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读后感(精选15篇)

时间:2023-11-30 07:06:20 作者:JQ文豪

读后感是对书籍或文章的回味和反思,可以让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思想。如果你还在为写读后感苦恼,那么不妨看看下面几篇范文,或能对你有所帮助。

认知天性读后感

本书给予我最大的冲击力在于重塑学习方式,同时让我认识到以前的学习方式是不合理或是错误的。在阅读本书之前,我认为“重复阅读”可以增强知识掌握程度,实则这种学习方式总是给人产生一种元认知的假象(自己学会)。本书给出一种比较通用的学习模式,细化、检索、生成学习模式,同时辅助间隔性、穿插性和多样性的练习,使得知识成为大脑中的记忆背景。

细化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新知识重新表达出来。越是能将新知识与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越是能诠释两者关联,越是能牢固掌握知识。检索是学习知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它是通过间隔性练习形成记忆路径——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检索知识。生成用比喻或具象式将知识进行输出,使得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知识的搭建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点到线再到面的一个过程,从而构建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知识点像是一块一块的积木,我们使用积木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知识网的骨架是将知识搭建起来的基石。这种方式为检索知识提供扎实的检索路线,使得知识被牢固的掌握,为了细化提供基础,往骨架中添加积木,使用新的积木与已存在积木无缝衔接,进而为知识的生成提供扎实基础。

本书主要阐述学习,然而”学习“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然而,我始终相信——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持一种成长的心态,你就可以接受这个道路,终生受益。

《认知天性》读后感

高强度的重复性训练历来被广泛认为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培训者/教师对该种方法的使用炉火纯青,受训者/学生对该种方法的使用也习以为常、并将之作为首选的学习方法。我个人的20年学习生涯也是如此。通读该书之后,有了醍醐灌顶之感、豁然开朗。

该书指出:连续性的、重复性的联系被证明是没有效果的(低效的),主张使用有间隔性的、有穿插的、多样化的方式、配合检索练习进行不断反思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

间隔与频繁相对。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也许它能让我们通过第二天的考试,但是对长期记忆及技能的掌握是低效的。通过设置合理的间隔(一天或是一周?)进行练习记忆在大脑中的痕迹更深、越能与已知知识产生连接。

穿插与集中相对。集中式的练习我们很熟悉,举数学练习本的例子来讲,练习题一般是一类问题集合程一个章节(几何一章、不等式一章……)。穿插式的练习就是把所有的题目打混进行练习,从感觉上好像效果不如集中练习来得慢,但是从长远记忆上看效果更加好。

多样化与单一相对。我对此的理解是,即使是做同一类的练习,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而不需要固守一个“姿势”去反复。

作为一个记忆不出众的普通人,通过书中的理论依据去反思自己近20年的学习经历,深以为然。相比单调的`重复性练习,无论是检索式练习、反思性练习、测试、还是生成性学习(在没有被教导的前提下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被称作生成式学习,意思是学习者是在生成答案,而不是回忆答案)都无疑是“痛苦的”,基于大多数人“趋利避害”的惰性,“重复阅读”显得更加友好,加上“重复阅读”带来的“我好像已经掌握了多次阅读过的知识了”的这种假象,令这种方法更新受欢迎(也许使用这种方式,施教者也感觉更加轻松?)。

书本给出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来说有以下情况也许“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仍有很大的使用价值:明天将有一场重要的考试!多年的经验证明,“临阵磨枪”是应付期末考试的有效工具(当然,针对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太过于“不负责任”了)。另外,有技巧的去练习“记忆方法”是有很大价值的(区别于“重复性练习”的死记硬背)。

该书还结合脑科学分析了一些影响智商的因素,认为智力水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这部分内容的举证并没有那么“有力”,究竟”努力“能对智商产生多少影响也许还需要更多的证据(也许并没有那么乐观?)。

作为一个不需要再应付应试考试、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学习技巧进行长期学习且想要做到掌握技能的人,我决定要马上开始调整自己的学习风格了。

《认知天性》读后感字

一直以来,对于学习大家都有各种认识。有的人认为学习好是天赋,有些人过目不忘一学就会,有些人理解力超强,一看就懂。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没有一个人可以轻松学习,那些看似轻松的人只是他们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呢?《认知天性》这本书给我们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解答。

这本书先分析了大家一般的学习方法,在人们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一种效率最低的学习方法。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呢?本书给出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一是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二是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三是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对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本书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说是详细入微,可操作性很强。检索练习就是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检索会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我们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要不时的停下来,合上书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我没接触过的?我会如何定义它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而且效果要比重读课本或复习笔记好得多。研究发现反复阅读往往白费力气,而且80%的大学生都是这么学习的。但是反复阅读无法产生持久记忆,而且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

