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汇总18篇)

时间:2023-12-06 15:07:49 作者:字海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应该具有目标明确、内容详尽、方法多样、评估全面等特点,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接下来,大家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教学计划案例。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

4、引出课题:对了,植树的季节到了。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植树季节》。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

1)画出生字词待教。(2)讲一讲读懂了什么?、3教师简笔画一棵小树,教师动情地描述:今天我们有来种下一靠小树,希望大家能用心地学习,为小树提供知识养料,让小树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三、品读课文。

1、教师提问导读:春天是植树季节,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出了春天的美好?请大家找一找,再认真地读一读。

(1)指名反馈,读课文第2自然段。

(2)说说,从第2自然段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3)学生自由发言,引导体会:春天里,春雨滋润着大地,阳光温暖着大地,是一个最适合万物生长的美好季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2、教师小结、导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让我们赶快趁着这大好春光去植树吧!

(1)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2)文中对“我们”进行了哪些动作描写?请用笔画出来。

(3)指名反馈。

(4)教师小结:文中只用了四个动作词就写出了“我们”种树的。

过程能够,这四个动作词用得太准确了,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5)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中的第一、二两句话。

(6)教师导言:植树虽然辛苦,但“我们”的心中却充满快乐,当风吹动“我们”的红领巾,仿佛是树上开放了红红的花朵。

(7)学生再读课文第3自然段,读出种树的快乐。

(8)理解文中的比喻句,将“红领巾”比作“一朵朵红花”,表达了“我们”对小树苗的祝福与期待,有写出了“我们”愉快的心情。

3、教师设疑导读:“我们”为什么要种树呢?大家能否从第4自然段中寻找到答案?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

在郊外植树,这里将是一片青葱翠绿。

(3)教师小结:文中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植树可以绿化山林,可以为人们遮阴乘凉,可以。

美化环境,看来,植树的意义真大呀!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读出对树木的喜爱、对未来的憧憬。

四、拓展延伸。

1、交流课外查找的资料,说说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

2、教师小结:植树有这么多的好处,难怪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

“我们“都积极地参加植树造林。在这里,教师要送给大家三句名言警句,请读一读,记一记。

(1)十年树木方成材。

(2)毁树容易种树难。

(3)前人种树,后人乘凉。3、学生回到文中,练习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参天大树。

六、布置作业。

1、亲手栽种一棵小树。

2、设计提醒人们保护树木的广告语。3、选用课时作用优化设计。

《植树》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所有例题,以及相关习题。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是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

难点: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巩固练习法。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复习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2、出示复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常见类型:

(1)、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2)、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3)、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4)、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例题:

例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2、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交流。

特点棵树间隔数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方案1两端都栽54棵树=间隔数+1

方案2两端都不栽34棵树=间隔数-1

方案3一端栽,一端不栽44棵树=间隔数

方案4封闭图形44棵树=间隔数

5、总结学习方法:

植树问题有高招,做题之前先分类。

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树=间隔数。

三、巩固提高、发展创新。

2、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行能栽多少棵?

4、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2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棵?

以上四道题为基础巩固题,下面两道为拔高题。

5、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12分钟,锯成10段要几分钟?

四、全课小结。

你在这一节课里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学会写9个汉字。

2、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课文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学习过程中,从课内外资料了解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激起对植树造林的强烈愿望,以及对保护环境的初步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喜欢植树的原因。激起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挂图及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知道到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生:春天)对了是春天,在春天里有一个专门为植树而规定的节日:“植树节”你们知道是哪一天吗?(生:3月12日)为什么植树节要规定在春天里呢?植树要做那些工作呢?这节课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篇散文《植树的季节》(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初步感知,阅读中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会。

2、集中认读生字、词:出示树苗生字卡片,比一比谁认的又多又准确。

3、指名认读生字,巩固练习。

4、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二)学习第二段,指导朗读。

1、自读课文,引导思考:为什么选择在春天植树?

