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大全(15篇)

时间:2023-10-22 09:45:10 作者:雨中梧 热门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教案大全(15篇)

学生在初三阶段已经进入了中学生活的关键阶段,教师编写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条理地学习。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高一教案范文,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一、导入新课。

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三、学习第一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老师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你说得比我画得好!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再朗读第一小节,试背。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齐背第一段。

2、说说第一段的段意。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节第一句。(板书:斜、掠过、唧)。

5、我们从“唧”

师:“晕”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节,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节,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7、同学们唱得美,从歌词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再自己细细体会。四、朗读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读1、3、4自然段。2、说说这三自然段各写什么。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

(3)师画简图,“黄绿眉眼”“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3、学习第三句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4)什么叫“赶集”?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4、学习第四句。

(2)“增添”“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三、总结,朗读全文。

作业:课文的语言真美,请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板书。

1燕子。

外形特点:活泼机灵。

观察细致飞行:掠一转眼沾(动态美)。

休息:五线谱上的音符谱成春天的赞歌(静态美)。

2古诗两首(咏柳、春日)。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教学时数:2课时。

二、检查预习。

123.小老师教写生字。易错音:妆、滨、裁。

4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这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是它的起因,经过以及解决的方法。那么我也主要是从心理活动方面作为切入点。

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就是,水缸为什么会危险?学生们往往只是抓住一个特点:大或者是装满水。很少有人能够一次就将两个特点全都讲出来,练习起来看。这个就是他们目前的分析课文的一个很大的毛病,总是比较片面的看问题,不会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从整体看问题。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先从单一的一方面看,只有“大”,小朋友掉进去才会淹没,才有危险;只有又“装满”,水缸才显得那么危险。这样一说,他们都会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接下来,我们又主要围绕个个人反映来读书。我问其他小朋友的都做什么啦?孩子们也是对单独的表现找的比较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我又问书上用了一个此概括是什么呀?这下子就瞎找了,后来好不容易才找到“慌”。

现在,全班分析课文的能力相差的比较大。有的能力很强的,他们喜欢愿意动脑筋去想我提出的问题。而同时也有一些人,根本就不思考,有时喊到他们回答问题就会很木呐的站在那,有时是不会,有时看得出来就是不愿去想了。以后一定要想办法将这些人大积极性调动起来。

转载。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内容理解8)。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全册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识记: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理解: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培养:经历对语言的品质、朗读,通过讨论交流,熟悉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三、所用媒体作用。

1、创设情境,学生感受“南非”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的遥远,与南非人民与中国人民深厚的友谊形成对比,从而导入本课。

2、课件出示探究学习的核心问题:我们来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3、课件出示游戏,巩固字词与课文内容。

四、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本课11个认读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3、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回顾课文,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世界地图,显示:非洲与中国的距离。

2、我们看到非洲与中国地理位置上有距离,但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非常深厚,现在,大家和我就走进《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去感受这种友谊。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全册教案

1借助拼音读准“生、病、扔、丢、变、黑、仔、细、串、己”10个生字;读准带有轻声的词语“清清的、绿绿的、黑黑的、臭臭的”,并积累这些词语。认识笔画“横折折折钩”。能在老师指导下描摹汉字“扔、生、光。”2朗读课文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顿读。3能用规范、连贯的话说说小溪病好了会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4明白不能随便扔垃圾,有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正确读准十个生字的音,注意“扔”右边部分的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用规范、连贯的话说说小溪病好了会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词语:生病。学习生字:生、病。

2交流:小朋友你们生过病吗?生的什么病?

师:生病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啊,今天小溪也生病了。

3揭示课题,读课题。

4质疑。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媒体出示小溪动画。

过渡:你喜欢这条小溪吗?为什么?(清澈见底,清凌凌,清清的,绿绿的)。

2出示句子“小溪水,清清的、绿绿的。”指导朗读句子,注意读准轻声。

师:可是有一天,小溪生病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3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思考:小溪怎么会生病的?

