5号线一期工程,启动轨道交通第三轮规划。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成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等各种交通无缝衔接的公交体系。推动城乡客货运一体化。提升交通智能化水平。

加快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打造金融集聚区,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推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完善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心,推动人民币对东盟国家货币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试点,推动开展人民币跨境双向贷款、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等跨境融资,建立跨境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和金融数据交易中心。

——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打造五象新区总部基地金融街,基本建成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等多业态金融集聚区。培育互联网金融集聚区,推进中国—东盟商务区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建设,建立“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服务平台”“南宁民间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提升金湖金融中心集聚区,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金融业态和证券、期货、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

——做大做强四大交易平台。优化区域金融要素资源配置,将南宁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打造成覆盖全区、面向全国、辐射东盟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进股权交易中心业务开展,打造集股权和债权融资、企业上市培育与孵化等功能于一身的专业平台。推动黄金交易平台建设,加速金融资源聚集,提升金融业发展层次。加快组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优化配置。

加快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建设。以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功能升级为导向,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战场和生力军。

——打造楼宇经济集聚区。发挥青秀区楼宇经济示范区效应,培育兴宁、西乡塘区楼宇经济,加强对朝阳商业中心、埌东—凤岭商业中心、五象新区商业中心等楼宇的引导,深化精细化服务,提升楼宇品质,建成一批亿元楼宇、特色楼宇和品牌楼宇。

——打造商贸服务集聚区。推进新型专业市场、城市综合体等建设,培育一批商业中心、商贸带,建设集购物体验、商品集散、交易展销、价格形成等功能为一体的商贸服务集聚区。筹划建设改造一批工业原料、汽车机电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食糖、钢材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发展以东盟为重点的大宗原材料供应链服务、广西大宗工业原材料供应链集成服务,促进内外联动发展。

——打造旅游休闲集聚区。围绕建设国际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名县、镇、村,建设养生、休闲、文化等旅游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万达茂、上林“三湖一寨”、马山环弄拉生态旅游、隆安布泉河生态旅游、邕江两岸东盟文化旅游、兴宁“十里花卉长廊”暨温泉疗养旅游等特色项目。20xx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超1500亿元。

——打造会展集聚区。大力推进以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的集会展、餐饮、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会展集聚区建设,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展会和企业,组织承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展会,建设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会展城市。重点改造提升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规划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中心等项目。

——打造文化创意集聚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产业,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顶蛳山文化、骆越文化、“那”文化、三月三(壮族)歌圩等文化资源,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文化品牌,建设一批基地和园区,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重点抓好南宁东盟文化博览园、南宁广告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20xx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00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8.8%。

(三)关于“十三五”其他重点任务。

着力推进创新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发展新活力。

——构建发展新体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级行政审批局运行机制;推进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的深化利用和管理;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市场监管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丰富直接融资工具,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政府产业引导投资基金和城市发展基金对重点产业、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重点领域推广ppp模式;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优化市对城区、开发区的财政体制,建立健全事权和财权相适应的制度;全面落实“营改增”,推进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度,实施税源分类分级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开非公有制资本准入行业和领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培育发展新动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全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创新等政策体系。创建创业创新平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加快发展众创、众包、众扶和众筹空间,加快建设南宁·中关村创新中心、“南宁创客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专项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引进工程,加强人才特区建设;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区域性国际教育培训基地。20xx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2.2%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件以上。

着力打造宜居壮乡首府。坚持生态美市、生态富民,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南宁。

——打造“中国绿城”升级版。加快“海绵城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加强青秀山、五象岭保护规划建设,巩固提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水平,重点推进邕江综合整治,建设百里秀美邕江。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内河水系。加强森林培育和保护,加快绿色村屯建设,推进大明山保护和建设。

——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差异化发展,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协调发展。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重点推进“多规合一”。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制糖、淀粉、酒精等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培育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新型生态工业,重点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生态种养、立体种养。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生态服务业。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降耗,抓好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控。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持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确保20xx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范围内。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加强联防联控。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完成邕江饮用水源地取水口上移和南宁第二水源地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争创全国环保模范城。

——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保持南宁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探索建立城市综合治理体系,强化精细化管理,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落实规划管理体制改革部署,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构建大城管运行机制、城管综合监管考核体系和执法机制,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扩大市政设施和园林绿化管理养护市场化覆盖面。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实施情况的评估反馈。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一年脱贫12万人,第二年脱贫11万人,第三年脱贫10万人,第四年脱贫7.3万人,第五年巩固脱贫成果。到20xx年,确保现行标准下40.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鼓励青秀、兴宁等条件较好的城区率先完成脱贫任务,鼓励其他非贫困县区提前完成脱贫任务,支持邕宁提前摘帽,确保上林、马山、隆安如期摘帽。对20xx年前脱贫摘帽的县区,实行摘帽不摘政策。

——精准实施“七个一批”脱贫攻坚。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

——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七大工程”。即实施脱贫攻坚道路硬化、安全用水、安全用电、危房改造、“互联网+”扶贫、村庄环境建设、文化设施建设“七大工程”。