这就是本书的第二种方法,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就是要不止一次的学习资料,但是中间要隔开一段时间。怎么样把有间隔的练习当成学习方法使用呢?建立一份自测计划,在每个学习阶段都留出一段时间,具体多长时间取决于资料本身。

作者举例说明如果是一串人名和面孔对应起来,那么你要每隔几分钟就复习一遍,因为这种关联是会很快忘记的。课本中的新资料一般一两天以后温习一遍,之后隔一周再看一次就行。间隔练习可能比集中练习感觉效果更差,但是你在长期记忆中重建所学,不但强化了记忆,还强化了你对知识的掌握。效果远比集中练习好。作者提出的第三种方法就是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比如数学公式,不要每次只学习一种,要把多种公式穿插混合练习。具体学习中怎么样安排呢?作者提出在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时,一旦你能理解新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案,但对问题的领悟还比较初级,就要把这类问题分散安排到你的练习规划中。这样你才能要不同的问题轮流考查自己,并为每种问题检索正确的答案。感觉上这样的效果会比只专一的练习一类问题,精通了再练习下一种差,但是研究证明这只是幻觉。真正有效的还是混合练习。

除了学生用这套方法意外,作者还列出了职场人士,教师,终身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认知天性的初中读后感

《认知天性》这是一本解决学习问题的书,能够解决记不住的问题,能让学习变的更加轻松、科学并很快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幅度提高成绩,所以这本书很重要。

这本书里讲,心理学家经过测试发现,反复的阅读,对我们来讲几乎是白费力气,因为持续的阅读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似乎记住了的错觉,尤其是你在本子上画,画各种彩色的线条,画完后你就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记住了。

教育学家配合心理学家做了反复的测试,第一组人就是不停的读不停的读,第二组人是读一遍,读完一遍以后过了一个星期再读一遍,最后把这两组人放在一起测试他们的结果就发现,过了一个星期再读一遍的人,比那个连续读10遍的人记忆效果好得多。那么比这个过了两个星期再读一次,记忆效果更好的是什么呢?是考一次试,只要你给他一个检索的机会,让他拿大脑使劲地回忆一次,一个小小的考试,就能大幅地提高记忆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个东西叫元认知,就是你对于自己认知水平的判断,叫做元认知。我们的元认知非常容易出现偏差,即使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拼命地记笔记,拼命地画下划线,拼命地反复阅读。

心理学家讲,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喜欢这样的重复呢?就是因为这种东西不会带来挑战。什么东西会带来挑战呢?就比如你读完一本书,拿一张白纸把这本书重新写出来,这很挑战。就在写的过程当中,你的大脑要经历痛苦,要经历那些想不起来的部分。想不起来怎么办呢?想不起来使劲想想,使劲想想的过程当中,可能想出来了,可能没想出来,这都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前提是先不看书在那仔细地检索,这个过程在这本书里有一个名词叫作检索,为什么大量的老师和学生都反感检索,就是因为检索会带来痛苦。

书中举了个学习跳伞的例子,因为这个学不好就会死,这件事情不能出错。你不能一上来就让你去跳,所以必须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又是科学的方法,让你学会跳伞。学跳伞的是个女孩,叫米娅,跳伞学习过程中,第一个原则就是,学生不允计带笔记本,读后感也不允计做笔记,只只需要倾听,观察,在心里演练以及执行,在跳伞学样这个地方,测验是最主要的授课工具,而且测验时刻都在进行,通不过,就会离开。

翻滚式跳伞着陆,在军事术语里叫plf,就是你只要一触地,你可以朝六个方向翻滚,你这取决你你飘落的方位,地形,风向,以及你在触地的时候是否摆动等等瞬间的条件,一开始的时候,教官会让你站在一个沙坑里,有人给你解释并且演示这个plf的动作,然后轮到你尝试的时候,你就不停地翻滚,然后一周以后难度加大,你要从离地两英尺高的平台上,往下跳,这时候你就算学不好,也不会出现生命危险,再往后,测验会变得更加困难,你要攀到离地数英尺高的滑索上,抓住头顶的t型把手,滑到降落地点,然后在那个时候松手,落地,完成翻滚。

再往后,你要爬到十二英尺高的平台上,在那儿你要练习穿戴背带,和战友相互检查装备,并且从一扇模型机舱门中跳出来,和真正的跳伞一样,身上还有提拉的带子等等,然后沿着滑索悬空下滑,最后是教官,而不是你本人,拉开滑源,让你从两三英尺的高度落下来,这时候你就可以随机练习翻滚,涉及各个方位。

