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旗渠精神的演讲稿(大全5篇)

时间:2023-09-26 06:47:04 作者:温柔雨 最新红旗渠精神的演讲稿(大全5篇)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那么你知道演讲稿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红旗渠精神的演讲稿篇一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弘扬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景区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体,几年来,它的美景在我的心里虽已成了模糊的记忆,但红旗渠精神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时常鼓励着我,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坚毅,顽强,勇敢地面对困难。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建于1960年,是一项引漳入林(引漳河水入林州)的伟大工程。它穿梭于太行山的各个山头、山腰,气势雄浑,如条条巨龙翻山越岭、喷吐着碧波,滔滔前行,滋润着林州大地的的每寸肌肤,给这里的人们带来无尽的吉祥与幸福。

走进红旗渠的展览馆,一座座雕塑、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无不向我们诉说着旧社会林县(林州旧称林县)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林县人民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恒心和毅力。这些雕塑、文字和图片至今仍深深的珍藏在我的脑海中,既让我为当时林县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到痛心,又时常被林县人民的愚公移山的精神所感动,所鼓舞。

下面我用文字为大家展现的这些雕塑就充分说明了林县当时的旱情及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左边一群衣衫褴褛的人们摆上香案贡品,双膝跪在干裂的土地上,双手合十,仰望上天,口中似在念念有词,脸上也写满了虔诚,不用说这是在祭天求雨。另一群同样衣衫褴褛的人们似乎已信不过上天,背着包袱,挎着篮子,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另一幅雕塑是当时的勇士们除险石的情景。修建红旗渠时,有些山石被开山炮震得松散,随时可能有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渠民工。为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就需要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勇者腰系大绳,在崖上如荡秋千一般落在崖壁上除险,这种举动被称为“虎口拔牙”。看着这样的情景,每个人都不禁会为悬在崖上的勇者捏一把汗。

修建红旗渠动用的人力有多少,带来的效益如何,看看这一幅幅动人的图片和惊人的文字吧。从图片中我们看到:男子汉出动了,铁姑娘出动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来了,小学生放学后也来帮忙了。他们用镐头、铁锹和落后的的小推车铲运石块,用麻绳、保险钩除险,昼夜奋战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1250座山头,架起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也翻了几番。

在红旗区分水宛我们可以看到闸门内奔泻出的两股激流。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一干渠,向东南方向流去的是二干渠。三干渠在分水岭双孔遂入口处,三条干渠和从他们身上分流的众多支渠如人体大大小小的血管,向整个林州大地源源不断的输送着生命的营养,使林县这个不毛之地披上象征生命的绿装,变成希望的田野。

从分水宛出来,再去有名的青年洞景区,由于时间已久,青年洞在什么方位,怎么去的已记不太清。只记得上有郭沫若亲笔题写的“青年洞”三个大字,汹涌的漳河水从洞中穿过。当时用手机拍下的一组数字和文字资料告诉我们: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总投工13万个。据说当年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干部群众挑选了300名青年突击队,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施工,他们战斗在工地,吃住在工地。位于虎口崖下的神工铺就是当时民工住过的地方,当时漳河沿岸村庄少,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山崖,打地洞,还要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突击队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终于将洞凿通,使其成为总干渠的咽喉工程。

在60年代,一个一切都还很落后的年代里,林州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以势把河山重安排,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和英雄气概创造了新中国的奇迹。红旗渠的建成让我们看到,在勇敢、顽强、恒心和毅力面前,没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在所谓的困难面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就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如果每个企业、每个团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这样的精神,那么一切困难都可迎刃而解。

红旗渠精神的演讲稿篇二

我们要牢记红旗渠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演讲稿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红旗渠精神是太行儿女与自然抗争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又在指导林州经济发展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可以说是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将在林州“美太行”实践创新中得到进一步丰富。作为林州人民的“传家宝”,林州历届班子薪火相传,奋斗不息,把传承红旗渠精神作为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责任和政治担当,并融入了每个林州人的血脉和灵魂,化作一种个性、一种文化、一种民风,并不断赋予其更多全新的内涵。

