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范文(17篇)

时间:2023-12-03 12:29:12 作者:碧墨

读书心得是对书中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和个人感悟的表达,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些读书心得的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启发大家在写作方面的想法和创意。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有人说,每一本经济学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他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他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他的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这本经济学著作,在马歇尔在生之年就出版了8次之多。

翻开《原理》一书,最吸引我兴趣的是生产和消费理论。什么是生产(劳动)?马歇尔的观点与众不同。在他眼里,劳动不过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或排列,使其能较好地满足人的欲望。木匠做家具是生产劳动,家具商在店铺里移动和整理家具也是生产劳动,因为二者尽管一个劳动对象是木材,一个是家具,但都使物质对象较以前更为有用,从本质上都生产了效用。那么什么是消费?消费是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与生产相反,消费只不过是打乱物质的排列,减少或破坏其效用,因此也可以称做“负生产”。人的欲望种类繁多,无止无休。

但具体到一种单独的欲望,却存在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道理很简单:一个饥肠辘辘的饿汉得到的面包,肯定狼吞虎咽,但随着肚皮渐渐填饱,面包的味道却不似起初那般香甜,当他吃的坐不住的时候,再逼他吃一个,或许他会对无辜的面包由爱生恨。“消费者剩余”理论也很有意思。打个比方:一个穷学生(假设碰巧是学经济的)自书店入旧书摊,恰逢一书店标价20元好书,虽有磨损但不影响阅读,穷学生囊中尚有余银10块,本打算倾其所有一睹为快,不意摊主只要5元,再经讨价还价以4元成交。学生为此大喜过望,因为省下的6元,则是他的消费者剩余。

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马歇尔秉承斯密传统,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但在重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同时,马歇尔也力主政府应在增进社会福利方面、缩小贫富差距、减少不公正等方面发挥作用。马歇尔认为贫困是人类败坏的原因,因此,研究如何解救贫困,增进社会福利,是经济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马歇尔本人对工人阶级贫困化,表现出极度的关切经常深入贫民窟了解情况,并提出了向高收入者征税、对贫民施行救济、用政府公开支出推广教育、改善居住和医疗保健条件等具体措施。这些思想,既适应了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对立的形势,但也成为后来新旧福利经济学共同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_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对于经济学,可能人人都多少都了解一点,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参与生产和消费经常用到,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总是自以为懂却不是很了解。

在十几年前的1998年,一本中国经济学家写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曾吸引众多国人争相阅读。这位经济学家就是茅于轼教授。这本《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老的一部经济学随笔集。茅于轼教授在美国生活工作期间,对当地市场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同时进行了填密的经济学思考,也是透过许多现象,用浅显易懂的事理、“家常式”的随笔来讲述日常琐事中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和知识,让阅读者具体而微地轻松知晓了发达的美国市场经济是如何运作的。

在这本书中,诸如“喜欢搬家的美国人”、“垃圾中的边际效用”、“有关‘行’的经济学”,等等,生活中的现象或琐事,经由作者的一双慧眼,均折射出了经济学的“光芒”。比如,作者讲“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是悠悠静静地述说着身边发生的一件件小事,从中点拨出一个个经济学的道理—选择职业的灵活性,往往伴随着居住地点的迁移,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是因为有住房市场,而且住房市场也已进入资金市场。

十几年前,“住房市场”这个名词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陌生的,可是十几年匆匆过去之后的今天,国人己经完全浸淫其中了,作者在这本书中所讲的一些现象和经济学道理,放在今天的中国来观察思考,别具启迪意义。联系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颇有时空交错的感慨。

茅于轼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对美国市场的考察不仅仅涉及微观经济学层面,也有专门的篇幅介绍宏观经济学与经济体制。“美国经济为什么会衰退?”“美国的通货膨胀”,“现在如何与将来做交易”、“从交通规则到经济效益”·····一系列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均是用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应该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

书中的很多例子我还是无法深刻理解,所以只摘选了一个比较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美国的经济政策中确实存在一些可供借鉴参考的东西,为了更大程度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其精华也是很重要的。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_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房价的问题已经变成了全民共同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而对频出的调控政策,尽管人们认为购房的难度加大了,但为了避免日后新的调控政策带来更大的难度,部分购房者还是打算尽快出手,而大量的需求导致房价持续居高不下。

人们对于这一话题的热议表现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已与每个人都密不可分。大到国家民生,小至衣食住行,可以说没有经济人们将寸步难行。看了茅于轼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更是由表及里,从平实的语言中发现生活中的经济奥秘。

不得不说,当初“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一论调开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是中国现代史上里程碑的一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把所有的商家引入竞争。在竞争中,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商家不得不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更有竞争力。而与此同时,全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这样的情形,是在当初凭票购买的计划经济情况下完全不可想象的。茅先生文中多次比较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影响,得出市场经济更活泼,更能提高生产力的结论。这样的论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十分大胆和具有前瞻性的。

市场经济发展至今,成果已赫然在目。但由于本国有些工业不够强大,而市场的流通性又使他国产品大量涌入,本国企业难以立足,于是便有人打着爱国的旗号,意欲赶走别国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殊不知,这就是愚钝的,甚至可以说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竞争并可怕,可怕的是一退再退直至关入象牙塔。茅先生说得好:要爱国,就要让企业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

此书把生活中的点滴经历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联系起来,把经济学还原为事理常规。在茅于轼先生讲的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语言也通俗易懂。在浅显的语言中,我明白了许多生活中的事情发生的原因。但又好像只是了解了皮毛,需要细细研读,这更是激起了我阅读经济类书籍的兴趣。

可以看出茅先生虽然身在美国,但仍然对中国的经济,中国国民生活水平有着深深的关切。对比美国与中国的不同,一面指出中国经济体制的不足,另一面也提出作者对体制改革的意见。

先生的书就像是开胃小菜,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被点化开悟了。作为当代的非专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有个宏观的了解。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曼昆经济学原理》很意外的想法,老师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其实经济学的书很多,以前本来选择学金融。但是我想教科书,我是没法看的。因为那是枯燥无味的,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吸引了。给我的结论就是这本书让人很轻松快乐的接受他,不像其他经济学的教科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读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人身的道理。学经济的同学,在课堂上听得像一个机智善辩的老师滔滔不绝地步道,让人有着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但总担心老师咄咄逼人的提问。但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则是用例子说话,像年轻的老师谈吐风趣,总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讲课一样,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让我们愿意去接受他。曼昆在书里有说过:“本书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学会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并且本书通过把理论、案例研究和新闻中的经济学事例结合起来,将给你提供充分发展和实践这种技能的机会。在深入了解经济学的本质和细节之前,概述一下经济学家如何研究这个世界是有帮助的。