引导汇报;

“一场一场春雨,把泥土浇得湿漉漉的”。板书:雨水。

“太阳暖暖地照着”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板书:温度。

(三)了解植树的过程。

1、范读课文第三段。多么美好的季节啊!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植树吗?(生:愿意)就请同学们拿出铅笔,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勾画表示植树动作的词语(生读文,画词语;师巡视指导)。

2、引导汇报,了解植树的过程:随机板书:扛树苗——栽树——浇水——培土(出示挂图)看!同学们共同努力,栽下了这么多的小树。

3、理解比喻句“风吹着我们的红领巾,像小小的树开放了一朵朵红花。”结合图,把握植树的心情:快乐,光荣。

(四)分析、理解植树的原因。

2、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一边听一边思考,为什么“我们”喜欢植树。

3、理解“再过十年、二十年,这里也将是一片青葱翠绿”,明确:“这里”是指我们的家园。植树会使家乡更美。

4、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5、小结:看来,孩子们都深知树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而我们现在植树,不仅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将来”

6、生读第5自然段。“春天是植树的季节。所以,一听到春雨的声音,我们就想起植树。”

四、感情升华,培养植树造林的意识。

1、孩子们,明年春天到了植树节,你们想做什么?

2、你想对自己亲手种好的小树说什么?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春天)。

植树:扛树苗(挖坑)培土浇水。

原因:为了现在和将来。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树对人类的贡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4、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热爱树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1、读一读:

师:这首诗歌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树是人类和动物的朋友。

师:对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人人都应该栽树,爱树。那么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现在是春季。

2、引出课题:

3、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师范读,在不认识的字上做上记号。

·再自己读一读,注意生字读音。

·请学生讲一讲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

·教师归纳:

·读文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条中的15个生字。

·指名读,并读出音节,组出词语。

·小组内互教互读生字,记忆生字。

·小组比赛读生字,评出优胜小组。

·读课文。

·找学生读课文。

·评价他读的怎么样。

·齐读课文。

·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认读,你能组成哪些词?

·扩词训练。例:植:植树、植物场:广场场地操场。

·用字、词说话练习,你能用这些词或说一句话吗?

例:植树: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公园去植树。

整齐: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迎接检阅。

·观察每个字容易被写错的地方。

生:(葱:不要忘记“点”)植:不要少写一横。

生:培:不要写成“陪”

·学生试写,重点指导“整”“葱”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生:我学会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生:要爱护树木,不乱砍树木。

生:植树能美化环境。

《植树的季节》经典教学设计

临近《植树的季节》,作为教师要如何备课呢?下面是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植树的季节》经典教学设计,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了解更多详情资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散思维,展开述说。

〖〗

1.师:小朋友,春天来了,你喜欢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做些什么呢?(放风筝、到野外春游等)

2.师: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出示课件:春天到了,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植树。

3.师:他们都在植树。可是,怎样才能把刚才看的'录像说得更具体、更美一些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作家刘湛秋写的一篇文章《植树的季节》吧。

1.师:请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想办法认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相互评价,相机纠正错误的读音。)师:相信其他同学一定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下面和你的同桌一起,再把课文好好读一遍。

1.师:谁发现刚才录像里看到的可以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来描述呢?(第2、3自然段)

2.课文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3.你觉得课文写得好吗,为什么?(学生品读,老师点拨。)

(1)(课件出示:一场一场的春雨,把泥土浇得湿漉漉的。太阳暖暖地照着,热气从土地里冒出来,仿佛整个土地,开始了呼吸。)

师:树木的生长需要雨水的滋润和暖和的气温、阳光。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春天为什么是植树的季节。难怪小朋友们开始了植树,作者把春天写得多么美丽温暖呀!

(2)(课件出示:风吹着我们的红领巾,像小小的树开放了一朵朵红花。)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老师很喜欢这一句,猜一猜,为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师:是的,作者不但将它写得很美,很形象,还在巧妙地赞美少先队员们植树呢。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吧。

4.我们把课文前三自然段一齐来美美地读一读吧。(播放录像,齐读课文)

1.学习课文4―6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知道了为什么春天是植树的季节,知道了我们是怎样植树的。你还想知道什么?(生说)好,我们看看课文第4―6段又写了什么。

师:请小朋友分小组合作学习,看看学习要求。

(1)各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

(2)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3)讨论:在植树的季节,你想对小树说些什么?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并分题分组汇报。