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不断抗争的历史,而红旗渠实质就是人与自然抗争谋求生存空间的写照,在不屈斗争中凝聚升华了红旗渠精神。

第一,太行儿女与自然的不屈抗争是基础。林州自古缺水,在古代,不仅是制约发展的问题,更是影响生存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自古至今,林州的历史就是围绕“水”字展开。为了与自然抗争,任村镇桑耳庄村可以常年到7里地外的黄崖泉挑水吃;为了与自然抗争,每家每户都修筑了旱井,为的是存住天上的每一滴水;为了与自然抗争,每家每户都培养了能工巧匠,为的是修建好每一条“谢公渠”,修好每一条“爱民渠”。也正是这样,才有了林州人民八十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走向世界。林州人民对“水”的渴求,犹如太行“愚公移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涵着一种悲壮、能够赋予一个民族一种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第二,党的领导是修成红旗渠的关键。纵观林州历史,新中国成立前,修不修渠,老百姓作不了主,不修很正常,修也是“清官”的恩赐。而在新中国,有史以来人民群众第一次真正当家作了主人,可以自己作主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有权作主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修建红旗渠必然凝结成人民群众与革命干部共同的决心和意志。修建红旗渠的困难是非常巨大的,物力、财力、技术水平等现实条件非常欠缺,社会主义制度给修建红旗渠提供了一个关键条件,那就是协作精神。跨省从山西引水,山西人民全力支援;为支援一线建设,人民群众甚至把留给女儿出嫁的布拿出来,给修渠工人做成了衣服;整个修渠的工程队,从领导到技术员,大家精诚合作,不计报酬。可以说,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将一盘散沙的群众,拧成一股绳,才能成为一种力量,一种巨大的力量。

第三,群众路线是修成红旗渠的核心。只有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创造历史。没有群众的愿望和创造,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是10万人在大山深处苦战十年,靠着人力和大自然艰难拼搏中孕育和锻造出来的,它属于人民,属于群众。这种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一起苦、一起干的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成功的法宝,也是林州近年来飞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建渠2019年间,参加建设的民工约30万人。可以说,每一寸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个渡槽、每一座桥梁……都饱含着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建渠的2019年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先后有81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将永远受到人民的敬仰。

红旗渠的修成,彻底改变了林州人民吃水难、农用地生产条件恶劣的状况。通过修建红旗渠,把千百年来这方水土赋予林州百姓的精气神,升华成一种精神,就是用生命和毅力镌刻在太行山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红旗渠精神激励鼓舞下,林州人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传统美德和市场经济意识相结合,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三部曲,使林州从一个山区贫困县发展为一个现代化新城市。新华社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因此凝练和赋予了林州人民“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红旗渠精神。

今年是红旗渠通水50周年。50年来,林州市总人口数由1964年的60.24万人增加至的109.1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由5196万元增至45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87元增至57208元,工业企业数由54家增至1535家,工业总产值由1486万元增至1123.1亿元,农业总产值由5366万元增至41.3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十强,是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刚刚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中西部县域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对我们林州人来说,红旗渠精神是我们立市之本,也是我们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最有力的源泉和动力。

林州从“一穷二白”到跃居全省前列,靠的就是红旗渠精神,充分证明了红旗渠精神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对指导实践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具有永恒的、强大的生命力。