——完善脱贫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严格责任落实,强化考评奖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做好金融扶贫文章,精准使用扶贫资金,解决“有钱扶”的问题。强化挂图作战、结对帮扶,凝聚社会合力,解决“扶到位”的问题。确保20xx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建立健全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率先在全区建成网络健全、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均衡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市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打造南宁文化品牌。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鼓励发展多元普惠幼儿园。优化布局城市新区和城镇学校建设,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规模。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南宁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市属高校办学水平,加快东盟职业教育网建设,积极推进南宁学院升格为南宁大学。推进南宁教育园区建设,打造产学研一体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文化交流中心。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率先在全区对已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支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到20xx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

——推进健康南宁建设。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卫生布局。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发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鼓励社会办医。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扶持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疫情防控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提升国民体质。推动医养结合,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鼓励社会办养老服务业。

着力改善民生福祉。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就业、收入、社保等切身利益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促进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设充分就业城市。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就业指导援助。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拓宽城乡创业渠道。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推行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20xx年实现乡镇(街道)、社区及重点建制村的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全覆盖。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津补贴制度,健全工资动态调整机制,缩小收入差距。20xx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实现比20xx年翻一番的目标。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智慧人社”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一卡通”服务。20xx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城乡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升特困供养服务水平,落实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完成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新院、残疾人康复托养基地等项目建设。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建立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将居住证持有人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有效衔接,加强社会组织培育,推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联动服务机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等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全过程严格监管,构建全社会协同共治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增强消防保障等能力,建立防灾减灾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气象、地质、地震等灾害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支持国防和军队深化改革,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提高人民防空建设水平。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应急机制和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平安南宁”。

同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xx—20xx)》,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施“七五”普法,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各位代表,“十三五”规划为我们描绘了五年宏伟发展蓝图,未来发展任重道远。只要全市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南宁发展新辉煌,谱写南宁发展新篇章!

三、20xx年主要目标和工作安排。

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财政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1%,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紧紧围绕“二产补短板,三产强优势,一产显特色”,积极化解“难”,努力巩固“稳”,不断推动“进”,实现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新提升。

加速工业迈向中高端发展。进一步整合产业发展资金,扶持重点园区、产业、企业、项目,全面推行产业发展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继续实施园区经济倍增计划,以高新区、经开区、东盟经开区为重点,加快发展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和县区工业园区,推动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3个国家级开发区平均增速达20%以上。做大做强重点产业,突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3个重点产业,力争以富士康、研祥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完成产值480亿元;以南南铝加工、源正汽车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完成产值650亿元;以海王、培力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完成产值150亿元。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为契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接和引进智能机器人制造、石墨烯等新材料、新能源等项目。着力扶持强优企业,重点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富士康完成产值320亿元,南铝集团完成产值60亿元,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40家,“两台一会”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30亿元以上。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全力抓好100项重点新开工项目和50项重点续建项目,争取源正全铝车身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中车地铁广西生产基地尽快达产,中烟公司技改项目、宝丰科技、华润怡宝等一批项目年底前投产。

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并建成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着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做大金融总量,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完善资本市场,深化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力争金融业增加值4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20%;上市或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25家;推动广发银行南宁分行和3家村镇银行开业运营,力争银行机构数量突破40家;力争年内农商行获批筹建,法人金融机构数量达22家。探索科技保险等试点,引进险资入邕,力争保费收入135亿元、增长15%。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南宁)引导基金和南宁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实质性运作,城市发展基金落地。加快五象新区总部基地金融街和中国—东盟商务区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培育和引进互联网金融企业累计达20家。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业大发展,以构建物流大通道、建设城市配送网络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等为抓手,积极推进玉柴综合物流园等重点物流项目开工,力争基本完成南宁玉洞交通物流中心一期、苏宁配送中心、广西太华医药现代医药物流等项目建设,完善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建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全年货运总量突破3.5亿吨、增长10%以上。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电子商务交易总额1900亿元以上。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和“万企千店”电子商务推广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社区电商,加快电子商务重点园区建设。建设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持续推进4g网络等信息消费基础设施升级,加快推动宽带进小区。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南宁供应链集成服务基地、南宁创新创业基地“三基地”建设,力争在区域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信息交流应用等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统筹推进商贸和会展业、旅游业与运动休闲服务业等七大产业。

推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10+3”特色农业提升工程、种子工程及水产畜禽良种工程,力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5万亩、产量222万吨,新增“双高”糖料蔗基地16万亩以上,建设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特色经济作物标准化基地10个,畜禽、渔业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5个。大力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邕系”农产品知名品牌。以“产村互动、农旅结合”模式,全力提升26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25个综合示范村。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以“三品一标”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南宁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田头到餐桌可追溯管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促进农产品流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国有林场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林业审批制度改革。推动设立村镇银行、组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继续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

(二)着力服务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

拓展投资新领域。对准国家政策和投资重点,收集整理“十三五”储备重大项目,策划我市“七大工程包”,争取再筛选一批条件成熟的重大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围绕国家“互联网+”、《中国制造20xx》、电子医务、智能交通等新业态,提升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比重,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支持传统优势产业通过重组或技改等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增加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比重,全面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卫生、市政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抓住地下综合管廊和地下空间开发等重点领域,培育投资新增长点,有效扩大投资规模。

