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总结(通用5篇)

时间:2023-10-03 05:48:39 作者:琉璃 课程资源总结(通用5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那么,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资源总结篇一

影视资源课程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通过系统地介绍和深入分析影视资源的特点、获取方式和利用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观影和制片经验。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对于影视资源的价值和运用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下面将从观影体验、制片过程、产业应用、文化交流和创意发展等方面,总结我在影视资源课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观影体验是影视资源课程中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通过观看各种类型和风格的电影和电视作品,我们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同时,观影也是锻炼我们批判性思维的机会,我们要学会辨认出影视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品味。除了仅仅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观影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为我们未来的制片实践提供素材和借鉴。

其次,制片过程是影视资源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不仅仅学到了电影和电视作品的制作流程和技术要领,还有机会亲身实践这些制作过程。从策划和剧本创作,到选角和拍摄,再到后期制作和推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智慧。通过参与制片工作,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培养了耐心和坚持的毅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明白了优秀作品背后的艰辛和付出,并更加尊重和欣赏制片人的辛勤工作。

第三,产业应用是影视资源课程中的又一重点。影视资源的利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艺术创作,还是一种经济和商业行为。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了解了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机遇,学习了运用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与技术来推动影视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将影视作品打造成市场上的热门产品,通过品牌推广和营销策略来提升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在这个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影视资源的商业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于影视从业者来说,掌握产业应用的知识和方法至关重要。

第四,文化交流是影视资源课程中的核心主题之一。通过观看和学习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拓展我们的国际视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沟通和理解上的困难,但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流和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和包容,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创意发展是影视资源课程中的重点之一。影视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想象力,我们有机会提出新的故事、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艺术形式。在这个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影视创意不再受制于传统的制片团队和发行渠道,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来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通过影视资源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影视从业者。

综上所述,影视资源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实践课程,通过观影和制片的过程,我们不仅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对于影视资源的价值和运用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影视资源课程是我们培养创新意识和开拓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影视从业者的基石。

课程资源总结篇二

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分类多种多样,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建设一定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否则,我们的实践就有可能是非常盲目的。

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

所谓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从理论上讲,即使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素材性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缺乏的只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所以,目前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加工、转化和进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中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惟一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十分狭隘。

从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一般情况来看,课程资源的总体状况是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比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优越,城市比农村优越,重点中小学比一般中小学优越。但就同一地区和学校而言,课程资源分布失衡的情况也相当普遍。因为人们往往容易把关注的重心过分集中在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建设上,而恰恰忽略了对于教育质量更具决定意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建设,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外壳与丰富内涵之间严重分离了。

其实,许多不同的材料,如果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眼光来看可能存在天壤之别,而如果以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眼光来看,它们的教育价值则是同质的。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只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这个例子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但却反映出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两种做法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比较而言,美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费劲且不太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中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轻松且很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黑板上的苹果”、“老师的苹果”。其中,如果从课程资源的角度而论,后一种做法的资源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或许有人会说,中国教师没有条件发给学生苹果。但如果用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眼光来看,我们的确没有条件发苹果,可我们有大地,有小草,哪怕是荒山、黄土坡、茅草棚,它们的教育价值,它们对于实现课程目标以及发展学生感受和表达美的意义和功能却是同质的。

只有当广大师生的生活世界特别是他们的经验、智慧、理解、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能够与学生要获得的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等一道进入课程、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才有可能普遍地恢复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有重要价值,但它们在性质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和补充作用。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需要建立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转换协调机制。学校在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和使用效率上,还需要进行调整和不断地加以完善。此外,还要拓展利用各种校外课程资源的途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还包括广泛的自然资源,同时还要积极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

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一方面学校要善于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其他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校内课程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各级行政部门有责任加强管理,在政策上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与共享。从技术层面来讲,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始逐渐打破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划分界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

找准课程资源平衡的突破口

对于条件性课程资源来说,必须首先保证的是实施课程最基本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课时保证和基本的安全而必需的场地、物资和设备。当前,那些为追求一时政绩和表面效应而过分热衷于学校条件性课程资源建设、忽略更为长远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建设的做法,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相比,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其中,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人的要素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事实上,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是教育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教师甚至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提高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用于这种发展的资金和专业时间,是教育预算的一个重要部分。