本书第一章就有十大原理: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在这是个原理里,就有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对一些不是学本专业的学生和看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让人懂得生活中学经济,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书是要慢慢的琢磨,不是把他读完就可以了,而是读出他的精华,那样只是一点,你也受益匪浅。然而这十大原理,让我明白经济学的博大精深。在各个领域中,经济运行特点,对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带来的影响。小到我们家庭琐事,大到国家经济实力。从简单的例子到复杂的,在此期间,你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辨别经济力度。这本书的内容侧重于应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类教科书那样侧重于正式的经济理论。作者试图使读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在将来读书看报、经商或从政时都能够应用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不意味着这本书没有提供系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事实上这本书包含了经济学初级教程所有的中心论题和基本原理。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这是一本什么书。可是网上的评价让我匪夷所思,在我觉得一本写理论的书,是乏味的,但是我却看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让我很有兴趣去看他。并且看了后也没有失望,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在每阐述一个经济学原理以后就尽可能地回到与这种原理有关的应用和政策上来。例如,这本书在第4章到第6章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以后,紧接着在第7章至第9章把这些原理应用于市场经济社会所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自由市场制度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的途径?税收是如何妨碍市场机制运行的?谁是国际贸易的赢家和输家?“案例研究”原本是工商管理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现在曼昆把它运用于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来说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有相关的案例研究。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大多数章节还设有“新闻信箱”,引用报纸上的新闻来说明如何运用经济学思想来阐述当前的社会问题。最后,这本书的体系结构也不同于流行的经济学初级教程。它不是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经济学研究什么”开始,而是在开篇第一章集中概述了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这使初学者一开始就能抓住经济学的精髓。这本书也没有严格遵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传统二分法,而是尽量模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界限。第一章的“经济学的十个原理”既有微观经济学原理,也有宏观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这个宏观经济学内容现在被曼昆放在了“供给和需求”篇目下。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含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重视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但具体到一种单独的欲望,却存在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道理很简单:一个饥肠辘辘的饿汉得到的面包,肯定狼吞虎咽,但随着肚皮渐渐填饱,面包的味道却不似起初那般香甜,当他吃的坐不住的时候,再逼他吃一个,或许他会对无辜的面包由爱生恨。“消费者剩余”理论也很有意思。打个比方:一个穷学生(假设碰巧是学经济的)自书店入旧书摊,恰逢一书店标价20元好书,虽有磨损但不影响阅读,穷学生囊中尚有余银10块,本打算倾其所有一睹为快,不意摊主只要5元,再经讨价还价以4元成交。学生为此大喜过望,因为省下的6元,则是他的消费者剩余。

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马歇尔秉承斯密传统,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但在重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同时,马歇尔也力主政府应在增进社会福利方面、缩小贫富差距、减少不公正等方面发挥作用。马歇尔认为贫困是人类败坏的原因,因此,研究如何解救贫困,增进社会福利,是经济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马歇尔本人对工人阶级贫困化,表现出极度的关切经常深入贫民窟了解情况,并明确提出了向高收入者征税、对贫民施行救济、用政府公开支出推广教育、改善居住和医疗保健条件等具体措施。这些思想,既适应了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对立的形势,但也成为后来新旧福利经济学共同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_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中英皆有,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阅读经济学原理,了解经济的运营。下面是本站带来的经济学原理读书。

心得体会。

欢迎查看。

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

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某些此类证词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而现在我国gdp数据如此好看就是块大蛋糕,而社会在于权衡取舍的天枰上就倾向于了效率,而稍稍忽视了平等。

另一方面,另一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证词对于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一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需要的人时候,就减少了他们对于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的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

换句话说,当政府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的本身也就变小了。

或许,我单纯的认为,我们的社会将这两种政策换个位置,相同的权衡取舍,也许能取到更好的效果?去另一个角度增加蛋糕的大小,而我们不应该由于帮助了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那些成功的人。

所以说,认识到生活中的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在了解了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分册》告诉我们,由于对于市场产品价格的话语权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要高于其边际收益,产生了超额垄断利润,这种利润是以抑制有效需求,减少社会福利、产生无谓损失为代价的,是一种市场不合意的行为。因此,一个讲公平负责任的政府应对于市场垄断进行必要的干预,维护公众利益,增进民众福祉。针对国内垄断行业目前存在的权责不清、企政不分、管理成本过高、名义亏损个人流油、价格听证走过场等种种怪象,笔者认为政府至少应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有所作为:

一、建立明晰的现代权属关系。针对国内的供水、供电、供气、固话、铁路、航空、石化等垄断行业,由于其一次性建成成本巨大,技术门槛和综合协调要求很高,历史上已形成了国家自然垄断。这些行业机构人员冗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运行效率低下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通病,不从体制权属改革促进市场竞争的根本上入手无法治疗历史顽疾。有效的做法是,将这些行业的固定产权和经营权进行剥离,管线、设备、铁轨、采油井等固定产权归国家独有,经营权全面向社会挂牌出让,扩大民间财富投资途径,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水电气、电信、石油开采、铁路运营等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经营权同产权剥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工,促进市场调节功能的完善,将经营权中的生产权和销售权进一步剥离,两权均交由社会化资本去公开运作。同时,制定国家紧急状态物权征用法,在遭遇战争、重大天灾等突发状况下保留国家紧急征用和托管公共资源和战略物资的权力,以保护国家重大利益和生存安全。

自然垄断行业权属关系的剥离,虽可以较大节约管理成本,更大地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但缺点是由于产权归国家所有,企业往往没有科技发展、升级换代的更新动力,而政府也不会主动去升级设备和更新管网设施等。导致的结果是,由于设备老化,系统可靠性和运营效率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按权属关系,应由各级政府编制相关行业的设施设备更新、升级和发展规划,报送国家审批或备案,设备更新和设施建设严格按批准的规划实施,以上规划内容的调整和修编须立法加以规范。同时,按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当地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或单位负责国有固定资产的全天候日常维(养)护管理。

对于金融、电信(固话除外)等其他非自然垄断行业,进一步扩大政府特许经营范围,允许社会资本兴办私人金融、私人电信业务,逐步破除垄断现象,最终完全实现市场化竞争,对于国有和私有企业在政策上实行同等国民待遇。

二、建立严格的激励、问责和考评机制。作为一名现代自由经济的鼓吹手,曼昆指出政府运营垄断行业的水平低下和无效率,虽然也强调了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但其偏重于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的意图明显。由此较易得出“国次民优”的一般结论,笔者认为,其易产生一定的误导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垄断效率低下除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机制外,另一关键是没有建立责权明晰的激励、问责和考评机制。

民营之所以效率较高,重要的原因是其责权明晰,管理者的责任是为董事会创造利润,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管理者的任免和收入,责权模式简单而有效。国营之所以效率低下,是因企业责权不明晰,导致没有严格科学的激励和问责机制。首先是没有一个很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在现有的注重裙带和资历的官僚体系下,管理人才很难脱颖而出;其次是管理者只需向上级领导负责,而不需向国家负责。国内人治的特点,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影响管理者的职务和待遇,而在于是否上层领导满意;三是政企职责不分。管理者在决策中需频繁向上请示,政府干扰企业经营现象严重,往往错失市场良机。四是党企职责不分。党务干扰国营企业正常经营情况成为常态,管理者经营手脚很难施展。

针对垄断国企责权弊端,可采取以下措施应对:(一)建立国企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科学制定管理者选拔标准,用人面向社会,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对于用人不当,造成国企损失的,从严追究上级用人主管部门领导的责任。(二)制定更加统一的合理科学的量化考评制度。由国务院制定垄断国企的业绩考评纲要,国家各行业部委依纲要和行业特点制定行业考评细则,量化到具体操作,考评业绩同企业管理者任免和待遇直接挂钩,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考评标准。(三)实施异地考评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牵头,跨区域甚至独立第三方进行业绩考评。尽管可能会增加一定的行政成本,但可有效杜绝地方利益共生的不良考评现象;(四)规范对企业管理者的日常监管。在赋予企业管理者人、财和物管理权的同时,政府委派精通业务的技术干部负责对于企业管理者行为的日常监督,派驻人员参照公务员实施管理,其收入由财政负担而和企业脱钩,同时,对于企业管理者和监督人员实施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