汇报第一点:分组读课文,释疑、理解“纳凉、采伐、屏障、制服”等词语。

汇报第二点:读懂了什么?(板书:纳凉、采果子、采木材、空气新鲜等。)

汇报第三点:(出示课件:植树后小朋友在树下牵手庆祝,载歌载舞。)这时,你想对小树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运用新学的词语表达对树木的感激之情和自己的期盼之情。)

2.老师总结。指板书,引读课文4、5、6自然段。

小朋友们通过合作学习,懂得了“我们”喜欢植树,是因为(生接书上句子)路旁的人就能……荒山就能……就能……我们知道……我们喜欢植树,因为……当山野长满树木,大地就有了……风沙就会……空气就会……泥土……河水……我们知道……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将来,更是为了我们爱护生存的环境,为了我们的美好的生活。

所以……所以,春天总是我们植树的季节。(板书:春天总是我们植树的季节)

1.师: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书中第27页的一首诗歌《记住》(课件出示诗歌,老师配乐朗诵)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

《植树的季节》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植树”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这首散文诗描写了春天孩子们植树的情景,抒发了热爱植树、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美化家园、美化环境的情怀。這首诗歌的内容并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而是要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孩子们植树的心情。

结合最近学校倡导的“我为校园造一景”植苗造绿活动,我的导入语是:同学们,最近学校倡导“每生育一苗”,大家也都开始行动起来了。这不,你们看,咱们教室门前都开满了美丽的鲜花。同学们,当你们每天背着小书包踏着轻快的脚步来到校园,看到这么多鲜艳的花朵时,你有什么感觉呢?由于这个主题是校园最近最为热门的,学生听到我的这个问题都一反常态举起了小手争着强着回答。有的说,我觉得自己像是来到了公园里;有的说,我觉得花儿像是在对我微笑,我的.心情很开心……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顺势引入课题《植树的季节》。

课堂上我主要抓住几个重点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伊始,我画了一棵小树苗,说:“同学们,让我们以朗读为水分,让这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吧”!当读到“风吹着我们的红领巾,像树上开放了一朵朵红花”时,我发现有一个孩子非常喜欢这句话,我就让他带着愉快的心情来朗读。并通过赛读,范读,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带着愉快的心情以及表情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大部分都能体会到少先队员们植树时的心情。接下来,我再抓住两句重点句也是比喻句来指导朗读。“当年,爷爷奶奶在山上植树,如今大山已披上了绿色的外衣;后来,爸爸妈妈在路旁植树,如今大路已为行人撑起了遮荫的伞”。通过这两句比喻句的朗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植树,使感情得到升华,明白植树能够改变荒山的面貌,美化街道,使人们生活舒适。

由于“植树”是我们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课堂上我能够结合这个实际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整节课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更有效率。

文档为doc格式。

植树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进行环保教育。同时引导学生珍惜光阴,明白一年之季在于春。

2、认识生字,学写生字。

3、熟读《植树的季节》、《杨树之歌》、《一片数叶》,背诵《咏柳》,自读《记住》。读好不同语气的句子,加强朗读训练。

4、收集资料,开展办展板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5、学习听故事、组词、写句子、写话等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练习。

教学重点:

1、学写生字,结构匀称、书写正确。

2、继续进行各种口语交际--听故事,讨论,说话。

3、学习写话。

教学难点:

写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8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植树的季节》。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图片(植树造林)。

2、说说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人们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3、出示课题,板书。你看了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二、学习课文。

(一)观察图画: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反馈:

1)抽读生字:漉仿佛扛等(指名读,集体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指名几人读,师带读、小老师范读。

3)全班齐读全文。

(三)理解课文:

1、课文一共有几段?

2、每一段主要讲什么?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

2)说说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你是从哪得知的?

3)找找课文中具体写的哪些条件适应树木的生长。

4、学习第三段。

1)课件出示:风吹着我们的红领巾,像小小的树开放了一朵朵红花。

2)反复读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

5、学习第四段。

自由读这一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要植树?

6、在植树的季节,你想对小树说什么?分组讨论,再请代表总结发言。

三、指导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音乐导入情境。你能把这首诗很美地读出来吗?