4交流,并学习生字。

扔——认识新笔画“横折折钩”,边读边书空。指导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扔——丢(近义词)(做动作、唱近义词儿歌)。

变、黑——交流记字方法。

5媒体播放(小溪生病的动画)。

出示句子“过了些日子,小溪变了。溪水黑黑的,臭臭的。”

(1)指导朗读:看到小溪生病了,你感到怎样?(难过、不高兴)。

(2)你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这句句子吗?

(3)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6师引读第四、第五小节。

(1)思考:现在你们知道了小动物们是怎样给小溪治病的吗?指名说。

引读:难怪小鸟说——你们自己就是医生。大家听了,仔细想想——都不好意思了。

(2)学生字:己、仔、细。

7媒体播放(小溪病好的动画)。——跟着背景音乐师口述第六节。

(2)学习生字:串(你还知道“一串什么”?)。

(3)指明读,找伙伴读,挑战读。

三朗读全文,练习说话。

练习想象说话。

师:小溪病好了,边跑边笑,笑出了串串酒窝窝,它遇到了小动物,会对它们说什么呢?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老师指导。评一评:谁说得清楚、连贯。

3老师小结。

四巩固练习,指导写字。

1朗读生字、词语。(媒体出示身上带有词语的小鱼游溪水的动画)。

2用“生、细”一字开花。

3写字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描摹“扔、生、光”

《太阳,你是粉刷匠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着重指导学生写带口字旁的字。2、帮助学生能初步将感悟到的情感朗读出来,并能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14个字,会写8个字。2、学写带有口字旁的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教学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请小朋友们猜个谜语:清晨出东海,傍晚下西山。照亮了大地,送来了温暖。(谜底:太阳)。

2、出示课题:太阳,你是粉刷匠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质疑:告诉大家,你在读书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3、小组合作读书。在都读不好的地方画上一条曲线。

4、教师指导都读不好的地方。

5、指名读课文。

三、随文识字。

1、认识词语。

1)在课文中你认识了哪些新词语?2)学生汇报。师出示生词卡片。3)齐读词语卡片。开火车读。

2、自学生字。

小组合作学习:看看用什么方法能记住这些字宝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课的生字真多,你们想不想与他们都交上朋友?

2、小组合作识字。

3、汇报自学情况:说一说,你们记住哪些字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的?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

4、质疑: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

5、针对学生质疑,进行教学:师生共同想办法解疑。

二、巩固生字。

1、开火车读生字卡。

2、“火眼金睛”游戏。

3、送字宝宝回家。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4、师评:

小学三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认认”,认识7个生字。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4.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5.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将看到的事物写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列文虎克在观察中发现了显微镜和微生物,老人在观察中发现了商人的骆驼,那么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这节课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同学们。

二.板书:观察中的发现。

三.分小组先汇报自己在观察总的发现。

四、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五、建议将观察到的事物写成。

1.出示一、两则,指导格式。

2.口头,看看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写的具体。

3.试着将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继续写观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将看到的事物写成。学会修改自己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述本周的基本情况。

1.格式正确与否。

2.观察的事物及发现是否有新意。

3.叙述是否较完整。

二、对典型作品进行评议。

1.出示佳作。

·生读。

·生评。

·齐读。

2、比较差的。

·生自由读。

·生评。

·生改。

三、根据所学知识在学习小组内评改作品。

四、修改并抄正自己的。

五、作业。

抄写改后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我的发现”

1.回忆这学期学过的生字中有形近字的例子。

2.出示小黑板。

3.自由读,汇报带点字的特点。

4.指导识记这些字。

5.说说除了这些字以外,还有哪些字也有类似情况。

6.进行课堂练习巩固。

二、完成“日积月累”

1.出示小黑板。

2.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字典将顺口溜读通。

3.指名或小组汇报读。

4.归纳顺口溜的内容。

5.试着背诵顺口溜。

6.学生自由汇报课外积累的顺口溜。

7.出示人体挂图。

8.指名上前指出人体部位,根据指出标出器官的名称。

9.指导看图读、记名称。

10.指导识记生字。

11.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我的发现”词语。

2.背顺口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背顺口溜。

二、谈话。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一定又查找了不少资料,让我们这节课来开开眼界,受到启发吧!