针对社会资本进入传统垄断行业的民营企业,政府需要加强。

合同。

管理,实施日常行为监管,坚决维护公众利益。(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由国务院牵头,各行业部门制定企业经营行为准则、合同规范和监督规则,出台细化到数量的考评标准,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标准;(二)实施每半年度监评制度,重点对企业是否损害公众利益行为进行监测和评估,监评结果直接与企业特许经营权和奖罚相挂钩,监评结果向社会定期公开;(三)对于政府监评人员实施严格的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

三、构建科学的垄断价格管制体系。(一)建立精干、高效、快速、客观的垄断行业价格测算机构。由国务院成立这一机构,直属国务院高层管理,成员由精干的物价、统计、财会、审计等专业人员组成,分设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核算三个部门,采集部下设各片区的价格调研队,调研队实施垂直直属,由国库直接拨款运作。分赴各地的调研队第一手现场搜集当地垄断行业的成本数据,这些数据不经地方政府和部门直接汇总至国务院采集部门,交由分析部门进行分析和评估,初步确定各地价格成本,然后初步成本送核算部进行核验,最终确定各地成本,同时,对于信息的详实程度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二)建立将各地成本核算数据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开披露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直接确定的成本每月度向社会进行公示,信息实施阳光操作,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和更正。(三)本着公平、高效、规范、透明的原则,立法制定垄断行业的价格确定、浮动和调节政策,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地方价格听证程序,在法律上保障群众的价格话语权。(四)对于金融、电信(非固化)等非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成本核算,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在法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微利空间,以进一步吸纳社会资金,促进行业的竞争发展。(五)《微观经济学分册》表明,自然垄断行业由于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的下行,合意的价格均衡点将导致企业的负利润。因此,为维持自然垄断企业的正常生存,国家可以考虑将非自然垄断行业的超额税收用于自然垄断零利润状态的财政补贴。另一种解决途径是,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水平向非自然垄断行业看齐,保持价格水平的微利状态,微利部分的超额税收用于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财政补贴。(注:经济学中的利润是指考虑机会成本影响的利润,而非财务专业所指的利润)。

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20xx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

往大的方面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这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我们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我们的生活本身却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领略到了经济学的魅力。而在写这篇。

读后感。

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远非如书中所说那样的简单易懂,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觉得自己所学只是皮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关于经济增长率的重要性,苏联之外另一个例子是东欧。《经济学:原理与政策》第9章第2节引用至的三篇报道,作了一个专栏“在‘休克疗法’之后波兰的经济稳步增长”。里面说:

“波兰用了十年的时间与一个长期以来生产能力低下、守旧,且管理不当的经济抗衡,这种经济一直试图从火柴和食盐等物品的短缺中走出来。波兰向西方寻求建立货币、预算、贸易以及合法政体等方面的帮助。波兰是唯一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转型经济:实际gdp在19比1989年增长了28%,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按:原文如此)。经济的自由化使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得以不受限制地以任何可行的价格水平出售商品。如今,全国超过65%的gdp都来自私营部门(1989年仅为16%),而波兰超过半数的工人都为私营企业所雇用。”

我不禁要哑然失笑。为什么只举波兰作例子,不提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等?东欧和原苏联转向资本主义的国家共有25个,正如引文所言,其中波兰是唯一经历了“快速增长”的。其实,波兰是这25国中唯一一个实际gdp超过1989年水平的!以1989年为100,产出最高的是波兰,119;最低的是格鲁吉亚,34.3;中间的有捷克(95.8)、俄罗斯(52.0)、阿尔巴尼亚(79.1)等(毛增余《斯蒂格利茨与转轨经济学--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再到“北京共识”》表4-1,资料来自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如果举波兰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丢资本主义的面子,所以鲍莫尔、布林德很策略地举了波兰,而对其它24个国家一字不提。这种选择性报道,是需要一点曲学阿世的精神的,--正像毛主席说的,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呀!由此可见,虽然这两位经济学家的意识形态立场比曼昆温和一些,但还是很坚定的。

另一个例子是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1990年代初四小虎发展得比中国快:1990年四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1.6%、9%、7.2%、3%(菲律宾确实是四小虎中最差的),而中国只有3.8%(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一个亲戚当时是很羡慕四小虎的,认为中国没前途。那时苏联东欧的“民主运动”正在如火如荼之中,中国共产党如果不采取主动行动,恐怕用不了多久也要完蛋。形势严峻,以至于邓小平南巡的时候都打开天窗说亮话了:

“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

邓小平这是坦率承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建立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不但不增长不行,增长慢不行,而且增长得不如最快的快都不行。“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点大概许多人都能想到,但以这么直白的语言讲出来(南巡讲话里像这样露底的话还有不少,例如“不争论”、“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就是小平同志的独特之处了。

南巡之后,中国经济骤热,增长率从1992年起就超过了四小虎,连续5年达到双位数,然后朱鎔基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不过1992-年四小虎的增长率也不低,不时达到8%以上。19亚洲金融危机一来,四小虎趴窝了,年增长率暴跌到-10.5%、-7.4%、-13.1%、-0.6%。与此同时,中国猛吆喝人民币不贬值挣足了面子,“保八”保在了7.8%。世界人民这才第一次发现,原来中国在经济上也是个“负责任的大国”。

现在四小虎又起来了,--搭中国的车。我的一位同事的夫人,就在菲律宾参加中国国家电网的工程。陈经兄在《“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全面解析》中曾经指出,在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技术指标有一半来自“信息与通信技术次指数”,而滑稽的是:“这个指数算得全是人均数据,百万人口‘手机、电脑、上网、电话’各分项数据加加总,还有什么政府上网办公指标。这相当于中国幸幸苦苦搞通信产业有成果了,从摩洛哥纳米比亚等国换原油,便宜卖给他们手机电脑上网等电信设施,让它们十分之一的人用上了手机电话等通信产品,于是中国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得分反而还不如这些买产品用的国家了!”所以我们可以期望菲律宾的“全球竞争力”排名将大幅度上升。说不定还会超过中国,又为唱衰派、民运人士提供了弹药。至于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的亲戚嘛,他再也不说四小虎比中国好了。

日本的经济史是一个很经典的例子。众所周知,二战后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根据cia的介绍,日本在1960年代的平均增长率是10%,1970年代是5%,1980年代是4%。1968年,日本超过西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二大国。我上中小学的时候,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1985年日本跃居世界最大债权国,同年美国沦为世界最大债务国。1987年,日本人均gnp超过美国,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名列第一。1988年,日本汇率gdp达到西德、英国和法国三国之和,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当时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人民大概都把日本人看成了神仙,觉得他们干出什么事来都不奇怪。日本人也开始对美国说“不”,仿佛洗雪战败的耻辱就在眼前了。美国人又想起了珍珠港,爱国热情被激发了出来,用精英的语言说,就是美国人在搞“狭隘民族主义”,缺乏“大国心态”。《经济学:原理与政策》全书的最后一幅漫画是转引自1992年的《纽约客》的,一个人对另两人说:“但我们并不只是讨论关于购买汽车的问题,--我们正在讨论的是如何面对这个国家对日本的贸易逆差问题。”