再接下来,你要爬到34英尺高的跳伞塔上,然后练习从飞机上跳出来的所有动作,体会从高空滑降是什么感觉,如何处理设备失灵,如何携带沉重的作战装备伞降,这时候你会以一名伞兵的身份登记,加入一个30人的队伍,在空投区上空进行大规模伞降。从这个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到人学习一个新东西时的三道功序:

一、编码;

二、巩固;

三、检索。

最后总结一下有效学习方法: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穿差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如果你有时间,建议你可以买来这本书读一下哦,相信会受益匪浅。

《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这本书是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年时间,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

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本书提到的重要学习策略总结为:学而时习之。学(提取练习:识别、关联和总结)而时(间隔)习(阐释)之。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它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

学习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你需要检索。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其实就是考试。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案例:在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实验人员安排了两组八年级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科学课的一些小知识。一组人仍采用老办法,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阅读,但没有测试;另一组人需要经常接受关于这些知识点的小测验。一个月以后大考,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测验来学习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在考察那些仅作复习但是没有测验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分数为c+。

虽然学生们反感考试,教育部门也在出台政策来减少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考试可能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检索不需要高科技,却对孩子们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是一本偏理论的书,如果你对纯理论的文字感到厌烦或枯燥,那么这本书你是不太容易坚持下去的,总结来看,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通过自己的摸索,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不断的思考,来深化对某一个知识领域的认识和理解直至精通。

书中提到了很多学习方法,比如模拟现场法,这个确实是实战性知识技能的最佳方法,比如你想学习ps技巧,看万本书不如动手做一张图来的印象深刻。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贯穿人世间的基本法则,比如二八法则,在这个商业社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你80%的利润,是来自于你20%的`客户。

那么这本书给我自己的启迪是,一本书,真的需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看完吗?答案是确确否定的。因为这本纯理论的书籍,如果你不是打算借鉴其中的实际例子,而仅仅是和我一样带着“认知天性究竟是什么样的天性,我们怎样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能力“的问题来阅读本书,那么,你完全可以跳开例子,看看每一章节的小标题,然后看看每一章节的最后一个小结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了。

而如果你想跳过所有的例子和阐述,直接翻开本书的第8章,开始学习绝对的实用干货。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章节是第七章的“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这一小节,在各行各业,任何一件事情,执行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结合前文所述,所有事情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才比较好:深入而有效的思考——彻底而有效的执行。

超市认知实习报告。

临床预防医学教学认知论文。

市场营销认知实习报告。

健康教育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

货物学物流认知实习报告总结。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认知的论文。

认知诗学下英美文学教育。

认知语法学与汉语语法。

网络语言中的认知隐喻解读。

认知诗学下英美文学教育论文。

《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是一本偏理论的'书,如果你对纯理论的文字感到厌烦或枯燥,那么这本书你是不太容易坚持下去的,总结来看,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通过自己的摸索,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不断的思考,来深化对某一个知识领域的认识和理解直至精通。

书中提到了很多学习方法,比如模拟现场法,这个确实是实战性知识技能的最佳方法,比如你想学习ps技巧,看万本书不如动手做一张图来的印象深刻。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贯穿人世间的基本法则,比如二八法则,在这个商业社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你80%的利润,是来自于你20%的客户。

那么这本书给我自己的启迪是,一本书,真的需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看完吗?答案是确确否定的。因为这本纯理论的书籍,如果你不是打算借鉴其中的实际例子,而仅仅是和我一样带着“认知天性究竟是什么样的天性,我们怎样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能力“的问题来阅读本书,那么,你完全可以跳开例子,看看每一章节的小标题,然后看看每一章节的最后一个小结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了。

而如果你想跳过所有的例子和阐述,直接翻开本书的第8章,开始学习绝对的实用干货。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章节是第七章的“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这一小节,在各行各业,任何一件事情,执行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结合前文所述,所有事情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才比较好:深入而有效的思考——彻底而有效的执行。

《认知天性》读后感

经营起多年没用过的微信公众号了。是因为这一时刻一定要好好记录一下。十年后,我依旧能这么说,这本书在大学时期带给我的影响跟《未来简史》一样大。《未来简史》让我决心从土木转专业到计算机,《认知天性》则是改变了我多年来对于学习的错误观念和方法,让我能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不被淘汰。