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力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前期审批、项目融资、规划选址、征地拆迁、施工组织等重点难点问题,严格项目督查、稽查、问责,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00亿元以上。全力以赴推进南宁轨道交通工程等12个市级和国际会展中心改扩建工程、广西艺术中心、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等3个自治区级统一推进的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重点项目,推进南宁国际旅游中心等一批项目开工。全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铁路方面,力争南宁至贵阳客专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黎湛线(宾阳县黎塘段)电气化改造及南昆铁路南百二线工程建设。公路方面,力争完成或开工柳州至南宁高速公路改扩建等10个高速公路、隆安经进结至天等等11个国省道改造项目以及南宁新江至崇左扶绥一级公路等8个地方路网项目。水利方面,全力推进邕宁水利枢纽工程、仙葫半岛堤、龟山堤和横县、隆安县城防洪堤、宾阳清平水库补水工程等项目建设。航空方面,加快吴圩机场第二跑道、t3航站楼的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南宁伶俐通用机场。城市交通方面,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东段6月试运营,年底全线试运营,2、3号线加快建设,4号线全面开工;抓好城市东西向快速路、快速公交试点工程等项目建设,5月1日开通吴圩机场第二高速、良庆大桥,年内建成沙井富乐立交、南站立交、火车东站片区凤凰岭路—高速环路立交等一批重点项目。

(三)着力推动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发展动力。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优化存量、引导增量、有效减量的要求,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加大去产能力度,制定实施企业优胜劣汰、产业重组、“僵尸企业”处置方案,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出台农民工购房鼓励政策,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和保障性住房“以租代建”“以购代建”模式相结合,加快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落实对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各级领导干部服务重点企业工作机制,制定出台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的。

工作方案。

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鼓励龙头企业吸引高端人才、引进关键设备、学习先进技术、畅通营销渠道增强产品竞争力;抓好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实施鼓励中小微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和配套链推动小微企业由低、散、弱迈向高、精、优。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xx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执行市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新常态中奋发有为,在转型发展中提质增效,全市呈现出经济稳中向好、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初步核定,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突出特点是“四个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96亿元、增长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万亿元、增长18%,实现进出口总额955亿美元、增长39%,动力结构更趋协调。二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电子信息和汽车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增长快于一般工业,金融和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增长快于一般服务业,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是工业投资占比提高到31.5%,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占比均保持在25%左右,投资结构更趋合理,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后劲。四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突破1000亿元、增长3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22亿元、增长13.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133元和9470元、增长9%和11.5%,效益结构持续向好。城镇新增就业6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处于3.5%的较低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以内。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任务顺利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基础。

一年来,我们所做的工作及成效主要有:。

(一)五大功能区域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坚持把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作为全市“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布局、载体和平台,相继出台产业布局、财政扶持、生态环保、考核评价等分类扶持、差别约束的配套措施,促进了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都市功能核心区高端要素加快集聚,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78%;都市功能拓展区先进制造业提速发展,片区开发有序推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40.8%和48.8%;城市发展新区加速扩容,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启动实施,工业投资占全市比重达到56.2%;渝东北和渝东南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生态涵养和保护得到加强,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亮点纷呈。随着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全市可持续发展机制初步形成,区县和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激发,各功能区域呈现出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新局面。

(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突出高端化、配套化、集聚化,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增长14%。“6+1”产业集群持续发展,汽车和电子信息两大支柱全面发力。长安福特三工厂、上汽通用五菱等项目投产,全市汽车产量达到263万辆,自主品牌占比和单车均价明显上升。各类智能终端产量达到2亿台件,sk海力士芯片封装、奥特斯集成电路基板、巨腾机壳等关键零部件项目投产,本地配套率进一步提高。对装备、材料、轻纺等处于不景气周期的行业,实施“一企一策”分类指导,推动兼并重组,促进产品升级,努力降本增效,奋力开拓市场,扭转了低迷态势,产值增幅均超过10%。紧跟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趋势,锁定并布局了集成电路、液晶面板、页岩气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了一批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项目。发挥工业园区支撑作用,产业集中度提高到76%。持续推进工业研发千亿投入计划,实施7个重大科技专项和42个科技支撑示范工程。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竣工运行。

服务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谋划实施了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贸易、大数据云计算、跨境结算等五大新型服务贸易,服务贸易额增长25%,实现824亿美元离岸金融结算,完成1602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500亿元。各类金融机构加速集聚,资产规模超过3.8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快速增长,开业分行和法人机构达到95家,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45%的低位。中央商务区加快形成,都市区“1+16”核心商圈和专业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双福国际农贸城开业,百亿级商圈和市场分别增至10个和15个。会展规模刷新纪录。餐饮住宿业扭转了下滑态势。依托铁路、公路和水运,现代物流基地、区域性物流节点和城市配送体系加快形成。加大跨区域旅游协作力度,推进度假区建设,新增4a级景区14处,旅游总收入和入境游人次分别增长13.1%、8.9%。