1990年何新在与日本经济学教授s先生谈话时提到,在西方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如果中国的人均gnp达到日本的一半,甚至1/4,你们就会感到压力沉重,就会担心失去对亚太经济的主导权。”根据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当时日本的汇率gdp是3.031万亿美元,将近中国0.388万亿美元的8倍,人均更是中国的72倍!现在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人均gdp达到日本的1/4意味着总额超过日本的两倍。在1990年看来,这话简直跟白日做梦一样。其实当时中日的差距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大,1990年日本的pppgdp只是中国的1.44倍。考虑到这是在中国pppgdp缩水40%前的数据,或许应该是2.40倍。不过大多数人并不知道ppp,只记得一个日本人的产出抵得上近百个中国人。

可是世界变得真快。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日本就此陷入长期萧条,整个十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现在日本汇率gdp占美国的比例又跌回一半以下,也没有人再吹“日本第一”了。考虑到40%的修正,20中国的pppgdp超过了日本:中日pppgdp分别是5.933和3.383万亿美元,中国乘以60%后得到3.560万亿美元。有趣的是,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注意此事,而且中国崩溃论还是非常流行的,我年刚到美国在书店注意到的第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就是章家敦的《中国即将崩溃》。此书断言:“中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只能维持5年……中国的经济正在衰退,并开始崩溃,时间会在北京奥运会之前,而不是之后!”真是人生如梦啊!

中国和日本的pppgdp分别是7.043和4.417万亿美元,中国人均gdp仍然没有达到日本的1/4。即便如此,日本的思潮也已经在转向。著名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以前是很反华的,曾断言:“‘一国两制’在5年后将彻底失败;联合国若不承认台湾,只能反映出联合国的不合时宜,而失去这个国际组织的成立意义。”20他却“觉悟”了,提出了如下的对日本将来的定位:

“照此发展下去,25年以后,日本的gdp可能将是中国的10%左右。回顾过去的历史,日本国力的规模大概也就是中国的10%的程度,有所不同的只是明治维新以后的14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历史角度而言,日本回到了正确的‘相对关系’上,因此绝无悲观的必要。所谓‘10%国家’,正如美国与加拿大、德国和瑞士、以及德国和丹麦那样的关系。加拿大、瑞士和丹麦并没有任何低三下四的感觉,而是带着自豪感与比邻大国相处,并利用相邻的大国。日本也必须以建立与中国的这种关系为前提,制订今后的国家战略。此外,企业也要努力活动,以求得在这一巨大市场的活跃地位,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考察整个世界,日本的生存之路别无它途。在这一世界上,日本没有必要宣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虚名。不要再有无谓的受害者意识,陷入狭窄的国际视野,而是要建立客观的世界观,制订能够利用这一世界来实现繁荣的战略,这正是今天的日本所需要的。”

对此我只能说:日本人民还真是从善如流啊!中日解开历史心结,“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原来我觉得是不可能的,现在却觉得有可能了:日本像这样认输之后就行了,只有历史的胜利者才能宽宏大量、不为已甚。元朝和清朝时民族压迫都非常严重,而汉族现在却笑着对蒙古族和满族说:“我们是兄弟。”

让我们在这里讨论一下中国汇率gdp何时超越日本。20中日汇率gdp分别是5.103和3.249万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1.57倍。日本经济多年不振,年增长1.9%,刚好是中国的零头。假定中日实际增长率之差保持在10%,如果不考虑通胀和汇率变动因素,那么中国赶上日本需要5年。不过日本的通胀远低于中国,汇率又高于ppp水平,日元长期而言有贬值的趋势,这两点都有利于缩短赶超时间。更有意思的是年中国会进行第二次经济普查,可望又搜出十几个百分点来。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我觉得是一个中庸的估计。但是普查结果的公布时间是,也就是说,只有在赶超发生之后我们才会知道。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不过,作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国等得起。

增长率的起伏也会显著地影响我们对美国的看法。年后中国经济陷入低谷,在7-8%之间苦苦支撑。与此同时,美国在发达国家中一支独秀,互联网革命带动经济以4-5%的高速发展,许多人欢呼“新经济”打破了传统的经济规律。中国只比美国快平均3个多百分点。年刚好是中国最慢(7.1%,第一次经济普查后修正为7.6%)而美国最快(4.5%)的一年,差距小到只有2.6%(在当时看来)。按照“70法则”,3%的增长率差别意味着23年比例才能翻一番。而在当时看来连这样慢的速度都不见得能保持,难怪唱衰的声音甚嚣尘上,许多人觉得1都赶不上美国了,许宪春“美国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当于我们增长9个百分点”这样荒谬的论证方式都有人相信。所以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对于中美经济比较是很没兴趣的。滑稽的是,后来我的兴趣被提起来,还是因为美国房东多次告诉我,在美国媒体上对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多。《纽约时报》几乎是天天都有,例如nicholasd.kristof先生充满历史忧患意识的《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这时我才注意到,小布什上台后新经济神话破灭,美国经济回到了0-4%的增长水平;同时中国经济迅猛提速,增长率差别再次拉大到7%以上,甚至直冲10%而去。赶超的预期时间一下子缩短了三倍,中国和世界的舆论沸腾了起来。房东的女儿曾带来一位和她差不多同龄的玻利维亚女性朋友,她在喝了点酒后说:“iwouldliketoseethatchinatakesovertheus,toshowoff!”我才忽然发现,天下发展中国家人民是一家啊!民气可用,民气可用!希望当这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南美人民真能配合我们,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经济增长率还会影响我们向世界学习时的心态。如果近几年中国的增长速度仍然在7-8%之间徘徊,那么想必会有很多精英建议我们向俄罗斯学习:人家自从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保持了年均7%的增长率,而且还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哪(《中国经济为什么被俄罗斯迅速超越?》)!如果中国真的再次“以俄为师”,那可就不得了了,也要迅速私有化、搞“休克疗法”,--不知精英们是作好了自己休克的准备,还是作好了趁别人休克的时候抢劫的准备。可是现在民运人士在推销激进改革方面,就处于很尴尬的失语状态。让增长10%的去向7%的学?虽然精英们脸皮很厚,但是毕竟中国人不是那么容易忽悠了。俄国人的生活水平比中国人高?你才知道啊,苏联时期高得更多呢!

以前见过这样一个说法:当代的中国人在一生之中生活水平提高了上百倍。我当时以为是比喻,后来才发现可能是事实。2的七次方是128,人均gdp翻七番就达到了一百倍。改革开放前1952-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是6.0%(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表3.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1952年的gdp和人均gdp推算出1952年的人口是5.71亿。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从1978年开始的人口数据1978年是9.63亿,比1952年增加了68.6%,年均增长2.0%。由此可见1952-1978年人均gdp平均增长率是4.0%,按照这样的速度,翻一番需要。改革开放后,1978-2007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7%。2007年人口13.21亿,比1978年增加37.2%,人口年均增长1.1%。人均gdp年均增长8.6%,翻一番只需8年,大大快于毛泽东时代。如果继续保持这个速度,那么对于一个出生于1962年的人来说,改革前翻一番18年,加上改革后翻六番48年,总共66年,确实是人的一生!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们立刻会问了:怎么能简单外推呢,这样的发展速度可持续吗?