首先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作为一个东亚人,我当然愿意接受这样的说法哈哈哈哈,谁不喜欢别人夸自己聪明呢。我觉得这个说法没毛病,就像我们愿意承认黑人比起我们更有运动天赋一样。只是接受差距这种东西本身是困难的,至少对于大部分能力低下的人来说,承认差距是很痛苦的。

如果用《认知天性》的观点来支撑沃森的看法:努力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智模型,建立新的连接。那么,我认为东亚有智商优势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久不衰的文明,甚至同化了一部分犹太文明(在河南,山西地区)。正如一个真理:教育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财产。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高考状元多出在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老师的家庭,或者说,父母是博士的小孩会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有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人类平均智商超过了科学家预期发展,毋庸置疑,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重视教育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在我国,就有九年制义务教育,公民的知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越是发达,富裕的地区,就越是重教育,美国就不用说了,在我国,江浙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来的同学也确实会比内地一些地区的同学更热爱学习,作为一个中部城市来的我很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有更开阔的眼界和对学习更大的热情。所以,东亚人的智商优势,恰恰是文明发展了几千年的优秀成果,在中华文明的照耀下成长的我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祖先的思考方式,会比那些原始村落长大的小孩更容易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连接,这是几千年来我们的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产。

回到正题,说说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学习就是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连接的过程,本质就是知识链与记忆结。本书针对学生提出了学习三部曲:学习阶段的随时检索,学习过后有间隔地安排检索,和在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本书纠正了我学习时的一些错误观念。第一条,喜欢反复看学习材料,比如我学习《计算机网络》这本书的时候,制定的计划就是反复看这本书。这是错误的,书中指出,反复浏览这些资料并不能让你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相反,因反复阅读而产生的熟练感会让你产生错误的“元认知”(大白话说,就是逼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材料。而实际上,“看熟”不代表“掌握”。相反,把关键内容提取出来,通过检索关键内容建立联系的方法更有助于理解知识并长期记忆。

我喜欢通过做框图的方式来梳理内容,个人认为,那些概念图会比西方的思维导图更适合中国人有逻辑性的思考方式,但我在做框图的时候有个误区:喜欢把每一章节的细节内容都摘录下来,有时候,框图更像是一个图像版的书,而不是个人的思考过程。在初次学习中适当舍弃一些细节是必要的,因为书中提出学习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连本章节的框架都不理解,就想要去理解细节的东西,是揠苗助长的。所以做概念框图的时候,要改变原来那种事无巨细的做法,而是从大到小,就像遍历一棵树一样,从根到结点。

书中指出,学习中真正关键的步骤,是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联系。曾经被我误解为概念比题重要。其实,如果一道题能助你更好地理解一个概念的话,也是不错的。在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联系中,可以用一些比较巧妙的方法,比如助记,记忆宫殿等等,同时,跟别人授课也能帮助更好地理解。所以我打算在b站上开个号专门讲解一些与计算机,数学等相关的概念或是说书。

书中指出,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有效果,对此我深有体会。学土木就是集中练习,考试前一段时间复习突击,因为我的目的是pass,而不是在脑海中建立一个本学科的心智模型。事实上,我很排斥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土木的心智模型,因为不感兴趣,这种抗拒是生理上的。所以土木的学习效果不如计算机。所以一个人一定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有利于建立心智模型。

间隔一段时间进行检索,大家总是觉得这样会很慢,没有效率。学过的东西过一段时间不看就会忘记。其实不是这样的,正因为会忘记,所以这个检索的过程更有价值,更有助于建立连接,并且在以后能快速检索到这条知识通路。只是这个过程往往会伴随着沮丧,这是正常的。这也是本书提到,要克服这种心理,懂得纠错的过程是可贵的。检索时付出的精力越大,知识掌握越牢固。

书中还指出,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效果更好。就拿学习数学公式来说,不要每次只学习一种,可以轮换接触不同的问题和解法。

总结,我对我自身的学习过程调整如下:通过画框图的方法理解知识体系,同时对知识体系与现实建立联系,再由浅入深。每隔一段“学习间隔”就问问自己,有哪些概念,含义是什么,与现实有什么联系。

《认知天性》读后感

重复读写,这个应该很多人都清楚,从小的重复读课文,记重点,记单词。检索可以理解成百度搜索一样,在脑中去搜索你学到的知识,检索式的学习是指你学完一遍之后要把书关上,去回顾书中的的内容,书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怎么阐述的?通过检索,思考的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书中讲了不少的对比实验来说明这样的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说明。

重复读写为什么效果不好呢?重复读写,看上去很熟练,你会觉得相关的知识都清楚,往往给你一种你完全掌握的假像,但实际上对于知识并没有掌握,在重复读写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大脑可能根本就没有运转。