(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问题导向,有序推进133项改革任务,聚焦突破25项重点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526项。落实西部大开发和结构性减税政策,取消和免征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为企业减税让利379亿元。实施新一轮区县政府机构改革。两江新区试点大部制改革。璧山、铜梁完成撤县设区。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机制,新办企业增长29.9%,市场主体达到172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到61.3%。改革产业扶持资金使用方式,创设6支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推进投融资改革,启动了1300亿元基础设施ppp项目。完善政府性债务管控机制,削减债务1016亿元,做到了风险可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资项目面向社会增资扩股和转让股权1130亿元,5家企业成功上市,2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等12家新型金融机构获准设立,信用保证保险等10家机构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市场年交易量突破9000亿元。全年新增社会融资5500亿元。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启动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试点,累计交易地票15.2万亩、交易额306亿元,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达到685亿元,新增农民工转户25.3万人。稳步推进社保、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民生领域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升。

(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纵深推进。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重大部署,构建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开放体系,形成了寸滩水港、江北国际机场、团结村铁路中心站三个交通枢纽、三个一类口岸、三个保税监管区。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成为中欧贸易陆上货运主通道,在组织返程货源、开通国际邮运、开放铁路口岸、获批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设立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班列提速降费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获准开展贸易多元化试点,设立进境水果和肉类指定口岸。加工贸易、一般贸易、服务贸易协同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稳定在106亿美元。两江新区功能开发全面展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经开区、高新区基础开发和招商引资同步推进,产业集中度和产出率又有新提升。渝港、渝澳、渝台交流合作得到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五)城市枢纽功能和建设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实施城乡总体规划,着力提升城市发展品质。铁路枢纽加快建设,渝黔铁路货运专线建成通车,火车北站扩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渝怀二线、黔张常铁路顺利开工,铁路在建里程达到1000公里。第三个千公里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提速实施,通车里程达到2400公里。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926万人次,货邮量增至30万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货运量达到1.5亿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行,数据传输能力大幅提升。都市商务集聚区加速开发,悦来新城、中央公园、龙洲湾等片区开发展示出新形象,各区县城面貌不断改善。累计建成公租房2768万平方米、配租17.4万套。改造城市棚户区293万平方米,惠及8.1万市民。城市轨道通车里程增至202公里,新增一批桥梁隧道和市政设施。改造城市道路323万平方米,新增室内公共停车位15.6万个,改建路灯2.4万盏。实施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密闭转运,城市主干道机扫率达到88%。

(六)“三农”和库区发展取得新成效。围绕保供增收,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量足价稳,生猪、牛羊、渔业、柑橘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链日趋成型。建成7400公里行政村通畅公路和4000公里撤并村通达公路,新增农村客运线路393条,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提前实现客运通达目标。推进一批重点水源项目和河流治理工程,整治山坪塘5.1万口,解决了2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650个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改造农村危旧房8.1万户。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16.5万人。实现45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36万人。

实施三峡后续项目1844个,落实国家专项补助201亿元,撬动上千亿社会资金投入库区发展。累计建成94个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商贸服务和旅游项目,库区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一批对外通道、城镇排水管网和渡改桥设施。累计完成生态屏障区造林255万亩,发展生态渔场3万亩。城镇移民小区综合帮扶常态推进。加强试验性蓄水安全监测和应急防范,完成地质灾害治理项目34个,应急避险应搬尽搬,实现“无人员伤亡、无疫情发生、无重大事故”。

(七)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始终坚持民生第一目标,兜底线、保基本、促均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年末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9%。扶持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回引农民工就业创业30.6万人。推动城乡养老及医疗保险扩面提标,城乡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和缴费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使用范围。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巩固扩大,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比例增至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4%。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善计划,3499所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中小学校舍标准化率达到83%。为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累计建成28所三甲医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9家试点区县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药交所完成交易额190亿元。鼓励社会办医,民营医院实有床位占比达到20.4%。全年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单独两孩”生育政策稳妥实施。覆盖市、区县、镇街、村居的四级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大文化”管理格局基本形成。新增文化企业近1万户。一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推出一批文艺精品,8部作品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新建了一批体育设施,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我市运动员在亚运会获3金1银好成绩。

这里,特别要报告的是,经过近两年的持续努力,142亿元中央专项补助民生项目已落实到位,22件城乡民生实事有5件提前完成、其他各项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人民群众反映急切的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八)平安建设不断深入。认真贯彻《深化平安重庆建设意见》,巩固了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加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恢复和新建派出所187个、警务室614个,实现“一镇街一所”目标。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市区及区县城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实施社区减负工程,社区工作负担大幅减轻。深入开展干部下访接访行动,化解了久拖不决的群众房屋办证难等大量问题和矛盾纠纷。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刑事案件、暴力案件、侵财案件和110警情均同比下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0.3%和8%。加强城乡消防基础建设,火灾形势保持稳定。成功预报和处置“8·31”、“9·13”暴雨洪灾,灾后重建有序展开,最大限度保障了受灾群众生产生活。