三、板书:观察与发明。

四、展示资料。

五、交流、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受到哪些启发。

六、

古今中外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让我们通过日常阅读和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家和发明发现的故事。同时,自己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那么不远的将来,伟大的科学家就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诞生了!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4.续编《穷人》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学时间三课时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理清文章的层次。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

(二)理清文章的层次。

(一)导言: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穷人》。(教师板书课题。)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1.提问:谁为大家读一下预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2.老师可以把小资料中的内容,再介绍给学生听,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作者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3.解题: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一百年前在沙俄统治下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所以本文以《穷人》为题。

(三)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先标出自然段序号,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本课自然段较多,共有27个自然段,要求学生细心地标正确序号。

(五)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六)检查预习情况。

1.说说下列字在写法上要注意的地方:

溅 怨 填 唉

“溅”字的右边是“戋”,不要写成“戈”;“怨”字的左上方是“夕”不要写成“歹”或“”,右上方是“”不要写成“巳”;“填”右边是“真”,不要少写一横;“唉”的右下方是“矢”,不要写成“失”。

2.给下面加粗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勉强 仍旧 模样 自作自受 魁梧

勉强的“强”应读“qi3ng”,而不是“qi2ng”;仍旧的“仍”应读“r6ng”,不是“r5ng”;模样的“模”应读“m*”,不是“m$”;自作自受的“作”应读“zu#”,而不是“zu^”;魁梧的“梧”应读“w*”,不读“w(”。

3.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舒适 顾惜 勉强 抱怨 黧黑

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老师要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比如前4个词,可以找出它们的近义词来理解词义:“舒适”的意思就是舒服;“顾惜”的意思是爱惜;“勉强”的意思是将就、凑合;“抱怨”的意思是埋怨。有的词可以找出其中不理解的字,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词义:比如“黧黑”这个词,可以先查“黧”的意思,即黑里带黄的颜色,进而理解“黧黑”的意思就是又黑又黄。“忐忑不安”和“自作自受”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义:“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自作自受”是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七)学生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里只要能把课文的主要情节说出来即可。

(八)整理文章的层次。

快速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段(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九)练习读课文,在最让你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完后让学生说说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十)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一)抓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她的美好心灵。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穷人》。

(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想想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通过读第1自然段,就可以找到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2.自己读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

读完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概括第一段的段意。这段主要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四)学习第二段。

1.过渡:在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鱼的丈夫,她为丈夫的安危担忧,不但无心睡觉,甚至连屋里都呆不住了,于是她出去向海上张望,可是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她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西蒙。

2.找一个同学从第3自然段“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一直读到第6自然段完。

3.学生读完后,老师接着说:当桑娜焦急地推开门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4.再找一个同学读第7自然段。

5.学生读完后,老师提问: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什么?

西蒙的家里更贫苦,“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对着门口放着一张稻草铺。可怜的西蒙早已死去,临死前她没有打扰任何人,只是默默地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两个孩子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脚,给他们最后的母爱。

7.默读8~11自然段,画出桑娜面对此情此景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8.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在学生谈桑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时候,老师适时出示两个重点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意思。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提问:“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所以没有多加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性。

小学语文三年级全册教案

2、学习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赶海的无限乐趣。

1、借助文后生字的注音,尝试读通课文。

在学生练习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段朗读,就语句中的生字词进行重点指导。

例:指导书写“暑假、舅舅、俘虏”三个词语中易错的生字。

2、指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教师提示:可以借用自然段中的语句;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为一句简洁的话。

交流点评,例句:(1)我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

(2)我来到海边,追赶浪花;。

(3)人们赶海时的情景;。

(4)赶海的人们回去了;。

(5)我边回边唱歌。

3、根据段意,说说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引导学生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首尾用同一首歌来呼应;按“来到海边;人们赶海;人们回去”的事情发展顺序写。

教师提示:阅读一篇文章,要大概了解写了什么,并且整体上把握写作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这样有助于我们深入地阅读理解。

1、读课题,让我们随着人群一起去赶海吧!

2、海滩上有各种各样的`海货,谁能用个恰当的词,让它们成为你的“战利品”?