检索式学习,在检索的过程中,大脑会找思考,找到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会加速运转,与相关知识点的树突将会接合,形成更快速的结全链。

当你在学习篮球的时候,教练安排的练习通过都是集中练习。投篮怎么练呢,今天先练投篮,先练手部动作,教练先示意加讲解标准动作,然后开始练习,在教练的指导和不断的练习下,手部动作标准了;接下来练腿部动作,同样的套路再来一遍;再接着把手和腿部动作组合在一起不停的练习。最后大家都能够熟悉的掌握这一套动作。然后第二天开始练习运球,同样的套路;第三天开始练习其他的。这个就称之为集中练习。

而间隔练习和穿插练习则不太一样,比较今天上午练投篮的手部动作,下午可能练运球的某一个动作。第二天上午可能练抢篮板的动作,下午练习投篮的腿部动作。

集中练习讲究的是一段时间只练习一种动作,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则是要求一段时间练多种动作,然后过段时间又需要把之前的动作拿回来练习。书中用投沙包,体育练习这样实际的对比例子说明了间隔练习,穿插练习的效果更好。其背后的原理在于集中练习往往练习的是人的短期记忆,短期来看人们很快就掌握了一个知识,一个动作,但由于缺少下一步的机制转化为长期记忆,很快就容易忘记。并且在实际使用知识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只使用单一的知识,动作。而穿插练习,间隔练习则利用了人的记忆曲线,以及前面讲的检索学习,通过综合的,多次短时的练习,将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生活中如何进行间隙练习呢,比如你今天在看书的时候,有些书可以不必按照书中1,2,3这样的章节看,可以先看1,再看3,再看2,当然仅限前后没有先后顺序的书才行。或者看一部分之后再看看其他内容的书,刷刷剧(给自己看抖音找了一个好借口),再回过头来看,看完之后放一段时间再来回顾。樊登读书里面就讲到他看完一本书后放一段时间再来写思维导图,也是利用的这一点,我这个读后感也是在看完书之后几天再写的。都是利用的间隔学习,过一段时间,让自己的记忆有一些遗忘,加工以后,再进行检索,加深印象。

关于这一块书中有讲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实验过程中,有很多人都认识到了穿插,间隔练习的好处,但后面这些人又回到了集中练习。作者认为集中练习可以给人看来短期的成就感,让你觉得今天学到了很多东西,而穿插,间隙练习则要过几天,甚至好几天才有效果,虽然效果好,但是收益在一段时间以后,所以人们为了短期的成就感,又回到了低效的学习方法。

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这本书是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年时间,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

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本书提到的重要学习策略总结为:学而时习之。 学(提取练习:识别、关联和总结)而时(间隔)习(阐释)之。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它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

学习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你需要检索。 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其实就是考试。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案例:在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实验人员安排了两组八年级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科学课的一些小知识。一组人仍采用老办法,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阅读,但没有测试;另一组人需要经常接受关于这些知识点的小测验。一个月以后大考,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测验来学习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在考察那些仅作复习但是没有测验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分数为c+。

《认知天性》读后感

相信无论是对于正在读书的学生,还是已经踏入社会的职场人士,学习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恰巧前几天刚读了《认知天性》这本书,于是想试着总结一下。

《认知天性》是由国外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费10年心血总结出的人类普遍学习规律,打破原有的学习误区,获取复杂时代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方法。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我上课认真听讲并做笔记了,最后考试成绩反而不如那些又打篮球又玩游戏的同学,感觉他们学习所用的时间并没有自己多。然后往往就会这种问题归结到一个结论上,就是别人可能真的比自己聪明。如果你们觉得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今天告诉大家一个书里的概念:直觉是最不准确的,研究显示直觉来源于我们的潜意识,潜意识不同于我们大脑皮层经过学习、实践等逐渐形成的表意识。潜意识会本能去规避所有让我们痛苦的情绪,比如伤心、疲惫、恐惧等等。如说说健身,我们知道健身对身体有好处,我们应该去健身,这是我们的表意识在下达指令,但是健身会很累不如在家刷剧玩游戏,所以今天就先不去了吧,这个时候是我们的潜意识在下达指令。就像书中所说,成功需要我们把每一步都做对,但是失败却可以归结到任何理由上去,所以承认别人比自己聪明,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为自己的妥协,找的一个理由,从而让自己不那么有挫败感,因为承认自己不行那就能够心安理得地认命了。但是事实真的这样吗?真正的答案是:他们并没有比自己聪明到哪去,只是学习的方法不合适。

