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备课教案(通用17篇)

时间:2023-11-25 07:38:57 作者:雁落霞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通用17篇)

一份优秀的小学教案不仅要包含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还要合理安排学习步骤和评价方式。以下是经验丰富的教师整理的一些小学教案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借鉴。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2)学生运水。(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三)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1.通过读、听、辨活动,充分认识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青春期健康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关注自己青春期的身体、心理健康。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4.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5.初步掌握一般的青春期保健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征。

难点: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辨析。

【教学准备】。

有关青春期生理变化特征、青春期保健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课外调查了青春期的有关知识,你知道青春期是怎么回事吗?

2、关于青春期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了解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有的学生可能在汇报的过程中有点羞涩,老师要给学生打气,告诉学生人体的发育是科学的事实。)。

3、老师对学生的汇报做小结并揭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二、阅读: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征。

1、进入了请春期我们的生理变化有哪些主要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71面的资料。

(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青春期生理发展特征的视频)。

2、学生自由阅读书上的资料。

3、通过阅读,你对青春期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里,老师要进一步营造安全和谐的氛围。应该告诉学生,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谁了解得更清楚,更有利于自己拥有健康。)。

4、老师进行小结,并说明青春期发育有早有晚,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入和没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都不要紧张。

三、活动: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学生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观察书上的图片。)。

2、老师就学生没有注意到的方面做一些补充讲解。

3、师生共同梳理小结。

(让学生明确:充足的营养、足够的睡眠、积极的锻炼――是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并自觉加以注意。)。

三、活动:关注心理健康。

1、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注重生理健康的同时,还要注意心理健康。进入青春期后会有哪些心理特征呢?请同学们观察73面的图片。

2、青春期的青少年有那些心理特征?

3、能谈谈你自己某一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

4、告诉学生上面讨论到的现象都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都能顺利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

四、拓展活动。

布置学生课外讨论:进入了青春期我们怎样保护好自己?我们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科学概念: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它的性能会发生改变。

2.性能得到改变与优化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物品。

科学探究:

1.通过折的方法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造,比较纸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在老师引导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纸折叠前后纸的承重、隔热、弹性等方面的变化。

科学态度:

1.激发学生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材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求而不断改进。

1.学生材料:普通a4纸、橡皮、订书机、方形塑料盒、热水、活动手册、小盒子、卡纸带。

2.教师材料:瓦楞纸板、课件、纸弹簧、普通a4纸、纸弹簧礼盒。

(一)任务驱动、展示交流。

1.(出示一张普通a4纸)小朋友们,认识吗?这是一张普通的(白纸)(板书:普通纸)它有什么特点呢?(板书:薄、软、容易撕、可以画……)。

2.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张纸发生变化吗?

3.今天,老师没有带剪刀、彩色笔等工具,所以,我们用折的方法让它发生神奇的变化。注意,是神奇的变化。到底有多神奇呢?我们来看,这张普通的纸横跨在盒子上,不能承受小木块的重量。(演示)我们要来折一折,让这张纸横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想挑战吗?(ppt出示要求:挑战任务1:让加工后的纸横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挑战时间:2分钟,音乐响起,停止挑战。)注意,成功的小组要保护好自己的纸,等会要上台来展示的哦!材料在桌子上,白纸每人一张,塑料盒和订书机同桌共用。

4.学生活动:每人一张白纸,尝试着用折的方法让白纸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

5.(瓦楞状纸)上台接受挑战,展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ppt出示)。

6.其他成功的同学也是这样折的吗?一样的吗?

(二)实验探究、交流研讨。

1.是什么让这张白纸产生了神奇的力量呢?这两张纸有什么不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折叠后白纸侧面的形状。这种波浪形的纸,(板书记录纸的侧面形状)我们把它叫做瓦楞状纸。(板书:瓦楞状纸)。

2.经过我们的加工,瓦楞状纸产生了神奇的力量,能承受比较重的东西,那它还有其他方面的变化吗?让我们一起来测试一下纸的变化。怎么测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验记录单。会操作吗?真的会?那老师要考考你了,摸一摸该怎么来操作?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小小的提醒:两人合作;每个小朋友都操作一下,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完成后,整理材料上交。特别提醒,手拿玻璃瓶时小心烫手!