2、课件出示课文,指名几人读,集体评议、比赛读,配乐读。

四、课外作业:收集植树方面的图片、文章,出一期板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指名朗读。

2、小组朗读。

3、全班齐读。

二、学习生字。

(一)课件出示生字:植场扛培齐队荒葱翠。

(二)学生自由读生字。

(三)抽读生字,教师正音。

(四)集体读、小组读、男女声比赛读。

(五)指导书写。

1、学写上下结构的字“齐荒葱翠”(出示课件)。

1)观察生字。

2)师范写。

3)学生书空练习。

4)上本子练写写一个。

2、讨论“场”的笔顺。

1)学生小组讨论。

2)老师示范书写。

3)学生书空练习。

4)上练习本各书写一个。

3、学习左右结构的字“植场扛培队”

1)集体分析字形:左窄右宽。

2)学生书空练习。

3)上练习本各书写一个。

4、课堂练习(每字写一行,师巡视)。

第三课时。

《杨树之歌》。

一、导入:出示课件,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叶吗?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再次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圈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分小组检查生字读音,全班订正。

4.小声读课文,要读得正确。

5.指名三人分别读课文段落,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6.听课文录音。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不要求学生说得很全面。)。

三、再读课文,讨论:

1.大叶杨会唱些什么?想象,你能试着唱一唱吗?

2.你喜欢大叶杨吗?为什么?

四、朗读、背诵。

1.配乐朗读全文。(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出感情来。)。

1)自由练读。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

2.指导背诵。

3.四人一组汇报朗读情况,评选合作最佳组。

第四课时。

(一)复习生字。

1、抽读生字卡片。

2、读课文里的词语。

(二)朗诵课文。

1、指名几人读。

2、全班齐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课件抽读生字卡片:杨之亮伴陪爽掌感谢。

2、让学生在已有的识字基础上自由选择识字。

3、指导写字。利用已学过的笔画和偏旁识记字形,仔细观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注意有些字的写法:如“爽谢”。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外练习: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2、复习巩固生字。

第五课时。

《一片树叶》。

一、导入:出示课题,齐读。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或字典认识生字。

2.再次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圈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查生字读音,全班订正。

4.自由读课文,要读得正确。

5.指名读课文段落,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三、理解课文,讨论:

1.文中写了哪些小动物?

2.他们是怎样做的?

四、表演课文内容。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表演哪个小动物呢?仔细地读一读,想想,该怎么来表演呢?

1、学生自由读。

2、谁愿意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看呢?

3、师生相机评议(你们觉得他表演得好吗?)(好,哪里好?不好,哪里不够好呢?

4、学生表演。

五、指导朗读。

1、自由练读。读出小动物的不同神态。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

3、指名几人读,集体评议。

4、全班齐读课文。

第六课时。

(一)复习生字。

1、抽读生字卡片。

2、读课文里的词语。

(二)朗诵课文。

1、指名几人读。

2、全班齐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课件抽读生字卡片:哟漂欣赏味滋接伙呆。

2、让学生在已有的识字基础上自由选择识字。

3、指导写字。利用已学过的笔画和偏旁识记字形,仔细观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注意有些字的写法:如“滋”。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第七课时。

一、学写字。

1、课件出示:木林森。

2、仔细观察生字字形。

3、读一读冬冬的话。

4、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导。

二、照样子写一写。

1、看例子:我们和老师一起去种树。

我和小树是好朋友。

2、出示:我们和一起去()。

我和()是()。

3、想一想,该怎样填。

先指名说得好的同学先说,再让差一点的同学跟着说。鼓励说不同内容的句子。

三、组词,看谁组得多:

植树()树()树。

树叶树()树()。

先自由练说,再每组选一名选手上台说。集体评议。

四、自读《记住》。

1.自由读全诗,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三位同学读这首诗,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再自己读一读,争取做到读正确。

4.我们轻声把这首诗一起读一读,好吗?

5、理解朗读全诗,体会诗的美和趣。

我们要记住什么?该用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呢?

6、试着把诗歌背下来。

第八课时。

一、听故事。

1、简介邓小平。

2、听录音故事。

3、邓爷爷为什么八十多岁的高龄还要亲自植树呢?