(九)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认真落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步建设美丽山水城市。制定产业禁投清单,强化环保差别化约束。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分别下降3%、2.5%,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完成一批工业项目废气深度治理,新建燃煤火电机组全部实现脱硫脱硝除尘,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和燃煤锅炉,都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46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7.1%。推进重点次级河流整治,完成都市区20个污染湖库治理。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99.5%。长江干流水质保持优等。完成营造林32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1%。金佛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过去一年,我们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市委要求,扎实开展和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力促进了政风转变。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实施意见,切实强化制度约束,认真抓好立查立改立纠,会议活动、文件简报、评比表彰等大幅缩减,“三公”经费做到了零增长。推进依法行政,提请市人大会审议6部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9件行政规章,全面清理并统一发布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行政权力,规范行政执法,强化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及时纠正行政违法和不当行为。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贯彻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国防动员、人民防空、优抚安置工作扎实推进,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外事、侨务、对台、统计、审计、监察、国家安全、档案、保密、参事、史志、应急、地震、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重庆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长远看,重庆仍处于“双欠”阶段和“四个关键节点”,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矛盾还需付出长期艰苦努力。近期看,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项目引进竞争加剧,消费热点不多,外需增长遭遇外部压力。二是实体经济面临不少困难,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融资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瓶颈亟待突破,做大总量与调优结构对产业发展形成双重压力。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投入不够、人才缺乏等问题较为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不多。四是财政收入增速趋缓和民生刚需增加的矛盾较为突出,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文化体育、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领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五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政风建设长效机制有待巩固完善,法治政府建设任务紧迫而繁重,反腐倡廉仍须常抓不懈。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实践再次证明,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必须坚定与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确保工作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推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方向,不断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持续释放发展动力;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最大限度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必须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持之以恒加强政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纯洁健康的工作氛围。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履职监督、倾力支持的结果,凝聚着各级各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辛和智慧,实属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自岗位上辛勤工作、奉献力量的全市各族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渝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关心和支持重庆发展的中央各部委、各兄弟省区市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20xx年工作总体部署。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规划的收官之年。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走势可能略有回升,但整体复苏的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节点,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中心城市和内陆开放高地既面临众多机遇,也存在不少挑战。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把握形势新变化,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换发展动力,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强化改革、开放和创新三大动力支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风险防控,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均增长16%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均下降1%,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国家约束性要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实现上述目标,要按照市委提出的“有定力、善作为,转方式、提质量,重统筹、促公平,防风险、补短板,打基础、可持续”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把握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

——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立足全市“一盘棋”,把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既实施引导性措施,又严格约束性手段,发挥直辖体制优势,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城乡之间优化配置和合理分享,努力实现各区域错位布局、差异发展、特色发展。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做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加快发展中提高质量效益、协调互动中促进转型,加快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稳健、可持续的增长格局。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战略上勇于进取,在战术上稳妥审慎,制定实施全市全面深化改革中长期规划,统筹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方位改革,努力扩大内陆开放新优势,广聚国内外资源,形成全民创新创业创富的生动局面。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按照依法治市的要求,同步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努力营造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

——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以人为本,把创造社会财富与促进公平正义有机结合起来,把做强经济硬实力与提升文化软实力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加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各位代表!适应新常态,是一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我们要遵循规律,积久为功,奋力抒写伟大“中国梦”的重庆篇章!

三、20xx年的重点工作。

(一)推动五大功能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各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坚持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完善和实施配套政策措施,夯实全市一体化发展基础。

进一步落实各区域发展导向。引导都市功能核心区聚焦金融服务、国际商务、高端商贸、文化创意、都市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做大做强都市功能拓展区,加快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打造全市科教中心、创新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抓好城市发展新区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布局,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努力发挥全市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作用,成为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完善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扶持政策,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优化开发空间,减轻环境荷载,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功能。

认真落实功能分区配套措施。针对各功能区域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充实重大投资项目库,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各区域互联互通。建立基于功能分区的转移支付制度,落实财税分类扶持政策,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完善市与区县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新增社会融资6000亿元。大幅提高工商企业面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规范和约束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行为,形成直接融资、银行信贷和其他融资25∶45∶30的比例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保障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用地需求,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搞好能源等资源要素的统筹调度。适应劳动力供求变化,加强技能培训、配套服务和统筹调度,有效保障企业用工需求。

(二)提质发展工业集群。把创新驱动作为结构调整的主引擎,巩固支柱产业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巩固提升“6+1”产业集群。推动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持续放量,稳定工业经济基本面。支持长安汽车城建设,开工现代汽车等项目,实施福特变速箱二期、浦项熔融炼铁、鞍钢汽车薄板等配套项目。抓好电子信息产业新订单,引进大项目,提升附加值,加快零部件企业放量生产。推动传统制造业与信息技术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装备工业和国防工业发展,建设通用航空、轨道车辆等产业集群。顺应大宗生产资料价格走低的趋势,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内部管理,巩固装备及摩托车制造、建材、轻纺等行业企稳回升势头。加快钢铁、电解铝、化工等行业调整,完善上中下游产业链条,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努力实现转型增效。