谁知干柴烈火一直没着起来,中国经济反而象火车一样提速了。似乎还是辆洒水车,把干柴都浇湿了。现在我相信:不是我疯了,而是半吊子的经济学家们疯了。

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经济学的课程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平常的学习中,经管类的知识是很少涉及到的。也许是高中里经济学知识学得不好吧,也许是为了得到这门课的学分,但是更多的是对股票、投资、金融危机的兴趣和经济学知识的渴望,不管怎样我还是选上了这门课。快期末了,现在静下心来谈一下体会。

每节课老师都给我们留了一定的时间来课堂发言,交流一下最新的经济学新闻以及一些经济学知识,单单从内容上讲,这些信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一些课本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一位同学就用一个孤岛上的事例简单明了地向我们阐述了。另一方面,课堂发言是很好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因为平常我们这样上去讲的机会是不多的。理学院的一位同学就用英语完成了他的课堂发言,既把内容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又不乏新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上课的另一部分是讲他的留洋经历,把外国的一些情况都介绍给了我们。每次讲到一个话题,老师就可以从此引出去,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地将一大堆与此有关的东西。我觉得这样非常好,作为一门通识课,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老师在这方面教给我们的都是十分好的材料,很好地促进了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比如说留洋,其实我自从高考以来一直觉得出国不怎么样的,所以我没去中科大,觉得读大学就是为了出国是一种悲哀。现在逐渐地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我是学机械的,如果想在这方面有一定造诣的话,那么至少应该去看看世界的一流水平是怎么样的。

关于经济学,以前觉得是一门不太精确的学问,比如某个地方发生金融危机,然后有几个专家跳出来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事实证明他们分析错了。于是我就想怎么连专家都会分析错呢,那我们这些学经济不是都在扯淡吗?以前一直认为经济学是很文科的一门学问,只要背一背记一记什么的。然而翻开这本书,我的认识又发生变化了,经济学是很精确的,至少应用微积分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死记硬背显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是要靠理解。

这本书的上篇讲的是微观经济学,上课讲的是比较详细的,但是课程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每节课的课堂发言,所以很多地方都是留给我们自己看了。不过作为一门通识课,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也是很不错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微观经济学的很多部分都涉及到了相当繁琐的数学运算,学完这部分的内容,我了解了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等等,让我对微观这两个字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宏观经济学是这本书的下篇,相比与微观经济学,这部分的内容把重点放在了经济的总体上面,像通货膨胀这样的名词,以前虽然也接触过,但是学完了这部分内容后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了。

这本书只上了短短的八周,虽然作业论文考试的任务还是很艰巨,很多同学包括我很害怕闭卷考(现在已经改成开卷了),但是我还是很庆幸能够选上这门课,老师的讲课以及带来的课外信息都让我们受益良多。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经济学是一名很有意思的学科,现实中所有的事都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答案和解释。接下来就跟范文大全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分配理论在李嘉图政治经济理论体系中是核心。李嘉图认为,劳动和资本投入到土地而生产出来的谷物,应分别归三个阶级所有:分给地主阶级的就是地租;分给资产阶级的就是利润;分给工人阶级的就是工资。李嘉图认为土地的利用对商品价值没有影响。土地所有者只是因为土地具有优劣之分而能够收取地租。他举原始社会的例子对此进行说明:只要幼稚的土地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就没有人支付地租。当人口数量增长,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劣质土地,这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使得产品变贵。

拥有肥沃土地的土地所有者也调整自己的价格,这样他们就获得了额外的收入,因为他们的土地并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笔额外的收入就是他们收取的地租。在李嘉图看来,工人的贫困是天经地义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在他的模型中决定工人的工资。“自然”的工资水平与工人的生存最低标准相符合,以保证工人可以在生产劳动力。如果工人所得到得比他维持生活所需的更多,他们的人口就会增长,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应就会增多,工资水平下降。

当工资水平低于生存最低标准时,劳动力供应受损,工资水平重新上涨。在李嘉图的分配系统中,土地所有者在长期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最多。人口不断地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劣质土地得到开垦。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地租也上涨。与之相对,资本所有者必须支付更多的工资,也就是支付国名经济收入的更大部分。工人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好处,因为实际上他们的购买力并不比以前大。李嘉图认为工人天生贫困这一观点遭到后世许多经济学家的反对。

其实知道大卫・李嘉图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拜读过他的著作。这学期学习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正好涉及到李嘉图的理论。于是借了这本书,课余时间阅读,也起到了丰富自己知识的作用。

经济学读书心得参考

经过几周的学习,我们把《经济法学》这门课基本学完了,但我说的学完仅仅是指本学期我们不用再课堂上学习《经济法学》了,而真正掌握了多少、会应用多少,这是因人而异的。

《经济法学》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课本的理论知识上,先积累理论知识,以便以后能够实际运用才是我们学习它的主要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珍惜课堂上的学习,还要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时刻关注经济法。

以前,我们大多只是简单地学习了一些法律常识,了解到法律作为一种无形的鞭子无时无刻伴随在我们身边,它约束了我们一些权利并规定一些指责,但同时它赋予了我们很多权利,它促使着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但是,真正第一次学习一门专业化的法律学科是从学习《经济法学》开始的。

我认为学习《经济法学》这门课的过程是一个愉快、享受的过程,原因有二:

第一,个人兴趣。说实话,对它产生兴趣首先是因为我对学习法律知识一直有较浓的学习兴趣,古语云: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虽然在封建社会,很多情况下这是一句空话,但是在民主制不断完善的当今社会,法律已经成为真正的王,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关注各种法律案件,看法律是如何打击邪恶、维护正义的,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是联系国家与人民的桥梁,是维护个人及社会利益的通行证。《经济法学》作为一门法的学科,并且贴近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这就更加让我有信心学好这门课。

第二,老师多样的教学方法。法律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如果仅仅按照课本学习理论,我认为是极乏味的。而老师采用一节课讲理论,一节课看相关视频—《大国崛起》或《激荡三十年》的方法让我感觉学习这门课既轻松又有意义。并且老师在讲课本理论的同时,结合它自身经历或我们身边的一些案例来让我们更好、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

要把经济法学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它是一门新学科,它与我们以前了解的民法、行政法等有区别也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对经济法的概念、作用范围、具体实施等认真分析与比较。在短短的几周学习过程中,让我受益匪浅印象最深的有三方面:

2)看视频《大国崛起》后的心得体会;。

3)看《激荡三十年》回顾中国企业发展。

(一)温故而知新。

公司法:学习公司法之前,我一直错误地认为公司与企业是并列关系的,都是营利性经济组织,只是在规模上不同而已,现在我明白原来两者存在包含关系—凡是公司必然是企业,但企业不一定是公司。之前,我对公司的分类也很模糊,只是知道有无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但不知道它们具体的区别,现在我才豁然开朗了,并且知道了另外两种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我们将来都要面临同样一件事—找工作,而工作与公司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认真学好公司的相关法学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生产、交换、分配的目的与归宿。在法学上,消费者是各国的消费者保护法的最重要主体,也是经济法的重要主体。而作为个人,我们在社会上扮演最频繁、最主要的角色正是消费者。因此,不管是从个人还是社会角度出发,我们都很有必要去学习和了解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和经营者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国家、社会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具体办法。