4、理解“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听了故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二、读一读,背一背《咏柳》。

1、自由认读课文。

2、你读会了多少,读给大家听。

3、小组读,全班齐读。

4、师简述诗意。

5、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6、画一画你脑中柳树的模样。

7、评一评,谁画的最符合诗中所描述的柳树的形象。

三、课件展示柳树及各种树木的图片,说说你喜欢哪种树,熟悉哪种树,并说说它的样子。分组自由练说,再汇报说,最后把说的写下来。

要求:开头低两格,语句通顺,标点符号基本正确,无错别字。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直尺、学习纸。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习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教师:我们选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间隔是5米。(教师板书)。

教师;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平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引导学生说出2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树比间隔数多1。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纸,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

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要栽),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教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即时巩固,强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这道题里没有植树呀,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吗?

使学生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问题。在本题中把一盏路灯看成一棵树,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教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等。

2、练习二十四1、2、3题。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练习二十四第4题。

教师:这一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与例题的区别。例题是知道全长与间隔长度求棵数,而本题是知道间隔长度与棵数求路的全长。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36减1?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将难点化简,讲授新知前,我利用手指游戏导入,孩子很感兴趣,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棵数、间隔数的关系。再从生活中抽取简单的植树现象,加以提炼,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和游戏入手,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间隔数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借助直观的图示,探索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规律。借助图形,建立知识表象,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从而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进一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渗透一种化归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跟植树问题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充分把握,没有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也没能很好地关注到全体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度,适当进行取舍,更合理的安排好教学时间。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

17、118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收到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教学难点:

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具准备:

尺子、树、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间隔”1.猜一猜。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则谜语你们想猜吗?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是什么呢?(手)。

2、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小黑板出示:

同学们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探究植树的方案。(3)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作品。2.师小结各种方法,并板书。

3、尝试应用。

小黑板出示题目:

同学们在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学生完成例二后的做一做。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只栽一端的话: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的话:棵树=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的问题等,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特点。

植树的棵树。

间隔数。

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只栽一端:

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种、两端不种、及封闭图形。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生活情景图引入后学生动手操作出示实例图示,引导学生在观察、点数形象图形后进行对比,发现两端植树时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对实物图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将形象的图形抽象成线段图,让学生在脱离实物图后,依然能够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直观的体会到了植树问题中相关的量,在观察思考后学生则进一步验证了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

不足之处是:

1、自己的普通话不过关。

2、时间没掌握好,学生合作探究时花费时间长了,导致延时。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在摸一摸、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在亲身体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件。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肢体体验: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张开、用左手摸摸右手,数一数,五个手指有几个空格?(4个空格),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也就是说,大小拇指在一只手的两端: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弯弯你的大拇指看: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把大、小拇指一齐弯弯看:3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那么,将5个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楼梯、锯木头、敲钟…都有间隔。)。

2、引入课题:师:树可以美化环境,清新空气,我们要多植树。在一条直线上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做间隔数,每个间隔的长度叫间距,也叫株距。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数学里统称植树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在一条不封闭的直路上的“植树问题”。(揭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解决问题。

1、找出两端都种树的规律。

植树问题情景1,师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请同学们默读题目,谁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的条件、问题、关键词和单位?要求一共需多少棵树苗?先要知道两端都栽树,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

师:现在我们用研究出的两端都栽树,棵数等于间隔数加1的规律来解决例1中的问题,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100÷5=20(个间隔)20+1=21(棵)。利用两端都栽树,棵数=间隔数+1”这个规律解决了两端都植树的问题。

走进生活:

(一)目标检测:

1、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的16棵树之间有()个间隔。2、从第1棵树到最后1棵树之间有30个间隔,一共有()棵树。

(二)闯关题。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3.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4、小明从1楼到3楼需走36级台阶,小明从1楼到6楼需走多少级台阶?

5.15个军人站成一列,每两个军人间距离为1米,这列队伍有多长?