3.汇报交流(板书:承重本领好,隔热好,有弹性)。

(三)举例应用、引导思考。

1.你在哪里见到过瓦楞状纸?介绍瓦楞状纸的应用。

2.观察瓦楞纸板。瓦楞纸板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3.(ppt)出示各种瓦楞状纸的应用,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瓦楞状的纸做?

4.小结:我们把一张白纸折成瓦楞状的纸后,它的承重能力变强了,隔热效果好了,而且还有弹性了。

(四)课后延伸、演示操作。

1.今天,我们利用了折一折这么简单的方法,加工了一张白纸,使这张白纸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对一些常见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2.课后,我们尝试着在报纸上刷一层食用油,再拿一张没有加工过的报纸,往两张纸上分别滴上一滴水,观察它们的变化。播放视频。(活动手册)。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

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食盐、白糖、勺子、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变咸了(师同时板书)。

师:水为什么变咸了?

生:因为放了盐。

师:怎么知道水里放了盐?

生:尝一尝。

师:老师这有一杯溶液,谁来尝一尝?(指生品尝)。

师:是盐水吗?

生:不是,是糖水,因为它是甜的,说明放了糖。

二、认识溶解。

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杯甜水和一杯咸水呢?生:(齐答)想。

师:怎么做?说说你的方法,并说一说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小组鼓励。学生按照老师给的提示来配置溶液。(师巡视、指导)。

强调:边做实验变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配置的溶液展示,并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那我们刚才放到烧杯里的盐和糖去哪了?

(生来回答:化了、看不见了……)。

引出:我们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解”,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你认为什么样的是溶解?(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简述溶解的意义)。

三、深入探究,拓展认识。

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四、课堂反思: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指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把食盐水倒入盘子里,放在窗台上,没议案进行观察,会有什么发现?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科学概念: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它的性能会发生改变。

2.性能得到改变与优化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物品。

科学探究:

1.通过折的方法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造,比较纸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在老师引导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纸折叠前后纸的承重、隔热、弹性等方面的变化。

科学态度:

1.激发学生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材料。

二、教学准备。

1.学生材料:普通a4纸、橡皮、订书机、方形塑料盒、热水、活动手册、小盒子、卡纸带。

2.教师材料:瓦楞纸板、课件、纸弹簧、普通a4纸、纸弹簧礼盒。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展示交流。

1.(出示一张普通a4纸)小朋友们,认识吗?这是一张普通的(白纸)(板书:普通纸)它有什么特点呢?(板书:薄、软、容易撕、可以画……)。

2.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张纸发生变化吗?

3.今天,老师没有带剪刀、彩色笔等工具,所以,我们用折的方法让它发生神奇的变化。注意,是神奇的变化。到底有多神奇呢?我们来看,这张普通的纸横跨在盒子上,不能承受小木块的重量。(演示)我们要来折一折,让这张纸横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想挑战吗?(ppt出示要求:挑战任务1:让加工后的纸横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挑战时间:2分钟,音乐响起,停止挑战。)注意,成功的小组要保护好自己的纸,等会要上台来展示的哦!材料在桌子上,白纸每人一张,塑料盒和订书机同桌共用。

4.学生活动:每人一张白纸,尝试着用折的`方法让白纸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

5.(瓦楞状纸)上台接受挑战,展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ppt出示)。

6.其他成功的同学也是这样折的吗?一样的吗?

(二)实验探究、交流研讨。

1.是什么让这张白纸产生了神奇的力量呢?这两张纸有什么不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折叠后白纸侧面的形状。这种波浪形的纸,(板书记录纸的侧面形状)我们把它叫做瓦楞状纸。(板书:瓦楞状纸)。

2.经过我们的加工,瓦楞状纸产生了神奇的力量,能承受比较重的东西,那它还有其他方面的变化吗?让我们一起来测试一下纸的变化。怎么测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验记录单。会操作吗?真的会?那老师要考考你了,摸一摸该怎么来操作?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小小的提醒:两人合作;每个小朋友都操作一下,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完成后,整理材料上交。特别提醒,手拿玻璃瓶时小心烫手!!!