比如,去年的奶粉事件中,经营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权,这时,消费者就可以自己或求助相关政府部门依法向销售商或生产厂家求的赔偿。但是,有部分消费者却宁可省事,自己承担后果,也不向相关部门举报或投诉。还有好多生产厂家完全不顾消费者的利益和国家及社会的制止,照常违法生产,最终以宣告破产并被判刑而告终。这些都是遵法的表现。

《劳动合同法》明确了企业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它是劳动者捍卫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是企业完善劳动规章制度的基本依据。因此,签订《劳动合同法》、明确劳企关系不仅有利于个人、组织,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谁有经济学原理心得体会

经济学原理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对于解释和预测市场行为、资源分配以及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学习经济学原理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本文将探讨谁有经济学原理心得体会,并分析这些体会对于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的意义。

经济学原理是大学经济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很多学生深受其启发。一些学生表示,通过学习经济学原理,他们意识到个人行为和决策不仅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还受到成本与效益的权衡。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并且学会在面临多种选择时做出明智的决策。同时,学生们也认识到供需关系对于市场价格的影响。通过经济学原理的学习,他们明白了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以及价格调节对于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企业家作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参与者,他们对于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家表示,经济学原理使他们了解到市场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运用经济学原理,他们可以预测市场走势,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企业家们还深刻理解了成本效益的概念,并意识到了资源的稀缺性。他们通过经济学原理实现了最大化利润的目标,并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尤为重要。一些政府官员表示,经济学原理让他们认识到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他们意识到市场无法完全自我调节,政府需要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干预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同时,政府官员也深刻认识到公共物品的提供、外部性的影响以及收入分配的问题。通过运用经济学原理,他们能够更好地制定经济政策,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效率。

尽管不同的群体对经济学原理的心得体会有所不同,但存在一些共同点。首先,经济学原理使人们意识到选择的代价和收益,从而在个人和企业层面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其次,经济学原理让人们了解和预测市场行为,在竞争中获取优势。最后,经济学原理帮助人们认识到市场无法完全自我调节,政府需要在必要时进行干预。总而言之,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应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经济现象,并为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指导。

经济学原理实践心得体会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石,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学里我们学习了大量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但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学原理的实践体验,不仅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经济学理论,还让我们了解经济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带来了很多惊喜和感悟,从而使我们受益匪浅。在接受经济学原理实践教育时,我深刻的体验到了其中的收获和感悟。

第一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活动中我深深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由于我们大多数经济学课程都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尤其是经济学原理的理论,教室里所授的知识,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理论。但我们知道,理论是可以被证明的。实践有助于我们验证理论的清晰性。我借此机会学习了现代本地经济的实践,就比如建立一个本地企业,从会计和市场的角度来思考他们的经营策略,自己经手高危风险的投资,以及租购物业等等等等。在实践中,我不仅回顾了经济学原理,比如成本优化、市场驱动等理论,而且将它们用到实践中。经验者经历的错误和失败会让我们得到常理化的经验和教训。“实践中的问题可以揭示出经济原理的偏差或完善,因而将它们融入经济学原理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段:一切都是相对的,要善于刹车。

在参加超市购物中,当我需要关注有用价值与成本的对比时,我意识到经济学的价值观,绝不是结束价值悖论的“银弹”。我们的个人利益总会影响我们的决策。我需要反思自己的经济行为,考虑可持续性以及公共利益的影响,就跟刹车与安全带一样,要使这个消费习惯变得优良。自我约束并不是舍棄个人利益,而是对生态系统做出贡献,为了自己、为他人、为了更远大的未来。

第三段:交易本身是一种协议。

在比较实验中,我们模拟了卖家和买家之间的交易。我们当时就很明显的意识到这是有双向协议的交易。买家必须按时、按量付款;卖家需要提供相应的商品或服务。交易本身也就涉及协议的监察、执行和不安时的赔付,这些也成了交易的难点。我们了解了在实务当中,多数交易都需要强制的协议来保障双方的权利和不变的责任。然而,协商和合作愈加重要,因为它们是形式主义和利益本位主义的替代方案。

第四段:公共事务离不开市场力量。

在前期实践当中,我跟其他同学们一同参与了社区工程的几日短线培训。我们所接触到的工程师们通过深入了解当地级别的政策,那么,在其中包括电力、水利、道路等基础建设。我认识到市场运作不只是一种经济学现象,发展公共服务行业、管理谋划和推动公共事务也需要市场力量的协助。人们常常把市场看成是道德沙漠,那么这一理念既耳熟能详,也是众所周知,但跟随市场的机制来维护公共事务,从而获得更多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市场的价值和潜力都能显露无遗。

第五段:不要把命运寄托于其他人的手中。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真正痛苦和不安,并不是像那台麻烦的时间倒着算、要是母校去掉了我们先前所学的金融理论就会怎样等大事,而在于我们所把命运寄托在别人手中的时刻。有时候我们的未来被一个关键的人物所攫取,我们常常会放弃我们原有的愿景、梦想和期望,任其决定我们的生命轨迹。我们的经济学原理实践教育告诉我们,幸福、自我实现和个人安全都是个人的责任,受制于市场或任何其他人的贪婪与自私仅有副作用。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因为我们诞生的权利,也就是我们命运的掌控权。

经过这次经济学原理实践教育,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经济学理论知识,而且学到了这些理论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的方法。我感到非常的开心和有意愿,能有这个机会去体验到现实环境的挑战和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习得了很多知识和难以言喻的体验,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经济学原理的真正含义和应用。因此,我相信,学生们可以在未来的生活和事业中应用这些经济学原理,来更清晰的理解各式各样的经济问题,懂得如何竞争并在蓬勃发展的本地经济环境中生存繁荣。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歇尔是近代英国十分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经济学原理》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学原理》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我主要有四点认识。

一、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把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应用到经济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论”,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的创举,这也为经济学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开创了先河。马歇尔的在《经济学原理》中确立了均衡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这就等于确立了价格机制在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即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商品稀缺程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调节着供求水平使其最终达到平衡。那么什么是均衡价格呢?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需求直接决定的,其交叉点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求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与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会影响价格。他的论证是这样的:假设价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升到当前价格以上,生产也会随之增加。与此相反,假如需求小于供给,那么价格就要下降到当前价格一下,生产也会因之减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供给、需求和价格的函数关系。《经济学原理》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用坐标轴的方式表现了均衡价格,即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纵坐标表示)与均衡产销量(横坐标表示),这个产量点表示均衡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它的命名,是在《经济学原理》问世后有所改变的。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不只是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主要研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利、最坚定的那些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啊。这一转变是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以及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决定机制的学问。“经济学”一词正式取代“政治经济学”,而被广大西方经济学者所接受。

三、国民收益的分配。

《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为先决条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把市场价格作为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导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对物品与劳务进行供给与分配以及制定报酬。

马歇尔的分配理论实质上是把“三位一体的公式”,即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与组织――利润,即把利润归结于管理收益。