实地考察。

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植树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课件。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谁能说一说是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解决这类问题的?(棵数=间隔数+1)能快速地完成下一题吗?(课件出示题目)。

指名回答:60÷3+1=21(棵)答:一共要栽21棵树。

再来看看这一题(课件出示例2)认真思考,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教学的,对已学知识的复习是为了找准知识迁移的“原点”,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的发现吗?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指名汇报)。

预设1:准备题是一边,例2是小路两旁。(追问: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就是有两条线段。(怎么计算?)只要先算出一边的树木数量,再“×2”就可以了。

预设2:准备题是两端都栽,例2是两端不栽。(追问:你能通过示意图说说为什么吗?)因为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

教师:这个题目该如何解决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请你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题意,引导“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环节的设计还重点突出了对“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再将规律应用于问题的解决”这一数学方法的迁移。

指名回答,过程预设:

1.先画一个简单的线段图看看,以20m长的线段为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需要栽5棵树。

2.同样长的线段,在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只需要栽3棵树,也就是说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教师追问:可以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表示?)棵数=间隔数-1。

60÷3-1=19(棵)19×2=38(棵)。

答:一共要栽38棵树。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2”?(因为小路两旁都要栽树)。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题目的解决过程。通过与例1中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相比较,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了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即棵数=间隔数-1。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索,经历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对数学思想的渗透也在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在教学实际中,可结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吗?”这一问题,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出规律。

教师: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还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1.一条走廊长32m,每隔4m摆放一盆植物(两端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32÷4-1=7(盆)。

答:一共要放7盆植物。

教师:如果改为两端都放,该怎么算?

32÷4+1=9(盆)。

教师:这两种不同的摆法相差几盆?(2盆)为什么?(两端都放时,盆数=间隔数+1;两端都不放时,盆数=间隔数-1。)。

教师:这个问题和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有关联吗?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情况?可以先用画图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练习,分析讲评:

10÷5-1=4(次)8×4=32(分钟)。

答:锯完一共要花32分钟。

【设计意图】第1题在完成后进行了比较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两种不同数学模型之间关系的认识;第2题虽然不是植树的情境,但规律是相同的,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即可抓住题目的本质,同时扩展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视野。

教师:这题与已经学过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同?(一端栽一端不栽)先猜一猜,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预设1: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两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这种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应该是棵数=间隔数。

预设2: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得出的,一共要栽7棵。

预设3:直接用35÷5=7(棵)。(教师追问:35÷5算的是什么?)间隔数。(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其实是以什么作为依据的?)在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

教师:比较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已学知识为基础,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这种情况的规律,在最后的比较环节也强调说出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的知识、思维活动的经验才能更加鲜活和深刻,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小结: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判断出属于哪一种情况,再根据题意列式解答。

课外作业:先判断以下各题属于哪种情况,再列式解答。

植树教学设计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了解多少说多少)。

2.老师出示图片,介绍邓小平爷爷。

1.听老师范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邓小平爷爷的什么事?

2.自由拼读,勾出生字词。

3.分小组自学生字。

4.自学汇报:

(1)“我会读”:读生字卡片。自愿读;开火车读。

提示:看清声母读:植、岁、站、栽。

看清韵母读:龄、行。

(2)“我会记”:指名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3)“我会写”:指名先在田字格中写字,再对照课本中的'字,发现规律,描红、临写。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讨论方式: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评价总结。

1.观察校园、花园里有哪些植物,每种植物有什么特点。选一种最喜欢的植物画一画。

2.照课后说的那样做:“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认识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课文内容,知道植树的好处,体验植树的快乐,感受自己象小树一样成长。

1、认识15个生字。

2、感悟课文内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出示图片:画面上画了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

2、出示课题:我们去植树。

3、齐读课题,教师重点指导“植”的读音。

1、自由读文,找一找哪些读音自己读不准。

2、听老师范读课文,学一学自己读不准的字音。

3、自己在课文中找到要求认的字,并画出词语,再读一读。

4、出示词语卡片进行认读,再出示会认字的卡片进行认读。说说你记住了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5、再读课文,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1、读一读第一段,你了解到什么?

(1)我们是怎样种树的?

(2)边看图边读,你有什么感受?

2、你们想到哪儿去种树?快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从马路、小山、河岸的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2)教师引读,听了这些感谢的话你们会怎么说?

(3)表演读。

(4)练习背诵。

3、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你又了解了什么?

(1)小树给我们带来哪些快乐?