红旗渠是人与自然相处的表达,红旗渠精神是对理想追求的实践。50年前,理想是生存,我们与自然抗争,修建了红旗渠,初步实现了人民富裕。50年后的今天,理想是幸福,就是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征途中,把“林州梦”体现在“中国梦”“中原梦”的创造细节上,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不断丰富红旗渠精神全新内涵。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在人民群众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我们追求的发展目标就是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其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就林州而言,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和国际一流滑翔基地等自然资源禀赋,有着建筑、旅游、工业和金融等多元化发展要素。面对新常态,就是围绕生态建设这个核心,加快改善自然生态、优化人居生态、构筑人文生态,就是谱写“美太行”第四次创业征程。美太行,其实质就是太行儿女与太行山这一方水土的和谐美,内涵不仅是发展之美、自然之美、民生之美,也是全面的美,和谐的美,囊括了从生态到产业、从城市到农村、从生产到生活、从素质到形象、从物质到精神各个层面的提升和跨越。这也是红旗渠精神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作为当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我们始终不敢有丝毫懈怠,必将努力促进精神再升华,力量再爆发,发展再跨越,让红旗渠精神这面旗帜高高飘扬、永放光芒。

为了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中央和省委明确要求,既要认真落实统一部署,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又要结合各自实际,灵活安排好富有特色的“自选动作”。红旗渠是中国水利史上的经典工程之一,“红旗渠精神”实质就是为民务实清廉,是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最好典型。参观红旗渠,把学习“红旗渠精神”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作为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的生动教材,更容易反思自己、检查自己、激励自己,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扎实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我结合自己参观红旗渠,感悟“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凝聚力,体现了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红旗渠就像一部浓缩的历史,把人们带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更为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许多新的思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在今天我们还需要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吗?这些困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党性原则,如何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思考。对此,郭庚茂书记明确指出: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变,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变;我们党的历史任务在不同时期会变,但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变,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没有变;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会变,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没有变;人们的价值理念会变,但我们党倡导的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没有变;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条件会变,但我们党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政治品格没有变。从这“六变六不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党的性质、党的宗旨不能变,作为党性集中体现的“红旗渠精神”都会历久弥新。因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的自觉性、坚定性,从内心深处打牢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根基。

认真落实省委指示精神的同时,切实对照“红旗渠精神”,聚集“四风”问题,搞好“四个对照”。

一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红旗渠的建造是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光辉典范。以为党中央,一开局就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这是促进领导干部带头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措施。

二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尊重客观实际、不说假话、不畏艰险、齐心协力、团结实干、敢于负责的求真务实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林州人民创造了人间的奇迹,把世世代代的期盼变成了现实。

三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红旗渠的建设正是林县人民依靠艰苦奋斗,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

四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无私奉献、廉洁奉公?

修建红旗渠,总投资近7000万元。这样的投资不仅在当时是笔大投资,就是放到今天,也算是不小的投资。如此大的投资,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建设如此大的工程,参与的大小领导干部又是如此之多,竟没有发生过一起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问题,没有一个干部挪用修渠资金,没有一个负责同志盗用修渠物资,没有一个干部为自己的亲属谋私利。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像战斗在红旗渠建设工地的每位党员干部一样无私奉献、廉洁奉公。

党中央决定以整风精神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我们将弘扬“红旗渠精神”作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目的是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改进作风,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红旗渠精神的演讲稿篇三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历久弥新。

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克难攻坚的制胜法宝,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50年前,林县人民之所以能够在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靠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正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激励和支撑,正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谱写了林县的精彩华章。

服务群众、为民造福的宗旨意识。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修建红旗渠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期盼的吃水问题,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在20xx年修渠过程中,300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30多万林县人民前赴后继,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可以说,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红旗渠始终在提醒着我们,只有抓住了群众的根本需求,才能从群众中汲取磅礴力量,才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人间奇迹;只有依靠群众、广泛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成功而持久。

敢想敢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红旗渠的修建既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先例,更面临着一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修建初期,有人举报“林县不顾群众死活,大搞工程建设”;总干渠修至一半,有关方面下达百日休整文件,要求建设中的大型工程停工;因为动用县里退赔款修建红旗渠,上级派来了调查组。面对这些尖锐问题和困难,林县县委一班人没有退缩回避,决心“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以无私无畏、忍辱负重的信念责任,经过深入讨论和科学论证,毅然决然地继续修建红旗渠,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红旗渠工程上马的时候,正值我国陷入了暂时的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要,埋头苦干,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削平山头1250个,开挖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座,挖砌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砌起了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一种不畏艰苦、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气节。