四、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

马歇尔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即劳动、资本与土地的理论之上,增加了第四要素――工业组织,从而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马歇尔之所以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是,是因为他触及了“规模经济”的问题。马歇尔认为,规模经济是与工业组织直接相关的。马歇尔在探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时,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冲突”。至此,怎样兼容自由竞争和规模经济,就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发生的经济活动分为两类: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内部经济是有赖于某产业的个别企业本身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所带来的经济,它取决于产业的一般发展。外部经济是有赖于该产业的一般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它取决于从事工商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它们的管理效率。有关“内部经济”就是指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认为,它的发生主要有一下四点原因:

第一、专门机械的使用和改良。

第二、采购和销售的经济。

第三、技术的经济。

第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

所谓“外部经济”就是指外部规模经济。在马歇尔看来。它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他自己又无法占有的利益,这一利益为其他人所获得。尤其是随着整个产业的增长,使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

马歇尔还进一步探讨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关系。马歇尔认为,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对于单个厂商来说,虽然是外部经济,但是,对某一个产业或者某个产业集团来说,则都是内部经济,甚至对于小厂商来说也是使用的,因为把全部具有相同性质的中小厂商集合在一定的“工业区”内,而且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就是实现了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这样,外部经济向内部经济的动态转化,就使得所有的制造业都表现为规模效益递增,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分配上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所以,规模效益递增与自由竞争是不可兼容的,二者的冲突就是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的矛盾,这就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1.读书笔记大全:小学生读书笔记例文。

2.读书笔记是什么及读书笔记的种类。

谁有经济学原理心得体会

经济学原理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从个体经济行为到宏观经济现象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社会,经济学原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趋势,还可以指导个人和国家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每个学习经济学原理的人都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一些人的经济学世界,一起探索他们的经济学原理心得体会。

第一段:个人经济决策的重要性。

个人经济决策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而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做出明智的决策。例如,我在接触经济学原理后,意识到理性选择和边际效益的概念对个人决策的影响。以购买手机为例,经济学告诉我应该在考虑价格、功能和品质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对我最有利的一款。同时,边际效益的原理也告诉我,在满足基本需求后,每多付出一点成本所带来的额外效益会递减。因此,经济学原理帮助我避免了盲目消费和不理性的选择,使我的个人经济决策更加明智和合理。

除了个人经济决策,经济学原理也对企业运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创办了一家小型公司,他认为学习经济学原理是他成功的关键。通过学习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的概念,他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和定价策略。此外,他还使用了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来决定生产和投入的最佳组合。这种理性的经营策略使他的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可观的利润。因此,他深信经济学原理是企业运营成功的基石。

第三段: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是每个国家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在经济学原理的指导下,政府可以更好地调控经济运行,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例如,通货膨胀是一个国家面临的常见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学习经济学原理让我了解到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政府可以通过适当调整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此外,税收和财政政策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经济学原理教会我在制定税收和财政政策时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和公平性的平衡,以实现全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第四段:国际贸易的理论指导。

国际贸易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国家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纽带。经济学原理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指导,帮助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原理和效益。例如,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国家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优势产业,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国家的商品。而高铁效应理论则解释了国际贸易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我个人而言,学习这些经济学原理让我更加看重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也为我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济学原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体系,其中有许多理论和模型可以为我们的经济行为和决策提供智慧。通过学习经济学原理,我意识到经济决策背后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只有掌握这些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并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因此,我深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学习经济学原理,以提高我们的经济素养和决策能力。

总结:

经济学原理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个人经济决策、企业运营、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经济学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学习经济学原理,从中汲取智慧,为个人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经济学是一名很有意思的学科,现实中所有的事都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答案和解释。接下来就跟本站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经济学原理学习。

吧!

20xx年9月,我进入了梦想中的大学,对商院对无锡,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而又喜欢。连锁经营管理,这门专业是我所钟爱的,因为学好它可以对我未来的梦想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大学的课程很轻松,而且基本上都是我所喜欢的。好了,废话不多说,言归正传,下面就说说着我最喜欢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吧!

经济学是一门很奇妙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很伟大的学科,他用经济学所独有的理论、方法,阐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论是战争、爱情,还是天灾、人祸,都能从中找出经济学的影子来,这是多么令人吃惊啊!这充分展现了经济学那无与伦比的魅力!

就这样,我们成了全班5个小组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家庭,以至于在拍卖会的时候,所有的拍品都被我们拍得,还爆出了天价n97手机的事,现在回想起来挺高兴,大雄珠宝,够牛x!还有就是那场关于经济学的辩论赛,辩题是:大学生到底应不应该谈恋爱。我方观点是:大学生不应该谈恋爱。实训计划书上要求我们用经济学知识来进行辩论,可是我们没用任何经济学知识,全在那唇枪舌战了,最后不知道谁弱弱的说了个边际成本,下课铃声响,辩论赛宣告结束。

它不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曲线和数学推导。学了经济学,在最基础的消费时能够理性消费,能够做到真正的物美价廉。我们学习了供需法则和市场均衡,了解了需求规律能使我们对市场的行情对价格有更敏感的认识,不管是创业和生活都大有裨益。举个例子比如关于婚姻、家庭和爱情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知识分析谈恋爱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得出我们大学生到底该不该谈恋爱;我们还可以分析丁克家庭和单身家庭等特殊家庭存在结构原因。而且,通过学习经济学知识,我们在遇到抉择和困难时,先计算下成本和收益,到底值不值得我们这样做,比如婚姻。婚姻的成本和收益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学计算得知,从而客观上指导我们行动。经济学,就是这么的有魅力!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厂商行为理论,知道了如何使受益与利润最大化,了解了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什么是完全垄断市场,什么是垄断竞争市场,什么是寡头垄断市场。这样,让我们对市场机制和市场上的各个品牌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这是一门多么神奇的学科啊!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我们学习经济学知识,犹如庖丁解牛般抽丝剥茧,把这五彩斑斓呈现一个无比清晰的面孔。

感谢亲爱的老师,让哦们带入了这个美妙的世界,感谢在经济学方面作出贡献的人们,正是你们的贡献和努力,经济学有了如今的魅力学经济,我快乐!

学习经济学的课程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平常的学习中,经管类的知识是很少涉及到的。也许是高中里经济学知识学得不好吧,也许是为了得到这门课的学分,但是更多的是对股票、投资、金融危机的兴趣和经济学知识的渴望,不管怎样我还是选上了这门课。快期末了,现在静下心来谈一下体会。

每节课老师都给我们留了一定的时间来课堂发言,交流一下最新的经济学新闻以及一些经济学知识,单单从内容上讲,这些信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一些课本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一位同学就用一个孤岛上的事例简单明了地向我们阐述了。另一方面,课堂发言是很好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因为平常我们这样上去讲的机会是不多的。理学院的一位同学就用英语完成了他的课堂发言,既把内容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又不乏新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上课的另一部分是讲他的留洋经历,把外国的一些情况都介绍给了我们。每次讲到一个话题,老师就可以从此引出去,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地将一大堆与此有关的东西。我觉得这样非常好,作为一门通识课,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老师在这方面教给我们的都是十分好的材料,很好地促进了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比如说留洋,其实我自从高考以来一直觉得出国不怎么样的,所以我没去中科大,觉得读大学就是为了出国是一种悲哀。现在逐渐地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我是学机械的,如果想在这方面有一定造诣的话,那么至少应该去看看世界的一流水平是怎么样的。