在讨论学习方法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大脑是如何进行记忆和学习的。人在出生时会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被称为神经元,连接彼此神经元的是突触,通过突触,神经元之间可以传导信号,在出生前后很短的时间内,人会经历一段大脑突触形成爆发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大脑会自行发展,神经元会长出细小的分支他们会寻找其他神经元上的小突起,当这些分支彼此接触在一起的时候,突触就形成了,有些神经细胞为了找到目标神经元,需要延伸出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才能完成神经回路的组建,正是这些回路,让人类有了感觉、认知、学习和记忆,也决定了一个人运用智慧的潜力与极限。

人在一两岁时突出数量会达到顶峰,再经过青春期的二次爆发式增长后,人类大脑会有一段时间的去突触过程,会把此前生命中很少用到的神经回路断开。在16岁大脑发育成熟后,突触大约能形成150万亿个连接,正是这些连接决定了我们的普遍智商。我们都学过《伤仲永》,很多人在童年时代所表现出的智慧远超同龄人,但在成年之后却泯然众人。根据美国国家卫生员资助的“人类连接组计划”的研究表明,人类心智能力的高低是由神经连接发展的强弱决定的,这种强弱初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某个人可能天生比较聪明,但是人的神经回路并不想身体发育的那么早,而且会随着学习而持续变化,即便到了四五十岁神经回路仍在发展,也就是说在我们努力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大脑会形成新的连接,假以时日我们就会变得聪明。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我们所做的事情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有能力做什么,做的事情越多,能做的事情就越多。永远记住这些话,我们将受益终身。

了解了智力问题,再回到学习方法上,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元认知”的概念,心理学家把人类对于思维的审视成为元认知。但由于感知错误、认知偏差和记忆扭曲这三个原因,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以及能否胜任一件事造成误判,这种误判被称为元认知错误,这让人在流利地阅读过一段概念或者把一些重要的视频课程放入收藏夹后,这些行为会让人们觉得这些东西自己都已经掌握了。就像我之前在背单词的时候,会先读一遍单词abandon,在拼一遍a—b—a—n—d—o—n,再读一遍意思:遗弃;离开;放弃;终止;陷入。就这样反反复复读个十几遍,一个单词也未必能够记住。感觉自己都会了,和实际真的会了是有大差距的,所以书里给出了很多种解决方法: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自我检索。我们新学到的知识,比如一篇阅读理解里的生词,比如极大似然估计公式,只是短期记忆,如果我们想让这些知识在记忆中刻下更深的痕迹,那就要反复回想这些知识,不断强化检索它们的记忆回路,这样才能把短期记忆强化为长期记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自我检索并不是一中习以为常的行为,对于还没有习惯的人来说无疑会很痛苦,而对于处于备考状态下的人,反倒会平添更多紧张。就我目前而言,这种看一会书就停下来,会议并反思自己掌握多少的过程的确很痛苦,这样会直接拖慢我看书的进度,我在看《认知天性》这本书时便在可以提醒自己反复检索,导致最终看了将近一个月。但用一个月看完并记住一本书比一个星期看完一本书缺什么都不记得要强太多了,而且这种检索的过程会随着我们的反复运用变得更加高效。

其次是间隔检索。在我们进行检索的时候,势必会对新掌握的知识产生一些遗忘,不过有遗忘对于我们记住新知识也是好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遗忘称为“意合困难”,我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就越牢固。当我们费尽心力的去回忆某件事的时候,等我们把它想起来,那这件事就很难忘掉了,当然这里所说的“间隔”是有限度的,指的其实是让自己出现一点遗忘即可,毕竟这么么做的意义并不是把对新知识的检索复习变成重新学习一遍。

第三是将知识细化,其实现在很多热衷于知识分享的平台、栏目,比如“得到”等等。其实这对于创作者也是有极大益处的,可以帮助他们吧知识进行细化。知识点细化指的是能把学到的概念融会贯通,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讲明白。其实现在就是一个将《认知天性》这本书进行知识细化的过程。

第四是学会使用适合自己的助记手段,让自己的记忆更加高效。书中提到了福尔摩斯在检索记忆时用到的记忆宫殿,记忆宫殿并不只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而虚构出的一种助记方法,它已经被牛津大学的学生广泛应用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记忆宫殿指将心中的形象与一系列实体位置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记忆线索。我们可以像福尔摩斯一样,想象自己身处一个特殊的空间。比如回到家,看见家里的狗,便立马会想到狗—sin狗=六分之一狗3,家里可以联系无数的视觉线索,这样当我们进行记忆检索时,在家里走一圈就行了。当然记忆宫殿可以选择在家里,也可以是任何地方,甚至是一座城市也可以,只要有助于我们记忆。