(2)你们和小树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快带着快乐读读课文吧。

(4)试着背一背这两个自然段。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法?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师课前准备】在编写教案前,先阅读网上大量有关《植树问题》的优秀案例,理解不同版本的教学设计,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教材重组。

【学生课前准备】预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页。

教材简析:

本册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情简析: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到了4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本身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3、4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可以从实际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探究发现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规律,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直尺、小棒

1、自主探究法 学生在植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激励评价法 评价时遵循“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维和多级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差异,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课前活动

1. 活动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了解了一下,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唱歌,现在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幸福拍手歌》好吗?(齐唱:幸福拍手歌)

师: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

2.引入

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关系,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师:在我国的北方,冬天经常会出现沙尘天气,你们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观看

师: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沙尘天气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由于我们人类过去滥砍滥伐,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造成今天的恶果。

师:要治理沙尘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植树造林

师:对,植树造林。你们看,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学生,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沙尘暴的图片、视频引入新课,过渡自然、真实,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二、提出问题 初步解决

1、出示问题

2、理解题意

(出示课件)

师:学校都有哪些要求呀?

理解“每隔五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边”

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能帮同学们解决一下吗?做在我们的一号题卡上吧。

3、动笔计算

4、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

【设计意图】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做一做,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出现几种不同的答案,留下悬念,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1、自主探究

画图实际种一种。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预设:(当学生想到方案)

生:可以先在短一点的路上栽树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自己的见解,其实,你的这种方法就是我们数学研究上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来研究。板书:复杂问题 简单问题。

(当学生没有想到方案)

师引导: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来研究。板书:复杂问题 简单问题。

师:按照这样的思路,1000米太长了,我们先在10米、15米、20米??的距离上能种树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找到了规律,我们再来解决1000米距离上种树的问题。

(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任选其中一种情况,利用老师所准备的学具--画纸或小棒,画一画、摆一摆或模拟实际种一种探究间隔数与棵树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创造矛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恰当的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一数学思想。

2、发现规律

大家仔细观察表格,想一想,看一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课件演示)

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100个间隔有100棵树,但种完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不是一棵,才达到两端都栽的结果。

3、总结规律

师:谁来总结一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3、运用规律

【设计意图】就植树问题举一反三,巩固“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四、解决问题 巩固提高

瞧,咱们刚刚探讨出来的规律就运用的这么好,真厉害。利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安路灯、上楼梯、听钟声、挂灯笼、过车站等等。

【设计意图】再现生活中的类似“植树问题’,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回顾总结 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的?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环节是学生对后续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热情。

植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看图写话,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2、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按一定顺序进行说话,并写一写。

3、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并会使用正确的格式。教学重点:能按自己看到的顺序来进行写并用正确的格式。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课:利用猜一猜的形式进行,根据我的动作那孩子们说出:看、听、想、说、写。

今天我们写话练习这些是缺一不可的。我们要用眼仔细看。用你聪慧的耳朵来听,用你聪明的大脑来想问题。用你能说会道的小嘴巴来说一说。再用你勤劳的小手来写一写吧!这几步你们能做到吗?能啊?老师可要测试一下啦!

师说:那么我们行动起来吧!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到的、想到的。一起写下来吧!写过后让大家也欣赏一下你的写作内容。行不行?生说:行师说:开始吧孩子们一边写,我一边指导。特别强调开头要空两格的写作要求。并要求大家学用正确的标点符号。

师说:读一读自己的文章吧,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用不同的语言来表扬孩子们内容,主要是提高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尽管有的孩子写的没有一定的次序,但是,表扬孩子还是有必要的。师说:看图很简单,但是他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们发现了吗?生说:先看、再听、再想、其次,再说,最后,再写、师说: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回家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听吧!最后老师还有告诉大家,以后要保护小树苗,小树苗能为大地增添一份绿色,也能为小鸟建造一个美丽的家。我们要积极的植树,争做绿化小朋友,使我们的家到处都充满了绿色,到处都是春天。

《植树的季节》

大自然也需要生存。

怎样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呢?