3.汇报交流(板书:承重本领好,隔热好,有弹性)。

(三)举例应用、引导思考。

1.你在哪里见到过瓦楞状纸?介绍瓦楞状纸的应用。

2.观察瓦楞纸板。瓦楞纸板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3.(ppt)出示各种瓦楞状纸的应用,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瓦楞状的纸做?

4.小结:我们把一张白纸折成瓦楞状的纸后,它的承重能力变强了,隔热效果好了,而且还有弹性了。

(四)课后延伸、演示操作。

1.今天,我们利用了折一折这么简单的方法,加工了一张白纸,使这张白纸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对一些常见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2.课后,我们尝试着在报纸上刷一层食用油,再拿一张没有加工过的报纸,往两张纸上分别滴上一滴水,观察它们的变化。播放视频。(活动手册)。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学会比较大小明显的三个同样的物体。

2.了解排序的简单方法。(大中小、小中大)。

活动准备:

1.小猪、小熊一家头饰。

2.大中小号碗、叉子、礼物盒、球、玩具、生日蛋糕等。

3.大中小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字卡。

4.ppt课件。

活动过程:

1.出示幻灯片。请幼儿观察,图片上是什么?

师:大家看,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什么美味的食物?

幼:蛋糕。

师:小朋友知道什么时候吃蛋糕吗?

幼:过生日的时候。

师:那么,大家猜猜看,今天是谁的生日?()。

幼:小猪。

2.出示幻灯片。

幼:……。

3.出示幻灯片。

师:小猪的好朋友是小熊一家,请小朋友说一下,这位戴着大大的眼镜,身材也是大大的,是小熊家的谁?中间的第二大的,穿着漂亮衣服的是谁?个子小小的是谁?(简单灌输给幼儿大中小的概念。)。

幼: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

4.出示幻灯片。

师:再一次展示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让幼儿自己说出大大的熊爸爸,小小的熊宝宝,第二大的熊妈妈。

5.出示幻灯片。

师:接着讲故事,收到小猪的邀请,小熊一家带上自己的礼物盒准备出发了,请幼儿说出礼物盒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幼:大中小。

6.出示幻灯片。

师:请幼儿说出哪些礼物盒是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带的?

7.出示幻灯片。

师:收到礼物,聚会马上也要开始了,小猪要请好朋友们开始吃蛋糕了,请幼儿帮助小猪来分餐具和蛋糕。

二、引导幼儿学会思考,养成物品用完,要随时整理整齐的好习惯,知道如何将物品排列整齐。

1.出示幻灯片。

师:吃饱了,喝足了,小猪的家里成什么样子了?

幼:乱糟糟。

师:那我们怎样帮助他们收拾一下呢?

幼:把相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

2.出示幻灯片。

师:展示大中小三种不同的柜子,请幼儿说出这三种柜子有什么不一样地方?

幼:大中小。

师:出示幻灯片,展示大中小三个字,让孩子认识大中小三个字。

师:出示大小不一样的大中小字卡。巩固认识。

师:现在我们把物品摆放到这三个大小不一的柜子里(礼物盒、球、碗、叉子)。

幼:……。

师:物品摆放整齐了,屋子里干净整齐了很多,大家也要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好习惯。

三、活动延伸。

收拾完屋子,天也黑了,小熊一家要回家了。这一天,大家玩的太开心了。小朋友也要学习小动物们团结友爱的精神,也要养成物品随时摆放整齐的好习惯。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1、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

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食盐、白糖、勺子、筷子。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变咸了(师同时板书)。

师:水为什么变咸了?

生:因为放了盐。

师:怎么知道水里放了盐?

生:尝一尝。

师:老师这有一杯溶液,谁来尝一尝?(指生品尝)。

师:是盐水吗?

生:不是,是糖水,因为它是甜的,说明放了糖。

二、认识溶解。

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杯甜水和一杯咸水呢?生:(齐答)想。

师:怎么做?说说你的方法,并说一说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小组鼓励。学生按照老师给的提示来配置溶液。(师巡视、指导)。

强调:边做实验变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配置的溶液展示,并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那我们刚才放到烧杯里的盐和糖去哪了?