(1)出示填空:____螃蟹____海鱼____贝壳。

学生填写后出示: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

所填写的三个词有什么特点?(都是动词,都是提手旁,指导书写。区别:捡与拣)。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这三个词语的特点。如果写成:捉螃蟹捞鱼捡贝壳,读起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改,就失去词语的节奏了。这三个词语字数相同,结构一样,读起来就节奏匀称,有一种声韵的节奏之美。

(2)继续出示:____海星____大虾____海螺____龙虾……引导学生填上恰当的动词。提示学生不可以重复用词,教师可以用动作提示,如:海螺藏在沙子里,怎么办?挖。

例句:摸海星,捏大虾,挖海螺,抓龙虾……。

你体会到赶海的时候,有什么特点?(人多,热闹,喧闹,快乐……)。

这句话怎么写出这种喧闹的特点的?(有的……有的……有的……排比的手法,让人感受到人多,事趣;一个省略号表明还有很多人,还有很多的有趣的事。)。

指导学生通过节奏快慢的变化、声音高低的区别,读出那种喧闹、快乐的感受。

3、我和小伙伴们也去赶海了,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后半部分。

读后,问学生:这次赶海,你有什么感受?(教师归纳到一个“趣”字)。

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个“趣”字表达出来?

(2)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3)出示: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学生读后,问:这句写什么?(我摸到了一只海星)。

教师可以范读,突出:摸呀摸呀,嘿,被我抓住了!

引导学生体会。

“摸呀摸呀”,词语的重复,体现摸的时间长,摸的一种乐趣;。

“嘿”,表达出什么?(惊喜之情)。

“被我抓住了”,比较:我把一只小海星抓住了!(被字句更加突出我的那种惊喜和乐趣,因为我是在海水里摸,大海捞针,一般很难摸到游动的东西。但是我居然摸到了一只小海星,出乎意料的欢喜!而我把一只小海星抓住了,似乎是我事先知道是一只小海星,再去抓,就完全没有了那种惊喜的感觉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出示: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这句写什么?(一个小伙伴捉螃蟹)。

哎,表达出什么?疑惑,好奇。比较“哎”读第一声、第四声时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态。(第一声表示惊讶,哎,你真行!第四声表示遗憾、悔恨、懊恼。哎,早知如此,我就不去了去!而这里,可以读第二声,表示一种疑惑、好奇。)。

理解“束手就擒”,理解“擒”的意思,比较与“抓、捉、拎”等词语的不同。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那种紧张、有趣的语气来。

(5)出示: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这句写什么?(我俘虏了一只大虾)。

咦,表达出什么?(突然之间的奇怪,疑惑。)。

哦,表达出什么?(一下子明白了。)。

比赛朗读,看谁能体会到赶海的乐趣?指导读出轻快、活泼的语气。

(6)连起来练习朗读这3段话,或者分3位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情趣。

4、这3句话与第1句话有什么联系?(总分关系)。

5、出示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说说写了什么?(赶海的人们离去了)。

(2)这时的海滩有什么特点?(平静)。

(3)作者怎么写出这个平静的?(直接描写;借写海鸥飞翔来写海滩的平静,还衬托出一种宁静的美。)。

(4)指导朗读,体会平静之美。

6、现在,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赶海”?(人们趁海水退潮的时候,到海滩上去淘海货。)这个“赶”字表达出些什么?(争先恐后,抓紧时间,急切,因为潮水上涨了就不能在海滩上了,必须抓紧时间。)“赶集”也是这个意思。

1、出示句子。

(1)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2)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3)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

(4)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这4个句子中都有这样的词:嘿,哎,咦,哦。这些词表示感叹或者应答,就叫“叹词”。叹词在句子中能表达特别的情意。一起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就是借助这些叹词吧内心的惊喜、疑惑、好奇、恍然大悟等情意表达了出来。在朗读中,我们要注意体会这些叹词所蕴含的特定的情态、情意。

2、出示其他文章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叹词表达的特殊情意、情趣、情态。

(略)。

3、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叹词。根据上下文,体会情景,填上恰当的叹词。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鼓励亲子阅读,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乐趣。

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扩充阅读空间广泛阅读,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重点)。

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难点)。

带有课文插图的课件。读书汇报卡。(教师)。

学生和家长一起读书,并准备一本图画书带到学校。(学生)。

1课时。

一、借助名言,激发情感。

引发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最近读了什么书?书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快来给老师讲一讲。