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领取补助比群众少、完成任务比群众多。“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这个顺口溜是干群齐心筑梦的最好诠释。可以说,正是各级党组织发挥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正是干部冲锋在前、与群众同甘共苦,才形成了建设红旗渠的无声无形却强大有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的廉政意识。翻开50年前的红旗渠工程账本,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修渠物资分类管理,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据,月月清点。粮食和资金补助严格按照记工表、伙食表、工伤条等单据对照执行。“把纪律作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在红旗渠建设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历时20xx年的修建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干部挪用修渠物资、为自己亲属谋私利,体现出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廉政观。

红旗渠精神的演讲稿篇四

回望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正是新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极度困难时期,饱受严重干旱缺水之苦的五十六万林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太行深处的悬崖峭壁上和险滩峡谷中,使用手中极其原始落后的铁锤、钢钎、钉耙、瓦刀、麻绳、抬筐、土制炸药等生产工具,投工5611万个,耗时10余年,终于在1969年7月,规模宏大的“引漳入林”工程——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竣工。红旗渠的建造,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人民的吃水问题,使54万亩“土薄石厚”的贫瘠农田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有效灌溉。

有资料显示,他们在修建“生命渠”、“幸福渠”的艰难岁月里,硬是靠简陋的农具削平了1250座山峰,架设151座渡槽,凿通211条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如果用这些土石修筑一道高2米、宽3米的石墙,足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哈尔滨和广州两座相距3000多公里的城市连接起来,而当时全力奋战在筑渠前线的民工们,每天仅靠少量的口粮与野菜、河草来充饥,不少人因此而身患浮肿病。还有一些人,一年四季渴饮山泉、饥餐树叶、日筑水渠、夜宿崖洞,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一条在崇山峻岭间蜿蜒一千五百多公里的“人工天河”!青年洞、曙光洞、空心坝、桃园渡桥、夺丰渡槽、曙光渡槽、南谷洞渡槽、红英汇流、总干渠分水闸……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连缀一起,在阔远而莽苍的天地间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循着迂回穿行在大山怀抱里的红旗渠,凝望湍流不息的漳河水,我真希望——这清澈如斯的渠水,能够流出太行山谷、流过林州大地、流向塞北江南,在滋润平畴沃野的同时,也在十三亿国人的心田里,来一次透墒的浇灌。

红旗渠精神的演讲稿篇五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这时节到山里游玩是再好不过了。

今天,经过五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期盼已久的红旗渠风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红飘带长廊天桥,站在天桥上向下望去,美丽的风景一览无余。天桥上有一段玻璃桥,不少游人从上面经过都十分害怕,吓得心惊胆战,而我却勇敢地从上面走了过去,连妈妈都夸我勇敢呢!

经过长廊顺着台阶向上攀登,只见山路陡峭,一座座巍峨的大山直入云霄,走在林荫小道上,阵阵凉风吹过来。我们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向前走,来到了半山腰,美丽大峡谷展现在我们面前,两座大山之间挤出了一条山路,这条路崎岖陡峭,两边都护有铁链。不过,只要脚踏实地,步步小心走过去还是很安全的。走过了陡峭的山路,前方的缆车又吸引了我的好奇心。妈妈看透了我的心思,便带着激动的心情乘上了缆车。坐在缆车上,我感觉到妈妈有一些紧张,她一直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从缆车上向下望去,蜿蜒多姿的河水、郁郁葱葱的树木、自由自在的鱼儿……美景令人啧啧赞叹。

缓缓行驶的缆车到达了终点,我们又登上了步云桥。在桥上,我感到阵阵凉风扑面而来,一伸手仿佛可以摸到蓝天。

走过了惊险的步云桥,便是红旗渠最著名的.一个景点青年洞了。据说,当年因参加开凿这个隧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多名优秀青年,这个隧洞也因此命名“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

游览完这美丽的红旗渠,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激动,不禁高呼:“美丽的红旗渠,我爱你!”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