当然,重视专业教师资源并不意味着轻视其他人员的作用。相反,一所学校教师的资源优势能否恰当地形成和有效地发挥作用,与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班子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能力息息相关。除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学人员外,其他支持人员包括资料管理员、实验室技师或维修人员等,他们也发挥着课程资源的作用。同样,学生的经验、智慧、问题和困惑等一旦进入教学过程,他们也就成为课程的重要建构者,发挥着课程资源的作用。

同时,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必须在政策上保证各种课程资源及其责任主体能够得到落实,能够鼓励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课程资源建设。这也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课程改革动态平衡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总结篇三

为了交给孩子开启习作大门的钥匙,让孩子们能在作文的世界里尽情漫游,光有信心和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做许多专项的训练。比如,训练孩子学会观察。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听。观察,除了看,还有听,听也是观察。走进田野,我让孩子们听牛羊的叫声,听农民伯伯的欢笑声,听秋风吹过山谷的声音……告诉他们,把听的也写进文章,文章会更加生动。

第三,引导学生学会想。要观察,除了看和听以外,还要学会想。看到田野里留下的稻桩,想象稻田曾经的一片金黄;看到干枯的玉米秆,想象那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正望着我们微笑;看到黄叶,想到飞舞的蝴蝶;看到满树的橘子、柿子,想到圆圆的灯笼,想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让学生明白,把想象写进文章,文章才会变得有血有肉。

最后,训练观察,还要引导孩子们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等等。象这样的专项训练有很多,且处处都是训练的基地,需要我们老师去用心挖掘,去细心组织。

课程资源总结篇四

从小学到大学,每个人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课程。而这些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选择和使用。课程资源是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教材、教学辅助工具、网络资源等。在我多年的学习生涯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关于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

首先,好的课程资源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力。而好的课程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一些生动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能够直观地展示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我的英语学习中,老师经常使用英语电影片段和英文歌曲等资源,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好的课程资源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而好的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好的课程资源应该包括全面准确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知识点和案例,以及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等。在我的数学学习中,我发现一本思维导图教材对我的学习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本教材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知识点,逻辑清晰,易于理解,辅以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我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的基础概念和解题方法。

此外,好的课程资源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和变化如此之快,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挑战。而好的课程资源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一些互动的课堂教学软件可以通过提问、答疑、辅助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最后,好的课程资源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而好的课程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并提供反馈和评估的依据。例如,一些教学平台可以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和教学评价工具,帮助他们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课程资源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无法忽视。好的课程资源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利用好的课程资源,通过积极参与和合理管理,使其成为我们学习的助力。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资源,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课程资源的作用,我们才能在学习和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课程资源总结篇五

[摘要]

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教学无时不有。从这个角度看,课堂教学便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可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我们的对策是:根据实际大胆调整教材顺序,活用教材;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融教学到活动中去;补充教材,扩大阅读量;是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关键词]课程资源教材实践活动生活化

学习《课标》和课改理念近一年了。在这一年中,看过很多,学过很多,收获也很多。从教学理念上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涅磐”的过程。下面我就结合实践谈谈关于在大语文观指导下,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大语文”就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也就是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教学无时不有。从这个角度看,课堂教学便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课标》在《实施建议》中单列一章专门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也设有课程资源部。

可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课标》15页)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什么是课程资源呢?《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也就是两大块:课内和课外。《课标》列举了教科书以及跟文字有关系的其他20种学习资源,此外还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生活资源。开发课程资源--这是一个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的新的教学理论,要求我们不能再教死书,死教书了。

从《课标》的叙述看,课本是理所当然的基本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好这个资源呢?我的做法是:课内外结合,用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