(生来回答:化了、看不见了……)。

引出:我们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解”,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你认为什么样的是溶解?(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简述溶解的意义)。

三、深入探究,拓展认识。

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四、课堂反思: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指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把食盐水倒入盘子里,放在窗台上,没议案进行观察,会有什么发现?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学习小数除法的必要性有三。

第一,构建完善的运算体系。小数除法是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四则运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现实中需要运用小数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十分丰富。

第三,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提高计算能力,形成灵活选用合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展数学思维。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继续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数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课时)基本算理和算法;除到被除数的末位有余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

一个数除以小数(1课时)基本算理和算法;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

商的近似数(1课时)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解决问题(1课时)用“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循环小数(1课时)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数,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数。

3.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6.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7.经历探究循环小数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8.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

9.在将除数转化为整数的过程中,体会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观点。

10.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11.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12.体会计算器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便计算。

2.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能运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

1.在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小学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总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

教学要点:

模拟生活场景,学习辨别和选购常见瓜果,认识综合运用感官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

生、熟、新鲜、采摘时间较长的西瓜各一个。其它瓜果蔬菜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买过水果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瓜果供应商和采购商,来展示一下我们选择瓜果的本领吧!

二、瓜果交易会。

瓜果交易会的活动规则:

1、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采购和推销自己小组的瓜果。

2、负责推销的同学要设法向别的小组负责采购的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瓜果的优点,争取以更高的价格成交。

3、负责采购的同学认真选购,争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4、当小组内认为购买的瓜果不满意时,如时间允许,可以继续卖出和买进,小组成员须协商进行。

5、小组共同参与,必须卖出和新买进水果。

6、及时填写采购单,记录交易时的观察收获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三、交流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

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冰慢慢融化的场景。

提问:冰在什么条件下融化成水呢?

2.出示一块冰。

提问: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3.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冰融化的场景,唤起学生前概念“温度升高,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并将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

二、探索。

观察一:冰块融化了。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冰块加热?

2.教师出示吸管并指导:用吸管对着冰块的某一部分不断吹热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引导学生说说发现:

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

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二:冰融化的过程。

1.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1)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2)我们可以怎样用实验验证?

2.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的冰温度越来越高吗?

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在试管的冰面处做好标记。

(2)将试管浸入水中,观察变化。

(3)冰完全融化后,标记水面的高度。

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6.小结: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冰融化成水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冰的体积、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冰如何融化成水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

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

1.呈现资料。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2.小组讨论。

(1)水、水蒸气和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画转化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进一步感受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以及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

四、研讨。

1.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

2.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是怎么样转化的?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水、水蒸气和冰三者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思考,将课堂中的观察所得与自然现象进行联系。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理解古诗的意思,积累古诗名句。

有关课文内容的挂图。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预习探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4.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简介诗人及背景)。

5.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合作交流。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读感悟。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四、拓展延伸。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渔歌子》。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他们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连加、连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口算:20+50=3+2+4=。

10+80=8-5-2=。

30+70=8-6-2=。

师:你们在做连加、连减题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做的?(从左到右)如果题目中的数变大了,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的.连加.板书:30+20+40=。

(1)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30、20和40这三部分合并起来)。

问:你会算吗?

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谁和他想得不一样?

(先算30加20等于50,再算50加40等于90.)。

(想:3加2加4等于几,就是几十.)。

(1)师:这道连减的题目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从80里面去掉50这部分,再去掉20那部分或从80里面去掉50和20这两部分)。

问:怎么算?(学生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先算80减50等于30,再算30减20等于10.)。

(想:8减5再减2等于几,就是几十)。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各组进行汇报.

(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到右,不同的是计数单位,10以内的连加、连减是以“一”为单位的,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是以“十”为单位的.)。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

口算:2+5+1=9-4-3=1+3+4=8-2-6=。

请一位女生代表做第1行,一位男生代表做第2行,女生和男生交错进行,其他同学做裁判.

问男生代表: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因为每组题相加减的数是一样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所以第2行不用算,根据女生算的结果推想一下就可以了.)。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50页的第4题.

3、应用问题。

(1)有50个花生,大猴吃掉30个,小猴吃掉10,还剩多少个?

师:请你帮小猴算一算.