小结过渡:从你们洋溢着快乐的小脸蛋可以看出,读书真的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快乐!正如高尔基所说的“读一本好书是一种巨大的享乐”。所以,我们要多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神奇的世界。让课外阅读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初步交流读书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阅读更多课外书。开课伊始,就营造出一种浓浓的语文味,感受书香氛围。

二、借助插图,感受亲子阅读。

课件出示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图上的小女孩正在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

课件在原插图的基础上打出小女孩的话:“我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有趣的故事书。”指名朗读后全班齐读。

启发情感:小女孩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高兴)请你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小组交流: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那是多么快乐的读书经历呀!你有过这样的读书经历吗?你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读过什么书?怎样阅读的?和小组伙伴说一说。

全班交流:

话题一:和大人一起读书,你们都是怎么做的?

(1)家长读给孩子听;(2)孩子读给家长听;(3)家长读一部分,孩子读一部分,家长和孩子合作阅读。

话题二:和大人一起阅读课外书,你有什么感受?

话题三:爸爸、妈妈和你一起读书,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

发出活动倡议:我们班要进行“亲子阅读接力”活动,每一个同学每天都要坚持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全班同学轮流填写《亲子阅读卡》,让我们的亲子阅读活动坚持得更长久,让我们小朋友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亲子阅读卡。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观察,话题交流,引导学生感受与爸爸、妈妈一起读课外书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课外阅读的情感。《亲子阅读卡》的接力活动,容易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读书的自豪感,同时也是对亲子共读效果的一种检测。

三、借助插图,体验阅读成就。

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什么?

教师领读“我读了很多书,会讲很多故事,同学们叫我‘故事大王’”。

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里讲一讲自己喜欢的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谈谈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有同学也看过这个故事,可以进行补充或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

全班交流,推选“故事大王”。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读过的故事,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把自己读到的故事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倾听能力。评选“故事大王”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讲故事的兴趣,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课文阅读。

四、借助插图,选择阅读类型。

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三幅插图,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哪儿。注意观察她正在翻阅哪种书。

指名朗读或教师范读小女孩的话:“周末,我在书店看到了很多好看的图画书。”

小组交流:向同学介绍你带来的图画书,告诉他故事主要讲什么,哪个地方最有趣。

小结:图画书以图画为主,图画精美,文字较少。我们可以一边阅读文字一边欣赏画面,透过文字与画面,感受故事的无穷魅力。

设计意图:图画书对儿童的情感、想象力、灵敏度以及审美感的启迪,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体验图画书带来的乐趣,同时丰富了学生阅读的资源。

五、借助插图,学会拼音阅读。

课件出示课文的第四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哪?他们在干什么?

讨论交流:在没有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是怎样进行阅读的呢?

课件出示:“学了拼音,我就可以读更多的书了。”教师领读,齐声诵读后,说一说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人帮助的时候怎样读书。

小结:我们刚刚成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可以挑选一些拼音读物来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先读读拼音,然后再继续阅读。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一边观察图画一边阅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到图画中找找答案。

设计意图:刚入学的学生识字量很少,对于读书会产生畏难情绪,通过借助拼音、观察图画、图文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树立阅读的自信心,从而爱上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

六、布置作业。

请爸爸、妈妈带你到书店逛一逛,选一选自己喜欢的图画书或者拼音读物。

与爸爸妈妈一起读自己喜欢的书,填写《亲子阅读卡》。

设计意图:将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拓展延伸,完成亲子阅读活动。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于是在教学中,我注重将图片观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实际阅读中选择阅读书目(图画书和拼音读物)和阅读方式(亲子共读和借助拼音阅读),并且适当推荐了低年级适合阅读的图画书。一系列教学活动,既关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注重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引,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并获得课外阅读带来的成长和喜悦。

小学三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1.会认“怒、暮、吻”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欣然怒放、悄悄绽放”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用科学的思想去发现世界的奥秘。

4.学习、感悟多样的句式表达。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感悟多样的句式表达。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1)欣赏美丽的花。

(2)听读课文

2.收集文中所及到的花的图片和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

一、看课件

师:老师家庭让你们看一组画面。

课件:(音乐欣赏花儿开放的画面。)

随着音乐老师调动学生的情绪:你们把眼睛再睁大点;深深的吸一口气;喊出来吧(学生在此时激情得到充分的调动,让学生看到花的美丽,感受花的香味,激发对花的喜爱。)

师:现在你想说什么?