做大做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务实抓好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物联网、机器人、石墨烯和纳米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页岩气、mdi一体化、生物医药、环保装备等项目引进、生产配套和销售物流,加快推动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奥特斯集成电路基板、sk海力士芯片封装要形成规模化产能,抓好京东方8.5代液晶面板、富士康高清显示模组投产达产,促进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穿戴设备、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等跨界融合。依托mdi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推动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煤化工为前端的精细化工产业链。加快国家页岩气勘探开采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产能50亿立方米,促进资源产业化利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推出一批生物医药大品种,着力提升产业能级。依托南岸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两江机器人产业园、高新区石墨烯产业园、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等平台,谋划布局一批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纳米新材料、节能环保重大项目,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坚持市场导向,紧扣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创新平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题。推行基于绩效评估的后补助方式,用好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完善研发设计、成果交易、检测认证、创新孵化、中试转化、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服务,支持更多企业通过创新增强竞争力。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制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建立与贡献相匹配的创新收益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能,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强功底、添动力。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目标,坚持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传统和现代服务业并重,完善市场体系、增强集聚功能,推动服务业跨界发展、创新发展。

大力发展新型服务贸易。依托“渝新欧”和铁路口岸,发展平行贸易,扩大对欧进出口贸易。充分利用保税商品展示交易平台,吸引国内外进口商家入驻,丰富展销品种,创新交易机制,做大交易规模。推进保税区贸易方式创新,发展融资租赁、进境入区维修、委内加工、离岸贸易等新型业务。优化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综合服务和流程监管,降低交易成本、便利企业交易,吸引更多线下交易转线上、商贸企业上平台。加快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渝北仙桃大数据谷等园区建设,引进一批租用服务器从事数据存储、处理和外溢业务的公司,形成基于数据服务的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完善城乡流通网络,加快中央商务区转型升级,推进智慧商圈建设,完善便民商业设施。培育会展品牌,壮大会展经济。引导住宿餐饮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结构。适应消费模式新变化,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经济,加快引进和培育电商及关联产业,拓展本地产品和服务市场空间。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广网购店取店送,促进电子商务向农村延伸。完善现代物流基地、区域性物流节点和城乡配送体系,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多式联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稳定住房消费,提升教育文体消费,鼓励养老健康家政消费,促进绿色消费。发展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咨询评估等服务业。加强旅游整体规划和布局,深化“一心三带”及周边区域旅游协作,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精品线路和景区。促进旅游休闲房地产发展。建设智慧旅游体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扩大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培育和引进总部型、区域性金融机构,做强银行、证券、保险业,发展金融租赁、金融保理、信用保证保险、责任保险等新型业态。积极争取国家各类金融试点,设立民营银行,发展银行卡清算、再担保、跨境金融服务和互联网信用服务等业务。融入人民币国际化加快的进程,深化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发展离岸金融结算和人民币跨境支付业务。加快国民经济证券化步伐,鼓励各类企业上市。争取保险交易所落地,筹建石化产品交易中心,支持各类交易所业务拓展。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加强对小贷、担保等机构的监管,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和投融资咨询机构,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规划引领,强化基础支撑,推进产城融合,加强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集群的发展质量。

完善市域城镇体系。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和“多规合一”,统筹好各区域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环境容量。突出城市特色,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进都市区组团式发展,完善城市发展新区功能配套体系,完成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总体规划。提升区县城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一批特色中心镇。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户口迁移政策和配套措施,让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铁路、高速公路、空港、水港、信息港等对外通道,强化都市区中心枢纽功能。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开通成渝客运专线,建成兰渝铁路重庆段,开工郑万高速铁路。启动都市区铁路环线及其枢纽建设,推进货运铁路进园区,并与其他货运方式无缝衔接。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25公里,实施第四个千公里建设计划。推进7000公里路网升级改造工程。基本建成江北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及东航站区,启动巫山机场建设,布局一批通用航空机场。投用果园港,加快新田、龙头山等枢纽型港口建设,推动船型标准化改造,加大航道整治力度,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启动建设长江小南海水电站,继续实施“千万千瓦”电源和特高压入渝项目,基本完成天然气“县县通”。建设国际通信专线及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扩大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引领生态涵养保护、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速实施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内外环之间骨干连接道,建成双碑桥隧等节点工程,促进各组团高效链接。

提高城市配套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人口聚居区建设,合理布建学校、医院、商业、养老、文体等公共设施。推进嘉陵帆影、来福士广场等地标性项目建设,带动都市商务集聚区开发。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加强公租房配套建设和运营管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城镇组团供水管网、防洪防涝设施和备用饮用水源建设。深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依法整治违法建筑,加强背街小巷治理,规范户外广告和店招。完善基础数据库及应用平台,建立地下管网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水平。加强交通规划设计,建成一批公共停车站场和人行过街设施。推进城市交通智能化示范,治理易堵路段,加强交通疏导,提高通勤效率。倡导公交优先,提高城市公交水平。