--摘自北京科普之窗网站。

造林不少,为何生态仍在恶化。

--摘自北京科普之窗网站。

树木还是良好的消音器。

一棵枣树一年可结枣100公斤左右;

一棵核桃树一年可结果5000多枚;

一棵桐油树每年结籽量可榨食用油15公斤。

――选自廊坊林业网。

植树能改变天气。

森林可以防止水灾。

――选自扎赉特兴农网。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运用“一一对应思想”掌握种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数学活动,理解植树问题、排队问题等实际问题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渗透“化归思想”,能够运用总结出的思想、方法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3、感悟建构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难点:理解植树问题、排队问题等实际问题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能够应用总结出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猜。

s:每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几米?是不是两端都种?(随即揭示植树三种情况)。

s:可以种5棵,4棵,3棵。

2、画。

t:能不能把你的想法用简单的示意图画一画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练习纸,把你的想法画在练习纸上。开始吧!

s独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t:画好了的请举手。我们找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顺学而导,学生交流时教师只需提醒学生检验是不是每隔5米种一棵?总长是不是20米?当学生交流种4棵的想法时,教师可让学生说说有不同的种法吗?交流这两种种法的不同。(同样种4棵树,想法一样吗?)。

3、找规律。

s:他们都是把20米的路平均分成了4段。(4段也可以说是4个间隔)。

t:你的这个发现特别有价值,谁再对照图说怎么都分成4段了呢?

t:怎么求这个段数,能用式子表示一下吗?

s:20÷5=4(个)(能解释一下吗?每隔5米种一棵,20米里面有几个5米就可以分成几段)。

t:我们解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知道这条路被分成几段,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三种情况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

s:汇报t强调在哪种情况下······(课件演示,结合学生回答随机演示多1和少1的原因)。

4、列算式。

t:能不能根据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把植树的棵数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s:独立列算式汇报说理由。

t:每间隔5米种一棵,刚才这三种情况都出来了。如果是每隔2米种一棵,能种几棵?有几种种法呢?列出算式。

5、解决问题。

t:老师这里有几个生活中的问题,看你们能不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3、5路公共汽车站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s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6、拓展延伸。

t:生活当中有没有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或者是用植树问题这样思考方式思考的?

s:剪绳子,锯木头,摆花。

t:老师这里就有这样一个问题,请看——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端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有时间就解答,时间到就留作作业。)。

7、总结。

t:这节课学得怎么样?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

3、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了解了信息,请同学们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可以用这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其中每一小段的长度是1厘米,我们用它来表示1米长的小路,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图形来表示小树苗,把你设计的方案画一画。比一比,谁画得快种得好,老师就聘请他作学校的环境设计师。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交流。

师:根据你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设计出了这么多的方案。那他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呢?

请设计师们给大家作一下介绍。

师:他的设计符合要求吗?

师:这位同学是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来设计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间隔距离,在这份设计方案中,有几个间隔距离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4个这样的间隔距离。像这样间隔距离的个数我们又把它叫做间隔数。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种4棵树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

生答。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种3棵树的设计方案又是怎样的呢?

生答。

师:就一个要求,同学们就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真是太能干了!

看来你们都有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资格。李老师会把你们的方案上交到学校的。

师:第一种方案,在路的头尾都种了一棵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都种”的植树方案,第二种方案,只种头不种尾或者只种尾不种头,我们就把它叫做是“只种一端”的植树方案,第三种植树方案头尾都不种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不种”的植树方案。(板书: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

二、合作探究,

总结。

方法。

1、总结规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在这三种植树方案中,它们的间隔数和树的棵数之间分别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同桌同学先讨论讨论,然后完成这张表格。

植树方案间隔数(个)棵数(棵)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学生反馈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每隔5米种一棵树的要求,发现了植树的三种方案,并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学生活动后反馈交流)。

师小结。

2、运用规律。

三、开放练习,应用方法。

(1)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结果。

2、师:如果两侧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樟树苗?(把。

第1。

题中的“一侧”改为“两侧”?)。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小结。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6、书本p122练习二十第4题。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副板书)。

间隔距离间隔数棵数。

两端要栽:间隔数+1=棵数1米20个21棵。

只栽一端:间隔数=棵数2米10个11棵。

两端不栽:间隔数-1=棵数4米5个6棵。

10米2个3棵。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