生:略

师:花儿不仅仅有漂亮的身姿,迷人的香味,还有她神奇的地方呢。

二、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13花钟

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符号d s表示:读一读,说一说)

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课文的大意:课文讲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以及原因。

三、再读课文(进行几项自学的活动)

1、(聚精会神)学生读课文,重点是批划生字词。

用符号(――)画出要求会读的词,(圆圈)画出要求会写的生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再读一读。

2、(互相帮助)学生互相交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充满自信)学生展示读书

注重过程的评价:

(1)字音

(2)读通顺

(3)音调、节奏的初步评价(1、重点读音:吻、灼、暮。2、重点字形:醒、嫩、修)

四、精读课文

1、请学生分段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为什么。(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自然段的分段、大概的段落大意的.理解)

学生:略

师板书: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师:你认真的听,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归纳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的现象。

3、归纳有趣的现象。)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师:用笔在句子上划上波浪线。

出示小黑板。

填一填: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

万瘦菊欣然怒放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月光花舒展开花瓣昙花含笑一现

活动:男女同学对读。

师:读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1、开花的时间

2、用了许多的形容词来形容花开的样子,写出了各种花的特点

3、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老师要在此,时时指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板书:睡莲、午时花、烟草花、昙花

表演读课文。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花开花的时间吗?

(太阳花,太阳升起的时候开花;洗澡花,下午五六点钟开花;)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对花的不再是因为花美丽,花香而喜欢它。更知道了花的神奇之处。那么,花儿为什么有这样的神奇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读课文。

小学语文五年级全册教案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内容理解8)。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生字词,认识叹词,体会所表达的情趣;。

2、学习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赶海的无限乐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概括课文的大意。

1、借助文后生字的注音,尝试读通课文。

在学生练习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段朗读,就语句中的生字词进行重点指导。

例:指导书写“暑假、舅舅、俘虏”三个词语中易错的生字。

2、指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教师提示:可以借用自然段中的语句;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为一句简洁的话。

交流点评,例句:(1)我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

(2)我来到海边,追赶浪花;。

(3)人们赶海时的情景;。

(4)赶海的人们回去了;。

(5)我边回边唱歌。

3、根据段意,说说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引导学生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首尾用同一首歌来呼应;按“来到海边;人们赶海;人们回去”的事情发展顺序写。

教师提示:阅读一篇文章,要大概了解写了什么,并且整体上把握写作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这样有助于我们深入地阅读理解。

板块二:感受赶海的乐趣。

1、读课题,让我们随着人群一起去赶海吧!

2、海滩上有各种各样的海货,谁能用个恰当的词,让它们成为你的“战利品”?

(1)出示填空:____螃蟹____海鱼____贝壳。

学生填写后出示: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

所填写的三个词有什么特点?(都是动词,都是提手旁,指导书写。区别:捡与拣)。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这三个词语的特点。如果写成:捉螃蟹捞鱼捡贝壳,读起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改,就失去词语的节奏了。这三个词语字数相同,结构一样,读起来就节奏匀称,有一种声韵的节奏之美。

(2)继续出示:____海星____大虾____海螺____龙虾……引导学生填上恰当的动词。提示学生不可以重复用词,教师可以用动作提示,如:海螺藏在沙子里,怎么办?挖。

例句:摸海星,捏大虾,挖海螺,抓龙虾……。

你体会到赶海的时候,有什么特点?(人多,热闹,喧闹,快乐……)。

这句话怎么写出这种喧闹的特点的?(有的……有的……有的……排比的手法,让人感受到人多,事趣;一个省略号表明还有很多人,还有很多的有趣的事。)。

指导学生通过节奏快慢的变化、声音高低的区别,读出那种喧闹、快乐的感受。

3、我和小伙伴们也去赶海了,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后半部分。

读后,问学生:这次赶海,你有什么感受?(教师归纳到一个“趣”字)。

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个“趣”字表达出来?