一、根据实际大胆调整教材顺序,活用教材。

《课标》在《教学建议》一章中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这个“创造性”我的理解是灵活,是不能把教材当圣经来教,可以灵活变通。比如在教学《观潮》时,学生如果没有亲眼看过潮水,没有亲身体会过潮水的气势,就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觉得没意思。于是,我就大胆地调整了教材顺序,把这课挪到八月十五之后上。因为每到八月十五,一些家长就会带孩子们去堤塘看潮水。这次,我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去观潮,回来讲讲自己的感受。再学《观潮》时,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效果非常好。(其他单元的课程根据调整顺序的也很好。)

二、创造性地理解教材、活用教材。

对教材,我们要吃透编者的意图,唯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主阵地作用;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独创性和见解,唯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如《新型玻璃》是四年级的一篇科普常识性课文。课文介绍了“夹丝玻璃”、消除噪音的“吃音玻璃”、“吸热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教学时,如果只让学生知道这些,感觉太枯燥,又没意思,学生积极性不高。于是我就这样做,等学生基本完成了学习新知以后,就微笑着以略带挑战性的幽默语气说:“同学们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假设老师现在是玻璃公司的总经理,今天在这里要招聘几名‘新型玻璃’的业务推销员,你们都想应聘。现在,我这个经理要考核你们,考核题目只有一个,就是向有关单位或家庭推销一种玻璃。谁介绍,推销得最好,谁就能成为本公司的推销员。”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高潮。经过了几分钟的准备以后,学生纷纷举手要求上讲台参加“应聘考核”。有些学生还出现了许多连珠妙语,妙趣横生地活用了某些广告用语。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融教学到活动中去。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束缚于课堂和教学之中。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可以使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如我班开展的:以动物、植物、季节、繁荣的市场等为主题的语文活动;与德育活动相联系的“爱国爱校”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开展的“我与鹿城同成长”的活动……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内需,形成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

《课标》提到:“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在教学第四册“春天”这个单元时,我指导孩子经过大量的观察、实践(先学习了《一粒种子》,学生自己种了种子)、阅读(推荐学生诵读描写春天的诗歌),我还制作了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收集了图片、录像、歌曲。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文本密切联系起来,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轻松愉快的进入情境,甚至模仿课文编出了令人惊喜的诗句呢。后来,我们召开了“春之声”诗歌朗诵会,并邀请了部分家长参加,受到他们的支持和好评。

四、补充教材,扩大阅读量。

叶老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给他们设立了《采蜜本》,抄好词佳句,优秀篇目。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比如学了《大海的歌》这篇课文后,学生课外会背诵的关于大海的诗歌有七八首,是课文的四倍。大量的实践非常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和培养语感。再如学了《南京长江大桥》一课后,我让有条件的同学去参观南京长江大桥,亲身感受大桥的伟岸,并拍下照片。没去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去搜集有关的文字介绍或图片资料,还可以去搜集古往今来许多世界名桥的图片及资料。如此丰富多彩的资料,极大的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

五、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教一套语文教材,这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语文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我们语文课堂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在第一册拼音教学之后,可以安排一堂语文活动课《拼读我们的周围的一切》,让学生用汉语拼音帮助我们读准我们的周围的人名、事物、环境等学生所熟识的一切。整堂课,学生兴趣都很浓,成功的喜悦洋溢着整个课堂。再如在教学第四册《我是一条小河》时,学生对“倒映”一词,任我怎么解释也显现出茫然的神情。我立马就带他们到河边观察起来。船只、树木倒映在水里都是有颜色的,黄、红、灰等各种颜色都能看得很清楚。对“倒映”一词,我也因此有了更深的理解。这让我不禁深深感叹:生活,乃语文之母也啊!

有时候,我和学生一起看花朵在春雨中微微颤动,背诵这样的诗句:“春,是花的妈妈。红的花,蓝的话,张开小小的嘴巴。春妈妈用雨点喂她……”或是“一根一根、小小的、细细的、像针一样、可不可以、替我缝一件、透明的衣服”。孩子们被大自然和这些美丽的诗句陶醉了,脸上洋溢着的那种幸福的神情是对我这个语文老师最好的鼓励和奖赏。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

3、《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张晖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4、《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杨再隋等编著语文出版社2002版

5、温州热线〉〉课改先锋〉〉课程资源

[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网友来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