关于经济学,以前觉得是一门不太精确的学问,比如某个地方发生金融危机,然后有几个专家跳出来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事实证明他们分析错了。于是我就想怎么连专家都会分析错呢,那我们这些学经济不是都在扯淡吗?以前一直认为经济学是很文科的一门学问,只要背一背记一记什么的。然而翻开这本书,我的认识又发生变化了,经济学是很精确的,至少应用微积分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死记硬背显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是要靠理解。

这本书的上篇讲的是微观经济学,上课讲的是比较详细的,但是课程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每节课的课堂发言,所以很多地方都是留给我们自己看了。不过作为一门通识课,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也是很不错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微观经济学的很多部分都涉及到了相当繁琐的数学运算,学完这部分的内容,我了解了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等等,让我对微观这两个字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宏观经济学是这本书的下篇,相比与微观经济学,这部分的内容把重点放在了经济的总体上面,像通货膨胀这样的名词,以前虽然也接触过,但是学完了这部分内容后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了。

这本书只上了短短的八周,虽然作业论文考试的任务还是很艰巨,很多同学包括我很害怕闭卷考(现在已经改成开卷了),但是我还是很庆幸能够选上这门课,老师的讲课以及带来的课外信息都让我们受益良多。

曼昆的《经济学基础》一书我买了多年,一直也未怎么读。最近我在做一些“中间市场理论”研究时,发现我的基础知识还多显不足,所以我翻箱倒柜将这本书给找出来了,并一气读了两章,感觉还可以。

作者格里高利.曼昆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他学生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他讲授过各种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多年前他甚至还在长滩当过一个夏天的帆船运动教练。

曼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讲的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他讲的第一个原理就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确关于“权衡取舍”,它无处不在的体现在人们生活与工作之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往往为了得到一样心爱的东西而必须放弃另一件东西,这些都是权衡取舍。但是人的天性是贪婪的,我们有不少人是什么都想得到,但实际结果有可能什么都得不到。比如:时间安排,你既然安排了看电影的时间,那你就得牺牲做其它的时间;还比如:“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国家用更多的钱去加强国防,国家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钱就少了。等等,这样的道理非常的多。

今年四月份,在关于干茧战略决策的重大问题上,我们内部发生了严重分歧。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的干茧交易都未让人满意,它也严重影响市场的发展。但是,大部分人将交易做的不好的原因归结为是我们的标准制定的不好。他们认为,按照现行的广西茧标准进行交易,无疑将广西以外的茧挡在门外,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乍一看他们的看法似乎有些道理,但那仅仅是从现货角度出发的。中远期交易是标准化交易,既然如此,它首先要求交易的商品要尽可能地达到一定的标准化程度,如果没有这点保证,它的交易是不可能做起来的。蚕茧如果从全国角度看,它的标准化程度是不高的,比如:山东蚕茧一粒茧丝长可以达到1200——1300米,而广西茧只有600——700米,所以它们根本不是一类茧。

将“广西茧”修改为“全国茧”它违背了经济学上的“权衡取舍”原理,即:我们又想将交收范围扩大,但又想将中远期交易做起来,也就是鱼和熊掌我都想得到,但那是不可能的。今年的蚕茧已经全部结束,实际的结果非常令人失望,我们的交易、交收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当然,我们不能将下跌的原因全部归结为是调整了标准,但它应该是主要的原因。

影响干茧交易的因素还很多,比如:货证相符度、升贴水合理度、开发方式等等,我们应从这些方面多去找原因。如果一种标准化程度不高的商品都能做中远期交易的话,那什么东西都能做了,比如:石头。

经济学原理实践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许多理论知识后,我深刻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因此,在进行经济学原理实践课程的学习时,我更加注重了实践的锻炼,通过实践中的感悟,我深入理解了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体会。

第一段:宏观经济学的应用。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中,我们探讨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表现,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利率等。而在实践中,我更多地感受到了这些指标对生活和产业的直接影响。例如,通货膨胀率对于我们的日常消费有着很大的牵连,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购买力。而利率则在企业借贷时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变化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通过实践中的了解,使我对这些宏观经济指标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二段:微观经济学的应用。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讨论了市场结构、市场价格、需求和供给等问题。实践中,我参加了一些企业和社区活动,深感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使我更加深入了解到需求和供给对于市场价格的影响、垄断、竞争、寡头等不同市场结构的优缺点,深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做好竞争战略和巧妙策划营销,重视创新对于微观经济生态的影响和穿透力。

第三段:市场调查的实践。

作为一名经济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我可以更直接、更深入地接触并了解市场现状和市场需求。通过实际调研市场,我认真做好问卷调查、市场调研和竞品分析,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费者心理和市场规律。这些数据对于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定位和商品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管理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管理的实际操作和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理论需要贯彻到实践中,通过项目管理、团队管理、进度控制等实践工作,我深刻领悟到管理是有技巧的。优秀的管理者不仅需要知识储备,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管理实习中,我掌握了基本的时间管理、成本控制、风险评估等实践技能,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养成了严格执行和细节思考的工作习惯。

第五段:自我认识与发现。

在实践中,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比如说在沟通合作中不够主动、在思维转化中有时不够灵活、在时间管理中有些分心等等。通过实践的发现,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努力克服自己的问题,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和潜力。在实践中,我也认识到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拓展空间,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

总的来说,经济学原理实践课程的学习,让我更深入了解经济学原理的应用,更好地将经济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和工作实践。在实践中,我领悟到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自我认识和发现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规划和目标。

谁有经济学原理心得体会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的学科,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学习经济学原理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其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经济学原理的心得体会。

段落二:供求关系的理解。

供求关系是经济学原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供求关系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市场的运行规律。供求关系告诉我们,当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时,商品的价格会上涨,而当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时,商品的价格会下降。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供求关系的运作影响着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和交易量。了解这一关系,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做出经济决策和投资选择。

段落三:边际效益的思考。

边际效益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增加的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益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边际效益大于投入时,才应该继续进行。这种思考方式帮助我更加明确地权衡利益和成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加明智和有效的决策。例如,在购买某种商品时,我会权衡价格与商品的效用,只有在边际效益大于价格时才会考虑购买。

段落四:机会成本的意识。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选择某种行动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其他选择。在有限的资源下,我们每做出一种选择,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其他选择。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衡量每个选择的机会成本,以便做出理性的决策。在我的生活中,机会成本意识让我更加珍惜时间和资源。当我需要决定如何利用我的时间时,我会考虑到每个选择的机会成本,努力选择对我个人价值最高的行动。

段落五:市场失灵的认识。

经济学原理还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市场并非永远完美无缺,会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配资源或无法解决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这种认识让我明白,在某些情况下,市场决策并不能始终达到最优解,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控。例如,环境污染、垄断行为等问题不能单靠市场力量解决,需要政府引入法律法规来保障公平和公正。认识到市场失灵的存在,使我更加关注社会公益和公共利益,意识到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

总结:

通过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我对经济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供求关系的理解帮助我理性把握市场运行规律,边际效益的思考方式让我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机会成本的意识让我珍惜时间和资源,意识到市场失灵的存在让我关注社会公益。这些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使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决策,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