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极地地区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5篇)

时间:2023-10-04 07:46:30 作者:薇儿 2023年极地地区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5篇)

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极地地区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一

一、课标要求

说出两级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本课目标

1、能够在南北极地区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范围、位置及经纬线特点和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3、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三、课前准备

四、知识建构

知识点1:冰雪覆盖的地区

播放极地地区的dvd,归纳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探究一:

1、请同学们从极地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答: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答: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总结: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探究二:

答: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探究三:

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答: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知识点2:科学考察的宝地

探究四: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

答:(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2、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答: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3、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并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

答:长城站崛起在乔治王岛上,在西经60度,南纬60度附近。中山站耸立在南极大陆上,在东经70度,南纬70度附近。

4、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

答: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5、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6、南极考察如火如荼,阅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答: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知识点3: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答:

小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五、课堂小结

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内的地区

冰雪覆盖的地区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南极素有“冰雪高原”之称,还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极”

极地地区 代表性动物: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科学考察宝地: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真正建在南极地区的(即在南极圈以内)为中山站。

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南极条约》,保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极地地区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二

第十章 极地地区(学案)

一、知识目标:

1.能在地图上指出两极地区的范围,环绕北冰洋的大洲和环绕南极地区周围的大洋。

2.知道两极自然景观和环境的差异及代表动物。

3.能在图上找出我国的两个考察站,并能说明在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

二、知识结构: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地区,是指__________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_________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______ ______ ______三洲的陆地和岛屿;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地区是指_________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_________以及周围的海洋.

2._______是南极的象征,________是北极的象征.

3.________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目前,已有____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______多年科学考察实验站.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___________,我国于_______年正式加入.

三、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环绕南极洲的大洋,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    )

2.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最好日期是(     )

3.有冰雪高原之称的是(      )

4.北极地区周围的大洲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依次是( )

a 欧洲     亚洲   北美洲

b亚洲   北美洲    大洋州

c. 欧洲  北美洲  亚洲

d.北美洲  亚洲   欧洲

二、综合题

1.读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是_________岛,b是_______洲,d是________海峡,e是________洲,f是__________洲,g是______洋.

(2)c处石油资源丰富,该地属_________国家,f地是北极地区气候最温暖的地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北极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比南极温暖

b.风力比南极大

c.降水比南极多

d矿产资源还未得到开发

2.读南极地区图回答:

(1)图中大洲名称

a是__________,c是_________

e是__________,

我国两个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份,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极地区被成为白色沙漠的原因是                                                      。

(5)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极地地区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三

本节课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一章《极地地区》,极地地区教学反思。本节的学习目的是认识极地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对两极地区的利用及两极地区面临的问题。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地图、图片、文字,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种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要求,也体现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追求,教学反思《极地地区教学反思》。

学生们对神秘的极地地区是非常感兴趣的,这样有助于本节课的教学。所以特别选取了比较多的反映极地风光的图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极地地区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结合必修一里面的气压带风带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加深已有知识的印象,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呼吁学生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引起重视,并且也呼吁大家从我做起,爱护我们的地球环境。

对于极地地区的教学,应该更多的去了解最前沿的地理进展,比如极地地区资源的.勘探开采,北极航线的开辟,极光的研究等等,这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该部分的兴趣,更加可以让学生体会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

本节课的难点集中在极地地区方位的判断,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该部分掌握的不够好,应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与巩固。

延伸阅读——《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地区的景观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和国际社会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极地地区地理知识点总结篇四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自然环境、自然资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感受到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o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o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

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

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o,南纬60o附近。中站在东经70o,南纬70o附近。)

长城站和中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极地地区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课间上相应指出四个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别要向学生提醒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分析建站时间和地理位置。从南极三个站的选址,也看出我国科学考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补充我国2月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的相关资料。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科学考察站?供学生思考,带入下一节课的内容。

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图片,学生认识两极周围的陆地和海洋,认识到两极独特的地理位置

学生参与企鹅妈妈和企鹅宝宝的情景对话

阅读课本p96资料,并在地图上圈出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并比较不同(经纬度)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南北两极特殊位置、范围。运用资料认识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2.举例说出极地地区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3.了解极地科考意义和我国主要考察站。了解极地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特殊的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

以丁丁去极地考察为线索,让学生认识极地地区。

一、知识储备--认识极地地区

1展示.南北极地区图,请同学们找出两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及周围的大洲和大洋。(南极地区是指 以南的地区,以 为主,被哪三大洋包围,北极地区是指 以北的地区,以 为主,被哪三大洲包围,北极圈穿过世界最大的岛是 。)

引导 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是高纬度地带,接受的热量少,是地球上的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过渡:因为特殊的纬度位置使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更为独特,

板书 独特的自然环境

二、极地探险——独特自然环境

1.读课本48页两则资料,结合地图请同学们说说北极地区对未来交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被三大洲所包围,是北美洲到亚洲和欧洲的空中捷径。

2.读课本48页,结合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引导: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冰层厚度米,周围的海洋上有冰山,冰山是陆地上的冰川断裂下滑漂浮在海面的冰川。是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料,具有:冰雪高原:之称。

3.读课本48页,根据图中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酷寒,干燥,列风。

引导 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仍有生命存在,说出最代表的动物是什么?

4读课本资料,分析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引导 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周围被三大洲包围,受海洋的影响,气温比南极高,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极小。

5.用南北两极企鹅对话,总结.比较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用两个学生扮演模拟企鹅和北极熊的对话。

引导:从海陆差异,海拔高低分析南样自然环境的差异。

合作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南极地区为什么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把生成的答案让组长展示。

(提示:从海陆上看,南极以陆地为主,在地形上以高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过渡:因为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所以在房屋设计上也与众不同,请同学们看极地地区的房屋。

合作探究二:看课本极地考察站建筑图分析南极考察站的房屋为什么这样设计?

1. 房屋的墙板采用“夹心”式,中间是保温材

料。窗户较小,且多为双层玻璃,玻璃夹层间几乎为真空。

2. 房屋地基很深,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

房屋朝不同方向开门,还设有天窗。

阅读课本50页,看课本47页地图讨论极地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学让学生展示:

引导 (1)煤、铁矿产资源,(2)有丰富的淡水资源,(3)海洋生物石室,(4)原始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丰富。

南极的冰心可以提供珍贵的气候信息,对过去的气候变化和未来的环境影响重大,极地地区矿产丰富为我们研究极地区提供地质价值,海洋上的生物为我们提供海洋生物价值,极地地区就是广阔的实验室,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去极地考察。

四、极地保护——极地保护在行动

提示:人类大量实用喷雾剂,冰箱,空调,使南极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这样太阳的紫外线就射到皮肤上,人类得皮肤癌的机会就增多,动物和人类眼睛得白内障的增多。

过渡 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极地环境破坏,世界各地都受到影响,为了保护极地环境,和平利用极地地区,许多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南极条约》,中国也加入了该条约。所以进入极地地区的科考队员十分重视极地环境,他们用的生活用品全部是绿色环保产品。我们为保护极地环境应该如何去做。

合作探究三:为了保护环境,同学们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

提示:1.给别人宣传,2.自已做到节能,减排,爱护花草,平均每年植树一棵,少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等等。

课后小结

小结:畅谈收获

我知道了极地地区的位置,纬度最高。

我知道了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独特。

我知道极地考察的意义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我学会了学习地理的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