订正:你是怎样算的?

师:你会解答吗?请你试着做一做.

订正:你是怎样想的?

4、出示图片“填一填”

把10、20、30、40、50填在圆圈里,使。

每条直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

设计意图: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旋转现象无所不在,有的给生活带来了方便,有的给小朋友的游戏带来了乐趣,如:家里的电风扇、洗衣机;马路上的车轮;小朋友玩的呼啦圈等,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有情节的科学活动。在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一些物品,创设了一个宽松、活泼的教育氛围,旨在通过幼儿自身的动手操作、与同伴的交流以及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旋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伞、积木、陀螺、飞盘、风车等。

2、飞机、洗衣机、汽车、微波炉等图片。

活动过程:

1、感知旋转。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从旋转王国来的,你们可以叫我旋转姐姐!你们有没有到过旋转王国呀?在我们旋转王国里,所有的东西都会旋转。.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小朋友你们想到旋转王国去吗?可是进入我们旋转王国必须有一个条件,每个人都要带一样可以旋转的东西。你们看,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东西:风车、积木、陀螺、雨伞等等,请你们动动脑筋想一想,玩一玩,把这些东西变成可以旋转的,这样你就可以进入旋转王国啦!

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来使各类物品进行旋转。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并演示自己的探索发现。

师:你是怎样让它转起来的?

2、感知旋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引导幼儿说出旋转起到的作用。

3、游戏:寻找会旋转的东西。

小朋友你们在教室里找一找还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旋转的,我们可以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旋转王国的新朋友。(引导幼儿在幼儿园内寻找可以旋转的东西)。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旋转的知识经验。

小学科学备课组总结

《科学》九上教科书的一级主题是“存在的自然”,二级主题“转化和平衡”,分成“探索物质的变化”、“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代谢与平衡”四章。《科学》课程每周5课时,按16周计算,总课时数为80,实际安排72课时左右,机动8课时。

九上有6个学生分组实验和较多的探究活动,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改为演示实验或师生共同进行探究,但要严格要求实验操作的规范和探究活动的过程,利于学生形成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6个班级共213学生,总体来讲,各班教学秩序正常。80%左右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自我约束能力。经过两年的学习指导,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学习科学的习惯,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备课组3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一年后能取得好的成绩。

三、教学建议。

1、把局部的具体的内容整合,提升到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原理。

2、对于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教师可着重指导探究的方法和程序。

3、按照课程标准来把握教学深度。

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把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组织好。

5、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使一些原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容易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6、对教科书整体结构体系做全面的了解,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四、具体措施。

1、推进学做教一体化学习型课堂的变革。

继续上学期的学案导学,争取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探究和主动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2、落实学生实验探究活动。

在学生动手做的过程中可以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理解科学知识的真正含义,中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实验和科学探究。不仅要完成教科书上安排的实验活动,还要开展相关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在班级交流展示。

3、狠抓毕业班教学。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了解掌握,对于个体进行纵向比较,及时反馈并进行指导。认真研究近几年中考的趋势,把握中考动态,提高教学效率,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进步。

制定备课组计划,保证每周至少2次活动,集体备课,探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重难点、教学的深广度等,更要备学案,怎样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得到更多的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请根据自己学校特点设置)。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并正确书写七个会写的生字,学习一个新笔画“竖弯”。

2、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农谚所提示的时间的变化。

3、处理课后练习,相继发展语言。

教学重点:

认识并正确书写六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掌握新的笔画。

教学难点:

背诵谚语。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观看冬天的录像。

1、你觉得录像的景色怎么样?你知道冬天节气的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冬季节气的课文。

3、板书:九九歌。

4、解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准生字。

3、教师板书生字。

4、开火车读生字。

5、指名读,齐读。

三、联系生活,感受冬天

1、联系生活中观察到的和课前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说一说冬季节气的特征。

2、教师巡视指导,如何运用资料,把话说清楚。

3、汇报交流。

4自由读,指名读。

5、小结学习方法。

四、指导书写

1、指导“四”的写法。

认识新笔画“竖弯”,教师在虚宫格中范写,学生仿写。

2、指导“九”的写法。

重点指导笔顺。

3、指导“手”的写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