所以要想让自己学习更加高效,把我们花在反复抄笔记的时间留下来,在上完一天课或者准备开始复习时,把书合上,拿出一张空白的纸,把此前学过的知识和概念都默写一遍,考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究竟掌握了什么内容,遗忘了哪些内容。这样一开始是比较痛苦的,但这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认知天性》读后感

这是一本解决学习问题的书,能够解决记不住的问题,能让学习变的更加轻松、科学并很快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幅度提高成绩,所以这本书很重要。

这本书里讲,心理学家经过测试发现,反复的阅读,对我们来讲几乎是白费力气,因为持续的阅读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似乎记住了的错觉,尤其是你在本子上画,画各种彩色的线条,画完后你就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记住了。

教育学家配合心理学家做了反复的测试,第一组人就是不停的读不停的读,第二组人是读一遍,读完一遍以后过了一个星期再读一遍,最后把这两组人放在一起测试他们的结果就发现,过了一个星期再读一遍的人,比那个连续读10遍的人记忆效果好得多。那么比这个过了两个星期再读一次,记忆效果更好的是什么呢?是考一次试,只要你给他一个检索的机会,让他拿大脑使劲地回忆一次,一个小小的考试,就能大幅地提高记忆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个东西叫元认知,就是你对于自己认知水平的判断,叫做元认知。我们的元认知非常容易出现偏差,即使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拼命地记笔记,拼命地画下划线,拼命地反复阅读。

心理学家讲,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喜欢这样的重复呢?就是因为这种东西不会带来挑战。什么东西会带来挑战呢?就比如你读完一本书,拿一张白纸把这本书重新写出来,这很挑战。就在写的过程当中,你的大脑要经历痛苦,要经历那些想不起来的部分。想不起来怎么办呢?想不起来使劲想想,使劲想想的过程当中,可能想出来了,可能没想出来,这都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前提是先不看书在那仔细地检索,这个过程在这本书里有一个名词叫作检索,为什么大量的老师和学生都反感检索,就是因为检索会带来痛苦。

书中举了个学习跳伞的例子,因为这个学不好就会死,这件事情不能出错。你不能一上来就让你去跳,所以必须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又是科学的方法,让你学会跳伞。学跳伞的是个女孩,叫米娅,跳伞学习过程中,第一个原则就是,学生不允计带笔记本,读后感也不允计做笔记,只只需要倾听,观察,在心里演练以及执行,在跳伞学样这个地方,测验是最主要的授课工具,而且测验时刻都在进行,通不过,就会离开。翻滚式跳伞着陆,在军事术语里叫plf,就是你只要一触地,你可以朝六个方向翻滚,你这取决你你飘落的方位,地形,风向,以及你在触地的时候是否摆动等等瞬间的条件,一开始的时候,教官会让你站在一个沙坑里,有人给你解释并且演示这个plf的动作,然后轮到你尝试的时候,你就不停地翻滚,然后一周以后难度加大,你要从离地两英尺高的平台上,往下跳,这时候你就算学不好,也不会出现生命危险,再往后,测验会变得更加困难,你要攀到离地数英尺高的滑索上,抓住头顶的t型把手,滑到降落地点,然后在那个时候松手,落地,完成翻滚。

再往后,你要爬到十二英尺高的平台上,在那儿你要练习穿戴背带,和战友相互检查装备,并且从一扇模型机舱门中跳出来,和真正的跳伞一样,身上还有提拉的带子等等,然后沿着滑索悬空下滑,最后是教官,而不是你本人,拉开滑源,让你从两三英尺的高度落下来,这时候你就可以随机练习翻滚,涉及各个方位,再接下来,你要爬到34英尺高的跳伞塔上,然后练习从飞机上跳出来的所有动作,体会从高空滑降是什么感觉,如何处理设备失灵,如何携带沉重的作战装备伞降,这时候你会以一名伞兵的身份登记,加入一个30人的队伍,在空投区上空进行大规模伞降。从这个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到人学习一个新东西时的三道功序,一、编码;二、巩固;三、检索。

最后总结一下有效学习方法: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穿差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如果你有时间,建议你可以买来这本书读一下哦,相信会受益匪浅。

《认知天性》读后感

这是一本讲诉高效学习方法的心理学书籍。

对于学习这件事,我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临时抱佛脚,考试之前猛烈突击,迅速背诵,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我大学毕业,甚至延续到工作以后一时兴起参加的导游考试。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能让我一路取得好成绩的学习方法,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当考试结束,我会迅速忘记那些拼命背过的书,以至于那些即使当年成绩优秀的科目(比方说地理、历史),我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过去的那么多年,我的所谓学习,都是在以一种符号的方式机械的记忆的。