(五)继续抓好“三农”和三峡后续工作。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加强三峡后续工作,努力让广大农民和库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由“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加快形成因地制宜、规模生产和专业配套格局。强化对农产品主产区的政策倾斜,稳定粮油、蔬菜、生猪等基础产业,有效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和“肉盘子”。紧盯市场需求,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推广良种繁育和实用技术,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倡导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强化农产品全程监管和责任追溯,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培育农村现代流通主体,推动农超对接、基地直营、网上直销,合理布建一批冷链物流项目和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推动农业农村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山地农业综合开发,推广山地丘陵农机具,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坪塘整治,形成长效管护和监测机制。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推进农村电网升级和危旧房改造。建设渝东北、渝东南扶贫开发示范区,实施精准扶贫和连片开发,加强产业培育、科教培训、信贷扶持和创业扶助,提高帮扶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扎实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监管和绩效考核,确保精确到户、细化到人。整合扶贫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完成三峡后续工作年度任务。抓好年度项目申报和二期项目库建设,滚动实施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保等后续项目,推进21个城镇移民安置小区综合帮扶,搞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强化库区水污染防治,建设库周生态保护带,加大消落带治理力度,确保三峡水库水质安全。加强监测预警,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重点区域治理,加快推进奉节藕塘和武隆羊角等场镇危岩滑坡避险搬迁,实施库岸综合整治、城市安全通道、移民安置区高切坡防护等工程,保障库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后续工作监督管理,努力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

(六)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抓好中央部署的改革事项,接续推进25项重点改革,谋划推出一批新的重大改革,不断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和社会发展活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市属国有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步伐。坚持以管资本为主,以整合资源为重点,加强国有资产分类监管。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国企管理人员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三证合一”和“多证联办”。认真执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落实中央优化信贷结构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型、民生型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切实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托创业基地和孵化器,引导民营经济集群发展,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联动发展。

推进财税、投融资和价格改革。认真贯彻《预算法》,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健全全口径预算体系,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有序推进“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等税制改革,清理规范各类优惠政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推出一批ppp合作项目。壮大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规模,鼓励非公资本参与基金运营。抓住物价总体平稳的时机,稳步实施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家庭农场、农民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量化确权改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效实现形式。健全城市资本下乡投资经营、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等新机制。完善地票交易制度,发挥地票对农村危旧房改造、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地质灾害搬迁安置的资金补充作用。建设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机制,探索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创新农业保险品种,建立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切实发挥供销社为农服务的重要作用。

(七)努力扩大内陆开放新优势。顺应国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和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主动向东向西向南开放,高效组织国内外资源要素,不断拓展内陆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完善面向欧亚的大通道、大通关体系。依托各类交通枢纽、开放口岸和保税园区,大力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口岸经济,着力构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积极组织周边地区货物搭载“渝新欧”班列,推动国际邮政专列正式运行,增加“渝新欧”开行班次和集装箱运量。

加快临空经济区建设,增辟国际客货运航线,进一步拓展空中走廊。发挥长江黄金水道成本优势,依托果园港等内河港区,促进重庆产品和转口货物通江达海。争取新设一批特种商品进口指定口岸。在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北、渝东南有条件的区县设立海关、检验检疫机构或保税仓库,实现“就近报关、口岸验放”。进一步推动与沿海沿边口岸的通关协作,实现关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增强开放平台承载能力。强力推进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广聚海内外高端生产要素,推动江北嘴、悦来、礼嘉、鱼复、龙兴、水土等重点功能板块加快建设、释放能量,展现国家级新区的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提速建设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贸易功能区和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万州、南岸保税物流中心(a型)建设,争取设立南彭保税物流中心。推动丰都成为澳洲肉牛进口首批承接地。办好中韩产业园和中新合作项目,加快经开区、高新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开发开放,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经开区或高新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放平台。

推动引进来走出去同步发展。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措施,实行外资准入备案制,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引导外资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合资经营与本土企业广泛合作。做大智能手机、精密仪器和高端饰品等出口产品基地,支持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提升“重庆制造”的国际地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争取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培养和引进一批熟悉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涉外人才,倡导形成与内陆开放高地相适应的开放文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友城和港、澳、台经贸往来,促进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协作,务实推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深化渝黔、渝鄂、渝湘等区域合作。

(八)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大社会事业和民生投入,办好利民惠民实事,促进民生不断改善。

构建更完善的就业社保体系。适应就业市场新特点,优化就业政策和环境,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众就业,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依托楼宇产业园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促进社保由制度全覆盖转向人员全覆盖。加强“五险统征”,实施参保缴费激励。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异地就医跨省结算合作范围。推动社会救助精准化、法律援助便利化,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编织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做好妇女、儿童、残疾人保障工作。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和慈善事业。

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挖掘地域文化,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国有文化资源,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推进万达文旅城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增强重庆文化整体实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优秀文艺作品,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艺精品。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城乡均衡配置,逐步形成保基本、促公平、达标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惠民票价工程。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工作。加强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传承历史文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好科普和档案工作。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同步发展。

让人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按人口分布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适度增加城镇学校,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行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入学考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扩大“五年一贯制”高职规模,搭建中职、高职专科与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立交桥”。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发展特色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抓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加大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入学,促进孩子成长机会公平。

