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滴水之恩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09-24 12:02:52 作者:灵魂曲 最新滴水之恩教学反思(实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滴水之恩教学反思篇一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

一、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展示形式多样:第一:小组能够采用导游的形式来给大家呈现太极洞内的奇观。第二:小组能够抓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并且能从课外收集图片、文字等资料,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第三:小组能够用表演的形式进行课文的理解。

学生点评到位,这节课学生的点评很精彩,特别是吴奇坤同学这段时间表现特别棒。

二、我认为有待提高的地方:

1、教师的作用未能发挥好,未能在关键的地方进行点拨、引导。

2、语文课应是书声琅琅。而我在这节课上只害怕教师说得多,因此未能及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来体会文字的内涵。

3、教师的点评不够及时,激励性评价少。

三、我困惑的地方:

听了这么多的课,我感觉教学中还有一些困惑不知如何解决。

1、小组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究竟应该在合作中交流什么,教师应该如何参与。

2、在小组自主、合作、展示、达标这几个环节,每个班级都进行了打分,然后再评出智慧小组。但是,这些分数总是由老师一人或者是某一个学生的打分就决定了小组的分数,究竟该如何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打分?值得探讨。

滴水之恩教学反思篇二

基于学生视界,促进学生发展—《滴水穿石的启示》沉淀在我心中的思考。

前不久,我参加江苏省课题优质课比赛,执教的是《滴水穿石的启示》2次执教同一课,同样的教学目标,同样年龄的学生,但因调整了策略,前后的教学效果迥然不同。

生:因为爱迪生大家都熟悉。

生:因为他们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后来几个学生的回答也是“吭吭哧哧”教室里一时出现冷场)

师(着急地):请同学们看看第3自然段的最后2句话,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生:因为这三个人是古今中外的代表

生:古今中外所有人的成功都是因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所以其它人的事例就不用举了。

师:现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心里应该厚实多了,对“滴水穿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师:这三个人物你对谁最感兴趣?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我对李时珍最感兴趣,特别是“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令我感动。

生:“访名医,尝药草”也令我感动。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二十几年”说明时间之长,令我感动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

师:“二十几年”读得慢一些,这是坚持了多么长的时间,二十几年间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仍然坚持下来。

(学生重新读,还是读得没有任何情感,又有几个同学读还是缺乏语感)

课,就这样“顽强”地坚持下来

课后,开始埋怨学生--文化底蕴浅薄,表达能力欠缺胆子太小,遇到有许多人听课,就吓得“呆若木鸡”。

(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师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因为我们熟悉爱迪生

师:再默读写爱迪生的句子,说说看你们熟悉爱迪生的什么?

生:我知道爱迪生是发明家,他拥有1093项发明专利

生:爱迪生之所以有这样成就是因他毕生孜孜不倦

师:李时珍、齐白石与滴水穿石有什么关系?

生:都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生:这三个人成就事业,都是靠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的,

师:李时珍是什么朝代人?

生:明代

师:是古代的

师:爱迪生是哪个国家的?

生:美国的

师:是外国的,齐白石是哪个时代的?

生:现代

师:也就是今天的,谁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选这三个人?

生:他们是古今中外的代表人物

师:写这三个人是因为他们

生齐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二是因为作者想告诉我们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这三个人物跟“滴水穿石”有没有关系?[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现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心里应该厚实多了,比刚才读景观内容,你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对“古今中外”这个关键词语的点化,使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的具体含义,知道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将人物与滴水穿石勾连,这不就是启示吗?)

(生:默读课文,圈画词语)

生:我最佩服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大半个中国”途中,会遇到许多危险还是坚持药学研究。

生:二十几年都不间断,这种持之以恒令我感动

师:我们班有同学参加比赛或演出的吗?

生:今天早上我班×××参加市运动会,获得短跑第一名

师:我能采访一下这位同学吗?

生:……

师:因为这一段时间,你的持之以恒,目标专一,你终于取得成功,祝贺你(和×××握手)

生:……

师:现在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再次读这段话,相信你们会读出自己的感受,会读得有滋有味。

(学生练习朗读,小明读得非常投入,声音凝重,不住地摇头和点头还伴有手势)

(该生读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如果读文章能像小明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

两次教学同一课,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没变,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没变,变化的只是为了达成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和手段,依学情而变,却变出有生命力的课堂,富有激情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此大相径庭,原因何在?不得不引起我深深地思考:

上好一堂阅读课,课前,教师必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计教学方案,“凡事预则立”但课堂上教师完全按预设进行,而忽略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的东西,就会使上课成了教师演示编制得十分精密的教案的单边活动。所以著名教育大师周一贯提出:课堂教学的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作相应变化并为此留下最大的调适空间。

如果说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无多大变化可言的话那么完成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型性。所以教学设计应当以具有高度柔性的“软性设计”为主。本案例中两次执教的教学目标没变,片段一:用告诉启发方式达成教学目标;片段二:用唤醒、疏导策略达到教学目标。第一次的教学设计统得过死,上课时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第二次的设计为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调整教学的手段、方法、途径等。这样的软性设计也有不容易的地方,就是教师除了更高层次的把握文本备好教材外,还要预测学情,设想课堂学习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它要求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教师的预没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滴水不漏的,它有时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

本案例1中,教师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学生诵读,可学生就是呆呆地,对再感人的精神也无动于衷。其实这种现象就是很好的反馈资源,在片断2中,我做个有心人,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明代的李时珍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中人物的经历和学生的经历形成共鸣,正巧班中有一个学生在早上7:00多参加市运动会,100米比赛,获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于是我就随机应变,抓住这个资源,“人物采访”“想象李时珍二十几年经历的考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总之,生成的课堂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因为我们的课堂是为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需要而存在的。

滴水之恩教学反思篇三

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上好一堂课虽很辛苦,但课后的我感触却颇多: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这是我初次尝试,但是多媒体教学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成因时,让学生听一听水滴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水滴那微不足道的力量,再让学生耳闻目睹那大雨倾盆的景象,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雨的猛烈,通过对比学生加深了对“滴水穿石”的理解。课件的辅助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不应有烦琐的文字分析,而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去感悟。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他们在朗读中感悟。如对“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目标专一”的理解,如通过朗读来加强体会对三个名人事例的理解,如对“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理解等。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可圈可点之处也是很多的,最明显的就是时间没有把握好。由于对三个名人事例的教学花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后面的几个环节都“滑”过去了。如对“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这句话的理解原来是想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来加深理解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一带而过了。再如设计的练习,让学生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做成书签。个人认为是很不错的,因为这书签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积累,但终因时间的关系,学生没有来得及交流,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精心设计教案,认真制作课件,要上好一堂精品课真的很不容易!这是我一堂课后最深的体会。

滴水之恩教学反思篇四

这个学期,我们高年级组在语文研讨会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研讨。其中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现在的学生有的连完整的话都不会说,有的表达不够清晰正确,有的根本不愿意开口。因此,我们提出一些说话能力的标准并开展了研讨课的活动。

我们认为说话能力的标准是:

1、能说完整的话。

2、发言声音响亮。

3、乐于说话,敢于说话。

4、表达流利、动听。

围绕这个训练重点,我上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教学难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我的教学思路是先观察奇观,初步感悟启示,接着通过品读名人事例,深悟启示,最后通过生生互动的讨论铭记启示。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

1、在语句训练中培养说话能力。如安排学生概括段意,概括句子;进行反问句式的训练;朗读带有关联词的句子的训练。

2、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分析等锻炼表达能力。

3、在感悟中培养说话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深刻感悟文本,从而培养说话能力。

4、利用“及时评定,激励竞争”的方式,通过加分来激励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上完本课之后,我的体会也很深刻,深深感受到文本预设与生成的艰难。教学的设计要从学生的需要来考虑,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比如,我问学生最喜欢谁的感人事迹时,不应该按课本的顺序来讲授,而是应该遵循学生的兴趣意愿来灵机设计教学。其次,教学的设计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否则削弱了知识点。最后,教学结束时要及时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一节研讨课的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教学机智等方面的思考。

滴水之恩教学反思篇五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太极洞内的自然奇观这一直观的形象,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然而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滴水穿石”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滴水穿石”精神的理解却正是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感而发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引导学生对这枯燥的说理讲解感兴趣则是本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这一课时,先设疑激趣,吸引学生走近文本。接着,在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解读的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很多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味,读出情,读得如见其物,如临其境。学生自读,对文本内容有个初步、完整的了解;教师引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面对面交流;学生披文入境,把握“水滴石穿”的真正含义。书读透了,学生兴趣高了,教起来轻松,学起来愉快。“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但是,这节课中也有非常明显的问题:

1、滴水穿石”的原因这一部分学得不通透。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了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滴水穿石”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

2、对三个名人事例的感悟不够。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朗读来代替分析,我想这个想法应该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强调了朗读,却又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理解,一些很好的词语,都“滑”过去了,学生没有受到应该受到的教育。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