这本书就是运用各种事例、心理学实验(美国人写的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好像都是这个套路)来讲诉高效的、能够更容易记忆和更长久记忆的方法。这本书中否定了我们一直以来信奉的要反复阅读和背诵的方法。并且书中的很多内容打破了我们的固有认知。

此书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智力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脑会随着你的学习而改变,智力也可以提高。简单粗暴地说就是——越学习越聪明。

如果你想掌握一种更轻松、更高效的学习方法,那么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认知天性》读后感

一直以来,对于学习大家都有各种认识。有的人认为学习好是天赋,有些人过目不忘一学就会,有些人理解力超强,一看就懂。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没有一个人可以轻松学习,那些看似轻松的人只是他们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呢?《认知天性》这本书给我们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解答。

这本书先分析了大家一般的学习方法,在人们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一种效率最低的学习方法。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呢?本书给出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一是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二是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三是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对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本书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说是详细入微,可操作性很强。检索练习就是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检索会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

我们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要不时的停下来,合上书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我没接触过的?我会如何定义它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而且效果要比重读课本或复习笔记好得多。研究发现反复阅读往往白费力气,而且80%的大学生都是这么学习的。但是反复阅读无法产生持久记忆,而且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

通过对148名大学生做的阅读实验来看,初次阅读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时间。这就是本书的第二种方法,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就是要不止一次的学习资料,但是中间要隔开一段时间。怎么样把有间隔的练习当成学习方法使用呢?建立一份自测计划,在每个学习阶段都留出一段时间,具体多长时间取决于资料本身。作者举例说明如果是一串人名和面孔对应起来,那么你要每隔几分钟就复习一遍,因为这种关联是会很快忘记的。课本中的新资料一般一两天以后温习一遍,之后隔一周再看一次就行。间隔练习可能比集中练习感觉效果更差,但是你在长期记忆中重建所学,不但强化了记忆,还强化了你对知识的掌握。效果远比集中练习好。作者提出的第三种方法就是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比如数学公式,不要每次只学习一种,要把多种公式穿插混合练习。具体学习中怎么样安排呢?作者提出在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时,一旦你能理解新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案,但对问题的领悟还比较初级,就要把这类问题分散安排到你的练习规划中。这样你才能要不同的问题轮流考查自己,并为每种问题检索正确的答案。感觉上这样的效果会比只专一的练习一类问题,精通了再练习下一种差,但是研究证明这只是幻觉。真正有效的还是混合练习。

除了学生用这套方法意外,作者还列出了职场人士,教师,终身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中国有一句古话:“少时不读书,老来空白首”,世间万物,皆是身外之物,唯有书才能够洗涤你的灵魂;炽热你的激情,充实你的人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只有多读书,才能了解每本书的精华,学习重要的知识,才能在心灵的交流中思如泉涌,思考得更透彻,理解的更具体。

《认知天性》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学习的书,本书阐明了学习与记忆的过程,提出了一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方法和一些重要却被忽视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和培训行业的老师与讲师的教学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和职场人士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摘抄与感悟:。

1,感到学习吃力,说明正在学习重要的东西。根据过往阅读经验,那些枯燥的让人读了犯困的书,反而给我带来更多收获,如逻辑、哲学(原理在于学习困难的知识会刺激大脑不停思考)。

2,在学习某一课程和技能时,不要忙于在书上记笔记划重点做记号,这种轻松且不费脑的活动并不能真正使知识留存在大脑。

a有间隔的、内容穿插的自我测验(考试),查漏补缺,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

b注重对重要概念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

3,遇到复杂问题(难题)先尝试自己解决,不能解决时再去找答案或寻求帮助,这样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对我们的影响将更加深刻持久。

5,学习的新技能新知识如果不应用,很快就会遗忘。

6,关于犯错的教育理念:现在社会人们凡事太关注结果,不允许失败,容错空间小。对失败的恐惧导致我们不敢不愿尝试新事物,不愿意冒险,这极大抑制了我们的创造力。事实上,犯错却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经历多次失败,才能发现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才能找到可行的通往成功的路径。要敢于尝试,错了也没关系,多数人会因为没做而后悔,而不会因为失败而后悔。

7,列出自己的目标,想要做到的事,想要取得的成就,然后列出达到目标需要的能力和需要学习的东西,以及怎么训练这些能力(找到相关学习路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