提供更好的卫生计生服务。扩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善投入补偿和运营监管机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分级诊疗改革试点,构建县乡一体化医疗联合体。扶持和规范社会办医,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强药交所建设,完善药品交易制度。做好中医药工作。加强重大传染病预防和应急处置。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夯实基层基础,落实“单独两孩”生育政策,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各位代表!民之所望,即施政所向。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是我们对全市人民的庄重承诺。今年,拟投入277亿元,重点办好25件民生实事: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15万人,全面实现2606个撤并村公路通达,建成4000公里村社便道,安装1000公里农村公路防撞护栏,解决95.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整治山坪塘1.3万口,完成36个湖库污染治理,推进村卫生室配置标准化,免除35万孕妇产前检测费用,实施80万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改造农村危旧房5.5万户,完成900个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成14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和20xx套教师宿舍周转房,建成小区同步配建中小学,改造城市棚户区146万平方米,完成主城150条背街小巷整治和90座公厕建设任务,改造657个弃管小区电力设施,安装城市供水“一户一表”20万户,改造20xx栋老旧建筑消防设施,新建20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流动文化服务进村3.3万场,实现520个行政村光纤和410个乡镇4g网络全覆盖,完成20万人就业技能培训。我们将按照“五个坚持”原则,着力构建重点民生实事滚动实施机制,尽心竭力解民忧、救急难、兜底线,履行好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

(九)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顺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促进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网络化、网格化管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镇街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和社区警务室建设,依法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为人民生命财产提供安全保障。严格实施《安全生产法》,加强安全事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行业监管责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监管和专项治理,加快小煤矿整顿关闭,扎实做好道路交通、消防和特种设备等安全工作,有效防控重特大事故。推进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食品药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综合管理体制,推进区域应急中心建设,建成应急指挥系统,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处置和保障能力。

加快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依法落实居委会和村委会组织法,支持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自治。探索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引导和规范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健全社会组织登记、监管与第三方评估制度。完善社工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推行居住证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落实特殊群体管理安置帮教措施,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社会征信体系,扩大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和应用范围,依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弘扬法治文化,搞好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

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坚持标本兼治,健全市、区县、镇街、村居四级联动机制,促进矛盾纠纷排查、研判和有效化解。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快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建立律师等第三方参与调处机制。实施“阳光信访”,规范信访秩序,将信访导入法治轨道。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服务群众、联系群众,更好维护群众权益。加强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宗教关系和谐。做好新时期对台、外事和侨务工作。

强化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好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生活在宜居环境中。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科学定位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完善各功能区域环保标准,落实产业投资负面清单和规划环评制度,推进能效评价前期介入。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降低土地、能源、水资源消耗强度,推广绿色建筑、绿色照明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示范,扩大并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低碳能源体系。推广。

合同。

能效管理,探索废气、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试点,鼓励第三方治理环境污染,实施绿色信贷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环境设施建设和环保产业发展。

深入实施环保五大行动。以pm2.5污染防治为重点,抓好扬尘控制、机动车减排、高污染行业及重点企业治理,推进重庆发电厂等环保搬迁,开展大气污染预警预控和联防联控。都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240天以上。加强水资源管理和饮用水源保护,推进次级河流综合治理和重点湖库整治。建设和用好集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倡导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扩大退耕还林范围,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及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搞好工矿采空沉陷区生态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资源和城市绿地保护,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工业、交通、文化娱乐和商业活动噪声源治理。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划定生态红线,完善生态保护、排污许可、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体系。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加快制定和修订规范畜禽养殖、保护林地和湿地资源等行政规章。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依法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努力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培育普及生态文化,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创建活动,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常态,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加快建设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服务勤勉、施政廉洁的人民政府,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水平。坚持管好与放活并举,强化战略规划、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政府职能。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厘清行政权力边界。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合理划分市和区县政府职责权限,做到上下联动、前后衔接、权责一致。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和职能整合。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权项,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完善网上行政审批,促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和优化。推进区县、镇街和村居三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让群众方便办事成为常态。依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传递政务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二)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积极配合人大立法工作,统筹推进政府规章立改废释,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法制保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认真履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地方智库建设,更好服务重大决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优化配置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改革,促进执法重心下移。增强公务员守法意识,推进公正文明执法,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落实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严禁征收和罚没收入与部门利益直接或变相挂钩。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应诉,支持仲裁工作。

(三)强化权力监督,抓好廉洁自律。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真诚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尊重司法监督,主动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对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防止权力滥用。认真执行审计五年轮审规划,保障和支持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强化行政监察,完善重点领域的反腐制度设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决不让腐败分子有立足之地。

(四)构建长效机制,持续改进政风。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实施意见,以认真精神、从严举措,完善长效机制,打赢作风建设“持久战”和“保卫战”,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深入开展“五个专项行动”和“十个专项整治”。强化问责问效,坚决惩治庸政、懒政、怠政。建设节约型政府,不新建和改扩建政府性楼堂馆所,确保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和“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发挥政府在公共节能中的示范作用。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从严教育、管理和监督干部,增强法治意识、程序意识、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敬畏法律、敬畏程序、敬畏纪律,努力打造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勤勉尽责的人民公仆队伍。

“十三五”时期,重庆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按照中央和市委统一部署,加强调研、集思广益,深入研判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准确把握重庆发展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明确重大战略任务和工作思路,认真编制“十三五”规划,为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勾画蓝图。

各位代表!新常态赋予新使命,蕴含新机遇,呼唤新作为。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社会和谐安定,需要众志成城、合力向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重庆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工作,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

3

页,当前第。

2

1

2

3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