(2)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3)出示: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学生读后,问:这句写什么?(我摸到了一只海星)。

教师可以范读,突出:摸呀摸呀,嘿,被我抓住了!

引导学生体会。

“摸呀摸呀”,词语的重复,体现摸的时间长,摸的一种乐趣;。

“嘿”,表达出什么?(惊喜之情)。

“被我抓住了”,比较:我把一只小海星抓住了!(被字句更加突出我的那种惊喜和乐趣,因为我是在海水里摸,大海捞针,一般很难摸到游动的东西。但是我居然摸到了一只小海星,出乎意料的欢喜!而我把一只小海星抓住了,似乎是我事先知道是一只小海星,再去抓,就完全没有了那种惊喜的感觉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出示: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这句写什么?(一个小伙伴捉螃蟹)。

哎,表达出什么?疑惑,好奇。比较“哎”读第一声、第四声时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态。(第一声表示惊讶,哎,你真行!第四声表示遗憾、悔恨、懊恼。哎,早知如此,我就不去了去!而这里,可以读第二声,表示一种疑惑、好奇。)。

理解“束手就擒”,理解“擒”的意思,比较与“抓、捉、拎”等词语的不同。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那种紧张、有趣的语气来。

(5)出示: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这句写什么?(我俘虏了一只大虾)。

咦,表达出什么?(突然之间的奇怪,疑惑。)。

哦,表达出什么?(一下子明白了。)。

比赛朗读,看谁能体会到赶海的乐趣?指导读出轻快、活泼的语气。

(6)连起来练习朗读这3段话,或者分3位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情趣。

4、这3句话与第1句话有什么联系?(总分关系)。

5、出示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说说写了什么?(赶海的人们离去了)。

(2)这时的海滩有什么特点?(平静)。

(3)作者怎么写出这个平静的?(直接描写;借写海鸥飞翔来写海滩的平静,还衬托出一种宁静的美。)。

(4)指导朗读,体会平静之美。

6、现在,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赶海”?(人们趁海水退潮的时候,到海滩上去淘海货。)这个“赶”字表达出些什么?(争先恐后,抓紧时间,急切,因为潮水上涨了就不能在海滩上了,必须抓紧时间。)“赶集”也是这个意思。

板块三:体会叹词的情趣。

1、出示句子。

(1)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2)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3)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

(4)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这4个句子中都有这样的词:嘿,哎,咦,哦。这些词表示感叹或者应答,就叫“叹词”。叹词在句子中能表达特别的情意。一起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就是借助这些叹词吧内心的惊喜、疑惑、好奇、恍然大悟等情意表达了出来。在朗读中,我们要注意体会这些叹词所蕴含的特定的情态、情意。

2、出示其他文章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叹词表达的特殊情意、情趣、情态。

(略)。

3、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叹词。根据上下文,体会情景,填上恰当的叹词。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今天,我执教了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猴脸红了》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儿童话剧,故事中“人物”:小猴、小黑熊、大象、小兔、小狗等;地点:林中草地。故事起因:小狗、小兔等请求大象伯伯讲故事,正在这时候,小猴推搡着小黑熊登场。小猴恶人先告状,说小黑熊把它打了。小黑熊委屈极了,向大家说明真相——原来是小猴抢它的蜜糕,不小心自己撞的。可是小猴还是百般抵赖,最后大象伯伯想出了办法,让小猴子原形毕露,还小黑熊以清白。

教学时,我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让孩子们分角色以小组形式读,自己去体会故事中的来龙去脉。让孩子们在自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做人要诚实,实事求是。

在孩子们分角色读的过程中,我一一巡视。他们忽而读出小猴子的气呼呼,忽而读出小黑熊的委屈,忽而读出大象的处世不惊,忽而读出众人的惊叹......在读的过程中,着实感受着故事中的情节,仿佛他们就是当事人一样。

看着、听着、品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作为教者,我很欣慰,同时,我也为他们感到自豪——他们已经长大了,他们已经会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处理一些实际问题了:比如阅读中的对话的简单处理等。

相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孩子还会有更大的进步。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